早產寶寶飲食的第二春——副食品添加

財團法人台灣早產兒基金會(NGO組織)
 
早產寶寶飲食的第二春——副食品添加

當早產孩子經「過五關斬六將」與生命拔河後,終於能離開醫院,回到溫暖的小窩,擁有爸爸媽媽甜蜜的擁抱。家裡因為多了一位小成員,可能翻天覆地,可能人仰馬翻,可能一天24小時都覺得不敷使用。在爸比媽咪掛著兩個黑黑的眼圈,哈欠連連的狀態下,小寶寶也悄然長大到了要開始嚐試新東西的時候囉!

這對於新手爸媽來說又是一項新的挑戰,什麼時候要開始添加副食品?一開始應該要怎麼吃?要吃什麼?小寶貝會不會拒絕……等等的問題接踵而來。所以這次就要來跟大家談談嬰兒時期除了奶以外的新朋友——副食品添加。

到底早產寶寶什麼時候可以開始添加副食品呢?

一般來說如果孩子沒有特殊情形或是消化道問題,早產寶寶適合的添加時機為矯正年齡4~6個月,當孩子可以稍微保持坐姿,對食物表現出興趣就可以開始試著添加,而純母乳哺育的孩子則建議到矯正年齡6個月後開始嚐試。

一開始副食品添加的目的是訓練寶寶的咀嚼及吞嚥能力,嚐試及習慣非奶類新食品。因此剛開始的副食品添加應該以「少量多樣化」為原則。而後才循序漸進到為斷奶作準備,餐具使用訓練,以及獲得均衡的營養,滿足成長中的營養需求,逐漸適應成人食物及飲食模式。

副食品添加順序:五穀根莖類→蔬菜→水果→豆類→肉類→蛋類。要記得先讓孩子嚐試比較不甜的蔬菜類,再試好吃的水果,以降低孩子拒絕蔬菜的可能性。

添加的性質順序應為從半流質(例如米糊)或流質(例如稀釋果汁)開始,而後進展至半固體,如:蔬菜泥、水果泥、肉泥,最後再添加固體食物(例如水果丁、蔬菜條等)。

各矯正月齡建議添加順序。圖/台灣早產兒基金會提供

◎副食品添加注意事項及原則:

1. 一次只嚐試一種新食物,由少量開始,濃度由稀漸稠。

2. 以自然食材為主,以新鮮蔬果製作湯汁,以當天新鮮製作為佳。

3. 不需過度烹調,可放少量鹽巴提味。

4. 以湯匙餵食,不強迫餵食。

5. 一開始一天一次,建議於早上當點心添加,習慣後再逐漸增加每天次數。

6. 建議在餐與餐中間,讓寶寶有餓的感覺再餵食。

7. 蜂蜜、蛋白、堅果等易導致過敏食材於矯正年齡一歲後給予。

8. 餵食後需觀察大便及皮膚情況有無過敏。

提醒早產兒爸比媽咪,在不強迫孩子進食的狀況下,從矯正年齡4-6個月就可以開始讓孩子嚐試新食物囉!許多臨床報告都顯示,如果孩子太晚接觸副食品(晚於矯正年齡7-8個月),會讓寶寶對固體食物接受度低,過度依賴母奶或配方奶,而導致寶寶發生鐵質或其他營養素缺乏,並且無法適應成人食物及飲食模式。

如果爸爸媽媽們有任何孩子副食品添加或是返家後有任何居家照護疑問,歡迎撥打「早產兒基金會」衛教諮詢專線:(02)2523-0908,早產兒社區健康中心將有護理師及社工師盡力提供協助。

相關資訊請查詢:早產兒健康保護網、早產兒基金會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