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蘋果托嬰中心竭誠的歡迎您!!!!
各位爸比媽咪大家好!我們是新成立的合格立案托嬰中心(校內的面積有九十幾坪)均使用無毒的裝潢及設備 本園培育孩童發掘自我特質:好奇心、主動性、探索性與獨立性,強化生理、情緒、社會行為、創造力及認知等統合各領域發展,針對孩童特點,透過觀察、遊戲、實際操作,因循其規律誘導學習,進而發展其潛能。 我們是全職照護0到3歲的小寶貝˙小班制(無小班以上的大孩童)˙政府合格立案(北府社兒嬰字第131號)˙24小時的全園攝影 可申請3000到5000元政府補助(月)˙老師均持有五年以上的合格保母證照(不定時的進修學分與持有良民証及嬰幼兒CPR證書)˙ 室內配色明亮˙通風採光良好˙軟硬體設備齊全˙教玩具規格完善˙ 無電視時間˙消毒器具良備˙定時外聘消毒公司到校消毒及定時水質檢驗ㄜ.配備次氯酸空氣清淨機 .社會局與衛生局的不定時訪視檢查。 .每季的消防與公共安全檢驗合格。 門口接送好臨停˙安全無慮˙竭誠的歡迎您來蒞臨參觀ㄡ!!!!!!! 收費標準:月費為16500元整(可代申請政府補助6000元整) 註冊費為6000元整(半年一次) 不收洗澡及副食品的費用及其他雜七雜八的費用 收托時間:早上07 30時到晚上18 30時(可彈性配合) 新北市私立紅蘋果托嬰中心 校址.新店區中興路三段234.236號2樓 招生專線 89146716 89146106紅蘋果托嬰中心竭誠的歡迎您!!!!

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178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坐月子真的需要1個月?生化湯多喝多補?中醫師破解坐月子迷思

 
2.5k 人追蹤
追蹤
 
信傳媒編輯部

現在一般認為「坐月子」是指產後約1個月母親調養身體的時間,這段時間有什麼要注意的?又有哪些迷思其實是誤傳?(圖片來源/buri@photoAC)

懷孕、生產是女人一生中的大事,在華人的觀念中(特別是華南地區和客家人),生產後常會元氣大傷或是身子虛掉,都需要在一個月內好好坐月子(休養生息)來使身體恢復到以往的狀態。生產後究竟應該如何補,才能補得健康、又不會補過頭?而哪些禁忌是必須嚴格遵守又或是以訛傳訛呢?

現在一般認為「坐月子」,是指產後大約1個月母親調養身體的時間(puerperium);坐月子這個詞在中國許多古籍中都曾出現過,不過當時的定義與現在的認知不同。例如:南宋陳自明在《婦人良方大全》一書中提到「坐月門」與「產後門」,「坐月門」其實指的是即將生產的階段、不適症狀緩解,「產後門」才是我們現代所熟知的產後坐月子;明代武之望《濟陰綱目》亦有提到產後身體調養的觀念。除了「坐月子」以外,也有人說「做月子」、「作月子」,基本的意義都是將產婦的健康調養好。

坐月子真的需要1個月嗎?

而坐月子的時間通常被認為至少需要1個月,主要是因為古代沒有外科手術,當生產會陰傷口裂開、產婆沒辦法縫合(產後傷口自然癒合大約需要20天左右的時間,也是作為一個產後的緩衝期),也沒有現代用來預防感染的抗生素藥物,只能靠坐月子來避免感染與調養身體,所以古代產後坐月子其實有其必要性與時空背景,主要是為了維持產婦生命與身體恢復活力。

現代社會坐月子則不單純僅是醫療或健康取向,更包涵了心理行為、文化傳統,除了延續祖先的作法以外,也是藉此給予產婦角色轉換的心理時間與適應新生活,亦能幫助產婦生成乳汁、哺乳時維持健康的飲食,也讓家人來陪伴產婦、給予支持,畢竟有健康的母親照護,才能讓新生命平安長大。

台語有一句俚語:「月內做無好,呷老就艱苦」,指的是如果沒坐好月子,容易出現後遺症。但隨著時空背景轉換、現代醫療技術的進步,其實即使不坐月子也不一定會有健康上的疑慮,不過坐好月子,還是會有助於健康的發展。產後坐月子不一定只侷限在飲食上要吃多好、多補,更包涵了產後讓身體休息與恢復,如果沒有讓身體獲得充足的休息、讓傷口復原,日後子宮脫垂的機率也會上升,亦可能導致排便不順或痔瘡。

產後怎麼補?

中醫坐月子可分作活血化瘀期(產後大約7~10天左右)、補氣血期(產後大約10天以後~惡露排乾淨以後)和補腎期(產後大約4週以後),每段期間都有不同的給藥方式,需根據每個人的體質或症狀來做調整,否則有可能越吃越嚴重或是導致乳汁分泌不佳,譬如最常見的生化湯也不建議喝太多天,萬一喝太多,反而可能導致本來傷口已癒合,血管又再破裂出血,因此服用的天數與帖數都要控制。

另外吃麻油雞來補身體,則不建議在麻油雞裡加米酒,因為如果同時有哺乳,酒可能會滲入乳汁中,演緩嬰兒腦部神經的發展,而且酒精會使噴乳反射下降,米酒也可能會抑制子宮收縮。

古早流傳下來的各種坐月子規範與禁忌,其實都與過往社會經濟及醫學條件相關,也有其存在的道理,並非都是落伍或迷信的行為,也因為台灣醫學、公共衛生的進步,以及經濟條件的改變,現代人坐月子的內容的確需要做出適度的修正,才能夠不勞民傷財又能夠真正幫助母親和嬰兒獲得最大益處。

 

原文作者為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 唐佑任,本文轉載自《北醫附醫健康報》

 

更多信傳媒文章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 大關鍵!營養師提醒:月子餐一定要注意...

 
148 人追蹤
追蹤
 
檢視相片
 
高敏敏提醒媽媽們記得補充鐵質和纖維、多喝水

坐月子是每個媽媽的必經之路,現在坐月子的方式多元,Yahoo TV爸媽有事嗎?》為媽媽們一次比較所有坐月子方式的利弊,讓媽媽們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媽媽代表五寶媽和99媽用的方式都不同,五寶媽在家請婆婆幫忙,99媽則是選擇有配合教學醫院的外送月子餐,兩人帶來當初吃過的月子餐,全都色香味俱全,令人讚不絕口。

檢視相片
 
五寶媽在家坐月子主因就是方便,但缺點就是會手忙腳亂

五寶媽帶來婆婆煮過的麻油蝦蔬,她在家坐月子主因就是方便,但缺點就是會手忙腳亂。當初生完大寶後,她一度找不到正確的餵乳姿勢,婆婆主動進來幫忙,結果不但不會,還不斷用手指戳她乳頭,讓她超尷尬。可是婆婆廚藝極佳,月子餐好吃份量又多,每餐菜色都不重複。

99媽因為捨不得離開大寶,就選擇外送月子餐。她挑選時比較了很多家,連外送的小細節都考量到。她選的這家有中醫師把關,還可稍微客製化調整口味。如果想增加幫手,有的媽媽會請月嫂到家裡幫忙,但有口碑的月嫂非常搶手,也不一定每個媽媽都習慣家裡有個陌生人。

巴鈺和營養師高敏敏都是一半在月子中心、一半回家坐。現在最受歡迎的月子中心一天5000元起跳,靠窗的房間甚至要上萬元。但月子中心有專業的護理人員幫忙,對新手媽媽而言幫助很大。高敏敏感嘆一開始真的需要人幫忙,她在月子中心時,因為寶寶突然大哭,夫妻倆瞬間慌了手腳,但其實寶寶只是大便。

檢視相片
 
巴鈺和營養師高敏敏都是一半在月子中心、一半回家坐

月子中心除了考量環境安全、離家近外,月子餐首重營養均衡,所以很多月子中心的菜色都有雙主餐。高敏敏列出在坐月子期間的飲食注意重點,第一周先排水腫,因為生產元氣大傷,產後每天可以多吃500大卡和15克蛋白質。此外,補充鐵質和纖維、多喝水、少吃精緻澱粉和加工食品都很重要。

檢視相片
 
高敏敏列出在坐月子期間的飲食注意重點

有的媽媽怕產後身材走樣,一生完就急著減肥。高敏敏坦言不建議,想瘦下來不妨試著親餵母乳,在坐月子時就好好吃,等出了月子再調整飲食和運動。如果想使用束腹帶,最好等子宮歸位,再挑選透氣材質的束腹帶或塑身衣。

 
 
 
 
 
 
 
 
 
 
 
 
 
月子坐得好一生沒煩惱!營養師教你這樣補身【爸媽有事嗎?20190722】
 
 
 

2019健康大賞
【專題】壓力破表!全台5500位媽媽心聲
【專題】免疫力失調!全身疾病冒不停
【推薦】七月健康大賞:名人推薦保健清單
【推薦】媽咪們免煩惱:熱銷保健品專區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早產兒該如何哺餵母乳?

 
102 人追蹤
追蹤
 
喬依絲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喬依絲編譯

即使是需要特殊護理的早產兒,也是可以給予母乳餵養的。母乳充滿了抗感染成分,是嬰兒、更是早產兒的理想食品。無論寶寶是直接吸吮母乳,還是透過管子、杯子或奶瓶餵奶,都是可以吸收到所需要的所有營養。

然而,哺餵母乳對媽媽而言絕對是身心上的一大挑戰,若哺餵的是早產兒,壓力更是不言而喻。那麼該如何餵養沒辦法直接吸吮母乳的早產兒呢?

  1. 分娩後盡快提供寶寶乳汁,最好在出生後24至48小時內。
  2. 使用擠奶器來增加擠出的奶量。
  3. 寶寶若是無法直接吸吮乳汁(不論是親餵或是瓶餵),可以改為用棉花棒將媽媽寶貴的初乳塗抹在寶寶的嘴裡,初乳中的成分對早產兒特別有益。
  4. 當寶寶準備好可以進一步用口喝奶時,先試著用小管子一點一點地將母乳餵至寶寶嘴裡。
  5. 每一天(24小時內)至少要擠奶8次,不論是用手擠或是擠奶器。前面幾天的奶量可能會令媽媽們有些洩氣,但不用擔心,奶量絕對會一天一天的增加。
  6. 每當乳房感到飽脹時,請盡快將乳汁擠出來以避免堵塞,如此還有助於奶量增加。如果擠出來的奶量供過於求,可以先儲存於冷凍庫供日後使用。
  7. 在室溫下母乳最多只能保存4小時,冰箱冷藏最多4天。
  8. 冷凍過的母乳會影響母乳中的抗感染性,所以如果可以的話,最好每天給早產兒新鮮的母乳。
  9. 當寶寶身體狀況足夠穩定時,可以讓寶寶躺在媽媽胸前與媽媽肌膚相親(稱為袋鼠護理),每天至少一個小時,如此可以讓寶寶感到足夠的安全感,更可以加速增加寶寶的體重,提前從醫院回到家。不只媽媽,躺在爸爸胸前也同樣有效。
  10. 當可以直接乳房親餵寶寶時,就需要嘗試各種姿勢讓寶寶更好吸吮。無論選擇哪種姿勢,都要確保寶寶的背部、肩部和頭部得到很好的支撐。對於肌肉較弱的嬰兒,媽媽可能需要用拇指和食指支撐寶寶的下巴。

起初,寶寶可能是用舔和吞的方式吸收母乳,而不是規律吮吸和吞嚥,直到寶寶的肌肉變得更強壯。在每次餵食期間,如果寶寶的吸吮速度減慢時,媽媽可以按摩或擠壓乳房以增加乳汁的流量,如此也將確保寶寶獲得生長所需的營養和熱量。

早產兒最初可能每天只能進行一次母乳餵養,其餘的時間則是透過餵食管。但請享受每一次的餵奶,隨著寶寶一天一天的成長,他們的吸吮能力也會增強。

Reference : Can I breastfeed my preemie?

更多草根影響力文章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OBBLE棉花糖澡盆-最柔軟澡盆,全球唯一!

打造寶貝的安全泡澡體驗!
 
專為 0 – 2  歲寶寶設計的柔軟澡盆,
使用醫療等級抗菌PU材質(通過認證),
體積小,重量輕,保暖效果比一般澡盆好3倍!
 
符合人體工學的超柔軟設計,
讓寶寶就像躺在媽咪懷抱,舒服、充滿安全感,
無論是在裡面泡澡還是玩水,都不會受傷哦。
  
軟綿綿的嬌嫩寶寶,洗澡最怕搖晃敲撞
 
新生寶寶最需要全面呵護,
當脊椎和骨骼尚未發育成熟,
坐、躺、抱的姿勢都絕不可忽視!
棉花糖澡盆,
內附防滑可調式吸盤球,
擁有醫療級柔軟抗菌材質,
讓寶寶全天候用最舒適、最安全的姿勢洗澡。
 

 

 

 

相關產品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夏季2種車易讓幼兒中暑 「嬰兒推車」就是一種! 2019-07-02|醫生說, 頭條, 最新文章, 熱門推薦, 健康新知, 母嬰照應 夏季來臨,不少家長喜歡帶著孩子出門遊山玩水,希望藉此促進家庭感情。但是,小孩子其實比大人更會中暑,而且有些孩子因為年紀小,還不會表達不舒服,中暑的問題容易被忽視。 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表示,兒童的基礎代謝率比大人高,單位公斤體重產熱比大人多,而且全身絕對血量比大人少,排汗速度慢、散熱效率差,因此屬於中暑的高危險群。 「嬰兒推車」離地更近 孩子更容易中暑 根據衛福部統計,今(108)年6月因熱傷害而就真的共452人次,比去年6月的392人次還高上不少。朱柏齡提醒,許多爸爸媽媽帶小孩出門,都會給小孩戴上遮陽帽、擦防曬乳,卻從來沒有想到,小孩子坐的推車就是導致中暑的高風險因素。 朱柏齡分析,嬰兒車上面雖然有遮陽的地方,但是因為離地面比較低,地面的輻射熱上來,會增加體感溫度。加上空間相對密閉,移動時的風不一定吹進得來,孩子窩在小小的位子上越坐越熱,可能在推車裡被悶到中暑。 「建議天氣熱時盡量不要給孩子坐嬰兒推車,更徹底的作法是應該避免大熱天出門,」朱柏齡表示。 孩子被熱死在車上 只因為爸媽「忘記了」… 另外一個容易讓孩子中暑、甚至危及生命的「車」,則是熄火後的汽車後座。朱柏齡表示,在美國,平均每10天就有一個孩子被熱死在車上。台灣因為沒有相關的數據統計,因此每年因此喪命的兒童數量不得而知。 「爸爸媽媽不要覺得只是幾分鐘的事情,就把小孩放在熄火的車上,即使有開窗戶也是沒有用的,因為夏季的車子裡很容易達到『溫室效應』,10分鐘就可以上升10度C,」朱柏齡呼籲,汽車記得上鎖,以免孩子獨自進入車內後意外上鎖;孩子如果不見了,記得先從車上找起。 根據統計,現在家長把小孩子單獨留在車上,並不是家長沒有常識,而是「忘記了。」「人是有慣性的動物,比如說爸爸每天習慣載小孩去幼兒園,載媽媽去上班,然後再開車去公司。今天媽媽早上有事情需要早點去上班,爸爸很有可能放下媽媽就忘了後座還有睡著的孩子,就這樣進公司,把孩子忘在了車上,」朱柏齡分析。 因此,父母一定要想辦法提醒自己「後座有小孩」,朱柏齡建議,後座有小孩時,父母可以在擋風板玻璃下放個娃娃提醒自己;或是把公事包、手機等一定不會忘記的東西放在後座,下車時才會記得打開後車門。「美國有一句標語look before you lock,」朱柏齡表示,多看一眼,就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悲劇。 延伸閱讀: 寶寶中暑了嗎?除了觀察尿布 醫師建議還可以看「頭頂」 美國呼籲禁止銷售,台灣家長卻還把它當育兒好物! 連假熱浪來襲 這10種人最容易中暑 4招有效避暑氣!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原網址: https://heho.com.tw/archives/52394?utm_campaign=rss&utm_medium=%E5%BB%B6%E4%BC%B8%E9%96%B1%E8%AE%80&utm_source=yahoo&utm_term=heho
Copyright © HEHO 更多健康:https://heho.com.tw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中暑了嗎?醫生說:先看看尿布 再看看「頭頂」 2019-07-02|醫生說, 頭條, 最新文章, 熱門推薦, 健康新知, 母嬰照應 進入夏季,近來天氣真是讓人熱到受不了,若一不小心,就可能因為酷熱而中暑。許多爸媽會帶著孩子出門踏青,卻忘了孩子比大人更容易中暑,嬰兒在熱傷害早期的症狀並不明顯,家長必須更仔細觀察,找出中暑的蛛絲馬跡。 人體在正常的狀況下,體溫會維持在36~37℃,這是腦部的下視丘和神經中樞聯合調控作用,幫助體溫維持恆定。但在酷暑環境下的溫度,可能高達38~40℃,這時就會藉由流汗機制來帶走身上的熱量。 但嬰幼兒的汗腺還沒發育成熟,而且汗腺數量也較少,所以無法透過流汗蒸散體表溫度排熱,再加上嬰幼兒新陳代謝旺盛,皮下脂肪又較多,造成產熱的速率比成人高,但排熱的速率卻較慢,所以使得嬰幼童的體溫快速飆升,容易中暑。 如何判斷寶寶是否中暑了? 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表示,雖然嬰兒的中暑徵兆不明顯,但是爸媽仍然有跡可循。例如,寶寶看起來會懶洋洋的,皮膚較乾燥,胃口變差,不喝奶也不喝水,尿布濕的頻率較少,就有可能是中暑了。另外,如果囟門還沒閉合,還可以觀察嬰兒頭頂的囟門是不是比平常還凹陷。(「囟」是指嬰兒前額接近頭頂柔軟跳動的部位,囟門在12到18個月大左右時關閉。) 如果寶寶中暑了,朱柏齡提醒,並不是猛灌水就可以解決問題,最重要的還是要先移除中暑原因,例如趕緊進入陰涼的室內,並用濕毛巾擦拭降溫。毛巾可以濕敷在頭部、頸部、鼠蹊部等有大動脈經過的地方。寶寶如果意識不清,不要強行灌水;意識清楚的話,可以分次補充水分。 避免熱傷害 請做到這4點 1.多喝水-還在吃母奶的寶寶不需要另外喝水,但是媽媽需要增加每天的餵奶次數;開始吃副食品、喝配方奶的寶寶,可以在兩餐之間補充白開水;幼童則需要在日常多喝水,並且避免喝高糖飲料。 2.保持室內涼爽-不要以為室內就沒有中暑問題,朱柏齡提醒,嬰兒床要避免放在窗戶旁邊或是容易太陽直射的位置,嬰兒床也要保持通風,如果家裡沒有冷氣、電風扇,可以間歇式的用濕毛巾擦拭嬰兒身體,或是將濕毛巾掛在床頭。如果使用風扇,不要直接對著嬰兒,而是要從側面吹;使用冷氣時,注意室溫控制在26度C最理想。 3.戶外防曬-朱柏齡建議,天氣太熱時,爸爸媽媽就不要執意帶孩子外出;即使外出也要避免陽光直射,要待在有遮蔭的場所,帶寬邊帽,以薄衣服蓋住皮膚。 4.在車上避免太陽直射-朱柏齡表示,絕對不能夠把孩子單獨留在沒有開冷氣的車上,夏天的車內,短短幾分鐘溫度就可以快速上升。另外,許多爸媽會忽略長途旅行時的日照問題,朱柏齡提醒,車窗上可以使用遮光廉來阻止陽光直射,「但是不要用毛毯或是厚毛巾蓋住兒童座椅,這樣反而更不能散熱。」 延伸閱讀: 夏季2種車易讓幼兒中暑 「嬰兒推車」就是一種! 夏日想消暑 中醫:寒性、熱性體質吃冰重點大不同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原網址: https://heho.com.tw/archives/52433?utm_campaign=rss&utm_medium=%E5%BB%B6%E4%BC%B8%E9%96%B1%E8%AE%80&utm_source=yahoo&utm_term=heho
Copyright © HEHO 更多健康:https://heho.com.tw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夏天長痱子,擦痱子粉有用嗎?醫師:擦了堵塞更嚴重

 
279 人追蹤
追蹤
 
盧映慈

 

每次一到夏天,寶寶身上就可能長痱子,又紅又癢,讓爸媽看著很心疼,但也不知道怎麼做才能讓寶寶比較舒服。想用痱子粉,又擔心寶寶用了會致癌、過敏,只能帶去看皮膚科醫師。

 

痱子粉真的不能用嗎?

痱子粉主要的功效是吸水、保持皮膚的乾燥,國泰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俞佑說,但痱子粉的吸水能力很好,建議只能用在容易流汗的地方,不然把其他地方的水分都吸乾,反而會因為皮膚乾燥而更不舒服。

不過大家可能有聽過不少小兒科醫師不建議嬰兒使用痱子粉,一方面因為痱子粉含有滑石粉,可能會致癌,另一方面是痱子粉是顆粒狀,如果吸入小孩子的呼吸道容易引起發炎或過敏反應;另外,痱子是因為汗管在皮膚表面的開口阻塞才產生的,所以如果擦太多痱子粉,反而會讓堵塞更嚴重。

所以一般來說,痱子粉是在還沒長痱子的時候使用,如果已經長了痱子,效果就沒那麼大,沒辦法治療。俞佑說,建議預期會流汗的時候,在胸前、腋下、後背抹上少量的痱子粉,不過一旦方便,還是拿濕毛巾把汗水擦乾淨比較好。

長了痱子應該這樣做

其實痱子就是因為悶熱才長出來的,所以長了痱子的第一件事情,是要保持身體的乾爽、通風,俞佑說,尤其是對嬰兒,很多爸媽因為怕小孩子感冒著涼,都會把小孩子包得很緊,「其實反而讓他們的熱都悶在裡面,穿衣服還是適可而止就好。」(推薦閱讀:《嬰兒不會說話 媽媽怎麼判斷寶寶穿太多還是穿太少?》)

俞佑也建議,如果長了痱子,每天用溫水幫孩子洗澡就好,甚至清水也行,不用特別選什麼洗潔劑、肥皂,尤其是會起泡泡的肥皂,會加重孩子的皮膚刺激,而且也盡量避免太油膩的乳液。如果真的很不舒服,可以去看小兒皮膚科,醫師會開小兒用的痱子膏,可以吸汗、止癢,紓緩症狀,通常持續一星期之後就會好了。

更多Heho健康網文章
夏季2種車易讓幼兒中暑 「嬰兒推車」就是一種!
寶寶中暑了嗎?醫生說:先看看尿布 再看看「頭頂」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嬰兒不會說話 媽媽怎麼判斷寶寶穿太多還是穿太少? 2019-02-20|醫生說, 頭條, 最新文章, 熱門推薦, 健康新知, 母嬰照應 剛出生的嬰兒不會說話,無法自己表達熱了還是冷了,新手爸媽因為害怕嬰兒穿太少,造成受涼、感冒,常常會幫嬰兒穿上太多的衣服,這時候就容易因為過熱、流汗,產生痱子、濕疹等症狀。 如何幫嬰兒穿衣服?台北慈濟醫院新生兒科主任趙露露建議,可以依年齡、體溫、天氣這三點,來判斷該怎麼穿著。 「每位嬰兒都有獨特個性,活動力也不同,不同年齡有不同的穿著方式,無法一概而論,」大致上來說,趙露露建議,嬰兒出生後1個月,活動量少,多以方便穿脫的紗布衣為主;2到3個月,活動量變多,則以俗稱的包屁衣或兔兔裝較為合適。材質上選擇以透氣、吸汗、有彈性,展延性大的純棉材質,並以嬰兒活動方便為主。 趙露露提醒,家長擔心嬰兒四肢冰冷或抓傷自己的臉,而讓孩子戴上手套,但出生後4個月,正是嬰兒手部發展的時期,戴上手套,無疑是減少觸感和刺激的機會,阻礙發展。另外,4到6個月,嬰兒開始學習翻身,穿得太過緊、太過厚重,會讓翻身變得困難,也會阻礙肢體的發展。 以溫度計衡量嬰兒穿著 體溫方面,傳統以手感溫的方式,雖然方便,並不準確,最好的方式,還是要用體溫計測量,並依據天氣的狀況來判別嬰兒穿著是否合適,亦可用空調改變環境溫度。 一般來說,嬰兒正常體溫介於36.5℃至37.5℃之間,超過這範圍,代表體溫可能較高,需要減少身上的衣著;反之,體溫太低,則需增加衣著。有些爸媽怕孩子著涼,大熱天也包得緊緊,造成嬰兒痱子甚至濕疹的症狀發生,原本擔心嬰兒會受涼生病,卻因而長出疹子,得不償失。 延伸閱讀: 2歲兒還不會叫爸媽!小兒科醫師楊晨教你一招檢查發育遲緩 寶寶喝母奶愛咬乳頭,媽媽應該怎麼辦? 寶寶的便便裡有血絲!嬰兒牛奶蛋白過敏應該怎麼辦? 寶寶半夜哭鬧爸媽好崩潰 原來是因為這3個原因 寶寶歪頭不是撒嬌是疾病!父母別錯過6個月黃金治療期 文/林以璿 圖/許嘉真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原網址: https://heho.com.tw/archives/39908
Copyright © HEHO 更多健康:https://heho.com.tw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妊娠糖尿病 控糖護胎兒

 
5.4k 人追蹤
追蹤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報導

孕育新生命是一件令人十分開心的事情,除了沉浸在準備當媽媽的喜悅同時,因為妊娠才會出現的各式各樣風險也考驗著準父母們。妊娠糖尿病是懷孕時期最常見的併發症,在台灣妊娠糖尿病發生機率為5.7%,可能的原因來自於糖尿病盛行率的增加、晚婚以及生育年齡的遞延,妊娠糖尿病對母親及胎兒有短期及長期影響,為了預防併發症,整個妊娠期間維持血糖的控制尤其重要。

何謂妊娠糖尿病

約有2%的孕婦會罹患妊娠糖尿病,主要為胰島素的產生或利用不適當,使葡萄糖移動增加及胰島素敏感降低或胰島素不足,無法調控血糖使得妊娠期間出現高血糖情形,此症的發生率會隨年齡的增加而增加。大部份產婦在分娩後糖尿病會自動消失,但是在孕前就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懷孕後病情會加重。

妊娠糖尿病篩檢與診斷

目前診斷妊娠糖尿病的方法有兩種。現今產檢醫療院所多半直接採取「確立診斷」的方式,在妊娠24-28週之間,空腹進行「75克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之後每小時檢驗且連續3次,其中3次檢驗值中,只要任一項結果超過標準,即確診為妊娠糖尿病,美國糖尿病學會稱此為one-step方法。

另一診斷方式因為有2個步驟,美國糖尿病學會稱為two-step,此作法是在妊娠24-28週接受「50克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不須空腹,若一小時血糖>=130mg/dl,再進行「100克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100克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後,每小時檢驗且連續4次,其中2次檢驗值超過標準,即確診為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的影響

患有妊娠糖尿病未經治療或控制不佳對母體本身和胎兒都具有相當的危險性。以下就對胎兒及母體的影響進行說明:

胎兒

 

 

1.胎兒的過度生長(巨嬰症;定義為大於4000公克):有妊娠糖尿病較一般孕婦明顯,盛行率約15-45%。

 

2.新生兒低血糖:新生兒正常血糖值40-120mg/dl,因母親高血糖促使胎兒胰臟製造過量胰島素,當臍帶夾住後,葡萄糖供給減少,就可能發生低血糖,通常發生於出生後12小時內。

3.妊娠糖尿病婦女生產的嬰兒也有長期健康的風險,包括:肥胖的危險性會相對增加,有較高比率的葡萄糖失耐症及第二型糖尿病,若在懷孕期間血糖控制不良,其代謝的改變可能會影響嬰兒智力及神經發育。

母體

 

 

1.母體併發症:包括高血壓、子癲前症,羊水過多及增加剖腹產情形。

 

2.妊娠糖尿病婦女發展成糖尿病,會在產後5年內快速增加,肥胖與其它胰島素阻抗的危險因子會加重成為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

 

妊娠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標

 

糖化血色素建議控制低於6-6.5%,懷孕過程中,建議孕婦都 需居家自我血糖監測,建議目標為空腹<=95mg/dl;餐後一小時<=140mg/dl;餐後兩小時<=120mg/dl,配對的自我血糖監測,有助於了解餐食對血糖的反應,能夠幫助妊娠糖尿病婦女有效管理血糖值。

管理妊娠糖尿病三妙方

研究顯示,飲食及運動的衛教諮詢和生活型態的調整能減少罹患妊娠糖尿病的風險,而且治療妊娠糖尿病能減少周產期併發症的產生,因此所有診斷妊娠糖尿病的孕婦皆建議接受飲食及運動的衛教諮詢,並進行生活型態的調整。

依據2018年美國糖尿病學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ADA) 建議照護指引,醫療營養治療為管理妊娠糖尿病最主要處置方式,診斷後應儘速照會營養師,透過控制醣類的飲食改善營養狀態,獲得適當的體重增加,體重增加範圍與非妊娠糖尿病婦女相同,營養治療的目標:(1)為母親與胎兒健康提供足夠的營養。(2)適當的妊娠體重增加,及避免母親發生酮酸血症。(3)減少血糖的起伏。

產後照顧及哺乳

大多的婦女在分娩後會恢復為正常的血糖值。此外,由於哺乳本身可以加速產後體重減輕,且母乳對於新生兒而言有許多好處,因此鼓勵婦女產後哺育母乳,且產婦因哺乳的刺激有助於降低產婦葡萄糖耐量的血糖值,降低發生糖尿病機率。

產後預防及追蹤

研究顯示懷孕期間如診斷為妊娠糖尿病的婦女,5年內約有10-20%的人有較高的比例發展成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因此產後

6-12週建議使用「75克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測量空腹與2小時血糖。若產後首次的篩檢結果未達糖尿病診斷標準,建議有妊娠糖尿病病史的婦女,依據其糖尿病風險,之後每1-3年進行糖尿病篩檢。

三妙方

營養治療

 

 

1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醣類建議膳食攝取量為175公克/天 (避免酮酸中毒,避免攝取過度精緻澱粉食物,以富含纖維的全榖雜糧、根莖類為主),醣類的攝取分布需個別化,定時定量。

 

2蛋白質的攝取:建議膳食攝取量為1.1公克/公斤/天,或比懷孕前增加25公克,是供給胎兒合成身體組織所需。

3膳食纖維的攝取:建議膳食攝取量為28公克/天,可改善便秘、穩定血糖。

運動治療

 

對妊娠糖尿病患者而言,運動可以改善葡萄糖的耐受性,若無運動禁忌,例如:妊娠期高血壓、早期破水、子宮內生長遲滯、早產或有早產病史、子宮頸閉鎖不全/施行子宮頸環紮術,及產前出血等,建議鼓勵從事低衝擊的體能活動,運動時間原則上不超過1小時, 不應運動至精疲力盡且餐後運動可有助於下降餐後血糖。

藥物治療

 

妊娠糖尿病的孕婦在非藥物治療未達理想時,胰島素可作為安全有效的藥物治療。

(資料來源:文/鍾雨庭/新竹國泰綜合醫院慢病跨領域照護中心糖尿病個案管理師)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女性經期、懷孕「不能吃冰」 醫:真是鬼扯!

 
24.9k 人追蹤
追蹤
 
陳儷文
 
示意圖/TVBS

有人說女生在經期如果吃冰的東西,會讓經期不順、造成經痛;還有人說懷孕婦女也不能吃冰,不然會影響寶寶的健康。但這些觀念真的正確嗎?有婦產科名醫就出面打臉,「這真的是鬼扯!」

 

東方傳統觀念認為女生在經期或懷孕的時候,都不應該吃冰冷食物,否則會對自己的身體、腹中胎兒的健康有不良影響;但反觀西方國家好像沒有這樣的觀念,老一輩常說是因東方人和西方人體質不同,所以飲食自然也有所不同。

 

據ETtoday報導,禾馨婦產科專業母胎兒醫學中心的執行長蘇怡寧醫師,針對這個說法加以駁斥,「什麼叫東、西方人不一樣?」表示這種忌諱是從以前一直沿襲下來的觀念,好像吃冰是十惡不赦的壞習慣一樣。蘇怡寧說自己喝冰水就會頭痛,是因為冰會讓一些人出現血管收縮的現象,他認為會受影響的人就不要吃冰,「如果妳不會,為什麼要聽別人說吃了什麼會怎麼樣?」

 

至於「懷孕不能吃冰的」,蘇怡寧更是直言「這真的是鬼扯!」、「多冰算不行?幾度以下算不行?幾度以上算不冰?」認為根本就沒有標準在。蘇怡寧也表示,以西醫的觀點來看,最重要的其實是「飲食均衡」,飲食不是藥物,所以並沒有特別的禁忌。

 

更多 TVBS 報導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聰明吃素完整掌握! 陳士源醫師點出關鍵原因

 
3 人追蹤
追蹤
 

對於究竟要吃素還是吃葷的問題,長久以來一直爭論不休。據外媒報導,美國好萊塢影星布萊德彼特曾多次因餐桌上的肉食,跟前妻安潔莉納裘莉發生口角爭執;而英國皇室哈利王子的妻子梅根懷孕,甚至她希望小王子出生後也跟著茹素,此舉據傳也惹得英女王不開心。

飲食的目的是為了保持身體的健康及正常功能運作,但現在卻為了「吃」的問題不僅吵不停,甚至牽扯到畜牧、養殖業對環境、空氣汙染……等讓地球造成巨大的傷害;究竟我們應該要建立什麼樣的飲食觀,才能既養生又環保?我想,這才是大家應該關注的焦點。

東西方對於飲食抱持著不同的觀點,因此,《獨家報導》邀請陳士源中醫師來跟大家談,從他中醫的角度及自己的飲食經驗中,分享如何吃得養生又環保。

中醫的書籍、理論並未提及素食或是葷食孰優孰劣,以中藥材來說,有所謂植物性、動物性的藥材。然而,多數中藥材之所以是素的,主要原因是中國古代吃素較方便,因此很多植物性中藥材較動物性藥材,更為容易取得。
誰說非「葷」不可?

早期中醫界為治療中風,常使用犀牛角、羚羊角作為藥材,由於動物保護法的關係,這些中藥材已被列為禁藥,但仍有其他藥材可取代,後來發現使用牡丹皮、赤芍,效果一樣好。陳醫師表示,現在很流行的阿膠,是以驢皮製成,中醫界並沒有說一定要吃阿膠才能補血,也可以使用當歸、黃耆、白芍、熟地黃等藥材,所以,藥材本身的療效是可以互相替換的。甚至以蔬果來說,蘋果、菠菜本身含有豐富的鐵,同樣可以幫助身體補充營養。

此外,很多人會選擇使用中藥材入菜,像是枸杞、紅棗、當歸、川芎在菜餚中都是很常見的,但建議適度食用。陳士源提醒,以枸杞為例,其作用可以養肝補腎、益精明目,且富含維生素C、胡蘿蔔素、鐵質,但是食用過多卻會造成下痢,也就是腹瀉,對於腸胃虛弱的人務必留意。

另外,紅棗,被稱為中醫的綜合維他命,維生素C高居水果之冠,可以護肝排毒、補氣養血、健脾益胃,然而看似好處多多的紅棗,在食用上也有禁忌,攝取過多會引發脹氣、胃酸過多。所以總結上述主要還是視個人體質而定,任何東西都要適量就好。

 

吃素會營養不均衡?

有些人可能擔心,素食易造成營養不均衡的現象,陳醫師強調,這個觀念其實不太正確。人體最需要的是大量蛋白質及胺基酸,像豆類含有大量蛋白質以及人體所需的胺基酸,換句話說,素食者可以透過豆類攝取到人體所需的營養。

此外,每個人體質不同,有人說吃素容易導致暈眩、貧血、身體虛弱等現象,陳士源解釋,容易有暈眩的病患,個性屬於急躁,心情起伏較大的人,以中醫角度來說,這樣的人本身就有陰虛陽亢的體質;另外,貧血的患者,有些身體還有其他病症,甚至是腎臟問題,因而影響造血功能,紅血球不足,自然容易有暈眩的情況。

陳士源表示,有的素食者也都身強體壯,像很多出家法師吃素多年,也不見身有疾患,認識許多學校體育校隊的學生,他們也都是素食者,一樣長得很健康,甚至還可以跑全馬馬拉松都沒問題。陳醫師也舉出自己跟同學吃素的親身經歷,他表示,有很多想要考取醫學院的同學,在高三準備考試的時候,大家會一起發願吃素,希望能順利考上醫學院,結果發現吃素那段期間,心情比較平靜不煩燥、不容易生氣,思緒也較清晰,反而吃葷之後,心情容易煩躁,這是比較有趣的地方。

國際知名素食者印度國父甘地,曾在他的著作裡提到,食物都會有所謂的賀爾蒙,動物在被屠宰當下,恐懼、焦慮的心情會殘留體內,而我們吃下這樣的食物時,動物的情緒會直接轉移給人體,對人體造成不好的影響,這樣的論述,在許多研究中也獲得證實。

陳士源也提到,吃素,常遇到農藥、重金屬殘留的問題,這跟土壤、種植環境有關係。此外,醫學界對於肉食為何導致糖尿病的原因,尚未釐清。但根據醫學觀察所知,低脂全素飲食或以攝取蔬果為主的飲食,能顯著地降低患上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所以人體的健康問題不在於是否吃素,重點應該是適度的「運動」。

運動改變飲食為上策

有運動習慣的人,身體狀況不論是葷食、素食並沒有太大差別。政府目前推行「333運動法」。簡單來說每週至少運動3次,每次運動至少30分以上,且運動完心跳達到每分鐘130下以上。這樣的做法主要是增強心肺功能,讓氣血循環變好,身體自然不容易感到疲累,就連暈眩以及頭痛也可獲得改善。

陳士源也提到,現代人工作壓力大,生活作息不正常,臨床上遇過不少夫妻來到門診要求調整體質,希望能夠懷孕,但不易受孕的原因在於氣血虛弱,或是情緒壓力太大,因此,除了透過中藥調理體質、改變生活作息外,重點仍須回到運動上;有部分患者透過固定的運動習慣,結果3個月後成功受孕,甚至有許多全素者懷孕後,生下來的孩子一樣很健康,因此,這跟是否食用葷素無關。

許多人擔心吃素容易產生維生素攝取不足的問題,陳士源表示,很多蔬菜維生素含量非常高,若有維生素不足的問題,除了飲食是否均衡,最重要的一點是「烹調方式」。

觀察歐美各國,吃素風氣相當盛行,很多餐廳都有供應全素料理,食材豐富,但是大部分是以生菜沙拉的方式呈現,因此容易獲得完整的營養素。他強調,蔬菜經過烹煮後容易造成維生素流失。在臺灣,仍習慣以熟食甚至使用大火熱炒。過度烹調的狀態下,容易造成大量維生素遭到破壞;可以改變飲食習慣,偶爾以新鮮生菜沙拉攝取維生素的方式會較佳。

養生保健少量多吃素

坊間有很多吃到飽或講求「大份量」的餐廳,陳士源表示,現代人吃得太多,容易導致腸胃性疾病,造成消化不良。這些食物在體內發酵產生毒素,就容易導致過敏性體質,進而產生情緒障礙、睡眠不好,青少年過動焦慮;像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整體環境變好,飲食情況獲得改善,但青少年憂鬱、焦慮症卻大幅增加,究其原因竟是「吃太多」,也就是「營養過剩」。

陳士源建議,飲食攝取大概是七分飽就好。為什麼日本很多長壽長者?原因不在於吃了什麼,而是吃得少、多運動、修身養性、偏向吃素,睡眠充足、早睡。此外,現代青少年情緒起伏大、過動頻率越來越高,因此,醫學鼓勵多吃素藉以穩定情緒,至於營養部份,國外很多綜合維他命都是從植物萃取,可見,植物性的營養是充足的,無須擔心。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習俗百科/孕婦五大禁忌 準媽媽們都聽過嗎?

 
21.1k 人追蹤
追蹤
 
黃 彥昇

大家對於孕婦的禁忌絕對不陌生,在連續劇中很常見到,劇中若某個角色懷孕,全家上下就像進入備戰狀態,準媽媽連喝個水咳個嗽都會有人過來擔心,雖然時代在進步,但我們還是一起來看看這些禁忌。

檢視相片
 
孕婦在台灣傳統社會有許多禁忌。(圖/PIXABAY)

一、 忌喜沖喜
喜沖喜指的就是兩件喜事同時發生,或許有人會認為「喜上加喜」會更好,但習俗上卻認為兩件喜事會互相犯沖,對雙方都不好。避免發生喜沖喜的情況,孕婦要注意的有:懷孕期間不參加婚禮、不參觀新人的住所、懷孕期間家中若有人嫁娶則不能迎接禮車。

二、忌參加喪事
孕婦盡量不要參加喪事,避免「喜喪相沖」讓自己與腹中胎兒煞到。但若是懷孕期間自家長輩離世,不得不參加喪禮,其實亦有破解之法,較常看見的是在肚子上綁一條紅帶子,同時孕婦也可以免去跪拜之禮。

檢視相片
 
台灣有孕婦禁吃螃蟹的說法。(圖/PIXABAY)

三、忌某些食物
這個禁忌比較複雜,依據區域性不同而有所差異,目前查到的資料有:忌吃螃蟹,以免嬰兒出生後愛抓人手腳;忌吃人參、豬肝、生冷食物、油膩食物,據說都對孕婦的身體有影響。除了吃螃蟹比較跳痛之外,其餘的禁忌食物多以孕婦身體狀況為考量。

檢視相片
 
台灣有禁孕婦使用剪刀的傳統。(圖/PIXABAY)

四、忌用剪刀
除了剪刀之外,其他鋒利的刀具也算在內,老一輩的人認為孕婦動刀會觸犯胎神,可以能生出無耳、無手腳的嬰兒。類似的還有忌用針錐鑽物,避免生出雙眼失明的嬰兒。

五、忌看傀儡戲、布袋戲
這個禁忌是從傀儡戲偶、布袋戲偶的外型出發,由於布袋戲偶身體中空、傀儡戲偶關節以絲線控制,擔心孕婦看戲之後生出的嬰兒有軟骨症或關節方面的疾病。

這些禁忌現在看起來是無稽之談,但其實背後目的都是盡量減少準媽媽的勞動以及情緒波動。隨著時代進步,懷孕的準媽媽運動健身的大有人在,這些禁忌當作參考即可,但從這些禁忌可以了解到舊時代對孕婦的重視,畢竟準媽媽孕育新生命的辛苦外人難以想像,不如多一點點的貼心,一起守護新生命的到來。

更多NOWnews今日新聞報導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中暑了嗎?醫生說:先看看尿布 再看看「頭頂」 2019-07-02|醫生說, 頭條, 最新文章, 熱門推薦, 健康新知, 母嬰照應 進入夏季,近來天氣真是讓人熱到受不了,若一不小心,就可能因為酷熱而中暑。許多爸媽會帶著孩子出門踏青,卻忘了孩子比大人更容易中暑,嬰兒在熱傷害早期的症狀並不明顯,家長必須更仔細觀察,找出中暑的蛛絲馬跡。 人體在正常的狀況下,體溫會維持在36~37℃,這是腦部的下視丘和神經中樞聯合調控作用,幫助體溫維持恆定。但在酷暑環境下的溫度,可能高達38~40℃,這時就會藉由流汗機制來帶走身上的熱量。 但嬰幼兒的汗腺還沒發育成熟,而且汗腺數量也較少,所以無法透過流汗蒸散體表溫度排熱,再加上嬰幼兒新陳代謝旺盛,皮下脂肪又較多,造成產熱的速率比成人高,但排熱的速率卻較慢,所以使得嬰幼童的體溫快速飆升,容易中暑。 如何判斷寶寶是否中暑了? 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表示,雖然嬰兒的中暑徵兆不明顯,但是爸媽仍然有跡可循。例如,寶寶看起來會懶洋洋的,皮膚較乾燥,胃口變差,不喝奶也不喝水,尿布濕的頻率較少,就有可能是中暑了。另外,如果囟門還沒閉合,還可以觀察嬰兒頭頂的囟門是不是比平常還凹陷。(「囟」是指嬰兒前額接近頭頂柔軟跳動的部位,囟門在12到18個月大左右時關閉。) 如果寶寶中暑了,朱柏齡提醒,並不是猛灌水就可以解決問題,最重要的還是要先移除中暑原因,例如趕緊進入陰涼的室內,並用濕毛巾擦拭降溫。毛巾可以濕敷在頭部、頸部、鼠蹊部等有大動脈經過的地方。寶寶如果意識不清,不要強行灌水;意識清楚的話,可以分次補充水分。 避免熱傷害 請做到這4點 1.多喝水-還在吃母奶的寶寶不需要另外喝水,但是媽媽需要增加每天的餵奶次數;開始吃副食品、喝配方奶的寶寶,可以在兩餐之間補充白開水;幼童則需要在日常多喝水,並且避免喝高糖飲料。 2.保持室內涼爽-不要以為室內就沒有中暑問題,朱柏齡提醒,嬰兒床要避免放在窗戶旁邊或是容易太陽直射的位置,嬰兒床也要保持通風,如果家裡沒有冷氣、電風扇,可以間歇式的用濕毛巾擦拭嬰兒身體,或是將濕毛巾掛在床頭。如果使用風扇,不要直接對著嬰兒,而是要從側面吹;使用冷氣時,注意室溫控制在26度C最理想。 3.戶外防曬-朱柏齡建議,天氣太熱時,爸爸媽媽就不要執意帶孩子外出;即使外出也要避免陽光直射,要待在有遮蔭的場所,帶寬邊帽,以薄衣服蓋住皮膚。 4.在車上避免太陽直射-朱柏齡表示,絕對不能夠把孩子單獨留在沒有開冷氣的車上,夏天的車內,短短幾分鐘溫度就可以快速上升。另外,許多爸媽會忽略長途旅行時的日照問題,朱柏齡提醒,車窗上可以使用遮光廉來阻止陽光直射,「但是不要用毛毯或是厚毛巾蓋住兒童座椅,這樣反而更不能散熱。」 延伸閱讀: 夏季2種車易讓幼兒中暑 「嬰兒推車」就是一種! 夏日想消暑 中醫:寒性、熱性體質吃冰重點大不同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原網址: https://heho.com.tw/archives/52433?utm_campaign=rss&utm_medium=%E5%BB%B6%E4%BC%B8%E9%96%B1%E8%AE%80&utm_source=yahoo&utm_term=heho
Copyright © HEHO 更多健康:https://heho.com.tw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身上長鮮紅「草莓」!3步驟治療跟嬰兒型血管瘤說掰掰

 
275 人追蹤
追蹤
 
林以璿

 

整型外科的門診中,常看見剛當上父母的年輕夫婦,滿面愁容地帶著剛出生的心肝寶貝來到診間。他們指著寶貝身上外觀鮮紅奪目的「草莓」,擔心的詢問這樣的印記會不會影響小孩子未來的人生。

 

成大醫院整形外科醫師陳思翰表示,這種鮮紅的「草莓」,正確的名字是嬰兒型血管瘤,主要好發於頭頸部,大約佔了50%,女生比男孩的機率高2-5倍,因外觀鮮紅奪目,所以也被叫做「草莓血管瘤」。

陳思翰表示,嬰兒型血管瘤在白種人中比例相當高,1歲以前的嬰兒就有10~12%;在台灣少一點,發生機率約1~2.6%,但每年的新生兒中,就有大約2千個患有血管瘤。

血管瘤不停長大 爸媽看了好害怕

嬰兒型血管瘤主要是血管內皮細胞不正常增生所引起的,發生原因至今仍不明確,大部分是在出生或出生不久時產生,之後緊接著有一段快速生長期,通常是幾個月,然後逐漸停止生長,最後可能完全退化消失。

一開始的「快速生長期」平均會持續8個月左右,這通常是父母最擔心的階段,因為嬰兒血管瘤會慢慢長大,摸起來更硬,而且因為血流豐富的關係,也會更溫熱;接下來是寶寶1歲以後,進入「穩定期」,血管瘤會逐漸停止長大;2歲之前,就會來到血管瘤的「退化期」,血管瘤會逐漸萎縮。

30%血管瘤不會消失 可分3階段治療

陳思翰就指出,根據國內醫界長期治療血管瘤的經驗,如果病患到了2歲仍未出現退化跡象時,血管瘤應該就不會退化。這些不會退化的血管瘤,大約占所有血管瘤病人的20-30%。而還殘存的血管瘤,都會造成皮膚的顏色不均、皮膚萎縮或是疤痕組織。

陳思翰表示,寶寶出生2到3星期,血管瘤出現就會馬上進入增生期,在這階段及早開始治療,防止繼續增生。治療嬰兒型血管瘤的方法不少,陳思翰建議依照血管瘤的不同變化,採取3階段治療:

  1. 藥物治療:病童出生後8個月前診斷出血管瘤,使用口服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搭配母乳或牛奶服用。依國際醫界大規模研究,口服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對血管瘤寶寶是安全的,只有極少數使用者會出現心跳緩慢、血壓下降、支氣管痙攣、血糖濃度不足等副作用。
  2. 注射治療:病童8個月大後血管瘤仍然肥厚凸起,使用局部血管硬化劑注射,藉由硬化劑破壞血管瘤內內皮細胞,引發皂化作用,達到血管瘤扁平的效果。
  3. 雷射治療:病童1歲以後,如果病灶單純是顏色殘留,沒有肥厚的情況,就會建議做雷射治療去除病灶色澤,達到完全消除血管瘤的效果。

陳思翰提醒爸爸媽媽,針對嬰兒型血管瘤的治療,治療前需找專科醫師做充分討論和審慎評估,也需要充分的支持與耐心,大部分人都可以順利跟草莓說掰掰。

更多Heho健康網文章
寶寶中暑了嗎?醫生說:先看看尿布 再看看「頭頂」
孩子嘔吐竟是長腦瘤 術後「顱窩症候群」還會造成失語、遲鈍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破解迷思】逆滲透水泡牛奶小孩會軟骨嗎?一直喝純水骨質會不好嗎?

 
2 人追蹤
追蹤
 
檢視相片

家中有逆滲透(RO)淨水機嗎?打開就能喝,是不是非常方便呢?但網路上卻傳言,這種水因為經過過濾,所以把礦物質濾掉,長期飲用會造成骨質流失的問題,小孩子用這種水泡奶容易造成軟骨現象,這是真的嗎?

實際上,喝純水逆滲透水不是骨質不好的主因,而用純水、逆滲透水泡奶,更不會造成嬰幼兒骨頭生長的問題!接下來,就來看看民眾的鈣質狀況與鈣質的主要來源有哪些吧。

嬰幼兒的鈣質並未不足,主要來自於母奶、配方奶與幼兒奶粉

檢視相片

在幼兒時期,家長普遍習慣泡奶粉給小孩子喝,好食課營養師計算了市售的幼兒奶粉,大致上每100公克約含有400-600毫克的鈣質。

若以沖泡建議來計算,一杯240毫升的幼兒奶粉可以提供約180毫克的鈣質,建議一天3杯,是可以提供540毫克的鈣質,是可以滿足幼兒的需求。

在幼童時期,家長也有喝牛奶補鈣的觀念,所以家中也常常備有牛奶,讓小孩子喝,所以學齡前的幼童大多都有攝取足夠的鈣質。

國民營養調查結果也指出,6歲以下嬰幼兒的鈣質攝取大致上是足夠的,所以用逆滲透的水來泡牛奶,是不會導致嬰幼兒骨質問題的!

學齡至成年人的鈣質攝取不足,主要是牛奶喝不夠

但6歲以上的人呢?到了6歲以上,鈣質的攝取量都很慘淡,頂多達到50%的建議量而已,青少年族群更低於40%,可顯示除了嬰幼兒、幼童以外,大部分的民眾鈣質攝取真的很不夠!

6歲以上族群,鈣質攝取不夠的原因就是牛奶了!每100毫升的牛奶就能提供100毫克的鈣質,若一天能乖乖喝到建議的360-480毫升,其實就將近50%的建議量。

檢視相片

但有超過80%的人,一天喝不足240毫升,所以問題很明顯,牛奶喝不夠就是鈣質攝取狀況不佳的主因!

鈣質不夠的我們,可以從自來水補到鈣質嗎?

自來水為什麼會有鈣呢?主要是大自然中的水融入二氧化碳形成碳酸,或者是水流經了石灰層,讓鈣質融入水中而成。除了鈣質以外,鎂也是主要的礦物質之一,這也是水質「硬度」的來源。

那我們可以從自來水補到鈣質嗎?當然可以,只是補到的量非常少!

台灣自來水的鈣質含量依據集水區有些許不同,以台北市為例,硬度約為35 ppm,每100毫升的自來水僅含有0.8毫克左右的鈣質(連結)。

以水質較硬的雲林而言,湖山淨水場的硬度約為150 ppm(連結),以等比例換算的結果,每100毫升的自來水也只有3.5毫克的鈣質。

檢視相片

這含量若和牛奶相比,是牛奶的3.5%而已,若我們要從自來水獲得50%的鈣質建議攝取量,那至少要喝14公升的水!

所以,逆滲透雖然去除了自來水大部分的鈣質,但其實對人體而言根本沒有差異,所以不用擔心喝純水或逆滲透的水會導致骨質問題囉!

文/ 林世航 營養師

 

更多好食課文章
缺鐵貧血吃什麼食物?營養師解析高鐵牛奶能不能補鐵?
食品添加物的用途是什麼?安全嗎? 營養師教你認識正夯的少添加標章!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朋友也該做健康檢查!7歲前後該做的檢查一次說清楚

 
273 人追蹤
追蹤
 

 

「健康檢查」已經成為全民運動,公司的團體檢查,或是自己到健康管理中心找自己適合的方案,都顯示大家對於健康越來越注重。但除了「大人」需要檢查之外,「小朋友」其實也需要健康檢查,除了及早發現先天性疾病之外,對於一些小孩常見、卻又容易誤診的疾病,也能及早找到治療或預防的方法。

 

「新生兒篩檢」出生後最重要的檢查

小朋友一出生的時候,就會做「新生兒篩檢」,主要針對遺傳性、先天性的代謝疾病,還有聽力、心臟疾病進行檢查,並登記寶寶一開始的生理數字,像是身高、體重、頭圍等。台大醫院基因學部暨小兒部主治醫師簡穎秀說,新生兒篩檢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檢查,如果沒有檢查,可能錯過許多遺傳疾病的黃金治療期,而導致死亡。

比如1個月大的小碩,接受了健保的第1次兒童預防保健服務,結果發現肚臍出現異常的分泌物,進一步檢查發現是「臍腸系膜導管未關閉」,立刻安排手術及治療,避免受到大腸桿菌感染而導致有致死可能的腹膜炎。

而接下來一直到7歲,國民健康署也提供7次兒童健康檢查,只需要帶《兒童健康手冊》、健保卡,並負擔門診掛號費,就可以到各大醫院的兒童健檢門診掛號。包括生長評估(身高、體重、頭圍)、身體檢查(聽力、眼睛、口腔檢查等)、發展評估(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語言表達)等。

  • 未滿1歲6個月補助4次
  • 1歲6個月~未滿2歲補助1次
  • 2歲~未滿3歲補助1次
  • 3歲~未滿7歲補助1次

這項檢查可以檢查出孩子是不是有發展遲緩,比如肌肉張力不足,或是視力發展不良、自閉症篩檢等,爸媽也可以利用健檢的時間,跟醫師討論小孩子平常的狀況,比如會不會有莫名其妙的疼痛,或是跟人社交的狀況怎麼樣等,來了解孩子的身體、心理是不是跟上發展需求,如果有必要,也可以再額外去做更詳細的評估。

7歲後血液常規檢查和癌症篩檢都有必要

而在7歲之後的檢查,應該針對小孩子常見的疾病。就像大人會特別去做癌症篩檢、心血管疾病篩檢一樣,是因為死因大部分是來自於癌症跟心血管疾病,對於小孩子而言,第一名疾病死因也是癌症,每年大約有550名15歲以下的孩子罹患癌症,所以能及早做相關的檢查,對於早期發現癌症是很重要的。

兒童癌症篩檢

由於兒童比較難清楚表達身體異狀,除非症狀已經影響到生活,或是在外觀明顯可見,才會被發現是罹患癌症,所以怎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變得很重要。根據統計,兒童癌症發生率最高的是血癌,大約占兒童癌症病患總數1/3,再來是腦瘤(20%)、淋巴瘤(8%)、神經母細胞瘤(7%)、軟組織惡性腫瘤(5%)等。

而這些癌症可以透過血液檢查、頸部超音波、腹部超音波來診斷,建議跟大人一樣,15歲以下的孩子每年也要進行一次血液常規檢查、腹部超音波檢查。

血液常規檢查:必須包含肝腎功能檢查,血球檢查(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血紅素檢查),血糖、血脂、血壓檢查等。可以得知現在身體中是否有足夠的免疫力,或是血球數值有沒有異常,診斷出血癌的可能。

頸部超音波:可以檢查甲狀腺、淋巴腺是否異常。

腹部超音波:可以看到肝膽腸胃,還有一部分的腎臟、脾臟,尤其是神經母細胞瘤常常生長在腸胃道,如果長期莫名腹痛、脹氣、便秘、消化不良,卻找不出原因,其實應該要懷疑有惡性腫瘤的可能。

簡單來說,小孩子在7歲前可以利用國健署提供的「新生兒篩檢」跟7次的「兒童健康檢查」,如果有異常再由醫師轉診;7歲後則可以每年接受血液常規檢查、頸部超音波跟腹部超音波檢查,如果平常有容易出血、牙齦出血、免疫力不好、莫名腹痛的狀況,也建議儘早去做相關檢查。

更多Heho健康網文章
出生就可以健檢!國健署提供7次7歲以下兒童免費檢查
孩子太乾淨 反而容易白血病?!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

2019健康大賞
【專題】壓力破表!全台5500位媽媽心聲
【專題】免疫力失調!全身疾病冒不停
【推薦】七月健康大賞:名人推薦保健清單
【推薦】媽咪們免煩惱:熱銷保健品專區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用嘴呼吸 恐是腺樣體肥大 http://www.5678news.com/ehtml.php?i=201907051010332174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周書靜/台北報導

圖:臺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許瑛倢醫師

兒童有過敏體質的不在少數,但不是所有症狀都和過敏有關;可樂是一個六歲的活潑好動小男孩,平常老是鼻塞打噴嚏,睡覺還會打鼾,媽媽帶他到家附近診所就醫,醫師診斷為過敏性鼻炎,給予過敏藥物治療。每次服用藥物後,打噴嚏和打鼾的症狀會稍微緩解,但可樂還是常常說吸不到空氣,甚至養成了張口呼吸的習慣。台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許瑛倢醫師以內視鏡和X光檢查,發現原來是「腺樣體肥大」,為可樂執行微創腺樣體摘除手術,住院一天即出院,不影響正常生活作息。手術治療後,可樂改變了張口呼吸的習慣,不再說鼻子吸不到空氣。

許瑛倢指出兒童鼻塞的幾種原因,一是過敏性鼻炎造成鼻肉肥厚,可能同時合併有流鼻水、打噴嚏或是鼻子癢等症狀;二是鼻子異物,大多為單側,且會流黃鼻涕;三是腺樣體肥大。上述小朋友可樂的鼻塞是因為腺樣體肥大,針對腺樣體處理,即可讓孩子免於鼻塞之苦。

腺樣體位在鼻部的正後方、鼻腔最深處,兩側則是耳咽管的開口,若有肥大狀況,不容易從外觀看出,因此常常被忽略。許瑛倢表示,腺樣體是鼻咽部的淋巴組織,反覆感染及過敏反應刺激下,會使腺樣體肥大,特別是在二到五歲時會變得最大,十歲以後就會開始逐漸萎縮。

肥大的腺樣體會阻塞呼吸通道,導致孩子因鼻塞而張口呼吸,可能因而造成扁桃腺肥大、上顎窄縮或齒列不正,容易影響臉部發育,甚至變形;鼻塞也會讓孩子睡覺時打鼾、睡不安穩,甚至造成睡眠呼吸中止症。另外,腺樣體肥大易壓迫耳咽管開口,造成中耳積水,可能影響孩子的聽力;也有引發慢性鼻炎或鼻竇炎的風險。許瑛倢醫師提到,若已有睡眠呼吸中止的情況,長期不改善,會讓孩子的生長激素分泌不足,生長曲線落後;因睡眠中缺氧,也會使得孩子白天嗜睡或脾氣暴躁,注意力無法集中,學習能力下降。

微創腺樣體摘除手術是腺樣體肥大的主要治療方法,目前採用內視鏡輔助,經口進入鼻腔到達腺樣體部位,再利用微創旋轉刀來完整切除腺樣體組織。切除後,造成鼻塞的主因消失,孩子就能自然呼吸,前述的各種症狀也將一併解除。有些家長擔心切除腺樣體組織會影響孩子的免疫功能,臨床文獻資料顯示,切除腺樣體組織並不會影響三歲以上孩童的免疫力。許瑛倢醫師提醒,如果家中孩子常常有鼻塞、張口呼吸,或是睡覺常常打鼾的現象,建議及早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檢查確認是否有腺樣體肥大的問題,避免延誤治療,造成更嚴重的不良影響。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無法專注不一定是ADHD 合併打呼恐是腺樣體肥大

 
269 人追蹤
追蹤
 
林以璿

 

樂樂是一個6歲的活潑好動、常常靜不下來的小男孩,平常老是鼻塞打噴嚏,睡覺時會打呼,使用過敏藥物治療後,樂樂還是常常說吸不到空氣,甚至養成了張口呼吸的習慣。後來經過醫師用內視鏡跟X光檢查,發現他是腺樣體肥大。

 

台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醫師許瑛倢指出,兒童鼻塞的幾種原因,一是過敏性鼻炎造成鼻肉肥厚,可能同時合併有流鼻水、打噴嚏或是鼻子癢等症狀;二是鼻子異物,大多為單側,且會流黃鼻涕;三是腺樣體肥大,腺樣體肥大的比例不低,平均10人就有一個有這樣的問題。

腺樣體位在鼻部的正後方、鼻腔最深處,兩側則是耳咽管的開口,若有肥大狀況,不容易從外觀看出,因此常常被忽略。許瑛倢表示,腺樣體是鼻咽部的淋巴組織,反覆感染及過敏反應刺激下,會使腺樣體肥大,特別是在2到5歲時會變得最大,十歲以後就會開始逐漸萎縮。

腺樣體肥大孩子問題多多 甚至被當作ADHD

許瑛倢提到,有些腺樣體肥大的孩子,會被誤診為ADHD,這是因為呼吸困難導致睡眠品質不佳,長期不改善,會讓孩子的生長激素分泌不足,生長曲線落後;因睡眠中缺氧,也會使得孩子白天嗜睡或脾氣暴躁,注意力無法集中,學習能力下降。

肥大的腺樣體會阻塞呼吸通道,導致孩子因鼻塞而張口呼吸,可能因而造成扁桃腺肥大、上顎窄縮或齒列不正,容易影響臉部發育,甚至變形;鼻塞也會讓孩子睡覺時打呼、睡不安穩,甚至造成睡眠呼吸中止症。另外,腺樣體肥大易壓迫耳咽管開口,造成中耳積水,可能影響孩子的聽力;也有引發慢性鼻炎或鼻竇炎的風險。

腺體摘除手術治療孩子的呼吸問題

微創腺樣體摘除手術是腺樣體肥大的主要治療方法,目前已經有內視鏡輔助的技術,手術可以經口進入鼻腔到達腺樣體部位,再利用微創旋轉刀來完整切除腺樣體組織。切除後,造成鼻塞的主因消失,孩子就能自然呼吸,前述的各種症狀也將一併解除。

有些家長擔心切除腺樣體組織會影響孩子的免疫功能,臨床文獻資料顯示,切除腺樣體組織並不會影響3歲以上孩童的免疫力。許瑛倢提醒,如果家中孩子常常有鼻塞、張口呼吸,或是睡覺常常打呼的現象,建議及早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檢查確認是否有腺樣體肥大的問題,避免延誤治療,造成更嚴重的不良影響。

更多Heho健康網文章
3成兒童會打呼 小心兒童睡眠呼吸中止症影響智商跟長相!
梅雨季孩子氣喘頻發作 「潮濕」才是最大空汙來源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

2019健康大賞
【專題】壓力破表!全台5500位媽媽心聲
【專題】免疫力失調!全身疾病冒不停
【推薦】七月健康大賞:名人推薦保健清單
【推薦】媽咪們免煩惱:熱銷保健品專區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非常罩、愛操心? 12星座媽媽性格,你是哪種?

 
236 人追蹤
追蹤
 

從少女變成媽,12星座當媽媽後,個性會是怎樣的呢?對小孩的教養態度是?出門有可能把小孩落在百貨公司是哪個星座?趕快來看看哪個星座的媽媽最罩!

雙魚座媽媽:粗線條

總是活在自己世界裡的雙魚座,即使當了媽媽,也仍然是個天然呆型的粗線條媽咪,經常忘東忘西,帶小孩出門,連寶寶的奶粉也可以忘記,此時只能靠其他媽媽的神救援,提醒金魚腦的雙魚媽媽們,別把自己小孩也弄丟啦!

處女座媽媽:非常罩

處女座凡事設想周到,出了名的細心與龜毛,三五好友帶小朋友一起下午茶、聚餐,有個超罩的處女座媽媽就可以不用擔心,包包裡總是像百寶袋一樣,最重要的成長奶、冷熱開水、副食品等,要什麼有什麼,寶貝們大哭也不怕啦!

獅子座媽媽:有偶包

獅子座重形象,出門在外有偶包,內心很不想帶小孩出門,若帶寶貝出門,也會將孩子打扮的又帥又美,深怕焦點不在他們身上,聽到「好可愛喔!」心中會暗自竊喜,但若寶寶大哭,獅子座媽媽會覺得丟臉,不想承認孩子是他的。

檢視相片

天秤座媽媽:會碎嘴

天秤座個性隨和溫柔,當了媽媽後,很注重家庭和諧,做事講求公平性,有自己一套教小孩方法,喜歡分析道理,優點是有條有理,缺點是總被認為很愛碎碎念,不過天秤媽媽總能炒熱氣氛,讓場子很溫馨愉快!

射手座媽媽:自由派

射手座活潑開朗、熱情奔放,嚮往無拘無束的生活,對待自己的小孩也很free style,希望孩子能有自我創造力,教導小孩「玩到老、學到老」,而不是死板板的生活態度,射手媽媽充滿活力總是渲染給家人無限的正能量。

檢視相片

金牛座媽媽:愛操心

金牛座堪稱賢妻良母的星座,容易操心的個性使然,會包辦家裡大小事,如果家有過敏兒,金牛媽媽更會上網做足功課,蒐集各種增強免疫力的方法、親朋好友的建議等,金牛媽媽都會試過一輪。

雙子座媽媽:最精明

精明的雙子座,聰慧機智、個性敏捷,大膽創新、鬼點子多,對各種新事物很敏銳,凡事小心求證。遇到寶貝哈啾不舒服,雙子媽媽會冷靜精明的拿出成長奶讓小孩喝,給寶貝喝一罐營養免疫都搞定。

檢視相片

巨蟹座媽媽:家庭No1

巨蟹座給人印象就是愛家的代表星座,家庭孩子擺第一,即使上班累到不行,巨蟹媽媽還是一個把家人顧好好的好媽媽,萬一將家事或照料寶貝的事交給老公,在一旁仍會窮緊張,擔心泡奶比例泡錯,最後直接給一罐成長奶最方便快速!

檢視相片

摩羯座媽媽:理性派

做事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摩羯媽媽,處處謹慎、意志力強,為家庭無私付出,摩羯媽媽很理性,教育孩子的方式很傳統,認為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絕不容許自己小孩沒有規矩。

天蠍座媽媽:狠角色

天蠍媽媽冷靜沉著,有驚人的意志力,目標明確,很有自己的想法,但心思很敏感,教育方式也很直接,生氣了會直接咆哮小孩,在大家眼中是個狠角色媽媽,但其實他們內心也有柔軟的一面。

檢視相片
 

牡羊座媽媽:孩子王

牡羊座從小到大童心未泯,內心永遠都靜不下來,貪玩又好動,很喜歡嘗試新鮮事物,對待事情保有熱情,走到哪都是孩子王,牡羊媽媽就是那種會跟著小孩跨年、跑趴的飛炫年輕媽媽。

水瓶座媽媽:放養派

水瓶座個性很跳tone,有時候會讓人摸不透心思,非常做自己,也很嚮往自由,不過當媽了之後,水瓶媽媽仍想保有自己空間,幻想自己還是單身,對小孩採取放養姿態。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圖慎入!「乳腺管」真實樣貌大公開

 母乳都從這裡來 2019/04/26 16:15 小 中 大 母乳近年越來越受重視,但你知道母乳是從何而來嗎?示意圖/TVBS 今年來大眾越來越重視餵食母乳的好處,當中含有許多活性物質能增加寶寶免疫力,也有許多益生菌能提供嬰兒良好的腸道菌;但你有看過「乳腺管」的照片嗎?近日在網路上瘋狂流傳這張乳腺管的照片,不少網友看完直呼「難以接受」! 這張百分之百真實的乳腺管照片一PO出,就在社群網站上引起熱議,許多網友看完紛紛表示,「乳腺管?這是什麼?」、「我再也不想要有乳房了」! 乳腺管真實樣貌,嚇倒不少網友。圖/翻攝自twittwr 根據BBC報導,在女性的乳房中,負責製造母乳的乳腺組織被分割成15至20片,圖中的細小導管,則是負責將乳汁從乳腺組織送往乳頭。因為在教科書中常見的人體構造圖通常都是男性身體,所以從來沒有看過乳腺管,也讓許多人被嚇倒。 但部分網友對這張圖片也有不同看法,認為正是這樣的結構,才讓女性能有哺育下一代的能力,這樣子的乳腺結構是極具「自然美」的! 實習編輯/陳沛錡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更新時間:2019/04/26 16:15

詳細報導請見: news.tvbs.com.tw/fun/1122410?from=Copy_content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