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抽菸也得肺癌 中研院找出三大致癌關鍵

 
388 人追蹤
追蹤
 
檢視相片
檢視相片

肺癌是全球癌症死亡的主因,也是我國頭號的癌症死亡殺手,雖然近年來的藥物治療有相當大的進展,但5年存活率仍是低於20%。

 

過去認為肺癌和吸菸有關,但在臺灣不吸菸的肺癌患者卻比吸菸者多。臺大醫學院內科教授楊泮池院士與跨單位研究團隊以蛋白基因體技術,建立臺灣早期肺癌病人的多體學大數據,找出不吸菸肺癌患者可能的致病機制。

 

研究指出,在美國不吸菸者約佔肺癌患者的20%,而東亞地區(包括臺灣)的肺腺癌有獨特的特色,不吸菸者(尤其是女性)患病的比率高過於吸菸者。在臺灣有50%以上的肺癌病患並不吸菸,超過9成得肺癌的女性都不抽菸,而且近十年有年輕化的趨勢。為釐清東亞不吸菸肺癌的致病機制,研究團隊分析了東亞地區103名肺癌病患,探究早期不吸菸肺癌的發病與進展。

 

本次研究找出非吸菸者罹患肺癌的三大關鍵因素。首先,年輕不抽菸的女性肺癌患者,體內的APOBEC突變程度,比一般人高。其次,年長的肺癌患者則是和環境致癌物接觸有關。另外,研究團隊還找出未曾被發現的新亞型肺癌,以及致癌基因突變的差異,有助早期發現臨床潛在的高風險肺癌患者。

 

肺癌團隊主持人楊泮池指出,「蛋白基因體學發現不吸菸肺癌患者在腫瘤發生和癌症進程上存在著人種和地域上的獨特性,此研究為早期不吸菸者肺腺癌提供了新的見解」。

 

除中研院之外,研究團隊成員由臺灣大學、臺北醫學大學、臺中榮總提供病人檢體、臨床數據及檢測技術等,共同呈現前所未有的東亞肺腺癌完整鳥瞰圖景,包括針對男女族群、吸菸與不吸菸族群,描繪出更清晰的肺腺癌疾病進程,並且發現新的癌症標誌物與找出導致臺灣肺腺癌的可能病因。

 

本次臺灣與美國合作癌症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細胞》《Cell》上,並共同榮登雜誌封面。

 

中研院表示,由於該院擁有領先世界的蛋白基因體技術、生物資訊分析平台與大數據分析技術,加上臺灣醫療團隊具備完善的長期追蹤資料。藉此優勢,中研院與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NCI)於2016年簽署「癌症登月計畫(Cancer Moonshot)」合作備忘錄,參與國際癌症蛋白基因體學聯盟(International Cancer Proteogenome Consortium, ICPC)。同年10月臺灣通過生醫產業推動方案,科技會報將癌症登月計畫納入為「推動特色重點產業」策略之一,提供利用蛋白基因體大數據開發創新診斷及新藥研發的契機。


持續關注肺腫瘤生物學及早期肺腺癌的研究進展,將有助推動肺癌檢測開發和相關管理策略。「癌症登月計畫」臺灣團隊認為,臨床資訊、多體學技術及體學大數據為發展癌症精準醫學之必要基礎工程,為欲深入研究和發展肺腺癌精準醫療的研究人員和臨床醫生的最大後盾。若能進一步凝聚跨學研單位、醫學中心及跨部會及產學合作,透過與國際癌症登月計畫團隊分享各國數據與資源,持續研發新策略,有助未來發展臺灣特色的精準醫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