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蘋果托嬰中心竭誠的歡迎您!!!!
各位爸比媽咪大家好!我們是新成立的合格立案托嬰中心(校內的面積有九十幾坪)均使用無毒的裝潢及設備 本園培育孩童發掘自我特質:好奇心、主動性、探索性與獨立性,強化生理、情緒、社會行為、創造力及認知等統合各領域發展,針對孩童特點,透過觀察、遊戲、實際操作,因循其規律誘導學習,進而發展其潛能。 我們是全職照護0到3歲的小寶貝˙小班制(無小班以上的大孩童)˙政府合格立案(北府社兒嬰字第131號)˙24小時的全園攝影 可申請3000到5000元政府補助(月)˙老師均持有五年以上的合格保母證照(不定時的進修學分與持有良民証及嬰幼兒CPR證書)˙ 室內配色明亮˙通風採光良好˙軟硬體設備齊全˙教玩具規格完善˙ 無電視時間˙消毒器具良備˙定時外聘消毒公司到校消毒及定時水質檢驗ㄜ.配備次氯酸空氣清淨機 .社會局與衛生局的不定時訪視檢查。 .每季的消防與公共安全檢驗合格。 門口接送好臨停˙安全無慮˙竭誠的歡迎您來蒞臨參觀ㄡ!!!!!!! 收費標準:月費為16500元整(可代申請政府補助6000元整) 註冊費為6000元整(半年一次) 不收洗澡及副食品的費用及其他雜七雜八的費用 收托時間:早上07 30時到晚上18 30時(可彈性配合) 新北市私立紅蘋果托嬰中心 校址.新店區中興路三段234.236號2樓 招生專線 89146716 89146106紅蘋果托嬰中心竭誠的歡迎您!!!!

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178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復職媽媽擠奶登天難 強忍脹奶成乳腺炎

 
24.2k 人追蹤
追蹤
 
李宜蓉
 
示意圖/TVBS

有不少媽媽生產後,在經濟壓力之下必須匆匆回到職場,在日本稱為「復職媽媽」。許多正處於哺乳期的「復職媽媽」,由於工作忙碌,或是羞於在多數男同事面前離席擠奶,讓母乳媽媽們無法定時哺乳以及擠乳,使得奶水堵塞乳腺,累積成硬塊,甚至演變為乳腺炎。醫療單位因此呼籲,在職場中能多多理解母乳媽媽擠奶的重要性,以正面態度給予支持,也能讓母乳媽媽有好的工作表現。

 

準媽媽:「我祈求能有足夠的母乳。」

 

做媽媽的都希望自己有足夠的奶水,讓孩子吃好吃滿,但是奶水太豐沛,對於產後立刻復出重回職場的「復職媽媽」來說,恐怕會是一大困擾。

這位渡邊太太生產後不過三個月,就因為職場人手不足的關係,儘管還在哺乳期,依然得立即歸隊,回到托兒所成為戰力;而問題就出在這──

 

產後三個月復職媽媽 渡邊真希子:「整個會硬邦邦的,(胸部)會變得很硬。(胸部)很沉重的感覺,很重。身體一定也會走向一個極限。」

 

生完孩子後,處於哺乳期的媽媽,乳房仍在大量分泌乳汁,但立刻上班的「復職媽媽」不能隨時哺乳;更無法隨心所欲的擠奶,奶水反倒成了媽媽的負擔。

 

產後三個月復職媽媽 渡邊真希子:「我要開始擠奶了。」

 

不少母乳媽媽只能趁中午休息「解放」,但擠奶這件事,沒辦法速戰速決,一般平均來說都得花上半小時。

 

產後三個月復職媽媽 渡邊真希子:「如果我挺胸的話會很痛,有一種沉重疲憊感,但擠完之後會輕許多,鬆了一口氣這樣。」

 

抓緊時間擠出奶水,上班過程中的一次擠奶,對母乳媽媽來說其實根本不夠。產後婦女因為乳汁分泌,如果不能即時排出奶水,長期脹奶下來,輸乳管阻塞,很可能導致乳腺炎。

 

護理師:「症狀嚴重的人,是需要手術切開的,從開口處清除堆積的母乳。」

 

而日本官方調查發現,全國托兒所的0歲嬰兒數量,這10年來增加兩倍,將近15萬人,也就是說,有十多萬的復職媽媽,恐怕正面臨乳腺炎風險。

 

母乳門診患者:「(復職後)白天母乳會一直累積,我就很擔心會不會變成乳腺炎。」

 

東京這間醫療中心統計,母乳門診一年就有4千名復職媽媽來求診,絕大部分患者都是因為哺乳次數驟減,出現乳房腫脹甚至有硬塊。

 

護理師:「(乳房)已經柔軟了,症狀好多了。」

 

醫療教學單位表示,除了企業人手不足問題之外,家庭經濟因素,或是想縮短職場空窗期等等,都是讓媽媽立刻重回崗位的原因;但不少哺乳媽媽礙於男性同事太多,或擔心擠奶時間太久,會成為同事困擾,因此變得難以啟齒。

 

產後三個月復職媽媽 原奈央:「(脹奶時)我挺胸的話就會痛,但現在我上班不用再忍耐,可以照著我原本的步調處理工作。」

 

這間知名電商就力挺母乳媽媽,設置了擠乳室,還放了冰箱以供保存鮮度,讓媽媽們擠乳時,不用再遮遮掩掩地躲進廁所。

 

設施管理資深經理 平岡恭子:「我們看見這樣的情況,覺得應該要為媽媽們做些什麼。人一定要開心才能有好的工作表現,媽媽員工一定也要開開心心,這也能讓公司持續進化。」

 

醫療單位強調,每位媽媽的擠奶所需時間依體質不同,但至少都需要20分鐘;而復職媽媽最需要的就是職場上的理解,因此呼籲企業打造哺乳友善環境,也是讓復職媽媽維持工作品質的重要關鍵。

 

更多 TVBS 報導
1歲女搭車狂哭被白眼 母焦慮躲哺乳室盼設「母嬰車廂」
新手媽脹奶痛到就醫 針一抽竟流出「綠色臭酸奶」嚇傻
快訊/產婦坐月子吃含酒料理! 寶寶喝奶恐傷腦
有圖慎入!「乳腺管」真實樣貌大公開 母乳都從這裡來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我們癡迷於“點讚”的文化中,培養自信的孩子有7個要點

 
97 人追蹤
追蹤
 
崔嫻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編譯/崔嫻

如果現在人們的自我價值似乎被他們的數碼形象所包圍,那你想得沒錯。什麼是Twitter的趨勢,誰在Instagram上擁有最多的粉絲,哪個明星的SnapChat是社交媒體上最酷的贏家,這是很多成年人、青少年甚至是孩子的目標。所有這些都專注於成為網路世界的佼佼者,家長們發現很難讓孩子們參與到真實的世界中來——並確保他們正在學習成為一個完全成熟的人,能夠自信地、成功地在螢幕之外生存。

“如今的孩子經常用‘讚’來衡量自己的價值,”育兒專家Laurie Wolk說。“重要的是,父母要理解我們的孩子所生活的數字世界,並用他們需要的工具來養育他們,讓他們成為我們現實生活的一部分。”

想在家裡禁止所有社交媒體嗎?不是。“讓孩子們知道如何做到這一點真的很重要,”Caroline Knorr說。她是常識媒體(Common Sense Media)的資深育兒編輯,這是一家致力於讓孩子們在媒體和科技的世界中茁壯成長的非營利組織。“這真的會對他們的教育以及最終的職業生涯有所幫助,所以他們需要知道如何安全地、負責任地使用這些工具。”你需要弄清楚他們如何才能以一種積極的方式將互聯網和社交媒體融入他們的生活。”

如何培養精通科技的孩子?看看來自Wolk和Knorr的建議,帶著IRL的自信撫養孩子。

1.為日常活動和家庭時間使用社交媒體設定一個50%的規則。Wolk說:“如果你要和家人一起徒步旅行,讓他們花點時間在SnapChat和Instagram上自拍,但一定要注意要有一段時間拿走手機,這樣才能保證至少有一半的路程享受高質量的家庭時光。”“這個IRL的回饋告訴我們,社會尊重不需要僅僅基於公眾對社交媒體的反應——我們大多數人都覺得很難控制——或者他們對網路親和力的感覺。”

2.和你的孩子談談社交媒體的好處和壞處。Knorr說:“重要的是,父母要認識到孩子的媒體,甚至社交媒體的價值,而不是把它放下。”“這是我們孩子的世界,他們真的受到了影響。我們要想讓自己的資訊在媒體的壓力下得到傳播,就不要對它做出評判,而是要不斷地批評它。”

Knorr建議找一些你認為好的例子,並積極地評價它們,如果它與你的價值觀相悖,不要評判它,而是試著與你的孩子討論它。例如,如果你孩子的朋友——或者一個叫卡戴珊的——在社交媒體上發佈了一張比基尼自拍,問為什麼有人會這樣做,為什麼獲得點讚對他們很重要,看起來那個人是在自己內部有力量和信心還是在尋求外部驗證?

Knorr說:“和你自己的孩子談論他們的行為相比,談論別人的行為往往更有效,因為這會讓他們更批判性地思考問題。”“如果他們在談論別人,他們會對你更誠實。”

3.執行處理現實世界中個人衝突的準則。因為自信來自於真實世界的經驗,Wolk強調孩子們需要親自處理事情,而不是躲在螢幕後面。“當孩子與朋友發生衝突時,父母應該堅持讓他們當面進行艱難的對話,”Wolk說。他創建了spark Society,該組織的宗旨是教會年輕女性如何放下數碼設備,在“現實生活”中培養溝通和關係技巧。她說:“這很尷尬,也很困難,但這將教會他們擁抱並克服生活中的恐懼。”“孩子們正在失去這些重要的溝通技巧,而提高這些技巧的唯一方法就是練習。”

4.培養他們的性格優勢。Knorr說:“對孩子們來說,不重視某件事得到的‘讚’的數量真的很難,但是我們想要訓練孩子們為他們所付出的努力感到自豪,而不是依賴他人的認可來讓自己感覺良好。”

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的是,要確保孩子們從內部而不是外部的衡量標準中獲得自尊。父母們應該讚揚孩子們的努力,以及他們所擁有的正直、堅持不懈和誠實等性格優勢。”

媒體甚至可以成為一個工具,突出你希望你的孩子欣賞的性格優勢。“真正對孩子有價值的是當父母看到積極的人格力量時積極地去評價,”Knorr補充道,“當你們一起看棒球比賽,看到一個球員顯示良好的體育精神,或看到一個電視節目或電影上一個孩子做正確的事,即使沒有人看。這超級有效。”

5.討論IRL的真相和精心策劃的社交媒體文章。“應該教導孩子們一種健康的懷疑態度,尤其是在網上,”Wolk建議父母儘早教育孩子,不要因為某人暗示了什麼,就認為這是事實。她說:“知道社交媒體是別人在人生巔峰時刻的精心策劃的快照,這應該有助於緩解那些負面情緒。”正如Wolk經常對自己的女兒說的那樣:“誰真的想在海灘上化妝?”

另外,看看你自己的Facebook動態,Wolk說:你在展示你的精彩鏡頭嗎?當你穿著泳衣的時候呢?你對自己溫和嗎?父母應該為他們的孩子樹立行為榜樣。因為孩子們“看的比聽的多得多,”Wolk說。

6.鼓勵你的孩子加入積極的不是基於表面的驗證的線上社區。Knorr說:“童子軍、女童子軍、志願服務、時尚,不管你的孩子喜歡什麼,你絕對可以在網上為孩子們找到那些有建設性或有教育意義的空間。”“也許你的孩子對編程很感興趣,所以他們加入了一個線上遊戲設計師團隊,在一個與其他志同道合的人合作的環境中創造一些東西。

當然,家長們應該管理好這些風險,並教給孩子們安全的上網習慣,但網上絕大多數人都不壞,Knorr說。她補充說:“這對孩子們來說是非常積極的,因為他們正在為共同的興趣得到認可,並建立有意義的聯繫。”“這有助於培養性格優勢、合作和溝通技巧,以及同情心。”

7.尋找其他的方法來重新創造她所追求的“感覺”。Wolk說:“社交媒體總是在播放別人的精彩片段,我們的孩子很難不想去做和體驗他們在螢幕上看到的東西。”“很多時候,當我們說‘我們想要’某樣東西時,我們真正想要的是那種已經擁有了‘東西’或‘經歷’的感覺。”

所以下次你的孩子說她想去加州科切拉音樂節或者為巨大無比的糖果和曲奇覆蓋的奶昔去紐約市的Black Tap時,問問自己,我怎麼能以一個更適合的方式重現這些經歷給她?,而不是直接說“不”,“幫助她確定她想要的感覺,然後讓它發生,”Wolk說。“Attend “參加當地一個有趣的音樂會,帶上一些她的好朋友,在家裡重現那些令人垂涎的奶昔——當她在社交媒體上看到她不在一場社交聚會上時,想出一個有趣的聚會,她可以和人們待在一起不離開,只因為這簡單的樂趣。”

 

更多草根影響力文章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出國去疫區 哪些人可免費打麻疹疫苗?

 
2.5k 人追蹤
追蹤
 
 
出國去疫區 哪些人可免費打麻疹疫苗?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暑假期間不少民眾出國度假,東北亞、東南亞及香港等一向為國人熱愛的旅遊景點。疾病管制署建議避免帶未滿1歲或未接種MMR混合疫苗的幼兒,如欲攜6個月到1歲幼童出國到流行地區,應自費接種一劑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疫苗、醫院自費約需1千元),以降低感染風險。新北市衛生局表示,凡設籍新北市6個月到1歲幼童欲前往麻疹流行地區,攜帶相關證件至衛生所可享有免費施打的優質服務,非本市市民只需自費170元。6個月以下嬰兒則不建議帶出國。

設籍新北市6到1歲幼童前往疫區 可免費施打麻疹疫苗
衛生局長陳潤秋指出,中央規範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接種期程,為1歲、5歲各接種1劑,可至衛生所或合約院所施打。若6個月到1歲幼童前往醫療院所施打自費疫苗,含掛號費、診療費及疫苗所需近千元。但只要是設籍新北市6個月到1歲幼童,欲前往麻疹流行地區,攜帶相關證件及機票或船票到29區衛生所,都可免費施打。

麻疹為國際疫情 暑假出國需小心
截至目前,今年國內累計101例麻疹病例。依疾管署公告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表,麻疹為第一級注意。麻疹國際疫情在亞洲有中國大陸、日本、菲律賓、越南、泰國、印尼、緬甸、印度、哈薩克、以色列;非洲則是剛果民主共和國、奈及利亞、幾內亞、馬達加斯加;歐洲有義大利、羅馬尼亞、烏克蘭、英國、法國、喬治亞、俄羅斯、波蘭、北馬其頓共和國。

麻疹病毒傳染力強 經由空氣與飛沫傳染
麻疹為傳染力很強的病毒性疾病,屬於法定傳染病,可經由空氣、飛沫傳播或接觸病人鼻咽分泌物而感染。前驅症狀常見發燒、鼻炎、結膜炎與咳嗽,以及發燒3至4天後口腔內出現斑點(柯式斑點);柯氏斑點出現後,會繼續發燒,然後再過24至48小時後出現典型的斑丘疹於耳後,再擴散至整個臉面,然後慢慢向下移至軀幹和四肢,約持續4到7天。

衛生局疾管科視察黃冠傑呼籲,自流行地區返國或曾與確診個案接觸,請自返國日或接觸日起留意自身健康18至21天,並落實戴口罩、勤洗手,同時避免出入通風不良場所。期間如出現發燒、紅疹、鼻炎、結膜炎、咳嗽症狀,請立即戴上口罩並儘速就醫,就醫途中應避免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並告知醫師接觸史。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注意寶寶食品糖太多 專家:嘗試多元味道

 
5.3k 人追蹤
追蹤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外電報導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外電報導】寶寶食品糖太多!英國皇家兒科和兒童健康學院(Royal College of Paediatrics and Child Health, RCPCH)發布報告指出,嬰兒食品中的糖含量應受限制,建議父母應給幼兒攝取更多蔬菜,防止幼兒養成嗜糖習慣。RCPCH博士Mary Fewtrell指出,雖然嬰兒點心常標示無糖,但仍有許多來自水果、蔬菜的天然糖份,建議餵食孩童一些苦味的青花菜等,多嘗試各種不同味道。

寶寶吃太多糖 肥胖、蛀牙找上門

根據《BBC》報導,肥胖和蛀牙是英國孩童健康最嚴重問題之一,目前英國政府已針對食品開徵糖稅。然而RCPCH報告指出,許多標有「無加糖」的嬰兒食品,仍存有來自蜂蜜或水果的天然糖份,對健康有不利影響,過多的糖份是蛀牙元凶,約1/4孩童有蛀牙問題。

Mary Fewtrell強調,嬰兒食品通常熱量過高、糖分過多,且寶寶直接吸吮包裝在袋中的食品,也錯失學習使用餐具吃飯的機會。

嬰兒偏好甜味,父母不該加重這項偏好。她補充,「如果有機會,嬰兒非常願意嘗試不同口味,從小嘗試各種味道非常重要,特別是青花菜、菠菜這類帶苦味的蔬菜,有助孩童戒除嗜甜的行為。」

英國嬰兒食品大推點心 政府忍不住出手

《衛報》報導,英國衛生部分析市面上1,120種嬰兒食品發現,許多果乾、蔬菜產品含糖量占了產品份量一半以上,尤其果乾對孩童影響最大。

英國衛生部更指出,孩童6個月前應哺乳,然而許多嬰兒點心卻鼓勵4個月大的寶寶食用。為了矯正嬰兒食品,英國政府正敦促製造商改善其營養成分,並標示糖份點心的危害。

糖分攝取要控制 養成良好飲食習慣

根據英國衛生部統計,大約1/5的2-4歲兒童超重或肥胖,12%的3歲孩童蛀牙。營養學家Kawther Hashem警告,太早吃零食還會造成第二型糖尿病。

英國營養科學諮詢委員會(Scientific Advisory Committee on Nutrition, SACN)建議,對於2歲及以上孩童,糖的每日總攝取量不超過每日熱量5%,2歲以下的兒童則更少。

參考資料:

1.Give children 'less sugar and more veg in baby food'.

2.Snacks for babies contain 'unacceptable' amounts of sugar – health body.

【延伸閱讀】亞洲達文西手術訓練營 台灣醫師當導師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預防腸病毒 陳潤秋:務必養成勤洗手

 
302 人追蹤
追蹤
 

(記者黃秀麗新北報導)氣溫逐漸攀升,又是來到腸病毒好發的季節。衛生局長陳潤秋指出,本市年累計3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年齡皆小於5歲,且社區監測陸續檢出腸病毒71型輕症個案,顯示腸病毒疫情正蠢蠢欲動。呼籲大人小朋友務必養成勤洗手的好習慣,才能有效防範腸病毒。

陳潤秋表示,3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為2例腸病毒D68型及1例71型,社區中也有71型輕症個案,顯示社區內持續有腸病毒流行及潛藏宿主。衛生局監測也顯示第24週即將進入流行期。由於腸病毒主要經由糞口、飛沫或接觸傳染,勤洗手為最重要的預防方法,流行期間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的公共場所,並遵守生病在家休息原則,以降低腸病毒傳播的風險。

馬偕醫院兒童感染科紀鑫醫師也提醒家中有嬰幼兒者要提高警覺,落實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及居家環境清潔消毒,返家後先更衣與以肥皂正確洗手後,再摟抱或餵食嬰幼兒,共同守護小朋友的健康。

腸病毒71型容易引起中樞神經併發症,D68型則可能造成呼吸道或神經系統症狀,若發現嬰幼兒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手腳無力、持續嘔吐、肌躍型抽搐、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症狀,要立即送醫院治療。(自立晚報2019/6/13)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預防腸病毒高峰 勤洗手「寶」健康

 
5.2k 人追蹤
追蹤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濕、搓、沖、捧、擦!」天真活潑的幼兒園小朋友手舞足蹈示範洗手歌,唱著正確「洗手5步驟」真是可愛極了!氣溫逐漸攀升,來到腸病毒好發的季節,新北市衛生局長陳潤秋呼籲,大人小朋友務必養成勤洗手的好習慣,才能有效防範腸病毒。

社區有腸病毒 恐成流行病

陳潤秋指出,新北本市今(108)年累計3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年齡皆小於5歲,且社區監測陸續檢出腸病毒71型輕症個案,顯示腸病毒疫情正蠢蠢欲動。

陳潤秋表示,3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為2例腸病毒D68型及1例71型,社區中也有71型輕症個案,顯示社區內持續有腸病毒流行及潛藏宿主。

養成勤洗手 有效防範病毒

衛生局監測也顯示第24週即將進入流行期。由於腸病毒主要經由糞口、飛沫或接觸傳染,勤洗手為最重要的預防方法,流行期間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的公共場所,並遵守生病在家休息原則,以降低腸病毒傳播的風險。

馬偕醫院兒童感染科紀鑫醫師提醒,家中有嬰幼兒者要提高警覺,落實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及居家環境清潔消毒,返家後先更衣與以肥皂正確洗手後,再摟抱或餵食嬰幼兒,共同守護小朋友的健康。

出現腸病毒症狀 通報醫療機構

腸病毒71型容易引起中樞神經併發症,D68型則可能造成呼吸道或神經系統症狀,若發現嬰幼兒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手腳無力、持續嘔吐、肌躍型抽搐、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症狀,要立即送醫院治療。

除和孩童宣導「吃東西前、和小寶寶玩耍前、上廁所後、擤鼻涕後及看病前後」洗手5時機。衛生局也已針對高危險族群完成1,581家國小、幼兒園、托嬰中心、產後護理之家及116家嬰幼童常出入公共場所,輔導查核與衛教宣導。

【延伸閱讀】台廠學名藥有何重要? 慢性病醫師這樣分析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預防腸病毒除了勤洗手『維生素D』是關鍵角色!

 
4.5k 人追蹤
追蹤
 
趙順榮藥師

【華人健康網趙順榮藥師】腸病毒感染為幼兒常見的疾病,「腸病毒」不是一種病毒,而是是一群病毒,傳染性極強,主要經由腸胃道(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也可經由接觸病患皮膚上的水泡及分泌物而傳染。

檢視相片
 
預防腸病毒除了勤洗手『維生素D』是關鍵角色!

腸病毒感染並不是幼兒的專利,大人也會得腸病毒,只是大多症狀比較輕微,與一般感冒不易區分。感染腸病毒痊癒之後,只會對這次感染的型別產生免疫,所以一生中可能會得好幾次腸病毒。腸病毒的臨床表現多樣,許多人感染了腸病毒沒有明顯症狀,約在一個星期左右就會痊癒,常見的表現為發燒及一般感冒症狀,較具特徵的腸病毒感染表現為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峽炎,目前並沒有特效藥及疫苗,最好的預防方法是大人小孩都要「勤洗手」,注意個人衛生,就可以降低感染的機會。

「又沒帶小孩出去,也會被腸病毒感染,怎麼會這樣呢?…」台灣預防保健協會理事長/藥學碩士-趙順榮藥師說明,家中嬰幼兒常因父母或照顧者,從戶外環境或公共場所將病毒帶回家中,經由接觸或飛沫而感染,也可能經由接觸無症狀帶病毒家長的口鼻分泌物,或吃進被含有病毒之糞便所污染的食物而受傳染,幼兒喜歡咬弄的帶毛玩具,容易殘留或吃進含有腸病毒的口水,也是傳染媒介之一。

腸病毒感染有時則會引起一些較特殊的臨床表現,近幾年國際間陸續發生流行疫情的腸病毒,幼兒感染後亦可能引起嚴重的呼吸道或神經系統症狀,嚴重時可引發心肌炎、肝炎、腦炎、新生兒敗血症等,可能致命。因此,一旦發現幼兒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躍型抽搐、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病徵,請儘速送往大醫院接受治療。

檢視相片
 
預防腸病毒除了勤洗手『維生素D』是關鍵角色!

趙順榮藥師提醒,預防腸病毒的基本方法就是,徹底洗手,並未確認手乾淨前不要去接觸口鼻,因為口腔、鼻子、眼睛都有黏膜,腸病毒因為洗手而停留在皮膚上的可能性較低,然而透過黏膜卻很容易繁殖與傳染,因此個人的衛生習慣要養成,除了洗手之外,要避免口鼻眼的接觸。

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但可透過簡單的衛生保健動作,有效降低感染的機會。

1.正確勤洗手。

2.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以提昇免疫力。

3.生病時,應儘速就醫,並在家多休息,也可避免傳染他人。

4.兒童玩具(尤其是帶毛玩具)經常清洗、消毒。

5.幼童之照顧者或接觸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家長外出回家後應洗手、更衣後(沐浴尤佳)再接觸家中幼童。

趙順榮藥師說明,目前腸病毒並沒有特效藥及疫苗,只能靠「勤洗手」及「增加抵抗力」來對抗病毒,但嬰、幼兒及發育未成熟的學前兒童,補充保健食品,應經專業醫師、藥師、營養師指導,否則補充失當,還有可能造成肝、腎等器官的負擔,對寶寶的生長發育反而造成傷害。

目前已有很多證據顯示,維生素D對預防呼吸道感染、預防嬰兒氣喘,調節先天免疫、巨噬細胞功能以及細胞介導免疫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免疫系統的許多效應細胞上,維生素D受體也能活化T細胞和B細胞,巨噬細胞和單核細胞,得以增強吞噬作用。因此維生素D在對抗病毒的治療作用上提供了成功的生物學基礎。

依據台灣兒科醫學會根據2008年美國兒科醫學會的建議,於2016年正式提出嬰兒營養的指引:“純餵母乳有引起維生素D缺乏與佝僂症的報告,為了維持嬰兒血清中維他命D的濃度,建議:純母乳哺育或部分母乳哺育的寶寶,從新生兒開始每天給予400IU口服維生素D。

趙藥師指出,非活性維生素D是一種容易入手且安全的營養補充品(維生素D含量800 IU以下為食品,800 IU以上為藥品),市面上常見的劑型為液態或錠劑(也有膠囊裝填粉末劑型),後者相對於來說較為穩定不易變質。父母可以優先考慮有醫院指定使用及完整生產履歷的保健食品,至少經過醫藥單位及檢驗機構的專業把關!建議選擇時優先考慮為「藥品管理級製造廠」嚴製出品,擁有「衛福部審查並取得正式許可證」;以及通過「第三方公正單位檢驗機構」確認實際含量及食用安全的保健品,才是安心挑選的保障指南。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鼻屎增加免疫力?力博宏醫師破迷思

 
31k 人追蹤
追蹤
 
三立新聞網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相信很多人小時候都有這樣的經驗,用手指頭挖鼻孔的同時,耳邊馬上傳來媽媽大叫:「還挖!小心你鼻孔愈挖愈大!變澎恰恰!」甚至有更多孩子是挖完鼻孔,直接把鼻屎放進嘴裡吃!天啊!也太噁心了!竟然還有一說,吃自己的鼻屎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力,到底是真是假?振興醫院耳鼻喉部暨聽覺醫學中心主任力博宏,特別幫大家破解迷思。

檢視相片

▲很多孩子喜歡挖鼻孔,甚至直接吃鼻屎,醫師表示,就跟挖肚臍一樣會產生療癒感。(圖/三立新聞網資料照)

老人家都說「骯髒吃、骯髒大」(台語),再度說明當家長的,千萬別過度保護自己的孩子,因為「太乾淨的環境」,反而會影響小孩免疫力成熟度,可能會增加罹患自體免疫疾病風險。所以過度保護小孩,不能碰這個、不能摸那個,就可能會有風險。

雖然現在醫界沒有確切證明環境太乾淨與得到自體免疫疾病有關,不過醫界已經確認,在衛生環境上,「過度的保護,對小孩的免疫力成熟不是好事」,只是怎麼樣叫「適度」很難拿捏,因為如果環境很髒,產生其他疾病像是痢疾等也不對。

檢視相片

▲鼻腔結構圖,鼻屎的組成包括有:鼻涕、壞死的黏膜、菌群,及外來的粉塵和鼻毛。而鼻屎就是鼻黏膜的分泌物。(圖/三立新聞網資料照)

先來了解鼻屎的組成包括有:鼻涕、壞死的黏膜、菌群,及外來的粉塵和鼻毛。而鼻屎就是鼻黏膜的分泌物,也可說是鼻腔吸入大量灰塵和鼻腔粘液結合而成。至於鼻涕則是作為保護身體的一道屏障,鼻涕可防止鼻腔黏膜乾燥,而且可黏住由空氣中吸入的灰塵、花粉、微生物,以免它們刺激呼吸道引起感染。黏液中還含有溶菌酶,可以抑制和溶解細菌的能力。鼻涕可黏住由空氣中吸入的灰塵、花粉、微生物,以免它們刺激呼吸道引起感染。

 

所以究竟關於鼻屎的迷思,是正確或錯誤呢?

 

迷思1. 吃鼻屎能增加免疫力?

早年奧地利曾有專家指,吃鼻屎或多挖鼻有益健康,更稱鼻屎能增進人體免疫力。對此,振興醫院耳鼻喉部暨聽覺醫學中心主任力博宏表示,凡事有正必有反,如果地上的東西都撿起來吃,但自體免疫系統尚未強大,反而有可能影響健康。

 

雖然沒有證明吃鼻屎是有益的,但鼻粘膜或腸黏膜內確實存在著各種免疫細胞,只是鼻屎內的微生物要達到免疫或促進免疫功能的作用,都必需要與這些免疫細胞接觸才行。反而是人的手指頭會有微生物,如果不慎將這些微生物帶入鼻腔,有可能破壞鼻腔內環境,引發感染等問題。

而小孩子或大人會吃鼻屎,很有可能是因為從小的習慣,或是單純覺得很療癒而已。

檢視相片

▲小孩子或大人會吃鼻屎,很有可能是因為從小的習慣,或是單純覺得很療癒而已。(圖/三立新聞網資料照)

迷思2. 挖鼻孔會讓鼻孔愈挖愈大?

挖鼻子這動作本身並不會讓鼻孔變形,因為鼻孔的尺寸大小,其實從人體發育完全後就會固定,不會因為挖鼻子而變大。只是挖鼻孔,力道沒控制好或指甲尖銳時,反而容易造成外傷。

檢視相片

▲醫生指出人體發育完全後就會固定,不會因為挖鼻動作,而令鼻孔變大。(圖/三立新聞網資料照)

迷思3. 鼻塞是因為鼻屎過多?

如果呼吸不順暢是因為鼻塞而不是鼻屎堵塞,很有可能是鼻中隔彎曲,有些人甚至影響到睡眠的品質。醫生建議求診接受內視鏡檢查,找出問題,才能尋求最適合治療方式。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乳腺炎上身 自救SOP是關鍵

 
2.3k 人追蹤
追蹤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根據文獻統計,乳腺炎發生的機率約2成,其中5成左右的乳腺炎發生在哺育母乳後4週內。只要女性進入泌乳期,乳腺炎隨時會找上門,特別是在親餵次數或擠奶次數驟減、忘記餵奶、餵奶時間間隔太久、突然停止餵奶、乳量太多、穿著太緊胸罩、乳頭有傷口的時候,都會增加發生乳腺炎的風險。乳腺炎的症狀包括乳房皮膚表面有發紅、發熱、腫脹、乳房碰觸疼痛,合併發燒等症狀,持續惡化發炎部位則會產生膿瘍。

紅腫熱痛加發燒 就是乳腺炎上身

當以下症狀出現時,代表乳腺炎可能已經找上門了,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餵奶時感覺胸部有紅腫、畏寒、熱痛、發燒、肌肉痠痛、疲勞倦怠、身體癱軟、食慾不振,出現局部硬塊。

看醫生接受藥物治療,是利用吃消炎藥的方式來壓制發炎症狀,但吃藥不會讓膿包徹底不見,建議還是要把它擠出來、擠乾淨才行。因此,把發炎的乳汁擠乾淨才是治本的方法!

擠乳不定時、殘乳未排乾淨 可能得到乳腺炎

乳腺發炎是哺乳時常見的情況,造成乳腺炎的原因如下:
1) 乳汁堆積在乳管

乳汁的生成是源源不絕的,當擠乳不定時、殘乳沒排乾淨、含乳不正確等,皆容易導致乳汁漸進性堆積在乳管中。
2) 乳汁質地變黏稠

飲食過於油膩、水分攝取不夠,也會讓乳汁的質地變得濃稠、不易排出。
3) 免疫力變差

作息不正常、免疫系統低弱,會使乳管容易感染發炎。
4) 不當擠乳

使用蠻力擠乳、硬擠,也會造成乳房發炎或乳腺炎。

乳腺炎自救SOP
Step1-- 視診+觸診:

觀察一下皮膚是否泛紅、變腫,再用手觸診以確定發炎的區塊範圍大小,並且用手背去感受局部的溫度是否較高。
Step2-- 親餵:

寶寶吸吮是改善乳腺炎的最佳救星,可將寶寶的下巴枕在硬塊下吸奶,這讓發炎的乳管變得比較直,乳汁較好排出。如果是瓶餵的媽媽,或乳頭、乳暈已經水腫,造成寶寶無法正確含乳,此時可以嘗試用手擠乳來排除硬塊。
Step3-- 冷敷:

可用冷毛巾、冷敷袋或高麗菜葉等,敷在硬塊上方,以降緩發炎。(每次敷十到十五分鐘,仍然腫脹時,可隔三十分鐘後再敷一次。)
Step4-- 就醫:

到母乳親善醫院、乳房外科、泌乳顧問等機構就診,搭配藥物(抗生素)治療,24小時內可排除發燒症狀。
Step5-- 補充卵磷脂食物:

適時攝取卵磷脂,可幫助乳腺保持暢通以利奶水排出,豆漿、牛奶、蛋黃都是天然富含卵磷脂的食物。

乳腺炎期間是否繼續哺乳 可與醫師討論

乳腺炎期間,媽媽乳汁的微成分比正常乳汁有較多比例的發炎反應物質及較少母乳成分,但餵給寶寶吃是沒有問題且安全的,除非從乳頭擠出來的是膿汁而不是乳汁。選擇退乳並非必要,可以再跟醫師做討論。醫師提醒,如果有反覆性乳腺炎或久癒不良、甚至皮膚潰瘍等情形,應該諮詢專業的醫療團隊。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症狀 孕婦立即停餵母乳

 
1.1k 人追蹤
追蹤
 
【記者王輝丹/台北報導】

懷孕期間可以進行哺餵母乳,對寶寶有持續提供抗體及穩定情緒的功能,但孕婦必須攝取足夠的營養,才能同時兼顧腹中胎兒與新生的寶寶。振興醫院婦產部一般婦產科主任石光興昨日表示,如果出現了子宮收縮、早產狀況、體重無法增加、不正常出血的四大狀況,就需要考慮停止母乳哺餵。

石光興強調,哺餵母乳時,合併有子宮收縮,且因收縮強度而造成陣痛者;母體曾有早產的病史;孕期母體體重一直無法增加;產前有不正常出血,建議停止母乳哺餵。

石光興提醒,孕起哺餵乳要注意五點:

一、如果之前曾有早產的病史,應該詢問婦產科醫師,在現階段是否適合哺餵母乳;

二、由於哺餵母乳可能會耗費體力,因此哺餵母乳的孕婦需要更多的休息,餵奶的姿勢也必須調整,讓身體以最舒適的角度來哺餵母乳,或者使用擠奶器擠出再加以餵食;

三、孕婦必須額外補充營養,才能兼顧腹中胎兒及喝母乳的寶寶;

四、通常在懷孕四個月後,乳汁製造的量便會漸漸減少,此時哺乳中的寶寶可能會有吃不飽的感覺,需要額外加上其他的副食品,才能有助於寶寶身體的正常成長;

五、哺餵母乳時,需要注意有無異常的出血等症狀,才能避免遺憾產生。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孕」是男女雙方的問題 中醫師教你4大「好孕」關鍵

2019-06-10|醫生說, 頭條, 最新文章, 熱門推薦, 健康新知, 生殖系統疾病專題, 中醫養生, 母嬰照應 根據統計,台灣每7對夫婦,就有1對有不孕症的困擾,比例約10~15%。近年來晚婚晚育已成趨勢,除了高齡影響育齡婦女的生育品質外,工作壓力、生活習慣及環境與飲食中有毒物質的增加,都使得不孕症盛行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需仰賴人工生殖治療的比例也逐年提高。不孕症可說是現代社會的文明病,讓許多育齡夫妻深受其擾。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表示,意識到自己有不孕症困擾的夫婦,可以先求助西醫,「不孕的問題可能來自男方或是女方,甚至雙方都有問題,可以進行包括AMH卵巢功能評估的檢測,排除像是子宮構造異常、輸卵管阻塞、子宮內膜異位症等器質性問題。」 女性不孕常見原因 骨盆腔的問題:輸卵管阻塞或粘黏 骨盆腔粘黏 子宮的問題:子宮腫瘤、子宮畸形、子宮內膜粘黏、子宮頸狹窄或閉鎖、子宮內膜異位症 卵巢的問題:排卵障礙、多囊性卵巢、卵巢腫瘤、卵巢過早衰竭 內分泌的問題:泌乳激素過高症、雄性激素過高症、黃體激素缺乏症 周宗翰表示,其實過敏也是女性常忽略的不孕問題,臨床上看到許多過敏跟免疫型的不孕,也就是精子進到體內,會被身體當成異物加以攻擊,因此中醫會針對女性的過敏進行治療。 男性不孕常見原因 精蟲的製造、運送、排出的障礙 如先天性異常、荷爾蒙異常、感染、精索靜脈曲張、自體免疫疾病、逆行性射精等。周宗翰分析,精子過少或是精子活動力不足都是影響受孕的重要原因,中醫會用補腎、補齊的方式來提升精子品質的穩定度。 另外,一些藥物或是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等也會影響精蟲的形成。喜歡吃甜、有三高問題的男性,體內濕熱,會導致精蟲不液化症,一味壯陽不一定能達到受孕效果,反而是要用清除濕熱的辦法,才能提高受孕機率。 中醫4大好孕準則 不過,周宗翰指出,大約有20%的不孕症患在經過一系列的檢查後,仍不能找出不孕的原因,稱為無法解釋的不孕症。「如果沒有器質性的問題,只是功能不足,則可藉由中醫調養,」周宗翰表示,中醫擅長調整體質、改變身體的環境,進而提升器官機能。他提出4大準則,助不孕夫妻「好孕」。 1.「前三後五」保養原則:在月經來的前3天避免吃辛辣及冰冷食物,並注意腹部保暖;在月經過後5天加強調血、補血。如果再加上月經期間約7天,大約有半個月的時間都要注意飲食調補,才能養出健康子宮。 2.作息正常,晚上11點前入睡:中醫觀點認為,照著經絡循行的時間作息是養生的根本。深夜是膽經、肝經的運行時間,身體正在修復,因此晚上11點前應入睡,內分泌、女性經期才會跟著正常。 3.放鬆心情、多到戶外走動:一週運動至少3次 能提升心肺功能的運動類型效果最好;有流汗的程度,一週3~4次,一次30分鐘,再視個人體能慢慢增加,可幫助全身氣血循環更順暢。 4.均衡飲食:比起吃補,平日三餐均衡、適量地吃各種食物更有助養生,也不妨留意自己的體質,若容易腹瀉、偏寒性體質,寒涼屬性的食物就少碰。不孕患者體質偏「陰虛」的很多,陰虛易生火氣,一吃補就火氣大,這時應該要退火、補陰。 延伸閱讀: 治療不孕症,到底該先看中醫還是西醫? 7對夫妻就有1對不孕!北市聯醫整合中西醫「助妳好孕」! 人工試管嬰兒老失敗  中藥針灸有效提升懷孕機率!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原網址: https://heho.com.tw/archives/50993
Copyright © HEHO 更多健康:https://heho.com.tw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想給孩子補身體 中醫師周宗翰提醒:小孩只適合吃這種人蔘

2019-06-19|營養衛教, 醫生說, 頭條, 最新文章, 熱門推薦, 健康新知, 中醫養生, 母嬰照應 華人喜歡「食補」,其中,人蔘更是常用於料理、茶飲的中藥材,但是所有人都適合吃人蔘嗎?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就提醒爸媽,大部分的人蔘對於小朋友都太補了,如果爸媽想要給孩子吃人蔘,只有「粉光蔘」(西洋蔘)較為合適。 周宗翰表示,大部分的人蔘性溫熱,燥熱體質的人服用後,會出現一些身體不適的現象,但粉光蔘較性涼,有益肺陰,清虛火,有生津止渴的功用,不易出現這些顧慮,長期服用亦無妨。凡是身體出現氣陰不足、疲乏無力、肺虛久咳、咳血、肺胃津虧糖尿病、高血壓等現象時,食用粉光蔘將有助病情的緩解。 「粉光蔘跟川貝母1:1磨成粉,其實是很好改善過敏體質的補養方藥,」周宗翰指出,特別是對於沒辦法吞服中藥的小朋友,建議可以搭配副食品或是奶粉服用,可以改善呼吸道過敏,但是只限用於調養用,當呼吸道急性發作,或是有感冒,發燒,是禁止服用粉光蔘的,因為感冒即是有風邪在體內,此時若吃補則如同火上加油,感冒會更加嚴重,需等待感冒痊癒後再食用。 寶寶多大才可以服用粉光蔘呢? 對於未滿周歲的嬰兒,若媽媽想要自行餵食粉光蔘川貝母粉,一次最好0.5克為宜,一週2次即可。但周宗翰表示,原則上如果寶寶生長發育良好、無特別原因,並不建議讓一歲以下嬰幼兒服用粉光蔘來調理體質,因為寶寶還小,且腸胃功能尚未發育完全,所以最好等寶寶3歲以上,並詢問過醫師之後再開始服用較為適合。 每個小孩都適合吃粉光蔘嗎? 周宗翰指出,「面白、神倦、懶言乏力、語音低微、容易感冒,屬氣虛」的人,才比較建議服用粉光蔘來調養體質。若是有鼻過敏、易罹患感冒或久咳的人,也可嘗試用粉光蔘川貝粉,有調理肺部、支氣管等作用,對於肺臟虛弱的小孩也有助於改善體質。 粉光蔘川貝粉的服用方式為每天一次,服用份量約2分(相當1/4平匙)。中醫術語有所謂「補肺氣而固(體)表」,也就是增加體表的抵抗力,以減少外邪的入侵,因「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但是還是建議先經由專業合格的中醫師診斷評估後再行服用。 人蔘吃太多小心「人蔘中毒綜合症」 除此之外,在服用蔘時也要適量,若服用太過,會有氣滯、胸悶、氣不順暢,甚至有類似皮質類固醇中毒等,症狀包括:高血壓、精神高度興奮並失眠、神經過敏(欣快感,不安定,易激動)、皮疹、食慾減退、晨瀉等,稱之為「人蔘中毒綜合症」。 周宗翰建議,除了透過中藥的方式來達到預防、改善鼻過敏的作用外,日常生活的保暖也當重要,做好保暖也能有效減緩鼻過敏不適。特別是天氣變化大,早晚應適時添加衣物、配戴口罩預防受寒,以減少過敏症狀發生。 延伸閱讀: 人參有4種 中醫師告訴你適合哪一種 88歲阿伯走不動 中醫「四君子湯」加持健步如飛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原網址: https://heho.com.tw/archives/51610
Copyright © HEHO 更多健康:https://heho.com.tw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眼神放空、常跌倒

3個階段教你發現寶寶視力異常 2019-06-19|最新文章, 顏面器官疾病專題, 健康新知, 母嬰照應, 專題報導 當孩子頻頻跌倒,可能第一時間會覺得是骨骼肌肉發展的問題,但對於年齡比較小的孩子來說,卻可能是弱視的表現。當檢查出弱視,醫師通常會建議要配戴眼鏡,但有些爸媽可能會覺得,一直戴著眼鏡,會不會反而過度依賴眼鏡,讓視力一輩子都很差。但其實透過眼鏡矯正後,給眼睛的正確視覺刺激,才能讓視力追上發展,才是預防一輩子弱視的方法。 視覺發展在8歲以前「慢慢定型」 大家可能有看過剛出生的小貓咪、小狗狗眼睛都還張不開的樣子,事實上人也是這樣。眼睛的發展並不是在媽媽肚子裡就完成,而是靠外界不斷的刺激,才讓視神經發展到一般視力的標準。所以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不斷給孩子不同的刺激,像是明暗、不同顏色、立體感、不同方向等,才能確保孩子視力發展完整。 而視覺中樞的發展是在8歲以前就完成的,所以如果在8歲以後才開始進行矯正,即使眼睛本身沒有問題,大腦也沒辦法接受到影像,還是會看不清楚,這時就連矯正都沒辦法恢復視力了。 而弱視最常見的原因是先天性的斜視,或是先天性的高度散光、高度遠視、高度近視,如果是輕度的斜視,還有散光、遠視、近視都可以透過戴眼鏡來矯正,高度斜視則需要開刀來矯正眼睛的位置;但總而言之,只要讓視覺中樞一直持續接收到「清楚」的影像,就會刺激發展。 怎麼發現孩子需不需要矯正 不過因為出生時的檢查沒辦法發現遠視、近視、散光,還有輕微的斜視,再加上不會表達,所以可能會被忽略眼睛的問題,可以按照以下的症狀來檢查寶寶是不是需要就醫。 滿月後的視力症狀 寶寶的眼皮還是無法張開,或是黑眼珠有一半以上被眼皮蓋住。 看到眼球明顯偏外形成外擴眼,或偏內、形成鬥雞眼。 會看到寶寶眼球不停的顫動,或是黑眼珠出現白色的反光。 滿3個月的寶寶 爸媽在眼前,也不會看著爸媽的臉。 拿玩具、發光的物體或是手電筒、燈,也不會盯著看,或是眼神追著跑。 3個月~3歲左右的孩子 常常跌倒、或是走路走得很慢,甚至要人攙扶。 拿東西給他,或是他自己要去拿東西時,常常會撲空。 臉朝前方直視的時候,雙眼沒辦法正對前方,可能會有一眼歪斜,或是會試圖皺眉、瞇眼、歪頭來看東西。 眨眼的次數很頻繁、常常會畏光跟流淚。 感覺好像只用一隻眼睛在看東西,如果用手遮住他的這一眼,他就會撥開或哭鬧;但另一眼不會。 延伸閱讀 新生兒什麼時候應該第一次眼科檢查?照著視力里程碑就沒錯 50%新生兒腸道阻塞無法在產前檢出!爸媽該注意這症狀 文/盧映慈 圖/盧映慈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原網址: https://heho.com.tw/archives/51686
Copyright © HEHO 更多健康:https://heho.com.tw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能自然產就別剖腹!

最新研究指出 自然產的孩子大腦發育較好 2018-11-06|頭條, 最新文章, 熱門推薦, 健康新知, 母嬰照應 隨著剖腹產的技術越來越成熟,越來越多的準媽媽們傾向於一刀,不僅免受生孩子的產前陣痛,華人地區看良辰吉日生孩子的因素,也讓準媽媽們偏好剖腹產。而且,剖腹產解決了諸多難產和併發症問題,挽救了無數母親和寶寶的生命。 但是,過去研究的諸多證據表明,剖腹產的嬰兒,更容易患上代謝和免疫相關疾病,包括2型糖尿病、氣喘、乳糜瀉和肥胖。近來,國際期刊《PNAS》又有研究表明,自然產的孩子和剖腹產出生的孩子,在行為認知方面存在差異,出生方式很可能對早期的大腦發育產生影響。 小鼠實驗發現 喬治亞州立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的團隊,探究了不同出生方式,對小鼠不同大腦區域神經細胞的影響。結果表明,在小鼠大腦發育的重要時期,剖腹產出生的小鼠,神經細胞死亡率高於自然產出生的小鼠。 並且,出生方式對於大腦神經細胞的影響會持續很長時間,直到小鼠斷奶時,剖腹產出生的小鼠分泌抗利尿激素的神經細胞數量,比自然產出生小鼠少了20%!同時,抗利尿劑素可以抑制食慾,因此剖腹產出生的小鼠,體重增加也更快。 人類寶寶是否也受抗利尿激素影響呢? 由小鼠實驗可以看出,出生方式影響了分泌抗利尿激素神經細胞的數量,並透過抗利尿激素,進一步影響了小鼠的體重。那麼,抗利尿激素在人類寶寶的出生過程中,又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呢? 自然產出生的寶寶,會在母親的產道中受到有規律的擠壓,感受到壓力的寶寶,血液中抗利尿激素的會增加,明顯高於剖腹產出生的寶寶。 抗利尿激素具有保護神經的作用,可以保護嬰兒的大腦,失去了抗利尿激素的保護作用,剖腹產出生的孩子更容易出現認知方面出現問題。 其實,WHO早已給出了建議-在普通醫院,剖腹產的比例不應高於10%,即使在專收疑難病例的特殊醫院,這個比例也不應高於15%。雖然剖腹產確實能夠挽救孕婦和嬰兒的生命,但是不到萬不得已,還請媽媽們咬著牙多吃點苦,讓寶寶自然分娩吧。 參考資料: Parturition and the perinatal period: can mode of delivery impact on the future health of the neonate? 期刊小檔案: 《PNA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8年的學術影響因子是9.504,出版商是美國國家科學院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期刊每年會發表 3000 篇以上的研究論文,涵蓋科學各領域 – 物理學、社會科學、生物學 – 所有文章皆需「能讓大眾讀者理解」。主編 Inder Verma 為美國加州薩克生物研究學院 (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 基因實驗室的分子生物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癌症學和基因治療。PNAS 還有十位副編輯和龐大的編輯部,設有自人類學到永續科學等31個不同學科。 延伸閱讀: 自然產還是剖腹產?準媽媽應該要怎麼做選擇呢? 寶寶生得多 媽媽癡呆風險增高70%! 美國呼籲禁止銷售,台灣家長卻還把它當育兒好物! 媽媽真偉大!研究:生孩子使女性的細胞衰老11年,遠超過吸菸 文/林以璿 圖/許嘉真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原網址: https://heho.com.tw/archives/26861
Copyright © HEHO 更多健康:https://heho.com.tw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媽媽注意!痛痛癢癢癌症纏身,7大常見婦女病妳也有嗎

 
7.2k 人追蹤
追蹤
 
早安健康 ╳ Yahoo奇摩健康
檢視相片


【早安健康/YAHOO!奇摩健康】

媽媽注意!痛痛癢癢癌症纏身,7大常見婦女病妳也有嗎



母親節即將到來,你關心媽媽了嗎?女性朋友因為生理構造、荷爾蒙,免疫力特別容易被影響失調,甚至生病。從常見的尿道炎,到嚴重的子宮頸癌、甲狀腺癌,還有哪些女性患病機率特別高的疾病呢? 


尿道炎小便難受 免疫力弱易反覆感染 

由於女性尿道口較男性短,尿道容易受到肛門或外陰部等容易滋生細菌的部位感染,出現小便疼痛、血尿等症狀;除了生理期要注意清潔,停經後會降低尿道口抵抗細菌的能力,若免疫力下降就容易反覆感染。 


膀胱炎不可輕忽 傷及腎臟嚴重恐喪命 

如果尿道感染的細菌跑到膀胱,就可能引發膀胱炎;如果輕忽症狀,使細菌經輸尿管繼續向上逆行,則可能變成更嚴重的腎臟炎,甚至可能敗血症喪命。多喝水、增強自體免疫力,若有使用護墊習慣,也要經常更換。 


子宮內膜異位症 成卵巢癌高風險群 

免疫系統與許多婦科疾病息息相關,當女性免疫力、抵抗力弱時,容易使子宮內膜發育在子宮以外的地方;若發育在卵巢,則可能使經血堆積,形成「巧克力囊腫」,反覆發作還會增加罹患卵巢癌的風險。 


子宮頸癌為常見婦癌 應定期篩檢 

子宮頸位於陰道與子宮連接處,負責阻擋細菌侵入,當子宮頸長期受到刺激而異常增生時,就可能轉變為子宮頸癌細胞。醫師指出,雖然其主要感染原因為性行為,但由於癌細胞形成速度緩慢,沒有性生活或停經的女性,還是要定期檢查。 

抵抗力低弱容易生病,反之也是,嚴重甚至引發心臟血管病變,有生命危險。下一頁這些女性常見疾病千萬別輕忽 

檢視相片
 
尿道炎別輕忽
檢視相片
 
膀胱炎小心傷腎
檢視相片
 
子宮內膜異位症
檢視相片
 
子宮頸癌
 
檢視相片
 
類風溼性關節炎 中年婦女當心



類風濕性關節炎 中年女性要當心 

引起四肢小關節疼痛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35至50歲間,其中,女性的罹病率又比男性高出3倍,其發病原因被視為是自體免疫系統出問題所致,但確切致病原因至今仍無從得知。 


紅斑性狼瘡 抵抗力太強成奪命美女病 

除了抵抗力低弱容易生病,反之也是如此。「紅斑性狼瘡」即是因免疫力異常旺盛,自體抗體攻擊健康細胞,使組織器官受損,該疾病好發於生育年齡的女性,俗稱「美女病」,嚴重恐引發心臟血管病變,有生命危險。 


甲狀腺異常 多與基因、環境息息相關 

國健署105年報告,甲狀腺癌是10歲到29歲女性的好發癌症第一名,誘發原因多被視為與基因突變、環境影響相關,但也有因免疫系統引起、具遺傳性的「橋本氏甲狀腺炎」,女性患者約男性的5~10倍。 


你可能還想看? 
你覺得自己的免疫力好嗎?看更多免疫力報導>> 連結 
你今天關心媽媽了嗎?看更多母親節專輯>> 連結 

… 

檢視相片
 
紅斑性狼瘡
檢視相片
 
甲狀腺異常




延伸閱讀: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洗手五步驟不輕忽! 跟腸病毒說掰掰

 
5.2k 人追蹤
追蹤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翎娟報導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翎娟報導】炎炎夏日來臨,氣溫逐漸攀升,又來到腸病毒好發的季節。新北市衛生局長陳潤秋指出,新北市今(108)年累計3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年齡皆小於5歲,且社區監測陸續檢出腸病毒71型輕症個案,顯示腸病毒疫情正蠢蠢欲動,呼籲大小朋友務必養成勤洗手的好習慣,才能有效防範腸病毒。

 

腸病毒將進入流行期 家中有嬰幼兒應留意

陳潤秋局長表示,3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為2例腸病毒D68型及1例71型,社區中也有71型輕症個案,顯示社區內持續有腸病毒流行及潛藏宿主。衛生局監測也顯示,第24週即將進入流行期。由於腸病毒主要經由糞口、飛沫或接觸傳染,勤洗手為最重要的預防方法,流行期間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的公共場所,並遵守生病在家休息原則,以降低腸病毒傳播。

馬偕醫院兒童感染科紀鑫醫師提醒,家中有嬰幼兒者要提高警覺,落實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及居家環境清潔消毒,返家後先更衣與以肥皂正確洗手後,再摟抱或餵食嬰幼兒,共同守護小朋友的健康。腸病毒71型容易引起中樞神經併發症,D68型則可能造成呼吸道或神經系統症狀,若發現嬰幼兒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手腳無力、持續嘔吐、肌躍型抽搐、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症狀,應立即送醫院治療。

謹記洗手五步驟 對抗腸病毒不馬虎

洗手最佳5時機,包括吃東西前、和小寶寶玩耍前、上廁所後、擤鼻涕後及看病前後,衛生局提醒民眾,應謹記正確洗手五步驟「濕、搓、沖、捧、擦」;同時,衛生局也已針對高危險族群完成1,581家國小、幼兒園、托嬰中心、產後護理之家及116家嬰幼童常出入公共場所,輔導查核與衛教宣導,與民眾共同努力,打擊腸病毒。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腸病毒、感冒傻傻分不清?黃瑽寧醫師破解四大迷思

 
740 人追蹤
追蹤
 
檢視相片
 
腸病毒早就存在人類社會中,只是腸病毒有時甚至完全沒症狀,連大人得到都很難察覺

令爸媽聞風喪膽的腸病毒來勢洶洶,該如何做好預防,又有哪些迷思別再以訛傳訛呢?Yahoo TV爸媽有事嗎?》請到小兒科醫師黃瑽寧,和媽媽代表何妤玟,分享該如何與腸病毒抗戰。黃醫師先告訴大家正確觀念,其實腸病毒早就存在人類社會中,只是被忽略,感染主因就是病從口入。只是腸病毒症狀與感冒類似,有時甚至完全沒症狀,連大人得到都很難察覺。

腸病毒症狀包括手口足病、皰疹病毒性咽峽炎、不明發燒和完全沒症狀。因此腸病毒的四大誤會之一就是「會有腸胃道症狀」,連何妤玟都有經驗,知道腸病毒與腸胃完全沒關係,甚至大人感染都有七、八成不會有症狀。因為每個人的免疫力不同,會呈現的症狀也大不相同

檢視相片
 
「嘴上有破洞」是第二個容易被大家有的腸病毒誤判

因此「嘴上有破洞」就是腸病毒的四大誤會之二,黃瑽寧醫師透過照片說明,腸病毒和皰疹病毒不同,第三天才有明顯差異。絕大多數的腸病毒都會自行痊癒,伴隨發燒三天、喉嚨痛五天左右,家長可以協助孩子補充水分。面對口內破洞,可以使用醫生開的噴劑或是冰涼飲食紓緩,但無法靠外力縮短病期。

四大誤會之三則是誤會「腸病毒容易致命」,完全是不必要的恐慌。以較恐怖的71型腸病毒來說,大部分的人都只有輕症,但少數患者會因為病毒跑到腦幹而危害生命,產生嗜睡、嘔吐、肌躍型抽搐、心跳加快或呼吸急促等,只要有其中一項就要及早就醫。

檢視相片
 
為避免感染腸病毒,何妤玟都會準備消毒噴霧

很多人也會誤會「腸病毒得過一次就不會再得」,成為腸病毒四大誤會之四。但因為腸病毒類型太多,加上不一定會有症狀,所以不會完全免疫,但年紀越大感染率會越低。

檢視相片
 
黃瑽寧醫師提醒大家勤洗手、用含氯漂白水清潔消毒

為了避免感染腸病毒,何妤玟都會準備消毒噴霧,老公更誇張到會拿整罐去公園噴溜滑梯。黃瑽寧醫師列出幾點預防方法,像是大家常聽到的勤洗手、用含氯漂白水清潔消毒,媽媽可以多餵食新生兒母乳,藉此提高抵抗力。此外,大人回家後應該要洗手、更衣,再來與幼童接觸。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夏季病毒大軍來襲!一次看懂腸病毒症狀及日常預防

 
6.1k 人追蹤
追蹤
 
新頭殼newtalk |閻芝霖 綜合報導
檢視相片
 
腸病毒傳染力極強,家長及兒童養成正確勤洗手的習慣,並遵守「濕、搓、沖、捧、擦」的原則。   圖:台中市政府/提供

[新頭殼newtalk] 即將進入夏天,氣候溫暖潮濕的台灣很適合腸病毒生存,雖然一年四季都有腸病毒發生的可能,不過主要以夏季為好發季節,4到9月的病例較多,腸病毒不僅會引起發燒、口腔潰傷等問題,嚴重還可能引發重症導致死亡,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近四周腸病毒的就診人次呈緩慢上升趨勢,疾管署也提醒,腸病毒傳染力極強,家長及兒童應都應實個人衛生、養成正確勤洗手的習慣。

「腸病毒」不是一種病毒!而是一群病毒

腸病毒是一群RNA病毒的總稱,包括將近70種不同血清型的腸病毒,通常在春 、夏及初秋流行,全年都有感染發生,包含小兒麻痺病毒、伊柯病毒、克沙奇A及B病毒、腸病毒68至71型,而這些病毒都可經由腸道引起感染,所以在學術上統稱為腸病毒,而感染腸病毒痊癒之後,只會對這次感染的型別產生免疫,所以一生中可能會得好幾次腸病毒。

腸病毒只感染人,不感染其他動物,主要傳播方法是透過口水、噴嚏、糞便散播出去。手不小心摸到被病毒污染的地方,再摸食物或放入嘴裡,就可能將病毒吃進體內,也可能因沒症狀的帶原者打個噴嚏而不知不覺中將病毒吸入體內。

發燒要注意!腸病毒引起疾病有這些

腸病毒的潛伏期約3到5天,5歲以下是高危險群,腸病毒感染剛開始會發燒,之後咽喉出現水泡, 看起來像小白點,有些在口腔內的黏膜,包括牙齦、 嘴唇、臉頰內側也出現小水泡並破皮,最常見的典型疾病、症狀為:

一、疱疹性咽峽炎:
由A族克沙奇病毒引起,有突發性發燒、嘔吐、咽峽部(喉嚨後方)出現小水泡或潰瘍,病程為4至6天。

二、手足口病:
為A族克沙奇病毒及腸病毒71型引起,特徵為發燒及身體出現小水泡,主要分布於口腔黏膜及舌頭,其次為軟顎、牙齦、和嘴唇,四肢為手掌及腳掌, 膝蓋及臀部周圍出現紅疹及小水泡,病程為7至10天。

三、嬰兒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包膜炎: 
B族克沙奇病毒引起,特徵為突發性呼吸困難、蒼白、發紺、嘔吐。開始可能誤以為肺炎,接著會又明顯心跳過速,快速演變成心衰竭、休克、甚至死亡,存活孩子會復原得很快。 

四、流行性肌肋痛:
B族克沙奇病毒引起,特徵為胸部突發陣發性疼痛且持續數分鐘到數小時,合併發燒、頭痛及短暫噁心、嘔吐和腹瀉,病程約一週。 

五、急性淋巴結性咽炎:
由A族克沙奇(A10)病毒引起。特徵為發燒、頭痛、喉嚨痛、懸雍垂和後咽壁有明顯白色病灶,持續4至14天。 

六、發燒合併皮疹:
與各類型克沙奇及伊科病毒都有關,皮疹通常為斑丘疹狀,有些會出現小水泡。 

另外,新生兒感染腸病毒的症狀大多與嬰幼兒的表現不同,最常見的症狀包括發燒、食慾不佳、活動力下降、 躁動不安、皮膚出現紅疹、腹瀉或嘔吐等,病況進展嚴重時可引發心肌炎、肝炎、腦炎、新生兒敗血症。 

保持衛生最重要!遠離腸病毒一點都不難

腸病毒可不是小朋友的專利,大人也可能會中標,只是大多症狀比較輕微,與一般感冒不易區分,而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目前無特效藥直接治療腸病毒,但可透過簡單的衛生保健動作,有效降低感染的機率。

疾管署表示,最好的預防方法是大人小孩都要勤洗手,並遵守「濕、搓、沖、捧、 擦」的原則:「濕」打開水龍頭把手淋濕;「搓」抹肥皂,和水搓揉起泡20秒;「沖」將雙手沖洗乾淨;「捧」捧水將水龍頭沖乾淨後關閉;「擦」用紙巾將手擦乾,就可以降低感染的機會。

外出返家務必先更衣,摟抱、餵食嬰幼兒前,更應以肥皂正確洗手,除此之外,均衡飲食、適度運動以及充足的睡眠提升免疫力,哺餵母乳,也可以提高嬰兒抵抗力,而注意居家環境的通風也是重要預防關鍵之一。

而腸病毒傳染力極強,孕婦、新生兒及幼童也盡量不要與病患接觸,並時常清洗、消毒兒童玩具,尤其是帶毛玩具更要注意清潔。

更多新頭殼報導
春遊就要這樣玩》桃園、台中必去十大熱門景點看這裡
客家桐花祭》國姓鄉老客庄漫步 窺見先民生活軌跡

檢視相片
 
腸病毒大軍來襲!一次看懂引發症狀及日常預防   圖:新頭殼/製表
檢視相片
 
天氣炎熱,正值腸病毒流行期,別忽視孩子衛生,謹記「洗手、洗臉、換衣服!」的原則。   圖:高雄市衛生局/提供

更多新聞報導
部長加碼800萬 被花蓮業者打臉了
年假7天起跳 小年夜開始放
勞團盼確認派遣要件 增加職災補償
大腸鏡發現上百顆瘜肉 竟是「恐怖遺傳」
瘋信仰!全台宮廟破萬間 比超商還多

______________

有話想說?歡迎投稿>>>【Yahoo論壇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腸病毒疫情持續上升,5個習慣降低病毒感染機會

 
887 人追蹤
追蹤
 
何渝婷

根據衛福部疾管署,國內腸病毒疫情持續上升,近期病毒檢出型別以71型為多。腸病毒71型(Enterovirus Type 71)是除了小兒麻痺病毒之外,最容易引起神經系統的併發症。

 

由於腸病毒傳染力強,每年4到9月又正好是腸病毒的流行季節,所以民眾務必要提高警覺,落實個人衛生習慣,以降低病毒感染及傳播的機會。

 

正確洗手

 

腸病毒適合在濕、熱的環境下生存與傳播,主要經由腸胃道或呼吸道傳染。

 

正確洗手可以讓很多病菌無法殘留在手上,以預防疾病的發生。所謂正確洗手共有5個步驟,包括濕、搓、沖、捧、擦。先將手淋濕,接著用肥皂搓揉起泡20秒,再將雙手沖洗乾淨,並捧水將水龍頭沖乾淨,最後使用紙巾或毛巾將手擦乾。

 

照顧及接觸幼童應注意個人衛生

 

因為嬰幼童的免疫系統尚未發展成熟,很容易因為病菌感染而生病。所以在接觸嬰幼童之前,應先更衣洗手,避免將外帶回家的病菌傳染給他們。

 

減少出入公共場所

 

因為人類是腸病毒唯一的傳染來源,所以腸病毒流行期間,盡量減少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也避免與疑似病患接觸。

 

均衡飲食

 

提升免疫力,是抵抗腸病毒的方式之一。平時可藉由均衡飲食、固定運動、充足睡眠,來提升免疫力。

 

注意環境乾燥通風

 

乾燥可以降低腸病毒在室溫下存活的時間,所以注意居家環境的清潔衛生,以及保持良好通風,也是相當重要的一個習慣。

 

(首圖為示意圖 取自pixabay)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還打算全酒料理坐月子?醫憂心這樣說

 
30.9k 人追蹤
追蹤
 
三立新聞網

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剖腹產、自然產的媽媽什麼都可以吃,除了酒」!台中慈濟醫院婦產科醫師鍾佩穎打破「產婦坐月子用全酒料理補身」習俗,他引用多項醫學證據建議哺乳媽媽們減少酒精攝取。

檢視相片

▲圖/資料照

鍾佩穎醫師表示,酒精會影響新生兒大腦發育,且經過烹煮的含酒料理,酒精仍會殘留在哺乳媽媽奶水,攝取酒精還會減少母奶產量,基於安全不只懷孕期間要完全避免酒精,產後的哺乳媽媽不論剖腹產、自然產都應儘量減少酒精攝取。

鍾佩穎醫師指出,2001年,新生兒相關醫學期刊提出「哺乳母親的合理精攝取量」-喝下啤酒十二盎司或葡萄酒五盎司或是高濃度蒸餾酒1.5盎司後,應該等兩小時後才能哺乳。她舉例,警察實施酒測的新聞常見駕駛說詞「只是幾個小時前,跟朋友一起喝了碗燒酒雞湯,不知道為什麼會超過標準」,顯見含酒料理不管燒得再怎麼開,其實都有部份酒精殘留在湯裡。產婦媽媽喝下酒精料理再哺乳,小朋友就會在乳汁喝到酒精。

檢視相片

▲台中慈濟醫院婦產科醫師鍾佩穎(圖/台中慈院)

「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與台灣共同合作的研究( Standford-Taiwan ALDH2 Deficiency Research)顯示,高達47%的台灣人體內基因缺乏乙醛去氫酶(ALDH2 Deficiency),以致無法代謝純酒精(乙醛),比率居全球之冠。」鍾佩穎醫師表示,既然近半數國人體質如此,哺乳媽媽即使有所謂「合理飲酒量範圍」,代謝酒精的速率是不是也能符合研究數據,似乎成為值得的關注的問題。

鍾佩穎醫師引用另一項研究結果:母奶裡酒精含量與哺乳媽媽血液中酒精含量接近,攝取酒精後30-60分鐘,母奶酒精含量到達最高。攝取酒精後哺乳,嬰兒喝奶量也會下降20%,而且會讓嬰兒焦燥不安及睡不安穩。已知研究顯示,酒精不論是懷孕中經由血液通過胎盤傳給胎兒,或是產後經由哺乳傳給新生兒,對胎兒腦部發育的影響都不容忽視。

鍾佩穎醫師表示,由於哺乳媽媽的安全酒精劑量目前仍有爭議,減少酒精攝取可以讓寶寶更健康。如果實在無法避免攝取酒精,也應等待兩小時以上才哺乳或在攝取酒精前先餵奶,以減少影響嬰兒健康。

檢視相片

▲圖/台中慈院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嚇!心臟檢查長7公分腫瘤 但病因居然是肝癌
30歲男健身突頭部劇痛 就醫發現是會致命的「雷擊頭痛」
盛夏到!當心太熱會傷「心」要命 必學「護心五招」
男喉嚨疼痛久不癒 竟是扁桃腺長了一顆石頭

更多健康相關新聞
這些職業於粉塵環境 矽肺症風險高
拉肚子竟是甲狀腺亢進 醫:勿輕忽
吃魚變聰明 營養師:年紀大「嘸效」
夏天愛嗑西瓜 這類人吃出致命風險
經常頭痛是慢性過敏 這些營養不可少

今日最夯新聞流量前3名
警破門 歌手江明學陳屍租屋處
30萬有線電視戶 恐爆斷訊潮
以為沒油了!機長逼乘客跳傘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