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蘋果托嬰中心竭誠的歡迎您!!!!
各位爸比媽咪大家好!我們是新成立的合格立案托嬰中心(校內的面積有九十幾坪)均使用無毒的裝潢及設備 本園培育孩童發掘自我特質:好奇心、主動性、探索性與獨立性,強化生理、情緒、社會行為、創造力及認知等統合各領域發展,針對孩童特點,透過觀察、遊戲、實際操作,因循其規律誘導學習,進而發展其潛能。 我們是全職照護0到3歲的小寶貝˙小班制(無小班以上的大孩童)˙政府合格立案(北府社兒嬰字第131號)˙24小時的全園攝影 可申請3000到5000元政府補助(月)˙老師均持有五年以上的合格保母證照(不定時的進修學分與持有良民証及嬰幼兒CPR證書)˙ 室內配色明亮˙通風採光良好˙軟硬體設備齊全˙教玩具規格完善˙ 無電視時間˙消毒器具良備˙定時外聘消毒公司到校消毒及定時水質檢驗ㄜ.配備次氯酸空氣清淨機 .社會局與衛生局的不定時訪視檢查。 .每季的消防與公共安全檢驗合格。 門口接送好臨停˙安全無慮˙竭誠的歡迎您來蒞臨參觀ㄡ!!!!!!! 收費標準:月費為16500元整(可代申請政府補助6000元整) 註冊費為6000元整(半年一次) 不收洗澡及副食品的費用及其他雜七雜八的費用 收托時間:早上07 30時到晚上18 30時(可彈性配合) 新北市私立紅蘋果托嬰中心 校址.新店區中興路三段234.236號2樓 招生專線 89146716 89146106紅蘋果托嬰中心竭誠的歡迎您!!!!

研究:寶寶多吃致敏食物 可降過敏風險!?

 
1.3k 人追蹤
追蹤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寶寶攝取副食品種類多寡與降低過敏體質有關?基隆長庚兒科團隊研究發現,寶寶1歲前被餵食含有易致敏性的副食品種類越多,被檢測出過敏體質的機會越低。此研究結果已刊登於2017年11月份國際知名期刊「兒科研究(Pediatric Research)」雜誌。基隆長庚紀念醫院兒童腸胃科醫師花曼津因此鼓勵台灣父母,餵食寶寶副食品時可盡量多樣化嘗試,也不要害怕嘗試易致敏性食物,例如水果、蛋白、蛋黃、魚、有殼類海鮮、花生等六種易致敏性食物。

多嘗試致敏食品 過敏率下降四成

基隆長庚兒科團隊從2012年3月起針對272名嬰幼兒進行研究,於寶寶1歲時用抽血方式檢驗血中40種過敏原(含20種食物性過敏原及20種吸入性過敏原)與IgE過敏球蛋白。結果發現,1歲前被餵食的副食品種類越多,被檢測出過敏體質的機會越低。研究團隊的數據顯示,1歲前曾餵食大於5種易致敏性食物的嬰兒,比起只餵食小於2種易致敏性食物的嬰兒,過敏體質風險約可下降四成,IgE過敏球蛋白指數也顯著較低。

推測腸胃道未成熟 引發口服耐受性

研究團隊推測,由於嬰幼兒的腸胃道免疫系統尚未成熟且具有可塑性,藉由早期接觸多種食物抗原引發口服耐受性,影響嬰幼兒腸道免疫系統,可能降低兒童早期過敏體質的風險。研究團隊未來也將持續觀察,嬰幼兒時期飲食對於兒童過敏疾病,如氣喘、異位性皮膚炎…等的重要性。

餵食易致敏食物 事前處理多觀察

花曼津醫師希望藉此研究結果,作為台灣父母餵食嬰幼兒原則的參考,同時鼓勵父母儘量在寶寶1歲前提供多樣化的副食品,也不要害怕嘗試易致敏性的食物。餵食這些易致敏性的食物時,應注意寶寶吞嚥狀況,花生、堅果類需事先研磨處理避免嗆咳;一次一樣,連續幾天,看看寶寶有無過敏反應,沒有的話再嘗試另外一種。若是寶寶皮膚出現疹子、嘔吐、腹瀉…等情形,可能就是過敏反應,應停止餵食並儘快送醫治療。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嬰兒餵母乳就好?何時可添副食品?讓小兒科醫師來解答

 
1.5k 人追蹤
追蹤
 
文/兒科陳敬倫醫師提供

【華人健康網文/兒科陳敬倫醫師提供】嬰幼兒餵食是寶寶出生後大家最關心的議題之一,全母乳親餵就好?要選哪種配方奶?什麼時候添加副食品?可以喝水嗎?.........

檢視相片
 
嬰兒餵母乳就好?何時可添副食品?讓小兒科醫師來解答

臭寶出生時,我正值第三年兒科住院醫師訓練(兒科專科訓練總共3年),各種兒童疾病的診斷、治療學了很多,但對健康寶寶的照顧則一竅不通,我和安娜跟大家一樣是新手爸媽,傻傻的養,從出生3855公克、一個月4.7公斤、兩個月6.2公斤、四個月8.4公斤。

母乳最好

母乳是寶寶最好、也是最天然的食物,但因人類生活、飲食的變遷,也需要稍加調整,最好的例子就是維生素D的添加,目前美國與台灣兒科醫學會皆建議純母乳哺餵或配方奶每日少於1000ml的寶寶從新生兒開始每日補充維生素D 400IU,因為台灣高達8成的媽媽本身維生素D不足。

0到4個月:純母乳哺餵佳

0到4個月建議純母乳哺餵、補充維生素D;但因母乳不足,或是其他因素無法哺育母乳時,可選擇符合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規範的嬰兒配方奶粉;父母有異位性皮膚炎、氣喘、過敏性鼻炎病史或懷疑寶寶有過敏體質可以選擇部分水解配方。大部分的寶寶可以在滿月時增加1公斤,4個月大時達出生體重的一倍,0到4個月是寶寶體重增加幅度最快的時期。

檢視相片
 
嬰兒餵母乳就好?何時可添副食品?讓小兒科醫師來解答

4到6個月:開始添加副食品

4個月大、體重來到6公斤以上,有的寶寶開始出現厭奶期:夜奶可有可無、奶量減少、吃奶不專心、大人吃東西時好奇你在吃什麼,這就是身體準備好要吃副食品的一個訊號。新的研究也發現寶寶在4到6個月開始添加副食品、不用避免高過敏食物,可以增加免疫耐受性,減少食物過敏。

添加副食品前不需要喝水

因為奶為主食,通常奶的水量就足夠身體所需。建議吃副食品後再開始練習喝水,但不是強迫的,他想喝自己喝,需要補充的水份也會因為奶量、活動、氣溫、發燒等因素影響,所以不是絕對的。

太晚添加副食品容易缺鐵、缺鋅

如果純母乳哺餵4個月後尚未添加副食品,應開始每天補充鐵劑1mg/kg/day;純母奶哺餵6個月後未添加副食品、副食品吃的不好、有缺鐵性貧血等也容易缺鋅,如果有合併嘴周圍或四肢紅疹、食慾低下、生長遲緩、慢性腹瀉、免疫力差等臨床缺鋅症狀,應考慮補充鋅。

檢視相片
 
兒科醫師陳敬倫提醒,1歲前應避開食用蜂蜜,以免肉毒桿菌中毒。(圖片提供/華人健康網)

寶寶變瘦了?!

寶寶長到接近10公斤後體重增加會變慢,不會無止盡增加。一歲男寶體重平均約10公斤,女寶平均9公斤,之後每年只會長2公斤,隨著身體拉高,覺得變瘦是正常的。

其他注意

一歲前避免蜂蜜(有肉毒桿菌中毒風險),不建議果汁(易造成肥胖蛀牙)、鮮奶,如果使用羊奶須選擇嬰兒配方。一歲前奶為主食,一歲後奶為副食、點心,可以繼續喝母奶、嬰兒或幼兒配方奶、或換為全脂鮮奶。

最後提醒

孕婦、育齡婦女、6歲以下的兒童,應該避免吃到鯊魚、旗魚、鮪魚及油魚等大型魚類,因大型魚類甲基汞含量較高,恐影響胎兒、孩子神經發育與智力發展,建議選擇小型的鮭魚、鱈魚、秋刀魚來取代。

隨著時代變遷、嬰兒營養新的研究和認識可能持續會有新的建議,從現在來看,當時照顧臭寶時有許多不足(例如沒補到維生素D),但身為爸媽,每個當下都是全心全意要給孩子最好的,也就沒什麼好遺憾。

【延伸閱讀】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顛覆觀念!寶寶1歲前吃蛋、殼類食物 較不會變「過敏人」

  •  
  •  
  • A-
  • A
  • A+

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擔憂寶寶未來長大擁有過敏體質,有不少家長認為,寶寶越晚吃致敏性食物越好,這個觀念要更正了。長庚醫療團隊研究發現,寶寶一歲前攝取多樣易致敏性的副食品種類,如蛋、殼類海鮮、花生等,可盡早提升寶寶的口服耐受性,反而能降低未來過敏風險,並進一步分析,1歲前曾餵食大於5種易致敏性食物的嬰兒,比起僅吃過小於2種易致敏性食物的寶寶,過敏體質風險約能下降4成。

 ID-1009212

▲(圖/Betty提供)

基隆長庚醫院兒童腸胃科醫師花曼津表示,寶寶4到6個月大時醫師多會建議父母開始餵食副食品,但是許多新手父母經常困擾不知道該不該餵食水果、蛋類等易致敏性食物。根據該院臨床觀察,台灣很多家長照顧小孩的方式都是口耳相傳,包含殼類海鮮、花生等抑制敏性副食品別太早給小孩吃,以免未來成為過敏體質。

雖然在目前的嬰兒飲食指引原則中,已經刪除延遲給予嬰幼兒易致敏性食物的建議,但是應在哪個成長階段餵食易致敏性食物?餵食的種類多寡?以及其可能帶來什麼影響?目前仍不明確。

為了突破此困境,基隆長庚兒科團隊從2012年3月起針對272名嬰幼兒進行研究,於寶寶1歲時用抽血方式檢驗血中40種過敏原(含20種食物性過敏原及20種吸入性過敏原)與IgE過敏球蛋白。

花曼津說明,此研究結果發現,1歲前被餵食的副食品種類越多,包含水果、蛋白、蛋黃、魚、有殼類海鮮、花生等六種易致敏性食物,寶寶被檢測出過敏體質的機會越低。研究團隊的數據顯示,1歲前曾餵食大於5種易致敏性食物的嬰兒,比起只餵食小於2種易致敏性食物的嬰兒,過敏體質風險約可下降四成,IgE過敏球蛋白指數也顯著較低。

 ID-1650863

▲▼基隆長庚醫院兒童腸胃科醫師花曼津說明寶寶一歲前攝取多樣副食品可降低過敏風險的機轉。(圖/記者楊晴雯攝)

 ID-1650864

該研究團隊推測,由於嬰幼兒的腸胃道免疫系統尚未成熟且具有可塑性,藉由早期接觸多種食物抗原引發口服耐受性,換句話說,就是讓寶寶提早習慣此類食物,早點影響嬰幼兒腸道免疫系統,可能降低兒童早期過敏體質的風險;花曼津提到,研究也發現,晚點給寶寶易致敏性食物,不一定未來對此類食物適應度高

花曼津希望藉此研究結果,作為台灣父母餵食嬰幼兒原則的參考,同時鼓勵父母儘量在寶寶1歲前提供多樣化的副食品,也不要害怕嘗試易致敏性的食物。

花曼津說,不過給予副食品的時間還是以出生後4到6個月開始,不建議4個月以下就開始吃,且餵食這些易致敏性的食物時,應注意寶寶吞嚥狀況,花生、堅果類需事先研磨處理避免嗆咳;一次一樣,連續幾天,看看寶寶有無過敏反應,沒有的話再嘗試另外一種。若是寶寶皮膚出現疹子、嘔吐、腹瀉等情形,可能就是過敏反應,應停止餵食並儘快送醫治療。

她補充說,無論媽媽本身是否為過敏體質,都鼓勵在寶寶1歲前給予多樣副食品,添加的方式須採循序漸進,1次加1樣從未吃過的種類就好,每次維持2到3天,或5到7天,觀察無異狀,再加入第2種才是比較安心的方式。

此研究結果已刊登於2017年11月份國際知名期刊「兒科研究(Pediatric Research)」雜誌。

 
 

 

  •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缺生產壓力擠壓!剖腹產增寶寶氣喘率

 
20k 人追蹤
追蹤
 
三立新聞網

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剖腹產會提升寶寶未來發生氣喘、過敏風險。基隆長庚兒科團隊研究結果發現,經自然產的寶寶受到生產擠壓的壓力,免疫激素反應上升,反之採剖腹產的嬰兒是直接從媽媽腹中經手術直接取出,免疫激素反應比自然產寶寶低,因此可能影響免疫功能,加上少了母體陰道益菌的暴露與抑制,因此過敏與氣喘機會皆較自然產寶寶高。

▲(圖/記者李鴻典攝)

氣喘和過敏性疾病是目前兒科中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2014年推估國內約有16萬5千多位12歲以下兒童罹患氣喘,對於病童家庭及社會所造成的負擔皆十分可觀。一旦氣喘發作,病童便時常需要就醫,跟學校請假,甚至必須半夜送急診,讓家長和醫界都感到相當頭痛。

基隆長庚新生兒科醫師廖穗綾表示,過去幾年,全世界的剖腹產率大幅增加,從2000年的12%上升至2015年的21%。而台灣近幾年剖腹產率更高達32-34%,排名世界前三。陸續也有許多研究顯示,剖腹產對寶寶的健康可能有一定的影響,例如新生兒時期較易罹患呼吸窘迫症及未來發展成氣喘或其他過敏疾病等,因此相關議題值得醫界進行深入的研究。

為了解剖腹產是否會改變新生兒的免疫功能、以及增加寶寶氣喘及過敏疾病發生的機率,基隆長庚兒科團隊針對579名新生兒,其中剖腹產209名、自然產370名,在新生兒出生後收集臍帶血白血球檢測先天免疫激素反應,於1個月、6個月和12個月大時檢測咽喉帶菌率,於6個月和12個月大時安排嬰幼兒進行肺功能檢查,每次回診並都填寫過敏相關問卷。

結果顯示,剖腹產寶寶臍帶血免疫激素反應明顯比自然產寶寶來得差(剖腹產寶寶臍帶血的白血球經細菌刺激後所分泌的免疫激素僅自然產寶寶的1/2–2/3的量)。

研究也發現,剖腹產寶寶從1個月大時的52%咽喉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帶菌率,到1歲時咽喉仍有高達23%的帶菌率;相對於自然產寶寶1個月時的57%咽喉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帶菌率,至1歲時已降至15%。肺功能檢查結果顯示,剖腹產寶寶在1歲時其肺功能亦比自然產寶寶來的差。問卷結果亦顯示,剖腹產寶寶在1歲內發生喘鳴的機率,是自然產寶寶的1.6倍。

廖穗綾說明,剖腹產寶寶免疫激素下降推究原因,可能是經由剖腹產出生的新生兒因為缺乏生產擠壓的壓力,因此導致免疫激素反應的下降。而周產期先天免疫激素反應的改變,可能影響免疫功能,進而造成過敏體質。此外,新生兒因為沒有母體陰道益菌的暴露與抑制,因此咽喉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帶菌率會比自然產寶寶來得高。咽喉帶菌數高,已被證實會增加未來兒童氣喘的機會。

廖穗綾說,從此研究結果可以證實,剖腹產會影響新生兒的免疫功能及咽喉帶菌率,進而增加未來發生氣喘或呼吸道疾病的風險。因此呼籲懷孕的準媽媽,情非得已,不要選擇以剖腹產的方式生產。

由於人體免疫系統的演化,會隨著後天環境及暴露因子而改變,所以對於家中有剖腹產寶寶的家長們,醫師也提醒不用過於擔憂,可以幫寶寶從運動、飲食和環境等多方面做加強,就可以降低氣喘和過敏疾病的風險。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顛覆!嬰1歲前吃蛋,可降低過敏風險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剖腹產 過敏兒機率高

 
744 人追蹤
追蹤
 
【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剖腹產會增加寶寶氣喘及過敏疾病發生的機率嗎?為了解真相,基隆長庚兒科團隊針對579名新生兒進行研究,結果顯示,剖腹產確實會影響新生兒免疫激素反應以及咽喉帶菌率,而這兩項因素都已被證實會增加兒童未來發生氣喘或過敏疾病的機會。此重要發現已刊登於2017年8月的國際知名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Report)」。

基隆長庚新生兒科醫師廖穗綾表示,過去幾年,全世界的剖腹產率大幅增加,從2000年的12%上升至2015年的21%。而台灣近幾年剖腹產率更高達32~34%,排名世界前三。陸續也有許多研究顯示,剖腹產對寶寶的健康可能有一定的影響,例如新生兒時期較易罹患呼吸窘迫症及未來發展成氣喘或其他過敏疾病等,因此相關議題值得醫界進行深入的研究。

氣喘和過敏性疾病是目前兒科中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2014年推估國內約有16萬5千多位12歲以下兒童罹患氣喘,對於病童家庭及社會所造成的負擔皆十分可觀。

為探討剖腹產是否與嬰幼兒氣喘或其他過敏性疾病是否有關,基隆長庚兒科兒童氣喘與免疫形成機轉(PATCH)團隊針對579名新生兒研究,其中剖腹產209名、自然產370名,在新生兒出生後收集臍帶血白血球檢測先天免疫激素反應,於1個月、6個月和12個月大時檢測咽喉帶菌率,於6個月和12個月大時安排嬰幼兒進行肺功能檢查,每次回診並都填寫過敏相關問卷。

結果顯示,剖腹產寶寶臍帶血免疫激素反應明顯比自然產寶寶來得差(剖腹產寶寶臍帶血的白血球經細菌刺激後所分泌的免疫激素僅自然產寶寶的1/2~2/3的量)。研究也發現,剖腹產寶寶從1個月大時的52%咽喉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帶菌率,到1歲時咽喉仍有高達23%的帶菌率;相對於自然產寶寶1個月時的57%咽喉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帶菌率,至1歲時已降至15%。肺功能檢查結果顯示,剖腹產寶寶在1歲時其肺功能亦比自然產寶寶來的差。問卷結果亦顯示,剖腹產寶寶在1歲內發生喘鳴的機率,是自然產寶寶的1.6倍。

廖穗綾醫師認為,剖腹產寶寶免疫激素下降推究原因,可能是經由剖腹產出生的新生兒因為缺乏生產擠壓的壓力,因此導致免疫激素反應的下降。而周產期先天免疫激素反應的改變,可能影響免疫功能,進而造成過敏體質。此外,新生兒因為沒有母體陰道益菌的暴露與抑制,因此咽喉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帶菌率會比自然產寶寶來得高。咽喉帶菌數高,已被證實會增加未來兒童氣喘的機會。

從此研究結果可以證實,剖腹產會影響新生兒的免疫功能及咽喉帶菌率,進而增加未來發生氣喘或呼吸道疾病的風險。因此呼籲懷孕的準媽媽,情非得已,不要選擇以剖腹產的方式生產。

由於人體免疫系統的演化,會隨著後天環境及暴露因子而改變,所以對於家中有剖腹產寶寶的家長們,醫師也提醒不用過於擔憂,可以幫寶寶從運動、飲食和環境等多方面做加強,就可以降低氣喘和過敏疾病的風險。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添加防腐劑」很安全?教授揭陷阱:小心毒從口入

 
1.6k 人追蹤
追蹤
 
臺灣大學食科所 孫璐西教授


【早安健康/孫璐西(食品科學博士)】無添加防腐劑?是加了甚麼? 

當我們在採買食品時,會發現有許多食品標榜「無添加防腐劑」,可是為什麼沒有添加防腐劑的食品長時間放置卻不會腐壞,這其中有什麼秘密? 

對於食物保存而言,腐敗及病原性微生物可說是最危險的敵人,它散布於你我生活的環境之中,幾乎無所不在,這些生物會讓食物產生分解腐敗或對人體有害的毒素,人類如吃進體內會導致食物中毒,嚴重者甚至會危害生命安全。食品添加物中防腐劑的功能,就是在於抑制微生物的生長。 

當食物必須被製作成商品而上架販售時,就不可避免地,必須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長來延長保存期限,避免消費者食用而中毒,但是坊間的食品卻多標榜「無添加防腐劑」,這是怎麼回事? 

無添加防腐劑還是有「處理」喔 

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孫璐西教授指出,坊間販售的食品所謂「無添加防腐劑」,指的是食藥署規定可合法添加於食品中的24種防腐劑,並不代表這項食品沒有經過「防腐處理」。事實上,如果沒有消滅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長,食物必然會迅速腐敗。 

不過,延長食物的保存期限,其實還有很多方式。微生物的成長需要三個要素:水分、養分及環境,只要能阻斷這三個要素之一,微生物便無法生存,就能延長食物的保存時間,達成防腐處理。 
 

保存食物有更健康的選擇



除了在食品中添加防腐劑,要延長食物的保存期限,其實還有更好的方法: 
 

  1. 利用乾燥或鹽、糖醃漬等方法,降低食物的水分含量或水活性,讓有害微生物無法生長:
    像白米、麵粉、奶粉、泡麵,傳統製造方法的鹽、糖漬產品:如芒果乾、醃肉、醬菜、蜜餞、醬油等都是不含防腐劑的食品。
     
  2. 酒精、醋、香辛料:
    利用酒精殺菌、醋的低pH 值及香辛料的抑菌成分,來限制微生物生長,例如發酵蔬菜、速釀泡菜。
     
  3. 真空包裝及充氮包裝:
    阻絕好氧性微生物生長所需要的氧氣(厭氧菌除外),例如五穀雜糧真空包。
     
  4. 高溫殺菌:
    高於100℃以上溫度可以殺死病原性微生物,讓食物可以長期存放,例如罐頭食品、保久乳。
     
  5. 高壓:
    利用極高靜水壓力的製程方式來抑制微生物,像高壓製程的罐裝鮮果汁。
     
  6. 天然防腐劑:
    利用從動植物及乳酸菌萃取而來的天然二次代謝產物,來取代化學合成的防腐劑。例如:茶多酚(兒茶素)、花青素、乳酸菌胜肽等,都是實驗證實可以抑制微生物生長的天然防腐劑。


食品添加物的分類陷阱 

不過,有個「無添加防腐劑」的陷阱值得消費者小心。一些化學合成的食品添加物沒有被歸類在食藥署公告的防腐劑分類表,卻具有防腐劑的功能,而且也帶有少許毒性,例如二氧化硫或亞硫酸鹽雖然被歸類為漂白劑而不是防腐劑,但卻具高效的防腐功能,大量運用在金針食品上,消費者可要張大眼睛,多看一下包裝上的成分標示,不要以為真的「沒有添加防腐劑」哦!(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孫璐西教授口述與審訂/黃季衡採訪編輯) 

【延伸閱讀】 
 


作者簡介:孫璐西教授,美國羅格斯大學食品科學博士,現職:國立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名譽教授、J. of Food and Drug Analysis (SCI期刊) 總編輯。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長庚研究:降過敏風險 寶寶1歲前多吃這些

 
387 人追蹤
追蹤
 
Kairos

新手父母挑選寶寶副食品,老是擔心踩到地雷引爆過敏!台灣過敏兒比率偏高,不少家長不太讓寶寶攝取容易導致過敏的副食物。基隆長庚兒科團隊針對272名嬰幼兒進行研究發現,寶寶1歲前,被餵食含有易致敏性的副食品種類越多,被檢測出過敏體質的機會越低,這些包括水果、蛋白、蛋黃、魚、有殼類海鮮、花生等6種易致敏性食物。

此研究結果已刊登於2017年11月份國際知名期刊「兒科研究(Pediatric Research)」雜誌。

基隆長庚兒童胃腸科花曼津醫師表示,寶寶4到6個月大時醫師多會建議父母開始餵食副食品,但是許多新手父母經常困擾不知道該不該餵食水果、蛋類等易致敏性食物;在目前的嬰兒飲食指引原則中,已經刪除延遲給予嬰幼兒易致敏性食物的建議。

近年台灣兒童罹患氣喘及其他過敏疾病的比率上升且嚴重度增加,探討嬰幼兒是否嘗試易致敏性副食品及其種類多寡,與產生過敏體質之間的關連有其必要性。

研究團隊的數據顯示,1歲前曾餵食大於5種易致敏性食物的嬰兒,比起只餵食小於2種易致敏性食物的嬰兒,過敏體質風險約可下降四成,IgE過敏球蛋白指數也顯著較低。

寶寶早些接觸易致敏副食品為何能降低過敏?花曼津解釋,因為嬰幼兒的腸胃道免疫系統尚未成熟且具有可塑性,藉由早期接觸多種食物抗原引發口服耐受性,影響嬰幼兒腸道免疫系統,可能降低兒童早期過敏體質的風險。

花曼津提醒,餵食這些易致敏性的食物時,應注意寶寶吞嚥狀況,花生、堅果類需事先研磨處理避免嗆咳;一次一樣,連續幾天,看看寶寶有無過敏反應,沒有的話再嘗試另外一種。若是寶寶皮膚出現疹子、嘔吐、腹瀉……等情形,可能就是過敏反應,應停止餵食並儘快送醫治療。

(畢翠絲/台北報導)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過敏怎麼辦?小兒科醫師列出抗敏守則

 
1.5k 人追蹤
追蹤
 
文/兒科陳敬倫醫師提供

【華人健康網文/兒科陳敬倫醫師提供】過敏是很複雜的免疫反應,如果用一句話來說,過敏是先天遺傳體質被後天環境物質誘發所產生的症狀和疾病。

檢視相片
 
寶寶過敏怎麼辦?小兒科醫師列出抗敏守則

3種常見小兒過敏症狀 異位性皮膚炎、氣喘、過敏性鼻炎

臭寶爸鼻子過敏、媽媽安娜小時候氣喘,臭寶當然也是個過敏兒,雖然一出生儘量哺餵母乳,配方奶也使用部分水解配方,三個月大後還是開始在臉頰、脖子、身體騷癢,皮膚磨蹭的又紅又粗糙,後來又陸續發作了3次氣喘,現在早上容易打噴嚏流鼻水,只要下雨變天,皮膚、氣管和鼻子比氣象局雷達還敏感。

異位性皮膚炎、氣喘、過敏性鼻炎是三個互相高度關聯,但好發不同年紀的過敏疾病,通常先從寶寶異位性皮膚炎開始,接著感冒容易發生喘鳴聲,甚至診斷氣喘,學齡前(幼兒園)開始早上打噴嚏流鼻水,隨著年紀增長,大部分的異位性皮膚炎和氣喘都會改善,留下鼻子過敏到成年。

有的爸爸媽媽會問為什麼父母只有過敏性鼻炎,小孩會有異位性皮膚炎和氣喘呢?雖然爸爸媽媽有過敏體質,但父母小時候的環境比較不會誘發過敏疾病,長大後的環境開始讓鼻子過敏,而孩子是一出生就接觸到現在這個環境啊,所以就從異位性皮膚炎和氣喘開始。

你知道孩子對什麼過敏嗎?治療過敏疾病最重要的就是控制過敏原,不過一般建議三歲以上才做抽血檢驗過敏原,一來年紀太小抽血不易,二來尚未接觸的過敏原檢測不出來。

寶寶常見的過敏原,在食物方面就是「牛奶蛋白」,因此母乳是寶寶最好的食物來源,如果不能哺餵母乳,部分水解蛋白配方對過敏兒是比較好的選擇,經過水解處理可以減少牛奶蛋白過敏的機會,而營養完全和一般配方奶相同,不需額外補充任何營養素。

檢視相片
 
寶寶過敏怎麼辦?小兒科醫師列出抗敏守則

呼吸道過敏的照護

呼吸道過敏原最常見的就是塵蟎和黴菌,其他還有貓狗皮毛、蟑螂、花粉等等。針對減少塵蟎和黴菌,最簡單而有效的方式就是除濕,因為潮濕的環境(>70%)有利塵蟎和黴菌繁殖,所以人不在臥室時就把除濕機打開,濕度愈低愈好,人在臥室活動或晚上睡覺時就把除濕機關掉,維持人體最適濕度(50%左右)。空氣清淨機也能有效減少空氣中飄浮的過敏原和細懸浮微粒(PM2.5)。

另外,塵蟎的食物是人類皮屑,所以喜歡聚集在寢具、床墊、地毯等食物充足的地方,因此美國兒科醫學會建議:不能洗的枕頭、床墊應用防蟎材質包覆,能洗的床單、寢具每1~2週就要用熱水(攝氏55度)殺死塵蟎,並將塵蟎屍體清洗掉。

異位性皮膚炎的照護

異位性皮膚炎是最早發生,也是最容易觀察到的過敏疾病了。醫生會詢問家族過敏病史、看看疹子分布的位置、摸摸皮膚的觸感、評估藥物治療的反應來診斷,請不要線上問「疹」。

相較於鼻子、氣管,皮膚是最容易保養的部位,因為異位性皮膚炎與皮膚的保濕能力較差有關,所以最重要的保養就是皮膚保濕:清水洗澡減少清潔劑刺激、水溫勿過高(30~35度)、洗完澡後稍微拍乾後馬上擦乳液、嚴重時可以早中晚各塗抹一次。

明顯的皮膚搔癢、皮膚發炎、甚至抓傷滲液,需要使用含類固醇的消炎藥膏,配合醫師治療通常都有不錯的效果且沒有明顯副作用,嚴重且頑固的異位性皮膚炎,可能需要使用到濕敷療法,可以諮詢兒童過敏氣喘科醫師或皮膚科醫師。

因為異位性皮膚炎,臭寶養成每天泡澡後擦乳液的習慣,皮膚改善很多,半夜再也不會癢到呼喚爸爸幫忙抓癢,不過緊接而來的是感冒後氣喘發作,夜裡每咳一聲臭寶爸的心驚膽顫一下,總之臭寶的過敏抗戰史未完待續~

【延伸閱讀】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新研究:幼兒副食種類越多 過敏體質機率越少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吳建良/台北報導

圖:基隆長庚研究人員從血液中證實研究成果

四到六個月的寶寶已經可以開始吃副食品了,但是每個父母都會擔心,到底要給寶寶吃什麼?寶寶吃什麼會過敏?根據基隆長庚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寶寶攝取副食品種類多寡,與降低過敏體質有關?基隆長庚兒科團隊針對272名嬰幼兒進行研究發現,寶寶1歲前被餵食含有易致敏性的副食品種類越多,被檢測出過敏體質的機會越低。

此研究結果已刊登於2017年11月份國際知名期刊「兒科研究(Pediatric Research)」雜誌。醫師因此鼓勵台灣父母,餵食寶寶副食品時可盡量多樣化嘗試,也不要害怕嘗試易致敏性食物,例如水果、蛋白、蛋黃、魚、有殼類海鮮、花生等六種易致敏性食物。

基隆長庚兒童胃腸科花曼津醫師表示,寶寶4到6個月大時醫師多會建議父母開始餵食副食品,但是許多新手父母經常困擾不知道該不該餵食水果、蛋類等易致敏性食物。

在目前的嬰兒飲食指引原則中,已經刪除延遲給予嬰幼兒易致敏性食物的建議,但是應在哪個成長階段餵食易致敏性食物?餵食的種類多寡?以及其可能帶來什麼影響?目前仍不明確。

隨著近年台灣兒童罹患氣喘及其他過敏疾病的比率上升且嚴重度增加,同時也導致耗費極多醫療資源,使兒童過敏疾病成為台灣目前最重要的健康課題之一。因此,進一步探討嬰幼兒是否嘗試易致敏性副食品及其種類多寡,與產生過敏體質之間的關連有其必要性。

基隆長庚兒科團隊從2012年3月起針對272名嬰幼兒進行研究,於寶寶1歲時用抽血方式檢驗血中40種過敏原(含20種食物性過敏原及20種吸入性過敏原)與IgE過敏球蛋白。

結果發現,1歲前被餵食的副食品種類越多,包含水果、蛋白、蛋黃、魚、有殼類海鮮、花生等六種易致敏性食物,寶寶被檢測出過敏體質的機會越低。研究團隊的數據顯示,1歲前曾餵食大於5種易致敏性食物的嬰兒,比起只餵食小於2種易致敏性食物的嬰兒,過敏體質風險約可下降四成,IgE過敏球蛋白指數也顯著較低。

研究團隊推測,由於嬰幼兒的腸胃道免疫系統尚未成熟且具有可塑性,藉由早期接觸多種食物抗原引發口服耐受性,影響嬰幼兒腸道免疫系統,可能降低兒童早期過敏體質的風險。研究團隊未來也將持續觀察嬰幼兒時期飲食對於兒童過敏疾病,如氣喘、異位性皮膚炎…等的重要性。

花曼津醫師希望藉此研究結果,作為台灣父母餵食嬰幼兒原則的參考,同時鼓勵父母儘量在寶寶1歲前提供多樣化的副食品,也不要害怕嘗試易致敏性的食物。餵食這些易致敏性的食物時,應注意寶寶吞嚥狀況,花生、堅果類需事先研磨處理避免嗆咳;一次一樣,連續幾天,看看寶寶有無過敏反應,沒有的話再嘗試另外一種。若是寶寶皮膚出現疹子、嘔吐、腹瀉……等情形,可能就是過敏反應,應停止餵食並儘快送醫治療。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營養師盤點提升免疫「6大食物」你吃對了嗎?

 
532 人追蹤
追蹤
 
 
miya227/ Shutterstock

miya227Shutterstock

每日健康/外電編譯 林宏軒

強大的免疫系統有助於保持人的健康。特定食物可以增強免疫系統嗎?免疫系統由器官、細胞、組織和抗體組成。它們共同實施抵禦病原體的身體過程,病原體是導致感染或疾病的病毒,細菌和異物。

 

當免疫系統與病原體接觸時,它會引發免疫反應。免疫系統釋放出抗體,這些抗體附著在病原體上的抗原上並殺死它們。將特定食物納入飲食可以增強人的免疫反應。

 

哪種食物可以增強免疫系統?

根據權威醫學網站《medicalnewstoday》指出,健康均衡的飲食對於保持健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以下食物可能有助於增強免疫系統:

 

1.藍莓

藍莓含有一種名為花青素的黃酮類化合物,它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幫助提高人體的免疫系統。 2016年的一項研究指出,黃酮類化合物在呼吸道的免疫防禦系統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研究人員發現,食用富含類黃酮的食物的人比不食用黃酮類食物的人患上呼吸道感染或感冒的可能性更小。

 

2.黑巧克力

黑巧克力中含有一種叫做可可鹼的抗氧化劑,它可以通過保護身體細胞免受自由基的傷害來增強免疫系統。自由基是身體在分解食物或與污染物接觸時產生的分子。自由基可以破壞身體的細胞,並可能導致疾病。儘管黑巧克力具有潛在的益處,但它的熱量和飽和脂肪含量很高,因此適量食用它是很重要的。

 

3.薑黃

薑黃是許多人在烹飪時使用的黃色香料。它也存在於一些替代藥物中。食用薑黃可以改善人的免疫反應。這是由於薑黃素(一種薑黃化合物)的特性。根據2017年的研究,薑黃素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

 

4.深海魚油

三文魚、金槍魚、沙丁魚和其他油性魚類富含omega-3脂肪酸。根據2014年的一份報告,長期攝入ω-3脂肪酸可降低類風濕性關節炎(RA)的風險。

 

5.青花椰菜

青花椰菜是維生素C的另一種來源。它還含有有效的抗氧化劑,如蘿蔔羅素。由於這些原因,定期進食以支持免疫系統健康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6.菠菜

菠菜可以增強免疫系統,因為它含有許多必需的營養素和抗氧化劑,包括:黃酮類化合物、類胡蘿蔔素、維生素C和E可以幫助支持免疫系統。研究還表明,黃酮類化合物可能有助於預防健康人群中的普通感冒。

延伸閱讀:【中醫來解惑】提升免疫力才是抗流感關鍵 男重「疏肝」女重「養血」

參考資料:medicalnewstoday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黃宣蓉醫師】孩子高燒不退當心「腺病毒」作怪,如何預防與治療?

 
14 人追蹤
追蹤
 

 

文:黃宣蓉 台北長庚紀念醫院新生兒科兼任主治醫師

 

 

在進入主題前,我們先來玩一個聯想遊戲「A是水果;B是紅色;C是圓形」,那麼A+B+C是什麼呢?可能是蘋果對吧!不過荔枝好像也有機會呢!如果「A是發燒;B是喉嚨痛;C是紅眼」,最有可能的答案是甚麼呢?假設你的孩子同時出現了以上三種症狀,或許他就感染了今天的主角-腺病毒。

 

 

腺病毒vs.感冒分不清?感染症狀大盤點

 

腺病毒感染和感冒,往往就像攣生兄弟一般,讓我們傻傻分不清楚。有時腺病毒就像感冒一樣,僅僅造成單純的發燒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狀,不過其中一個鑑別特點是腺病毒的發燒往往持續更長時間,時間可能長達一週以上。

 

此外,如果同時出現了發燒、喉嚨痛以及紅眼,也就是所謂的咽喉結膜熱(Pharyngoconjunctival fever),這時候腺病毒感染的機率就大大增高了。

 

除此之外,由於腺病毒有許多不同的血清型,表現出的症狀更是千變萬化,除了造成上呼吸道感染之外,如果侵犯到下呼吸道,尤其是在年紀小的孩童身上,則可能引發細支氣管炎和肺炎,侵犯到腺體或淋巴造成肥大,可能留下日後氣喘的病根。

 

特定的腺病毒會造成血尿、排尿困難和頻尿等泌尿道感染的症狀;難以與麻疹、德國麻疹、腸病毒等鑑別的皮膚疹,也可能是感染腺病毒的特徵;某些腺病毒會造成腹瀉,在小小孩身上甚至可能導致腸疊套,如果父母發現孩童出現異常的哭鬧行為,或者有持續難以忍受的腹痛,應把握黃金時間緊急就醫。所以說腺病毒這隻病毒,真是一隻令人難以捉摸的百變怪。

 

 

如何預防與治療?

 

腺病毒感染,經常發生在夏季,在幼兒園或小學過著群體生活的孩子,特別容易遭到感染,值得注意的是,夏日裡父母常喜歡帶孩子到游泳池玩水消暑,但受污染的池水也是腺病毒的感染源。

 

通常感染後會經過5到7天的潛伏期,在腺病毒流行期時,必須時時督促家中的寶貝勤洗手來預防,也要讓孩子減少揉眼睛和吸手指頭的壞習慣,以免讓病毒有機可乘。

 

目前在治療上並無有效的抗病毒藥物,臨床治療大多採取支持性療法,鼓勵病患多喝水。在發燒期間,家長應多注意孩童的活動力和精神狀態,如果覺得有異,應趕緊回診。

 

另外,如果希望舒緩患者的症狀,可以合併使用症狀治療,例如退燒藥、化痰藥和鼻塞藥以減輕不適感,結膜炎可使用眼藥水,不過症狀治療並沒有辦法加速患者康復,只能減低疾病帶來的不適。

 

在預防方面,因為腺病毒有太多不同的血清型,所以雖然有研發出部分疫苗,但也很難全面防治,目前疫苗也較少運用在孩童身上。

 

值得注意的是,除非感染腺病毒後又合併細菌感染,否則「抗生素並沒有幫助!!」面對孩子發燒,父母親心中的焦急是可以理解的,平時勤洗手、戴口罩,使用次氯酸水、二氧化氯等消毒產品,做好環境消毒與清潔,就能降低感染機會。

原文連結

 

■  全文轉載自問8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幫助孩子解決尿床問題

 
23 人追蹤
追蹤
 
喬依絲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喬依絲編譯

孩子戒尿布之後,最令媽媽們頭痛的問題就是「尿床」,必須處理床墊的尿漬及尿騷味實在是件麻煩事。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表示,夜尿是兒童5歲或6歲以後可能會發生的尿失禁,超過500萬名兒童都曾有過這種經歷,男孩發生的比例比女孩高,大約2比1。事實上,尿床對孩子而言也是個尷尬的情況,這裡有些方法也許能夠幫助孩子解決尿床問題。

不需要責罵孩子

對孩子生氣或甚至懲罰他不但無法改善狀況,反而只會增加孩子的壓力。兒科醫生建議當孩子不小心尿床時,請給予孩子一些安慰,並且讓孩子知道在這年紀發生夜尿是十分正常的,許多兒童也是如此,他並不孤單。

與兒科醫生談談

奧克拉荷馬大學健康科學中心兒童研究中心主任Mark Wolraich博士建議,如果孩子年齡已超過5歲,或突然開始尿床情形,請與醫生討論是否有原因發生,例如,泌尿道感染、糖尿病、壓力或是其他可能的原因,請醫生給予醫療解決方案。

睡前鼓勵孩子先去上個廁所

當孩子在睡覺前將膀胱內的尿液排空時,在夜間排尿的機率就會降低。雖然這個方式並不會「治癒」夜尿問題,但它卻是一個十分有效的「預防」方法。有些兒科醫生還會建議在孩子睡前幾小時內應限制液體攝取量。

建立激勵圖卡

製作一張貼紙收集卡或是利用日曆也可以,只要孩子在晚上沒有夜尿,起床後就給予一張貼紙做為鼓勵,當孩子集滿10張貼紙時,可以獲得一個小玩具或是特殊活動。美國華盛頓特區兒科醫生Howard J. Bennett博士表示,積極鼓勵的力量確實對一些孩子非常有用。

檢查孩子便秘情形

便秘是膀胱問題的常見原因,當位於膀胱後面的直腸充滿大或硬的糞便時,膀胱上的壓力更大。Bennett博士解釋說,這會導致膀胱不穩定,進而導致夜間(甚至白天)尿失禁情形。增加孩子的液體和蔬果纖維攝取量會是改善排便的好方法。

考慮是否需服用特定藥物

藥物治療也是一種選擇,但會有潛在的副作用,例如頭痛、面部潮紅、噁心等。Bennett博士建議與兒科醫生討論可用的處方藥選擇類型。

請父母們放輕鬆並耐心等待,這個階段不會永遠持續下去的,只要多給予鼓勵、安慰,必要時與醫生合作,一定會有完全改善的一天。

Reference : 8 Best Solutions to Beat Bedwetting

更多草根影響力文章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猶太媽媽這樣教,難怪猶太人是最有生意頭腦的民族

 
1.6k 人追蹤
追蹤
 
郭銀京


【早安健康/郭銀京】

教導孩子關於錢財的觀念



自十八世紀後半開始的兩百五十多年間,歷經七代累積財富的羅斯柴爾德家族是猶太人。羅斯柴爾德家族不只住在德國,還散居到英國、法國、義大利、奧地利等歐洲全境。雖然存在著與他們有關的諸多陰謀論與不為人知的故事,但是歐洲大部分歷史都與羅斯柴爾德家族有關,則是不變的事實。 

有句話說「富不過三代」。那麼歷經了七代,將財富代代相傳的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秘密究竟是什麼?自梅耶.羅斯柴爾德開始,對歐洲政治經濟產生重大影響的整個羅斯柴爾德家族,有著屬於他們自己的明確哲學。 

首先,如同畫著大手緊握著五支箭的家徽般,他們強調家庭成員的團結合作。折斷一支箭很容易,但是很難折斷捆綁成束的一把箭。這也傳達出羅斯柴爾德家族的五個兒子不會自以為是又彼此競爭,而是會同心協力的訊息。 

其次,即使已經擁有足以垂名青史的巨大財富,但是他們卻不失謙遜,無時無刻致力於累積實力。 

最後,由家族代代相傳而來,具猶太特色的生意經,是成就了羅斯柴爾德家族的最大武器。有些人稍微賺了一點錢就虛張聲勢,隨即浪費掉賺來的財富。而且如果父母是財閥,後代子孫便享有絕對的權力,可以自由自在生活,也很容易散盡家財。然而,羅斯柴爾德家族至今仍然不斷為創造更多財富而努力,並且認為相較於創造財富,守住財富更重要,也更困難。 

十八世紀後半開始展露頭角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如今並非已成過往雲煙。他們正在加緊腳步適應時代變化,至今仍在全球提供金融相關服務。此外,他們也為弱勢群體推動持續性的慈善事業。猶太人特有的生意經與正確的經濟教育,正是羅斯柴爾德家族的最佳資產。 
 

在家自學的經濟教育



猶太父母從小就對子女進行經濟教育,而其成果可能如同樹木的果實般,需要花費長久時間也說不定。然而,猶太父母致力於從小建立孩子正確的經濟觀,以期待將來能夠結成纍纍碩果。 

我的猶太朋友說,經濟教育越早進行愈好。小時候,我的父母沒有給我可以接觸到錢的機會。「跟小孩子談什麼錢?」我的父母這麼說。或許他們害怕對單純的小孩子談論金錢相關話題,會讓孩子變成勢利小人吧。他們總是教導孩子,「你不用擔心錢的事,好好唸書就好!」然而,我的猶太朋友教育孩子從小就必須具備正確的金錢態度。 

有句猶太諺語說,「貧窮雖不可恥,但也不名譽。」人為什麼需要錢,為什麼必須重視金錢,這點必須讓孩子從小就有正確的認知。對於散居在各國的猶太人而言,值得相信的,只有智慧與財富。 

猶太父母也會對剛滿周歲的孩子說有關經濟的話題,也會給他們零錢。他們相信,長大成人再來接受經濟教育,就太遲了。「三歲定終身」這句話一樣適用於經濟觀。從小形成的經濟觀與習慣,會持續到長大成人,甚至終身。因此,必須從小建立理財觀。 

在家對孩子進行經濟教育時,父母的目標不外乎兩種,那便是培育孩子具備條理分明的用錢能力及儲蓄的習慣。剛開始對孩子進行經濟教育時,要誘導他們將手上擁有的錢的百分之五十左右,為了未來而儲蓄起來;接著針對固定的額度,再根據什麼東西是必要花費,建立支出計畫。 

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接受有些東西是自己想買但無法買到的。即使是一個成年人,也不是想買什麼,就一定都可以買到。如果不懂得調整,容易變成浪費,不斷重覆的浪費,則會造成悲慘的結果,因此必須明確教導孩子從小具備調整購買慾的能力。 

有些猶太朋友在孩子成長到一定程度時,會幫他們買股票,為的是教導他們什麼是股票,以及如何管理股票。若是孩子能夠學習到如何計算股票漲跌的收益,自然而然就會學習到經濟與金融。 

長期擔任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的亞倫.葛林斯潘從五歲起就開始從爸爸那裡接受有關股票與債券的教育;投資之神巴菲特、金融巨鱷喬治.索羅斯也發表過從小開始建立聰明的經濟觀很重要的說法。如果能確切明瞭錢究竟該用在哪些行為、何時用及如何使用,以及金錢為什麼很重要的話,就能成為孩子成長時具備正確經濟觀的基本條件。 

我的猶太朋友兼金融專業律師卡蜜兒,針對為什麼猶太人的生意頭腦發達,大富豪特別多的原因,做了以下的說明。 

「猶太人從小就使用數字。在與父母、朋友及同儕對話時,養成了用數字來具體陳述的習慣,而非抽象表達。我在從事金融專業律師工作時,領悟到了這種習慣對我有很大的幫助。不但更能掌握數字概念,還加快了思維和判斷速度。」 

事實上,我看到俊宇的猶太朋友們,從小就使用了很多數字。他們不會抽象地說:「今天天上有好多雲!」而是會在說話前先數數肉眼看得到的雲團後,說道「俊宇啊,今天有十二團雲。昨天只有六團,一天之間增加了兩倍的雲吔!」 

他們不會說「油價上揚」,而是說「上星期油價是多少,今天是多少,這段時間上漲了多少」。所以猶太人不會說三十幾歲、四十幾歲的大叔或大嬸這樣的話,而會說出諸如三十五歲、四十二歲這樣具體年齡數字。這些生活習慣讓數字自然被運用在生活中;而在他們反覆使用數字時,也不知不覺成為啟發經濟能力的教育。 

【延伸閱讀】 
 


本文摘自《猶太媽媽不買玩具》/郭銀京/遠流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鏢!女嬰半夜吐鬧 新手爸媽慌手腳

 
19.8k 人追蹤
追蹤
 
三立新聞網

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秋冬交替之際,氣溫開始下降,好發於冬季的疾病也開始出現,除了呼吸道感染疾病外,諾羅病毒或輪狀病毒等腸胃道疾病也要注意預防。

▲高佳慧醫師檢視嬰兒(非個案)。(圖/童綜合醫院提供)

一個多月大的吳姓女嬰半夜突然不停嘔吐並哭鬧,年輕爸媽半夜慌慌張張抱著孩子來到童綜合醫院急診室,經醫師進行檢查後,發現女嬰感染輪狀病毒引起腸胃炎,造成嘔吐腹瀉合併脫水情況,安排住院後發現病童除腸胃症狀外,因腹瀉情形併發泌尿道感染,經過5日的治療後康復出院,讓連日擔憂的父母放下心中大石。

童綜合醫院兒童醫學部高佳慧醫師表示,輪狀病毒是造成嬰兒腹瀉(病毒性腹瀉)的最主要原因,輪狀病毒主要感染對象為六個月大至兩歲的嬰兒,在台灣四季皆會感染,但冬季屬於感染高峰期,所以又稱冬季腸胃炎。

輪狀病毒具高度傳染性與存活力,通常經由糞口途徑傳播(例如攝取遭到污染的食物與水、接觸受到污染的表面,如玩具);在糞便中可存活達一週,最長可存在環境中達兩個半月以上。而感染也可能發生在衛生條件良好的場所,所以無論住在哪裡,任何兒童都有可能會感染輪狀病毒;當兒童糞便中或飛沫中的輪狀病毒污染器物表面、飲水或食物時,健康的幼童雙手接觸到器物或直接碰觸病童,再將手放進嘴裡或直接吃進被污染的飲水或食物,就會感染輪狀病毒,所以在幼兒園或托嬰中心常見產生群聚感染情形。

高佳慧醫師指出,輪狀病毒潛伏期為1~5天,病發時典型的症狀為發燒、嘔吐、腹痛、腹瀉,大便呈稀水樣(似蛋花湯),有很重的酸臭味,腹瀉通常一天會高達10~20次、腹瀉通常持續3~9天,甚至長達兩星期,導致寶寶體重急遽下降,嚴重則會有脫水、抽筋、電解質失衡及酸中毒現象,有致命之危險。另外,常會因腹瀉或換尿布的次數頻繁,導致尿布疹與泌尿道感染等併發症的出現。若嚴重感染時會造成小腸黏膜嚴重受損,引起慢性腹瀉易引起續發性乳糖不耐症,就可能影響生長發育。

輪狀病毒目前並無有效的藥物可治療,止瀉藥、止吐藥無法有效緩解病毒感染症狀,只能給予症狀治療,包括補充電解質水溶液、靜脈點滴注射來防止脫水,避免乳糖類食物改以流質的澱粉類食物做為營養補充。

最近一年來,臨床上四個月大以下嬰兒感染個案有增加的狀況,高佳慧醫師呼籲,家長應提早讓寶寶接受口服疫苗以免受到感染,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建議全球各國使用口服疫苗來有效對抗輪狀病毒的流行;目前有兩種口服疫苗(分2劑與3劑),兩種效果差不多,從六個星期到八個月間的寶寶皆可使用,只要孩子滿六個星期即可開始服用疫苗,最快三個月大前就可完成。疫苗可與五合一疫苗一起使用,及早服用就可及時有效保護寶寶不受輪狀病毒感染。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嘗試「凍卵」.儘早儲存優良卵子!

 
1 人追蹤
追蹤
 
檢視相片

文/高凡淳 採訪諮詢/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生殖內分泌科主治醫師黃楚珺

隨著女性晚婚情況越來越普遍,生育的年齡也跟著拉高,根據統計,去年女性結婚年齡高達30歲。年齡越高,身體各項機能都會逐漸下降,女性製造卵子的卵巢也不例外。「凍卵」是現今十分普遍的技術,對於年齡較大、想生寶寶的女性來說,提前保存品質較佳的卵子,可為未來的生育計畫做預備。

35歲前凍卵.活產率最高
去年美國哈佛大學針對不孕症做了一項研究,統計出不同年紀的女性,需要凍多少顆卵子才能成功生育一個寶寶,研究結果指出,40歲的女性若想凍卵,大約需要凍60~70顆卵子,才有九成的機會擁有一個寶寶;若是37歲的女性,凍卵顆數大約需要30顆左右,黃楚珺醫師建議,對於暫時還不想生育,但之後可能有此需求的女性,可考慮在35歲前凍卵,這時卵子的品質較佳,且取卵數量約在20顆左右,活產率就可達90%。

評估.排卵刺激.取卵
其實凍卵的程序並不像試管嬰兒一樣複雜,黃楚珺醫師說明,在凍卵前,會先透過門診進行評估,看看卵巢功能是否正常,確認是否有病變的可能性,若是都沒異狀,就會進入排卵刺激階段,依照每個人不同的身體狀況,在月經的第2天,給予適當劑量的排卵藥物,促進卵巢製造更多的卵子,之後醫師再從陰道取卵,進而冷凍以備未來使用。她也提醒,即使凍卵技術已相當普遍,但仍需花費10~12萬元不等,也會再額外加收年保存費,建議做足事前準備再下決定。而之後取出的卵子是否能受精成功,取決於當時的卵子品質,因此無法確保每次凍卵的成功率。

檢視相片

術後多補水.嚴禁跑跳撞擊動作
在注射針劑、服用藥物的階段,黃楚珺醫師提到,若是年輕的女性,因為卵巢功能較好,可能會出現卵巢過度刺激反應,一下子製造太多顆卵子,就容易產生腹水、胸水等副作用,曾經有過案例,最嚴重的情況可能導致中風、甚至死亡,但黃楚珺醫師也強調,現今療程中所使用的藥劑都很先進,安全性提升許多,可大幅降低這些風險的發生,想要凍卵的女性不用太擔心。

在取卵手術中,因為是全身麻醉,難免會有出血、感染的風險,黃楚珺醫師強調,若是擔心內出血、出血量過多,或是有下腹部疼痛的問題,在術後就要多補充水分並休息,多數能緩解不舒服情況,在飲食上也建議多補充富含鐵質與蛋白質,像是豬肝等補血食物,另外,在取卵後的1~2週,不建議從事激烈的跑、跳、撞擊等動作,才不會讓腫脹的卵巢扭轉疼痛,甚至是破裂出血。

檢視相片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空氣糟透了! 自我保護有撇步

 
1k 人追蹤
追蹤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空氣品質差,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偏高時,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若有眼痛、咳嗽或喉嚨痛等不適症狀,應避免戶外活動;特別是敏感性族群,如孩童、老年人及患有心臟、呼吸道及心血管疾病的成人,更應以室內活動為主;有氣喘的人要多留意,可能需增加使用吸入劑的頻率。

可上網查詢空氣品質 3招自我保護

為降低空污對身體的危害,民眾可隨時注意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網訊息(https://taqm.epa.gov.tw/taqm/tw/AqiMap.aspx),國民健康署針對空氣品質不良情形,提供民眾以下3招自我保護策略:

1、建議外出可戴口罩,由戶外進入室內時,記得洗手洗臉、清潔鼻腔,並適當關閉門窗,減少細懸浮微粒(PM2.5)的暴露(口罩應儘可能與臉部密合)。

2、應減少在戶外活動時間,或改變運動型態避開交通高峰時段及路段,尤其是老人及兒童,或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

3、生活作息規律,多運用大眾運輸工具、自行車及步行,適當運動,維持身體健康狀態。

食衣住行育樂減耗能 降低PM2.5排放

國健署也建議,可從日常生活中儘量減少耗能行為,降低PM2.5排放,並從日常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樂等6式做起:

食:多選擇水煮、清蒸方式烹調的食物,可以減少PM2.5暴露,烹煮時應開啟抽油煙機;少吃燒烤食物。

多選擇天然纖維材料或環保衣物;少穿石化原料製成化學合成纖維衣物。

多綠化環境、節約用電;少吸菸。

多搭乘公共運輸工具或騎腳踏車、健走;少汽機車廢氣排放及消耗能源。

多瞭解空氣污染及自我防護知識;少紙張浪費,可使用再生紙或電子化。

多參與環保活動、宣導環保祭拜方式;少焚香、燒紙錢,可減量、集中焚燒並使用環保炮竹。(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對就不生病 大自然的4類食物良方

 
329 人追蹤
追蹤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實際上,神送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不是來受苦受難,因為神已經先創造了宇宙萬物,祂認為很滿意後,才開始創造我們人類的祖先亞當,並為了亞當的健康,還吩咐他說:「所有地面上一切有種子的蔬菜五穀雜糧豆類,以及所有樹上有種子的水果堅果都是你的食物。」古人也常常告誡我們:「每天一蘋果,使醫生遠離我!」

這是一針見血的古訓──只要我們天天吃神所創造出來的大自然蔬果,我們就很少會生病,因為神的食物就是良藥,能裹腹也能治病防病!因為智慧的神知道人體所需要的一切:蛋白質、氨基酸、脂肪、油酸、澱粉、水分、糖分、單糖、多糖、活性礦物質、微量素、維生素、植物生化素、抗氧化素、酶素等等,是我們人體不可或缺的物質,用來供應身體的每一個細胞、五臟六腑及一切的系統。

尤其是神所賜與我們的二位大醫生(即免疫及自癒系統),讓我們能健健康康,幸福快樂的活過一百二十歲,而全部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物質都能在蔬果、五穀雜糧、豆類裡獲得!

但因為人們的無知,已經吃了很久的煎炸炒烤燒的食物,和染上了抽菸、喝酒的壞習慣,又怎麼辦呢?不用怕!請立刻懸崖勒馬,及時回頭,神所賜與我們的二位大醫生還是一樣會無怨無悔的保護及修補已經破損的細胞和器官,只要我們肯提供給它們所需要的營養及肯給它們一個機會:

每天喝四至六杯含高量植物生化素的蔬果汁來淨化血毒及活化免疫自癒系統;每天午晚餐要吃蔬菜吃沙拉和五穀豆米飯來保養五臟六腑;每天運動二十至三十分鐘來活動筋骨(適量的運動);每天還要喝六至八杯的好水和活性水來排毒(水是生命之源);

每天能有三至四次大便來排廢物毒素(若要長青,大腸常清);每天要大笑三百聲,分開五至六次來做(喜樂乃是良藥);每天要有充足的休息(早睡早起身體好);每天都要感恩、做一件善事,或幫助別人(日行一善);每天都要祈禱,求神賜喜樂的恩典、活力的能量及堅的信心(身心靈平衡)!

讓大自然的好食物成為你的健康良藥

˙天然的降血壓好食物/例如西芹菜、芽菜、青瓜、絲瓜、佛手瓜、川七葉、蒜頭、洋蔥、菇類等。

˙天然的降血糖好食物/例如苦瓜、南瓜、君達菜、大黃瓜,以及在食物上每次都放點肉桂粉、小茴香粉、胡蘆巴粉、丁香粉。

˙天然的降膽固醇好食物/例如高纖維的全生堅果、黑木耳、白木耳、甜菜根、卵磷脂、紅麴米菌、白豆、燕麥米(不是燕麥片)及天天保持有三至四次大便,並每年在春天時做一次四天的排膽石淨化膽囊與肝臟。

˙天然的降三酸甘油脂良藥/天天在強陽光下快步走二十至三十分鐘及在吃沙拉時,放多點含有中鏈三酸甘油脂的椰子油或石榴油和丁香粉。

 

(本文摘自/不一樣的對症調理飲食&養生調息運動/原水出版)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換季過敏寶寶增多!留意過敏警訊 健康體質從小打造

 
9.2k 人追蹤
追蹤
 
記者林雁茹/綜合報導
 
▲張虔熙小兒科診所張虔熙醫師。(圖/醫師提供)

季節交替、氣候多變,正是嬰幼兒過敏好發時間。張虔熙小兒科診所張虔熙醫師表示,持續穩定的環境較不易引起過敏反應,但若一下子從冷轉到熱環境,或氣溫驟降,將大幅提升嬰幼兒過敏症狀的機率!根據診間經驗,寶寶揉眼睛、皮膚搔癢、擤鼻子、長期咳嗽、流鼻水等症狀都是常見的過敏警訊。過敏症狀一旦發生,對孩子日常生活、情緒發展、成長發育等都可能造成長久不利影響,家長們應多加留意,並及早預防。

 

張醫師表示,換季常見過敏症狀多發生在呼吸道,如鼻塞、擤鼻涕、咳嗽不停等。因天氣不穩定,有時拖個兩三周,甚至一個月都不見好轉。此外,寶寶晚上睡覺因過敏的不適,可能會哭鬧、翻來覆去睡不好,讓全家人跟著一起擔心。長期累積下來,寶寶睡眠品質不佳,不但會導致白天昏睡、注意力不集中,還可能影響嬰幼兒的生長發育。張醫師提醒,過敏是身體慢性的發炎反應,一旦開關被打開,對家長跟孩子都是漫長的考驗,據統計,約三成的小朋友即便過了青春期,過敏症狀仍持續存在,甚至更嚴重,「不用等到換季,過敏症狀會每天從早到晚,讓小朋友非常辛苦!」張醫師叮囑,寶寶三歲以前都是關鍵期,應盡早預防,把握調整體質的黃金時間。

 

張醫師說明,過敏原會刺激身體細胞而誘發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在預防上,可同時從環境和飲食上調整。如今,醫學越來越發達,但過敏寶寶卻一年比一年多,除了室外空氣汙染嚴重,室內塵螨、灰塵等也是常見的過敏原。家長可利用空氣清淨機、除濕機來保持環境清潔乾燥,並在季節交替時控制好室內溫度及濕度。但除了從環境著手外,飲食也是過敏預防的關鍵,一般都會建議以哺餵母乳為主,因為母乳中的營養、抗體及免疫因子,對於寶寶的生長發育較好,但寶寶一歲後,如媽媽需返回職場,或有其他原因無法繼續哺餵時,可使用部分水解蛋白配方銜接。

 

嬰幼兒腸胃、器官等還未發育完全,大分子蛋白質經由腸胃道進入身體,誘發過敏;部分水解蛋白配方透過專業、特殊技術,將大分子蛋白質切斷,分割成小分子後進入寶寶身體,較不會誘發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張醫師提醒家長,市面上知名廠商眾多,但每家的水解技術都不太一樣,在體質調整上效果也不相同,建議家長挑選能確實切斷過敏原,有臨床實證背書的大品牌,才能真的有效調整寶寶體質,為他們將來的健康打底。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小孩別亂吃!常見3類食物過敏反應

 
329 人追蹤
追蹤
 
 
小小孩別亂吃!常見3類食物過敏反應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食物過敏就是食物中的種種過敏原,所引發的一連串免疫反應。

常出現的食物過敏反應

1) 皮膚/

像是急性蕁麻疹,且通常是在數分鐘內表現出來的反應,其他像是慢性蕁麻疹、異位性皮膚炎及濕疹也都可能為食物過敏的表現。

2) 呼吸道/

約有百分之六十的食物過敏病人會表現這方面的症狀,包括流鼻水、鼻炎、打噴

嚏、喉嚨不適及聲音沙啞等,甚至可造成嚴重威脅生命的急性喉頭水腫及氣喘等呼吸道阻塞的症狀。

3) 胃腸道/

胃腸道常見的是腹瀉及嘔吐,這在因食物過敏引發小腸結腸炎的年幼小孩身上尤其常見,最為相關的食物則為牛奶及黃豆。有些嬰兒在餵奶後出現哭鬧不安、腹瀉及嘔吐,此時必須把嬰兒對牛奶蛋白過敏列為考慮。

但是因為「過敏」二字,造成許多孩子被禁止吃魚、蛋、蝦、蛤蜊、帶毛水果,因為身邊的人都說這類食材容易過敏,所以建議不要嘗試,使得能嘗試的範圍有限,可能造成營養不均的情形發生。

吃低敏食材也不一定安全

吃高敏食材不一定會過敏,吃低敏食材也不一定安全。這是K力從兩個異位性皮膚炎孩子身上學到的經驗,無論是食物、吸入性過敏原還是環境,甚至汗水或壓力,都有導致過敏發生的機率,尤其是在0 至1 歲時期,多半是因為嬰兒接觸新的事物,免疫系統尚未適應,因此引發過敏的現象。

進入副食品之後,每一次記錄食材時,我發現孩子對食物的適應性其實很好,但是對空氣裡的灰塵、床墊裡的塵、老舊的布沙發、天氣變化差異大時,就常常會在固定皮膚區域出現紅疹結痂脫屑的過敏反應(濕疹)。

這種過敏有可能不會再發生,或者也有可能隨著對該事物越來越習慣而逐漸適應;但也有可能不會適應,日後接觸仍然會引發過敏反應。所以我會建議大家,如果家有敏兒,除了需要詳細記錄食材之外,也要做到以下的保護:

1) 家具/

居家環境盡量打掃乾淨、保持通風,盡量不要使室內環境過於悶熱、避免厚重的窗簾、絨毛玩具、布質沙發及地毯;床鋪部分可以改用木板床取代彈簧床墊、或是依自己的經濟考量選用防滿抗敏的寢具,較可避免塵滿引發呼吸道之過敏症狀。

2) 空氣/

如果寶寶對空氣有過敏現象,爸媽可考量是否購置空氣清淨機與降低濕度的除濕機,以改善居家空氣品質與濕度。此外,建議家中大人不要抽菸(二手、三手菸也不行),因為香菸尼古丁比較容易誘發過敏反應。

3) 衣著/

服飾是寶寶的第一道肌膚防線,所以最好穿著棉質,舒適且透氣的衣服。

4) 沐浴/

洗澡水不宜太熱(28 至32 度C 為佳),以免讓皮膚表層失去水分,讓皮膚的狀況更嚴重。

5) 保濕產品/

宜選用無香料、無防腐劑、無刺激性、保濕度較高的寶寶專用乳液,或塗抹適量凡士林亦可,來增加皮膚保濕度。

6) 食物/

比較高敏的食材為帶穀海鮮、堅果、雞蛋、花生、芒果、草莓、柑橘、奇異果等。此外,蛋白質也是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來源。最重要的是,所有副食品製作食材要以新鮮為主。但是,食物過敏也不一定是由食材本身所引起的,也有可能是製作過程中的食品添加物,如色素、防腐劑、氧化劑、香料等化學物質,都可能是引發食物過敏的兇手,所以要盡量少吃加工的食品,以健康天然飲食為原則。

 

而如果寶寶嘗試新食材之後,真的發生過敏了也不用太擔心,首先第一步要先停止餵食,再來如果是少數的紅斑點、疹子,因為只餵一次難以確認,不妨過幾天再少量餵一次試試看,或者也可以等大一點再嘗試看看,以便掌握確實過敏食材。

如果是嚴重的嘔吐、腹瀉、呼吸困難等症狀,建議立即找鄰近小兒科就醫,以拿到適合的藥物來抑制過敏。

(本文摘自/史上最強、最貼心K力副食品影音教學全書/新手父母出版)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心!寶寶愛哭鬧 元兇竟是過敏?

 
9.2k 人追蹤
追蹤
 
記者林雁茹/綜合報導
 
▲台中台安醫院小兒科范正欣醫師。(圖/醫師提供)

孩子總在深夜哭鬧,怎麼安撫也沒辦法入睡?家長不要以為是寶寶難帶,當心是過敏所引起!台中台安醫院小兒科范正欣醫師表示,寶寶吐奶、肚子脹脹的不一定是吃太飽,可能是腸絞痛;一直揉眼睛或磨蹭臉頰,也不見得是想睡覺或在撒嬌,而可能是眼睛過敏或異位性皮膚炎。許多家長對過敏的認識有限,常等到孩子症狀明顯時才發現寶寶是過敏體質。

 

范醫師說明,嬰兒還無法言語,任何不適只能透過哭鬧或動作表達。一歲前的過敏症狀常反映在腸胃道,寶寶可能常會無緣無故哭鬧、躁動,晚上不睡等;其他症狀如異位性皮膚炎,會導致皮膚紅腫搔癢,讓寶寶容易抓身體,嚴重者甚至會抓出傷口;寶寶再大一些,接著會出現呼吸道過敏的症狀,如常常打噴嚏、鼻塞,甚至感冒很久不容易好。上述的過敏症狀不僅對身體造成不適,對生活也有諸多方面的影響,可能導致睡眠品質不佳,影響白天的精神等狀況,種種狀況都不是家長所樂見的。尤其過敏帶來的影響深遠,一旦誘發就只能長期控制,不易根治,家長務必謹慎預防。

 

雖然過敏與先天遺傳有很大關係,但後天因素的誘發也是一大關鍵。范醫師指出,若發現過敏症狀應立即就醫,經專業醫師診斷後,積極控制治療,但最好的方法仍是在誘發症狀之前積極預防。預防過敏建議「環境」與「飲食」雙管齊下,環境的部分應勤做清潔,避開塵蟎、灰塵等過敏原,也可以搭配空氣清淨機、除濕機及防蟎寢具等。另外飲食的部分在寶寶一歲前更顯重要,因為新生兒的主食是「奶」,但牛奶蛋白又是常見的過敏原。范醫師說明,醫學證實哺餵母奶是預防過敏有效的方法。因為母奶蛋白分子最適合寶寶,好吸收不易過敏,母奶中的免疫球蛋白又可增強寶寶的免疫力,不易生病。不像牛奶與羊奶等奶蛋白分子較大,容易被寶寶未成熟的免疫系統視為外來物,產生排斥的反應,進而誘發過敏。一般建議哺餵母奶到一歲,一歲後若碰到媽媽回歸職場,或母奶不足的狀況,而寶寶又有過敏的症狀,范正欣醫師建議可搭配部分水解蛋白配方。事先透過特殊的水解技術將牛奶蛋白切斷成小分子蛋白質,讓寶寶腸胃道容易吸收,同時又可以培養口服耐受性。

 

范醫師另外分享,門診中常碰到家長對於部分水解蛋白配方有所迷思,覺得「營養不足」。但其實不然,部分水解配方只是把牛奶蛋白水解成小分子,其營養價值並沒有減少,也適合所有無法哺餵母乳的寶寶使用。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性情大變誤為產後憂鬱、卡到陰 竟是腦袋裡長血管瘤

 
992 人追蹤
追蹤
 
記者謝敏政/嘉義報導

莫名想哭、脾氣變得暴躁,可別以為產後性情跟著改變就是產後憂鬱。一名婦人隨著個性變異,經常談話到一半就不自覺恍神、呆滯,原以為是帶小孩壓力過大罹患產後憂鬱症,甚至還有人說「卡到陰」,直到癲癇發作送往大林慈濟醫院檢查後,才得知腦袋裡長了一顆血管瘤,在開刀治療後已恢復正常。

今年39歲的田姓婦人五年前開始改變,讓許多親朋好友都大吃一驚,不僅整個人變了一個樣,就連說話說到一半會突然恍神、發呆,有時候甚至情緒控制不了,想哭、憂鬱、脾氣暴躁,但這一切的改變她自己都不知道,慢慢到後來記憶性也跟著變差。先生說,以前太太相當樂觀,自從生完第一胎後,感覺開始出現恍神狀況,而且愈來愈不愛講話,變得很孤癖,後來在家中突然癲癇,嘴巴整個咬得都是血,嚇得趕緊送往醫院。

田姓婦人表示,記得有一次下班後騎摩托車回家的路上,不知道怎麼了騎到一半就失去意識,醒來時已站在路邊,路人告訴她,剛才騎車擦撞到路邊的電線桿後摔倒,當會意過來時,腦袋還一片空白,剛剛發生什麼事自己都不知道,當時幸好只有擦傷,但出了這種事後,家人都非常擔心,要她把工作辭掉。

陳金城副院長指出,婦人經檢查診斷為腦內海棉狀血管瘤,此2公分大的良性血管瘤長在左邊顳葉位置,影響記憶、個性,由於出血後造成血色素沈積,進而刺激腦部異常放電,形成癲癇發作,一般在臨床上常見的症狀包括癲癇、顱內出血、局灶性神經症狀、無臨床症狀,有時即使血管瘤長在腦幹,若重覆出血就會出現複視、眼睛看不清楚,甚至吞嚥困難、癱瘓,每出血一次症狀就會隨之嚴重,所以還是要在還可以開刀時趕緊開刀。

陳金城醫師呼籲懷孕婦女,若是出現個性異常改變、記性變差、情緒低落等,除了考慮可能是產後憂鬱外,還要小心可能是腦有血管病變,應盡快就醫做詳細檢查。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孩染流感帶病毒較久 傳播期可長達10天

 
5.2k 人追蹤
追蹤
 
The Central News Agency 中央通訊社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22日電)嬰幼兒是流感重症高危險群,台大醫院小兒部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說,兒童是流感易感族群,感染後較易發燒,研究也顯示小孩體內帶病毒時間比成人長,傳播期更可長達10天。

季節性流感是因感染人類流感病毒所引發的呼吸道疾病,多數國家每年均會發生週期性流行,目前季節性流感是指感染H1N1、H3N2的A型流感病毒或B型流感病毒。在台灣,流行期約從11月至隔年3月間,在農曆春節前後達到高峰。

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秘書長、台大醫院小兒部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今天在記者會表示,每年全世界每5人就有1人會得到流感,因流感病毒具有高度變異性,很容易導致大流行,且傳染力極強,最新研究發現,流感患者不需咳嗽,僅單純呼吸就可讓流感病毒微粒懸浮於空氣中導致傳散。

呂俊毅也指出,小孩更是造成流感流行的關鍵,從健保資料統計,0至4歲小孩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流行性感冒就診率是全年齡之冠;小孩染流感後發燒比例也最高,研究發現,95%14歲以下小孩會因為流感發燒,但成人得到流感不見得發燒。

不僅如此,呂俊毅表示,小孩感染流感後,病毒停留在身上的時間最久,比成人約多出4天;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資料,罹患流感者,在發病前一天到症狀出現後的3到7天都可能傳染給別人,但幼童的傳播期更長,可以長達7到10天。

根據疾管署季節性流感防治工作手冊,流感的可傳染期因人而異,研究發現,成年感染者在發病前24至48小時就開始排放病毒,但量較低,病毒排放的高峰是發病後 24至72小時,直至發病後第5天。但免疫不全者,排放病毒的期間可能達數週或數月;兒童也較早開始排放病毒,且量較多,時間較久,最長可達21天。

施打流感疫苗是防範流感最好的方式,政府今年提供的3價疫苗涵蓋H1N1密西根株(與2017年一致)、H3N2為新加坡株(取代2017年的香港株)、B型為維多利亞株系列的克羅拉多株(取代2017年的布里斯本株)。四價疫苗則多了B型山形株。

呂俊毅指出,有些民眾對流感有迷思,如認為流感季還沒來,可等快要流行了再打疫苗;但流感流行無法預期,打完疫苗需要2週才會產生保護力,還是應該儘早施打。

民眾可能較易輕忽B型流感,呂俊毅說,B流過去在台灣也有造成流行,且B型也有導致重症風險,民眾可考慮接種保護力更廣泛的4價流感疫苗。(編輯:黃于)1071022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接種輪狀病毒疫苗要注意 七種狀況不適合!

 
61 人追蹤
追蹤
 

口服輪狀病毒疫苗可有效降低嬰幼兒感染輪狀病毒的風險,但是在接種疫苗前仍須先經醫師診斷,以免招致反效果!到底哪些人不適合接種輪狀病毒疫苗呢?弘森診所吳書毅醫師題醒,嬰幼兒在接種口服輪狀病毒疫苗前應先諮詢醫師診斷,若已知對疫苗成分過敏或曾出現不良反應、具免疫功能相關疾病或免疫功能低落等狀況都不宜接種;若正處於急性嚴重發燒性疾病的嬰兒,則應待症狀緩解後再安排接種時程為佳唷。



根據衛生局疾病管制處資料指出,不適合接種輪狀病毒疫苗的對象包括:

1. 已知對疫苗成份或其他任何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者。

2. 患有嚴重複合性免疫功能不全 (SCID) 相關疾病患者。

3. 曾經發生腸套疊的嬰兒,或未經矯正的腸胃道畸形者,亦有較高發生腸套疊副作用的機率。

4. 免疫功能低落族群,例如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療、原發性及後天性免疫功能不全、惡性腫瘤、器官移植之患者。

5. 過去接種輪狀病毒疫苗曾經發生不良反應者。

6. 其他經醫師評估不適合接種者。

7. 急性嚴重發燒性疾病患者,宜延後接種口服輪狀病毒疫苗。

輪狀病毒相關問題,建議諮詢「小兒科、家醫科」


專家諮詢:弘森診所 吳書毅醫師

延伸閱讀

 

■  認識口服輪狀病毒疫苗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秋冬輪狀病毒發威 嬰幼兒發燒嘔吐恐感染

 
508 人追蹤
追蹤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進入秋冬季節,輪狀病毒正在發威;臨床上,有不少嬰幼兒因感染輪狀病毒,出現急性腸胃炎,不停嘔吐且無法正常進食;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部醫師洪瑋勵指出,輪狀病毒是糞口路徑傳播,經由接觸到病童的手,或是病童接觸過的物體表面、經由呼吸路徑等傳染。

感染輪狀病毒 水瀉症狀甚至長達3週

根據衛福部病毒性腸胃炎資料顯示,幾乎每個已開發國家中,5歲以下的兒童都曾感染過輪狀病毒;洪瑋勵醫師表示,感染輪狀病毒的患者,會出現發燒、嘔吐等症狀,約2至3天候就演變拉肚子水瀉,且稀水症狀可長達5天,甚至3週,一般來說,大部分的人能完全恢復。

嚴重脫水抽搐恐危及生命 應多補充水分和電解質

洪瑋勵醫師進一步說明,但對於嬰幼兒,因腹瀉容易造成體液流失,出現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嚴重不僅會抽搐,甚至危及生命,通常又以出生六個月到兩歲的小孩,或有免疫缺陷的小孩,症狀最為嚴重,但目前治療上,並無特效藥可醫治,僅能仰賴多補充水分和電解質舒緩。

預防感染輪狀病毒 餵哺母奶+接種疫苗

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6歲以前幼童,有98%遭感染,5歲以下2人中有1人因感染輪狀病毒而就醫,住院率約為2%;洪瑋勵醫師呼籲,預防勝於治療,除了帶孩子接種疫苗外,平時照顧上也應做好良好的衛生習慣,另外也可讓新生兒餵哺母奶,能有效提高嬰幼兒的免疫力。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機食物真的健康嗎?最新研究:只抗「這種癌症」其他都假的

 
208 人追蹤
追蹤
 
 
indukas/ Shutterstock

indukasShutterstock

每日健康/綜合編譯 林宏軒

一項新研究試圖回答科學家和消費者多年來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有機食品可以降低患癌症的風險嗎?有機食品幾十年前就開始作為一種利基產品,但現在已經出現在美國各地的大多數雜貨店中。

 

權威醫學網站《medicalnewstoday》指出,監管機構將有機食品定義為「農民和製造商必須在不使用合成肥料、基改生物或農藥的情況下生產食品。」許多消費者認為吃有機食品比吃無機食品更健康。

 

假設消耗較少的農藥是有益的似乎是明智的。然而,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發現找到證明可以與有機食品相關的健康益處的方法具有挑戰性。研究人員知道某些農藥在較高的暴露水平下可能具有致癌性,但他們尚未清楚地了解長期低水平暴露的影響。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都面臨著一種化學物質的混合物 - 食物,我們飲用的水和我們呼吸的空氣 - 這種暴露使它們對我們的健康的影響更難以解剖。由於有機食品含有的農藥比無機食品少得多,因此支持者長期以來認為它可能具有相關的健康益處。

 

有機食品,殺蟲劑和癌症

科學家已經研究過與農藥接觸有關的幾種健康結果,如失智症、帕金森病、不孕症和氣喘。迄今為止,只有一項研究調查了癌症風險和有機食品的消費。這篇2014年論文的作者得出的結論是「除了非霍奇金淋巴瘤外,與食用有機食品相關的癌症發病率幾乎沒有下降。」我們的健康狀況更難解剖。

 

由於有機食品含有的農藥比無機食品少得多,因此支持者長期以來認為它可能具有相關的健康益處。

 

有機食品,殺蟲劑和癌症

與非霍奇金淋巴癌的聯繫很重要,因為研究之前已經將三種殺蟲劑 - 草甘膦,馬拉硫磷和二嗪農 - 與這種類型的癌症聯繫起來。最近,研究人員開始再次對這一理論進行測試。他們本週早些時候在JAMA內科學期刊 (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結果。科學家們從法國中收集他們的數據,這是一項正在進行的大規模研究,研究健康與營養之間的各種關聯。他們的數據來自2009年至2016年,包括68,946名成年人。

 

糾正數據

研究小組收集了有關飲食的信息以及大量其他因素。這些其他觀察包括個人的年齡、性別、職業狀況和教育水平研究入組兩個月後,研究人員詢問參與者他們從16種不同的有機產品中攝取食物的頻率。根據他們消耗的這些人數以及他們這樣做的頻率,研究人員給每個人一個32分的分數。每位參與者還在3個隨機選擇的日子裡進行了24小時的食物調查,研究對每個參與者進行了平均4-5年的調查。在此期間,有1,340個新的癌症診斷。即使在調整了其他飲食因素之後,結果也如預期的那樣,作者得出結論:有機食品食用的頻率越高,癌症風險就越低。“與食用最少量有機農產品的人相比,食用最多有機農產品的人在隨訪期間接受癌症診斷的風險降低了25%。

 

具體而言,非霍奇金淋巴癌和乳癌的減少最明顯。 不過作者寫道「沒有發現其他類型癌症的關聯。」作者清楚地表明,在確認他們的結論之前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然而,如果有機食品確實可以降低癌症風險,那麼對醫生來說這是一個相對簡單的治療措施 - 特別是對那些風險最大的人。

延伸閱讀:蔬菜有「蟲咬」代表有機安全?植病專家打臉:農藥毒害仍在

參考資料: medicalnewstoday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個常吃的零食 沒做好保存會致癌

 
18.6k 人追蹤
追蹤
 
三立新聞網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許多人茶餘飯後的零嘴-花生,居然也會致癌!據專家指出,花生一旦受潮,受真菌感染後,可能產生一級致癌物黃麴毒素,最容易超標的花生加工食品,如花生糖、花生粉等,且從外觀很難分辨出是否生成毒素。

檢視相片

▲花生若保存不當,容易產生黃麴毒素。(圖/翻攝網路)

黃麴毒素(aflatoxin),也稱作黃麴黴素,是一種有強烈生物毒性的化合物,是目前為止最強的致癌物質。由於黃麴毒素需加熱至280度才會開始分解,所以一般的烹煮溫度不會使毒素消失;若吃下大量含有黃麴毒素的食品,會導致急性肝中毒,其主要症狀有痙攣、腹痛、嘔吐、肝衰竭等,慢性黃麴毒素累積也會增加罹癌風險。

檢視相片

▲黃麴毒素是真菌在生長時產生的代謝物。(圖/翻攝網路)

受到真菌污染的食物,在高溫、潮濕的環境下便會生成黃麴毒素,經過加工的花生粉、花生糖因其籽粒的完整型態遭破壞,導致真菌更容易生長,但一般民眾卻無法從加工食品中觀看花生的顆粒原貌,很難確認其使用的原料是否遭受真菌汙染。

 

若民眾購買花生粒等零食,須注意存放環境的濕度與水分,將食品放置乾燥的地方,使黴菌不易生長是首要條件,開封後必須放入冰箱密封冷藏。至於花生糖、花生粉、花生醬等加工食品,由於無法得知原料的儲存狀況,因此選擇有誠信的品牌,才能避免吃到已產生毒素的食品。 (編輯:顏敏翔)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家中書愈多 小孩未來學習力愈強

 
365 人追蹤
追蹤
 
Kairos

快來數一數您家中的書一共有幾本?一項研究指出,幼年時期家中的書愈多,孩子未來的知識水準、認知能力愈高。這項研究針對31個國家、16萬人進行調查發現,孩子青少年時期在家中接觸的書數量,會大大影響其將來閱讀、書寫能力、數學概念等表現,因此專家建議家長應建立孩子的閱讀習慣,孩子愈早接觸書籍的啟發愈好。此外,研究裡的31國中,歐洲小國但卻是人均新創企業數量全球最高的「愛沙尼亞」,16歲的孩子家中書的數量平均高達218本書,堪稱世界上最愛讀書的國家。

根據《Newsweek日本版》報導,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和美國內華達大學的研究人員於2011〜2015年間針對31國或地區、25〜65歲約16萬人進行調查發現,青少年時期家中的書籍數量竟與將來孩子成年後的書寫、數學能力息息相關。調查結果顯示,若家庭幾乎一本書都沒有,孩子的書寫、算術等能力平均都較低;家裡的書數量達到80本以上者,孩子的書寫、算術等能力約為平均值。

此研究中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發現,只要青少年時期能夠在大量書籍包圍的環境、養成閱讀習慣,即使最高學歷只有中學的人,其成年後的閱讀、書寫、算數等能力,和那些家裡沒有書但大學畢業的人的能力幾乎差不多。因此研究者認為,孩提時代接觸書本越多,對於未來的知識、學習能力可能越有幫助。

此外,本研究中另一個有趣的發現是,不同國家對閱讀的喜好程度也不同。位於東歐的小國「愛沙尼亞」,16歲的青少年家中平均擁有高達218本書,甚至有35%以上擁有350本以上。亞洲的日本則是平均102本,而新加坡是52本;全世界而言平均115本。

但研究人員也提醒,這樣的結果也不可太過簡單地解讀成「只要多讀書,將來就會有好的能力」,畢竟孩子的成長過程有太多因素會影響學習能力,最重要的是「父母或家人的身教」,若父母、家人願意營造一個愛閱讀、愛學習的環境,孩子一定能受益。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說生產與再懷孕最好相隔至少一年

 
1.9k 人追蹤
追蹤
 
 
研究說生產與再懷孕最好相隔至少一年

新的研究建議,生產與再次懷孕,最好間隔至少一年,這樣對產婦和小寶寶都好。世界衛生組織目前的建議是間隔一年半,不過新的研究說,一年就已經足夠,這對比較高齡才懷孕、而且希望生不只一胎的女性來說,是個好消息。

加拿大卑詩大學與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共同進行的研究,過濾了將近15萬個生產案例,它發現,生產與再次懷孕之間,間隔12到18個月,最為理想,兩胎之間相距太近,會增加早產、新生兒體重過輕以及新生兒與產婦死亡的風險。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二胎別急!加拿大研究:懷孕應至少間隔一年

 
2.2k 人追蹤
追蹤
 
民視新聞網
 
第二胎別急!加拿大研究:懷孕應至少間隔一年

加拿大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母親懷孕應間隔至少一年,以減少對母親與孩子的健康風險,不過研究人員也表示,等待再次懷孕的時間不需如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的18個月那麼長。

這項由英屬哥倫比亞大學與哈佛公共衛生學院進行的研究,對加拿大15萬次的生產紀錄進行調查,發現了12-18個月是再次懷孕前理想的休息間隔。過短的懷孕間隔可能會導致早產、嬰兒體重不足等問題,甚至增加對嬰兒與產婦死亡的風險。而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理想懷孕間隔是18-24個月。

這項研究也發現了懷孕間隔少於1年對全年齡層的女性皆會造成健康風險。對母親的風險只適用於35歲以上的女性,但對嬰兒產生的風險的狀況適用於全年齡的女性,尤其以20-34歲的風險最高。35歲以上,又在上一次生產後6個月後再次懷孕的女性,有1.2%的機率發生孕婦死亡或是其他傷害的狀況,但如果將懷孕間隔拉長到18個月,就能把機率降低至0.5%。另外年輕女性如果在上次生產後6個月後再次懷孕,發生早產的機率高達8.5%,但如果間隔時間拉到18個月,機率就會降低至3.7%。

研究主筆認為,這些發現對年長女性特別重要,因為她們經常會刻意將懷孕期間安排得較接近。也有研究人員認為,這些發現顯示了不同年齡層的女性會遭遇到不同風險,對那些年輕女性來說,較短的懷孕間隔可能反映了意外懷孕狀況,不論造成健康風險的因素為何,透過這些研究發現,女性更能獲得支持做出正確選擇,透過生產後的節育計畫、避免與男性在生產後進行不安全性行為等方法來降低健康風險。

(民視新聞網/廖子良綜合報導)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超音波看胎兒性別的真相

 
41 人追蹤
追蹤
 
dodo@kingnet.com.tw (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檢視相片

作者/王培中 文章出處/摘錄自山谷文教出版《透視婦產科-看懂超音波,孕產攻略升級!》

近年來由於男性與女性的社會地位差距逐漸縮小,甚至連最高領導人也已經由女性擔任了,也有很多人致力於男女性的平權工作,或許大家以為傳統的「重男輕女」想法會逐漸式微,但依我在臨床工作 上的觀察,並沒有!

華人社會之中,「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觀念 還是普遍存在,想要一個男孩子來「傳宗接代」,這種想法並沒有隨著時代和科技的進步而消除!這種情況我見得很多,也有些心得。本文以實際案例,為大家報告用超音波診斷胎兒性別的重點、錯判的原因和趣事,以及和「重男輕女」觀念相關的奇思妙想。

生了 3 個女孩之後,孕婦肚皮責任大
小姐,35 歲,生了三胎都是女孩子,就診時依照月經週期計算大約是懷孕 10 週左右。她的陣仗可大了,除了本人和老公之外,小姑和公婆都來了。依照我看診的習慣,產檢是件喜悅的事,如果沒有特別的必要,比如說要做內診、或是陰道超音波等特殊檢查的話,通常不清場,結果一行 5 人把診間擠得水洩不通。一進門,家屬們一直推崇說我做超音波多有名、多厲害,是某某人介紹他們來的等等。像這種還沒看病就一直稱讚醫師的病人,依多年臨床服務的慣例,通常等一會兒就會提出「特殊」的要求。果然,一放上超音波探頭,我想要解釋胎心音、手腳、卵黃囊等重要構造時, 長輩們根本就沒興趣聽,劈頭就問:「啊你可不可以看看是男生還是女生?」小姑也補充說:「外面的醫師跟我們說可能是女生,所以我 們來找你確定!」然而這時候的超音波根本就無法辨別男女。經過我解釋後,整隊人馬悻悻然地走了。
然而到了約定要做產前遺傳諮詢的兩週後門診時,陣容更為龐大, 連D小姐10歲的大女兒也來了,經過檢查後(圖二A),告訴他們 懷男生的機率比女生高,一行人才滿意的離開。一個月後(懷孕16週多)產檢,性別就相當明顯了(圖三A &四A),高齡產婦的羊水 檢查也證實是男性無誤。此後規則產檢,足月後順利產下一名健康男寶寶。

以超音波判斷胎兒性別的三大疑問

D小姐的例子,有三個重點可以討論:

1.懷孕十週可以用超音波看出男女嗎?

不可能!要瞭解這點,必須由胚胎的生理學來說明。

大家或許不知道,所有的胚胎一開始是沒有性別的,所以上文提及的醫師顯然過為武斷。當然也不排除是「言者無意,聽者有心」:有可能是女生,機率是五成啊!只是旁邊的「應援團」太關心了,很期待醫生說:「就確定是男生!」才做了過度的解讀。就好像是遇到唐氏症篩檢機率上升的病人,往往接到消息就惶恐悲傷不能自已,常常在診間就「先哭起來放」,但是這種情況下胎兒是正常的比例還是遠高於異常兒的!只是因為如果成真的話,這結果令人難以接受,因此有了激烈的情緒反應。

然而或許該醫師也沒說錯!因為人類的胚胎若是在完全沒有外來的訊息干擾之下,其原始的發展方向確實是變成女性的!大約在懷孕8週之後,男寶寶由於 Y 染色體的作用,性器官才開始由同源的器官中逐漸往男性的特徵分化,女寶寶則維持原路徑發育下去。這可由「男性假性陰陽人」的出現來跟大家說明:這類病人由於Y染色體上的缺失,無法發出分化的訊息;或是身體的組織對Y染色體發出的訊息沒有反應,於是變成染色體上是男性(46XY)、而外觀上完全是女性的「男性假性陰陽人」。

這些分化的特徵要進行到超音波能辨視的程度,至少要到懷孕12週以上,因此懷孕10週、甚至8週想要辨別男女,除非用抽母血的方法才可能!光使用超音波是不可能辦到的。抽血驗性別雖然技術上可行,但衛生福利部明令禁止,是屬於非法的方式,正派守規矩的醫療院所絕對不會去做。

2.懷孕到幾週可以看出男女?

如上所述,最快能用超音波辨識男女的週數大概是12~13週, 然而這時候寶寶還非常小,頭到屁股的長度不過6~7公分,整個性器官不到0.5公分大!因此用超音波來看性別,並不是和大寶寶或是新生兒一樣直接看外型,而是看其「性突起」和身體長軸(脊椎)所夾的角度。

這個「性突起」就是將來男性要發育成龜頭、而女性要發育成陰蒂的構造,它和身體所夾的角度越大,是男性的機率就越高。一般而言我們以30度為分界,夾角30度以上就判定為男性的機會大(圖二A);夾角小於30度,甚至平行或夾成負角的就認為可能為女性(圖二 B)。

依我多年來的經驗,大致上有九成的孕婦能夠取得可供判別的畫面,另外一成因為胎兒躺的角度不好或母體的條件太差,而無法提供足夠的訊息。得到判讀後其正確率也大約是九成,乘起來就是大約有八成的孕婦在這時候可以得到正確的性別判讀!其中角度越明顯的,正確的機會就更高;當然10例中會有1例判別錯誤需要修正。

因此我都會提醒孕婦,這時候說的性別都是「半看半猜」的,千萬別太較真,也不要急著跟家中的長輩說。可不要到時候他買了洋娃娃或是玩具槍沒有人玩,要王醫師負責我可不幹,我的小孩都很大了。隨著胎兒長大,到了懷孕16週左右,合併使用傳統方法(圖三A&B)和性突起法(圖四A&B),正確的機會非常高。等到 懷孕20週,要施行高層次超音波之時,性別已經是其中的診斷項目之一(圖五A&B),也就是絕大部分都能用傳統方法判定。

檢視相片

 

檢視相片

3.什麼時候看性別最準確?

當然是胎兒越大時越容易看,因為胎兒長大時,性器官也會跟著長大發育。不過有些人以為寶寶快要出生以前看最準,卻是不然!事實上,性器官最容易看到的週數是懷孕28~32 週時(圖六A&B),因為這時候羊水的量相對於胎兒大小是最多的,比較不會有大腿夾住或臍帶擋住等不易判別的現象出現;同時男寶寶的睪丸大多已進入陰囊之中,特徵更為明確;此外胎位也大多變成頭位(胎頭朝下),性器官會離開骨盆腔而不會被藏起來。如果到了足月,雖然寶寶更大,但是子宮內空間擁擠,羊水的相對量較少,有時候反而不容易看到。

 

雖然技術上在懷孕16週、甚至於在懷孕12~13週時,醫師就能用超音波判斷性別,但是民眾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觀念,就是「胎兒的性別早在受孕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醫師用超音波去看性器官,只是為了滿足就診者的好奇心,同時篩檢一些少見的性器官疾病,而且性別的判定一定是越後面越準的。如果因為醫師在懷孕後期修改他在早期時的性別判斷,就認為他是庸醫,或是沒認真看,實在是有點強人所難。

當然話說回來,如果到生產前都判斷錯誤,生出和預期不同性別的寶寶,以現在台灣地區幾乎每次產檢都看超音波的環境之下,除非是發生了非常罕見,會影響性器官發育的先天性疾病之外,否則是有點離譜。

不過有個資訊要告訴大家:告知胎兒的性別並不是一個常態,只是台灣這個頻繁使用超音波的地區的專利!有一些醫療也相當先進的國家,如日本、澳洲等地,產檢醫師是不會告訴孕婦胎兒性別的,這一點由之前英國凱特王妃,以及日本皇太子妃懷孕,一些賭博網站還開出賭盤,賭她們懷的是男生還是女生,可見一斑!甚至於在有些地區,如中國大陸,告知孕婦胎兒的性別是犯法的!醫師會有罰責,甚至會被吊銷執照。大家千萬不要把台灣的標準延用到世界其他地區去,可是會貽笑大方的。

 

檢視相片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懷孕吃感冒藥,到底會不會造成小孩基因缺陷

 
41 人追蹤
追蹤
 
dodo@kingnet.com.tw (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有此一說:

懷孕吃感冒藥,到底會不會造成小孩基因缺陷

KingNet藥師回答

徐慧玲藥師懷孕用藥安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將藥物分為A、B、C、D、X等五級,當醫師給予孕婦藥物時,會以此作為開立處方時之參考。醫師用藥前,會進行安全性評估,故無需過於擔憂。
A級:經由臨床人體試驗研究,沒有證據顯示會對胎兒有危險性,對胎兒傷害的可能性最低。
B級:(1)動物生殖試驗無法證明對胎兒有危險性,但對於懷孕婦女未進行過相關臨床人體試驗研究。 (2)動物生殖試驗證明對胎兒有危險性,對於懷孕婦女進行臨床試驗,無法證實此藥物對胎兒有害。 【許多常用藥物屬於B級】
C級:動物生殖試驗證明對胎兒有危險性,但對於懷孕婦女未進行過相關臨床人體試驗研究,乃由經驗判斷對胎兒潛在利益大於潛在危險性之前提下使用。
D級:依據相關研究,顯示對胎兒有危險性,但對孕婦的利益大於對胎兒的危險性。
X級:動物試驗、人體試驗或市售後經驗顯示會造成畸胎,這類藥物對於孕婦是禁忌。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洗澡也能排毒?刷洗、水療促循環

 
314 人追蹤
追蹤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

刷洗皮膚,促進淋巴流動

改善血液循環和淋巴流動,能夠讓身體的健康狀況獲得顯著且快速的改善,而刷洗皮膚正是一種非常簡單就可以改善血液循環和淋巴流動的技巧。事實上,刷洗皮膚也是整個「28 日細胞分子矯正排毒計劃」的一部分,此舉可以幫助身體清除毒素,是整個排毒計劃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大部分的有機食品店裡,都有販售天然鬃刷。最理想的鬃刷是附有把手,而且刷毛的軟硬度適中。

刷洗皮膚的方法為:

‧ 首先,用手指按壓鎖骨下方,以及大腿鼠蹊左右兩側的位置。

‧ 緊接著,用天然鬃刷以畫圓圈的方式刷洗腳底,然後從腳底一路往上刷洗至雙腿部位。同樣以畫圓圈的方式刷洗腹部、臀部和腰部。

‧ 繼續以畫圓圈的方式,刷洗兩個手掌,再從下往上刷洗雙手和兩隻手臂。

‧ 刷洗頸部和雙肩,然後繼續往下刷洗胸部,以及往下刷洗背部。

當你完全熟悉這套動作後,整個過程只需費時1、2 分鐘。我會建議每天在沐浴之前,進行一遍這個簡單的動作,可是千萬不要在睡前刷洗皮膚,因為身體在刷洗後會恢復活力,有可能會影響入睡的情緒,所以不建議在睡前進行這套動作,以免影響睡眠品質。

不只有在整個「28 日細胞分子矯正排毒計劃」期間,要每天進行刷洗皮膚動作。假如有血液循環問題(譬如手腳冰冷)或是淋巴系統功能不良,即使在排毒計劃結束後,仍舊可以繼續刷洗皮膚,將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與淋巴系統功能不良的問題。

後續章節當中,將會分享如何判斷淋巴系統功能是否正常,可以透過自我檢視,考量是否要持續進行這整套刷洗皮膚的動作。關於刷洗皮膚在四個排毒階段皆適用。

彈跳運動

‧ 用非常輕鬆的方式跑跑跳跳走路,連續5 分鐘。

‧ 用雙腳往旁邊跳1 公尺,連續5 分鐘。

‧ 甩臂往前跳,連續3 分鐘;再跑跑跳跳走路,連續5 分鐘。

‧ 每週進行5 次彈跳運動。

最後,將向前彈跳的動作延長為8 分鐘,並且增加「活化淋巴」彈跳動作(這個動作是在雙腿伸直的情況下,雙腿跳離地面8公分)。整個「28 日細胞分子矯正排毒計劃」期間,每天進行刷洗皮膚動作、持續保持彈跳運動的習慣,將有助於維持淋巴系統清潔,在排毒計劃完畢後,也可視自身情況繼續保持這個習慣。

水療法

冷熱水的交替使用,將有助於刺激淋巴循環。因此,建議在淋浴時,不斷交替使用熱水和冷水,可以刺激淋巴系統循環。先以熱水淋浴幾分鐘(在感覺舒適的情況下,盡可能把水溫調到最熱),然後再以冷水淋浴幾分鐘,交替以熱水、冷水

淋浴至少2 次。

熱水可以膨脹血管、冷水可以收縮血管。唯一要注意的是,如果有心臟及血壓問題,或是處於懷孕期間,就要避免使用這種水療法。如果不確定自己是否適用這種水療法,可以先請教醫生的意見,再決定是否進行水療法。

一般來講,水療適用於第二、四階段排毒,特別最適宜在第二階段排毒過程中使用。不過如果想要加強清潔淋巴系統,在整個「28日細胞分子矯正排毒計劃」期間,以及排毒計劃結束後,仍然可以繼續進行這種水療方式,將有助於淋巴系統的清潔工作。

刺激淋巴沐浴法

你絕對難以想像,只是簡單泡個熱水澡,竟然對身體也會產生療效,而且效果十分顯著。對我來說,泡在添加芳香精油的熱水裡,簡直是舒服無比的享受,讓人難以置信,能以如此舒服的方式得到療效,一點也不困難。

在添加特定的芳香精油後,熱水將可以刺激身體淋巴系統的循環。在一個小容器裡,添加3 滴純天竺葵精油(geranium oil)、3 滴純杜松精油(juniper oil)、3 滴純黑胡椒精油(blackpepper oil)、再混合1 湯匙葡萄籽油(grapeseed oil)、杏核油(apricotkernel oil)、杏仁油(almond oil),以此作為基底油,然後將混合之後的油倒進浴缸裡。

另一方面,如果上述三種天然精油,只能買到其中一種,可以改為在基底油中,添加9 滴純天然精油,混合之後再倒進浴缸裡,同樣具有不錯的療效。

躺在浴缸之中全身放鬆,浸泡在熱水裡20 分鐘,然後靜靜地讓熱水和植物精油發揮治療魔力,包準會愛上這個舒服又同時具有療效的排毒療程。

刺激淋巴沐浴法適用於第二階段排毒,特別是最適用於清潔淋巴系統。如果需要進一步清潔淋巴系統,即使在第二階段排毒過程結束後,你還是可以繼續每週進行數次刺激淋巴沐浴,將有助於加強清潔淋巴系統的效果。

(本文摘自/重建免疫療法:28日細胞分子矯正排毒聖經(精華版)/博思智庫出版)

 
 
看這些話題的相關文章: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懷孕也可能罹患乳癌?外科醫師:30歲開始就要做乳房檢查

 
983 人追蹤
追蹤
 
信傳媒編輯部

醫師提醒,30-35歲被診斷出乳癌的病人不少,呼籲懷孕中的婦女要常自我檢查乳房,也應在懷孕初期及中期接受乳房專科檢查。(圖片來源/miko@photoAC)

過去一年,我收治了5-6位在生產後或哺乳期間發現自己得了乳癌的女性朋友,這些女性朋友幾乎都有共同的點:在懷孕前,都不曾想過要作乳房檢查,懷孕前/懷孕中也沒有認真觸摸自己的乳房,所以,當她們就診時,大部份的腫瘤都超過2公分,有些已經有淋巴轉移了。

現代人總是忙碌地過日子,「忙碌」似乎是一種理所當然的理由去忽略自己的健康,或者對自己身體的異狀毫不注意。每天洗澡都可以檢查的乳房,卻可以任腫瘤長到2公分了仍不自覺,這未免令人想呼籲一下,適婚年齡的女性應作乳房檢查。

懷孕中的乳癌有什麼症狀?

其實和非懷孕婦女一樣「不痛的」硬塊是最常見的,偶而有些人是以乳頭有「血性分泌物」呈現。

檢查與診斷,主要是以超音波為主,乳房攝影由於擔心胎兒的安全就不會使用,診斷是以粗針穿刺作切片。一旦確診為乳癌,治療的方式會根據孕婦的孕期來作決定,在懷孕第一孕期(前三個月,12周前),若是乳癌被診斷為較嚴重的期別,顧慮到母親的安危與治療時效,可能會建議手術及立即治療乳癌,包括化療。

若是乳癌診斷在懷孕的第2-3孕期(12周以後到生產),則建議手術及化療在懷孕中就進行。 也可以先進行手術,等孩子生下後再進行化療或放射治療。

手術的方式和非懷孕乳癌是一樣的準則,若腫瘤較小,可以採取乳房保留手術方式,等生產了再作放射治療與化療。若是腫瘤太大,可以考慮全乳房切除或者先對母親施打化療把腫瘤縮小,因此可以保留乳房。不過,化療只能在懷孕第12周後才能進行,使用的化療藥物會選擇一些較不會造成胎兒畸形或造成早產的化療配方。

女性在懷孕中,乳房會因荷爾蒙的作用而變得較漲大及難以觸診,偶而會摸到一些部份較硬及厚,這時候應該到乳房外科就診及檢查,確定是否是長腫瘤,而適婚年齡的女性更應該有平時洗澡時自我檢查的習慣,年過30的女生可以每1~2年到乳房專科作乳房檢查。

社會型態改變了,現今社會不婚、晚婚、晚生育的女性愈來愈多。乳癌較少發生在25歲以前,然而30-35歲被診斷出乳癌的病人已不算少數,呼籲懷孕中的婦女,必須要常常自我檢查乳房,也應在懷孕初期及中期接受乳房專科的檢查。

醫師小檔案_鄭翠芬

現任:新光醫院一般外科主任
學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 學士、國立台灣大學法醫研究所 碩士
專長:

 

1.乳癌診斷/化療
2.乳癌手術及重建、達文西乳房重建
3.一般外科手術

 

 

原文作者為新光醫院一般外科主任 鄭翠芬醫師,本文轉載自第323期《新光醫訊》

 

更多信傳媒文章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皮膚科醫生建議4個好習慣 讓你的肌膚越來越好

 
909 人追蹤
追蹤
 
圖文提供/VOGU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VOGU】習慣改變不易,特別是一開始你就覺得它們理所當然。皮膚科醫生提供了4個好方法,讓你徹底改掉連自己都不知情的「壞」習慣,平時除了耐心保養肌膚之外,養成好的生活習慣肯定能讓你的皮膚越來越好。

 
皮膚科醫生建議4個好習慣 讓你的肌膚越來越好

【1.早上洗臉不用肥皂】

如果你的皮膚屬於乾性,用肥皂或洗面乳洗臉將使皮膚更乾。

醫生建議:早上洗臉只用清水,洗面乳留到晚上再用,才不會把有滋潤效果的油脂全數洗掉。

【2.避免過熱的運動】

如果你皮膚耐不了熱度,請停止運動課程。健身運動(如熱瑜珈、踩腳踏車及好萊塢塑身天后Tracy Anderson的塑身運動)的高溫可能刺激色素沈澱作用,特別會出現在日曬過度的臉部,皮膚科醫師Hema Sundaram說。

醫師建議:如果你很容易出現紅、褐斑,請考慮其他運動,如阿斯坦加瑜珈(Ashtanga yoga),避免做桑拿。

【3.換新床具】

如果你常有面皰問題,問題可能出在枕頭套。枕頭會吸附皮膚油脂、老廢細胞、細菌及過多的臉部保養品等東西。如果你夜裏輾轉反側,這些東西就會跑進妳的毛孔中。

醫師建議:最少一周一次更換新枕頭套,兩次更好。

【4.睡眠要充足】

睡眠不足會引發連鎖反應,減緩膠原蛋白生成、細胞代謝與損害修復。你的皮膚會顯得枯荒黯淡,也更容易產生皺紋。

醫師建議:洗個熱水澡或將手、腳泡熱水10分鐘,有助於提升全身核心體溫(但由於熱度會使肌膚乾燥,因此要注意睡覺前的保濕工作)。體溫一旦降低,身體就會分泌名為退黑激素的荷爾蒙,使我們產生睡意,精神科醫生和睡眠藥物專家Michael Breus說。

完整文章請看VOGUE.com

【延伸閱讀】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洗手不擦乾,越洗越髒?|全民愛健康 預防篇5

Mary 劣文 0 篇 2016-05-23 15:08:14
 

 

4至9月是腸病毒的旺季,許多家長都會提醒小朋友要多洗手,做好個人衛生,然而,洗完手真的有比較乾淨嗎?禾欣診所吳書毅醫師提醒,許多人洗完手、甩甩水就了事,但洗手不擦乾,手上的細菌會不減反增!想要做好防疫工作,用肥皂洗手後一定要用乾淨的紙巾擦乾,保持雙手乾燥,才能真正減少病菌傳播。

 

洗手,防疫,洗手不擦乾,健康圖文,健康漫畫,漫漫健康,wash hands,健談,健談網,havemary

 

洗手是預防病菌傳播最簡單而有效的方法之一,然而,根據疾病管制署調查發現,近五成民眾洗手時未使用肥皂或洗手乳,約三成民眾洗手後不會擦乾雙手,洗了也是白洗!到底洗手該注意哪些重點?

 

1. 洗手前取下手錶或飾品:手錶、手環都容易藏污納垢,取下飾品再洗手的清潔效果較好。

 

2. 以肥皂搓洗雙手:隨便用水沖一沖是不夠的,應用肥皂仔細搓洗手心、手背與指縫,再以清水沖淨,藉由沖洗過程讓病菌隨水滑落而達到除菌的效果。

 

3.  沖洗後擦乾雙手:沖洗時雙手朝下,避免污水回流到手肘;洗後最好以擦手紙擦乾,避免潮濕的雙手沾附更多病菌。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洗完手後覺得把手上的水珠甩掉即可,但研究發現,洗手不擦乾,讓雙手保持潮濕的狀態,反而更容易讓病菌附著、滋生,甚至比沒洗手時的帶菌量多出8成以上,形成越洗越髒的窘境。

 

因此,在腸病毒疫情蔓延之前,大人、小孩都該趕緊調整洗手習慣,洗手時以肥皂仔細搓洗、以清水沖淨,洗後別忘了擦乾雙手,保持雙手乾淨與乾燥,才能真正達到清潔、預防疾病的效果喔!

 

圖文創作:健談

專家諮詢:禾欣診所 吳書毅醫師

 

如果有任何問題,歡迎來信指教,感蝦哩

 

 

喜歡健談,可以給我們一個讚,

比喜歡更喜歡,可以按下分享,

超喜歡健談,請告訴親朋好友。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P值最高的抗菌方法竟是洗手! 這些時機一定要做

 
59 人追蹤
追蹤
 

手部衛生是WHO 列為最重要公共衛生課題之一,根據WHO 數據指出「用肥皂洗手」是最簡單、有效且具成本效益的疾病預防方法。

另,疾管署資料指出民眾養成勤洗手的習慣,可有效預防腹瀉、呼吸道傳染病以及腸道寄生蟲疾病;到底哪些時機點應該要正確洗手呢?高雄市立鳳山醫院感染管制師戴慧玲提醒,為了避免「病從口入」,因此,在接觸食物及照顧嬰幼兒前,都應加強手部清潔;此外,看病前後、上完廁所及擤鼻涕後都是洗手的重要時機點,才能有效預防病菌的傳染喔!



1.吃東西前:生活環境中,存在許多看不見的細菌、病毒,雙手於不知不覺中會接觸、沾染,吃東西時雙手難免接觸到食物,容易將病菌帶入口中

2.照護小孩前:嬰幼兒的免疫系統尚未成熟發展,更容易受到病菌的感染。因此外出返家後要洗手、更衣再接觸嬰幼兒,以降低幼兒染病的可能性。

3.看病前後:為避免將細菌帶入醫院,保護醫院內其他抵抗力弱的病人,且在醫院就診環境中容易接觸到病菌,因此,在進入醫院前以及離開醫院前也要洗手,不僅保護自己,也避免將病菌帶回家。

4.擤鼻涕後:平時應避免用手碰觸口鼻,以避免吃進病菌,特別是出現呼吸道症狀時(如:流鼻涕),鼻腔分泌物含有大量病菌,即使用手帕、衛生紙等擤鼻涕,雙手仍可能沾染分泌物或 病菌,一定要洗手,避免病菌傳播。

5.上廁所後:如廁與清潔擦拭的過程,雙手都可能不慎沾染尿液及糞便;甚至在翻馬桶蓋、開關門、沖水時也可能沾染病菌,因此上廁後一定要確實洗手。


資料來源:疾病管制署

延伸閱讀

 

■  洗手不擦乾,越洗越髒?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抗菌洗手乳較乾淨?專家揭驚人真相

 
18.2k 人追蹤
追蹤
 
三立新聞網

記者郭奕均/綜合報導

洗手到底要怎麼洗才乾淨?不少人可能都會選擇用抗菌洗手乳,一來擔心肥皂長期暴露空氣中,也被很多人摸過會有衛生疑慮,因此擠洗手乳比較安心,二來抗菌洗手乳通常單價較高,不少人就認為殺菌效果和清潔力肯定也比較好,沒想到根據專家調查實驗結果發現,抗菌洗手乳的殺菌能力,和一塊普通的肥皂其實差不多,甚至使用抗菌洗手乳,竟然還有不少疑慮!

檢視相片

▲使用抗菌洗手乳的效果其實沒有比一般肥皂好。(圖/資料照)

根據《抗菌化學期刊》的實驗報告中揭露,使用高單價的抗菌洗手乳和一般廉價肥皂洗手,其實殺菌效果是差不多的,不過經過9個小時候會發現,抗菌洗手乳的殺菌持久度確實是比較好,但是誰會長達9小時不洗手呢?

甚至抗菌洗手乳的抗菌成份含有「三氯沙」,不但容易引起過敏,還會產生抗藥性,更有致癌疑慮,長期接觸這種抗菌劑,恐怕對健康和環境造成危害,專家也提醒,「身上的細菌並不是越少越好,也不是所有細菌都會讓你生病,過度使用抗菌產品、干預太多反而會引發其他病症。」

其實在一般日常生活中,大家只要使用清水洗手,或是手上有髒汙時,用一般肥皂或洗手乳清結就可以,「洗手的頻率和確實性,比使用抗菌產品還重要」,看似簡單的洗手,也是有學問的,專家就建議,大家可以掌握五個時機、五個步驟:

五個時機:吃東西前後、使用公共物品錢後、到醫院或診所前後、接觸眼口鼻之後以及如廁之後。

五個步驟:濕、搓、沖、捧、擦。大家耳熟能詳,但確實做到,比使用抗菌洗手乳還乾淨喔!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肥皂雖然好用,殺菌力也好,但是一定要保持乾燥,因為若持續泡在積水的容器中,變成軟爛的肥皂,就會有大量的微生物細菌在上頭不斷孳生,恐怕會導致皮膚過敏和紅腫的狀況。

檢視相片

▲肥皂一定要保持乾燥,否則也會有細菌孳生。(圖/資料照)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火鍋多吃蔬菜?前三名吸鈉食材嚇死你
太殘酷!會做這12件事 證明你老了
你習慣挖耳朵嗎?醫師警告三大危機

 
 
看這些話題的相關文章: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穿錯鞋這2大忌 恐引發「拇趾外翻」

 
313 人追蹤
追蹤
 
 
穿錯鞋這2大忌 恐引發「拇趾外翻」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愛美是女人天性,穿著尖頭高跟鞋雖然高佻美麗,長期卻養出的「拇趾外翻」!鞋子傷腳的兩大忌:穿太高、穿太緊,易造成拇指外翻。除了不好看,嚴重可能造成紅腫熱痛,影響穿鞋和行走,引起生活很大的不便。

常穿高跟鞋、太緊的鞋、走路姿勢不良 易引發拇指外翻

安南醫院骨科醫師姜典佑表示,拇趾外翻指第一腳掌骨跟近端趾骨間的角度大於15度,使腳大拇趾的趾骨外翻,造成內側有關節及骨頭突出,嚴重時大拇趾會擠壓到第2腳趾造成變形。

拇趾外翻常見因素是過度穿高跟鞋或太緊的鞋子,或是必須經常走很多路或走路姿勢不良的人。但也有病患是先天腳的遺傳因素造成,如扁平足、足弓塌陷、或有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紅斑性狼瘡等免疫風濕性疾病者等,都可能引發拇趾外翻。

中度以上拇指外翻 恐要以手術來改善

姜典佑醫師說明,拇趾外翻依照X光片上的角度大小(第一腳掌骨跟近端趾骨間的角度)可分成輕度變形(15-25度);中度變形(25-40度);重度變形(大於40度)。不同的角度變形有不同的治療方式,若合併其他趾的問題,可能需搭配其他治療。

輕度變形的治療可選擇輔助矯正器,或跟醫師討論最適合自己符合腳型的舒適鞋子。若進展到中度以上的拇趾外翻,可能就需手術改善角度,舉凡軟組織手術(將外側太緊的韌帶放鬆,內側太鬆的韌帶拉緊)、切骨手術或關節矯正融合手術,依病人不同的情況而有不同的選擇。

平常保養穿對鞋子、避過度走動 才是上上之道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上述手術也可微創及內視鏡方式來進行。姜典佑醫師呼籲,預防勝於治療!拇趾外翻最重要還是平常保養,避免長時間穿不適合腳型的鞋子或過度走動,才是足部保健的上上之道。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班族打電腦 必知5招防「媽媽手」

 
313 人追蹤
追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上班族常使用滑鼠、鍵盤,當心「媽媽手」找上門!35歲的曾小姐平時上班工作內容多文書處理,需長時間使用滑鼠及鍵盤,下班回家後還有一堆家事要做,這個月開始大拇趾外側與手腕的地方腫脹、疼痛,這禮拜更惡化到睡覺都不安穩,翻個身也會痛醒,就醫檢查後確診「媽媽手」。

手腕不正確使力、拇指反覆動作造成滑膜炎

衛福部南投醫院職能治療師李雅萍說明,「媽媽手」是狹窄性肌腱滑膜炎,造成的原因與手腕不正確使力或拇指長期反覆動作有關,使「外展拇長肌」及「伸拇短肌」肌腱發炎,造成肌腱間滑動困難,引起手腕疼痛。

5招伸展兼訓練肌力 預防媽媽手

改善媽媽手的方法除了休息或穿戴副木減少大姆指使用,有時會注射少量類固醇於患部或以超音波治療消腫減輕疼痛。不過預防勝於治療,李雅萍職能治療師建議,平常可做5招手部伸展運動及肌力訓練,強化手部肌力,避免造成媽媽手:

1) 拇指指尖碰觸小指指尖,維持5秒後打開,反覆10次。

2) 手腕伸展動作。手掌向下壓再往身體拉或手掌向上抬再往身體拉,維持10秒後放開,兩組動作反覆10次。

3) 手腕伸展屈曲肌力訓練,掌心朝上握住水瓶或掌心朝下握住水瓶,讓手腕向上彎曲停住並維持10秒後再慢慢放下,兩組動作反覆10次。

4) 握力訓練,可利用網球或軟橡膠球用力握緊維持5秒後打開,反覆10次。

5) 利用橡皮筋訓練手指伸展肌力,手指把橡皮筋撐開5秒後放鬆,反覆10次。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冰箱食物總放到過期?營養師教你4招食物保鮮法

 
 
冰箱食物總放到過期?營養師教你4招食物保鮮法
現代人工作繁忙,很多人無法天天採買食物或常開伙,因此,愈來愈多人習慣假日到量販賣場一次購足一周,甚至2-3周所需的食物。然而,衝著促銷優惠很多人不知不覺都有買太多以致冰箱塞滿滿,待過期或覺得不新鮮默默丟掉的經驗!然而保持食材的新鮮是很重要的,即使味道吃不出來什麼差別,但不新鮮的食物很容易滋生細菌,影響健康。尤其海鮮類食材若不新鮮很容易產生過敏反應,輕則出現蕁麻疹等過敏反應,嚴重還會引發呼吸道水腫,造成呼吸困難等危險,因此千萬別為了省荷包卻連健康也一起忽略了! 
 

食物放冰箱就安全?細菌低溫也繁殖

 

很多人把冰箱當成最佳儲物場所,其實這樣的觀念不全然正確,網路知名啾啾營養師的私密話版主李錦秋營養師表示:「冰箱的溫度要低於7度,若溫度管理不當,可能有食物中毒的危險。」而且根據食藥署網頁上的呼籲:「溫度介於7~60℃之間稱為危險溫度帶,因為許多細菌在此段溫度間都能快速生長繁殖。為了避免細菌在食品中繁殖而產生毒素,建議食品調製後勿於室溫下放置超過2小時,夏天時(室溫超過32℃)勿放置超過1小時。」 

此外,如果食物包裝外露,肉類可能有血水滴落,若生熟食一起放置,容易造成汙染,再者,外層較接近門邊的食物若無良好的置放,也會因為不時開關而回溫,此時微生物就易滋生。 

生食 

營養師教你四招食物保鮮法 



營養師李錦秋表示,掌握以下幾個重點,能減少食物腐壞的速度,食用安全吃得更健康。 

1.冰箱設定適當溫度: 
冰箱的適當溫度:冷凍室設定溫度約-18℃;冷藏室溫度應在0-5℃之間。 

2. 食物擺放的技巧: 
●冰箱內食物不要超過6-7分滿,讓冷空氣有足夠空間流通,才能維持適當的溫度。 
●熟食放冰箱上層,生食則放下層,以避免生食血水流出污染熟食。
●食材買回家後,先清潔分類,依照每次食用量分裝,肉類及海鮮可先將血 水倒出再以紙巾擦乾,最後才依每次食用分量做真空分裝冷凍。 

3.定期清潔冰箱: 
冰箱建議每週擦拭清理一次,清潔可用小蘇打水擦拭,就能去除大部分黴菌和污垢,清潔時除了冰箱內外,也要檢查橡膠條是否有吸附不牢的現象,避免食物因接觸空氣,產生腐壞現象。 
使用真空保鮮工具: 
營養師李錦秋表示,真空的好處除了能抑制細菌生長外,也能減緩食物中的營養流失(如:維生素C等),不但省時,並可同時滿足居家收納、保鮮、儲物的需求。 
 

顛覆你對真空機的想法-- FoodSaver真空保鮮機旗艦款全新機種FM5460

 

真空保鮮機近來成為廚房家電的新寵兒,因為它不但可以減緩食物氧化、抑制細菌生長,也能減緩食物中的營養流失,比起用一般的保鮮袋(盒)相比,能延長保存期限,好用又方便。尤其FoodSaver真空保鮮機旗艦款的全新機種FM5460除了封存保鮮,還具4大優點: 

優點一:「省時」又「省食」 
真空保鮮機比起一般傳統的夾鏈袋、塑膠袋及保鮮盒,擁有更多特點,像是「省時」,真空狀態有助食物表面毛孔擴張,可加速調味吸收,還有「省食」,真空保鮮比一般夾鏈袋、保鮮盒保存方式,可大幅延長食物保存期限長達5倍、維生素C含量約是一般保存的1.5倍、DHA含量比一般保存多出100mg,讓食物長保新鮮口感、色澤及營養成分。 

優點二:「省空間」,也「省錢」 
「省空間」:肉類、海鮮類、蔬果類或是醃製品都能妥善分類,有效地管理家中冰箱環境。 
「省錢」:預先製袋台加上外顯式裁刀的獨特設計,製作真空袋時可預先密封,精準切割,可節省50%浪費;並透過穿透性視窗,可以精準調整封口深度,達到節省至少30%真空袋空間。 

優點三:可運用於料理 
不只可以封存保鮮食材,透過「鮮封存」、「縮時醃漬」、「低溫烹調的舒肥料理」等真空保鮮技法,端出各式美味料理。 

優點四:真空袋安全認證 無環境荷爾蒙 
FoodSaver真空保鮮機的真空袋經SGS及FDA認證不含環境荷爾蒙-雙酚A,採用七層結構達到最佳真空效果,有效阻絕氧氣、潮濕及異味,也可於水中加熱或微波。 
 
 
Advertisement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喝飲料嗎? 營養師教你健康喝3方法

 
498 人追蹤
追蹤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台灣手搖飲料聞名國際,各式各樣飲料店密集林立。雖然許多民眾都知道飲料會對身體帶來負擔,但仍忍不住飲用。究竟含糖飲料的壞處除了變胖,對身體會造成什麼樣的不良影響?研究指出攝取過多的添加糖,不僅會造成肥胖及齲齒(蛀牙),也與代謝症候群有關,可能誘導許多慢性病,包括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等發生及甚至癌症。

逾9成國小至高中生 每週至少喝1次含糖飲料

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營養師毛柔壹表示,根據103-10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分別有高達91.7%國小學童、94.8%國中生、90.9%高中生、74.7%的19-64歲成人及40.5%的65歲以上老年人,每週至少喝1次含糖飲料,且其中4成民眾每週至少喝7次以上。

避免攝取過多添加糖 飲食3方法

國民健康署因應全球減糖趨勢與維持國民健康目的於107年發布新版「國民飲食指標」,首次增列「每日飲食中,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10%」。以每日熱量攝取量2000大卡為例,則每日添加糖攝取熱量不宜超過200大卡,也就是50公克糖(約10顆方糖,每顆方糖含5公克糖,每公克糖可產生4大卡熱量)。為了避免攝取過多添加糖之攝取,毛柔壹營養師建議民眾可參考以下方法:

1、多喝水多健康

建議成人每日飲用6至8杯水(每杯240毫升),由於水可以協助體內代謝,並補充流失的水分,可分多次、小口慢飲,也可使用無糖茶飲代含糖飲料或在水中加入新鮮水果切片自製檸檬水等,增加水量攝取。

2、聰明選

購買市售包裝飲品時,可利用營養標示與成分選擇糖含量標示為0者最健康,亦可選擇熱量與糖量較低、較無負擔的飲食,並在購買手搖飲料時,選擇無糖或微糖及減少配料的添加。

3、原味乳最好

原味乳的糖並非額外添加的糖,其中富含鈣質、蛋白質與多種維生素,是飲品中的好選項。由於國人飲食中鈣質攝取量大多不足,107年公布「國民飲食指南」建議每日攝取1.5至2杯乳品類是最容易滿足鈣質需求的方法,然而一般調味乳大多含添加糖,建議民眾最好選擇原味乳。(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生兒腸病毒難辨 3徵兆速就醫

 
313 人追蹤
追蹤
 
 
新生兒腸病毒難辨 3徵兆速就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般幼童感染腸病毒會出現喉嚨破、手腳出疹子等狀況,但剛出生的新生兒卻常不會以這些症狀做為表現,導致家長容易輕忽。醫師提醒,當新生兒有活動力下降、食慾不好、異常哭鬧甚至發燒等狀況時,一定要盡速就醫,確認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治療,才不會延誤病情。

新生兒發燒 須檢查是否發生腦膜炎

大千綜合醫院小兒科醫師劉政彥表示,前陣子一個出生才8天的新生兒因發燒到門診就醫並安排住院,由於新生兒的免疫系統較弱,若有發燒常規要做脊椎穿刺檢查排除是否有腦膜炎的情況發生。

這名病患在檢查後確診有腦膜炎,並將檢體做進一步檢查後,證實為克沙奇B5腸病毒。克沙奇B5在台灣也曾造成幾例死亡個案。所幸這名寶寶在醫護人員的照顧下從加護病房健康出院,追蹤到目前沒有明顯後遺症發生。

症狀不典型 食慾下降、異常哭鬧須當心

腸病毒在大一點的小朋友會有嘴破、手腳出疹子,食慾不好、發燒等症狀,這時可以多補充水分在家多觀察,但若出現肌抽躍、心跳快、呼吸喘、或昏睡的現象,要小心已經進展為腸病毒重症,此時小孩務必要住院觀察。

但新生兒身上,腸病毒症狀往往不典型,甚至連發燒或嘴破都不見得出現,因此特別提醒家中有新生兒的父母,一旦發現寶寶(1)活動力降低、(2)食慾下降、或是(3)異常哭鬧,應馬上帶給兒科醫師檢查,及時找出病因、即早治療。雖然目前不是腸病毒的高峰期,但台灣一年四季都會有腸病毒個案發生,劉政彥醫師建議,抱小孩前記得肥皂洗手、更衣,才能保護家中孩童遠離腸病毒侵擾。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生兒食慾差愛哭鬧 小心恐是腸病毒徵兆!

 
498 人追蹤
追蹤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邁入秋季,雖然不是腸病毒高峰期,但一年四季,臨床上仍有不少腸病毒個案發生,家長不可掉以輕心!大千綜合醫院小兒科醫師劉政彥指出,一旦發現新生兒出現活動力下降、食慾不好、異常哭鬧、發燒等症狀時,就可能是腸病毒徵兆,應盡快就醫檢查,避免病情加劇。

新生兒罹腸病毒 典型症狀不明顯

日前就曾有一名出生才八天的新生兒,因發燒就醫檢查,經脊椎穿刺檢查,確診有腦膜炎,做進一步檢查後,證實為克沙奇B5腸病毒;劉政彥醫師表示,克沙奇B5過去就曾造成死亡個案,所幸這名新生兒,經醫護團隊治療照護下,目前已健康出院,且經追蹤,後續未有後遺症發生。

幼童肌抽躍且昏睡 恐為腸病毒重症

幼童罹患腸病毒時,會出現嘴破、手腳出疹子、食慾不好以及發燒等症狀,這時可多補充水分緩解,若演變為肌抽躍,心跳呼吸急促、有昏睡狀況,則可能為腸病毒重症,應住院觀察;劉政彥醫師指出,若為新生兒罹患腸病毒,症狀較不典型,因此父母更應提高警覺,若有活動力和食慾下降,或異常哭鬧,應盡快就醫檢查。

新生兒出現疑似症狀 應盡快就醫治療

新生兒罹患腸病毒,症狀較容易被忽略,家長除了要多注意外,平時照護上,也記得做好衛生習慣,抱小孩前記得肥皂洗手、更衣;劉政彥醫師呼籲,一旦發現有任何疑似症狀,應盡快就醫檢查,及早發現,及早對症下藥,才能避免影響孩子健康。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蛋過敏者 今年解禁可施打疫苗

 
670 人追蹤
追蹤
 
【記者王鵬捷/台北報導】

以往被列為流感疫苗接種禁忌的對蛋過敏者,今年已獲解禁,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昨日表示,主要是參照美、英等國作法,且考量國內過去也無相關案例發生,不過有過敏體質者仍要在接種後觀察三十分鐘,注意是否有不良反應。

莊人祥指出,因流感疫苗是以雞胚培養病毒製成,過去對雞蛋或蛋的蛋白質過敏者,被列為接種禁忌症,不過,今年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專家建議,可參考美、英等國做法,將「已知對蛋的蛋白質有嚴重過敏者」從接種禁忌症移除。

莊人祥說,雞蛋過敏大多發生於接觸後三十分鐘內,常見症狀是皮膚出疹與搔癢,依現有針對雞胚胎蛋培養製造法的不活化流感疫苗研究顯示,對於曾因吃蛋發生嚴重過敏症狀者,仍可在門、住診由熟悉處理過敏症狀醫事人員提供接種,並於接種後觀察三十分鐘,無不適症狀再離開。

接種流感疫苗前,都需經醫師評估身體狀況;疾管署提醒,接種後應注意有無持續發燒超過四十八小時、呼吸困難、心跳加速、意識或行為改變等異常狀況,如有不適,儘速就醫。

 
 
看這些話題的相關文章: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流感季來了! 新手媽咪看到寶寶這症狀得當心

 
353 人追蹤
追蹤
 
陳 鈞凱

▲公費流感疫苗已經開打,防疫醫師提醒新手媽咪快防流感。(照/疾管署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天氣開始涼了,又到流感流行季節,疾管署防疫醫師鄭皓元提醒,嬰幼兒抵抗力較弱,是流感重症的高危險群,一旦感染流感病程往往變化快速,新手媽咪可得留意以下幾點流感危險徵兆,包括: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缺氧)、血痰或痰液變濃、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等;且最好快帶寶寶接種流感疫苗。

疾管署統計,國內流感疫情往往在每年12月至隔年1月進入高峰期。疾管署今(17)日就舉辦「新手媽咪照過來,預防流感Follow me」臉書直播活動,邀請新手媽咪、藝人楊千霈分享自身育兒保健經驗。

鄭皓元表示,新手媽咪第一要務,最好趕在流行季前,帶家中嬰幼兒完成流感疫苗接種,才可有效降低流感重症的風險;家中如果有6個月以上的學齡前幼兒,應儘速帶至合約院所接種流感疫苗。

值得注意的是,學齡前幼兒過去如果沒有接種過流感疫苗,由於身體沒有流感抗體,因此在接種第1劑流感疫苗4周後,應再完成第2劑疫苗接種,才能產生完整的保護力。

鄭皓元說,至於家中同住的大人、照顧者,疾管署也建議可以一起接種流感疫苗,好為嬰幼兒多加一層保護,而在天氣轉涼之際,更要隨時注意保暖以及自身的健康狀況。

照片來源:疾管署提供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cnewscom2016@gmail.com,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看這些話題的相關文章: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發問!懷孕、哺乳可以打流感疫苗嗎?

 
17.7k 人追蹤
追蹤
 
三立新聞網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今年流感疫苗已於15日開打,婦產科名醫蘇怡寧今(17)天在臉書發文表示,還是很多人會問他,懷孕的時候可以打流感疫苗嗎?哺乳的時候可以打流感疫苗嗎?他說,記得打疫苗,保護自己也保護寶寶!

檢視相片

▲施打流感疫苗。(圖/中央社)

蘇怡寧說,誰迫切需要打流感疫苗?看公費補助對象就知道嘍!今年公費疫苗施打對象如下:

1. 50歲以上成人。

2. 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

3. 孕婦及6個月內嬰兒之父母。

4. 禽畜業及動物防疫相關人員。

5. 滿6個月以上至國小入學前幼兒。

6. 安養、養護、長期照顧等機構對象。

7. 幼兒園托育人員及托育機構專業人員。

8. 具有潛在疾病者,包括高風險慢性病人(含BMI≧30)、罕見疾病患者及重大傷病患者。

9. 國小、國中、高中、高職、五專一至三年級學生(含進修部與境外臺校,但不含補校)、少年矯正學校及輔育院學生,以及屬「中途學校-在園教育」性質之兒童及少年安置(教養)機構學生。

檢視相片

▲圖/翻攝自蘇怡寧臉書

蘇怡寧說,跟「孕婦界」比較相關的應該很清楚喔!就是懷孕的媽咪跟六個月內新生兒的父母,「保護你自己也保護你的小寶寶」,但是,並不是說不在上面名單的人就不必打喔!這是公費,意思就是建議優先補助施打,但其他的人說實話還是建議打,沒有補助自費打行不行?當然可以!

蘇怡寧進一步指出,懷孕中的媽咪都是建議打的、哺乳中的媽咪也是建議打的,「爸爸最好一起打」;出生六個月內的爸爸有公費可以打,但你的孩子如果還沒出世那爸爸就只能自費打;至於要打三價公費或是四價自費,其實就看自己,就看要不要多買一點保險的概念。

蘇怡寧還說,其實疫苗的施打就是一個集體保護網的概念,打得人數越多這個保護網就越牢固,打的人數不夠多漏洞就越多破口就越大。「如果你沒有打疫苗又僥倖逃過,也拜託千萬不要因此太過得意,認為打的人都是傻瓜,其實就是我們這些傻瓜保護你的」。(編輯:李鴻典)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嚇!新北市民14個有1位因肝病死亡
魚油有用嗎?益生菌有效嗎?一篇全懂
青菜水煮還是油炒好?你也中了迷思?
防流感要快 打疫苗2週後才有保護力

 
 
看這些話題的相關文章: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哺乳媽咪注意!塞奶不處理,當心乳腺膿瘍

 
895 人追蹤
追蹤
 
圖文提供/皇冠出版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皇冠出版】「你得了乳腺膿瘍,需要住院!」聽到醫師這麼說時,安妮感到一頭霧水,原本以為只是乳腺炎,為什麼會這麼嚴重呢?這一切都要從一週前開始說起。原本她只是覺得胸部有點脹脹、痛痛的,後來漸漸變成硬塊,雖然她也曾想過是不是乳腺炎,但症狀感覺沒有很明顯,所以就沒有特別去處理。

檢視相片
 
哺乳媽咪注意!塞奶不處理,當心乳腺膿瘍

由於硬塊一直沒有消失,寶寶吸奶也吸不出來,於是她有空時就會自己用手去推推擠擠,期望能把硬塊推散,想說這樣身體才會自己吸收掉。幾天後,乳房開始出現刺痛的感覺,但一方面是全職媽媽太忙,白天都要照顧寶寶,沒空看醫師,加上沒有發燒,所以就存著僥倖的心理,認為應該不會那麼倒楣吧!

沒多久後,胸部變得又紅又腫,而且還痛得不得了,她只好拜託婆婆看一下小孩,趕快到醫院看診。醫師用乳房超音波確診後,告知她必須住院。安妮開始覺得悔不當初,一拖再拖的結果,竟然讓問題變得嚴重了。

當乳房有硬塊或乳腺發炎時,如果沒有好好處理,很可能會導致乳腺膿瘍,這就好比原本是一顆不太嚴重的粉刺,亂擠一通,造成不當刺激或感染後,反而更加嚴重,變成化膿的大痘痘。通常會從乳腺炎演變成乳腺膿瘍的原因,包括:

檢視相片
 
哺乳媽咪注意!塞奶不處理,當心乳腺膿瘍

1.不當擠乳:常見的情況是媽媽把輕微的乳腺阻塞、水泡、囊腫,或是比較明顯的腺體等,誤以為是硬塊一直亂擠,不斷刺激之後,引起局部發炎、蜂窩性組織炎、蓄膿。

2.塞奶太久:奶水淤塞在乳房裡,一直沒有排除或被身體吸收,久了會形成非細菌性感染發炎,一旦病況持續,就有可能形成繼發性細菌感染,例如乳頭有裂縫等情況,病菌(常見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就會侵入造成細菌性感染。

3.乳腺炎併發症。

4.乳腺囊腫的併發症。

5.慢性硬塊的併發症。

沒有經驗的媽媽,通常很難自我判斷是否為膿瘍,常常是硬塊放置時間過久,或者經常性的硬推、硬揉,造成發炎反應,等到乳房後端奶水越來越難移除,親餵時寶寶也不願意含乳,才發現問題已經很嚴重了。

當乳房局部感覺疼痛、皮膚水腫緊繃、發燒、脈搏加快,代表身體已經出現警訊,而若乳房充滿膿水液體,會出現紅腫、乳暈發亮反白、破皮、嬰兒不易含乳、擠乳困難等問題。

建議媽媽們,若乳房硬塊出現超過四十八小時以上,寶寶不願意親餵且無法自我排除,可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及評估,才能避免膿瘍產生。

請注意!乳腺膿瘍需至乳房外科就診。乳腺膿瘍是乳腺炎的進階版,因為已經蓄膿了,所以要使用更高劑量的抗生素來治療。一旦吃藥效果不佳時,醫師還會在乳房上面打洞或放引流管,讓膿液跑出來,類似清創的概念,把髒東西清掉了,乳房恢復正常,才能繼續順利哺乳。

本文出自皇冠出版《無壓力‧零痛感 第一次哺乳就上手:權威哺乳諮詢專家的全方位哺乳聖經!新手媽媽照著做,哺餵母乳好輕鬆,追奶、塞奶、乳腺炎煩惱統統解決!》一書

【延伸閱讀】

 
 
看這些話題的相關文章: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保健食品混藥品有風險?藥師提醒時間是關鍵!

 
895 人追蹤
追蹤
 
華人健康網 實習記者 柯立人/台北報導

【華人健康網實習記者柯立人/台北報導】近幾年來,保健食品越來越夯,越來越多人跟上保健風潮,但是並不太了解藥物,產生很多好奇和疑問,最近在華人健康網《5914呼叫醫師》網站上,有許多網友提問:「藥品到底能不能一起吃呢?」,5914駐站醫師:馬尚榮藥師,在直播上為大家解說,食品、藥品和保健食品之差異。

檢視相片
 
保健食品混藥品有風險?藥師提醒時間是關鍵!

※分類「食品」、「保健食品」與「藥品」:

平常每日三餐所吃的食物,可稱為「食品」;而從食品中萃取出成分,濃縮至最有效的劑量後,再做成錠劑、膠囊或飲品,稱為「保健食品」。相較起來,保健食品有更佳的效益。但是也不能說是有治療效果,只有「藥品」才能夠宣稱有治療效果。

Q1:藥品跟保健食品一起吃,會不會相互影響?

普通情況下,不會出現相互影響,但是,腸道系統沒有分類藥品和保健食品的功能,只會一併吸收,建議大家,在食用藥物或是保健食品之前,請先去詢問專業人士,會是比較安全的做法。

Q2:多種保健食品能一起服用嗎?

現代人重視健康,常常聽聞一些保健食品對身體好,便買來服用,卻忘記評估身體的需求,買到了成分、功效相同的產品。除了造成荷包失血外,也需要擔心多餘的成分無法被身體吸收或排除乾淨,滯留在身體中,反而造成負擔。「挑選最適合自己、有必要的」,才是最好的保健方法。

Q3:吃人參、雞精這類補品,需要跟吃藥時間分開嗎?

有研究發現,部分中藥與西藥一同服用會有交互影響,藥師建議,不論先服用哪一種,至少要間隔1~2小時,就能降低發生潛在影響的機率。最安全的方法,還是在領藥之前,提前跟醫師說自己正在服用什麼藥品,確認一起服用會不會有影響。

檢視相片
 
保健食品混藥品有風險?藥師提醒時間是關鍵!

Q4:營養品、保健品能跟藥品一起吃嗎?

不同的藥品,並不建議混合一起吃,間隔1個小時為佳,舉例:「抗凝血劑與魚油一起吃的時候,會有潛在性的交互影響」。另外,藥師表示,不管吃任何藥品或保健食品,以適量為佳,先瞭解自己身體需求,再選擇合適的劑量,才不用怕會吃錯。

Q5:高血壓藥可以跟保健食品一起吃嗎?

不至於會讓血壓突然降得很低,平常就有控制好血壓的話,幫你看診的醫師自然會幫忙減少劑量,則保健食品的話,建議還是要挑選最適合自己的,然後向專業人士詢問,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馬尚榮藥師小叮嚀

1. 瞭解藥物是「水溶性」or「脂溶性」:

水溶性是可以由尿液排除,但是脂溶性需要油脂代謝,有可能會儲存在體內,過量的營養就會給身體帶給負擔喔!

2. 綜合維生素需求量不用多:

主要還是依照個人的需求,以及正在吃的保健食品來做挑選,重複成分的機率很大,人體每天的需求劑量不多,除非是生病造成某些營養缺乏等特殊狀況下,才需要去多補充。

檢視相片
 
保健食品混藥品有風險?藥師提醒時間是關鍵!

3. 吃藥配水最好:

藥物有一定的酸鹼性,配上茶、咖啡、牛奶、果汁…等飲品,可能會產生變質、交互作用的影響,反而帶給身體更多的負擔,尤其是上班族每天一杯咖啡,還是建議間隔1個小時以上為最佳。水的溫度也不能太高,可能會把好的成分給溶解掉,室溫或是溫水是最好的。

吃藥物、保健食品或營養品之前,還是要先了解身體的需求,再挑選適合的藥品或保健食品,減少重複攝取的問題。並依循專業藥師的指示,這樣才能有效的發揮藥品或保健食品的功能。

【延伸閱讀】

 
 
看這些話題的相關文章: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鞏固筋膜系統健康,吃對了嗎?這些營養素好重要!

 
895 人追蹤
追蹤
 
圖文提供/世茂出版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世茂出版】有益筋膜的營養補充品

有助於消解痠痛的營養素,是幫助製造肌肉和末梢神經所需能量的維他命B1,和能夠改善血液循環的維他命E。維他命B1是水溶性維他命,不耐熱。過度攝取時會排出體外,因此不用擔心會有副作用。

檢視相片
 
鞏固筋膜系統健康,吃對了嗎?這些營養素好重要! 

維他命E是脂溶性維他命,植物油中含有豐富的維他命E,但因為容易氧化且不耐熱,所以通常會用在沙拉醬等產品,生鮮食物是有效的攝取方式。此外,如果和維他命C一起攝取,維他命C會提高維他命E的抗氧化作用,能達到更好的效果。想要恢復疲勞緩和疼痛,那麼被稱為「恢復疲勞維他命」的維他命B1或檸檬酸最有效。

此外,為了將乳酸排出體外,能促進血液循環的維他命E、讓受傷的末梢神經復原的維他命B12,促進軟骨再生,連結每個細胞,屬於結締組織成分之一的醣胺聚醣(舊稱:黏多醣)基礎成分的胺基葡萄糖(又稱:葡萄糖胺)商品,或是能改善全身代謝的軟骨素(鯊魚軟骨中的有效成分)等營養素,在消除身體疼痛方面都很有效。

如何從飲食中攝取均衡的營養素

均衡、充分的營養能從體內使肌膚變美。尤其是維他命A(肉類的肝臟、鮟鱇魚的肝臟、鰻魚、螢光烏賊、奶油、雞蛋等等)和蛋白質,在肌膚保濕功能發揮很大作用,應積極攝取。

此外,避免體重突然出現急遽變化。體重變化會讓皮膚無法應付伸展、縮小的情況,是形成皺紋的原因。應攝取適量的蛋白質、維他命A、B、C、E以及水分,並注意體重的控制。另外,保持品質良好的睡眠,並維持生長激素的分泌也非常重要。

在皮膚抗老化方面,改善生活習慣和均衡運動是很重要的關鍵,其他像是口服攝取或注射輔酶Q10等抗氧化物質也是有效方法。

檢視相片
 
鞏固筋膜系統健康,吃對了嗎?這些營養素好重要! 

1.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

膠原蛋白分為「動物性膠原蛋白」和「海洋性膠原蛋白」。動物性膠原蛋白包含雞翅、雞肉、雞皮、牛筋肉、軟骨、豬腳、豬耳朵等等。動物性膠原蛋白的特徵是耐熱、容易加工。海洋性膠原蛋白包含魚頭、魚骨頭、帶皮的魚、魚翅、鰩魚魚翅、鰈魚、蠑螺、海參等等。和動物性膠原蛋白相比,海洋性膠原蛋白比較好吸收,但是不耐熱,而且一旦加熱處理,缺點是海洋性膠原蛋白的分子結構容易混亂。此外,含有膠原蛋白的食物多半脂肪也很多,攝取時要特別注意。

話說回來,就算攝取了膠原蛋白,但肌膚的膠原蛋白就能煥然一新嗎?答案是「NO」。因為膠原蛋白是由巨大分子形成的蛋白質,所以即使是口服攝取,也會消化成胺基酸再被人體吸收,因此膠原蛋白不會直接從消化道被吸收。而胺基酸則是蛋白質的構成成分。分解後的胺基酸會優先合成為體內缺少的蛋白質。也就是說,若體內其他蛋白質不足,就無法形成膠原蛋白。不過從最近的研究中,發現攝取膠原蛋白可以改善膠原蛋白的代謝情況,再度合成膠原蛋白的機率提高了。

為了盡量合成膠原蛋白,平常就要確實攝取優良的蛋白質。由於多餘的糖分會阻礙膠原蛋白產生,所以要控制糖分的攝取。

此外,合成膠原蛋白必須利用維他命C(香芹、花椰菜或青椒等綠色蔬菜、芭樂、檸檬、葡萄柚、奇異果、草莓等)或鐵質。維他命C不足就無法合成正常的膠原蛋白。在攝取膠原蛋白等營養補充品時,必須一起攝取維他命C。

彈性蛋白存在於牛筋肉、雞翅、 仔魚、柴魚片、紅豆等食物中。尤其是雞皮或是小魚乾,都是優質的彈性蛋白補充來源。但是,動物性食品所包含的彈性蛋白,因為難溶於水,所以透過飲食攝取時,不太能夠知道這些養分在體內被吸收、利用到什麼程度。

一般認為在飲食中攝取的彈性蛋白,一旦在消化道分解後,可能就會被身體吸收,其分解物會作為合成彈性蛋白的原料。胺基酸因為有助活化合成彈性蛋白的細胞,所以補充胺基酸,不只能合成彈性蛋白,還會促使製造彈性蛋白分子的媒介的酵素合成。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或許還是有透過飲食來攝取彈性蛋白的價值。

另外,合成彈性蛋白必須利用維他命B2(雞蛋、納豆、柳葉魚、肉類的肝臟、鰻魚、起司、蠶豆等等)。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會在睡眠中進行活化,建議大家在睡前攝取。

人體的生理時鐘在夜晚十二點左右是細胞分裂的高峰,在清醒狀態下,因為血液要運行到肌肉和腦部,肌膚進行新陳代謝的功能就會稍微不足。在晚上十點到十二點睡覺,讓血液大量流經肌膚,可以讓肌膚變成容易再生的狀態。

檢視相片
 
鞏固筋膜系統健康,吃對了嗎?這些營養素好重要! 

2.有助均衡攝取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的料理

【花椰菜‧蠶豆‧蔥‧芝麻味噌炒去骨雞翅】

雞翅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花椰菜含有幫助膠原蛋白吸收的維他命C。蠶豆含有提高彈性蛋白機能的維他命B2。芝麻含有幫助膠原蛋白吸收的鐵質。蔥含有維他命C和鐵質。味噌則包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灰分、脂質、維他命及礦物質等十種以上整合身體所需的必需胺基酸。

以下是四人份的材料。

將250g去骨雞翅切小塊,用2小匙醬油、2小匙酒、2小匙蠔油調味。將半顆花椰菜分成小朵。將一根蔥斜切為1公分左右的蔥段。準備200g去豆莢的蠶豆。

在平底鍋放入1杯水,並加入少許鹽巴煮沸,接著放入花椰菜,煮熟後用篩子取出。蠶豆稍微燙過後去薄皮。

放入1大匙的沙拉油加熱平底鍋,放入雞翅翻炒。雞肉炒熟放入蔥和蠶豆拌炒,蔥變軟之後,加入剛剛煮過的花椰菜拌炒。

加入1/2大匙味噌、1小匙味醂、少許鹽巴調味,最後再加上2大匙白芝麻稍微翻炒。

3.改善浮腫的飲食

一旦攝取過多鹽分,血液中的水分就會被擠壓到血管或淋巴管外,增加多餘的組織液,所以容易浮腫的人要避免攝取過多鹽分。

補充水分則要盡量在白天進行,減少在夜晚喝水。飲料最好盡量選擇溫的。按摩後為了幫助排出體內的老廢物質,可以喝兩杯左右的溫水。

此外,酒精會使血管脫水,如果飲酒過量,會使身體水分流失,血液濃度變高。要使變高的濃度下降,就必須讓水分進入血管中。此時進入血管中的水分有一部分會形成浮腫,所以要避免過度飲酒。

包含大量鉀的蔬菜或水果、以及大量維他命B1(豬肉、糙米、蕎麥、花生、大豆、鰻魚等等)的食物或海帶海藻類,可以使水分新陳代謝變順暢,所以要盡量攝取這些食物。辣的食物或重口味的食物會使淋巴液的濃度變高,導致淋巴管中的廢物難以排出體外。在飲食上要仔細斟酌蛋白質或礦物質(尤其是鉀、鈣、鎂等等)的均衡攝取。

月經前會浮腫的人,可攝取維他命(鰹魚、鮪魚、秋刀魚、鮭魚、肉類的肝臟、香蕉、地瓜等等)有效改善這個問題。此外,過度攝取鉀則可能出現腎功能障礙等嚴重問題,必須特別注意。

本文出自世茂出版《筋膜系統伸展全書:日本筋膜伸展博士教你解決下肢浮腫、小腹凸出、頸椎僵直、腰酸背痛、慢性疲勞!》一書

【延伸閱讀】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節炎、成長痛怎麼辦?芭樂竟能抗發炎止痛?

 
1.5k 人追蹤
追蹤
 
饒月娟、杜秀容等四大營養師


【早安健康/饒月娟、杜秀容等四大營養師】當孩子喊說膝蓋或小腿後側感到疼痛時,身為父母的你是否都會這樣說呢?「這就代表你要長大了,一下子就好了!」被認為是成長必經的這種疼痛,是否真的適用在每個發育期的小孩、青少年身上嗎? 
 

成長痛又稱生長痛

,黃院長解釋,「這種現象比較常發生在幼兒期階段,例如幼稚園或低年級的孩子。」通常發生在傍晚或晚上睡覺時,但隔天早上醒來後又沒事似的活蹦亂跳,這種斷斷續續的情形約在一兩年內會自行消失、痊癒。在排除骨折或外傷,或是腫瘤、骨癌等等病理性因素後,由於在醫學上尚無明確的病因,因此很多人都會把這種疼痛稱之為生長痛。「可能跟這個階段的孩子比較活潑好動,因此造成肌肉拉傷或過度疲勞使用有關。」 

不過,也有些父母親聽到孩子喊痛,便慌張的以為是關節出了毛病,「其實有時只是因為小幼兒表達得不夠完全,不見得是關節痛,可能只是肌肉痠痛而已。」因此,如果對睡眠或日間活動沒有造成什麼影響,不用特別擔心,只要加以持續的觀察,有必要時再求診小兒科即可。 

至於成長中的青少年,「因為白天運動量大,導致肌肉、肌腱或軟骨僵硬疼痛或韌帶損傷。」也是常有的現象,這一類屬於急性的運動傷害,「第一時間要用冰敷處理,待第二天過後則要以熱敷來幫助恢復。」並且多加休息,就能減緩、好轉。 

關於生長痛,徐醫師解釋,「一般會發生在下肢,尤其是膝蓋周圍。」但她也叮嚀家長在聽到孩子膝蓋或關節疼痛時,「先問問看是不是有跌倒、扭到腳的情形,排除意外的可能。」當家中子女因為骨骼成長得較快,周邊組織相對受到拉扯而產生純粹的生長痛時,中醫師亦建議可以熱敷,或在局部疼痛處用劃圈方式按摩,幫助血液循環、緩解痛感。 

要注意哪些徵兆或異狀? 

因為活動量增加或是過度運動的關節痠疼,一般來說只要注意一下活動量,多休息、熱敷或是把腿抬高,都能獲得改善。「通常並不會出現紅腫或硬塊。」如果除了關節痛之外,「還伴隨有關節的紅、腫、熱現象,甚至發燒的話,就要小心是否有病變的可能了。」像是兒童類風濕性關節炎、骨肉瘤等等,「18歲以下的孩子建議還是先向小兒科醫師諮詢,必要時會安排各種檢查幫助確認。」 
 


這些食物要少吃! 

油炸食品含ω-6脂肪酸較高,應避免食用,以免加重發炎。此外,含油脂量高的食物,還包括豬皮、雞腳、雞翅……等,當然也不建議食用。另外,應注意平時少吃冰品、冷飲等等食物,以免造成血液循環不良,體液滯留而增加疼痛的發生。 

關節止痛的3種營養密碼 

成長痛首先必須排除是外傷、腫瘤、關節炎等症狀。雖然天然食物和治療關節疼痛沒有直接關係,但可以間接減輕症狀。 
 

  1. 可降低發炎狀況的「ω-3脂肪酸」
    補充富含ω-3的深海魚類或魚油,可降低發炎狀況,如鯖魚、沙丁魚、秋刀魚……等。
     
  2. 有助肌肉與骨骼的修補的「蛋白質、鈣質」
    如因運動傷害導致肌肉、肌腱或軟骨僵硬疼痛或韌帶損傷,在飲食中補充適量蛋白質與鈣質,有助肌肉與骨骼的修補。
     
  3. 對抗、減輕發炎的「維生素C、植化素」
    含有抗氧化成分的維生素C與植化素,是對抗、減輕發炎產生的營養素。可多樣化選擇顏色豐富的蔬果,例如含有胡蘿蔔素的紅蘿蔔、類黃酮素的黃色蔬菜、葉黃素的黃綠色蔬菜、花青素的紫色蔬菜等等。含有維生素C的水果,更是每日不可或缺的好食物。


營養師推薦食材- 鯖魚 

鯖魚含有豐富維生素與礦物質,尤其鐵質含量豐富,高於一般魚類。鯖魚油脂中富含ω-3脂肪酸,約佔其脂肪含量18.7%,每100公克含有DHA 4.5公克及EPA 2.8公克,據研究指出具抗發炎效果。含有優質蛋白質,有助於疼痛組織修復。 

其中,EPA有擴張血管、防止血液凝結、幫助關節組織修補的功效;DHA對大腦細胞、特別對腦神經傳導和突觸的生長發育有著極重要的關聯。對學生而言,鯖魚是最相當適合他們食用且易於補充所需的食物,每週攝取1~2次為宜。 

【料理訣竅】跟著做這樣料理更美味 
以薄鹽稍醃後,因其含油量多,油煎時僅需加入少許油,完成後淋上富含維生素C的檸檬汁,提香增味。亦可加入蔥薑蒜末、砂糖、醬油一起紅燒,孩子的接受度會更高。魚肉經常被加工製成魚丸、魚鬆、魚罐頭……,但加工製品鹽份高,不宜多食。 

【POINT】保存挑選訣竅 
魚眼明亮,外形完整、魚皮光澤度高者為上品。若魚眼灰濁、水晶體凹陷、魚肉凹下或破損,表示擺放時間長,已失去新鮮度。另可以食指觸摸魚鰓表面,再聞手指味道,如果有惡臭或阿摩尼亞味,表示已有腐壞現象。購買後需盡快食用,避免有冷凍再解凍的過程,以免降低新鮮美味。 

每100公克所含的營養成分 

熱量(大卡) 417
膳食纖維(公克) 0
粗蛋白(公克) 14.4
碳水化合物(公克) 0.2
粗脂肪(公克) 39.4
維生素A(視網醇當量) 183.1
維生素B1(毫克) 0.03
維生素B2(毫克) 0.47
維生素C(毫克) 0
鈣(毫克) 7
鈉(毫克) 56
鉀(毫克) 308
鎂(毫克) 24
鐵(毫克) 1.4
鋅(毫克) 1

 


營養師推薦食材- 芭樂 

芭樂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以水果一份來計算,泰國芭樂180公克(約1/3個),其維生素C含量可達145毫克,已是每日維生素C建議量的145%;同時它也含有植化素,對於減輕發炎有所助益。 

纖維含量也很理想,每份含有5.4公克膳食纖維,比一般蔬果含量高,可達每日建議量的20%。有助排便,利於腸內毒素排出,有助新陳代謝。 

在台灣,芭樂品種眾多且平價,果實甜美肉厚、質脆可口,孩子在食用上也很方便,可多多補充,建議每日攝取量不超過1顆。 

【料理訣竅】跟著做這樣料理更美味 
市面上加鹽或甘草醃漬的芭樂,會攝取過多的鹽分、影響血壓,盡量少吃。芭樂籽不易消化,食用前應先去籽;而芭樂含有鞣質,吃多可能導致便秘,尤其是體質燥熱、有便秘情況者,應注意也要多攝取水分,且避免食用過量。 

【POINT】保存挑選訣竅 
應選果臍部位適度開展的,熟度較好;外皮顏色較翠綠的,口感清脆。如購買時外層套有塑膠袋及泡綿,回家後未食用前不用去除,放置冰箱冷藏可保存較久。由於果皮凹洞較多,以流動清水充分洗淨,可避免農藥殘留。 

每100公克所含的營養成分 

熱量(大卡) 38
膳食纖維(公克) 3
粗蛋白(公克) 0.8
碳水化合物(公克) 9.7
粗脂肪(公克) 0.1
維生素A(視網醇當量) 15
維生素B1(毫克) 0.03
維生素B2(毫克) 0.01
維生素C(毫克) 81
鈣(毫克) 4
鈉(毫克) 5
鉀(毫克) 150
鎂(毫克) 6
鐵(毫克) 0.1
鋅(毫克) 0.2


【延伸閱讀】 
 


本文摘自《專為青春期孩子設計的菜市場營養學:4大營養師聯手解決長不高、肥胖、青春痘、發育差等所有問題!》/饒月娟、杜秀容等四大營養師/台灣廣廈

 
 
看這些話題的相關文章: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接種輪狀病毒疫苗要注意 七種狀況不適合!

 
57 人追蹤
追蹤
 

口服輪狀病毒疫苗可有效降低嬰幼兒感染輪狀病毒的風險,但是在接種疫苗前仍須先經醫師診斷,以免招致反效果!到底哪些人不適合接種輪狀病毒疫苗呢?弘森診所吳書毅醫師題醒,嬰幼兒在接種口服輪狀病毒疫苗前應先諮詢醫師診斷,若已知對疫苗成分過敏或曾出現不良反應、具免疫功能相關疾病或免疫功能低落等狀況都不宜接種;若正處於急性嚴重發燒性疾病的嬰兒,則應待症狀緩解後再安排接種時程為佳唷。



根據衛生局疾病管制處資料指出,不適合接種輪狀病毒疫苗的對象包括:

1. 已知對疫苗成份或其他任何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者。

2. 患有嚴重複合性免疫功能不全 (SCID) 相關疾病患者。

3. 曾經發生腸套疊的嬰兒,或未經矯正的腸胃道畸形者,亦有較高發生腸套疊副作用的機率。

4. 免疫功能低落族群,例如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療、原發性及後天性免疫功能不全、惡性腫瘤、器官移植之患者。

5. 過去接種輪狀病毒疫苗曾經發生不良反應者。

6. 其他經醫師評估不適合接種者。

7. 急性嚴重發燒性疾病患者,宜延後接種口服輪狀病毒疫苗。

輪狀病毒相關問題,建議諮詢「小兒科、家醫科」


專家諮詢:弘森診所 吳書毅醫師

延伸閱讀
 

■  認識口服輪狀病毒疫苗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產後肥胖狠甩水腫、橘皮〜2招瘦肚操、翹臀操強力打擊

華人健康網 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懷孕婦女頂著便便大腹,滿心歡喜期待著寶寶呱呱墜地的那一天到來,但是,孕期中最感煎熬的卻是水腫、便祕、橘皮浮現;還有困擾的是產後如何有效瘦身,才能將惱人的肥胖大肚、蜜肥臀快速甩掉,重拾孕前的窈窕身材,成為辣媽一族。

檢視相片
 
產後肥胖狠甩水腫、橘皮〜2招瘦肚操、翹臀操強力打擊

甩掉孕期水腫、便祕、橘皮 產後瘦身大作戰

懷孕時因為肚子裡多了一個小孩的重量,加上身體內的液體量大增、循環功能變差,容易造成水腫、便祕、橘皮、妊娠紋等問題。這些問題在產後,其實都可以透過運動來改善,雖然,產後運動並非馬上就能看到效果,但是透過持之以恆的運動,自然能漸漸改善這一些惱人的問題。

懷孕的時候,建議平均1個月重1KG,整個孕期下來胖10KG左右是最理想的,若是胖到20KG就有點太多了。如果你很在乎體重,其實孕期就不要胖太多,這樣產後瘦身,才不會這麼辛苦。

產後瘦身 關鍵期是6個月

很多人都說產後瘦身的關鍵期是6個月,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婦產科主任朱繼章表示,這一定是當然的,因為越晚動、越不動,油脂定型後就很難消除了,甚至建議滿月後,就應該要開始運動。若是生產時有狀況則例外,需再請教自己的婦產科醫生。

專業舞蹈老師楊昕諭(小霓老師),懷孕時胖了18kg,產後3個月便自創「產後瘦身操」,成功健康瘦回懷孕前的體重。她在新書《肉鬆大嬸OUT!腰腹臀腿緊實瘦身操》中教大家「產後瘦身操」,是利用簡單動作來鍛鍊核心肌群、訓練肌力,希望能透過這本書,讓每位產後媽媽都能簡單瘦、健康瘦,打造出完美曲線。

以下示範局部雕塑操,強力打擊肥肚、肥臀的「瘦肚操」、「翹臀操」:

局部雕塑操,肥胖部位強力打擊

小霓老師特別設計的「 局部雕塑操」,大部分的運動都在3個動作內即可完成, 不僅簡單還結合了皮拉提斯、瑜珈、拉筋、訓練肌耐力等動作,可鍛鍊核心肌群更能提升肌力訓練,減脂、雕塑身材效果一級棒。

《瘦肚操》

★腰腹扭轉

次數:20次五回合,中間休息15秒。

進階:大腿可夾瑜珈磚。

強化部位:腹直肌腹斜肌、斜方肌。

基本動作:

1.坐姿挺胸,雙腳打開與肩同寬,腳向前彎曲踩地。

2.雙手伸直,手心相對,並向前斜上舉。

3.先吸氣,將身體向後傾斜約15度,同時將身體轉向右邊,右手向後延伸。吐氣,將身體放回原位置。另一邊同樣動作。

檢視相片
 
《瘦肚操》1.坐姿挺胸,雙腳打開與肩同寬,腳向前彎曲踩地。(圖片提供/橙實文化)
檢視相片
 
《瘦肚操》2.雙手伸直,手心相對,並向前斜上舉。(圖片提供/橙實文化)
檢視相片
 
《瘦肚操》3.先吸氣,將身體向後傾斜約15度,同時將身體轉向右邊,右手向後延伸。(圖片提供/橙實文化)

★進階版動作:

強化部位:三角肌肱二頭肌。

進階版動作1/可將身體角度傾斜更多,就能更加鍛鍊到腰腹肌肉群。

進階版動作2/雙手拿啞鈴,可以增加訓練的強度。

檢視相片
 
進階版動作1/可將身體角度傾斜更多,就能更加鍛鍊到腰腹肌肉群。(圖片提供/橙實文化)
檢視相片
 
進階版動作2/雙手拿啞鈴,可以增加訓練的強度。(圖片提供/橙實文化)

《瘦肚操》

★抬腳捲腹

次數:20次五回合,中間休息15秒。

進階:拿啞鈴。

強化部位:腹直肌。

1.身體平躺,雙腳伸直,將雙手平放於身體兩側。雙腳要伸直。

腹部很容易堆積脂肪贅肉,捲腹的動作可以鍛鍊腹直肌,打造出人人稱羨的腹肌。

2.吸氣,雙腳抬高15度,同時將雙手向上舉。手由下往上畫圈。

3.吐氣,將雙腳彎曲,膝蓋靠近胸口,雙手從上向外畫圈放回身體兩側。膝蓋盡量靠近胸口,手由外向下畫圈。

檢視相片
 
1.身體平躺,雙腳伸直,將雙手平放於身體兩側。雙腳要伸直。(圖片提供/橙實文化)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排毒專業又困難?9個馬上就能做的簡易排毒法

 
 
排毒專業又困難?9個馬上就能做的簡易排毒法
【早安健康編輯部】看了這麼多解釋毒從哪裡來,以及身體如何排毒的說法,相信你已經想要開始認真排毒了。可是排毒的方法很多,好像都很麻煩?其實不會的,雖然有一些複雜的運動或是光靠自己沒辦法進行的排毒步驟,但是仍有許多簡易又有效的方法,日常生活中隨時都可做、想到就可做,沒有負擔,立即上手。現在我們就從立馬可以排毒的方法開始。 


梳頭排毒 

梳頭的功效 

梳頭可以說是最簡單的按摩,《人體使用手冊3:每天10分鐘梳頭推背,健康長壽一生》認為,以梳頭的方式按摩頭皮,並不需要執著經絡或穴道的確實位置,只要持續梳頭就有按摩的效果,達成排毒、降血壓、減緩頭痛等效果。 

梳頭如何排毒 

梳頭的目的是促使頭皮血液循環順暢。中山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承箕在《24小時健康行事曆》書中也說,從中國古代的養生哲學來看,梳頭的目的是按摩經絡與穴位,可以活絡膽經與膀胱經,進而影響全身器官的運作,提昇排毒的能力。 

怎麼梳頭 

頭部的經絡是沿著額頭到後腦勺的方向平行分佈,因此梳頭時要由前往後梳,每天梳50下,頭頂與兩側都要顧及到,重點是要梳到頭皮,才能刺激到經絡。 

大笑排毒 

大笑的功效 

美國史丹佛大學研究顯示,大笑1分鐘消耗的熱量等同慢跑10分鐘,聽起來多麼划算!如果多看看網路笑話、喜劇電影或電視節目,能夠笑10至15分鐘就可以消耗50卡,大約等於一顆巧克力的熱量。 

大笑還能活化大腦,等同於智力訓練,美國羅馬琳達大學的研究還顯示,大笑時腦部釋放出大量的γ波,與靜坐冥想時大腦的活動一樣。大笑還能活化NK 細胞以抑制腫瘤,並分泌抗老化荷爾蒙。 

大笑如何排毒 

《氣血好,百病不生》一書指出,「笑」這個動作對呼吸系統乃至於胸腔的運動都有幫助,有助於擴張肺部,如此一來,可以進行深度呼吸,不但能呼出更多人體不需要的二氧化碳,還有機會把積存在肺部的有毒物質一齊排出去。 

大笑的方法 

每天找出一些幽默的笑話或影片。暫時把煩惱擺一邊,放鬆心情,當笑點來到時,不要害羞,放大聲音、腹部用力地發出「哈、哈、哈」聲音吧! 

輕鬆笑一笑 

總經理外訪客戶,臨時想起業務未交代,打電話回公司找人,接電話的阿正剛好忙著跟女友傳 Line :「你等下再打,我很忙。」總經理火大:「你忙什麼?你知道我是誰嗎?我是總經理」阿正也很火地回嗆:「那你又知道我是誰嗎?」「你誰?」「那就好,掰掰」 


喝水排毒 

起床喝水的功效 

起床後常會覺得有些昏沉,往往需要洗把臉,精神才會振奮起來;我們的腸胃也一樣,剛從睡眠中醒來,蠕動的力道也要跟著清醒。起床一杯水,就是刺激腸胃最好的方法。 

「水!水!水!」李德初醫師特別強調,肝臟分解各種毒素時,需要水分參與化學作用;當毒素分解完成後,最後的廢物會跟其他能溶於水的毒素,一起排出體外,因此補充水分對人體非常重要。 

起床喝水如何排毒 

中山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承箕在《24小時健康行事曆》書中提到,起床後喝下第一杯水,胃部會發出訊息給大腦,大腦就會反應給整個消化系統「開工了」的訊息,就會促使腸道蠕動,稱為「胃大腸反射」。腸道蠕動可促使累積一整晚的糞便往盲腸移動, 產生便意,就可以把身體的廢物排出去。 

起床第一杯水怎麼喝 

早上第一杯就喝冰開水,容易讓內臟收縮痙攣,因此溫開水較好。刺激「胃大腸反射」的力道愈弱,效果就愈不好。3 分鐘內喝下 400至500cc的水,可以給胃部足夠的刺激,最快5分鐘就能發揮效果。 

清舌苔排毒 

清舌苔功效 

除了少數身體健康的人,多數人都會有舌苔。舌苔裡面藏匿很多病菌。口中的病菌進入腸道,影響食物消化或造成便祕,重則導致癌症,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一項研究指出,口腔中常見的一種梭桿菌,會在大腸中出現,而成為可能導致大腸癌的原因之一。 

清舌苔協助排毒 

清除舌苔可以減少壞菌進入腸道,讓腸道裡有助消化與排便的菌種仍維持一定數量,才能維持正常功能,持續運作,避免便祕發生。 

如何清舌苔 

使用刮舌器從舌根往舌尖方向刮三次。也可使用不銹鋼湯匙,反過來讓面向下的方式,代替刮舌器。 

熱敷排毒 
 
熱敷的功效 

不論中西醫,都認同低體溫對身體的不良影響。如果體溫低,身體的排毒效率也會跟著低下。日本醫學博士石原結實認為,當體溫一路下滑到35度,不僅容易引發各種疾病,還是腫瘤細胞最容易繁殖的溫度。維持正常體溫的方法很多,但最直接的做法就是針對哪裡有問題,就以熱敷的方式讓局部溫度昇高,可和緩病症、恢復人體功能。

熱敷協助排毒 

在排毒方面,熱敷主要的作用在於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順暢。石原結實表示如此做才能協助器官功能恢復,例如有腹瀉的情形,如果有就醫查明不是其他疾病造成,就可以以肚臍為中心熱敷,一天二至三次。

熱敷的方法 

如何熱敷?一般用暖暖包熱敷是最簡單的方法。也可以使用熱毛巾,有散發蒸氣的效果,也能促使排汗、促進血液循環。石原結實另推薦在晚上睡覺時,用傳統熱水袋放在需要熱敷的部位,效果持久。 

指尖按摩排毒 
 
指尖按摩功效 

日本免疫權威福田稔表示,按摩手指的原理是給予相關部位神經刺激,可以將停滯的血液順暢地運送到肢體末梢,如此就能提高免疫能力。而五隻手指指尖的神經又對應到不同的疾病或症狀,例如按摩小指可以改善失眠、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無名指可改善嗜睡與倦怠,食指可以改善胃潰瘍與美肌等,大姆指改善咳嗽、氣喘。 

指尖按摩如何排毒 

按摩手指能改善許多呼吸道與消化道症狀,讓身體呼吸順暢、排便功能正常。促進末梢血液循環有助於身體將躲藏在各處的毒素與無用的二氧化碳帶走,最後排出體外。如何按摩指尖按摩的重點部位在指甲根部,那裡有許多神經纖維需接受刺激。雙手與雙腳各按摩兩至三輪,不用3分鐘就可看到成果。 

唾液排毒 

唾液的功效 

你可能不知道,口中的唾液除了具有第一階段食物消化功能,也能夠分解毒素。日本內科與過敏治療醫師大森隆史在《身體排毒小百科》裡提到,進入身體的毒素主要透過腸道與肝臟合作加以分解,但食物在進入腸道前,第一關其實是口腔,其中的唾液可說 是以往被大家忽視的解毒過程。唾液雖然不是人體主要的解毒途徑,但是可以減輕其他臟器的工作負擔,盡可能維持身體排毒效果在最佳狀態。 

唾液如何解毒 

唾液中除了含有具初步消化作用的消化酶外,還含有許多酵素、維生素、礦物質,以及殺死病菌的抗體,以及除去活性氧的酵素。如果吃的是胚芽類食物,經過唾液協助消化吸收,可有更多抑制致癌物質的效用。 

唾液解毒如何做? 

從今天開始,每一口食物至少咀嚼30次再吞下。細嚼慢嚥不僅能幫助消化,也能讓食物與唾液充分混合,增加與食物中毒素接觸的機會。

腹式呼吸法 
 
腹式呼吸法功效 

醫學已經知道人體在產生能量的過程中需要氧氣參與化學轉變的代謝過程,如果氧氣不夠,身體雖然還是可以產生能量,但有氧代謝比無氧代謝的效果強19倍,且無氧代謝會產生更多身體不需要的乳酸,改變體內酸鹼度,對身體有害。因此,如果能做有氧運動,強化心肺功能,對排毒有很大幫助。 

許多醫師與專家推薦的「腹式呼吸法」,就是最簡單的有氧運動。全民健康基金會與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陳錫中、臨床心理中心心理師鄭婷文在《腹式呼吸 穩定情緒 好輕鬆》指出,已有研究證明使用一般呼吸方法會阻礙較低部位肺葉的換氣功能,至於腹式呼吸可以形成胸腔負壓,協助靜脈血流回到心臟,減輕心臟工作量。 

腹式呼吸法如何排毒 

腹式呼吸可增加肺活量,增加身體吸收氧氣的量,同時也能呼出更多廢氣。還可加速心跳,讓血液循環更流暢,身體末梢微血管的血流也跟著動起來,氧氣便可更容易地到達每個細胞,並把廢物與毒素帶走。 

《遠離醫生、停止亂吃藥》一書中,介紹了很簡單的腹式呼吸要領。

1.慢慢用 10 秒鐘時間經由口吐氣,盡量把腹中空氣吐光,腹部也會因橫隔肌上升往內縮。 

2.用鼻子吸氣,此時腹部會因為吸進很多空氣而往外鼓,同時橫隔肌跟著下降。 

瑜伽排毒 

瑜伽的功效 

近年來瑜伽已經成為一種女性常選擇的運動,它對身體的好處在於可促進血液循環、提昇各種腺體分泌、促進新陳代謝、增加身體柔軟度,且在進行動作與呼吸的同時,穩定情緒,甚至達到控制體重的目的。 

瑜伽如何排毒 

瑜伽的動作在於伸展身體,並且在配合呼吸的過程中,透過肢體的拉扯進而放鬆肌肉,提高體內臟器的活性,使多餘的廢物排出體外。 


三日月式瑜伽 
 

1.雙腳併攏,雙手合什在胸前,兩個姆指交扣, 此時放鬆肩膀,開始吐氣。 

2.開始吸氣,同時將手臂往上方伸直。 

3.開始吐氣,同時將上半身往右邊傾斜,接著維持不動,呼吸 5次。此時的臉與胸口都是朝向正前方。 

4.重覆上述動作,但改向左側傾斜。 

參考資料:《瑜伽,你做對了嗎?》 

此為《早安健康》5月號《排毒關健102招》部分內容。完整精采內容全台各7-11、全家、萊爾富、OK超商及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網路書店熱賣中!早安健康嚴選三本免運
 
 
 

歡迎關注早安健康 LINE @

everydayhealth-line-join-qrcode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孕媽咪頻抽筋好難受?女中醫推黑豆甘草蜂蜜粥+這幾招KO

 
888 人追蹤
追蹤
 
華人健康網 記者洪毓琪/台北報導

【華人健康網記者洪毓琪/台北報導】「唉唷!好痛…」相信不少孕媽咪都曾有過半夜突然抽筋被痛醒的經驗,不僅疼痛來的劇烈,更是影響睡眠品質該怎麼辦?難道是鈣質補充不夠嗎?中醫師表示,從中醫角度來看,孕婦抽筋並不一定是含鈣的食物攝取不取,可能是腸胃機能不佳,導致身體無法有效吸收引起,建議從調理體質著手改善。

檢視相片
 
孕媽咪頻抽筋好難受?女中醫推黑豆甘草蜂蜜粥+這幾招KO

孕婦為什麼常抽筋?寶寶發育需要大量鈣質

為什麼孕婦這麼容易抽筋?這是因為以營養學的觀點來看,寶寶發育過程需要大量的鈣質。尤其是在孕期過了第12週之後,胎兒需要的鈣質更是明顯變多,原則上此時準媽媽一天的所需鈣質應維持在800~1,000毫克之間。否則光是補足母體所需鈣質,卻沒顧及胎兒;慢慢胎兒就會轉而吸收準媽媽的骨骼鈣質,使孕婦體內產生鈣磷不平衡的現象,導致晚上容易抽筋的發生。

補鈣了還是常常抽筋怎麼辦?孕媽咪當心腸胃吸收出問題

不過,孕媽咪如果已經補充鈣質,還是經常抽筋該怎麼辦?賴睿昕中醫師表示,孕婦抽筋不一定是含鈣的食物吃的不夠,可能是身體無法吸收食物中的鈣質;或者是身體自己合成鈣質的功能減退了。

這時候補充鈣劑反而會加重腸胃的負擔,影響其它營養元素的攝入,因此孕婦即便補充了含鈣食物,還是一樣可能抽筋。建議孕媽咪想改善抽筋問題,應以調理腸胃機能,使身體合成鈣質的功能提升為關鍵。

檢視相片
 
中醫認為女性懷孕後期常會有腎氣不足,或肝腎陰虛,不能濡養經脈;或因長期吹冷氣,造成身體受寒,寒主收引凝滯,導致經脈攣急收縮而抽筋疼痛的現象發生。

孕媽咪要養肝腎 黑豆、蜂蜜入菜做補腎潤筋粥助調理

此外,由於女性懷孕後期常會有腎氣不足,或肝腎陰虛,不能濡養經脈;或因長期吹冷氣,造成身體受寒,寒主收引凝滯,導致經脈攣急收縮而抽筋疼痛的現象發生。人體各個部位都有不同的經絡所過,而「肝主筋」,且中醫所說的肝,不是單指肝臟而言,而是更廣泛的包含了肝血,肝氣和肝經。

而肝血主柔潤滋養,因此一旦肝血不足便會引起抽筋的發生,最常見到的典型案例,就是懷孕中的婦女。再加上,「陽明主潤宗筋」,故孕媽咪在腸胃吸收不良,或營養不均衡的狀況下,也有可能會抽筋;而這時適度食療是很有幫助的,建議媽咪孕期間不妨可自製下列「補腎潤筋粥」來輔助調理:

★黑豆蜂蜜補腎潤筋粥

材料:黑豆10公克、生白芍10公克、生甘草10公克、白米100公克、胡麻仁10公克、蜂蜜適量。

作法:

1.將生白芍、甘草洗淨,水煎取汁備用。

2.胡麻仁、黑豆洗淨瀝乾,炒香備用。

3.將白米淘洗乾淨,放入胡麻仁、黑豆,並加入生白芍、甘草熬煮成的藥汁小火慢燉成粥。

4.待粥熟時,調入蜂蜜再滾沸1~2次即成。溫熱飲服,每日1至2次即可。

作用:黑豆,可以補腎氣、增強免疫力。而芍藥和甘草對於血虛不能濡潤筋脈,而出現的下肢抽筋的現象有很好的治療作用;至於胡麻仁則能潤腸,白米可以補充元氣、增加腸胃動能,適度食用對孕媽咪體質調理益處良多。

檢視相片
 
若真的不慎抽筋,孕媽咪千萬不要慌張,只要抽筋時先確認身體保持穩定,於坐姿或是臥姿下,再輕柔的往反方向拉伸,或拍打痙攣繃緊的肌肉。

孕媽咪防抽筋有秘訣~女中醫保養全攻略報你知

除了適度的中醫食療外,賴睿昕中醫師建議,孕媽咪在日常飲食上,避免食用生冷或性質寒涼、甜膩的食物。多吃櫻花蝦、小魚乾、優酪乳、黑芝麻、黑米、黑豆、紅棗、核桃仁等含鈣量豐富的食材食用;並攝取各種當季的深紅色水果、深綠色的蔬菜,就是改善循環不良問題、補充營養的好選擇。

另外,睡前泡腳、避風寒,晚上睡眠穿著寬鬆的,過肘、膝有助關節保暖的睡衣。同時多曬太陽,進行適量的戶外或室內的伸展運動,也都有助改善經絡不暢帶來的痠麻、抽筋問題。 ‬睡覺時可以加「月亮枕」墊在腹部,或兩腿下面;習慣側睡者也可夾在兩腿之間,都有助舒緩睡眠中腰部壓力帶來的不適,讓孕媽咪比較好入眠,也比較不會腳麻。

若真的不慎抽筋,孕媽咪千萬不要慌張,只要抽筋時先確認身體保持穩定,於坐姿或是臥姿下,再輕柔的往反方向拉伸,或拍打痙攣繃緊的肌肉。譬如,將腿部伸直,抓住前腳掌,輕輕的往腳背方向拉伸;或試著以腳跟為中心,往下再往小趾外側緩慢旋轉,都是能協助放鬆小腿後伸肌肉群的好選擇。

【延伸閱讀】

 
 
看這些話題的相關文章: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妊娠高血壓:懷孕水腫當心子癲症,孕期如何控制血壓?

 
1.5k 人追蹤
追蹤
 
新聞中心蘇柏儒


【早安健康/蘇柏儒報導】妊娠高血壓指的是婦女在懷孕時血壓升高,精確上來說是原本沒有高血壓的婦女,在懷孕時收縮壓持續大於140mmHg或舒張壓持續大於90mmHg,且高血壓的情況在產後12周內能夠恢復,妊娠高血壓會造成孕婦和胎兒的危險,且與子癲前症、子癲症等等較嚴重的疾病有著密切關係。 
 

妊娠高血壓的高風險群


代謝性疾病和肥胖是誘發妊娠高血壓的重要的危險因子 
(1) 懷第一胎的孕婦 
(2) 多胞胎孕婦 
(3) 年齡過大或過小的孕婦:大於40歲或小於18歲 
(4) 體重過重的孕婦 
(5) 罹患糖尿病的孕婦 
(6) 罹患慢性高血壓的孕婦 
(7) 罹患慢性腎病的孕婦

 

 

妊娠高血壓症狀


輕度的妊娠高血壓經常不會表現出明顯症狀,但若出現某些指標性的症狀時,必須懷疑病況進展成較嚴重的子癲前症或子癲症 
(1) 體重增加 
(2) 身體水腫,常從下肢開始向上蔓延 
(3) 尿液中出現久久不散的泡沫:也就是蛋白尿,應懷疑進展成子癲前症 
(4) 肌肉抽蓄:應懷疑症狀進展成子癲症 
(5) 視力模糊、意識改變、嚴重頭痛、噁心嘔吐等等神經性症狀:應懷疑嚴重的子癲前症或子癲症

 

 

妊娠高血壓治療


妊娠高血壓的治療宗旨是避免進展成子癲前症和子癲症,輕度患者可以只先觀察,進展成較嚴重的子癲前症或子癲症的患者就必須進行治療 
(1) 給予降血壓藥物 
(2) 針對進展成子癲前症或子癲症的孕婦可給予抗癲癇藥物 
(3) 立即剖腹生產:針對嚴重的子癲前症或子癲症孕婦

 


【延伸閱讀】 
 

 

 
 
看這些話題的相關文章: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給準媽媽的呼吸練習,讓生產更輕鬆!

 
1.5k 人追蹤
追蹤
 
邁克‧馬里奇


【早安健康/邁克‧馬里奇(世界潛水冠軍、呼吸教練)】

懷孕女性的呼吸


很多婦女會問,有沒有適合懷孕期間做,又不會造成傷害的運動?對於那些無法過度運動的準媽媽而言,更想知道答案。 

以管理分娩時壓力的觀點來看,呼吸練習是最合適的運動,更別說它對「生產」這件事的好處。若以運動的觀點來看,呼吸訓練可以降低肌肉、骨骼加在脊椎上的壓力,有利於血液循環,也能避免髖骨疼痛—這些疼痛會隨著孕期出現,主要都是因為肚子越來越大的關係。 

在某些專業的領域裡,以正確的呼吸搭配特定的瑜伽體式,可以幫助孕婦重新找回與自己身體的連結,減低因為懷孕而引發的焦慮。其中的最大優點就是放鬆。因為呼吸訓練會讓身心達到長時間的平衡,幫助懷孕婦女面對孕期;而放鬆的技巧與姿勢,會強化關節和骨盆的彈性,在陣痛開始與胎兒降臨的那一刻顯現其用途。 

給準媽媽的呼吸練習 

以下是適合孕婦的呼吸訓練: 
1.身體站立,雙手手心朝外,靠著身體兩側自然垂放。 
2.雙腳微張,腳尖向外約四十五度。 
3.骨盆向後傾(保持臀部夾緊)。 
4.肛門括約肌維持緊縮狀態。 
5.用腹部深深吸氣,慢慢吐氣,時間要拉長。 

這個訓練真的很簡單,不過它的基本重點是一定要觀察身體,妳們會發現腹部那一帶受到控制,而且只運用胸腔的橫膈膜和緊縮會陰帶。讓妳們做到正確的橫膈膜呼吸,增加骨盆腔的力量,有助於分娩那一刻的生產。 

【延伸閱讀】 
 


本文摘自《神奇的慢呼吸》/邁克‧馬里奇(世界潛水冠軍、呼吸教練)/三采

 
 
看這些話題的相關文章: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橄欖油健康又可助減重,但食藥署竟註警語「孕婦及嬰幼兒不宜食用」

 
182 人追蹤
追蹤
 
 
ben bryant / Viashutterstock

ben bryant / Via  shutterstock

 

每日健康/ 綜合編譯 林宏軒

過去橄欖油被認為是比較健康的油脂,認為相對於其他會造成心肌梗塞與代謝症候群的油脂。橄欖油是相對較好的。不過衛福部食藥署公布油橄欖果實渣萃取物使用限制及標示規定草案,還是對於規範抗氧化成分「羥基酪醇」的含量範圍限制在15%至40%。

 

食藥署組長潘志寬說,橄欖油萃取之後剩下來的油渣,在許多國家,例如美國、紐澳等地都有業者將其製成膳食補充品,近期也有業者提出申請欲在台上市。不過依據食藥署並邀集專家討論,世界首創須標示「孕婦及嬰幼兒不宜食用」的警語,新制最快明年初上路。

 

決議規範此類產品所含的「羥基酪醇」含量為15至40%,羥基酪醇每日使用量20毫克以下。

 

世界各國雖未強制橄欖油渣萃取物的產品須加註警語,不過仍然有動物實驗報告發現,攝取過多的高劑量的橄欖油渣膳食補充品,會致動物胚胎體重偏輕,因此規定這類產品的外包裝應以中文顯著標示「孕婦及嬰幼兒不宜食用」的警語。

 

潘志寬強調若查獲食品使用原料不符合前述規定者,可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開罰3萬至300萬元。

參考資料:食藥署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綜合維他命吃了傷身?需要讓嬰兒喝牛初乳嗎? 讓專家告訴你!

 
138 人追蹤
追蹤
 

撰文=編輯部



現代人生活忙碌,家中或隨身都可能攜帶綜合維他命或相關保健食品,以期增加身體免疫力和補充營養,但你真的知道你吃下去的保健食品,是否真的有效?

常說「憂傷的靈使人乾枯,喜樂的心乃是良藥」,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所長潘敏雄在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良食脈動」講座中表示,常保心情愉快就能讓身體好,但是若需要額外補充保健食品,就要確保吃進去的東西是否經過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署(簡稱食藥署)的檢驗合格認證、外包裝標示清楚且詳細,且不要誤信坊間傳言或不明人士推薦而購買高價的保健食品,不僅花大錢又傷身。

免疫力調節適當即可 穩定的生活作息很重要

潘敏雄強調,人類的身體組成結構與內容相當複雜,其中又以免疫系統最為複雜,而免疫系統是生物體體內一系列的生物學結構和進程所組成的疾病防禦系統,因此平常必須特別注意免疫力調節問題。

但免疫力強就一定好嗎?潘敏雄指出,免疫力太高反而容易導致人體對過敏原發作,進而產生過敏反應,如呼吸系統疾患、蕁麻疹等:免疫力弱就容易感冒或感染,如肝炎的發生。所以應該要追求的是免疫力調節,例如生活中的飲食均衡、正常的作息、持續運動等方面。

綜合維他命其實很安全 

綜合維他命為很多人認為可補充多種營養素和礦物質的來源之一,但網路常流傳,其製程中的賦形劑和穩定劑,或是維生素的劑量過高,是否對人體有害?潘敏雄指出,這些添加物其實對身體無害,一來是經過食藥署驗證過,其含量不會影響身體;二來是加工過程中,這些營養素已經被稀釋,所以不會吸收到百分之百的維生素.潘敏雄提醒,買來的維他命開封後,都應立即將裡面的棉花和乾燥劑丟棄,以免影響保健食品的保存。

不用特別飲用牛初乳增強嬰幼兒免疫力 母乳已足夠

對於坊間流傳牛初乳可以增強嬰幼兒免疫力,潘敏雄表示,牛初乳是母牛在產後的24至48小時內所分泌的乳汁,以免疫球蛋白為主要成分,其保健功效對於腸道發炎、腸道菌相以及腸道功能有一定效果。

而母乳的免疫球蛋白雖然不如牛初乳來得高,但潘敏雄認為,母乳仍可作為嬰幼兒免疫力的主要來源。母乳中的乳清蛋白在胃酸中會和油酸結合成複合物,其具有抗癌功能:母乳也包含人乳寡糖(HMO),其建構了嬰兒的腸道菌相,可誘使病原體附著於排泄物上排出體外。潘敏雄建議,不需要特別購買牛初乳,母乳的免疫球蛋白就能給予嬰幼兒足夠的免疫力。

蜂膠類食品要記得過敏問題 牛樟芝含多醣體可抗發炎

很多人也常服用蜂膠,電視廣告上也常宣傳蜂王漿的好處,但兩者又有什麼差別呢?潘敏雄指出,蜂膠含有植物汁液、花蜜和花粉,其功效有抗菌、抗發炎與抗腫瘤功效,裡面的黃酮類也可提升免疫力。而蜂王漿,也稱為蜂王乳,可以改善高血壓與高血脂,也可調節過敏效果。但是不論攝取何者,都必須注意花粉過敏的問題。

牛樟芝與冬蟲夏草也是很多人的選擇,牛樟芝是真菌類,裡面富含多醣體,是一傳統藥物,具有抗疲勞、抗癌、抗發炎等功效,其天然多醣體使真菌類具有多種調節身體功能的因子。而冬蟲夏草內含蟲草素,可提升睪固酮,但因中國大陸官方政府之規定,現今坊間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北冬蟲夏草,裡面也富有蟲草素和多醣體,亦可活化免疫系統。

牛初乳遵守選購保健食品三原則 健康吃健康生活最安全

最後,潘敏雄提醒大眾,選購保健食品有三大原則:「停」、「看」、「聽」,也就是停下來想想自己是否真有必要買保健食品,買之前先仔細看看是否有FDA的合格驗證標章與清楚的內容成分標示,必要時就要詢問醫師或藥師,服用的方法與相關的藥物交互作用,以免吃了更傷身,如高血壓患者就不可在服藥立即食用柑橘類,否則會影響療效。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玻尿酸只能用打的?用吃的也能保濕皮膚、保養關節!

擔心腎結石?營養師:草酸與鈣質更要一起吃

保健食品當紅炸子雞「紅麴」中的橘黴素,到底安不安全?

 
 
看這些話題的相關文章: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是你?冰箱存糧愛擺這3樣 家長最易養出「胖小孩」

 
337 人追蹤
追蹤
 
陳 鈞凱
 
▲家中冰箱存糧有什麼,往往左右孩童是否陷入易胖體質。(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家中孩子會不會發胖?打開冰箱看看就知道。營養師提醒,國外研究已證實,兒童與青春期的脂肪細胞數量控管,是不可逆的易胖、復胖體質形成與否的關鍵,而家長準備的家中「存糧」種類,跟兒童肥胖有高度關聯,國內調查就發現,BMI超標孩童家中最常見的存糧前3…

▲家中冰箱存糧有什麼,往往左右孩童是否陷入易胖體質。(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家中孩子會不會發胖?打開冰箱看看就知道。營養師提醒,國外研究已證實,兒童與青春期的脂肪細胞數量控管,是不可逆的易胖、復胖體質形成與否的關鍵,而家長準備的家中「存糧」種類,跟兒童肥胖有高度關聯,國內調查就發現,BMI超標孩童家中最常見的存糧前3名分別是洋芋片、冰淇淋以及泡麵。

國內這一項「家中存糧&孩童生活型態調查」發現,擔心孩子放學或餐間肚子餓,有超過9成的家長有在家中囤積存糧的習慣,且儘管有高達8成擔心孩子易胖,卻仍在家中準備了洋芋片、巧克力、泡麵等糖分、脂肪、熱量偏高的存糧。

調查分析發現,除了普遍存在家中冰箱、零食櫃的鮮乳、水果、蘇打餅乾外,BMI超標孩童家中最常見的存糧前3名分別是:洋芋片、冰淇淋、泡麵;而正常體位孩子偏好的存糧則是:豆漿、水果、鮮乳。

營養師趙函穎表示,兒童與青少年階段普遍食欲旺盛、且對垃圾食物缺乏抵抗力,因此,存糧最好要符合「健康又有飽足感」、「滿足成長能量需求」以及「平衡日常飲食缺乏營養素」等3大原則來準備,避免孩子攝取過多空熱量,導致脂肪細胞數量不可逆的爆發成長。

趙函穎強調,當脂肪細胞數量越多,形成易胖、復胖體質的機率也會大增,因此監控家中存糧類型,減少孩子成長期高糖、高脂、高熱量食物的攝取量,是避免成長期脂肪細胞暴增,預防成年易胖體質的關鍵。

怕孩子不埋單?趙函穎提醒,面對孩子嗜甜、愛吃垃圾食物的飲食習慣很難立刻改變時,可先從飲料著手,以無糖飲料、高纖豆漿等取代含糖飲料,再搭配零食攝食減半的策略,多挑具飽足感、可降低其他高熱量零食食用量與熱量攝取的蔬果或蛋白質,幫助孩子成長發育。

照片來源:翻攝自Pixabay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cnewscom2016@gmail.com,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看這些話題的相關文章: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胖小孩是遺傳?恐家中NG存糧惹禍

 
297 人追蹤
追蹤
 
 
胖小孩是遺傳?恐家中NG存糧惹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喝水呼吸也會胖?減肥鬆懈立刻打回原形?易胖體質,都是基因惹禍?面對兒童與青少年肥胖問題,近6成家長存在「遺傳論」迷思。然而趙函穎營養師提醒,瑞典研究證實,兒童與青春期脂肪細胞數量控管,才是不可逆的易(復)胖體質形成與否的關鍵。家長準備的家中存糧種類,與兒童肥胖有高度關聯。

脂肪細胞多寡 在童年、青春期決定

為何有些人不易變胖,有些人努力減肥卻深陷復胖溜溜球效應之苦?趙函穎營養師指出,人體內堆積的脂肪量由脂肪細胞數量與脂肪細胞體積共同決定。過去談減重時大家關注如何透過運動與飲食,降低脂肪細胞內的脂質存量、減少細胞體積,卻忽略脂肪細胞數量對易(復)胖與否的影響性。

瑞典研究指出,脂肪細胞在童年與青春期在體內不斷增加,是決定體內脂肪存量的主要因子。體內脂肪細胞數量在8至18歲會持續增加,20歲後無論胖瘦,體內脂肪細胞的更新率維持在每年8.4%左右,脂肪細胞總量不再有大幅變動。

趙函穎營養師解釋,脂肪細胞數量越多,形成易(復)胖體質機率也大幅增加。監控家中存糧類型,減少孩子成長期高糖、高脂、高熱量食物攝取,將是避免成長期脂肪細胞暴增,預防成年易(復)胖體質的關鍵!

BMI超標孩童家中最常見的存糧:洋芋片、冰淇淋、泡麵

根據調查顯示,因擔心孩子放學或餐間肚子餓,超過9成的家長有在家中囤積存糧的習慣。然而高達8成的家長即使擔心孩子可能有易胖體質問題,仍在家中準備洋芋片、巧克力、泡麵等糖分、脂肪、熱量偏高的存糧。

調查進一步比較BMI超標與正常兒童的家庭存糧結構,發現除了普遍存在家中冰箱、零食櫃的鮮乳、水果、蘇打餅乾,BMI超標孩童家中最常見的存糧前3名分別是:洋芋片、冰淇淋、泡麵;正常體位孩子偏好的存糧前3名則是豆漿、水果、鮮乳。

63%易復胖家長擔心小朋友也會有易復胖體質,但認為主要原因來自於遺傳。然根據調查數據,健康存糧比例高的家庭,即使家長屬易胖體質,小孩正常體位比例仍高達58.3%。

符合3大特徵飲食 避免孩子攝取過多空熱量

趙函穎營養師建議,在食欲旺盛、對垃圾食物缺乏抵抗力的兒童與青少年階段,家長可以透過「纖冰箱改造計畫」,符合(1)提供健康又有飽足感、(2)滿足成長能量需求、(3)平衡日常飲食缺乏營養素等3大特徵飲食,取代含糖飲料搭配,高纖飲料打底、零食攝食減半,避免孩子因攝取過多空熱量,導致脂肪細胞數量不可逆爆增式成長。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嬰兒歪頭好可愛?恐是「斜頸」警訊

 
297 人追蹤
追蹤
 
 
嬰兒歪頭好可愛?恐是「斜頸」警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林媽媽在強強3個月大時,發現脖子習慣傾向左側,就算擺正過一下依舊會自動轉回去。醫師在強強左邊頸部摸到一小硬塊,評估斜頸情形嚴重,需進行復健。強強物理治療8個月,脖子依舊沒有改善,評估後執行手術配合術後復健,不到1個月,強強的脖子已經恢復正常、不再傾斜。

「斜頸」是兒科常見疾病之一

台北慈濟醫院小兒外科陳克琦醫師說明,斜頸又稱「歪脖子」,是兒科常見疾病之一,嬰幼兒頸部的胸鎖乳突肌因某些原因導致構造異常、緊縮或結成硬塊,使患側脖子受力變短,頭部傾斜於患側,造成頸部活動受限,發生率約0.3至2%。

造成斜頸的原因不明,可能因素可略分為先天性、後天性2種。先天性成因包括嬰兒在生產過程中肌肉不慎拉傷、頸部胸鎖乳突肌的血管阻塞、感染病毒引起肌肉纖維化等;後天成因則多是頸部因發炎、受傷、腫瘤等問題造成。

頭總歪向同側、頸部出現硬塊是常見症狀

斜頸最常見的症狀就是嬰幼兒的頭總是歪向同一側,或頸部因肌肉纖維化出現雞蛋大小的硬塊,甚至左右臉、頭型不對稱。醫師主要以症狀表現及理學檢查(觸診)作為診斷依據。治療則有物理治療、手術治療2種。

陳克琦醫師表示,每個寶寶斜頸程度不盡相同,約80%孩子能透過在醫院、家裡勤做熱敷、頭部旋轉、搖擺、拉筋等物理治療復健改善,但物理治療最佳的黃金治療時間是半歲以前,如果成效不彰,就會建議外科手術,放鬆胸鎖乳突肌。

斜頸不治療 易造成駝背、肩胛骨歪斜甚至視力問題

為嬰幼兒執行斜頸手術時,會先在脖子上劃出一小傷口(約2公分),再以電燒方式將患部緊縮的胸鎖乳突肌切開,讓病童脖子能自由轉動、消除硬塊。手術僅約30分鐘,雖然大部分孩子在術後都能恢復正常,但術後仍必須由父母協助復健,避免復發。通常嬰幼兒斜頸術後復發的機率低於1%。

陳克琦醫師提醒,斜頸若不治療,未來除容易造成駝背、肩胛骨歪斜外,孩子也可能因長時間歪斜看東西,導致視力減弱、注意力無法集中、學習能力下降等後果。嬰幼兒脖子軟嫩,有時不易判斷是否歪斜,父母應保有警覺心,以免延誤6個月的黃金治療時期。

 
 
看這些話題的相關文章: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歪頭看人不是裝可愛 恐這病搞怪

 
17k 人追蹤
追蹤
 
三立新聞網

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林媽媽在強強3個月大時,發現他脖子習慣性傾向左側,就算將他擺正,過一下依舊會自動轉回去,經醫師檢查發現其左邊頸部摸到一小硬塊,評估斜頸情形嚴重,進行復健效果不佳,最後經手術治療強強的脖子才恢復正常。

檢視相片

▲▼醫師陳克琦說,斜頸又稱「歪脖子」,是兒科常見疾病之一,是嬰幼兒頸部的胸鎖乳突肌因某些原因導致構造異常、緊縮或結成硬塊所致。(圖/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檢視相片

林媽媽是在新生兒疫苗注射時詢問醫生孩子的症狀,新生兒科醫生在強強左邊頸部摸到一小硬塊,評估斜頸情形嚴重,需進行復健。照會復健科教導復健方式後,強強物理治療了8個月,脖子依舊沒有改善,每次復健就哇哇大哭,林媽媽一點辦法也沒有。復健科醫師評估效果實在不佳,建議手術治療,來到台北慈濟醫院小兒外科,跟醫師討論手術細節配合術後復健,不到1個月的時間,強強的脖子已經恢復正常、不再傾斜了。

台北慈濟醫院小兒外科醫師陳克琦表示,斜頸又稱「歪脖子」,是兒科常見疾病之一,是嬰幼兒頸部的胸鎖乳突肌因某些原因導致構造異常、緊縮或結成硬塊,使患側脖子因受力變短,頭部傾斜於患側,造成頸部活動受限的情況,發生率約0.3到2%。

陳克琦說明,造成斜頸的原因不明,可能因素可略分為先天性、後天性兩種,先天性成因包括嬰兒在生產過程中肌肉不慎拉傷、頸部胸鎖乳突肌的血管阻塞、感染病毒引起肌肉纖維化等;後天成因則多是頸部因發炎、受傷、腫瘤等問題造成。

一般而言,斜頸最常見的症狀就是嬰幼兒的頭總是歪向同一側,或頸部因肌肉纖維化出現雞蛋大小的硬塊,甚至左右臉、頭型不對稱,因此醫師主要以症狀表現及理學檢查(如:觸診)作為診斷依據。治療則有物理治療、手術治療兩種。

陳克琦指出,每個寶寶的斜頸程度不盡相同,約有80%的孩子能透過在醫院、家裡勤做熱敷、頭部旋轉、搖擺、拉筋等物理治療復健改善,但物理治療最佳的黃金治療時間是半歲以前,如果成效不彰,就會建議外科手術,放鬆胸鎖乳突肌。

小兒外科醫師為嬰幼兒執行斜頸手術時,會先在脖子上劃出一小傷口(約2公分),再以電燒方式將患部緊縮的胸鎖乳突肌切開,讓病童的脖子能自由轉動、消除硬塊。陳克琦表示,手術僅約30分鐘,雖然大部分孩子在術後都能恢復正常,但術後仍必須由父母協助復健,避免復發。通常嬰幼兒斜頸術後復發的機率低於1%。

陳克琦提醒,斜頸若不治療,未來除容易造成駝背、肩胛骨歪斜外,孩子也可能因長時間歪斜看東西,導致視力減弱、注意力無法集中、學習能力下降等後果。嬰幼兒脖子軟嫩,有時不易判斷是否歪斜,因此父母應保有警覺心,以免延誤6個月的黃金治療時期。

檢視相片

▲醫師陳克琦提醒,斜頸若不治療,寶寶未來不只易造成駝背外,還會導致視力減弱、學習能力下降等情形。(圖/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驚!寶寶老愛「歪頭」看人 竟得動手術喬回來

 
337 人追蹤
追蹤
 
陳 鈞凱

▲斜頸是嬰幼兒頸部的胸鎖乳突肌因某些原因導致構造異常、緊縮或結成硬塊,頭部傾斜一側。(照/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寶寶老愛「歪頭」看人,當心不是在裝可愛!強強在3個月大時,被媽媽發現脖子習慣性傾向左側,就算動手將他擺正,過沒一會兒依舊會自動轉回去,趁著打新生兒疫苗時詢問醫生,新生兒科醫生進一步在左邊頸部摸到一小硬塊,評估是俗稱「歪脖子」的斜頸,且情形嚴重,需進行復健。

強強最後接受物理治療8個月,但脖子依舊沒有改善,且一復健就哇哇大哭,經復健科醫師評估效果不佳,建議手術治療,術後再配合復健,不到1個月時間,脖子這才恢復正常、不再傾斜了。

台北慈濟醫院小兒外科醫師陳克琦表示,斜頸是兒科常見疾病之一,嬰幼兒頸部的胸鎖乳突肌因某些原因導致構造異常、緊縮或結成硬塊,使患側脖子因受力變短,頭部傾斜一邊,造成頸部活動受限的情況,發生率約0.3到2%。

陳克琦說,造成「歪脖子」的原因不明,先天性成因包括嬰兒在生產過程中肌肉不慎拉傷、頸部胸鎖乳突肌的血管阻塞、感染病毒引起肌肉纖維化等;後天成因則多是頸部因發炎、受傷、腫瘤等問題造成。

斜頸最常見的症狀就是嬰幼兒的頭總是歪向同一側,或頸部因肌肉纖維化出現雞蛋大小的硬塊,甚至左右臉、頭型不對稱。

陳克琦提醒,每個寶寶的斜頸程度不盡相同,約有80%的孩子透過在醫院、家裡勤做熱敷、頭部旋轉、搖擺、拉筋等物理治療復健改善,但物理治療最佳的黃金治療時間是半歲以前,如果成效不彰,就會建議外科手術,放鬆胸鎖乳突肌。

斜頸若不治療,陳克琦說,未來除容易造成駝背、肩胛骨歪斜外,孩子也可能因長時間歪斜看東西,導致視力減弱、注意力無法集中、學習能力下降等後遺症。手術僅約30分鐘,術後仍必須由父母協助復健,避免復發,通常嬰幼兒斜頸術後復發的機率低於1%。

醫師提醒家長,嬰幼兒脖子軟嫩,有時不易判斷是否歪斜,因此父母應保有警覺心,以免延誤6個月的黃金治療時期。

照片來源: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cnewscom2016@gmail.com,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看這些話題的相關文章: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嬰幼兒也會得泌尿道感染!醫師提醒:高危險4族群要注意

 
839 人追蹤
追蹤
 
信傳媒編輯部

嬰幼兒發燒的諸多病因中,泌尿道感染就佔了約30%的比例。若未能給予適當的治療,恐會產生無法恢復的後遺症。(圖片來源/pexels)

因發燒前來急診的小朋友常常沒有明顯的呼吸道或腸胃道症狀。此時,泌尿道感染常是醫師考慮的病因之一。嬰幼兒的泌尿道感染,因小朋友不善表達症狀而常被忽略掉,導致嬰幼兒發燒的諸多病因中,泌尿道感染就佔了約30%的比例。若未能給予適當的治療,恐會產生無法恢復的後遺症。

認識嬰幼兒泌尿道感染

身體過多的水份與代謝廢物經由腎臟血流過濾後形成無菌的尿液,流經輸尿管、膀胱、尿道後排出體外。嬰幼兒的泌尿道系統尚未發育成熟,所以容易受到細菌感染入侵。一般來說可再分為下泌尿道感染(尿道炎、膀胱炎)與較嚴重的上泌尿道感染(急性腎盂腎炎、腎膿瘍)。發燒是嬰幼兒泌尿道感染最常見的症狀,其他可能會有哭鬧不安、食慾減退等症狀。

若想只靠症狀與身體檢查來診斷泌尿道感染是非常困難,此時需仰賴尿液檢查與培養。幫小朋友貼尿袋是急診最常用的尿液收集方法,好處是無侵入性,但缺點為容易外漏、收集時間久、及受表皮細菌染污。收集的尿液會先做尿液分析,若有膿尿、血尿、或細菌量過多,非常可能為泌尿道感染。若要確定診斷泌尿道感染,還是需要靠三天後的尿液細菌培養報告。但為了避免延誤病情,醫師會先開立經驗性抗生素開始治療。

大多數的泌尿道感染為細菌從尿道口逆行入侵所造成,高達8成以上是由大腸桿菌引起。因嬰幼兒長時間包裹尿布,潮濕悶熱環境加上尿液與糞便頻繁接觸會陰部,大幅地增加細菌入侵的機會。年紀愈小、包皮過長、泌尿道感染病史、及先天尿路結構異常都屬於泌尿道感染的高危險群。若確診為泌尿道感染,抗生素療程至少需要7天以上,請按時複診及勿隨意停藥。反覆發生泌尿道感染的孩童,需做進一步的檢查(膀胱輸尿管攝影、腎臟皮質掃描等),以排除先天性泌尿道構造異常與評估腎臟受損的情形。

預防泌尿道感染,平時生活習慣建議:

1.應給予孩子充足的水份與養成不憋尿的習慣,將細菌沖出體外。

2.定時幫幼兒更換尿布,減少細菌接觸。

3.適度地清潔包皮與排泄後的擦拭由前往後(會陰部往肛門)。

嬰幼兒泌尿道感染,需要及時正確的診斷與治療。若您的孩子出現發燒等症狀,請前去就醫以避免延誤病情與治療。

 

原文作者為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急診醫學科 蘇年盈醫師,本文轉載自《北醫附醫健康報》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營養副食品攻略!2道副食品食物泥食譜

 
1.4k 人追蹤
追蹤
 
羅比媽著、黃文昇醫師審訂
檢視相片


【早安健康/羅比媽(涂蝶)、黃文昇醫師(自然醫學權威)審訂】

4~6個月的寶寶可以吃食物泥



寶寶4個月大時,開始分泌大量口水,表示消化系統已開始分泌消化澱粉的澱粉酶。對食物產生高度興趣、能夠稍具支撐力的半坐臥一段時間、體重是出生時的兩倍等,這都是開始餵食副食品的重要指標。 

當寶寶嘗試過幾次10倍粥,且食慾與排便都一切正常時,這時候媽媽就可以考慮每三天嘗試一種新食材,濃度則是從近似稀狀液體的10倍粥來練習。當嘗試新食材的過程中出現疹子、腹瀉、脹氣、嘔吐、呼吸困難等過敏反應時,必須立即停止該疑似造成過敏的食物,嚴重時須儘速就醫診斷。若寶寶嘗試過多種食材且反應良好時,媽媽就可以考慮將不同的食材組合打成食物泥,變化不同的好滋味。 

白米、胚芽米、小米、燕麥對這個階段的寶寶來說,都是具有飽足感又可以補充鐵質的食物來源,而蘋果、香蕉、水梨、地瓜、南瓜、胡蘿蔔因帶有甜味,對於剛開始嘗試副食品的寶寶來說,接受度也很高喔! 

POINT! 
很多媽媽誤以為開始吃副食品就要開始練習喝水,否則寶寶容易便祕。事實上便祕是「果」,但「因」有很多,身體水量不足未必是造成便祕的元兇。一歲之前的寶寶主食還是奶,不論是母乳還是配方奶,只要飲食正常基本上都不會有缺水的疑慮。 

喝母奶的孩子有些一天會排便好幾次,也有一星期才排一次便,只要排便過程不會疼痛哭鬧或糞便中帶有血絲,都不算是真正的便祕。 

蛋黃玉米糊 

材料 
甜玉米....................1 根 
雞蛋........................2 顆 
高湯或母奶、配方奶........... 約100 ~ 150cc 
 

檢視相片
 
4~6個月寶寶副食品:蛋黃玉米糊
  1. 將整顆雞蛋煮熟後剝去蛋殼與蛋白,取蛋黃備用。
  2. 將玉米放入電鍋中,外鍋放1~2杯水蒸熟,脫殼取出玉米仁。
  3. 將玉米仁、蛋黃倒入果汁機中,加入約100cc的高湯攪打均勻,可酌量再添加50cc高湯調整濃稠度。
  4. 最後過篩,去除多餘的玉米皮膜。


馬鈴薯花椰菜泥 

材料 
中小型馬鈴薯..........1 顆 
綠花椰菜...............10 朵 
高湯....................... 適量 
蒜仁.................... 1 小瓣 

作法 

  1. 馬鈴薯削皮切丁。花椰菜去莖去梗,取其較嫩的花部。蒜仁磨成泥備用。
  2. 將蒜泥與馬鈴薯丁抓拌一下,放入電鍋內鍋,外鍋放1~2杯水蒸至熟軟。
    Tips:可用筷子測試,若可以輕鬆刺穿基本上已蒸熟。
  3. 花椰菜放入炒鍋,倒入一點水,以半蒸煮的方式燙熟。
  4. 馬鈴薯與花椰菜稍微冷卻後倒入果汁機中,均勻攪打成糊狀,並以高湯調整濃稠度。


POINT! 
臺灣小兒科臨床上,有部分幼兒對蛋白易產生敏感的個案,若家裡有類似的病史,可以考慮現階段僅用蛋黃,6個月以上再慢慢嘗試蛋白。 

玉米脫殼小技巧 
1. 以銳利小刀順著一排排玉米粒縱向劃出淺淺刀痕,將玉米皮膜劃破。 
2. 放入電鍋,蒸熟後使用湯匙縱向推擠,刮出玉米仁。 

【延伸閱讀】 
 


本文摘自《羅比媽的全天然營養寶寶副食品》/羅比媽(涂蝶)、黃文昇醫師(自然醫學權威)審訂/繪虹企業

 
 
看這些話題的相關文章: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時常按摩 提升寶貝肌肉、關節協調性

 
294 人追蹤
追蹤
 
 
時常按摩 提升寶貝肌肉、關節協調性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尋求撫慰是人的本能,透過肌膚相觸,人們得以傳遞溫暖親愛,早在胚胎時期,觸覺便是發展最快的神經系統,當嬰兒出生後,更需藉著豐富的感官刺激讓身心發育成長。

促進寶寶發育 增加肌肉、關節協調

近40年來,撫觸對嬰兒的幫助已逐漸被肯定,研究顯示,嬰兒按摩能促進寶寶發育,增加肌肉、關節的協調性,常被撫觸的寶寶較少生病、哭鬧,睡眠穩定,血液循環和免疫系統功能較佳,此外,嬰兒按摩還能緩解疼痛及不適,撫觸能讓寶寶更有安全感,研究發現,這種互動能讓父母變得更慈愛、親切。

杏仁油、葡萄籽油 易吸收防皮膚乾燥

在寶寶能放鬆的時間做按摩,例如洗澡後或清醒、心情愉快時,選一個乾淨清爽的地方,將毯子或大毛巾鋪在地上,讓寶寶舒服地躺著,可以放輕柔的音樂,專心準備按摩,穿寬鬆的衣服,拿掉戒指,剪短指甲、洗淨雙手,摩擦掌心溫暖,滴數滴按摩油潤滑雙手,建議選用天然的植物按摩油,如杏仁油、葡萄籽油,易於吸收且能防止皮膚乾燥。

深呼吸 緩慢、有韻律的節奏進行

開始動作前先告訴寶寶,在按摩的過程中,記得深呼吸,用緩慢、有韻律的節奏進行,你可以讓按摩成為寶寶每天或每星期的固定行事,但要慢慢來,剛開始只按摩少數部位,每個部位可隨著寶寶喜好的程度,逐漸增加時間和次數。

• 依寶寶反應 調整力道和時間/

環境的光線、聲音、氣味及溫度,都要適合寶寶,例如為了避免寶寶著涼,必須在溫暖舒適的密閉空間做按摩,室溫約28~30℃,以穿薄衣仍覺得熱為準,秋冬時需開暖氣及除濕機。

• 按對穴位,養出健康孩子/

嘗試選擇依寶寶能接受撫按的身體部位來開始,有可能是腿部、背部等,再逐步慢慢增加其他身體部位的按摩,隨著寶寶可接受的部位逐步開放,父母一樣能按摩到寶寶的全身,按摩關節時要特別小心,按摩的過程中,試著保持一手不離開嬰兒的身體。

有彈性調整力道 隨時補充按摩油

不要在吃飽時按摩,稍等半小時後再做,力量要溫柔而均勻,父母要學著辨認出寶寶被撫觸與按摩的接受與喜好程度,有彈性地調整力道,過程中隨時補充按摩油,但臉部則不需塗抹,寶寶發燒、身體不適時不要按摩,以寶寶的信任與反應做為引導。

(本文摘自/經絡養生除病痛/天下雜誌出版)

 
看這些話題的相關文章: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孕等婦科疾病 恐是缺乏這脂肪酸!

 
294 人追蹤
追蹤
 
 
不孕等婦科疾病 恐是缺乏這脂肪酸!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要使女性的生殖系統發揮正常功能,例如規律的月經或懷孕時期的胎兒健康,經常需要補充額外的營養素。缺乏營養素或是營養不均衡,皆會導致許多病症的產生,例如貧血、乳癌、骨質疏鬆、偏頭痛和經前症候群等等。

女性生殖系統的健康,和Ω-3 脂肪酸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我在1980 年進行的Ω3 體質改造計劃(詳情請參閱Chapter 4),其中44 位受測者裡,有3 名長年月經失調的女病患補充數個月的亞麻仁油後,月經週期馬上恢復正常;另外,許多女性都有關節炎、滑囊炎等健康問題,藉由長時間補充亞麻仁油,也能減輕相關病症。

經前症候群,月經週期前的不適症狀

多數女性都有這種經驗:每次月經來臨前,身體就會開始產生各種不舒服的情況,這種現象被稱為經前症候群(PMS),指得正是月經來臨前不適症狀,相對月經尚未到來的女性而言,不舒服的狀況將嚴重。

許多擁有經前症候群狀況的病患,都是由於體內女性荷爾蒙濃度變化過大的關係,她們往往也飽受不規律的月經週期困擾,在這之中,又屬年齡30 歲到45 歲之間的女性,特別容易有經前症候群的問題。經前症候群的病患,好發的症狀包含:

神經緊張、情緒起伏大、焦慮、想哭、易怒。 胸部脹痛。 倦怠、暈眩、健忘、頭痛。 淺眠問題。 嘴饞,特別想吃特定甜鹹食的狀況。

儘管目前的我們,仍然無法確定造成經前症候群的真正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下面幾種原因是引發經前症候群的要素:

◇ 第一、雌激素太高、黃體素太低導致女性荷爾蒙不平衡。

◇ 第二、不平衡的前列腺素。

◇ 第三、腦中的「神經傳遞物質(血清素、多巴胺、正腎上腺素、乙醯膽鹼)不平衡。釋放出神經傳遞物質的神經細胞,會將訊息送往另一個細胞,訊息遞送過程中的失衡,將造成「神經傳遞物質」的不平衡。

這些種種要素,都與經前症候群之間有著十分緊密的關聯。從前,生理學家認為經前症候群根本不存在,只是一種女性月經週期中,產生的心理疾病。直到近代,我們已經透過科學化的實驗,證實經前症候群確實存在,而且是可癒的。

現在的女性荷爾蒙研究發現,前列腺素或神經系統如果產生不平衡的情形,就可能引發經前症候群。前列腺素可以調節神經系統,促使腦內的神經迴路正常運作,同時也具備將女性荷爾蒙的訊息,轉換成細胞聽得懂的語言,傳遞給細胞的功能。

由此可知,女性荷爾蒙和神經系統、前列腺素的平衡息息相關。如何平衡體內前列腺素的濃度,同時降低刺激性的前列腺素、增加安定性的前列腺素,Ω-3 脂肪酸提供了我們一盞明燈,食用亞麻仁油和魚油,可以提供必需的脂肪酸用以維持前列腺素平衡,進而減輕經前症候群的狀況。

痛經,生理期下腹疼痛症狀

多數女性都曾有過生理期下腹部疼痛的經驗,有些女性飽受生理期的痛苦折磨,疼痛的狀況十分嚴重,連腰部和大腿都可能發生酸痛,即是典型的痛經症狀。造成痛經的原因,往往是生理期間子宮肌肉劇烈的收縮所造成,而影響子宮肌肉收縮或放鬆與否的要素,正是經由Ω-6 脂肪酸或Ω-3 脂肪酸合成的前列腺素。攝取過多的Ω-6 脂肪酸、Ω-3 脂肪酸的攝取量卻不足時,往往就會造成生理期間子宮肌肉過度收縮而產生疼痛。

有些人嘗試利用藥物來影響前列腺素的收縮,緩解痛經的現象,但是這些藥物,往往也會干擾放鬆性前列腺素作用,沒辦法準確的減輕痛經的情況。如果能在生理期來臨前一個禮拜,就開始補充Ω-3 脂肪酸直到生理期結束,將能有效控制子宮收縮程度,減輕每月一次的惱人煩惱。

不孕症──黏液沾黏,導致精子活動率衰弱

造成女性不孕症的原因往往很多,有兩種不孕症的原因,與缺乏必需脂肪酸息息相關:有些女性的不孕症,與子宮頸黏液太厚、太黏,阻礙了精子活動有關;另外有一群女性,則是由於陰道分泌物擁有殺死精子的功能,導致精子難以進入子宮受孕。

Ω-6 脂肪酸及Ω-3 脂肪酸的相互合作,可以增加子宮頸黏液的流動性,減少黏液在子宮頸的量;同時,也能改變陰道分泌物的成分,保護精子。一場關於動物的生育實驗,證實了這兩種必需脂肪酸在生育方面的功用:當科學家在實驗動物的飲食中,分別加入Ω-6脂肪酸或Ω-3 脂肪酸時,生育率稍微提高了一些;如果同時加入這兩種必需脂肪酸,生育率則大幅提升。

參加Ω3 體質改造計劃的病人當中,有位女性擁有長達10 年月經不規律的病史, 在加入這個計劃之前,有整整4 年的時間,她倚靠藥物的幫助,懷孕並且生下一對雙胞胎,然而她諸如皮膚乾燥、關節炎等其他健康方面的問題,卻遲遲得不到解決。一開始她僅是為了減輕關節炎加入實驗,然而當她持續補充亞麻仁油後的2星期,她驚訝的發現自己的月經週期完全恢復正常了!

實驗期間,她遵照實驗室人員的指示,每天補充1 大湯匙的亞麻仁油以及其他必須營養素,7 個月後,她在沒有倚靠任何藥物的情況下,自然地懷孕並且產下一名健康的男寶寶。由於寶寶的母親懷孕前後,甚至一直到哺乳的過程中,都持續補充亞麻仁油,這個男孩可以說是最標準的「亞麻仁油寶寶」呢!

補充必需脂肪酸,改善更年期造成的陰道乾燥

當更年期來臨時,由於女性荷爾蒙的分泌量大幅降低、生理週期停止,使得陰道產生分泌物減少、陰道組織變薄的情形。由於乾燥的陰道很容易產生發癢、性交疼痛的現象,這些種種變化,導致許多更年期的女性備感困擾。

適度的補充女性荷爾蒙可能可以減緩這些症狀的發生,但是往往會出現許多不能預期的副作用:輕微可能是身體狀態的不舒服;嚴重一點,更可能造成膽囊疾病、偏頭痛、肺臟或大腦出現凝結血塊,以及乳癌風險的提高。

必需脂肪酸能確保分泌細胞的健康,健康的分泌細胞才可以產生足夠的分泌物,而只要體內必需脂肪酸的濃度達到平衡,就能夠減少陰道的乾燥情形發生,保持陰道內部的潤滑。參加Ω3 體質改造計劃中的2 名女性,在補充數個月的亞麻仁油後,就解決了陰道分泌物減少的問題。

(本文摘自/奇蹟好油:OMEGA-3臨床療癒實錄/博思智庫出版)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巧克力囊腫別拖延,中醫調整體質可改善

 
111 人追蹤
追蹤
 
 
此訊息由台中杏儒中醫診所院長 蔡醫師提供

有位臉色蒼白的患者『蔡醫師!我月經剛結束…每次月經都會有嚴重的腹痛』停頓了一下,她接著說『我準備懷孕已經很久了,因為巧克力囊腫的關係,曾經手術過但是又復發了,也試過停經藥物,效果也不理想,最近抽血驗到卵巢的功能已經變差很多了,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巧克力囊腫,其實是一種子宮內膜異位症
原本應存在於子宮內的子宮內膜卻跑到卵巢部位生長,當每個月月經來潮時,體內賀爾蒙刺激卵巢內的子宮內膜組織,產生經血積聚在卵巢內而形成一個囊腫,因為囊腫內黏稠液體及顏色類似巧克力,故稱為巧克力囊腫。 巧克力囊腫,最好發的年齡剛好是在生育階段的女性,因此衝擊最大的就是生育能力。

常常會合併嚴重的骨盆腔沾黏,造成卵巢排出的卵子無法順利的進入輸卵管內受孕,另外,這些異位的子宮內膜,也會破壞正常的卵巢組織,進而影響女性的排卵功能,造成卵子品質不佳而無法授精,或是卵巢功能提早衰退,這就很嚴重了喔!

別輕忽每次的月經疼痛
一般而言,剛開始有巧克力囊腫的女性並不會有明顯的症狀,頂多是有月經疼痛的問題而已。 隨著時間進展,巧克力囊腫會逐漸變大,甚至有可能從最初的單側卵巢,嚴重至兩側卵巢都有巧克力囊腫,或是造成整個骨盆腔散在性的沾粘。 因此月經失調、慢性骨盆腔疼痛、性交痛、囊腫破裂造成急性骨盆腔疼痛等等,也可能發生。

西醫治療仍有高復發率的問題
西醫治療上,一般會先用賀爾蒙藥物來抑制子宮內膜週期性成長,造成一個類似懷孕及停經的生理狀態,使得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內膜萎縮,例如黃體素、口服避孕藥、雄性荷爾蒙,或是打性腺荷爾蒙刺激素類似劑等等,來抑制內膜組織生長,當然也可以選擇用手術切除這些組織……不過,根據國外的統計,這樣的治療,通常會遇到高復發率的問題,5年內的復發率高達40~50%,如果復發或是仍舊無法受孕,則可進一步考慮人工受孕或做試管。

中醫提升人體正常的氣機運行 傳統中醫認為子宮內膜異位症與腎虛氣弱有關,所以,治療上除了要調整腎虛、氣虛的體質之外,也要配合處理氣滯、瘀結、痰濁、濕熱等常見體質證型,就可以一方面慢慢改善、縮小異位的內膜組織,一方面提升人體正常的氣機運行,就可以讓失衡的內分泌系統恢復,不但不會出現上述西藥的不舒服症狀,也可以降低治療後的復發率。

所以,如果您有相關問題,建議您要尋求專業醫師治療!杏儒中醫關心您!

蔡易昌中西醫師 台中杏儒中醫診所院長
台中杏儒中醫診所: http://www.salus.com.tw/
諮詢服務專線:04-2255-7899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能健康地活多你久? 日研究發現「食材多元度」是關鍵

 
2.8k 人追蹤
追蹤
 
鏡週刊

 

雖然人類壽命致持續增長,但活得健康,長壽才有意義。我們從小到大,無不被父母提醒不要挑食,營養才會均衡。今年,日本的研究團隊以科學證實了這個道理。

 

上個月17日,名古屋學藝大學教授下方浩史的研究團隊發表研究結果指出,人攝取食材種類愈豐富,愈能延長足以正常維持日常生活的「健康壽命」。2010年,健康壽命最高的地區正是日本,食材種類多樣程度亦為世界第二。

研究團隊從聯合國食物供給量等資料中,計算世界上人口超過100萬的137國的食材多樣程度,加以數據化。而健康壽命數據,則是利用從非健康狀態的生存年數推測出的健康平均壽命,解析1995至2010年狀況得來的。

本研究結果顯示,2010年度食材多樣性前三名,由高至低為紐西蘭、日本與西班牙。健康壽命最長的國度為日本,高達73.6歲;第二名為西班牙,71.9歲,瑞士、義大利同列第三名,71.7歲。從中可看出,食材愈多元,健康壽命愈長的傾向。平均壽命減去健康壽命的「非健康期間」也會愈短。而日本人「非健康期間」則是世界第三短。

下方教授說道,食材種類越少,營養攝取容易不均衡。從多采多姿的食材攝取營養,和養分的充足息息相關,能夠預防疾病發生。

資料來源:朝日新聞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什麼是「愛」? 專家教你認識「它」

 
469 人追蹤
追蹤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王雅涵諮商心理師表示,小安是我的個案,他長得很瘦弱,從小在育幼院長大。我問他說:「你當初到底為何加入幫派呀?」,小安對我說:「從小,老師就告訴我們不要加入幫派,幫派不好,可是當我第一次接觸到幫派的時候,卻是我第一次體認到愛的時候,老師之前說的話都不重要了,我當下只想要真實的愛。雖然現在我知道這種愛是虛假的,他們只是要利用我,但那又怎樣,至少我已經被愛過了。」

什麼叫做「真實的愛」?

就是當他在最需要的時候,有個人伸出援手來拯救他,可能是因為他很弱小而被欺負的時候,有個人幫他出了一口氣,這不禁讓他思想著:「原來我這麼重要,值得別人為我付出。」,從此以後他的心就被對方給吸引住,也因而甘心樂意地為對方付出,縱使之後發現這種愛似乎不大對勁,但他也會說服自己,只要繼續為對方付出,「愛」仍然會是最初那個真實的愛。然而我相信,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那份矛盾和不安全感依然會出來干擾他,到底該怎樣去面對,那個他曾經擁有的愛居然是虛假的,這是不是又再次代表他是個沒有價值的人?

師長如何教會孩子愛?

王雅涵諮商心理師表示,從小安的話我們可以發現一件重要的事情,其實孩子們內心是知道師長對他們的關心與愛的,只是很多時候,那些規條與禁令,只是停留在腦袋卻沒有真正的進到心中,我們會問:「那到底怎樣才能進到心中?」答案就是讓規條不只是規條而是關係的連結。

當師長們説著:「不要加入幫派,不要跟壞小孩玩,因為他們會帶壞你。」,可是在孩子們的眼中看到的卻是所謂的壞小孩們充滿義氣,在他們那裡能夠獲得愛,因此孩子們反而會回過頭來質疑師長們的教導,又或是孩子們只是為了配合師長們,不要讓師長們失望,卻無法真正的學習替自己負責任。

當孩子相信被愛

但反之,如果我們給予孩子們足夠的溫暖和支持,讓他們相信自己是被愛的,也是有愛人的能力,我們可以誠實的對他說:「你是我最棒的孩子,我好喜歡看你跟同學快樂玩耍的樣子,但我知道你在學校一定也會遇到一些不好或是不對的事情,看到你不開心的時候我也會難過,我也會擔心你被一些不好的人事物影響,但我相信你會做出很棒的選擇的,替自己負責任,只是當你在學校遇到了任何的事情,可以回來跟我分享嗎?因為我很愛你。」

王雅涵諮商心理師表示,當我們與孩子們相處時,如果能夠付出足夠的愛並提供全然的安全感,我相信他們不會去幫派中尋找愛,縱使孩子們去了,他們也會有足夠的自我力量,去分辨,去負責任,身為一個師長,我們擁有比幫派更大的影響力,因為真實的愛,將影響孩子的一生,孩子擁有真實的愛,便不用懷疑自我的價值,因而可以成為做自己好自在的人。(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博士列4種烤蔬果提案!維生素更活躍,抗氧化大增60%

 
1.4k 人追蹤
追蹤
 
新聞中心呂薏萱


【早安健康/呂薏萱報導】又快到一家烤肉萬家香的中秋節了,今年大家在烤肉的時候,準備了哪些食材呢?日本中村學園大學的農學博士太田英明教授在日本電視台「全世界最想上的課(暫譯)」節目中有特別提及,有些蔬菜水果在加熱之後會更有營養價值。今年中秋,讓我們一起度過一個營養滿分的烤肉時光吧! 
 

烤過更有營養的4種食物



1.烤番茄 
番茄裏頭具有豐厚的茄紅素,有抗氧化、延遲老化的作用,裡面所含有的維生素C以及類胡蘿蔔素,則是可以增強我們血管的功能以及老化,它的纖維素含量高,也具有預防女性乳癌的效用以及男性攝護腺癌的效用。 

而烤過之後的番茄抗氧化的成分會上升60%,不只具有豐富的膠質、防止皺紋產生,更能抑制黑色素產生,具有美白的效果。 

2.烤香蕉 
擁有豐富鉀離子的香蕉,可以幫助血管更加暢通,還能讓神經肌肉以及心肌維持在良好的狀態,對於高血壓有相當大的幫助。 

而烤過的香蕉,裡面的寡糖會增加,不只可以幫助我們消化更快速,也能幫助我們調整腸內的環境,還能讓我們血糖比較不容易上升,可說一舉數得。另外連同皮一起烤的話,香蕉皮裡頭的食物纖維在烤的過程就可以滲入果肉之中,促進我們的腸胃蠕動更有效率。 

註:烤香蕉的時候記得先在表面先開個洞,才不會讓香蕉將您的烤箱或是烤網弄得到處都是喔! 

3.烤蘋果 
蘋果有一種叫做「蘋果酚」的元素,不只能抗氧化、抑制黑色素,還能抑制血壓,是一個很營養價值很高的水果。 

而蘋果在烤過之後,它內部的果膠功效會增強,可以讓我們體內吸收更加快速,降低我們血脂及膽固醇,更能促進我們身體的新陳代謝。 

4.烤花椰菜 
花椰菜裡的蘿蔔硫素可以減緩退化性關節炎,亦能防癌、防發炎。雖然說將花椰菜拿去烤,它內部的維生素B1、C等營養價值會消失,但是相對的,裡頭其他維生素及礦物質,反而會因為加熱更加活躍,特別是脂溶性維生素A,不只能幫助維持正常的視覺,增加免疫力,更能提升體內吸收其他營養成分的速度。 

比較不推薦烤的蔬菜:高麗菜 
高麗菜富含膳食纖維,能促進腸胃蠕動,硫代配糖體也有助於清除我們體內自由基,這些成分都可以有效預防腸胃障礙的成分。然而,這些成分不太能在太熱的地方生存,所以如果拿去烤,很有可能會破壞高麗菜本身的營養價值,因此建議生吃。 

【延伸閱讀】 
 

 

 
看這些話題的相關文章: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孕媽要注意!吃小孩的剩食 恐害腹中嬰兒「失聰」

 
3.4k 人追蹤
追蹤
 
張中宜
 
示意圖/TVBS

許多母親都有吃孩子剩食的習慣,不過英國倫敦聖喬治大學(St George University of London)的衞生專家警告,若懷孕母親吃小孩的剩食,或透過親吻接觸到小孩唾液,會增加腹中胎兒感染「巨細胞病毒」(Cytomegalovirus,簡稱CMV)的風險,恐導致胎兒出現失聰、腦癱及發展遲緩等症狀。

 

綜合外媒報導,1名來自英國格林尼治的40歲母親布克(Gayle Book),在懷4歲的次子托比(Toby)時,就意外感染上巨細胞病毒,導致兒子一出生就完全喪失聽力,必須植入人工耳蝸輔助溝通,且托比還有發展遲緩的症狀,目前說話和進食都需要旁人協助,布克也因此辭掉工作,布克無奈地表示「病毒改變了她的生活」,認為懷孕時對病毒缺乏認知「一點都不理智」。

 

對此,英國倫敦聖喬治大學的衞生專家瓊斯(Chrissie Jones)提醒,懷孕女性最容易接觸到巨細胞病毒的管道,就是小孩的尿液與唾液,因此建議懷孕母親不要與小孩共食、吃小孩剩下的食物,以及避免直接親吻小孩的嘴巴。

 

報導指出,根據英國當局統計,英國每年有約1千名嬰兒因「巨細胞病毒」導致嚴重殘疾,其中約20%感染病毒的嬰兒,有長期性健康問題,即使出生時沒有病徵,病毒也可能潛伏在體內,導致日後的健康問題。

 

更多 TVBS 報導 
甲亢沒認真吃藥…孕婦上網問注意什麼 名醫4字回應 
她懷第4胎 婆婆竟用「這理由」要求拿掉順便結紮! 
僅用「針筒+保鮮盒」 29歲女和男同志室友產下女嬰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安胎藥對胎兒影響大? 醫師直搖頭

 
469 人追蹤
追蹤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有鋼鐵V之稱的徐若瑄,以40歲高齡懷下兒子Dalton,但其從懷孕前到正式懷上小孩,都嚐盡不少苦頭;懷孕後期不僅挨了上百劑安胎針,整個孕程也幾乎都在病床上度過;究竟安胎的目的是什麼?有哪些注意事項呢?

有早產跡象就要安胎 以減少早產併發症發生

嘉基產科主任王培中醫師表示,安胎的目的主要是減少胎兒早產的併發症發生。因此,若胎兒在足月前有早產跡象,此時就會採取必要措施予以安胎,讓胎兒在母體內多待一些時間。若說到早產的風險,若是前一胎早產或若懷的是多胞胎的孕媽咪,需安胎的機率都相較一般孕媽咪高。

安胎藥傷胎兒?  醫:錯誤觀念

而當醫師開立安胎藥物時,不少孕媽咪總會擔心用藥是否會對寶寶造成影響?王培中醫師說,安胎藥物有副作用大部份都是針對孕婦,如心跳加速、呼吸困難或血壓低,但若擔心用藥會造成胎兒畸形,這是相當錯誤的觀念,因在妊娠前3個月,胎兒體內各器官分化尚未完成,藥物才可能增加胎兒畸型的危險性,而到了懷孕後期,因為胎兒體內各器官已發育完全,因此安胎藥對寶寶是不會造成胎兒畸形的。當然,安胎這件事情並不是想當然耳,而是要經過詳細評估才能進行的。

安胎過度 嚴重恐危及生命

此外,有人覺得凡事小心點好,因此過度安胎,王培中醫師說,不必要的安胎不僅容易導致胎兒過大,增加生產的難易度,進而只能選擇剖腹產,甚至可能導致媽媽母體肺水腫、胎盤早剝,感染小朋友造成敗血症等,嚴重危及生命安全;因此,安胎應適可而止,見好就收是最適當的態度。

成功安胎 這些事項要注意

王培中醫師強調,若經醫師通盤考量後,提出有安胎的必要時,經常需要住院療養;若評估可出院返家安胎者,則應遵循醫囑,建議應減少活動量,飲食應均衡,避免食用太過刺激性的食物,而若是需長時間做勞力的動作或工作時間過長的孕媽咪,恐使身體勞累不適、下背部痠痛等,一旦休息後仍沒有改善,就應立即返院檢查,以確保胎兒及母體的健康。

 

 
看這些話題的相關文章: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孩有聽沒有懂 原來是耳朵積水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游尚智/台北報導

圖:位於中耳內的積液

即將念小學的萱萱,口齒伶俐,童言童語常逗得爸媽很開心。近來媽媽發現萱萱開始答非所問,有時叫喚她沒什麼反應,甚至看電視越坐越近。媽媽不安的帶她到台北慈濟醫院就診,耳鼻喉科黃韻誠醫師診斷是「積液性中耳炎」,進一步檢查發現聽力已經受到影響,在鼻腔後方靠近耳咽管的腺樣體也出現過度增生現象。於是安排引流手術,並同時以微創內視鏡的方式,將過度增生的腺樣體移除。術後,萱萱立刻高興表示,她可以聽得清楚了。

黃韻誠醫師表示,中耳炎是嬰幼兒孩童很常見的一個疾病,根據流行病學研究顯示,一歲以前的嬰幼兒,約有60%以上感染過中耳炎;三歲以前則高達80%以上的兒童有中耳炎病史;幾乎所有六歲以下的兒童都至少感染過一次中耳炎。造成兒童特別容易發生中耳炎的原因,主要來自於腺樣體的過度增生以及耳咽管發育尚未成熟。

耳咽管主要功能是調節耳內壓力,一端開口於中耳腔內,另一端開口在鼻腔的最後方(鼻咽部)。由於兒童的耳咽管和成人相較起來短且水平,所以當兒童感冒時,細菌比較容易由鼻咽部的開口進入中耳腔而造成感染。而腺樣體剛好位於鼻咽部耳咽管開口附近,過度增生肥大的腺樣體使得細菌更容易沾黏而扶搖直上進入中耳。黃韻誠醫師提到,一般來說,急性中耳炎在適當的抗生素治療下都能夠治癒。然而中耳與鼻黏膜一樣,都會分泌液體,感染後中耳所產生的分泌物若是無法即時排出,則會形成所謂的積液性中耳炎,進而影響兒童聽力。

積液性中耳炎會有耳塞、耳悶、耳鳴、聽力損失等狀況,只要積液消退,恢復中耳通氣,症狀即消失。但如果腺樣體過度肥大壓迫到耳咽管開口,使得中耳積液太久無法排出,嚴重的話會造成聽力受損。由於聽力對小朋友的語言學習發展相當重要,黃韻誠醫師提醒家有幼童的父母,務必留意孩子的行為和聽力反應,若有反覆中耳炎、與同年齡的孩子相比說話較不清楚、答非所問、常要求別人重複說一次、叫喚有時沒什麼反應、某些字發音不正確、上課不專心、看電視時音量調得比較大聲的情況時,趕緊帶孩子到醫院做聽力檢查,確認是否罹患積液性中耳炎、聽力是否受損。

如果確診是積液性中耳炎引起的聽力損害,可以透過顯微手術,在耳膜放置引流管,將耳內積水引流出,並同時將過度增生的腺樣體削薄。黃韻誠醫師提到,對孩童來說,顯微引流手術的效果顯著,大部分孩子在手術完成當天,就表達已能聽到。這種引流管置入後,平均半年到一年間,會自行脫落至耳道外,脫落後大部分的置入洞口也會自行癒合。

 
看這些話題的相關文章: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心!孩子答非所問、叫不應 驚見「耳中積液」阻聽力

 
325 人追蹤
追蹤
 
陳 鈞凱
 
▲積液性中耳炎引起的聽力損害,醫師強調,可透過顯微手術,將耳內積水引流出,大部分孩子當天就能聽到。(照/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即將念小學的萱萱,平常口齒伶俐、童言童語,近來卻被媽媽發現開始答非所問、有時候叫她還沒什麼反應,看電視也越坐越近,不安的媽媽帶她就醫才知道,竟是「積液性中耳炎」在作怪,而且進一步檢查發現聽力已經受到影響。…

▲積液性中耳炎引起的聽力損害,醫師強調,可透過顯微手術,將耳內積水引流出,大部分孩子當天就能聽到。(照/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即將念小學的萱萱,平常口齒伶俐、童言童語,近來卻被媽媽發現開始答非所問、有時候叫她還沒什麼反應,看電視也越坐越近,不安的媽媽帶她就醫才知道,竟是「積液性中耳炎」在作怪,而且進一步檢查發現聽力已經受到影響。

台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黃韻誠表示,檢查發現萱萱聽力已經受到影響,在鼻腔後方靠近耳咽管的腺樣體也出現過度增生現象,立刻安排引流手術,並同時以微創內視鏡方式移除過度增生的腺樣體,手術後,萱萱已經可以聽得清楚了。

中耳炎是嬰幼兒孩童很常見的疾病,根據流行病學研究顯示,1歲以前的嬰幼兒,約60%以上感染過中耳炎;3歲以前高達80%以上兒童有中耳炎病史;且幾乎所有6歲以下兒童都至少感染過1次中耳炎。

黃韻誠說,造成兒童特別容易發生中耳炎的原因,主要來自於腺樣體的過度增生以及耳咽管發育尚未成熟,由於兒童的耳咽管和成人相較起來短且水平,所以當兒童感冒時,細菌比較容易由鼻咽部的開口進入中耳腔而造成感染。

而腺樣體剛好位於鼻咽部耳咽管開口附近,過度增生肥大的腺樣體使得細菌更容易沾黏,進而扶搖直上進入中耳。

黃韻誠指出,一般而言,急性中耳炎經適當的抗生素治療都能夠治癒,不過,中耳與鼻黏膜一樣,都會分泌液體,感染後中耳所產生的分泌物若是無法即時排出,則會形成所謂的積液性中耳炎,進而影響兒童聽力。

積液性中耳炎往往會有耳塞、耳悶、耳鳴、聽力損失等狀況,只要積液消退,恢復中耳通氣,症狀即消失。但黃韻誠提醒,如果腺樣體過度肥大壓迫到耳咽管開口,使得中耳積液太久無法排出,嚴重的話會造成聽力受損,恐影響小朋友的語言學習發展,家有幼童的父母,務必留意孩子的行為和聽力反應。

醫師強調,孩子若有反覆中耳炎、與同年齡的孩子相比說話較不清楚、答非所問、常要求別人重複說一次、叫喚有時沒什麼反應、某些字發音不正確、上課不專心、看電視時音量調得比較大聲等症狀,應帶孩子到醫院做聽力檢查,確認是否罹患積液性中耳炎、聽力是否受損。

照片來源: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cnewscom2016@gmail.com,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益生菌無益處 研究:人體吸收甚少

 
307 人追蹤
追蹤
 
 
最新研究顯示,病患服用益生菌有一半的益生菌服用後便直接排洩出去,剩餘的益生菌只會短暫停留在腸道。(photo by wikimedia)

【台灣醒報記者譚有勝綜合報導】益生菌食物對健康影響小!過去益生菌被認為對腸道有益,但最新研究顯示,病患服用益生菌後,有一半的益生菌將直接排泄出去,剩餘的益生菌只會短暫停留在腸道,隨即被體內的微生物排出去,沒辦法被人體所吸收。領導該研究的研究員伊利內表示,益生菌不但對人體沒有多大益處,若和抗生素一起服用,還會產生壞的副作用。

《細胞》最新研究顯示,益生菌食物並沒有多大用處。過去益生菌被廣泛認為對腸道有益,但研究人員認為,益生菌對人體的影響很小,甚至沒有影響。該研究團隊利用11種常見的益生菌,如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混合作了新的益生菌食品,並觀察病患服用的飲食狀況。但研究顯示,病患服用後有一半的益生菌便直接排泄出去,剩餘的僅在體內徘徊一陣子,隨即被體內的微生物排出去。

根據《BBC》報導,人體內的細胞相當龐雜,有超過一半是由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菌所組成。伊利內說,外界期待益生菌能為每個人服務的觀念是錯誤的,未來益生菌需要根據患者的需求量身訂做。他們也研究了抗生素對益生菌造成的影響,結果顯示,抗生素不但會消滅壞的細菌,就連有益的細菌也消滅了。

伊利內強調,這項研究結果與目前的益生菌無害的觀念相反,若益生菌和抗生素一起服用可能帶來後果不堪的副作用。雖然益生菌已被證實有一些益處,特別是保護早產兒免於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問題,但微生物和人體的複雜關係仍待更多研究才能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桑格研究所的微生物研究員羅蕾指出,益生菌過去存在很長的時間,也正接受嚴格的研究考驗,雖然腸道能夠阻止微生物侵蝕,阻止病原體入侵,但是否真會排擠益生菌仍有待觀察。

 
看這些話題的相關文章: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七招加強免疫系統功能

 
8 人追蹤
追蹤
 
喬依絲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喬依絲編譯

身體在面對外來病菌攻擊時會自動奮力對抗,但我們可以在平日做一些努力來加強免疫系統防禦能力。

運動健身。大多數人都知道運動對心臟、腰圍、肌肉和骨骼有許多好處,但很少有人意識到運動可以加強免疫系統防禦能力,特別是年紀漸增之後。今年3月在英國伯明罕大學研究發現,年齡在55到79歲之間的自行車騎士所生成的T細胞與年輕人一樣多,以及有助於預防自身免疫性疾病的B調節細胞。其他研究顯示,中度至劇烈運動可降低上呼吸道感染的風險,包括普通感冒。

優質睡眠。睡眠對免疫系統功能很重要,研究表明,若是65歲(含)以上且每晚睡眠時間不超過6小時,白血球在處理入侵病原體方面的效能可能會低於睡眠時間較長者的防禦能力。睡眠時間過少也會使人更容易被傳染感冒和流感。

攝取多樣化食材。人體內部腸子含有數萬億微生物,在免疫系統中有著關鍵作用,而低脂肪、高纖維的飲食和大量的蔬菜可以改善大多數的腸道問題,並提高有益菌的表現。英國曼徹斯特大學Sheena Cruickshank教授說:「多種多樣飲食可能會使得免疫功能更好。」

增加體內好菌。益生菌可以自優格或是營養補充品中攝取,有助於增強腸道、抗過敏、提升免疫力等。然而,市面上大多數針對益生菌的聲明都沒有得到優質研究證據的支持。而益菌生是益生菌的促生物質,有研究表明有益,在現行階段,大家可以經由健康均衡的飲食獲得相同的效果。

飲酒量須適度。飲酒過量造成的問題不僅僅是宿醉。2014年一項研究發現,飲用4到5杯伏特加酒會降低能夠對抗感染和癌症的白細胞數量,而大量飲酒也被認為會破壞被稱為巨噬細胞的免疫細胞吞噬細菌的能力。

不要抽煙。與非吸煙者相比,吸煙者更容易患上炎症性疾病和肺炎或流感等傳染疾病。研究表明,這主要原因可能在於尼古丁破壞了一種名為嗜中性球的白細胞攝取量和殺死有害微生物的能力。

多照照陽光。皮膚在陽光下會產生增強免疫調節功能的維生素D,例如預防腸道炎症、多發性硬化症、類風濕性關節炎、感冒和流感等。

Reference : Seven ways … to support your immune system

 

更多草根影響力文章

 
看這些話題的相關文章: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換季過敏好可怕,爸媽必學的3大黃金抗敏時期

 
859 人追蹤
追蹤
 
圖文提供/阿包醫生診療育兒故事-巫漢盟醫師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阿包醫生診療育兒故事-巫漢盟醫師】季節交替,一不注意孩子容易引發過敏。門診有關過敏的問題五花八門,常聽到媽媽焦急地向阿包醫生求助,如「孩子怎麼會突然就過敏了?」、「過敏可以治好嗎?有無簡單的改善方法?」、「好擔心小孩像我一樣從小就過敏,有沒有辦法預防?」。其實對抗過敏真的不簡單,而且要花費多年的時間。而零到五歲的孩子剛好橫跨三個抗敏的黃金時期,爸媽可以抓時機為孩子調整體質,打下較好的基礎。

 
換季過敏好可怕,爸媽必學的3大黃金抗敏時期

對抗過敏是長期奮戰,從媽媽懷孕時就開始備戰

調整體質黃金期和免疫系統發育、免疫細胞作用都有關聯。事實上,抗敏從媽媽孕期時就可開始準備。如果媽媽腸胃功能健全、好菌多,攝取的營養就能順利地傳遞給寶寶,胎兒的發育就會健康。

研究發現,剛出生的嬰兒其腸道菌相和媽媽產道附近的菌相相似。寶寶在子宮內時腸道是無菌的,但自然產時會順便接觸到媽媽產道的菌。如果是好菌,新生兒抗敏就贏在起跑點。因此,孕期可以攝取益生菌,讓全身菌相以好菌為主,降低寶寶過敏被誘發的機率。

腸道菌相要多元豐富,抓緊3歲前免疫發育關鍵期

不是自然產的媽媽也別灰心!寶寶免疫系統發育,是從出生後才正式開始。醫學上認為孩子的免疫系統到三歲才發展完全。因此,這時要著重在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腸道」,訓練對各種食物、過敏原的耐受性。

四個月後寶寶開始吃副食品,可以漸進式地提供少量、多樣化的離乳食物,嘗試讓孩子接觸各種食材。這種作法可以讓原本只喝奶的腸胃菌相變得更豐富,多元的菌株也能增加菌種的活性、維持腸道健康。孩子一歲後,能開始喝鮮奶,這階段爸媽也可嘗試將無糖的優酪乳加入副食品中,給孩子當點心,能增加腸道的好菌。

不讓過敏反覆發作,把握3-12歲調整免疫走向

若孩子有過敏體質,1、2歲後就開始有打噴嚏、流鼻水等症狀出現。到了3歲,爸媽就必須展開長期抗戰!過敏是人體免疫細胞對於過敏原產生「過於激烈」的反應,原本這些過敏原對人都是無害、不會產生症狀,此時失調的免疫系統會將過敏原視為有害物質。因此,常聽到有人說「調整體質」,其實是將原本免疫細胞過度反應調回人體正常反應。

很多家長初期很積極求診,但幾年後可能沒看到效果,就放任孩子過敏發作。阿包醫生想提醒大家,當身體持續接受過敏原的刺激,體內免疫細胞會一直記著不好的回憶,下次遇到過敏原就會更激烈地抵抗,過敏症狀的發作頻率和嚴重性便增加,久了可能會影響身體對抗疾病的免疫力,所以建議12歲以前要趕快調整免疫走向。

調整體質3原則 : 充足睡眠、常運動、多好菌

大家會問阿包醫生,到底要怎麼樣才能調整體質呢?不管任何年齡,都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多多外出運動,都能讓免疫系統更健康!另外,適時地攝取益生菌也是不錯的選擇,不但可增加腸道好菌,菌種要注意是LP菌、LGG菌、NCFM菌等經研究證實有效的菌種。透過增加腸道好菌,來抑制免疫細胞過度反應,使過敏不會這麼常發作。

抗敏真的是很多現代爸媽必學的功課,希望我們都能把握三大調整體質黃金期,盡可能讓孩子遠離過敏,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

本文出自:阿包醫生診療育兒故事部落格

【延伸閱讀】

 
看這些話題的相關文章: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別輕忽皮膚過敏! 一旦誘發可能影響成長發育

 
8.1k 人追蹤
追蹤
 
記者林雁茹/綜合報導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兒童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魏長菁醫師。(圖/醫師提供)

小兒過敏的比例逐年增加,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研究資料顯示,台灣有約一半孩子在學齡前被診斷至少有一種過敏疾病。相當於每2個兒童,就會有一個是「過敏兒」!其實若從小做好預防,便有機會調整好體質,降低寶寶日後受過敏疾病困擾的機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兒童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魏長菁醫師表示,寶寶的皮膚與腸胃道未發展完全,容易因接觸過敏原誘發不舒服症狀,且許多過敏初期發生的徵兆不明顯,容易被家長忽略,使長大體質定型後,過敏反應更加嚴重!魏長菁醫師提醒,家長應及早準備,幫寶寶維持穩定體質,成長更健康。

魏長菁醫師表示,嬰幼兒身體各方面都還未發育完全,最常見的過敏包括「皮膚過敏」與「食物過敏」,其中近6成的皮膚過敏會在一歲以前出現,產生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濕疹等現象;食物過敏則是當寶寶出生後開始進食,就有機會發生,其症狀包括嘔吐、腸絞痛、腹瀉、血便等,若家長沒有發現這些反應是過敏導致,誤以為是其他症狀,便可能耽誤最佳治療時機,且過敏對免疫系統的影響是不可逆的,很難讓寶寶再回復到健康狀態,只能長期控制過敏疾病的症狀;此外,長期受過敏影響,也可能讓寶寶睡不好、吸收效率不佳,學齡後可能體型較其他孩子瘦小。魏長菁醫師提醒,過敏預防不能拖,三歲以前更是打造體質的關鍵時期,家長務必多花心思預防。

多數家長都有過敏預防基本觀念,知道環境中的許多因子是造成寶寶過敏的元兇,如灰塵、懸浮微粒、寢具用品中的塵螨等,習慣將住家打掃的一塵不染,但魏長菁醫師提醒,其實寶寶的飲食也可能是誘發過敏的原因,像牛奶中的大分子蛋白,就是常見的過敏原,當寶寶脆弱的腸胃無法順利吸收,便會引起免疫系統產生排斥反應,進而誘發過敏。因此一般建議新生兒出生後哺育母乳尤佳,其蛋白質最適合寶寶腸胃,易消化、好吸收,更含有豐富營養及免疫因子,在預防過敏方面有正面影響。

現代許多家庭屬於雙薪家庭,若媽媽因工作原因無法長期親餵,魏長菁醫師建議,在寶寶一歲後可以銜接「部分水解蛋白配方」,水解技術能在不影響營養價值下,改變蛋白質排列方式,將大分子蛋白切成較細的小分子,寶寶更容易吸收,避免誘發過敏反應。但市面上水解奶粉選擇繁多,到底哪款最適合寶寶呢?魏長菁醫師表示,各家所使用的水解技術各有不同,家長在挑選時,可觀察品牌是否有大規模科學實證?是否有長期追蹤驗證?符合科學認證的品牌更有公信力,讓家長更安心。

魏長菁再次呼籲,過敏體質一但誘發,後續有可能出現更多的過敏症狀,家長務必防患於未然,提早幫寶寶穩定體質,隨時注意寶寶是否出現疑似過敏徵狀,才能更好地幫助寶寶健康快樂成長。

更多 NOWnews 今日新聞報導 
國土在哭泣/不可逆的悲劇!悼沉入水面的海岸線 
國土在哭泣/都市限定?治水也成城鄉差距犧牲品

 
看這些話題的相關文章: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忘記吃葉黃素嗎?營養師說「某樣」菜很厲害

 
3.2k 人追蹤
追蹤
 
張允曦 張志旻

很多醫生都建議,現代人常使用3C產品,要吃葉黃素保護眼睛!大部分人都選擇吃營養補充品,不過營養師說,日常飲食也可以攝取,像是菠菜、芥藍菜含量都很高,吃300g的量就能攝取一般人的每日建議攝取量。如果擔心吃同一種菜太多、太膩,就要均衡飲食,多方面攝取。

 

 
圖/TVBS

記者:「像芥藍、菠菜其實就是葉黃素很多的,妳知道嗎?」

 

民眾:「真的喔!我不知道」

 

記者:「像芥藍、菠菜、南瓜、木瓜這些你知道嗎?」

 

民眾:「不太知道。」

 

民眾:「那妳都吃怎樣的?」

 

記者:「就錠劑。」

 

很多人想到補充葉黃素,就是吃一顆顆的營養補充品,其實也可以不用這麼難。

 

 
圖/TVBS

記者張允曦:「要從日常生活中攝取,營養師說像我手中的芥藍菜,還有另外像這個菠菜,就是葉黃素含量最多的蔬菜。」

 

營養師說,葉黃素名稱就透露2大來源,包括葉菜類深綠色蔬菜;還有黃色蔬果,像南瓜、芒果、木瓜,都是不錯的選擇,但重點在含量,像菠菜、芥蘭菜的葉黃素含量最多,不過營養師說,要吃到一般人每日建議需要的6-8mg,需要吃下300g,等於兩碗菜,份量可不少,因此多方面、多種類攝取很重要。

 

 
圖/TVBS

台北醫學大學附醫營養室主任蘇秀悅:「均衡飲食是一定要先做到,再來就是說如果要補充比較高劑量,必要的時候可能需要用一些保健食品,因為它是比較濃縮的配方,一般這種保健食品可能會達到10-20mg的量,那我想這樣在食用上面才會有改善的效果。」

 

如果是3C重度使用者,醫生建議要吃補充品,營養師說那還是乖乖吃,畢竟均衡飲食攝取到的葉黃素有限,該吃的藥丸可別偷懶。

 

更多 TVBS 報導 
堅持追求「六塊腹肌」 館長:身體健康最重要 
少見4型登革病毒都流行 入出境及多雨有關 
群聚感染未通報 桃市府查國防大學是否違法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地瓜葉4大意外好處!不只高纖解便祕,護眼、抗氧化一次滿足

 
849 人追蹤
追蹤
 
華人健康網 記者洪毓琪/台北報導

【華人健康網記者洪毓琪/台北報導】提到地瓜葉,您的第一印象是什麼?是過去主要被豬農用來餵食豬仔,沒有人要的「豬菜」?或是高纖解便祕的聖品?營養師表示,有「庶民蔬菜」之稱的地瓜葉,其實還有更多讓人意想不到的好處,吃對甚至還有輔助人體補鈣、護眼、抗氧化的作用!

檢視相片
 
吃地瓜葉4大意外好處!不只高纖解便祕,護眼、抗氧化一次滿足

吃地瓜葉好健康~這些營養素超豐富

高敏敏營養師表示,地瓜葉的營養價值相當豐富。根據衛福部食藥署台灣食品成分資料庫2017版資料顯示,每100公克的地瓜葉熱量約22大卡、水分90.9公克,不僅多吃不容易胖,其膳食纖維更有3.3公克之多。

且其同時富含豐富的鉀(401毫克)、鈣(105毫克)、鎂(35毫克)等礦物質。就連維生素的含量也相當驚人,以維生素A來說就高達5960IU、β-胡蘿蔔素也有3523ug、維生素C則有26.8毫克、葉酸69.9 ug,組成成分相當多元。

不只高纖解便祕!地瓜葉更有這4大營養好處

除此之外,深綠色的地瓜葉,也是民眾補充葉黃素、玉米黃素的重要食物來源之一。因此,綜合上述營養成分,可知適度食用地瓜葉,對人體健康益處良多。具體來說有下列4大好處:

檢視相片
 
每100公克的地瓜葉膳食纖維有3.3公克,是等量綠色奇異果(2.7公克)的1.2倍,可謂高纖蔬菜的一員,適度食用能有效增進腸胃蠕動、促進排便。

好處1/高纖、解便祕:

每100公克的地瓜葉膳食纖維有3.3公克,是等量綠色奇異果(2.7公克)的1.2倍,可謂高纖蔬菜的一員,適度食用能有效增進腸胃蠕動、促進排便。

好處2/能補鈣、補鎂:

高纖的地瓜葉更含有豐富的鉀、鈣、鎂等礦物質,很適合懷孕解便不順的孕媽咪、腸胃機能不佳的老年人適度食用;做為補鈣、預防骨質疏鬆,同時輔助提升腸道機能、改善便祕不適的好食材。

好處3/養胎、解孕吐:

此外,適量從地瓜葉中攝取天然的葉酸、維生素B6等成分,還有輔助婦女舒緩懷孕初期的孕吐問題,有利胎兒成長發育的作用。

好處4/護眼、抗氧化:

地瓜葉中豐富的維生素A、β-胡蘿蔔素,以及葉黃素、玉米黃素,對於用眼過度的3C重度使用者來說,更有幫助維持在暗處視覺,還有輔助抗藍光,對抗氧化自由基的效用。但由於上述成分皆屬於脂溶性營養素的一員,因此料理上建議適度搭配油脂食用為佳。

檢視相片
 
清炒地瓜葉的材料有,地瓜葉200公克、蒜頭2瓣、葵花油1小匙、白開水50c.c.、鹽巴適量。

地瓜葉營養豐富人人都能吃?飲食需嚴格限鉀者,汆燙後食用少負擔

不過,高敏敏營養師也提醒,雖然地瓜葉的營養價值豐富。但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地瓜葉含鉀量高,對於糖尿病併發腎功能異常、洗腎患者,以及因心臟病水腫問題,飲食需嚴格限鉀的朋友,易加遽其腎功能負擔。

因此,建議上述族群食用地瓜葉前,最好先進行汆燙動作,去除鉀離子較有保障。高敏敏也特別對此設計了3款有鹹、有甜的地瓜葉料理食譜,並詳細解說其做法與營養好處,提供給大家參考:

★橄欖油拌地瓜葉

材料:地瓜葉200公克、橄欖油1小匙、鹽巴適量、白開水1000c.c.。

作法:

1.地瓜葉洗淨,撕去莖梗外層備用。

2.取一大湯鍋,裝入1000c.c.白開水,開大火煮沸。

3.放入處理好的地瓜葉,汆燙2~3分鐘後,撈起瀝乾。

4.放入另一乾淨鍋子,加入橄欖油、鹽巴,拌勻即可食用。

營養好處:汆燙的方式,有利去除地瓜葉過多的鉀離子,且起鍋後拌入橄欖油的動作,也能幫助民眾更易獲取地瓜葉中的維生素A、葉黃素等脂溶性營養素。

★清炒地瓜葉

材料:地瓜葉200公克、蒜頭2瓣、葵花油1小匙、白開水50c.c.、鹽巴適量。

作法:

1.地瓜葉洗淨,撕去莖梗外層備用。

2.取一炒鍋,倒入50c.c.白開水,接著放入葵花油。

3.然後放入處理好的地瓜葉,開大火拌炒至菜葉變色、軟化,加入適量鹽巴調味即可起鍋。

營養好處:適合想補充地瓜葉中脂溶性維生素的朋友食用。

檢視相片
 
喝下一杯「地瓜葉蘋果牛奶」就包含1份蔬菜、1份水果,以及1天所需乳品量

★地瓜葉蘋果牛奶

材料:地瓜葉100公克、蘋果3/4碗(一般吃飯碗)、鮮奶240c.c.、堅果1湯匙、白開水100c.c。

作法:

1.地瓜葉洗淨,撕去莖梗外層,汆燙撈起備用。

2.蘋果洗淨去皮、籽,切小丁備用。

3.準備一台果汁機,放入白開水、地瓜葉、蘋果丁、鮮奶、堅果拌打均勻後,即可飲用。

營養好處:喝下一杯就包含1份蔬菜、1份水果,以及1天所需乳品量,不只有利補鈣,再加上地瓜葉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燙熟去菁後,搭配蘋果、鮮奶、堅果一同打成蔬果汁飲用,更能去除菜味,讓大小朋友都好入口。且地瓜葉蘋果牛奶相較於一般果汁,不但富含膳食纖維能幫助刺激排便,更具備低GI值(升糖指數)的特性,連糖尿病患者也能安心飲用。

【營養師小叮嚀】:

最後,高敏敏營養師也提醒,雖然地瓜葉確實是民眾獲取多種營養的良好蔬菜來源,但是,站在營養師角度,建議想要常保身體健康,各種顏色的蔬菜都要吃;切勿因為地瓜葉等綠色蔬菜營養豐就只吃它,或是因不愛綠色蔬菜而完全不吃,凡事還是要均衡、適量較有保障。

【延伸閱讀】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茄紅素就該這樣吃,你今天喝了嗎?

 
849 人追蹤
追蹤
 
華人健康網/特別報導

【華人健康網/特別報導】蕃茄因含有珍貴的豐富「茄紅素」,不但有養顏美容之效,近代科學家更發現具有幫助減重、預防癌症和調節血脂等功效,保健好處多多,因此一直在「超級食物」中榜上有名!不過,同樣一顆蕃茄,如何讓身體更快地吸收茄紅素呢?答案是打成果汁喝吧!

檢視相片
 
茄紅素就該這樣吃,你今天喝了嗎?

茄紅素保健力超乎想像!

蕃茄保健力一籮筐,其珍貴的「茄紅素」成分是一種植化素,擁有強大的抗氧化能力,其抗氧化能力不但是胡蘿蔔素的2倍,更是維生素E的100倍,可以幫助身體清除自由基,達到養顏美容、調節血脂、預防心血管疾病和乳癌、前列腺癌等作用,甚至男性朋友平日多補充蕃茄紅素,也能讓精蟲變得更勇猛,提升生殖能力。

除此之外,現代科學家更發現,茄紅素能夠促進身體新陳代謝,並且提高人體內的脂聯素(adiponectin)濃度,幫助改善肥胖和胰島素阻抗。過去《營養》(Nutrition)期刊就曾有研究以25名台灣女性為對象,每天給予280毫升的蕃茄汁,其他飲食與平常無異,2個月後發現這些女性的腰圍都變小了。

3步驟提升茄紅素的吸收率

蕃茄中的茄紅素如此厲害,但人們有辦法好好地吸收運用嗎?關鍵是食用方法!

第一、先要挑選成熟的紅蕃茄。蕃茄的成熟度越高、表皮顏色越紅,不但吃起來更甜,所含的茄紅素也越豐富。

第二、將蕃茄打成果汁。這是因為茄紅素主要存在於細胞壁,經過機械性破壞可以讓更多的茄紅素被釋放出來,比直接生吃更有助於人體的吸收。

第三、與含油食物一起補充。茄紅素屬於脂溶性,與油脂食物如堅果、肉品一起食用,或是做為飲料搭配三餐飲用,更有助於被人體吸收。

檢視相片
 
專家研究普遍建議每人每日應攝取的茄紅素約30毫克,相當於3顆大蕃茄的量。

專家建議每天茄紅素30毫克 善用蕃茄汁快速補充

至於該吃多少呢?專家研究普遍建議每人每日應攝取的茄紅素約30毫克,相當於3顆大蕃茄的量。不過,現代人生活忙碌又挑食,想要一個人每天乖乖地將3大顆紅蕃茄打成果汁後再喝下肚,幾乎不可能,此時不妨改用市售的蕃茄汁替代,一罐大概就有28毫克茄紅素,直接喝即可快速補充一日所需。另外,也可以加入檸檬、優格、蜂蜜和香蕉等食材一起打成蔬果汁,或者當作高湯與其他菜餚一起烹煮,讓補充茄紅素變得省時、便利又有創意。

只是,要注意的是,選購市售的蕃茄汁時,別忘記先做功課,確認蔬果汁含量是否為100%、是否有額外添加糖或鈉含量太高的問題,精緻糖或鈉含量過高容易增加身體的負擔。另外,由於蕃茄屬於高鉀食物,提醒若本身是高血壓或腎臟病等慢性病患,應諮詢醫師和營養師後再斟酌飲用,切莫過量飲用。

【延伸閱讀】

 
看這些話題的相關文章: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前親熱能加速月經到來、減緩經前症候群?婦產科醫師說…

 
849 人追蹤
追蹤
 
華人健康網 記者洪毓琪/台北報導

【華人健康網記者洪毓琪/台北報導】對女性朋友來說,大姨媽實在是讓人又愛又恨!遲到擔心懷孕、卵巢生病,早到又害怕子宮出問題。尤其是,月經要來不來時,伴隨而來的經前不適,更是讓人難以忍受。而近日在華人健康網《5914呼叫醫師》服務中,就有網友分享:「聽說經前親熱能加速月經來潮、減緩經前不適,真的嗎?」究竟真相如何?且聽專業婦產科醫師怎麼說!

檢視相片
 
經前親熱能加速月經到來、減緩經前症候群?婦產科醫師說…

性行為會促進子宮收縮、加速月經報到?原來誤會大了

婦產科醫師潘俊亨表示,在臨床門診中,確實曾聽聞關於網路盛傳:「做愛做的事,會促進子宮收縮,讓生理期提早報到。」的說法。但站在婦產科醫師的角度來探討,這樣的論述並不正確!

檢視相片
 
網路盛傳:「經前親熱能加速月經來潮、減緩經前不適,真的嗎?」

事實上,女性經血形成是在女性荷爾蒙分泌影響下,身體會產生大量血液流至子宮內膜處,進一步增生、累積形成一層養分層,以供應受精卵(胚胎)發育使用。

可是,一旦未成功受精,女性荷爾蒙停止分泌,先前增生的子宮內膜組織就會進一步剝落、形成經血。就好比像冰箱冷凍庫開關被關掉一樣,原先凝結的冰層便會因缺乏電力維持,而剝落、融化成水,向下滴落。

檢視相片
 
經前症候群常見症狀包括有:水腫、體重上升、乳房脹痛、腹脹、手腳痠痛、肌肉僵硬,以及焦躁、緊張、憂鬱等情緒障礙,甚至伴隨有注意力下降、失眠等問題。

更何況以學理來看,只有產後婦女會因身體需排除產後惡露,而促使子宮收縮、出血。故綜合上述原因,潘俊亨醫師強調,子宮收縮與否和生理期是否到來,沒有太大的關聯性;適度從事性行為,也無助減緩經前不適發生。網友之所以有這樣的疑問,應與本身經期不規律、性愛後碰巧遇到生理期即將到來有關。

經前症候群來襲,痛不欲生 專家公開舒緩秘訣

既然適度從事性行為沒有想像中的上述作用,那麼女性朋友要舒緩經前不適,又該怎麼做才對呢?潘俊亨醫師指出,所謂的經前症候群,指的是月經來前一週到月經結束間,因女性體內荷爾蒙急遽變化所引起、可預測的情緒、生理上的不適反應。

常見症狀包括有:水腫、體重上升、乳房脹痛、腹脹、手腳痠痛、肌肉僵硬,以及焦躁、緊張、憂鬱等情緒障礙,甚至伴隨有注意力下降、失眠等問題。只要女性朋友每個月生理週期都會定時出現上述不適症狀,就可視為有經前症候群的問題。

但值得注意的是,正因為造成經前症候群的發生原因難以避免,因此臨床上多只能透過輔助方式來舒緩。除了開立止痛藥外,目前醫界認為適度補充維生素B6,來改善血清素分泌,或是,在醫師評估下適度服用月見草油、口服黃體素,都是有助舒緩經前及經期不適的好方法。

檢視相片
 
一般來說女性生理週期平均約在28~35天左右。所以想要判斷自己是否有月經延遲、提前的問題,還是要視個人的平均週期時間而定。

月經延遲、提前多久算正常?該就醫嗎?醫師來解答

潘俊亨醫師也分享到,除了少數特殊案例,月經週期可能拉長至45天,一般來說女性生理週期平均約在28~35天左右。所以想要判斷自己是否有月經延遲、提前的問題,還是要視個人的平均週期時間而定。

不過,由於女性月經到來與否,與人體內分泌、荷爾蒙息息相關,而這些生理機能又易受到壓力、環境的影響。因此,臨床上認為,若女性朋友在對照生理期週期紀錄下,發現月經提前7天,或延後15天以內到來,都是尚可容許的範圍,多無大礙。

但潘俊亨醫師仍提醒,女性朋友若發現月經延遲情形長達半個月,甚至一個月之久,首先要先了解是否有懷孕的可能。若排除此一可能性,就有月經不調的疑慮,建議最好尋求專業婦產科醫師的協助,釐清原因、對症治療較有保障。至於月經非延遲,而是過度提前者,也要慎防可能是婦科疾病所引起,應儘速就醫為佳。

【延伸閱讀】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助人體對抗氧化!營養師揭蔬果營養

 
1.8k 人追蹤
追蹤
 
民視新聞網

現代人吃得營養,卻對營養的認識略顯不足!營養學家表示,不同的植物含有不同的植化素,能夠幫助人體細胞對抗各種氧化壓力;可惜許多學童不愛吃蔬菜水果,偏好所謂的垃圾食物,結果導致便祕,甚至是長不高等種種現象。

我們的胃只有一個,一餐可以容納的空間有限,因此要在有限的空間下做有效率的飲食。所謂飲食均衡,就是每餐都要吃進六大類的食物,這樣才能充分攝取各類別的營養素,而且熱量控制非常重要,最好不要吃空熱量的食物。

空熱量食物不代表沒有熱量,他是指一些擁有高熱量,或者是低營養素的食物。在台灣,我們觀察到很多學童有便秘的現象,那有可能是因為空熱量食物攝取過多,而造成膳食纖維的攝取不夠所導致的現象。

另外也有研究報告指出,含糖的飲料攝取過多,可能會造成我們生長激素的分泌過少,而讓這些成長期的學童或者是青少年有長不高的可能性。

水果還有蔬菜,科學家們在它們身上,發現上萬種對人體健康具有保護效果的植化素。植化素全名是是植物化學素,是植物中的化學物質的總稱,它存在植物組織當中,如葉片、花瓣、果實裡,都含有種類非常多的營養素。

植化素,我們可以把它當作是植物的一個天然的色素,所以在不同的顏色底下,它的植化素就有代表它不同的一個化學成分,像比如說我們知道的番茄有茄紅素、我們的葡萄有這個所謂的花青素等等,所以在我們攝取這食物的同時,一日五蔬果攝取目標的狀態底下,我們盡量讓我們攝取的食物能夠有多元不同的一個,像彩虹一樣的一個飲食的選擇。

基本上,每一種蔬果都具備多種植化素,每種顏色的蔬果裡,植化素可能都不盡相同,所以我們應該多攝取各種不同種類的水果,就可以把植物的保護力都吃進身體裡。

(民視新聞/綜合報導)

 
看這些話題的相關文章: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飲食不健康 無法靠營養品補充

 
149 人追蹤
追蹤
 

關於營養補充品到底該不該吃、該怎麼吃,是一個長期以來備受探討的問題,2018年3月6號出版的《JAMA》期刊,登載了一篇文章《維生素和礦物質補充劑:醫護人員必須知道的建議》,文中對此有些討論和說明。

 

目前沒有充分的證據證明補充綜合維生素及礦物質(Multiple Vitamin and Mineral;本文中簡稱MVM)能有效預防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病、失智等;在建議量之內攝取MVM補充劑是安全的,但對於非營養素缺乏的特殊疾病族群,補充MVM並沒有真正的好處,只要均衡攝取各類食物,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一般人並不需要額外營養補充劑;但對於處在某些特殊階段(例如孕婦、兒童、老人),則可視需要額外補充。此外,若飲食長期不均衡,並無法單靠補充營養品獲得健康,應盡量從多樣化的天然食物攝取均衡營養素,才是根本之道。

那些人需要額外補充營養品? 
沒有特殊疾病且保有健康生活模式,並不需要額外補充MVM;相反的,如果長期生活、飲食不健康,也無法單靠補充營養品就獲得健康。但是,對於突發疾病時所造成食物攝取不足或飲食多樣性不夠時,營養補充劑可降低一些微營養素缺口的風險。此外,在一些治療介入或某些生命期,由於生長急需、代謝快速等因素,容易營養素攝入不足,此時也可以考慮補充。 

孕哺乳婦 
孕婦良好的營養攝取,是寶寶健康的基礎,所以對於準備懷孕或正在懷孕的婦女,國健署也呼籲特別注意葉酸、碘、鐵的攝取。 

孕期缺乏葉酸將會增加胎兒腦及脊髓神經管缺陷風險,而懷孕初期是胎兒神經管發育的重要時期,因此懷孕前到懷孕後12週,葉酸補充相當重要。研究顯示,計劃懷孕(孕前)及懷孕初期(孕期前3個月),婦女應攝取足夠的葉酸(0.4~0.8毫克/天),以預防胎兒神經管缺陷。此外,育齡婦女孕期若長期缺鐵,易造成胎兒生長發展遲緩及早產,因此建議在懷孕期間需要攝取高鐵食物,但懷孕期間常規補鐵劑的好處及風險,目前還沒有明確的證據,是否要額外補充應詢問醫師意見。在懷孕中期對鈣質需求會增加,不少孕婦都有睡覺睡到抽筋的經驗,因此若有必要,可依醫囑補充鈣片。而維生素B1、B2是人體執行醣、脂質、蛋白質等代謝過程中必需的輔因子,在整個孕程需求量大增,若飲食過度精製,很容易造成缺乏。 

由於懷孕期間對大多數微量營養素的需求均會提高,因此應藉由多樣化的飲食來補充各種營養素,富含葉酸的天然食物包括深綠、黃色蔬菜水果、豆類;鐵質最好的吸收來源以紅肉為主、其次為深紅色蔬果;鈣質以奶類及奶製品、小魚、豆製品為主;碘含量較豐富的天然食物,如海帶及海藻等;全穀類(胚芽米、糙米、全麥)、瘦豬肉、肝臟、豆類、核果類及酵母粉富含B1;牛奶、乳酪、肉類、內臟類、全穀類、綠色蔬菜及酵母粉皆含有豐富的B2。如有需要,建議洽詢營養師從調整飲食下手,或可在醫師處方下,補充孕婦專用的補充品及MVM。 

兒童 
雖然美國兒科學會建議,非母乳或部份母乳哺餵的嬰兒應補充維生素 D直到斷奶;鐵質則自4個月補充至6個月後,可藉由攝取高含鐵食物補充;但在國內,未哺餵母乳者多接受嬰兒配方奶,通常不需要額外的補充。飲食均衡的健康兒童通常不需要額外補充MVM,若需要單劑補充維生素D或鐵劑,應先諮詢兒科醫師。近來有研究認為ω-3脂肪酸有可能可降低兒童自閉症或過動症,但尚缺大型研究證據,因此不建議自行嘗試。 

老人 
老人常有牙口不好、食物攝取量不足、腸胃功能下降、代謝變慢、慢性發炎、肌少症等問題,攝食量減少也伴隨著多種微量營養素缺乏,若是住院或罹病老人,普遍胃口更差,常伴隨營養不良發生,形成惡性循環。由於要確定老人缺少哪些種類的微量營養素並不容易,因此建議老年人可使用MVM補充劑。 

肥胖者╱執行減重計劃者 
研究顯示,肥胖者普遍存在維生素B6、C、D、E的缺乏,許多減肥飲食因攝取食物種類侷限加上攝取量減少,而導致微量營養素缺乏。此外,研究指出身體質量指數(BMI)會影響體內葉酸濃度,顯示肥胖可能改變葉酸代謝。 

如果接受了減重手術如胃繞道手術或縮胃手術,也會因為食物營養吸收途徑改變或進食減少,而有潛在的營養素缺乏問題,所有接受手術來治療肥胖者都應該補充MVM,即使如此,仍不能忽略食物多樣化的重要性。 

急重症患者 
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重症病人應在不同的時間、狀態補充不同的營養素;由於此類醫學研究設計不易進行,文獻對各種營養素使用劑量、時間、病程評估上,尚未達到實證等級,所以若考慮補充,建議先依國人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給予;病人家屬千萬不要為病人準備任何營養劑,因為重症病人此時身體的代謝及壓力不同於一般人,任何的補充都應在醫師處方之下。 

營養補充品不能取代多樣化的飲食 
研究顯示多樣化飲食習慣者(每日攝取超過17種食物)較飲食單調者(每日攝取少於8種食物)有較長的壽命,死亡率相差40%。多樣攝取水果蔬菜,保持均衡飲食,就足夠日常維生素和礦物質所需了。而且多樣化的飲食提供了一連串具有生物代謝上最佳比例及搭配,人體也得以有較好的吸收型態及利用率(例如鈣磷比、PH值、及維生素C…),這是營養補充劑不能取代的。 

因為無法確定每種微量營養素不足,加上營養素在體內所參與的作用是環環相扣,所以MVM補充比單劑更有意義,且有較高的安全性,但MVM仍不應該被視為均衡飲食的替代品。若要補充MVM,劑量上建議應低於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或上限攝取量UL(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所以購買相關產品時建議詳細閱讀商品標示,不超過建議攝取量的上限,對健康成人是安全的。若無醫師把關,不建議自行補充單一劑型營養品;有任何疾病狀況下,也請依照醫師指示才可使用MVM。 
全文請見 https://pse.is/A9NK3

 

 
看這些話題的相關文章: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益生菌百百種 營養師推挑選十大守則

 
15.7k 人追蹤
追蹤
 
三立新聞網

記者龍宗緯/整理報導

人類的體內存活著數以億計的微生物,我們已知道這些中有一部分對我們有極大的好處,稱之為益生菌 (Probiotics),但每個益生菌之間功能都一樣嗎?什麼時候吃可以到底要多少呢,江欣樺營養師就列舉出自己最常被問的TOP10問題。

檢視相片

▲江欣樺營養師推益生菌十大守則(圖/翻攝自Youtube)

人類的體內存活著數以億計的微生物,我們已知道這些微生物中有一些部分對我們有極大的好處,我們稱之為益生菌(Probiotics),但每個益生菌之間功能都一樣嗎?什麼時候吃都可以嗎?到底要吃多少呢?在這我舉出最常被問到的TOP10問題。

1。吃益生菌的時間是哪時候?

不一定,一般益生菌大多建議在飯後食用,原因是益生菌比較怕被胃酸破壞,而飯後的食物會稀釋胃酸的濃度,進而提高益生菌的存活,但是有些益生菌是在空腹或是睡前使用,這類的益生菌大多有結構包埋的技術,較能抵抗胃酸破壞,所以會在空腹使用。

2。好的益生菌外盒該如何標示?

購買益生菌一定得看一下它的外盒,是否有標示總菌數、標示菌株、標示菌株代碼,「總菌數」是代表產品的可靠性,「菌株」可以判斷產品的應用方向,「菌株代碼」可以表示產品的安全性,當然在內容物上可以減少香料、甜味劑的使用是更加分的選擇。

檢視相片

▲江欣樺營養師推益生菌十大守則

3。使用益生菌要避免食用什麼東西?

抗生素、藥物、醃製品、咖啡、茶,這些都盡量避開3小時以上。

4。益生菌應該使用多久,會有依賴性嗎?

一個品牌的產品建議使用1~2個月的時間去觀察是否有用,如果你感覺該品牌商品有幫助,那可以持續使用下去,要是沒幫助就換別家的來試,直到找到適合自己的益生菌。

5。什麼人吃益生菌要特別注意?

化療者、免疫異常者、重症、短腸症候群,以上族群可詢問主治醫生的建議。

6。乳酸菌等於益生菌嗎(喝優酪乳等於吃益生菌嗎)?

雖然90%的益生菌是乳酸菌來的,但是益生菌與乳酸菌之間的關係有非常大的差異,乳酸菌指的是代謝醣類之後會產酸(50%以上的乳酸)的細菌,而益生菌於1965年科學家定義為「能促使菌種平衡,增加宿主健康效益之活的微生物,常見的是乳酸桿菌屬(Lactobacillus)和雙歧桿菌屬(Bifidobaterium)這兩菌屬,你可以這樣想像:乳酸菌是世界人口,而在世界人口中那些優秀被選出來當總統的則是益生菌。

7。益生菌的副作用?

正常人使用益生菌一般不會有什麼副作用,但有些益生菌含有乳醣,所以有乳糖不耐症(喝牛奶會拉肚子)的人,食用上需注意一下,而因益生菌會使排便順暢,所以在一開始使用時,可能產生排氣現象,此為正常,當然有些菌株本身可能存在風險,例如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Enterococcus faecium),則是建議謹慎使用。

*台灣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基於保障消費者健康及食用安全之考量,於2017/10/19預告限制「糞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及屎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不得作為食品原料使用」草案

8。益生菌可不可以拿來發酵優酪乳?

不行,失敗率可能很大,一般拿來發酵用的菌是嗜熱鏈球菌與保加利亞乳桿菌,一般純益生菌產品不太會添加這兩種菌。

9。小朋友什麼時候可以開始吃益生菌?

五個月大的小孩、開始吃副食品階段時,可以適量攝取益生菌,如果要吃的話,可以泡奶一起食用,但要注意溫度不超過40度C。

10。益生菌要注意那些檢驗報告?

塑化劑與微生物檢驗,在2016年曾爆發益生菌塑化劑風波,當時台灣益生菌必需檢驗塑化劑,而微生物檢驗指的是大腸桿菌、大腸桿菌群等等,這些是致病菌(壞菌),而益生菌是好菌產品,所以也必須得驗。

關於營養師研製的260億機能益生菌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驚!市售標榜天然產品 9成竟假天然

 
15.7k 人追蹤
追蹤
 
三立新聞網

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爸爸媽媽們看過來!市面上標榜天然的寶寶用品有9成未具有相關認證,專業兒科醫師憂心表示:「小心!可能對寶寶的皮膚有害!」假天然產品充斥新手爸媽無所適從,針對此亂象,衛福部預計今年公布新法幫消費者把關,需取得國外機構驗證,才可標示含天然成分。

檢視相片

▲圖/品牌提供

近年來健康意識抬頭,許多家長在挑選寶寶用品時,以天然為首選。但知名兒科專家阿包醫師表示,假天然產品在栽種、製造的過程可能添加化學產品或是農藥殘留,有機會刺激皮膚引發過敏,消費者不易從成分分辨是否天然,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認明國際認證,例如:美國USDA、英國Soil Association Organic Standard、法國Ecocert等皆為天然有機國際認證,像有Ecocert認證的產品需含有至少95%以上天然及10%以上有機成份才能取得。

媽媽們在寶寶出生後,第一個遇到的皮膚挑戰就是哺乳。許多餵母乳的媽媽常因哺乳造成乳頭有傷口,可擦拭保養品舒緩不適。有品牌推出具USDA有機認證的哺乳舒緩呵護膏,塗抹後不需清洗就可直接哺乳,其天然有機成分被寶寶吃下肚也不擔心,很適合餵母乳的媽媽使用。

檢視相片

▲圖/品牌提供

媽媽們遇到的第二個挑戰則是寶寶皮膚問題,寶寶因肌膚較敏感,夏天常因包尿布而起疹子、發炎。若使用親子呵護膏塗抹按摩,除能助於舒緩紅腫,也能安撫寶寶因不適而產生的情緒,品牌說,這款親子呵護膏除寶寶外也適用於成人,一家人互相按摩更有助於提升親子間的親密感。

品牌也找來藝人侯佩岑擔任代言人,於廣告影片內飾演大地女神化身,強調多些天然、少些化學,才是愛身體與大地的共同法則。因她熱心公益,致力幫助罕病家庭,這次品牌也與罕病基金會合作,只要於2018年8、9月,購買侯佩岑代言的大地之愛寶貝呵護系列所有產品,買一罐就捐出10元幫助罕病家庭,鼓勵新手爸媽們,一起保護孩子們成長環境,讓下一代健康、開心地長大。

檢視相片

▲圖/品牌提供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血尿莫輕忽!小心癌症 這些人超危險
鞋推滿逃生通道!惡鄰私舉遭網友譙翻
潛水後女子兩腿長水泡 原來是中這毒
你一口我一口 當心吃出胃炎和胃癌

更多新聞報導

● 竹科工程師驚癌末 女友提分手
● 酒糟性皮膚炎 恐「臉蟲太多」害的
● 夏季能讓小弟弟升級 「性」致更高昂
● 檸檬是治癌聖品? 食藥署:沒這回事
● 被汙染的普洱茶恐致癌 專家說這原因

______________

對於這個社會大小事有話想說?歡迎各界好手來發聲!快投稿 Yahoo論壇!

 
看這些話題的相關文章: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1歲寶寶的手部控制指南

 
5 人追蹤
追蹤
 
喬依絲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喬依絲編譯

寶寶的成長除了身高體重的變化之外,手部也是一個極有趣的特徵喔! 剛出生時,寶寶的雙手可能只是緊握拳頭,但到了滿周歲時,就可以看到寶寶用他的雙手(手指)玩著玩具或是翻著書本。以下是1歲之前寶寶每個月的手部控制能力變化,家長們可以參考看看。

新生兒到1個月。新生兒在第一個月時,雙手總是緊緊握著,若是試著要拉開寶寶的拳頭,將會驚訝地發現到他們雙手強大的抓力,不過這只是寶寶手部的反射動作。到了大約6週時,寶寶會用一隻手握住另一隻手,並且試圖扳開拳頭。

2至3個月。在大約8週時,寶寶的手會開始慢慢展開。他們會喜歡拍打玩具電話和其他懸掛的玩具,而他們所創造出來的噪音將有助於他們去意識到雙手與自身的關聯性。他們會喜歡將所拿到的任何物品塞進嘴裡以示慶祝。

4個月。寶寶在這時的雙手拍打將更具有目的性。當他們開始用雙手笨拙地擁抱著玩具時,他們的伸展能力也就在進一步地發展著。她們這時也開始在身體中線玩耍 — 用雙手在身體前面玩耍,慢慢發展左右協調性。

5個月。寶寶的手大多數時間都是張開的,這樣他們就可以藉由觸摸來探索世界。同時他們的手掌握力越來越強有力,能夠用手指和手掌握住玩具,並且將玩具從一隻手轉移到另一隻手。

6個月。這時寶寶可以在手指和拇指之間握住一些東西了,但還不能輕易地操縱手指。他們開始努力用一隻手笨拙地試圖將物品撿起以及放下。此外,他們可能會開始模仿大人拍手。

7到8個月。寶寶現在可以自己抓著食物亂吃,或是自己握著吸管杯,雖然可能還不太會吸吮吸管。

9到10個月。寶寶可能會開始用食指指著物品,這表示他們很快就能精細的鉗狀抓握了 —用拇指和食指撿起微小物體的能力。

11至12個月。這時候寶寶會繼續加強他的鉗狀抓握能力,藉由堆疊玩具、操縱積木和翻著嬰兒書的厚頁來練習。隨著手指精細動作變得越來越好,櫥櫃和垃圾桶可能會是他們進攻的目標。

 

Reference :

Your Baby’s Hand Control

 

更多草根影響力文章

 
看這些話題的相關文章: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