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蘋果托嬰中心竭誠的歡迎您!!!!
各位爸比媽咪大家好!我們是新成立的合格立案托嬰中心(校內的面積有九十幾坪)均使用無毒的裝潢及設備 本園培育孩童發掘自我特質:好奇心、主動性、探索性與獨立性,強化生理、情緒、社會行為、創造力及認知等統合各領域發展,針對孩童特點,透過觀察、遊戲、實際操作,因循其規律誘導學習,進而發展其潛能。 我們是全職照護0到3歲的小寶貝˙小班制(無小班以上的大孩童)˙政府合格立案(北府社兒嬰字第131號)˙24小時的全園攝影 可申請3000到5000元政府補助(月)˙老師均持有五年以上的合格保母證照(不定時的進修學分與持有良民証及嬰幼兒CPR證書)˙ 室內配色明亮˙通風採光良好˙軟硬體設備齊全˙教玩具規格完善˙ 無電視時間˙消毒器具良備˙定時外聘消毒公司到校消毒及定時水質檢驗ㄜ.配備次氯酸空氣清淨機 .社會局與衛生局的不定時訪視檢查。 .每季的消防與公共安全檢驗合格。 門口接送好臨停˙安全無慮˙竭誠的歡迎您來蒞臨參觀ㄡ!!!!!!! 收費標準:月費為16500元整(可代申請政府補助6000元整) 註冊費為6000元整(半年一次) 不收洗澡及副食品的費用及其他雜七雜八的費用 收托時間:早上07 30時到晚上18 30時(可彈性配合) 新北市私立紅蘋果托嬰中心 校址.新店區中興路三段234.236號2樓 招生專線 89146716 89146106紅蘋果托嬰中心竭誠的歡迎您!!!!

乳牙早晚會掉「照顧不照顧沒差」 醫師:母湯

 
2.2k 人追蹤
追蹤
 
記者羅真╱即時報導

乳牙早晚會掉,因此不用悉心照顧嗎?牙科醫師表示這是錯誤迷思。一口壞乳牙帶來的負面影響甚鉅,舉例來說,這口壞牙無法撐起整齊恆牙該有的空間,這將使恆牙長得凌亂,更可能因此出現牙周問題、齲齒問題。

衛福部雙和醫院牙科部主任黃茂栓表示,人們口腔中的牙菌斑或唾液中的細菌,經新陳代謝會產生酸,如果沒有好的清潔習慣,就可能使牙齒發生脫鈣與齲蝕。

黃茂栓表示,當乳牙蛀掉了,口腔中的牙菌斑或細菌可能持續影響恆牙的健康,就有研究顯示,乳牙蛀牙的孩子當中,10個有9個未來長恆牙還是會蛀牙。

黃茂栓說,乳牙是人們的第一套牙齒,它撐出來的空間就是未來恆牙的生長空間。倘若乳牙蛀得亂七八糟,未來恆牙也可能因此排列不整齊,影響孩子牙口美觀與自信心。

預防勝於治療,寶寶0到6個月大時,家長就可在寶寶喝完奶後用棉棒或紗布幫他們清潔牙齒、牙齦、舌頭與口腔黏膜;由於這時還沒有長牙,因此還不需要使用強化琺瑯質結構的含氟牙膏。

黃茂栓表示,當寶寶長到6個月以上、長出第一顆牙起,就可開始使用濃度1000ppm以上的含氟牙膏,以濕紗布沾取薄薄一層加以清潔,另,根據研究,3到4成的孩子會把牙膏吞下去,因此牙膏不宜用太多。

同時,這時就可開始看牙醫,每半年進行一次檢查與塗氟。孩子再更大一點點,蛀牙很容易發生在牙齒與牙齒間的鄰接面,因此家長可協助或教導孩子,潔牙工作除了刷牙之外,還要以牙間刷或牙線棒將齒縫間清理乾淨。

編輯推薦

 

科學證實你應該這樣做 專家教你保健康7大飲食建議

控制血糖,全麥麵包沒有比較好?專家:害處比較少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恆齒萌芽時間表

 
1.7k 人追蹤
追蹤
 
健談

當孩子漸漸長大,原本的乳牙不敷使用時,生理就會自然汰換成恆齒,也是孩子日後要用一輩子的牙齒。相較於乳牙生長時間表,恆齒萌芽也有一個概略的時間軸,柏登牙醫院長黃斌洋醫師表示,大多數的孩子都會在這個區間中長出恆齒,家長毋須過度擔憂;但若發現牙齒生長異狀時,則建議積極向牙科醫師諮詢。

 

 

隨著孩子年齡漸長,當乳牙掉落後,恆齒就會自然冒出頭來。但恆齒什麼時候才會長完呢?黃斌洋醫師表示,牙齒生長的時間因人而異,有些人長得快、有些人長得慢,即便嬰兒時期很早就長牙,恆齒也未必會長得比較早、比較快。

 

根據美國牙醫協會 (ADA) 資訊,孩子乳牙脫落後會在一個時間區間內自然長出恆齒,基本上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如此。一般來說,大約在6至7歲開始,孩子就會長出第一顆恆齒,其他乳牙也會陸續脫落、長出恆齒,約到12、13歲才會長齊,但智齒則可能等到20歲才完全長出。

 

黃斌洋醫師提醒,恆齒是孩子要用一輩子的牙齒,建議家長至少每半年應主動帶孩子至牙科檢查,以瞭解孩子口腔健康與牙齒生長的狀況;但若孩子在換牙、長牙期間發生異狀或不適時,亦可積極向牙科醫師諮詢或檢查!

 

恆齒生長相關問題,建議諮詢「牙科」

 

圖文創作:健談

專家諮詢:北台灣牙醫植體醫學會前理事長暨柏登牙醫院長 黃斌洋醫師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媽媽也要有下班時間!世上最累的職業:家庭主婦

 
1.3k 人追蹤
追蹤
 
魯皓平

在許多家庭的傳統觀念或丈夫的既定印象裡,家庭主婦往往是個必要但卻沒什麼人真正關心且在乎的存在,這些母親們肩負家庭中的所有重責大任,從孩子睜眼的開始直到深夜,她們很難有自己的休息時間,更遑論還要受盡各種委屈時,那無形的壓力有多麼巨大。

事實上,職場上的工作雖然不簡單,但除了某些特定責任制的角色外,許多人回到家後大多就能完全放下工作的重擔;不過,家庭主婦完全不行,她們的生活圍繞著孩子打轉,當孩子睡了好不容易有偷閒時間,自己卻也累到不支倒地。

專家強調,為人母最累的關鍵,在於她隨時處在一種高度戒備的狀態,檢測各種外來的威脅,同時又要避免傷害發生,焦慮和擔憂提高了潛意識的疲態,卻愈來愈沒有給自己時間。

檢視相片

「成為母親是一種榮幸,也是一種犧牲的快樂,但這種疲累會日積月累,花一整天專注於別人會非常辛苦,適度的充電和休息是非常必要的。」

她建議,每一位媽媽都要給自己訂定一段「下班時間」,縱使只是一兩小時,也應該把所有家務事都拋諸腦後;家中不是所有事情都「只有媽媽可以」,回過頭來,在先生的分擔下,很多事情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糟,甚至也可以當孩子逐漸大了,彼此一起完成家事的工作。

檢視相片

麗莎莫利納里(Lisa Molinari)是一位三個孩子的母親,她在《HuffPost》上道出了不為人知的心聲,平實的文字訴說了些許無奈,更讓眾人了解,那些從未體悟過的真摯感動。

以下是她的真情告白:

今天早上,我努力的按掉了4次鬧鐘才終於起床,我不是真的累,或者生病想要賴床,但我確實是已經厭倦了,而且對這一成不變的人生感到煩躁。

從1995年開始,當我決定留在家裡,負責家庭生活起居的大小事時,我厭倦了同樣的老常規,每一分鐘每一秒,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但雖然如此,請不要誤解我的意思,我真的很愛我的生活和家人,這沒有其他任何人可以取代,我很自豪我放棄了自己的職業抱負、理想,為家人準備家常飯菜、溫暖而有愛心的環境,以及持續可靠的家庭生活。

但坦率地說,經過了20多年,我寧願打斷手也不要一直做永無止盡的家事;烹飪時的痛苦也許不會有人真正知道,但我若真的可以選擇,勢必會一直叫外送──我經常擔心自己處在一個某種家庭主婦的崩潰邊緣。

過去的一年裡,我的厭煩開始呈現在許多家務上,清掃和教育的技能不停退化、忘東忘西,這對孩子和先生來說有點震驚,因為20年來,在他們心中我就是個「女超人」。

檢視相片

在結婚之前,我是一名有執照且有不錯收益的訴訟律師,當年為了相夫教子,我決定暫時把自己的工作擱置兩年,歷經結婚、孩子出生的過程,我決定全力支持丈夫熱衷的職業軍人生涯,卻沒有想到,這一放下工作,一晃眼就是20年。

我承認,由於我沒有帶來收入,這成了我內疚的主因,更驅使我自己總是把自己逼到最高標準,做好家庭主婦應該負擔的各種責任。

從洗碗、煮飯、拖地、曬衣、打掃、清潔,每一個時間都有應該要打理的細節。

但常常整理好的下一秒,馬上就又被年幼的孩子打亂,甚至擔心他們,不敢讓孩子離開視線,把屎把尿、餵哄、玩耍,一刻也不得閒,還不是就期待他們能健康長大。

檢視相片

不過,隨著歲月的流逝,我看到了我選擇的價值,不僅我知道我在家中是至關重要的,而且在微妙的日常生活中,他們知道我是可靠的存在。

相信我的孩子們理解,無論我在哪裡,我都會一直接送他們到學校,送上準備好的午餐,生病時帶他們回家照顧,更參與每一場校園比賽,不錯過孩子人生成長的每一段重要時刻。

這是一種安全感,也是個成就,這樣的自信對個人至關重要,特別是在永無止盡的家事忙碌中,孩子的成長、收穫是最喜悅的事。

看著自己為每一場足球比賽歡呼、在音樂演奏會時在台下暗自緊張,我做了無數的點心幫孩子打氣,擁抱了每一個難過的時刻。

現在,最小的孩子都已經快要大學畢業,我都差點忘了自己有多麼幸運。

雖然家事永遠不會有做完的一天、孩子們始終不會讓媽媽停止擔心,但看著他們健康成長、替家庭帶來歡樂,也許就是為人母最欣慰的事。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子不是為傳宗接代 專家籲女性找回自主權

 
8.1k 人追蹤
追蹤
 
The Central News Agency 中央通訊社

(中央社記者張茗喧台北4日電)「生孩子就是為了傳宗接代」的觀念深植台灣社會,專家表示,孩子是夫妻兩人愛的結晶,不是為了符合家族期待,生產、教養方式也不應由他人說了算,呼籲女性找回自主權。

衛生福利部今天舉辦「媽媽之道、媽媽知道」母親節慶祝活動,邀請曾任婦產科醫師、現任民進黨立委林靜儀和台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理事長諶淑婷對談,破除民眾對於母親在生育、教養上的迷思,希望讓女性在母親這條路上得到更多支持與自主能力。

「身為女性,妳是否好好思考過,生產對妳來說是什麼?」諶淑婷說,有人認為生產就是為了傳宗接代,或是老了可以陪伴自己的對象,她有一名研究所畢業、從事教職的朋友甚至告訴她:「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懷孕,是孩子自己來找我的」,讓她當場傻在電腦螢幕前,因為懷孕這件事,講白了就是「沒有避孕」。

諶淑婷認為,女性應該好好思考,確認自己可以好好照顧一個孩子、陪伴他長大,再懷孕生子,因為當媽以後生活會完全改變,以她自己為例,婚前的她除了工作以外,買鞋子可以包色、回家可以追劇追到睡著,這是生了孩子以後回不去的生活。

育有2名孩子的諶淑婷分享,她跟先生結婚後有長達數年都生不出孩子,後來確診不孕,媽媽得知後一度情緒崩潰,她這才驚覺,在台灣人的觀念中,不孕似乎不只是夫妻間的事,而是整個家族的事。

後來好不容易懷了孕,爸爸一臉德高望重地告訴她:「妳這下子對得起婆家了」,也讓她相當無言,因為孩子不是為了誰而生,也不是傳宗接代的工具,而是夫妻兩人愛的結晶。

產前聽朋友聊起生產過程,總是恐怖不堪、不想再經歷一次的痛苦經驗,為此她看了許多書和論文,發現其實可以有不一樣的生產方式,她和醫師討論後決定找助產師在家生產,孩子出生那一刻,不僅先生在旁陪伴,貓狗也都在旁邊看著,對全家人而言都是相當美好的經驗。

除此之外,產後婆婆、媽媽各種過時的育兒觀念也讓她無奈,婆婆間甚至會比較誰家的孩子母奶喝得比較多,讓她感嘆「是在比母乳競賽嗎?誰喝得多就會考上台大?」她呼籲女性不論在生子、育兒的問題上,都應該由自己決定,畢竟剖腹不是剖婆婆的肚子,孩子也不是婆婆的孩子,不應由他人替妳決定。

擔任婦產科醫師近20年的林靜儀表示,她在擔任臨床醫師的這些年,發現台灣女人不論受了多少高等教育,到了當媽媽那一刻喪失都會所有邏輯,例如不敢拿剪刀、不能看電視,甚至有孕婦抱怨婆婆不准她喝咖啡,吃東西也不准沾醬油,就是擔心孩子膚色會變黑,讓她每次聽到都感到傻眼,「難道吃醬油又喝牛奶,小孩就會變斑馬?」

各種媽媽教室也讓林靜儀相當不解,她說,根據統計,全台孕婦產產檢超過7次的比例高達99%,產檢的各種檢查、目的以及懷孕過程中的各種知識,都是產檢的門診當中應該講清楚的,媽媽課程的內容應該讓伴侶或阿嬤來上才對。

林靜儀說,台灣女性只要超過某個年齡,就會開始被家人要求結婚,婚前還得和另一半對八字、辦婚宴、挑日子等,婚後繼續催促何時生孩子,「但這些不都是每個人經過判斷,才決定要不要做的事嗎?」

在她看來,女人從聽長輩的話進入婚姻那一刻起,便開始一步步交出身體的自主權,呼籲女性正視自己的自主權,懷孕後務必找一位溝通無礙的醫師,有助在生產過程中更舒服、更自在。(編輯:管中維)1080504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什麼是中耳炎?

 

中耳炎是幼兒感冒或是鼻過敏後常見的併發症之一,到底什麼是中耳炎呢?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科林婉妮醫師表示,中耳炎就是中耳腔感染發炎的狀況。常見因孩童上呼吸道感染或是鼻過敏後病菌或是鼻涕經由耳咽管進入中耳腔產生中耳發炎的情況。林醫師提醒,若發現孩童感冒久久未癒,且孩子常會不自主拉扯耳朵或是表達耳朵內疼痛時,就應留心中耳炎的可能性,建議及早就診以免影響聽力。

 

 

中耳位於耳膜後方的小空腔,中間有耳咽管與鼻腔相連,當耳咽管阻塞而未能排出中耳分泌物,或是因感冒時鼻涕或是病菌逆流至中耳,導致中耳腔受到細菌、病毒感染時,就稱為中耳炎。

 

中耳炎常見於6歲以下幼童,林婉妮醫師解釋,主要是因為幼童的耳咽管構造較平,故較容易發生鼻涕或是病菌逆流至中耳的狀況;此外,許多幼童擤鼻涕時太過用力,也都可能增加鼻涕或是病菌逆流至中耳的機會。

 

一旦發生中耳炎感染時,患者常見會有發燒、耳朵疼痛、耳朵有壓力和閉塞的感覺;若引發長期中耳積水時,更會使耳膜無法正常振動而影響聽力,若未及時給予適當治療,恐造成永久性的聽力損害。

 

林婉妮醫師補充,年幼的孩童表達能力有限,若發現孩子經常用手拉扯或摩擦耳朵,可能就代表耳朵不適,如果在上呼道感染或是過敏發作後有發生聽覺不敏感的現象(例如講話變大聲或是電視開很大聲)家長宜提高警覺、及早就診為佳。

 

中耳炎相關問題,建議諮詢「小兒科、耳鼻喉科、家醫科」

 

圖文創作:健談

專家諮詢: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科 林婉妮醫師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輸卵管不通導致不孕,中醫「調經方」助孕安胎

2019-01-18|醫生說, 頭條, 最新文章, 熱門推薦, 健康新知, 中醫養生, 母嬰照應 34歲黃小姐,婚後第1胎於第6週產檢發現胎兒無心跳於是引產,之後備孕半年卻遲遲未有好消息,到西醫婦產科後檢查發現一側輸卵管不通,另一側沾黏,嘗試一次試管嬰兒但未成功,於是來到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就診。黃小姐平時有下腹部痠脹疼痛,經期來或疲勞時加重等症狀,予以「黃耆桂枝五物湯」做治療,並於月經高溫期搭配「調經方」每天一包,輔以針灸促進子宮氣血循環,治療後第1個月的下腹痛就有改善,持續治療半年測量基礎體溫雙相且穩定,預計要再做一次試管時,於第7個月居然自然受孕,現已快樂待產去。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謝旭東表示,因輸卵管阻塞導致不孕,佔不孕症的30%以上,且近年來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常見原因有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手術後沾黏,或是慢性盆腔炎、輸卵管炎等,臨床可能有「陰道分泌物增加、不正常陰道出血、小便不適感、經痛、下腹脹痛、下腹墜痛、性交後疼痛、肛門有時墜脹感」等症狀,也可能臨床上沒有明顯症狀,直到因無法懷孕做檢查才發現。西醫治療以手術為主,阻塞嚴重建議做試管嬰兒,但試管嬰兒價格昂貴,且不容易一次就成功,中醫在此時能提供適當的協助。 中醫調理 給不適合手術的女性新選擇 中醫認為此病為「癥瘕」、「積聚」的範疇,主要原因是瘀血阻滯於胞宮,又因正氣衰弱,起居不當,所以日久變成輸卵管阻塞。治療原則以活血化瘀,行氣通絡為主,並輔以益氣養血而增加療效。北市聯醫即飲包「調經方」裡有「沒藥」、「川芎」能活血化瘀,加速瘀血消散及炎性物質的吸收,「黃耆」和「黨參」補益氣血,「巴戟天」和「肉蓯蓉」在現代藥理研究,能增加卵巢對促性腺激素的反應性和卵巢受體含量,進而提高卵子的品質,所以對於體質虛弱、年齡較長的高齡產婦,或無法承受手術的副作用的女性,不失是另一個好選擇。 針灸治療 至於針灸,穴位在腹部使用「關元」、「氣海」,《黃帝內經》中有提到:「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任脈位於人身體正中的正中央,循行走過女生的生殖系統,故針灸此兩穴改進血液循環,促使敗壞組織細胞及炎症逐漸消散,使細胞重新生長,進而改善輸卵管阻塞。手腳的穴位使用合谷及太衝行氣補氣,足三里和三陰交能夠補益氣血,能夠起到疏通輸卵管,消除炎症,活躍血液流通等的作用。 謝旭東建議,輸卵管不通須根據病因及早做治療,尤其要小心慢性婦科發炎的問題;在經期前後忌食生冷食物及冰涼飲料,以免寒氣凝滯導致阻塞加重;穴位按摩合谷、太衝、三陰交、足三里,早晚左右雙側按摩五分鐘以促進子宮卵巢循環代謝;心態上要保持放鬆,切勿因時間壓力而想盡早受孕,壓力越大反而降低受孕成功機率,將問題交給醫師處理,其他順其自然,讓耐心替換焦慮才是成功懷孕的不二法門。 延伸閱讀: 便秘問題有苦難言 中醫:便秘有3種 3款茶飲保你順暢 中醫建議:冬日保暖顧到這6個部位 寒邪不上身 人工試管嬰兒老失敗  中藥針灸有效提升懷孕機率! 7對夫妻就有1對不孕!北市聯醫整合中西醫「助妳好孕」!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原網址: https://heho.com.tw/archives/36766
Copyright © HEHO 更多健康:https://heho.com.tw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超級病菌來襲 靠這招防疫超簡單

 
9.2k 人追蹤
追蹤
 
 
超級病菌來襲 靠這招防疫超簡單

超級病菌的起源僅是普通細菌或黴菌,只因濫用抗生素,病菌不斷變異而造成;
傳染力強,又兼有多重抗藥性,但民眾毋須緊張,不濫服藥、勤洗手,就能避免感染。

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為近年興起的念珠致病菌株,其具有多重抗藥之特性。美國自二○一三年以來,通報近六百個病例,半數患者在感染後九十天內死亡,迫使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將耳念珠菌列入緊急威脅名單!且在歐洲、亞洲、北美洲、南美洲及非洲的醫療院所造成感染症及群聚感染,因而引起相當大的關注。

 

群聚感染

出現徵狀的病患,其病菌經實驗室檢驗為陽性者,有人、時、地關聯性,即為疑似群聚感染,且有擴散之可能性。

 

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資料指出,於○九年在日本首次被發現,台灣曾在一八年出現一例五十五歲男性個案,該患者因皮膚感染,引發蜂窩性組織炎,在門診採檢培養出耳念珠菌,對多種抗黴菌藥物具抗藥性,先後接受二種抗黴菌藥物治療,但屬於輕症,後續僅在門診追蹤治療。

 

症狀不一 好發於住院族群

 

耳念珠菌僅是一例,不論是超級細菌、超級黴菌,前身都是極普通的細菌、黴菌。疾病管制署防疫醫師鄔豪欣表示,所謂「超級」的定義,在感染管制裡強調的是傳染力強,治療選項少,甚至具有多重抗藥性。其中又以多重抗藥性的問題,最令醫療人員頭疼。

 

超級病菌是否會像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來勢洶洶?鄔豪欣指出,菌種的傳染途徑不同,不至於突然大規模爆發。他進一步說明,SARS主要為飛沫傳染,超級病菌則為接觸傳染,宿主本身抵抗力較差以外,經常進出醫院,或是正在住院中,才是比較容易好發的族群。

 

但是,若醫院的感染管制沒有落實,如環境清潔、手部衛生,就有可能造成群聚感染的現象。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胎位不正免剖腹  艾灸讓寶寶神奇歸位

2019-05-10|醫生說, 頭條, 最新文章, 熱門推薦, 健康新知, 生殖系統疾病專題, 中醫養生, 母嬰照應 胎位不正一定要剖腹嗎?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中醫部以艾灸矯正胎位,可讓產婦免挨一刀,成功率8成。33歲的林小姐說,她懷孕7個多月後,連續3次產檢發現胎位都不正,婦產部主任詹德富得知她有嚴重的蟹足腫問題,便轉介到中醫部接受艾灸治療,剛開始她誤以為是針灸,很怕動了胎氣,內心掙扎很久,直到踏進中醫部,才知是在兩側小腳趾以艾草煙燻約15分鐘。 林小姐說,艾灸煙淡、無味,「第一次燻就明顯感覺寶寶在動,」讓她覺得不可思議。前後共做了4-5次,再回婦產部檢查發現,寶寶胎位竟然神奇地矯正過來了,讓她懷足10個月自然產下3175公克的女嬰,免除剖腹產可能引起蟹足腫的恐懼。 高醫中醫部婦兒科主任邢郁欣表示,中醫艾灸轉胎是中醫傳統療法,1998年《JAMA》期刊曾發表成功率約75%。艾灸轉胎是將艾灸置於雙腳小趾的「至陰穴」,一周做3-5次,每次煙燻約15分鐘,持續做2周至1個月,健保給付。高醫自今年3月至今,共完成12例,其中10例成功轉胎,成功率超過8成。 邢郁欣說,艾灸轉胎機轉推測是中醫經絡引導作用,安全、無傷口、無侵入性、無疼痛,大多數孕婦都可接受,對肚中的胎兒也沒有影響,是中西醫可以合作的好方法。而艾灸轉胎最佳時機是在懷孕28-32周,這時子宮空間比較充足,胎兒轉向機率高。 延伸閱讀: 剖腹產後自然產最怕子宮破裂 醫生建議先考慮這些因素 自然產還是剖腹產?準媽媽應該要怎麼做選擇呢?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原網址: https://heho.com.tw/archives/48790
Copyright © HEHO 更多健康:https://heho.com.tw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準媽媽吃珍珠粉,寶寶皮膚真的會白皙嗎?

2019-05-10|醫生說, 頭條, 最新文章, 熱門推薦, 健康新知, 母嬰照應 常聽老一輩人說:懷孕時吃珍珠粉,生出來的小孩皮膚較細白。珍珠粉的養顏美容功效一直被推崇,有說法認為吃珍珠粉不只媽媽變得漂亮,寶寶出生後也會皮膚白皙。 珍珠粉是用貝類所產的珍珠,磨製而成的粉狀物,呈白色或是乳白色,帶有珍珠的天然腥味。早在三國時的醫書《名醫別錄》就已經有使用珍珠入藥的紀錄。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則指出,「珍珠味鹹甘寒無毒,鎮心點目;珍珠塗面,令人潤澤好顏色。塗手足,去皮膚逆臚;墜痰,除面斑,止瀉;止遺精白濁,解痘療毒。……令光澤潔白」等。 分析珍珠粉的成分,其中以碳酸鈣的含量最高,其他還有珍珠蛋白、胺基酸以及多種微量元素成分,確實可以刺激表皮細胞生長,加速皮膚新陳代謝,改善孕婦皮膚色素沉澱,但美白效果僅限孕婦本身。 小孩的膚色不是「吃」出來的 決定小孩膚色的關鍵是遺傳基因,與孕婦吃珍珠粉無關。皮膚的偏黑偏白,取決於黑色素在皮膚中的含量,在爸媽基因配對的當下,其實就已經決定了寶寶將來皮膚中黑色素的含量,含量比較多,膚色就會偏黑,含量較少就會偏白。正常情況下,孩子膚色的深淺,是先天基因遺傳所決定的。 依據食物屬性,珍珠粉偏寒性,因此不建議懷孕前3個月的孕婦食用,避免早產、流產等風險。懷孕婦女如果要服用,應該要找合格中醫師看診,服用合法製藥廠所製造的中藥,避免在網路訂購或買來路不明的珍珠粉,產品需要有SGS等相關檢驗文件,以確保準媽媽及胎兒健康。 延伸閱讀: 胎位不正免剖腹  艾灸讓寶寶神奇歸位 半數早產可預防 自我檢測這10個症狀請立即就醫! 剖腹產後自然產最怕子宮破裂 醫生建議先考慮這些因素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原網址: https://heho.com.tw/archives/48839
Copyright © HEHO 更多健康:https://heho.com.tw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然產還是剖腹產?準媽媽應該要怎麼做選擇呢?

2018-11-06|醫生說, 頭條, 最新文章, 熱門推薦, 健康新知, 母嬰照應 「懷孕」是每個家庭的大事,尤其目前社會普遍少子化,更是格外看重每一胎的照顧保護。除了各種懷孕篩檢,最終,孕婦都會面臨一項選擇-妳要自然產還是剖腹產? 亞東紀念醫院生殖醫學科主任盧信芬指出,醫策會曾提出,希望大醫院的剖腹產比例控制在35%左右,以亞東醫院為例,大約有1/3的孕婦會選擇剖腹產。 自然產 VS 剖腹產 註:「吃全餐」指的是自然產陣痛後臨時改成剖腹產,既要忍受陣痛,又要挨刀。 盧信芬分析了剖腹產與自然產的優缺點,她表示,整體來說,婦產科醫師以及國際醫療單位都比較推薦產婦使用自然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自然產的產後復原要快得多,而且開刀除了麻醉風險,還要擔心出血問題、傷口沾黏問題。 「自然產產後恢復快,而且妳以後還要生幾胎,基本上也不會有問題,但如果第一胎是剖腹產,之後都要使用剖腹產,肚子開合太多次,器官沾黏問題會比較多。」 而且,剖腹產麻醉也是風險,如果因為胎心減速、大出血,或是生不下來選擇緊急剖腹產,孕婦要面臨的危險就更高了。「麻醉藥可能會影響到胎兒,有些剖腹產的嬰兒,剛出生的時候也比較不哭。」最近也有研究報導指出,剖腹產的嬰兒,大腦發育可能較自然產嬰兒差。(相關文章可見《能自然產就別剖腹!最新研究指出 自然產的孩子大腦發育較好》) 自然產比較好,為什麼還有人選擇剖腹產? 「除了一些胎位不正、胎兒過大的案例,我們通常都會建議孕婦選擇自然產。但是現在很多孕婦怕痛,傾向選擇剖腹產,」盧信芬表示。而且,有些孕婦也會擔心自然產到一半生不下來,被緊急改為剖腹產,這樣要痛兩遍,既要忍受陣痛、還要忍受挨刀的風險,還不如一開始直接選擇挨刀。 另外,現在孕婦的平均年齡越來越高,再加上大家都長時間坐在辦公室,長期缺乏運動,「35歲以上、缺乏運動的高齡產婦,你想要求她自然產,她也沒有這個力氣。」 盧信芬表示,究竟要自然產還是剖腹產,選擇權其實都在孕婦,因此,孕婦可以評估自己的體力、未來家庭規劃來做選擇。盧信芬也提醒,如果選擇自然產,可以做一些骨盆運動,為生產做準備。 延伸閱讀: 能自然產就別剖腹!最新研究指出 自然產的孩子大腦發育較好 寶寶生得多 媽媽癡呆風險增高70%! 孕婦生產不是只有上產檯 還有這種選擇! 有一天將面對生產卻沒有醫生接生 4位婦產科醫師守護全縣孕產婦 文/林以璿 圖/許嘉真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原網址: https://heho.com.tw/archives/26917
Copyright © HEHO 更多健康:https://heho.com.tw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剖腹產後自然產最怕子宮破裂 醫生建議先考慮這些因素

 
127 人追蹤
追蹤
 
林以璿

 

大部分媽媽如果沒有特殊原因,大多會選擇自然產,但是如果胎位不正或是其他因素選擇了剖腹產,之後再生產時,為了避免子宮破裂,大多就只能繼續沿用剖腹產的方式了。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出生通報統計,台灣剖腹產率一直以來高於30%,近年更高達35%。胎位不正、胎兒窘迫(胎兒宮內缺氧)、產程遲滯、前置胎盤、催生失敗、胎兒體重過重、曾接受子宮手術等等諸多因素,皆是常見選擇剖腹產的原因。

近年來產婦想要剖腹產後自然產的意願提高

然而對許多懷抱自然產希望,卻必須接受剖腹產的媽媽而言,多少帶有遺憾。因此,近年來「剖腹產後自然產」議題的討論度日益攀升,台北慈濟醫院婦產科醫師陳怡伶表示,經常有媽媽前來門診諮詢,她們認為惟有經歷陣痛產程,才真正成為人母,「但只要過去曾有剖腹經驗或曾接受子宮肌瘤手術者,選擇自然產皆具相當危險性。」

陳怡伶解釋,現今剖腹方式,醫師會採肚皮下方橫向切開為主,相較過去的縱向切開,雖已些許降低下一胎懷孕子宮收縮時子宮破裂的危險,但子宮破裂一旦發生,卻可能造成胎兒缺氧、胎死腹中、母體大出血休克等極端危險狀況。

子宮破裂甚至會一屍兩命

陳怡伶表示,剖腹產後自然產最怕的就是子宮破裂,「無論剖腹產或子宮手術,都需要至少半年的恢復期,由於每個人子宮肌肉層、子宮壁的癒合速度不一,就算傷口完全癒合,子宮肌肉承受收縮的強度也不像未開刀前強韌,因此當次胎自然產進入產程,子宮強力收縮,產生強大壓力時,可能會因無法承受壓力導致子宮破裂、母體出血休克、胎兒缺氧甚至一屍兩命。」

雖然子宮破裂的發生率不到1%,但造成的腹痛與宮縮疼痛、一般腸胃痛難以區別,有時甚至到發現胎兒心跳異常、緊急剖腹產時,才發現是子宮破裂,因此婦產科醫師原則上建議剖腹產婦,至少要相隔一年再懷孕。

想要剖腹產後自然產 先考慮有沒有這些問題

陳怡伶指出,如果還是想要剖腹產後自然產,建議先依據前一胎剖腹產的原因,如:是否因為骨盆大小形狀不適宜自然產、產程遲滯、胎兒是否過大、其他剖腹產的醫療適應症及是否有過自然產等條件,來判斷孕婦是否適合「剖腹產後自然產」;如果確定執行,待產地點必須要有足夠的設備及人力以應付待產中可能臨時發生的緊急剖腹產、可應付大量輸血需求的血庫,以及能做新生兒急救的兒科人力,並嚴密監測母體與胎兒的生理情況。

在美國,剖腹產後自然產的實際執行率將近30%,台灣則約4%,陳怡伶呼籲,沒有一種生產方式不具危險,但最重要的是母子均安,儘管子宮破裂的發生率不高,但一旦發生即有回天乏術之慮,因此應以生產安全性為最大考量,產婦應與醫師詳加討論,決定生產方式。

更多Heho健康網文章
自然產還是剖腹產?準媽媽應該要怎麼做選擇呢?
能自然產就別剖腹!最新研究指出 自然產的孩子大腦發育較好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剖腹產可避免陰道鬆弛、產後尿失禁?搞懂剖腹產3迷思

 
4.1k 人追蹤
追蹤
 
圖文提供/媽媽寶寶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媽媽寶寶】「小美,聽說自然產會讓『妹妹』變得鬆垮垮,還有可能會血崩耶!」「天啊,我可不想因為生小孩產生生命危險,還讓夫妻感情變差,我要趕快跟醫師喬時間改剖腹產!」許多人之所以選擇剖腹產,不外乎怕痛、覺得剖腹產較安全、可以避免陰道鬆弛…等,但這些觀念真的正確嗎?

檢視相片
 
剖腹產可避免陰道鬆弛、產後尿失禁?搞懂剖腹產3迷思

根據衛服部統計處的資料,民國106年孕婦選擇剖腹產的比率為35.2%,遠遠超過聯合國建議的10%~15%(根據聯合國報告,只有10%到15%的生產過程必須實施剖腹產),由此可見國人對剖腹產的偏好。許多人選擇剖腹產並不是因為無法自然產,而是認為剖腹產比較安全,並且可以避免生產疼痛、尿失禁、陰道鬆弛…等問題,但這些理由並不全然正確。以下列出3個剖腹產迷思:

3個剖腹產常見迷思 專家來解答!

迷思1:剖腹產比自然產安全,產後大出血的機率也比較低?

剖腹產的死亡率是自然產的5倍,子宮切除和感染機率是自然產的3倍以上,生產出血量也比自然產多,因此並沒有比自然產來得安全。產後大出血的機率與生產方式並沒有關係,只有一種生產情況會影響產後大出血的機率,那就是「吃全餐」(從自然產改成剖腹產),吃全餐的孕媽咪產後大出血的機率通常會比一般剖腹產的孕媽咪來得高。

雖然剖腹產的死亡率、子宮切除及感染機率都比自然產來得高,但因為自然產出現上述情況的比率都很低,在比較基期低的情況下,就算剖腹產出現這些問題的風險高出3~5倍,機率也還是不高。

小心!這些狀況容易產後大出血

1.產婦是易出血體質

2.產婦血小板數量偏低

3.胎兒過大

4.多胞胎

5.子宮羊水過多

6.自然產產程遲滯

7.生產過程使用催產素

檢視相片
 
剖腹產可避免陰道鬆弛、產後尿失禁?搞懂剖腹產3迷思

迷思2:骨盆較小、較窄,剖腹產會比較安全?

過去曾有人針對骨盆大小進行生產難易度的研究,發現即使骨盆最窄的產婦,也有15%~20%的機率可以順利生產,骨盆最寬的產婦則有15%~20%的機率會難產,換句話說,骨盆的大小與順產與否並沒有絕對的關聯,在沒有實際嘗試自然產之前,不能用骨盆大小來判斷孕媽咪能否順產。

提醒媽咪,骨盆是靠關節及韌帶將多塊骨頭連結在一起,生產時骨盆會被撐開,寶寶的頭骨也有足夠的彈性可以改變形狀進入產道,只要在孕期適時控制寶寶的體重,別將寶寶養得太大隻,就可以提高順產機率。

迷思3:剖腹產可以避免產後尿失禁、骨盆變形?

如果是立即性的產後尿失禁,自然產的發生機率的確比剖腹產來得高,這是因為自然產承受的腹壓較大,因而造成骨盆腔受到較大損傷,不過長期來看,剖腹產和自然產造成尿失禁的比率其實差不多。大里仁愛醫院婦產科主任王文中表示,要評估產後是否容易得到尿失禁,得看懷孕期間骨盆腔承受的壓力有多大,以及平常是否常常用到腹部的力量。

一般來說,胎兒太大或多胞胎都會增加骨盆腔的壓力,日常生活中的咳嗽、便秘則會增加腹壓,如果在孕期、產後有上述問題,尿失禁的機率就會增加。至於骨盆變形的問題,王文中主任指出,女性骨盆之所以會在產後變形或疼痛,主要是身體在孕期釋放鬆弛素讓連結骨盆的骨頭分離,和生產方式並沒有關係,因此不用擔心自然產會讓骨盆變形。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19年5月號。www.mababy.com/knowledge-preview?id=8907

【延伸閱讀】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媽咪寶貝補好補滿!懷孕營養指南一次掌握

 
5.1k 人追蹤
追蹤
 
新頭殼newtalk |閻芝霖 綜合報導
檢視相片
 
為了讓媽媽與寶貝都能夠健康,「飲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養分的吸收對於胎兒的發育及媽媽的健康都有直接影響。   圖:取自新北市林口區衛生局網站

[新頭殼newtalk] 下禮拜就是母親節了,孕媽咪一定也滿心期待迎接肚裡的寶貝到來,為了讓媽媽與寶貝都能夠健康,「飲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養分的吸收對於胎兒的發育及媽媽的健康都有直接影響,曾任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營養講師的簡子勻也分享孕媽咪懷孕時可以補充的營養素及食物,讓媽咪、寶貝補好補滿!

懷孕大致上分為三個時期,包括前、中、後期,前期約是懷孕0至3個月,中期是懷孕4至6個月,後期是懷孕7個月至生產前,簡子勻表示,懷孕前期不用增加熱量,維持原本的食量即可,不過,4個月之後,就要比原本在多攝取300大卡,簡子勻建議可以從蛋白質攝取,如果是吃水果、澱粉類,碳水化合物的話會容易讓寶寶太大,導致自然產「卡卡」,不僅如此,媽咪也可能被診斷出有妊娠型糖尿病。

備孕期補充這2種營養素!助孕又保護寶寶

補充葉酸預防寶寶先天性神經管缺陷:
葉酸是寶寶腦部和神經系統發育的重要營養素,有助預防胎兒先天性神經管缺陷,備孕期的女性每天可攝取400微克(0.4毫克)的足量葉酸,除了透過營養食品攝取外,也可以補充綠色蔬菜、黃豆製品、瘦肉、肝臟及酵母等,像是花椰菜、菠菜、豬肝都可以補充葉酸。不過,葉酸屬於水溶性維生素,容易隨烹煮而流失,加上動物肝臟也可能會有毒素的問題,所以營養師及醫師都會建議媽媽們直接補充營養錠。

維生素E提高受孕機率:
維生素E學名叫做生育醇,在生殖腺素裡比例特別高,因此在生育能力方面有很大的幫助,在備孕期補充,促進雌性激素的分泌,提高受孕機率,
想補充維生素E可以補充核桃、葵花子堅果類,未精緻的穀類食品、綠葉蔬菜,不過簡子勻提醒,一天最好補充一湯匙的堅果即可。

一人吃兩人補!懷孕期可以這樣吃

一、孕期容易抽筋就補鈣:
鈣質可以幫助胎兒骨骼發育,也可以改善孕婦抽筋現象,孕媽咪每天應攝取約1000毫克鈣質,可優先從鮮奶中(一杯250c.c.牛奶,含300毫克的鈣含量)補充,除此之外,補充深綠色蔬菜、核果、黑芝麻等也都有益於補鈣。

二、攝取鎂可減少胎兒子宮內發育不全:
懷孕期間鎂攝取增加,可減少子癲前症與胎兒子宮內發育不全的發生率,孕媽咪每天可以補充355毫克,哺乳婦則建議320毫克,富含於葉綠素的蔬菜中,如菠菜、莧菜及甘藍菜等,其他如胚芽、全穀類之麩皮、堅果種子類,簡子勻也建議,要烹調蔬菜可以用炒的,若用燙的話離子可能會流失。

三、孕媽咪貧血可補鐵:
孕媽咪在懷孕期間很容易貧血,若長期貧血會造成胎兒在子宮內生長發展遲滯及容易引發早產,不過,簡子勻表示,要先確認貧血原因在進行營養補充才能有效改善,而懷胎25週後再開始補鐵即可,為了因應接下來的生產、胎兒成長所需,所以需事先「儲備」更多的鐵。

缺鐵可以以動物性來源的鐵質較易被人體吸收,像是豬肝、豬血、牡蠣、貝類等,而素食者則可以補充一些紅色蔬菜,像是紅莧菜、紅鳳菜、帶皮葡萄或黑棗,攝取這類含鐵食物時,也可搭配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水果一起食用,促進人體吸收和利用的作用。 

四、腸胃不好可補充益生菌:
益生菌主要是預防媽媽腹瀉或便秘及增加腸道好菌,降低媽媽或寶寶被壞菌感染的機率,天然的話可以攝取發酵過的乳製品,像是優格、優酪乳,不過要記得選擇無糖,別攝取太多糖分。

五、補充魚油可降低寶寶過敏:
魚油含有EPA和DHA等2大類型,懷孕時補充,可幫助胎兒大腦、視網膜和神經系統的生長發育,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FDA)提醒,EPA和DHA每日攝取總量應在2公克以下,簡子勻表示,不建議從深海魚補充魚油,因為可能含有很多重金屬汞殘留,可以直接補充萃取過不含重金屬的魚油膠囊。

更多新頭殼報導
孕媽咪飲食超重要!專家親授六招讓你養胎不養肉
辣媽駕到!四大飲食原則讓媽媽保持美麗又健康

檢視相片
 
媽咪寶貝補好補滿!懷孕營養指南一次掌握   圖:新頭殼/製表
檢視相片
 
曾任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營養講師簡子勻   圖:簡子勻/提供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辣媽駕到!四大飲食原則讓媽媽保持美麗又健康

 
5.1k 人追蹤
追蹤
 
新頭殼newtalk |閻芝霖 綜合報導
檢視相片
 
隨著年紀增長,賀爾蒙有改變,到了更年期更會導致鈣質流失,所以補充鈣質很重要,一天攝取約1000毫克。   圖:取自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

[新頭殼newtalk]

下禮拜就是母親節了,相信許多人就算當了媽媽,仍想要保持窈窕身材及美麗臉龐,不過,與其花費大把鈔票買健康食品、保養品,不如從日常生活中改變,財團法人癌症關懷基金會校園營養講師簡鈺樺也表示,落實均衡營養、適量運動以及充足睡眠,才是保持美麗又健康的不二法門!

想瘦、想美、想健康!均衡營養不能少

想要瘦又健康, 簡鈺樺分享四大飲食原則,除了要均衡飲食外,進食的先後順序也有影響,豐富的來源要多攝取,先吃蔬菜再吃蛋白質,最後吃飯,以先補充充足的營養,胃口真的不大飯吃少量也是沒問題的!

一、每天至少一杯牛奶:
隨著年紀增長,賀爾蒙會有所改變,到了更年期更會導致鈣質流失,所以補充鈣質很重要,一天攝取約1000毫克,簡鈺樺解釋,女性骨骼本來就沒有男性那麼強壯,流失會更明顯,也可以配合「類雌激素」的大豆製品,幫助鈣質吸收。

二、均衡飲食最重要:
簡單來講,每餐要有菜、有蛋白質,可以是魚、雞、豆製品為主,和好的澱粉來源。不過,簡鈺樺補充,每個人要補充的熱量跟營養不一樣,跟活動量的強度有關係,若以適度活動量來講一天大約1700至1800大卡上下,一餐的飯量大約一碗八分滿,若食量小一餐也至少要有半碗的飯量,至於蛋白質,則要攝取約八分手掌大,約兩份肉的量,還要有半碗以上的蔬菜,除了正餐外,水果也不要攝取過量,大約兩顆拳頭即可,攝取過量可能轉換成脂肪儲存,並不會真的變瘦或是更健康。

三、高糖類少碰,堅果也要適量:
手搖飲、蛋糕、糖果,還有高糖類的食物盡量都別碰,隨著年紀加速,原本就會有老化現象,然而上述垃圾食物會加速影響皮膚及體內器官老化的速度,簡鈺樺提醒,一定要戒掉吃垃圾食物,有些媽媽會認為堅果很健康就一直吃,不過因為堅果熱量高,建議每日只攝取一湯匙的量,否則就是變相在喝油的意思。

四、攝取多類型蔬菜:
除了補充綠色蔬菜,也會鼓勵媽媽吃海帶、木耳、海苔、菇類、冬瓜、絲瓜等,以多類型來做攝取比較理想,攝取足夠的蔬菜也有助於解決便秘問題。

想瘦也得吃的營養!破除節食=瘦身迷思

「節食減掉的僅是體重計上的數字!」簡鈺樺表示,不吃飯或是不攝取澱粉,會導致身體很多器官無法獲得足夠的能量,甚至會降低自己的基礎代謝率,導致一個不小心就會復胖!

也有許多人會利用吃水煮、川燙不吃油的方式減肥,簡鈺樺解釋,身體每天都有一定需要量的油質來源,長期攝取太少油會導致賀爾蒙失調,影響維生素及礦物質的吸收,甚至沒有油脂也會讓皮膚乾燥,甚至有掉頭髮的情況,所以不吃油也不是好的減肥方式。

若是不好好攝取營養,光憑節食的話,可能會導致大部分流失的是肌肉,而有「肌少症」的風險存在,簡鈺樺說,對於熟齡媽媽來講,肌肉量的流失與不足除了沒辦法支撐身體在現今許多研究皆表示與慢性疾病都有連結關係!

除了吃得營養!運動、睡眠也是關鍵之一

想要保持健康身體,除了充足的睡眠很重要,適當的放鬆壓力情緒,也是關鍵之一,簡鈺樺表示,保持愉悅心情就是邁向健康的第一步。

另外,運動方面,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18歲~64歲每個禮拜都要15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的運動,「健走」就是很好的入門身體活動,穿著輕便服裝、運動鞋,加快平常走路速度,達到微流汗程度,即為中度身體活動,國健署也建議每日至少健走1萬步,有助於健康。

適度的運動不僅在體態上會呈現,對健康及女性生理機制也都會有保護作用,若是真的沒時間運動,簡鈺樺建議,可以從日常增加活動量做起,能站就不要躺、能走不要坐,或是可以站著看電視並搭配踏步達到增加活動量的效果,上班族也可以在搭捷運搭公車多走點路,總之讓自己多動就對了!

更多新頭殼報導
生酮飲食瘦超快?醫師警告:死亡率恐提高50%
南安小熊野放媒體上機事件 林務局研議開罰

檢視相片
 
辣媽駕到!四大飲食原則讓媽媽保持美麗又健康   圖:新頭殼/製表
檢視相片
 
財團法人癌症關懷基金會校園營養講師簡鈺樺   圖:簡鈺樺/提供

更多健康相關新聞
舌破4個月 18歲女大生驚罹癌
水腫難入睡 腎病男求診甩20公斤
走路姿勢不正確 小心腰背痛找上你
國民水果護肝、降血脂 「皮」別丟!
1年瘦53公斤!胃繞道減重...須達2標準
【健康大調查】你給自己「免疫力」幾分?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孕媽咪飲食超重要!專家親授六招讓你養胎不養肉

 
5.1k 人追蹤
追蹤
 
新頭殼newtalk |閻芝霖 綜合報導
檢視相片
 
孕婦最好避免吃生食,若沒有加熱消毒,媽媽可能會因為吃生食導致食物中毒,面臨早產風險。   圖:取自農委會兒童農業網

[新頭殼newtalk]

每個懷孕的媽咪一定是抱著期待又擔心的心情,期待小寶貝的出生,又怕吃的食物不健康影響到胎兒,財團法人癌症關懷基金會校園營養講師簡鈺樺說,孕媽咪在懷胎10個月的孕期過程中,建議體重最多增加10到14公斤最剛好,胎兒如果太大反而有生產風險,簡鈺樺也分享孕「六招」飲食原則,讓孕媽咪養胎不養肉。

六招飲食原則!養胎不養肉

一、「高糖高油高鹽」要避免:
不要吃太多含脂肪的食物,如:肥肉、油炸食物等,含鹽較多的食物也要避免,如:醃肉、鹹蛋、火腿、鹹魚、 鹹肉、豆腐乳等,像辣椒、沙茶醬等刺激性的佐料也要避免。

二、避免吃生食:
不管是生魚片、生蠔或是生雞蛋,若沒有加熱消毒,媽媽可能會因為吃生食導致食物中毒,面臨早產風險。

三、避免菸酒:
在懷孕時喝酒其實是對寶寶有影響,簡鈺樺說明,酒精會透過胎盤去做運送,寶寶也會吸收到進而影響到寶寶發育。

四、適量咖啡因:
簡鈺樺建議,一天不超過200毫克,且含有咖啡因的咖啡、茶類、可樂、巧克力等建議只能攝取一樣,而且最好一定經過營養師、醫師確認再吃,但理想情況還是能不碰就不碰。

五、中小型魚類取代大型魚:
深海魚可能會吃到有毒物質,透過胎盤被寶寶攝取會影響生長發育,簡鈺樺建議可以用中小型的魚類,像是鯖魚等取代大型魚。

六、少量多餐剛剛好:
很多孕媽咪會有孕吐的問題,若每餐吃不了那麼多,則可以採用少量多餐的方式達到所需的熱量和營養。

熱量這樣攝取最剛好!

不過,孕婦的熱量要如何攝取呢?簡鈺樺解答,主要是跟媽咪的活動量有關,適度活動量可以1800卡左右,四個月後需要增加300大卡,主食以未精緻的飯、麵、全麥土司為主,一天的總量約三到四碗,未精緻來源可以挑選全麥、燕麥、蕃薯、糙米,取代白飯、白麵、白土司,纖維比較豐富。

而蔬菜則可以吃到每天3碗8分滿的量,可以增加深綠色蔬菜的選擇,肉的話每餐可以吃到八分手掌大,盡量選擇魚肉、雞肉等白肉,而在孕期4個月後增加熱量若吃不了這麼多也可以利用點心時段喝無糖豆漿,以補充額外增加的熱量需求;蛋白質則可補充「高生物價HBV」,像是牛奶、豆漿、豆腐、雞蛋、魚,水果一天也建議攝取約兩個拳頭大的量,同時避免以水果當正餐的行為。

孕婦也要多運動!有專業教練建議更保險

研究證實,運動可以降低過重的問題,若孕婦體重過重,寶寶有可能會有早產或是體重過輕的情況,甚至會增加孕媽咪被檢查出有妊娠紋糖尿病的風險。

簡鈺樺建議,孕婦可以慢慢走路或到游泳池走路,透過浮力減輕負擔、阻力提升活動量,或是踩踩腳踏車,輕度的運動都有助於控制體重及體態,不過有專業的教練、人員給予建議會更保險。

更多新頭殼報導
北市動物園水獺妹妹出生將滿2月 萌度爆表隨時可望見客
辣媽駕到!四大飲食原則讓媽媽保持美麗又健康

檢視相片
 
孕媽咪飲食超重要!專家親授六招讓你養胎不養肉   圖:新頭殼/製表
檢視相片
 
國健署建議準備懷孕的女性,應將身體調整至健康狀態,並維持理想體重,作為懷孕之準備   圖:取自衛福部國民健康署
檢視相片
 
財團法人癌症關懷基金會校園營養講師簡鈺樺   圖:簡鈺樺營養師/提供
 
https://media-mbst-pub-ue1.s3.amazonaws.com/creatr-uploaded-images/2019-03/a0f77680-3ef6-11e9-96ed-06d1461453d2
看這些話題的相關文章: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職場媽媽多頭燒 爆肝媽媽高達160萬人

 
7.7k 人追蹤
追蹤
 
The Central News Agency 中央通訊社

(中央社實習記者李依儒台北2日電)職場媽媽每天要處理公事、家事,很少能擁有自己時間。人力銀行今天調查顯示,以全台職場媽媽273.1萬人推估,爆肝媽媽約有160萬人,另有9成職場媽媽認為目前身心壓力大。

根據主計總處105年的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15歲以上已婚女性,同時有工作並育有子女,合計有273.1萬人。yes123求職網今天公布「職場媽咪忙盲茫調查」顯示,有5成9的人在一年中沒有一天是真正休息,以全國職場媽媽273.1萬人推估,爆肝媽媽、過勞母親約有160萬人。

調查也發現,高達93.6%的職場媽媽透露,以家庭與事業來看,覺得目前身心壓力大。創業刺青工作室的李宜蓁表示,小孩一出生就比較活潑,也有分離焦慮症,經常哭鬧到連保母都難托育,所以接回家自己帶,也辭去原本美術老師的工作,因為擔心工作、顧小孩,時間上會蠟燭兩頭燒。

另外,有高達89.7%的職場媽媽每天都有焦慮感,包括無法配合加班和出差、長期低薪怕無法分擔家計、為家事請假導致同事負擔、職涯規劃因小孩受限,甚至同樣工作績效所得獎金卻不同。

兼職開課兒童手作、說故事媽媽的林佩玲表示,過去從事科技公司行政人員,因生小孩請產假和育嬰假,回職前詢問就職事項,主管卻給她新的職缺,工作內容經常要加班、假日也有活動,與原本工作不同,為了家庭只能選擇離職。

擔任show girl、直播主的王蓁蓁說,曾向經常合作的雇主提及她育有一子,之後卻再也沒接獲工作邀約,詢問後才知道對方擔心她會因小孩常常要請假。身為單親媽媽在經濟上有更多壓力,但多虧政府、社工家扶單位和企業合作所提供的補助,目前一個小孩每月可領1000多元,紓解不少壓力。

這份調查是由yes123求職網在2019年4月17日到4月23日,以網路問卷進行抽樣,調查有工作、並育有子女的女性會員,有效問卷共1095份,信心水準為95%,誤差值為正負2.96%。(編輯:林淑媛/楊凱翔)1080502

更多財經相關新聞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手媽媽哺乳怕羞怕痛怕量少?媽爹教妳方法

 
167 人追蹤
追蹤
 
 
新手媽媽哺乳怕羞怕痛怕量少?媽爹教妳方法

餵母乳理應是最直接而天然的方式,但是,根據數據,近年來媽媽餵母乳的比例仍不見增多。究其原因,並非因為衛教知識不足,而是在主客觀因素上,都有許多執行層面的困難,諸如:奶水不夠、戶外哺乳不方便,甚至是怕痛……種種麻煩使許多媽媽們感到氣餒。夫妻創作組合媽爹【Mom&Dad】,是新世代親子型意見領袖,許多新手爸媽們都是看他們的影片才了解到育兒,甚至,鳥媽最近剛生下第二胎,同時又發新專輯,忙碌中仍然堅持餵母乳,究竟她是怎麼辦到的呢?

奶量不足?媽媽身體要顧好!
鳥媽前後兩胎,都是親餵母乳。但,第二胎光光吸力太強,鳥媽一開始的泌乳量又不多,一度把鳥媽吸到破皮。其實母乳的營養含量絕對足夠,不必擔心泌乳量的問題,但遇到大食量的寶寶,媽媽的哺乳壓力又更大了。鳥媽原本也有奶量不足的擔憂,所以在坐月子的時候特別注意營養均衡,尤其注意水分補充,湯湯水水不可少;甚至,鳥媽還會聽媽媽的建議,用中藥調理身體,但是中藥的藥味讓她實在難受。為此,她發現農純鄉有專為哺乳媽媽設計的「媽媽茶」:只要加熱水稀釋即可飲用,而且喝起來甘甘甜甜,完全沒有噁心的藥味,就跟紅棗茶一樣好喝,真是哺乳媽媽的最佳飲品!鳥媽建議,只要母體健康,就不怕泌乳不足,也不要因為初期乳量不足給自己太多壓力。

怕痛嗎?母性最大!
說起光光的吸力太強,鳥媽說她餵母奶的時候,其實很痛,甚至還流血,簡直餵成「草莓奶」,但為母則強的鳥媽說:「痛的時候就想想,為甚麼要餵母乳?為的是讓寶寶因此獲得我所有的抗體,又有助於恢復身材啊!」鳥媽痛的時候擦擦藥,休息改瓶餵,過兩天再繼續親餵,待泌乳量足夠後,也就不怕寶寶吸吮了——看來,堅強的母性是餵母乳的第一要素,而透過親餵的動作,也寄託了媽媽對下一代的期許,親子關係從哺乳開始,就建立了緊密的連結。

哺乳好害羞?哺乳巾讓媽媽更美麗
雖然政府早有條例規定:「婦女於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時,任何人不得禁止、驅離或妨礙。」但,大多數的媽媽不想引來異樣眼光,乾脆不哺乳;也有不少媽媽因為急於投入職場,因工作場合諸多不便,被迫改成配方奶。其實,哺乳巾完全可以解決這些困擾,好看的哺乳巾披在身上與一般衣服無異,想要文青感還是時尚感都行。鳥媽也是靠著一條哺乳巾,無入而不自得地在唱片宣傳的大小通告中,完成擠奶、餵奶。鳥媽覺得,臺灣對媽媽哺乳非常友善,有次她上廣播節目受訪,錄音前告知主持人待會兒要擠奶,主持人聽了完全不排斥,還覺得這是非常美的事!

透過鳥媽的經驗分享,新手媽媽們無論是怕痛、怕羞、怕量少,都可以輕鬆面對。所以,在產後六個月,餵母乳的黃金期,千萬不要輕言放棄,也不要有壓力,樂在哺乳絕對是當媽媽最值得驕傲的事。

以上訊息由吉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食品真健康? 專家指出謬論

 
458 人追蹤
追蹤
 
 
去脂沙拉和低脂酸奶真的如同他們標籤上寫的健康嗎?專家指出,這些可能都是謬論。(photo on Max Pixel)

【台灣醒報記者宋秉謙綜合報導】現代人崇尚打著健康招牌的飲食或是生活習慣,但外媒2日列出多項積非成是的「健康」觀點,其中,最大的誤解是貼有健康食品標籤的輕食沙拉與低脂酸奶等,專家韋德表示,這些食品雖然大量減低脂肪,但卻增加了其他防腐劑增強風味,比過量膳食脂肪還不健康。

根據《英國HuffPost》報導,近年來健康產業風行,全球掛有健康食品產業總值接近4兆美元,然而,該報卻指出,很多東西都是「假健康之名,行賺錢之實」,他們舉食慾抑制棒棒糖為例,發明此種食物的廠商找上美國明星金.卡戴珊代言,聲稱吃這種棒棒糖能抑制饑餓感,久而久之有助於減重。

但專家莫里斯指出,這種棒棒糖的運作原理只是破壞食慾,很可能導致過於極端的惡性減重,屬於「不安全性減重」,可能會因身體的營養素不足,病後又會胖回來,莫里斯稱之為透過健康風潮斂財,而非真正的為了健康風潮而改良食品。

而最近也有報導整理多項積非成是的假健康認知,據《NewsMax》報導,專家韋德2日就提出多項「人們以為是健康,但其實是錯誤的觀念」,最大誤解應該是吃加工健康食品,市面上有很多標籤打著去脂沙拉或是低脂酸奶,但其實這些產品為了增添風味,都添加了大量的防腐劑,極端來說,這比起過量的膳食脂肪還要傷身。

韋德後續也指出其他錯誤觀念,例如以前認為蛋黃含量高,可能會導致血液膽固醇飆升,但其實膳食中的膽固醇對血液中的膽固醇影響不大,他表示,其實這些觀念只適用於高血脂病人,對於一般健康人士來說,這樣吃不見得會比較健康,如果碰上去脂沙拉那個案例,還可能弄巧成拙,越吃越不健康。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冒就多喝水?營養師曝「喉嚨痛、鼻塞」:補充這2樣才對

  •  
  •  
  • A-
  • A
  • A+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感冒發燒的時候,除了吃藥之外,醫生也會提醒「多喝水、休息」,才能讓身體快快恢復。不過營養師指出,如果是喉嚨痛、鼻塞等症狀,多喝水是沒辦法讓身體快速恢復的,「對症下藥」才是最好的辦法。

 ID-869297

▲感冒時醫生都會提醒「記得多喝水」。(示意圖/資料照)

據《康健雜誌》報導,晨光健康營養專科諮詢中心院長趙函穎表示,只有在發燒、出汗等缺水症狀時,才需要多喝水,或是補充電解質液或稀釋的運動飲料,來平衡失去的電解質;但如果是喉嚨痛、疲勞或鼻塞等症狀,補充「蛋白質和蔬果」才能加速身體修復。趙函穎還透露,蛤蜊湯、胡蘿蔔蘋果汁、雞湯及蒸蛋都是很好的選擇,其中若雞湯當作海鮮湯底更好,能增加蛋白質補充、提升營養攝取,還能增強免疫力。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耳鼻喉科,鼻息肉,息肉,鼻塞 ID-1635506

▲喉嚨痛或鼻塞時,最好多補充蛋白質和蔬果。(示意圖/資料照)

事實上,中醫看感冒還分成「風寒型感冒」和「風熱型感冒」,風寒型感冒的症狀主要有畏寒、清鼻涕、清痰,風熱型感冒症狀則有喉嚨痛、黃鼻涕、黃痰等,最好對症下藥才能看出最好的療效。

1、薑湯:適合感冒初期、風寒型感冒,能有效發汗、趕走體內熱氣,不過要注意,如果喉嚨發炎、腫痛就不適合溫熱的薑湯,發炎情形恐怕會更嚴重。

2、四神湯:吃下能顧脾胃、補氣,是很好的退燒食療,內含的豐富蛋白質、維生素等,單吃也能補充營養,就算平時飲用也能有保健作用,不容易引發感冒。

3、蔥豉湯:適合風寒型感冒,對頭痛、鼻塞和發燒有很好的療效,蔥白和發酵的豆豉能補充蛋白質、刺激血液循環,發燒時來碗蔥白粥,比薑湯的逼汗效果更好。不過若是本來發燒就容易流汗者,就不適合喝蔥豉湯。

4、薄荷茶:適合風熱型感冒,出現喉嚨痛、黃鼻涕情形,最好喝點涼水或是有清熱效果的薄荷茶,才能緩解症狀。

另外,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外科主任陳建宏提醒,如果是風熱型感冒最好不要再喝雞湯或補品,否則情況會更嚴重,合併發燒症狀則要注意水溫不可過高。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痛到想哭?經期「5地雷食物」曝

 
28.2k 人追蹤
追蹤
 
三立新聞網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女生每個月生理期的時候,通常都會覺得肚子有點悶痛,或是出現水腫情形,有些體質虛寒的人還會痛到打滾,甚至上吐下瀉,不過其實除了體質因素外,還可能是因為吃到了隱形地雷。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除了冷飲之外,女生在生理期的時候,最好也不要吃下列5種食物,才能盡量避免及改善經期不適。

檢視相片

▲不少女生生理期的時候都會經痛。(示意圖/資料照)

1、蛋奶類:

不少女孩在經期的時候會喝熱牛奶,因為喝下去不只能讓身體暖和,還可以幫助睡眠,不過其實像牛奶、起司、奶油等乳製品還有雞蛋,都會破壞「鎂」的吸收,讓經痛變得嚴重。所以不喝冷飲,也別忘了暫時戒掉蛋奶類。

檢視相片

▲雞蛋會影響「鎂」的吸收。(示意圖/資料照)

2、椰子:

不少長期經痛的女孩體質都比較虛寒,大多都會喝中藥補身體,也會避開屬性較寒的食物,這時也記得要避開熱帶地區所產的椰子,否則可能會引起腹部不適。另外,除了椰子肉之外,也要椰子水也盡量不要飲用。

3、含咖啡因飲品:

不少人提神的時候,都會選擇咖啡或是茶類,但如果正值生理期,咖啡因可能會讓本來不穩定的情緒,變得更加焦慮、暴躁,也會讓胸部的脹痛情形變得更加嚴重,所以在經期的時候,還是盡量避開含有咖啡因的飲品比較好。

檢視相片

▲咖啡因會讓情緒更加焦慮、暴躁。(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4、酸梅

吃酸梅不僅能夠解饞、醒酒,在出遊的時候也能降低暈車可能,但其實酸梅可能會容易引起內分泌功能混亂,導致月經血量變少、顏色變深。

5、汽水

女性在生理期會大量失血,所以為了補充鐵質,不少人都會吃豬肝、菠菜等食物,但這時千萬要記得,不要搭配汽水一起食用,因為大部分的氣泡飲料都含有磷酸鹽,讓鐵質難以吸收,且飲用冷飲也容易對身體造成傷害。(編輯:朱祖儀)

檢視相片

▲汽水會影響鐵質吸收。(示意圖/資料照)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痛的原因

 

經痛是很多女生的夢魘,嚴重時甚至會影響到生活與工作,到底為什麼會經痛呢?王立文婦產科診所施俊宇醫師表示,經痛大致可分為兩大類,「原發性經痛」主要是因荷爾蒙分泌失衡有關,另一類為「續發性經痛」主要是跟婦科疾病有關,若經痛嚴重影響生活時,最好就診諮詢醫師的診斷建議。

 

 

女性經痛主要的原因可分成2大類:

 

1. 原發性經痛

此類經痛主要與荷爾蒙分泌有關,無論是分泌太多或不平衡,都可能引起子宮收縮而出現疼痛問題。一般來說,年輕女性的經痛常屬此類,此種經痛僅會持續數小時之久,很少超過1天,且大多數人年紀超過25歲後症狀就會逐漸減輕,甚至在生育過後就不再疼痛。

 

2. 續發性經痛

此類經痛常見與婦科疾病有關,例如若有子宮內膜異位、骨盆腔發炎、子宮肌瘤、卵巢或輸卵管腫瘤等,都可能是造成經痛不適的原因。此種經痛可能會出現頭痛、腹痛、腰痛等,且持續時間可能長達1至數日,甚至生理期期間都會感到疼痛。施俊宇醫師提醒,若有此類狀況時最好積極尋求醫師的診斷建議。

 

經痛相關問題,建議諮詢「婦產科、家醫科」

 

圖文創作:健談

專家諮詢:王立文婦產科診所 施俊宇醫師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毒物零檢出就是安全?食科教授:這樣吃才更能安心

 
6k 人追蹤
追蹤
 
臺灣大學食科所 孫璐西教授
檢視相片


【早安健康/孫璐西(食品科學博士)】當食品檢查出有害物質含量,往往令人聞之色變。

食品檢驗「零檢出」與「未檢出」的差異

,讓我們一次搞清楚! 

不同檢測儀器影響檢測結果 

消費者往往有一種迷思,期望食品檢驗結果的有害物質愈低愈好,檢測值為零最好,然而「零檢出」並不代表有害物質含量為零,因為不同的檢測儀器與檢驗方法皆有不同的敏感度,因此「零檢出」其實是不存在的,稱為「未檢出」會更恰當。 

為何說「零檢出」不等於「未檢出」 ?正是因為儀器皆有其偵測極限,即使採用同樣方法,但使用的儀器不同,偵測極限也會不一樣。 

例如在三聚氰胺事件中,以高效液相層析儀(HPLC)檢驗,其偵測極限為ppm(百萬分之一)等級;以高效液相層析質譜儀(LC-MS)檢驗,其偵測極限為ppb(十億分之一)等級,即使結果都是未檢出,意義也不同。 

了解自身周圍無可避免的環境污染 
臺大食品科技研究所名譽教授孫璐西表示:「『零檢出』只是個理想,隨著儀器進步、靈敏度提高,即使極微量也能被檢測出來。而且,許多有害物質原本便存在於自然界中,就是有所謂的環境背景值。 

譬如說三聚氰胺,當美耐皿餐具放了有油脂的食物,再經高溫加熱,便會溶出一些三聚氰胺;或是瓶蓋為了密合,罐蓋加了塑膠墊片,也會釋出三聚氰胺……,因此,若將標準設定為零檢出,那是不可能的!」 

消費者總是要求有毒物質「不得檢出」,孫璐西教授認為這字詞有模糊空間,不能被檢測出來並不表示它完全不存在,只是無法被檢測出來,也就是「未檢出」。 

許多物質不可能不存在,就像要求日常生活「零風險」也是不可能的,因為意外無所不在,所以,「零檢出」也是不存在的,除非自然界中完全沒有此物質。 

面對生活中無所不在的食物污染,平時該如何自保?食科教授的建議下一頁分享給您 


孫璐西教授建議,與其擔憂生活中無所不在的食物污染,民眾更須留意平日的飲食選擇,應該減少油炸物、燒烤類及烘焙加工食品的攝取量,烹調過程也要注意,勿高溫或長時間烹煮食物,並培養均衡飲食的習慣,才能確保健康。 

安全容許量與健康風險相關 

動物對毒素皆有其容忍量,因此根據動物實驗結果,來推估各種毒素對人體的傷害。孫璐西教授解釋,政府會針對食品中某些物質制定殘留的安全容許量,主要是與其風險相關。根據它的毒性強弱、飲食中的存在量,在對人體無傷害之虞的前提下,制定殘留容許量之範圍。 

當然,還牽涉到身體可以代謝出去的量,有些水溶性的物質較容易代謝,如瘦肉精;油溶性的則不易代謝,如黃麴毒素、多氯聯苯,後者尤需特別防範。(審稿顧問/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孫璐西教授、文/趙意雯) 

作者簡介:孫璐西教授,美國羅格斯大學食品科學博士,現職:國立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名譽教授、J. of Food and Drug Analysis (SCI期刊) 總編輯。 

… 

檢視相片
 
食品安全,食品檢驗




延伸閱讀: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能淨化廚房有害氣體?10種盆栽讓居家空氣變清新

 
4.1k 人追蹤
追蹤
 
圖文提供/台灣廣廈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台灣廣廈】不吸菸女性得到肺癌的機率逐年增加,原因之一就在於長時間待在廚房。主婦會因為使用瓦斯、烤箱等加熱器具,導致空氣中充滿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醛等物質。適合在廚房內擺放,能夠減少這類有害氣體的10種空氣淨化植物。

檢視相片
 
能淨化廚房有害氣體?10種盆栽讓居家空氣變清新

1.薰衣草:香氣迷人,只要空氣流通、擁有充足的水分和良好光線,在室內也能健康生長。

檢視相片
 
能淨化廚房有害氣體?10種盆栽讓居家空氣變清新

2.蘆薈:具有消除有害物質、淨化空氣的功效。

檢視相片
 
能淨化廚房有害氣體?10種盆栽讓居家空氣變清新

3.黃金葛:吸收有害氣體效果最顯著的植物之一。

檢視相片
 
能淨化廚房有害氣體?10種盆栽讓居家空氣變清新

4.迷迭香:香草植物的一種,常用於食材之中。

檢視相片
 
能淨化廚房有害氣體?10種盆栽讓居家空氣變清新

5.薄荷:在光線微弱處也能好好生長,成長速度快,要經常拔葉子。

檢視相片
 
能淨化廚房有害氣體?10種盆栽讓居家空氣變清新

6.輪葉紫金牛:花朵、果實和葉片的觀賞價值都很高,且容易栽種。

檢視相片
 
能淨化廚房有害氣體?10種盆栽讓居家空氣變清新

7.吊竹草:冬天時,葉片底端會變粉紅色,栽種容易。

檢視相片
 
能淨化廚房有害氣體?10種盆栽讓居家空氣變清新

8.合果芋:觀葉植物中的代表性植物,有害氣體的吸收率高。

檢視相片
 
能淨化廚房有害氣體?10種盆栽讓居家空氣變清新

9.常春藤:具有吸收有害氣體的功效。

檢視相片
 
能淨化廚房有害氣體?10種盆栽讓居家空氣變清新
 

10.杯狀蓋陰石蕨:有消除甲醛的效果。

檢視相片
 
能淨化廚房有害氣體?10種盆栽讓居家空氣變清新

如果廚房裡的光線充足,也可以考慮種植能夠直接加在料理之中的香草植物。

本文出自台灣廣廈《今天起,植物住我家:專為懶人&園藝新手設計!頂尖景觀設計師教你用觀葉、多肉、水生植物佈置居家全圖解》一書

【延伸閱讀】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童異位性皮膚炎不能吃雞蛋、牛奶?抗敏5撇步甩開止不住的癢

 
4.1k 人追蹤
追蹤
 
華人健康網 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天空灰濛濛,空氣污染又來了,家中孩子是否出現皮膚搔癢,這裡抓、那裡抓,「止不住的癢」異位性皮膚炎又發作了?為避免症狀更加劇,心焦的媽媽們多半會特別注意孩子的飲食。網路上流傳「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不能吃海鮮、雞蛋、喝牛奶,否則會更嚴重」,是真的嗎?小兒科醫師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確對於「食物過敏」的比例較一般人為高,但是,在服用食物後不會造成皮疹的惡化,就可以放心食用。

檢視相片
 
兒童異位性皮膚炎不能吃雞蛋、牛奶?抗敏5撇步甩開止不住的癢

異位性皮膚炎症狀:皮膚乾燥合併紅癢脫屑

異位性皮膚炎又稱過敏性皮膚炎,或過敏性濕疹。衛福部樂生療養院兒科主任張瑩雯醫師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的過敏性皮膚疾病,病因主要來自遺傳基因、皮膚屏障功能異常、過敏原穿過受損的保護屏障,致敏化的結果導致免疫過度活化,自體免疫產生抗體等因素,因此會出現皮膚乾燥合併紅癢脫屑的症狀。又因患者皮膚角質層含量皮脂減少,因此皮膚水分容易經皮蒸發,導致皮膚乾燥,幼小患者會覺得奇癢無比、更想抓,嚴重時會影響睡眠與生活品質。

異位性皮膚炎的主要症狀包括:皮膚會癢,因而引起搔抓、皮膚乾燥、對外在環境的刺激物敏感,外觀的急性濕疹變化如皮膚紅疹、流組織液、脫屑及結痂等,慢性濕疹變化如皮膚增厚、顏色變深、粗糙及苔蘚化等,隨年齡不同的典型好發部位如四肢關節處、臉頰、頭皮、耳部、頸部、軀幹、眼睛四周及嘴巴四周等。

異位性皮膚炎9成會在5歲前發作,常合併有氣喘、過敏性鼻炎

張瑩雯醫師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絕大多數因為體質之故,約5成於1歲以前的嬰兒時期發病,一般較常發生於嬰幼兒,9成會在5歲前發作,且與個人或家族的氣喘、過敏性鼻炎和異位性皮膚炎病史有關。小兒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由於具有異位性體質,故常合併有氣喘、過敏性鼻炎。

過敏原的刺激是異位性皮膚炎的誘發因子,接觸過多的過敏原(例如:牛奶、雞蛋、海鮮、花生、貓狗毛髮、灰塵、黴菌等),以及空氣污染物與二手菸等物質,會增加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甚至壓力和情緒也會誘發異位性皮膚炎。

檢視相片
 
幼小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會覺得奇癢無比、更想抓,嚴重時會影響睡眠與生活品質。
檢視相片
 
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40%有食物過敏的狀況,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包括:牛奶、蛋、花生、小麥、堅果類、豆類、有毛水果(例如奇異果),以及帶殼海鮮。

小兒異位性皮膚炎不能吃雞蛋、海鮮、牛奶?兒科醫師詳解

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有「食物過敏」的比例又較一般人為高。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40%有食物過敏的狀況,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包括:牛奶、蛋、花生、小麥、堅果類、豆類、有毛水果(例如奇異果),以及帶殼海鮮。

雖然如此,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在飲食上也不需因此而拒食,只要患者在服用食物後不會造成皮疹的惡化,就可以放心食用。異位性皮膚炎的小孩,若對某種特定食物產生過敏反應,可以做食物過敏原的特定免疫球蛋白E檢查,即可測知結果。

高過敏小孩避免接觸過敏原,最好餵食母奶,或食用水解蛋白低過敏奶粉

預防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要從自出生起即開始避免接觸過敏原做起。高過敏家庭中的小孩,最好從出生起至1歲之前,避免接觸各種食物過敏原,例如:牛奶、蛋白、蛋黃、大豆、花生、有殼海鮮等,以防免疫系統被致敏化。這個時期嬰兒最好餵食母奶,當不能餵食母奶時,則建議使用經臨床研究證實有效的適度水解蛋白低過敏奶粉餵食,如此有助於預防小孩發生異位性皮膚炎。

1歲以前:對牛奶、蛋及花生易過敏,餵食時應小心皮膚過敏症狀。

★出生後盡量餵食母奶6個月以上,有困難可改餵適度水解牛奶蛋白的低過敏嬰兒奶粉。

★蛋白及全蛋製品10個月大後添加。

如此可有助於預防小孩發生異位性皮膚炎。

【日常抗敏5撇步】

1.避免暴露於過敏原。

2.正確飲食 :少吃花生、核桃、腰果、高熱量的油炸食物、罐頭食品。

(因為含較多的亞硫酸鹽)、多吃深海魚類,含較多的Omega-3脂肪酸 (DHA、EPA)。

3.喝足夠的水。

4.運動。

5.生活放輕鬆,學會放輕鬆生活很重要。即使生活再忙、再累,別忘利用一些方法減壓,睡眠充足、良性適度的人際互動,就是其中的方法。

張瑩雯醫師叮嚀,經常過敏的人可養成寫日記的習慣,一有過敏症狀,例如濕疹復發或狂打噴嚏,記下先前正做什麼、在什麼環境中或正想什麼,或許有助於找出引發過敏的來源。

檢視相片
 
預防異位性皮膚炎發作,洗完澡拍乾後馬上擦保濕乳霜,水分蒸發後,保濕效果就較弱了。一天至少兩次,嚴重時最好一天可以擦4次。

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用足量抗組織胺與搭配外用藥膏降低癢感

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主要是針對皮膚發炎的地方塗抹類固醇藥膏,或不含類固醇的免疫調節劑藥膏。不含類固醇的免疫調節劑藥膏,已核准用於成人及孩童,其抗發炎的效力近似於中效型類固醇藥膏,很適合用來治療臉頸部的異位性皮膚炎、不願使用類固醇,或對類固醇藥膏效果不佳的患者。

此外,口服抗組織胺藥物以及止癢藥膏,可以減輕患者的癢感,以避免因搔抓引起皮膚障壁受損,造成愈抓愈嚴重的惡性循環。對於不慎因搔抓引起的皮膚傷口,應盡快使用抗生素藥膏來預防細菌感染。

急性期使用較強的局部類固醇最好不要超過二星期,且不要塗抹在皮膚較薄的地方,例如:臉部、腋下、腹股溝及生殖器。一旦病情控制,儘早改用較溫和的製劑如1% hydrocortisone藥膏。

【10招預防異位性皮膚炎發作】

●「夏天怕汗、冬天怕乾」,這是最重要的原則。有流汗要趕快擦乾,保濕做好可以預防皮膚炎發作。定時塗抹乳液,提供保濕並健全皮膚的天然屏障。

●避免造成濕疹的惡化因子,減少環境對皮膚的刺激,可預防異位性皮膚炎的反覆發作。

●若有明確過敏原的患者,應避免接觸,例如:塵螨、狗毛或貓毛…等

●沐浴時水溫不宜過熱,過熱的水會破壞皮膚的皮脂膜,降低皮膚防禦力。

避免使用皂性過強的清潔產品或含化學香料的沐浴乳洗澡,嚴重時用清水洗即可。

●洗完澡拍乾後馬上擦保濕乳霜。水分蒸發後,保濕效果就較弱了。一天至少兩次,嚴重時最好一天可以擦4次。

●若過度流汗時,應盡快擦拭,維持清爽透氣。

●穿著棉質或是天然材質、蠶絲類的衣物,減少毛衣及尼龍衣物的使用。

●避免過冷、過熱、過濕、過乾的極端環境:可視環境狀況適度使用空調或是除溼機。

●飲食方面避免辛辣刺激的飲食。病情較嚴重時,暫時不吃帶殼海鮮、蛋、奶、加工零食、菇類等較易過敏的食物。

●保持規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及愉悅的心情。

【延伸閱讀】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別輕忽孩子打呼!身體長期慢性發炎問題多

 
4.1k 人追蹤
追蹤
 
圖文提供/時報文化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時報文化】孩子打鼾,對健康的危害超乎想像。

過敏、異位性皮膚炎、氣喘

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兒童醫學研究所曾經隨機選擇一萬多位幼兒園和小學四到七歲兒童的父母,進行打鼾自我問卷調查,結果有將近三成的孩子會打鼾,而習慣打鼾的比例也接近一成,其中以男生較多。如果同時有氣喘、過敏性鼻炎或異位性皮膚炎等症狀,打鼾的症狀更為嚴重,甚至病童的母親也有過敏性鼻炎或與異位性皮膚炎,或是母親有吸菸習慣,小朋友打鼾的機會也相對較高。

檢視相片
 
別輕忽孩子打呼!身體長期慢性發炎問題多

不同的學術報告也指出,打鼾到呼吸暫時停止的症狀嚴重時,異位性皮膚炎、中耳炎、鼻炎與氣喘的比例都特別高,且都達到統計學上有意義的程度,顯然,這些過敏症狀都與嚴重打鼾造成的身體間歇性缺氧相關。我在臨床上,以擴張牙床方式改善鼻道與咽喉氣道狹窄的問題後,過敏的三大症狀:鼻炎、異位性皮膚炎與氣喘的大部分的症狀確實獲得改善。甚至連中耳炎的問題也改善了。

美國的路易斯維爾大學兒科睡眠醫學科和庫薩(Kosair)兒童醫院研究所也有學術報告提到,在一萬六千人的研究中發現,習慣性打鼾會提高容易復發的中耳炎患病率,需要至耳鼻喉科治療中耳炎的可能性也增加。透過手術移除腺樣體、扁桃腺,或是由牙醫師做擴張牙床的治療,各有四五%與六五%左右的病童,就沒有必要再做複雜的中耳炎治療(如果是急性期還是需要先治療中耳炎),特別是牙科治療有機會幫忙改善其中三分之二病童的症狀。

檢視相片
 
別輕忽孩子打呼!身體長期慢性發炎問題多

扁桃腺位於口腔後方,腺樣體位於鼻腔後方,當腺樣體和扁桃腺因感染而腫大,會影響呼吸。通常醫師為改善孩子的呼吸,或減少耳朵與喉部感染,會進行切除扁桃腺和腺樣體手術。

因此,當孩子有鼻炎、鼻竇炎、中耳炎、以及氣喘與異位性皮膚炎或風濕免疫症狀時,多注意一下是否同時有睡覺打鼾的問題,如果有,可到牙科找熟悉睡眠醫學的醫師,評估牙齒咬合與上牙床等口顎顏面生長發育是否正常,如果有,恢復理想的牙床生長,不僅讓牙齒可以容易排列整齊,也有機會降低甚至改善過敏等的相關症狀。

身體慢性發炎

慢性發炎是癌症前兆,而最容易引起身體慢性發炎的不是食物,而是睡覺打鼾,當打鼾嚴重到出現睡眠呼吸中止症時,身體會出現持續間斷性缺氧的狀態,此時最容易產生慢性發炎。一份跨校研究(根據二○○○年到二○○七年健保資料),比較十八歲以下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與沒有症狀的孩童,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出現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時間愈久,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病率愈高。

檢視相片
 
別輕忽孩子打呼!身體長期慢性發炎問題多

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時間愈久,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病率愈高。

本文出自時報文化《當心!打鼾,孩子健康拉警報》一書

【延伸閱讀】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加坡最新研究:每週食用兩次蘑菇,可保持大腦年輕!

 
2k 人追蹤
追蹤
 

撰文=鍾雨璉

 

蘑菇在餐飲料理中可說是相當重要的角色,除了好吃之外更富含營養價值!近期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結果顯示,每週吃兩次以上的蘑菇還可以防止60歲以後的記憶和語言問題。

研究顯示每周吃2次以上的蘑菇可降低認知障礙風險

新加坡國立大學從2011年到2017年,對633名年齡超過60歲的中國人進行飲食和生活方式的長期追蹤研究,在這項為期6年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吃蘑菇能降低輕度認知障礙的風險,每周吃蘑菇數量少於1次的人發生認知障礙的比例是19%,但每周吃2次以上蘑菇的人,約只有9%的人發生,研究顯示吃蘑菇發生認知障礙的比例確實是比較低的,新加坡國立大學也將結果發表在《阿茲海默症雜誌》(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輕度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會讓人健忘、影響記憶,而且可能會出現語言、注意力等問題,這些症狀都是老年人常有的,但又沒有嚴重到失智(俗稱老年癡呆)的地步。在實驗中,每周吃超過兩份或超過300克蘑菇的受試者在智力測試中表現較沒吃蘑菇的受試者還要好。

蘑菇富含「麥角硫因」可對大腦產生保護作用

研究人員指出,蘑菇是富含麥角硫因(ergothioneine)的食品之一 ,它是一種人類無法自行製造的抗氧化劑和抗發炎劑,可以對大腦產生保護作用,吃越多蘑菇,在思考和處理的測試中表現就越好,根據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食品科學教授Robert Beelman的研究也顯示,蘑菇中的重要營養素包括硒、維生素D、穀胱甘肽(glutathione)和麥角硫因(ergothioneine,簡稱ergo),這4種物質都可以作為抗氧化劑來減緩氧化壓力。

麥角硫因是一種抗氧化胺基酸,最初於1909年在麥角真菌中被發現。麥角硫因主要由蘑菇等真菌產生。人體無法自行合成麥角硫因,所以必須從飲食中攝取。

不要只攝取單一食物 多吃蔬果多運動才是王道

雖然研究結果顯示蘑菇的確降低了發生認知障礙的比例,但研究人員也坦言,這項研究是依照受試者自己報告蘑菇的食用量,若本身有其他飲食習慣等因素也可能會影響研究結果。

對於如何降低認知障礙的比例,英國阿茲海默症協會的負責人 James Pickett博士表示,「造成失智症的因素有許多,如果改變生活方式以及飲食,據估計可以防止3分之一的病例。」Pickett建議民眾除了吃蘑菇應該還是要多吃富含水果、蔬菜,同時也進一步說明,最好是少吃鹽和糖、多運動、不過量喝酒也不要抽菸。

綜合以上研究,民眾應該根據綜合多項研究的一致性來做飲食參考,切勿因任何一個單獨的研究結果而忘乎所以。

 

延伸閱讀

喝蘑菇咖啡、擦菇菌化妝水!菇菇的神奇魔力正流行
路邊的野菇不要採!寒山寺滅門慘案的兇手就是它
春遊請小心!路邊的野菇別亂吃!

參考資料
How the lowly mushroom is becoming a nutritional star
Mushrooms may 'reduce the risk of mild brain decline'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嬰幼兒缺鐵與維生素 恐影響成長與認知

 
2k 人追蹤
追蹤
 
記者簡浩正╱即時報導

據國衛院兒童醫療建言書報告,估計全球有六億學齡前兒童患有貧血症,其中過半是由缺鐵所引起;研究報告也指出,近兩成一歲以下嬰幼兒缺鐵或有缺鐵性貧血,維生素D攝取也不足,恐影響嬰幼兒成長與認知。

營養師建議,孕婦在懷孕後期應特別加強鐵質與維生素的攝取外,飲食上也須均衡,日後哺乳的營養素才足夠。四到六個月大以上嬰幼兒,則可添加嬰兒米粉、蛋黃等副食品,或考慮以口服滴劑來補充鐵質,紫外線照射與木耳牛奶等飲食,則可補充維生素D

馬偕醫院營養課課長蔡一賢表示,孕婦與嬰兒特需注意鐵質攝取,因鐵有助嬰兒的腦神經發育,雖母乳中的鐵含量,與配方奶差不多,但吸收力卻優於奶粉,因此新生兒媽媽若能母乳哺乳至少一年,對小寶寶的成長、抵抗力打底有極大助益。

蔡一賢說,成年女性多容易缺鐵,進入適孕期時就得多攝取鐵質外,懷孕滿七個月大的後期,應特別加強鐵質攝取,可高於孕前兩倍,因此時吸收的鐵質,對新生兒四到六個月成長期時有助益;而哺乳中的母親亦同,嬰兒可透過母乳吸收鐵質。

而在飲食上,孕婦進食也須均衡外,可加強肉類與海鮮,日後哺乳的營養素才足夠。蔡一賢說鐵分為「血基質鐵」與「非血基質鐵」兩種,前者為豬、牛、雞、魚等肉類跟海鮮,其含鐵量能被吸收的平均率為30%;後者為豆、穀類、蔬菜等植物性食物,其含鐵吸收率僅10%,血基質鐵的吸收多兩倍。

蔡一賢表示,新生嬰幼兒應盡速哺育母乳,並持續至四到六個月大,也不建議使用配方奶。而據台灣兒科醫學會建議,新生嬰幼兒至三歲前,每天需給予10微克,即400IU維生素D;鐵質部分,0到六個月大嬰幼兒每日需七毫克、七個月以上至九歲則為每日10毫克;不足部分或每日餵食嬰幼兒配方奶或奶粉少於1000毫升者,可透過口服滴劑補充至一歲;一歲以上已會吃東西的嬰幼兒,則可透過食物攝取來加強。

此外,嬰幼兒也可透過曬太陽與飲食來獲得維生素D。蔡一賢說,陽光中含有紫外線,可激活皮膚細胞內的膽固醇,自行合成維生素;飲食部分,則可透過蛋、香菇、木耳、牛奶等來補充。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主任許惠玉則表示,若為四到六歲較大的幼兒缺鐵與維生素,因已可吃一般食物,可多吃紅肉(牛羊豬)、內臟、鴨血、深綠色蔬菜等,其含鐵量豐富;維生素則可吃蛋、豆類、鮭魚等食物來補充。

編輯推薦

 

90~95%的人都刷錯了!醫師點出三大NG潔牙法

婦哭訴「小蟲每天鑽出我皮膚」皮膚科醫發現事情並不單純…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素食孩子更易缺鐵?草酸會影響鐵質吸收?這樣吃預防缺鐵性貧血

 
4.1k 人追蹤
追蹤
 
圖文提供/新手父母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新手父母】缺鐵及缺鐵性貧血的發生率很高,特別是嬰兒及年紀小的幼童,常見於6 ~ 24個月幼兒。鐵質不足時,容易發生貧血,當細胞的氧氣供應不足時,易導致活動力和學習力下降,甚至影響孩童智力,另外也會降低疾病的抵抗力。

檢視相片
 
素食孩子更易缺鐵?草酸會影響鐵質吸收?這樣吃預防缺鐵性貧血

素食孩子更易缺嗎?

根據2011 年臺灣嬰幼兒體位與營養狀況調查結果顯示:1 至3 歲幼兒鐵質攝取不足的百分比20.8%,4 至6 歲幼兒則為22.7%。素食孩童鐵質攝取不比葷食孩童低,但須注意植物性來源的鐵質不像動物性來源的鐵質容易被身體吸收,所以更要請爸媽在日常飲食中加入含鐵的食材來幫孩子補充。

增加鐵質吸收的因子

●維生素C能增加鐵質吸收率:飯後須立即攝取維生素C高的水果如芭樂、奇異果等。

影響鐵質吸收的因子

●草酸、植酸、單寧酸等降低鐵質吸收率:減少可可、茶飲等飲品與正餐或富含鐵質食物一起食用,如果要飲用至少須間隔1小時以上。

影響鐵質吸收的其他因素:

全榖物、豆類等含有較高植酸,阻礙人體吸收鈣、鐵、銅、鋅及鎂等礦物質,利用浸泡、催芽、發酵等方式,可活化植物本身的植酸酵素,植酸酵素可以將植酸分解,因此即可提高礦物質的吸收率。另外種子、堅果類同樣也能進行浸泡、催芽。浸泡、發芽後的食物變得更容易消化、不易脹氣,很適合小朋友食用。

不過特別注意,很多豆類不可生吃,即使是發芽豆類也一樣,因為豆類含有植物血球凝集(phytohemagglutinin),會造成噁心、嘔吐、腹瀉及腹絞痛等不適症狀,必須經過烹煮後才能破壞。

檢視相片
 
素食孩子更易缺鐵?草酸會影響鐵質吸收?這樣吃預防缺鐵性貧血

鐵質的參考攝取量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2012 年修訂的「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建議:1 ~ 3 歲幼兒建議量(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 RDA)為10 毫克/日,4 ~ 6 歲幼兒建議量為10 毫克/日。

素食者鐵質的食物來源與含量

檢視相片
 
素食孩子更易缺鐵?草酸會影響鐵質吸收?這樣吃預防缺鐵性貧血

本文出自新手父母《2~6歲幼兒蔬食營養全書》一書

【延伸閱讀】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靠飲食維持免疫力 醫學證實吃堅果、番茄有效

 
3.6k 人追蹤
追蹤
 
民視新聞網

人體的免疫系統相當複雜,免疫力卻也被視為是人類「最好的醫生」,從過敏、發炎到癌症,都和免疫力有關,該如何維持免疫力?國際血液和免疫醫學全威伍焜玉就分享,從飲食中就能達到效果,包括多吃堅果、番茄和大蒜都能達到功效。

空氣污染讓天空變的灰濛濛一片,PM2.5、髒空氣不只影響天氣,這類環境因素,也對人類的免疫系統,造成很大威脅。

中研院院士伍焜玉說:「我們發現台灣成人的氣喘,也是一種過敏症,可能跟空污裡面的化學物非常有關係。」

檢視相片

大方和讀者分享免疫系統的威力,中研院院士伍焜玉是國際血液與免疫醫學權威,曾任國衛院院長,更發表過3百多篇論文,研究成果豐碩,這回透過淺白文字,要從醫療、科普知識到生活照顧讓讀者認識免疫力。

伍焜玉說:「需要的時候它很機動,會去做抗細菌抗病毒的事情,運動食物睡眠紓壓,這些是已經有證實會讓免疫比較健康。」

想維持免疫力可以靠飲食進行,經醫學驗證多吃堅果、番茄或咖哩,或是大蒜及青花菜,甚至喝綠茶都能有效達到維持免疫力的效果,而人體的發炎症狀,甚至是免疫的一大利器,卻也可能危害器官。
檢視相片

伍焜玉說:「它可能會錯認到對象,反而會造成傷害人體,這個是像發炎疾病,自體免疫就是這個原理來的。」

從發炎、過敏到癌症甚至是肥胖,都可能和免疫脫不了關係,免疫系統被專家視為人體最強防火線,也是最好的醫生。

(民視新聞綜合報導)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生兒滿月健檢加入心電圖檢查 為寶寶的心臟節律把關

 
 
林以璿

 

歐洲研究發現,10%的嬰兒猝死,其實與特定先天性心律不整有關。根據國健署統計,2012-2016年台灣嬰兒猝死的發生率平均為10萬分之1.7,也就是說,台灣每百萬新生兒中,約有2人可能患有與嬰兒猝死相關的先天性心律不整問題。

 

「機率雖不高,但一發生便可能造成永遠的遺憾。藉由新生兒篩檢,有機會篩選出高危險群,儘早接受基因診斷、追蹤及治療,」台兒診所醫師張東曜指出,嬰兒期心因性死亡的原因,包含「先天性結構性心臟病」和「特定先天性心律不整症候群」。

三重把關外 可加入心電圖檢查

為了及早診斷先天性心臟病,婦產科醫師和小兒科醫師都做了很多的努力。從產前來說,婦產科醫師透過胎兒心臟超音波篩檢做第一層把關;從產後來說,小兒科醫師使用血氧濃度的測量,來篩檢危急性先天性心臟病,做第二層把關。此外,如果懷疑孩子可能有心臟問題,小兒心臟科醫師推廣的新生兒心臟超音波篩檢,也能進一步檢查,作為第三層把關。

但是,想要掌握心臟相關問題,心電圖檢查仍是不可或缺的項目。結構性心臟病篩檢可以用血氧濃度篩檢,或心臟超音波篩檢達成,而心臟節律的問題,需要靠心電圖才有機會檢查出來。「心臟超音波是檢查心臟結構,心電圖是檢查超音波看不見的的節律系統,兩者目的不同,」張東曜解釋。

國外已將新生兒心電圖篩檢作為例行檢查

張東曜表示,心電圖檢查是成人健康檢查中常見的項目,目的是檢查心臟有無節律問題、是否心臟肥大,或心肌是否曾有缺氧缺血變化。目前心電圖檢查在新生兒的應用,仍以有症狀時用於診斷心律不整為主; 而以篩檢作為目的的新生兒心電圖,在台灣尚未普及。

「不過,歐洲與日本現在已經有大規模新生兒心電圖篩檢,他們的做法是寶寶一律於滿月健診時進行心電圖檢查,並交由小兒心臟科醫師判讀,若有異常,則會安排在小兒心臟科進一步檢查及追蹤,」張東曜分享國外經驗。

爸爸媽媽也不用擔心心電圖檢查可能不適合新生兒,張東曜指出,心電圖檢查為非侵入性項目,而且非常安全、簡單,只要在寶寶吃飽、安靜的情況之下,在身體上貼上貼片,大約5分鐘就可以完成。

你想要什麼樣的健檢,按>>這裡就知道

 

更多Heho健康網文章
新生兒黃疸很常見 但有這些現象需要更謹慎治療
準媽媽睡姿有講究 這樣睡胎兒死亡風險多2.6倍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維生素D太多太少都有害健康!營養師:這樣補不做白工!

 
3.7k 人追蹤
追蹤
 

 

每日健康 採訪報導 葉韋廷

維生素D是人體重要的營養之一,長期缺乏恐導致疲勞、易掉髮、經常感冒、生病、骨頭或背部疼痛、過度出汗等問題。許多人會選擇曬太陽補充,而許多人會選擇保健食品,如魚油魚肝油等等。

但都補對了嗎?到底該怎麼補才好?今天每日健康請到了衛服部雙和醫院營養師 米詩宇營養師 來為大家解惑!讓大家確實補好身體,不做白工!

台灣人缺乏維生素D的主因

營養師表示,台灣的陽光曝曬率其實很高,所以台灣人缺乏維生素D的主因會是在於「少外出曬太陽」!

維生素如何補充?

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要到「戶外」!

相信不少人都知道,曬太陽有益身體健康,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我們可以藉此補充維生素D

營養師笑著叮嚀,研究指出若你曬太陽還「隔著玻璃窗」,那只會「攝取」到紫外線,因為維生素D被擋下來了!所以曬太陽還是鼓勵要到戶外去才好!

 

檢視相片
 
每日健康

魚油和魚肝油如何區分?怎麼補?

營養師表示,兩者最大的不同在於,魚油屬於「不飽和脂肪酸」,而魚肝油則屬「脂溶性維生素」含較多維生素A、維生素D,偏向保護眼睛、鞏固牙齒的營養素。

一般有標示「富含DHAEPA」,通常為魚油,其來自於魚鱗、魚眼睛等DHA涵量較高的地方。而魚肝油則是來自魚肝,含有較高的維生素AD

補充維生素D這些也可以!

除了曬太陽,其他像是營養強化牛奶、小魚乾等動物性食物會較多。而植物性的話可以選擇芝麻,但動物性的維生素D較好在身體內轉換。

檢視相片
 
每日健康

維生素D太多或太少都不健康!

除了前述說到維生素D不足恐對身體帶來的不良影響之外,由於維生素D屬於脂溶性,會囤積於體內,太多是會排不出來的,所以長期吃下來可能會脂溶性維生素過量,對身體也會造成不良影響,如導致肝臟疾病,應酌量使用。

檢視相片
 
每日健康

營養師小叮嚀 

最後營養師也提醒,若有肝臟疾病方面的患者,應酌量攝取,並免對身體造成負擔。不論是保健食品或藥物,最好都要先詢問醫師或藥師、營養師等專業人士,更能保障健康。

 

《延伸閱讀》:缺乏維生素D會有哪些症狀?出現五警訊身體在向你求救!

《延伸閱讀》:缺乏維生素D三高又骨鬆 除了多曬太陽,這些食物要多吃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子宮內膜異位是痛經元凶!營養師:吃維生素D食物抗發炎助緩解

 
4.1k 人追蹤
追蹤
 
華人健康網 記者郭瀅瀅/台北報導

【華人健康網記者郭瀅瀅/台北報導】生理期經常帶給女性許多不適,伴隨而來的「經痛」更是一大噩夢!造成經痛的原因,常見為子宮肌瘤或子宮內膜異位症。尤其,「子宮內膜異位症」更是引起痛經不可忽視的一大元凶。要緩解子宮內膜異位症造成的經痛,防止持續惡化,營養師提醒,平時有3大飲食可適度攝取,包括含維生素D的天然食物;另外也有3類地雷食物要少碰,才能遠離經痛困擾。

檢視相片
 
子宮內膜異位是痛經元凶!營養師:吃維生素D食物抗發炎助緩解

子宮內膜異位症就是原本應正常生長在子宮腔的內膜組織,跑到不正常的位置上,例如卵巢、腹膜、膀胱等,這些脫落的組織無法順利排出,在不當位置上往往會產生沾黏症狀,容易引起發炎反應,此時白血球會在腹腔大量聚集來因應,再加上月經來潮時子宮處於充血狀態,過度刺激之下就會產生經痛。除此之外,還可能造成女性骨盆疼痛、性交疼痛、不孕、腹瀉、背痛等問題,嚴重還會引起巧克力囊腫、子宮肌瘤、子宮肌腺症等疾病。

子宮內膜異位症,3大適合食物報你知

已經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女性,究竟該怎麼吃才對?程涵宇營養師指出,以下3大類食物有助於降低子宮內膜異位症發炎反應,以減少經痛:

1.魚油(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具有抗發炎特性,有助於緩減或預防子宮內膜異位症。根據2015年《美國營養學會期刊》(Am J Clin Nutr)顯示,攝取足夠分量Omega-3的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降低23-27%。

●建議量:每週至少2次。

●代表食物:鱈魚、鯖魚、秋刀魚、鰻魚。

2.柑橘類水果:柑橘類水果中富含豐富維生素C,能抗發炎、感染,並降低不正常出血。根據2018年《人類生殖期刊》(Human Reproductive) 顯示,每天食用大於一份柑橘類水果的女性,與每週使用小於一份的人相比,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的風險降低22%。

●建議量:每天至少一份(一份為中等大小橘子)。

●代表食物:柳橙、橘子、柚子、葡萄柚等。

檢視相片
 
要緩解子宮內膜異位症造成的經痛,防止持續惡化,3大食物可適當攝取。

3. 含維生素D食物:維生素D可調控生殖系統功能,並調節免疫系統,減少發炎反應,預防腫瘤形成。

●建議:根據2013年《美國流行病學雜誌》(American Jounal of Epidemiology)報導,體內維生素D含量高的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的風險,比體內維生素D含量低的女性低。不過研究指出,對子宮內膜異位有幫助的是來自於食物中的維生素D,而非補充劑。

●代表食物:蛋黃、黑木耳、鮭魚、秋刀魚。

子宮內膜異位症吃錯會更嚴重!3大地雷食物要小心

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女性也有以下3大地雷食物要避免食用,以免加重子宮內膜異位的發炎症狀:

1.反式脂肪:會導致荷爾蒙紊亂失調,進而影響生殖系統功能,增加女性子宮內膜異位症的風險。

●避免食物:曲奇、餅乾、派、洋芋片、酥皮類食物。

2.動物性飽和脂肪:吃多了會增加血液中的壞膽固醇,並引起發炎。

●避免食物:雞皮、豬皮、奶油、豬油、肥肉。

3.紅肉:與動物性飽和脂肪相同,紅肉吃多了會增加血液中的壞膽固醇,容易引起發炎。

●避免食物:豬肉、牛肉、香腸、火腿等加工製品。

【健康小叮嚀】:

子宮內膜異位症是婦女常見的疾病,不只會造成經痛,若放著不管,一旦病情惡化,還可能破壞卵巢及周圍組織,引起種種後遺症。緩解子宮內膜異位症,除了從良好的生活習慣著手,例如規律運動、作息正常、適時紓解壓力,來維持荷爾蒙正常、提升免疫力外,程涵宇營養師表示,在飲食上,營養的均衡攝取也不可或缺,可透過營養師評估飲食狀況,制定適合個人的菜單食譜,來調整體質。

【延伸閱讀】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女性出生體重低,可能有孕期併發症的風險

 
4.1k 人追蹤
追蹤
 
文/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華人健康網文/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根據一項新的肥胖研究,出生時體重較輕的女性,罹患妊娠併發症的風險增加。研究結果表明,出生時較嬌小的女性,可能受到不利的子宮內環境影響,孕期的生理需求可能為導致妊娠併發症的“第二次打擊”。

 
研究:女性出生體重低,可能有孕期併發症的風險

此研究分析5,336名女性,其中出生體重紀錄為低於2500g的女性,於懷孕期間發生子癲前症的風險,比出生體重紀錄為3000-3499g的女性高1.7倍。出生體重紀錄為3500至3999g或出生體重為4000g或更高的女性與對照組相比,子癲前症風險降低40%。此外,與出生體重正常的女性相比,紀錄中低出生體重的女性患妊娠高血壓和妊娠糖尿病的風險增加。

對於出生體重低,但隨後變得超重或肥胖的女性,風險特別高。

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 (The University of Adelaide, in Australia) 主要作者Prabha Andraweera博士說:「更進一步的研究評估包括飲食與運動在內的可改變因素,對低出生體重與孕期併發症關聯的影響,可能產生對可變的生活習慣因素是否可減少出生體重低的女性孕期併發症的風險之重要結果」。

【延伸閱讀】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妳家寶寶滿月健檢 有納入心電圖檢查嗎?

 
611 人追蹤
追蹤
 
李盛雯
 
▲左起台兒池宛玲醫師、王儒萱護理師、薛忠滿護理師、羅雅倫護理師、董于瑄護理師 匯流新聞網記者李盛雯/台北報導 新手媽媽注意,妳家寶寶滿月健檢有納入心電圖檢查嗎? 目前以篩檢作為目的的新生兒心電圖在台灣尚未普及,不過歐洲與日本已有大規模新生兒心電圖篩檢,寶寶一律於滿月健診時進行心電圖檢查,並交由小兒心臟科醫師判讀,若有異常,安排在小兒心臟科進一步檢查及追蹤。 ...

▲左起台兒池宛玲醫師、王儒萱護理師、薛忠滿護理師、羅雅倫護理師、董于瑄護理師

匯流新聞網記者李盛雯/台北報導

新手媽媽注意,妳家寶寶滿月健檢有納入心電圖檢查嗎?

目前以篩檢作為目的的新生兒心電圖在台灣尚未普及,不過歐洲與日本已有大規模新生兒心電圖篩檢,寶寶一律於滿月健診時進行心電圖檢查,並交由小兒心臟科醫師判讀,若有異常,安排在小兒心臟科進一步檢查及追蹤。

歐洲研究發現,百分之十的嬰兒猝死症候群與特定先天性心律不整症候群有關。衛福部及國健署統計,2012-2016年台灣嬰兒猝死症候群發生率十萬分之一點七,推測每百萬新生兒中約有兩人可能患有與嬰兒猝死相關的先天性心律不整症候群,一發生便可能造成永遠遺憾。

為了提升新生兒心臟篩檢的完整性,有診所推出新生兒滿月心臟健檢升級版,由專業小兒心臟科醫師進行問診、理學檢查、心臟超音波及判讀心電圖,提供全方位的評估,為孩子健康把關。

台兒診所指出,正常人的心臟跳動,由心臟的節律系統所控制,它位於心臟四腔室壁的心肌細胞中,負責發號施令、傳導電氣訊號,使心房心室規律而有次序的收縮。超音波看不見的節律系統,可以利用心電圖來評估。心電圖檢查則是透過貼在皮膚上的貼紙,紀錄心臟傳導系統發出的微小電流,來判斷其是否正常運作。

心電圖=心臟超音波?其心臟超音波看的是結構,也就是心房心室大小、瓣膜及大血管的構造是否正常;心電圖看的是心臟的節律,簡單來說,就是辨識心臟跳動的節拍是否規律而且速度正常。

心電圖檢查為非侵入性,安全、簡單,只要在寶寶吃飽、安靜的情況之下,在身體上貼上貼片,大約五分鐘就可以完成。

已經做了心臟超音波篩檢,還需要心電圖篩檢嗎?心臟超音波是檢查心臟結構,心電圖是檢查超音波看不見的的節律系統,兩者目的不同,可視個別情況選擇。

新聞照來源:台兒診所

«相關新聞»

嬰兒哭鬧「搖」不得! 他哄孩子卻害兒腦受損嗜睡、嘔吐

【有影】醫師票選家長十大NG致命行為 「讓嬰兒趴睡」害孩子最慘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cnewscom2016@gmail.com,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總用手機保母安撫幼兒 恐礙心智發展

 
1.9k 人追蹤
追蹤
 
 
總用手機保母安撫幼兒 恐礙心智發展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兒童節即將到來,各界舉行慶祝形式,都希望兒童們能健康快樂的長大。臺南市立安南醫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主任黃雪婷醫師提醒,除了教育、醫療、生活所需,臨床接觸的發展遲緩個案中,發現家長將自己的責任及功能弱化。

最常發生父母遇到孩子在哭鬧或不乖乖吃飯時丟給孩子手機或是平板,但是使用這些產品會對兒童的視力及肌肉發展有直接的影響,減少動態活動的時間也提高兒童肥胖的機率,最無形也是最嚴重的影響孩童的語言能力及人際互動與情緒表現。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的是有溫度的陪伴,對其情緒穩定、心智發展有相當大的助益。

有溫度的陪伴 以繪本、扮家家酒遊戲取代3C產品

黃雪婷醫師表示,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有溫度的陪伴,3C產品不應該被當作安撫的工具,還有許多物品可以使用。例如繪本,透過圖案閱讀可以讓親子一起發掘文字沒有描述到的細節,繪本內的文字也有別於一般的口語對話,可提升孩子語言表達的能力及增加詞彙量。

扮家家酒遊戲可以訓練孩子的想像力、學習與他人合作及分享的能力、加強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透過玩遊戲的過程中家長也可以觀察到孩子的興趣,陪伴過程中讓孩子學習在互動中做出合宜的情緒表現,更可以讓親子間的關係更加緊密,家長的教育與陪伴是影響孩子人格養成的重要關鍵。

早期療育介入 幫助減輕發展遲緩甚至趕上學習進度

引起發展遲緩兒童的原因很多,大多數成因仍不明,目前能被發現的原因約僅占20%至25%,其中包括環境因素、社會文化因素、心理因素及腦神經、肌肉系統疾病等。一般大部分的家長對孩子的發展遲緩現象並沒有警覺性,大多是入學後與其他孩子相比才發現,錯失及早療育的機會。

若能透過早期療育的介入,包括: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福利服務等,可能使兒童的發展遲緩現象減輕,甚至一部分的孩子經過早期療育而趕上學習進展,減少對家庭及社會的負擔。

發展遲緩包括粗動作、精細動作、溝通與語言發展、認知與社會性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學齡前期的發展遲緩比例約6至8%,包含4大項目:粗動作、精細動作、溝通與語言發展及認知與社會性,當大部分孩子都可做到但你的孩子卻無法做到,就有可能是發展遲緩的兒童。

發展遲緩需要經由各職類的工具檢查來確診,早期診斷找出原因,及早介入安排合適的療育,大部分的孩子都可以順利在學齡期回歸主流教育體系,也能訓練孩子生活自理技巧,減少家庭及社會的負擔。適逢兒童節,希望我們的孩子都能健康平安,更期許大人們能夠建置一個讓孩子快樂成長的環境。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擔心小孩是扁平足、O型腿?適度運動促進足弓發育

 
4.1k 人追蹤
追蹤
 
文/亞東醫院兒童發展中心李盈瑤物理治療師

【華人健康網文/亞東醫院兒童發展中心李盈瑤物理治療師】臨床上常聽到家長詢問

小朋友不喜歡動耶,常常走一小段路就喊累、喊腳酸!小朋友常常走一走就跌倒了!治療師,我的小孩是不是扁平足啊?

檢視相片
 
擔心小孩是扁平足、O型腿?適度運動促進足弓發育

什麼是扁平足呢?我的小孩需要穿鞋墊嗎?

扁平足(鴨母蹄),人類的足弓包含內側縱弓、外側縱弓及橫弓,而兒童的扁平足多是內側縱弓較為塌陷。臨床上將足部分為正中(Neutral)、扁平足(Pronation)及高弓足(Supination)。整體完整的評估則須針對足部、小腿、膝蓋、大腿骨、骨盆甚至是脊椎做整體的評估及歸納。

兒童足弓發展為 3-8 歲,所以兒童在3歲前的足弓通常是不明顯的(因有較厚脂肪組織以及足底韌帶肌肉尚未發展完全),因此3歲或3歲半前當家長詢問扁平足相關問題,都建議家長可再觀察追蹤。

步態發展的階段

兒童步態的發展,小朋友剛開始學會走路時,可發現雙下肢間距略寬,步距較短,步頻較快,約至一歲半至兩歲會發展出腳跟著地(heel contact),四歲會發展雙臂擺動(arm swing),步態大約至 7 至8 歲才會發展較為成熟。

下肢發展的階段

兒童下肢發展常伴隨著鐘擺現象,是指嬰兒出生時下肢傾向有O型腿(因在胎中姿勢關係),之後因為學習站立及走路開始承重後,下肢會慢慢變成X型腿(2至4歲時,4歲最為明顯)。之後下肢會開始慢慢變直,約6至8歲接近正常。在此發展期間,家長可依照兒童年齡觀察下肢的發展;若是在過程中發現兒童容易跌倒或是稍微走動便喊累或是痠痛,則建議評估及追蹤。

檢視相片
 
擔心小孩是扁平足、O型腿?適度運動促進足弓發育

造成扁平足的原因

●先天:包含先天韌帶過於鬆弛、肌肉張力過低或是遺傳等。

●後天:包含體重過重、日常生活習慣或是缺乏運動等。

下樑不正,上樑歪

當足部扁平較為嚴重時,常會伴隨跟骨位置改變,甚至拇指外翻。有時會往上影響,造成脛骨內轉、股骨內轉、骨盆前傾,功能性長短腳,甚至會往上影響至脊椎,造成脊椎側彎。

臨床檢查包含整個下肢的外觀、關節角度、肌肉軟組織、步態、甚至觀察小朋友鞋子磨損的情況。外觀要由前側及後側檢查,後側要看跟骨中線與小腿的相對位置(看是否有足外翻);前側則要有無拇指外翻,腳趾有無相對向內或向外。

關節角度則要由足部往上檢查至骨盆,看膝蓋有無O型腿或X型腿(扁平足常伴隨 X型腿),髖關節有無相對向內或向外,骨盆有無前傾或後傾,或是有無功能性長短腳等。

步態較為準確的檢查模式則要在跑步機上走路,再拍攝行走的時步態,由此判斷足部於走路時的狀況。而內八步態也是造成小朋友容易跌倒的原因之一,內八步態主要原因包含大腿骨內轉、脛骨內轉及足部向內,若發現兒童疑似有內八步態,亦可帶至評估。臨床上也可藉由鞋子磨損的狀況來輔助判斷,包含觀察鞋底內外側磨損以及鞋口的走向。綜合以上各項檢查結果,再給予適合的鞋墊或是治療介入方式。

檢視相片
 
擔心小孩是扁平足、O型腿?適度運動促進足弓發育

懷疑扁平足,怎麼辦?

當懷疑兒童足部較為扁平時,不是立刻給予鞋墊介入,而是要判斷出扁平足的原因來自於足部、X型腿、或因日常生活習慣(跪坐姿)亦或是肥胖所造成的原因,依造原因給予適當的介入方式。

兒童的狀況需藉由鞋墊來改善時,鞋墊的選擇及穿著就相對重要。兒童的鞋墊主要藉由足弓及後足控制的原則介入,建議由專業治療師評估兒童足部塌陷的情況,量身訂做鞋墊;若發現足部伴隨有跟骨外翻的情況則須適時的加入墊片。同時給予家長在選購鞋子上的建議,才能真正解決兒童的問題。

如何選鞋?

鞋子的選購也非常重要,鞋墊須放置在包覆性及支撐性足夠的鞋子內,才能發揮最好的作用,應避免過軟的布鞋或是涼鞋。選購鞋子時,鞋子楦頭需有足夠寬度,讓腳趾不會受到擠壓。後跟需有適當的硬度,足以讓支撐腳跟的穩定性。

運動很重要

兒童的足部因年齡不同而有不同的發展,給予鞋墊時,須考量足部發展狀況及日常生活情境。穿著鞋墊主要目的是讓下肢在較為正常的位置下活動,而適當的運動介入,才是誘發兒童足弓發育較為有效的方式,須讓足部能多接觸自然環境,在自然環境中活動,才有機會讓足弓有較好的發育。

運動的部分,鼓勵兒童足部能多接觸自然環境,在自然環境中活動,包含草地、沙質地等不同質地的地板活動;並且適度的拉筋運動、肌力與耐力訓練。

【延伸閱讀】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咳嗽兩週當心百日咳!醫籲:家長、嬰兒都要打疫苗

 
4.8k 人追蹤
追蹤
 
新頭殼newtalk |閻芝霖 綜合報導
 
百日咳經由飛沫傳染,傳染力強,初期的症狀與感冒相似,如咳嗽、打噴嚏、流鼻水等,容易被忽略而延遲就醫。   圖:張嘉哲/攝

[新頭殼newtalk] 家長別輕忽!當孩童咳嗽連續兩週不停,可能是百日咳,衛福部南投醫院感染科廖嘉宏主任提醒,家長應按時完成疫苗接種,也提醒有疑似症狀應及時就醫與診斷,保護自身及家人健康。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桿菌所引起的呼吸道細菌性疾病,百日咳經由飛沫傳染,傳染力強,初期的症狀與感冒相似,如咳嗽、打噴嚏、流鼻水等,容易被忽略而延遲就醫,進而傳染給家中幼童或其他同住成員,引發群聚感染。尤其是6個月以下的嬰幼兒,嬰幼兒若感染百日咳的症狀較嚴重,可能會引起抽搐、肺炎、腦病變等重症。其他年齡層也可能感染,但症狀較輕微。

依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資料指出,今年截至目前為止已有10例百日咳確診病例、3起家庭群聚事件。廖嘉宏表示,百日咳最佳的預防方式是接種疫苗,台灣百日咳疫苗施打政策為嬰幼兒出生後2、4、6、18個月以及5歲時各接種一劑相關疫苗,並提醒家長應按時完成疫苗接種,也提醒有疑似症狀應及時就醫與診斷,保護自身及家人健康。

由於家庭群聚中感染源多為照顧者或同住者,因此廖嘉宏也建議懷孕28至36週的婦女及嬰兒照顧者可自費接種疫苗,降低嬰幼兒感染的機會。也提醒應民眾若出現呼吸道症狀時,應主動配戴口罩,避免出入公共場所,勤洗手,也盡量避免帶嬰幼兒出入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降低感染的風險。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幼兒家庭注意 別輕忽這些疫苗重要性

 
1.9k 人追蹤
追蹤
 
 
幼兒家庭注意 別輕忽這些疫苗重要性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預防勝於治療的道理許多人都知道,疫苗接種是預防生病保持健康最好的方法之一。大多數民眾都認為,打疫苗是學齡前兒童與65歲以上老年人的專利,但其實青壯年民眾也面臨許多傳染病的威脅。安南醫院社區暨預防醫學科主任蔡忠紘指出,百日咳、麻疹等疾病都可以靠打疫苗來預防。

孩童咳嗽逾2周 當心是百日咳

依據疾病管制署資料指出,今年截至目前為止已有10例百日咳確診病例與3起家庭群聚事件。蔡忠紘主任說明,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桿菌引起呼吸道細菌性疾病,經由飛沫傳染、傳染力強,初期症狀與感冒相似,如咳嗽、打噴嚏、流鼻水等,容易被忽略而延遲就醫,傳染給家中幼童或同住成員,引發群聚感染。一旦6個月以下嬰幼兒感染百日咳,症狀較嚴重,可能引起抽搐、肺炎、腦病變等重症。當孩童咳嗽連續2週未改善,就可能是百日咳,家長不可輕忽。

蔡忠紘主任說明,由於家庭群聚中,感染源多為照顧者或同住者,而政府的公費疫苗要到2個月大才會施打,因此建議家中有新生兒的新手爸媽,與祖父母、保母等嬰兒照顧者,都應該自費施打疫苗。而懷孕27至36週的孕婦,也建議接受自費百日咳疫苗接種,除了保護母體,也可藉由通過胎盤的抗體讓胎兒得到主動免疫能力,減少遭感染機會。

亞洲與美國麻疹疫情拉警報 出國前留意

麻疹在台灣原本不屬多見,每年零星個案近半數都是境外感染。但今年度亞洲地區痲疹疫情大爆發!根據疾管署資料,菲律賓去年與今年有近7千例個案,越南去年12月疫情上升,目前也有近千例,泰國、馬來西亞的疫情都是2013年以來同期最高。而國人最愛去的日本與南韓,更是每年都有疫情爆發。

除了亞洲外,根據外電報導,美國紐約市麻疹疫情已進入緊急狀態,正面臨 1991 年以來最嚴重麻疹疫情,甚至官方已祭出禁令,禁止未施打疫苗的孩童出入公共場所。

蔡忠紘醫師解釋,麻疹是傳染性極強的疾病,平時應勤洗手,落實咳嗽禮節,進出醫院時記得配戴口罩。一旦出現發燒、鼻炎、結膜炎、咳嗽、紅疹等疑似症狀,請戴口罩盡速就醫。建議未滿1歲或沒有接種麻疹疫苗的幼兒,盡量避免前往麻疹流行地區,而民國70年以後出生的民眾,若計畫前往麻疹流行地區,可以在出國前2到4週諮詢醫師,並考慮自費接種麻疹、德國麻疹及腮腺炎混合疫苗。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睡前喝奶不刷牙...4歲童「蛀到見底」拔18顆牙

 
17.9k 人追蹤
追蹤
 
TVBS新聞
 
出動4名醫師共同拔牙。圖/翻攝自中國網

嬰幼兒進入長牙階段後,家長一定要特別注意「刷牙」這個動作。泰國一名醫生透露,診治一名4歲孩童時,發現他的牙齒幾乎全部爛掉,只好拔除18顆乳牙。事後詢問家長才知道,為了安撫情緒用奶瓶泡奶給他喝,但喝完後卻沒有刷牙,牙齒才因此蛀光。

 

據馬來西亞《中國報》報導,泰國一名牙醫日前在社群網站上分享一則病例,一對父母帶著孩子來醫院看診,說孩子的牙齒痛,嘴一張開竟是一口大爛牙,甚至是已經「蛀到見底」,只能將18顆乳牙拔掉,拔牙過程更出動了4名醫護人員,牙床空洞處則縫合填補。

 

 
乳牙被蛀光無法填補,只能拔掉。圖/翻攝自中國網

在醫師詢問下,才得知這對父母因為孩子經常哭鬧,常會沖泡奶粉安撫情緒,在喝完後孩子就會安靜入睡,他們也忽略「刷牙」這件重要的事情。長久下來,奶粉裡含的大量乳糖沒有清潔乾淨,便導致嚴重蛀牙。

 

醫師也特別提醒,長時間喝奶瓶又沒有適當清潔,很容易發生奶瓶齒,進而影響後續恆齒的生長,嚴重更會影響嬰幼兒的身體健康。所以牙齒的清潔步驟千萬不可忽略,才能降低蛀牙發生的機率。

 

實習編輯/陳沛錡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喝母乳也會蛀牙?從小護牙好習慣、正確刷牙保護乳牙

 
4.1k 人追蹤
追蹤
 
圖文提供/嬰兒與母親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嬰兒與母親】3歲孩子蛀牙率高達六成,這些蛀牙的原因,你家寶貝中了嗎?別再存僥倖的心,趕快戒掉這些壞習慣,好好幫孩子正確刷牙,建立護牙好習慣,從小就要做起!

檢視相片
 
寶寶喝母乳也會蛀牙?從小護牙好習慣、正確刷牙保護乳牙

寶寶蛀牙原因大多是因為沒刷牙

寶寶的乳牙雖然才剛長出來,但是,你知道嗎?若是沒有好好保護乳牙,可能很容易會蛀牙喔!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牙科主治醫師沈明萱表示,2011年調查發現,台灣3歲孩子蛀牙的比例高達61%,主要原因多半是爸媽不知如何幫寶寶刷牙,尤其寶寶作息、生活習慣還未完全建立,常喝奶頻繁、多次夜奶,爸媽又不可能半夜幫寶寶刷牙,因而造成蛀牙。

許多爸媽疑惑,遺傳是蛀牙的主因嗎?沈明萱醫師解釋,遺傳雖是原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因素,蛀牙是很多因素共同形成的疾病,同時還有飲食、刷牙等習慣問題,都是影響孩子牙齒健康的因子。

瓶餵親餵都會蛀牙

不管瓶餵或親餵,只要沒有刷牙,都有可能會蛀牙。尤其當寶寶半夜頻繁喝奶,喝完立刻睡著了,便容易因沒有清潔牙齒而蛀牙,能嘗試改用杯子喝奶,就不會有直接睡著的問題。

檢視相片
 
寶寶喝母乳也會蛀牙?從小護牙好習慣、正確刷牙保護乳牙

1歲後親餵蛀牙率高

沈明萱醫師強調,政府推廣母奶的成效不錯,門診也常碰到親餵寶寶有蛀牙問題。實際上,如果孩子親餵時間延長至1、2歲以上,而且一天好幾次,會比別的孩子容易蛀牙。

不論是親餵或瓶餵,孩子長牙後便要減少夜奶的頻率,因為夜奶後通常不會再幫孩子刷牙。而4至6個月後,寶寶進入副食品階段,主要營養來源已經不是牛奶,會較有飽足感,也較容易睡過夜,如果半夜仍要起來喝奶,不一定是肚子餓,可能是睡眠習慣尚未養成,可同時諮詢小兒科醫師、牙科醫師,共同為孩子提出有效解決方法。

副食品階段後蛀牙問題多

寶寶開始吃副食品後,開始接觸許多不一樣的食物,包含母乳、牛奶與多樣化食物來源,合併其他營養來源和糖分讓寶寶更容易蛀牙,尤其米、麥精很黏,吃完會附著在牙齒上,而孩子不可能像大人一樣會自己剔牙或稍微清潔牙齒,等到爸媽幫寶寶清潔牙齒時,食物已經停留在嘴裡很長時間。因此,不管喝奶、吃副食品後,都要用心幫寶寶潔牙。

寶寶最早4個月開始長牙

何時寶寶會長牙呢?沈明萱醫師表示,一般寶寶約6至8個月長牙,有些寶寶甚至4個月大就會開始長。然而乳牙要長齊,約莫要等到2歲半到3歲。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19年3月號。www.mababy.com/knowledge-detail?id=8703

【延伸閱讀】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童成長過程 「鈣」重要

 
3k 人追蹤
追蹤
 

孩童在成長期,營養師建議要避免食用大量高鹽、高磷、高油的加工食品之外、過量的咖啡因如巧克力、碳酸飲料等,也會降低鈣吸收,應該要少吃為妙,同時,孩童每天要多攝取不同種類的新鮮食材,滿足營養需求,才不會在遊戲中,一個不小心產生碰撞,導致骨折等傷害出現。(李明朝報導)

衛福部桃園醫院營養科營養師涂秀蓮表示,骨質的健康,一直是家長關心的議題,骨質維持成長,第一就是均衡的飲食,如鈣、磷是骨質內重要礦物質成份,鎂跟維生素C、D、K等則可幫助鈣質吸收。

涂秀蓮表示,國人飲食習慣,鈣質來源主要有乳製品、深綠色蔬菜、傳統豆腐、小黃豆干等,另小魚干、吻魚、蝦米、蝦皮含鈣量雖比其他動物性禽畜肉類高,但也要注意這類乾貨在乾燥加工過程會額外加鹽,鈉攝取過量不利鈣質吸收。

營養師提醒家長,要安排子女養成良好的規律運動,遇有好天氣,每天臉或手部裸露接受溫和的日曬約10到15分鐘,就足夠合成一天所需的維生素D量。如果小朋友幾乎都以室內活動為主,在飲食上,可適量食用含有豐富的維生素D的菇類、雞蛋、秋刀魚、鮭魚或堅果種子類等。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母乳解凍與加熱方法

 

冰凍的母奶該如何加熱才不會破壞母奶中的營養成分呢?需要煮沸殺菌在放涼嗎?寶寶可以喝溫度偏涼的母奶嗎?高雄市立鳳山醫院營養治療科廖嘉音營養師表示,冰凍過的母奶需要加熱後方能給寶寶飲用,但解凍、加熱時應注意避免溫度過高,且解凍後的母奶應於24小時內喝完,若未喝完也不可再重複冷凍存放,以免滋生病菌。

 

 

冰凍的母奶可於使用前一晚放置在冰箱冷藏室中解凍,或亦可直接將凍奶放置在60度以內的溫熱水中解凍、加熱,解凍後的母奶只要達到室溫即可餵食。

 

廖嘉音營養師提醒,切莫以微波爐或是用爐火直接加熱母奶,因為母奶中有很多益菌與營養,過度加熱會破壞母奶中的營養,且過度加熱亦可能導致嬰兒燙傷等嚴重後果。

 

然而,解凍過後的母奶又該如何存放呢?廖嘉音營養師表示,解凍過的母奶應於24小時內飲用完畢,且一旦解凍後就不可再放回冷凍庫;若是解凍後又加熱過的母奶則應在2小時內飲用,若未喝完的母奶則應丟棄或作非飲食用途,不可放到隔餐再餵食寶寶。

 

圖文創作:健談

專家諮詢:高雄市立鳳山醫院營養治療科 廖嘉音營養師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嬰兒需要睡枕頭嗎?

 
1.5k 人追蹤
追蹤
 
健談

 

初生嬰兒的頭骨仍軟,需要睡在枕頭上給予支撐、固定嗎?弘森診所吳書毅醫師表示,2歲以下的嬰幼兒都不建議睡在枕頭上,一方面是因為嬰兒脊椎是直的,不需要枕頭給予支撐,再者枕頭可能增加嬰幼兒窒息風險,因此建議孩童應2歲以後再考慮使用枕頭。

 

 

初生嬰兒的頭骨仍軟,因此不少家長會考慮買個枕頭來幫助維持寶寶圓弧的頭型;但吳書毅醫師提醒,嬰兒的肌力協調尚未健全,若嬰兒床上有多餘的棉被、枕頭、玩偶都可能提高窒息的風險,故不建議2歲以下嬰幼兒使用枕頭。再者,嬰兒的脊椎是直的,不像成人需要以枕頭支撐頭部,故幼兒可無需使用枕頭。

 

到底該如何幫助孩子維持頭型呢?吳書毅醫師表示,若想幫寶寶維持頭型,最好的方式是幫助嬰兒變換睡姿,讓嬰兒的頭部能平衡受力,就能改善扁蹋的狀況。然而,吳醫師也提醒,切莫讓孩子趴睡,以免因呼吸受阻而增加窒息的風險。

 

嬰兒照護相關問題,建議諮詢「小兒科」

 

圖文創作:健談

專家諮詢:弘森診所 吳書毅醫師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敏兒「啾」不停! 保護呼吸道很EZ

 
4.6k 人追蹤
追蹤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檢視相片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目前過敏兒的比率日增,加上空氣品質不佳,氣管與鼻腔都是呼吸道的一部分,鼻過敏若未受控制又併發氣喘,易使氣喘更難控制。醫師建議按照醫囑使用藥物、清潔環境著手,減少過敏疾病發作。

過敏性鼻炎 基因與環境為2大因素

高雄耳鼻喉科專科醫師李建賢表示,過敏性鼻炎是兒童最常見的過敏性疾病,當鼻黏膜接觸到過敏原後,體內的免疫球蛋白及免疫細胞誘發鼻黏膜發炎,使鼻腔粘膜受到外界刺激,進而產生一系列呼吸道發炎反應症狀,包括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眼睛癢等。李建賢醫師補充,過敏性鼻炎的發生,除與環境息息相關外,基因遺傳更是一大因素;倘若父、母親其中一人患有過敏性鼻炎,孩子出現過敏性鼻炎的機率約3成,而若父、母親二人均有過敏性鼻炎,孩子罹患過敏性鼻炎的機率則高達7成。

鼻過敏與氣喘關聯大 積極控制減緩惡化

根據研究指出,氣喘患者中有78%合併有過敏性鼻炎,而過敏性鼻炎患者中則38%合併有氣喘。李建賢醫師說明,氣喘是因過敏原及外界刺激因子刺激,所引起呼吸道的過度反應,其與過敏性鼻炎皆為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發炎,兩者在疾病表現與處置上都有關聯性,而鼻過敏與氣喘同為呼吸道慢性炎症反應,但因其所處之上、下呼吸道部位不同而產生不同症狀;當氣喘病人合併有過敏性鼻炎,但未獲得控制,將使氣喘惡化,提高就醫及用藥的機會,因此積極控制過敏性鼻炎可有效減少氣喘發作的頻率。

吸入性類固醇迷思多 適當使用助減緩不適

 

檢視相片

李建賢醫師強調,目前治療過敏性鼻炎與氣喘病的藥物,包括吸入性類固醇、口服抗組織胺、局部鼻腔皮質類固醇噴劑、白三烯素受體拮抗劑等;局部皮質類固醇是目前抗過敏性發炎的最佳治療方式,而口服抗組織胺及白三烯素受體拮抗劑的使用,則可減輕合併有過敏性鼻炎與氣喘者的症狀;此外,現今局部類固醇藥物是被證實具有足夠安全性的藥物,經醫師評估後,適度使用有助控制過敏,民眾不需太過擔心。

調整過敏體質 補充魚油維持免疫系統平衡

過敏是一種發炎反應,因此與免疫系統密不可分,當免疫系統失調,便容易因環境中的物質而引起過敏反應。李建賢醫師建議,可適度補充益生菌,強化免疫系統的第一道防線,提高消化道的防禦能力,避免病原體侵入並調節免疫力,以減少過敏反應,而目前補充益生菌在對呼吸道過敏方面,少部分文獻顯示有正向效果但確切助益仍待進一步證實;此外,補充含維生素A、C、D的深色蔬菜、水果和適量的魚油,以及富含Omega-3與Omega-6食物,可調解節過敏的發炎反應,同時有助於減緩氣喘症狀。

 

過敏性鼻炎難根斷 隔絕過敏原可調控

 

預防過敏性鼻炎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李建賢醫師提醒,保健食品雖能輔助減緩過敏性鼻炎以及氣喘症狀,但效果仍無法取代藥物,最重要的還是應遵循醫囑,並透過改善居家環境,如定期清理家具、棉被,以防止塵螨、灰塵等過敏原;當空汙嚴重時,盡量避免外出,以降低氣喘與過敏發生頻率,同時減緩發作的嚴重度;另外,鼻腔每天都須過濾大量的空氣汙染物,因此每天使用溫生理食鹽水,搭配洗鼻器清洗鼻腔,也能減輕鼻過敏帶來的困擾。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有過敏兒 爸媽怎麼接招?

 
4.6k 人追蹤
追蹤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兒科醫師最常碰到就是小朋友咳嗽、流鼻涕、鼻塞、發燒。家長描述為感冒,可是吃藥後又未見改善,每次需要看診3、4次而且持續2至3星期,快要好了又變嚴重,有時咳到吐,晚上都沒辦法好好睡。且症狀反覆出現,冬天或季節交替幾乎天天都在吃藥,醫都說是過敏但治療效果又不明顯。其實過敏性疾病在兒科是最常見的慢性病,而且有時不同時期會有不同過敏症狀表徵,臨床上稱過敏進行式。

過敏進行式 隨年紀表現症狀不同

 

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小兒科主任吳文秋醫師說明,嬰幼兒時期常見異位性皮膚炎,又稱過敏性皮膚炎或過敏性濕疹,症狀包含發癢、紅腫,皮膚乾燥龜裂、皮膚發炎。嚴重程度則隨年紀變化:未滿足歲的孩童身上紅疹常遍布全身;年紀稍大時影響範圍則主要分佈於身體屈側膕窩及肘窩處;成人則好發於手腳。抓搔病灶會使症狀惡化,並增加皮膚感染的風險。許多患者常合併有過敏性鼻炎及過敏性氣喘的症狀。

過敏性鼻炎影響睡眠 未控制好進階成氣喘

 

學齡前階段則會出現過敏性鼻炎,症狀包括流鼻涕或鼻塞、打噴嚏、眼睛的紅癢與流淚、眼睛周圍腫脹造成黑眼圈。接觸冷空氣就會噴嚏打個不停,流鼻涕把整包衛生紙用光光。症狀通常會在接觸過敏原後的幾分鐘後產生,而且會影響睡眠、學習能力及注意力,許多過敏性鼻炎的病童也會為氣喘、過敏性結膜炎或異位性皮膚炎所苦。

幼稚園至小學為過敏性氣喘,病童會出現較長時間的咳嗽,通常會持續2-3星期以上,吳文秋醫師指出,尤其是夜晚或清晨時,咳得最明顯,有時伴隨「咻咻」的喘鳴聲,覺得很喘,或是呼吸困難,且會有胸悶的症狀。遇到過敏兒,醫師通常會仔細詢問家族史或過去病史、過敏史等,詳細評估皮膚徵兆如乾燥龜裂、皮膚發炎,鼻部徵兆如流鼻涕或鼻塞、黑眼圈,眼睛癢,肺部聽診等。可搭配過敏原檢測,肺功能檢查,都可正確的診斷治療。

配合用藥找出

過敏原 適當運動保健康

除配合用藥外,吳文秋醫師也提醒過敏性疾病患者必須先找出過敏原,包括塵蟎、灰塵、菸、花粉、黴菌、蟑螂、動物毛皮、化學藥品等。溫差大對氣喘及過敏性鼻炎患者負擔很大,天冷時要注意保暖。有些偶發性氣喘的兒童,明顯是在運動後氣喘發作,導致被限制運動,其實適當的運動有助於提升心肺功能,對氣喘兒有好處,運動前最好先做15~30分鐘的暖身運動,並預先使用支氣管擴張劑。若是平日即遵守醫囑用藥、氣喘控制良好的孩童,不需因為特殊活動而另外用藥,也毋需特別避免某些運動。

【延伸閱讀】女性罹癌化療不用斷「生」機 凍卵技術助妳好孕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孕婦看牙免煩惱 及早治療護寶寶

 
1.8k 人追蹤
追蹤
 
 
孕婦看牙免煩惱 及早治療護寶寶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32歲的張姓孕婦懷孕18周左右,右下側牙齦紅腫,刷牙時還會流血,但因為懷孕,擔心治療會影響胎兒,自行使用鹽水漱口。但沒想到情況越來越糟,不僅紅腫還開始出現化膿狀況,在丈夫勸說下才就醫。檢查確診罹患「妊娠齒齦瘤」,緊急進行口腔清潔與治療,先減緩疼痛與避免繼續惡化,並開立藥物讓患者返家服用,再安排定期回診檢查,等生產後再進行更完整的治療。

孕婦因賀爾蒙變化、飲食改變 較易發生口腔問題

童綜合醫院口腔醫學部醫師余敏甄表示,懷孕婦女因為賀爾蒙變化、飲食習慣改變、進食次數變多、反覆孕吐或孕前就存在的口腔問題等,導致常出現口腔問題如齟齒、牙髓炎、牙結石、牙周病、智齒發炎或妊娠齒齦瘤等,讓孕婦備受疼痛困擾。當孕婦罹患嚴重牙周病時,也可能因為細菌從口腔內跑進血液循環系統,而引發子宮收縮、導致早產。

余敏甄醫師指出,很多孕婦因為擔憂進行治療時會傷害到胎兒,遲遲不肯就醫,直到疼痛到無法忍耐才找醫師診療,常演變成更嚴重狀況,得不償失。其實孕婦不用害怕就醫,只要選擇專業牙科醫師進行口腔治療,醫師會選用對孕婦與胎兒皆無傷害的藥物,並且盡量避免X光的使用,以緩和症狀的治療、解決急性發炎等方式為主,直到生產後再進行根治治療。

別因為懷孕忌諱就醫 反因拖延導致病況加重

余敏甄醫師呼籲,孕婦不要害怕或過度擔心看牙醫,專業醫師都會針對症狀給予最適當的治療方式。有預備要懷孕的女性,可在懷孕前先完成口腔相關問題治療(如齟齒、牙周病等),避免懷孕後因賀爾蒙改變導致問題更嚴重而痛苦;目前健保也有提供孕婦每3個月免費洗牙,降低與避免婦女懷孕期間牙齒的不適感。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懷孕吃這東西!孕婦高燒早產 兒慘罹「敗血症+腦膜炎」

 
17.5k 人追蹤
追蹤
 
陳頡
 
示意圖/TVBS

懷孕時別亂吃!1名懷孕31週的孕婦連日發高燒,之後早產生下1名男嬰,不料孩子一出生就因發燒、呼吸窘迫及精神活動力不佳住院,甚至被確診出敗血症與腦膜炎,所幸經抗生素治療後保住性命。醫生表示,男嬰的血液和腦脊髓液中驗出李斯特菌,懷疑是媽媽在懷孕期間吃了生菜沙拉,進而傳染給胎兒。

 

《自由時報》報導,收治患者的內湖國泰診所小兒科醫師陳秋吟表示,該名男嬰出生後被確診出敗血症與腦膜炎,經檢查發現血液與腦脊髓液都有李斯特菌,研判母親在孕期曾吃過生菜沙拉,才會傳染給胎兒,所幸經過3週抗生素治療,男嬰狀況逐漸穩定,並未留下後遺症,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示意圖/中央社

陳秋吟表示,李斯特菌為兼性厭氧的革蘭氏陽性桿菌,可自土壤、水及腐爛蔬菜中培養,該菌也是少數在4度低溫條件下,仍可生長繁殖的細菌,且對於乾燥、高溫、酸性環境、鹽及酒精具耐受性,需達到72度以上才可消滅,主要透過飲食感染,且可能垂直傳染給胎兒,也有少數直接接觸染病的案例。

 

報導指出,由於李斯特菌在低溫仍可繁殖,因此像生魚片、生菜沙拉、生乳酪等生食,都是常見容易引發感染的食物;此外,衛福部疾管署也曾在山豬皮、櫻桃鴨捲、滷牛筋等包裝即食肉品中檢出李斯特菌,但由於國人較常吃煮熟的食物,發生率相對比偏愛生冷食物的西方國家來得低。

 
示意圖/TVBS

陳秋吟說明,感染李斯特菌的患者,通常在食用受污染食物後的3至70天內。會出現發燒、腹瀉、噁心、嘔吐等症狀,嚴重者更可能出現敗血症、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等重症,其中又以腦膜炎最常見,主要發生在孕婦、胎兒、新生兒、年長者,或愛滋病患、糖尿病、癌症、腎臟病等免疫力低下者,有致命風險。

 

醫師提醒,要避免感染李斯特菌,切記要洗淨食材、保持新鮮、生熟食分開,處理食物時也要洗手,盡量不要食用未經殺菌的生乳及其乳製品,特別是孕婦和其他高風險族群,應避免食用低溫保存肉醬、生菜沙拉,及即食肉類加工食品,如熱狗、煙燻海鮮等,以降低感染風險。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環境中到處是毒 毒物專家告訴你防毒4撇步

 
1.9k 人追蹤
追蹤
 
記者修瑞瑩╱即時報導

蔬果常見農藥殘留、大型深海魚類含戴奧辛與甲基汞風險、雙酚A常用於罐頭內壁或做為防鏽塗料,更是發票、傳真等感熱紙重要原料,生活中的化學物質無所不在,令人惶惶不安,成功大學工業衛生科學暨環境醫學研究所教授、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主任李俊璋指出,生活在現代社會中不可能完全杜絕化學物質,防範之道應懂得「劑量」效應,適當接受而不過量,降低健康風險也不影響生活便利,同時平日多運動、多喝水也能促進體內化學物質排泄。

李俊璋說,民眾害怕農藥,覺得蔬菜農藥多,殘留問題嚴重,但其實合格使用農藥讓農作物生長得更好,國際研究發現,若沒有農藥防治病蟲害,全球3分之1人口會挨餓。「用對清洗方法,可以有效降低農藥殘留」,李俊璋建議,現在的農藥多為水溶性,蔬菜先清洗一遍,之後在水中浸泡5至10分鐘以利農藥溶出,最後再清洗一次。這樣一來,即使仍有農藥殘留,也已大幅降低至可接受範圍。他進一步提醒,台灣水資源缺乏,以清水浸泡代替沖洗5到10分鐘,省水且效果相同。

大型深海魚口感好、營養價值高,但研究發現深海魚如黑鮪魚、鱈魚等體內含有戴奧辛、甲基汞等不利健康的化學物質,難道就要因為擔心風險而完全拒食?李俊璋指出,如果因為害怕而不吃,就無法攝取到深海魚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 (DHA)、Omega-3,不妨從「劑量」效應來思考。一般成年人1個月吃1次,一次吃約5、6片生魚片的量,孕婦、孩童則建議少吃,但巴掌大小的魚可以多吃。

雙酚A對生殖系統危害大,對兒童大腦也會產生不良影響,民眾常忽略很多物品都含有雙酚A。李俊璋指出,注意部分細節就能減少暴露風險,例如金屬罐頭不能放微波爐加熱,很多人求方便就整罐蒸煮加熱,卻忽略內層塗料含的雙酚A容易因熱而溶出,正確做法應該是將罐頭內食物取出放入磁碗再加熱。生活中常接觸的發票,很多已改為感熱紙材質,也含有雙酚A,改用雲端載具能大幅減少接觸的機會。

李俊璋提供「抵抗」生活中化學物質的小撇步:

1、分散分險,相同的食物不要天天吃或經常吃,以避免身體累積。2、經常更換洗髮精、沐浴乳等清潔用品品牌,有助於減少化學物質暴露。3、多攝取植物性蛋白取代動物性蛋白。4、多喝水、多運動,以促進新陳代謝與排泄。

李俊璋提醒,多攝食植物蛋白、多運動及喝水雖然可增進新陳代謝與化學物質排泄,並不代表如此實行就可以多暴露在風險下,而想要減少身體內堆積化學物質,更要從現在開始,永不嫌遲。為了宣導避險之道,教育民眾正確的環境及食品安全觀念。現為公共衛生促進會理事的李俊璋,3月31日下午2時將在公共衛生促進會年會以「安心吃、放心用-生活中的化學質」為題演講,也邀請會員一起推動正確避險之道,讓社會大眾不再害害生活中的化學物質。公共衛生促進會將陸續推出相關講座與公衛資料訊息,詳情請參考http://phlib.org.tw/

編輯推薦

 

想要健康又懶得運動?骨科醫推薦這項CP值最高的運動

不想要滿腿蜘蛛網,這8種通血管抗氧化食物非吃不可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沒養成這習慣~未來恐動不動就暴怒

 
26.7k 人追蹤
追蹤
 
三立新聞網

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孩子未養成早睡習慣,壞處一籮筐。專家表示,晚上不好好睡覺,可能未來會長不高、身體抵抗力變差容易生病、還可能會因為睡眠不足或睡眠不好而導致脾氣變差。

▲生氣。(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PIXABAY)

南投一名就讀幼稚園中班的黃姓男童,一個學期過去了,每天上學前都還會鬧脾氣,跟同學間遊戲互動時衝突不斷,上課注意力也差,家長帶其就醫發現,原來脾氣差是因太晚睡所致。

面對黃姓男童的情緒問題家長也毫無頭緒,甚至被老師寫聯絡簿建議帶他去看醫師。就醫後在職能治療師了解後,發現黃童嚴重睡眠不足,家長在睡前會持手機讓其看卡通,總是到凌晨才肯入睡。經過調整睡眠時間及睡前禁用手機2個月後,黃童的恍神狀態及情緒已經大幅改善。

南投醫院職能治療師洪麗珍表示,現在家長工作、生活忙碌等許多因素導致晚睡,而孩子也跟著越來越晚睡。但臨床上有一些類似注意力不足較躁動、學習能力差的小孩是因為睡眠不足或睡眠不好引起的。

洪麗珍強調,「充足的睡眠,有益改善大腦注意力和記憶力,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解決複雜問題」,晚上生長激素分泌比較多,這段時間不好好睡覺,荷爾蒙分泌會減少,有可能會影響到身高;長期無法早睡的孩子,除了長得矮小之外,也比較容易生病,身體抵抗力也跟著變弱。

另外,洪麗珍指出,睡前使用3C產品會延後上床時間、縮短睡眠時間、增加睡眠不足的感受等;且3C產品螢幕的藍光會抑制體內退黑激素,使交感神經亢奮,更容易導致失眠,建議睡前1小時不要使用3C產品。

依照不同年齡所需睡眠不同,不過一般而言9至10點是適合孩子的就寢時間。洪麗珍說,當孩子吃的好、睡得好、玩的好,孩子就會長的好、心情好、學的好,她提醒,由於夜晚11點至凌晨3點是生長激素分泌最多時期,建議1歲以下寶寶每天需要的正常睡眠時間為16小時;1至3歲為每晚12小時,白天2、3個小時;4至6歲小朋友每天需要的正常睡眠時間為10至12小時;7至15歲的兒童每天則需要睡9至10小時。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幼兒未打百日咳疫苗 醫師超擔憂這事

 
26.7k 人追蹤
追蹤
 
三立新聞網

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家長千萬不要輕忽!咳嗽超過2週並伴隨鼻炎、打噴嚏等可能不是感冒症狀,恐百日咳上身。

▲嬰兒(圖/翻攝自翻攝自Pixabay)

疾管署近日表示,今年截至目前國內已發生三起百日咳家庭群聚事件,共有10人確診,其中有7例是3個月以下嬰兒;由於百日咳初期症狀與感冒類似,民眾可能因忽略症狀延遲就醫,傳染給家中嬰幼兒或其他接觸者,引發群聚感染。

專業兒科醫師祁孝鈞今(28)天在臉書發文提醒,嬰兒咳嗽咳不停,大人要提高警覺!他指出,疾管署統計今年到目前為止,國內共發生十個百日咳確定病例,其中還包括三個家庭群聚感染,其中7個患者都是年紀3個月以下嬰兒。

換算資料,國內約有7700名幼兒沒有接種3劑百日咳疫苗。疾管署提醒,尤其是孕婦,可在懷孕第二十八到三十六週時,自費接種百日咳疫苗,以保護剛出生的嬰兒不被傳染。

另,仁弘耳鼻喉科也在臉書粉專發文寫道,天氣涼涼好舒服,今年截至目前國內已發生三起百日咳家庭群聚事件;由於百日咳初期症狀與感冒類似,民眾可能因忽略症狀延遲就醫,傳染給家中嬰幼兒或其他接觸者,引發群聚感染,請大家應提高警覺,有疑似症狀應及時就醫與診斷,維護自身及家人健康。

仁弘耳鼻喉科指出,百日咳主要透過飛沫傳染,無論有無發病均有高度傳染力,感染症狀為持續咳嗽超過兩週,並伴隨鼻炎、打噴嚏、輕微發燒等類似感冒的症狀,成人很少出現併發症;嬰幼兒感染後症狀通常較為嚴重,特別是6個月以下的嬰兒更是重症高危險群,可能引起肺炎、抽搐、腦病變、腦出血、死亡。

接種疫苗為最有效的預防方法,目前我國提供嬰幼兒於出生滿2、4、6、18個月,以及滿5歲至入小學前各接種一劑百日咳相關疫苗,提醒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務必按時攜至預防接種合約院所完成接種,以獲得足夠保護力。此外,由於家庭群聚中感染源多為照顧者或同住者,建議懷孕婦女、嬰兒照顧者可自費接種一劑疫苗,以降低嬰幼兒感染機會。

仁弘耳鼻喉科呼籲爸爸媽媽,家中較大的兒童務必注意咳嗽禮節及呼吸道衛生,外出返家接觸嬰幼兒前,應先更衣洗手,並避免帶嬰幼兒出入醫院、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以降低感染風險。如發現自身或家人出現疑似症狀,應戴上口罩儘速就醫,以免造成傳染。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懷孕3個月了還孕吐? 這樣做才能減輕症狀

 
557 人追蹤
追蹤
 
陳 鈞凱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懷孕是人生大事,但對不少初為人母的新手媽咪而言,期間卻也充滿不少的困惑與疑問難以啟齒,或是找不到人問,國健署「孕產婦關懷諮詢服務專線」便統計出台灣孕媽咪在孕期常見的3大問題,一一解答提供簡單自我照護技巧。 國健署是從民國101年4月起設置「孕產婦關懷諮詢服務專線」0800-870-870(…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懷孕是人生大事,但對不少初為人母的新手媽咪而言,期間卻也充滿不少的困惑與疑問難以啟齒,或是找不到人問,國健署「孕產婦關懷諮詢服務專線」便統計出台灣孕媽咪在孕期常見的3大問題,一一解答提供簡單自我照護技巧。

國健署是從民國101年4月起設置「孕產婦關懷諮詢服務專線」0800-870-870(諧音:抱緊您,抱緊您),提供孕產期婦女及其家人,同時有國語、台語、越南語及印尼語電話諮詢服務。

孕期常見不適症狀都可以Call in來解決,國健署婦幼組簡技陳麗娟指出,該專線自開辦以來,累積服務量已達12萬3992通,去年1月至12月來電諮詢總通話數達1萬9141通,最常見的3大問題就是:懷孕陰道分泌物量變、懷孕下肢水腫以及懷孕3個月仍孕吐、唾液分泌量多。國健署一一解答如下:

懷孕陰道分泌物量變多?
解答:懷孕期間因體內賀爾蒙改變,造成陰道分泌物增多,是正常現象,建議穿透氣棉質內褲並經常更換,勿用不透氣護墊,且注意清潔、每日淋浴,勿用消毒水清潔外陰部。若分泌物過多且有搔癢、灼熱感及臭味,應即早就醫。

懷孕下肢水腫?
解答:懷孕期間由於體重增加,下肢壓力增大而產生水腫、靜脈曲張或抽筋。建議於日常飲食中攝取高含鈣量食物(如牛奶、小魚乾等),避免高鹽食品,並於休息時採取左側臥且抬高下肢,使血液循環流暢。

懷孕3個月仍孕吐、唾液分泌量多?
解答:孕吐原因與體內賀爾蒙改變有關,然而心理因素也能造成孕吐。一般而言,孕吐情況約自妊娠第5周起,到第12周後便自然減輕。建議可少量多餐且避免油膩、不易消化的食品;孕吐後用開水漱口,以減少食道灼傷。此外,保持情緒良好,也可減輕孕吐症狀。

國健署提供的免費孕產婦關懷諮詢專線,服務時間為每周一至周五上午8點至下午6點、周六上午9點至下午1點(國定假日除外),倘若民眾有任何婚前、孕前、孕期、產後及育兒問題,皆歡迎call in諮詢;另也可上國民健康署「孕產婦關懷網站」(http://mammy.hpa.gov.tw/)查詢更多訊息或下載「雲端好孕守」APP。

照片來源:翻攝自Pixabay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cnewscom2016@gmail.com,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懷孕大喜事‧古早禁忌多—生活篇

 
975 人追蹤
追蹤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女性懷孕是重大喜事,只是古早的生活禁忌,總是令人質疑合理性。執業中醫師呂庶熙昨日表示,古人說法有其時空背景,現在可以採取科學角度重新檢視,比如孕婦不能動剪刀、不能用針線,以科學角度來看,孕婦體積較大,重心比較不穩,容易發生碰撞,因此,環境當中應減少尖銳物避免意外發生。

迎接新生命的懷孕過程中,民間流傳許多孕婦的生活禁忌,有些人對這些禁忌視若無睹,有些人則對這些禁忌奉行不悖,其實這些看似迷信的禁忌,若是可以用科學角度重新檢視,了解這些禁忌背後真正精神,那麼這些禁忌會更有說服力與參考價值。

呂醫師指出,以前流傳孕婦不能讓別人拍肩膀,否則容易造成流產,這項禁忌是因為早年孕婦營養較差、體質較弱,受到驚嚇容易導致流產,現代孕婦應該不會發生這種情況。不過,根據醫學報告指出,若是孕婦受到驚擾緊張時,大量的腎上腺素容易造成劇烈胎動,所以還是應該避免拍肩膀。

呂醫師指出,民間還有一種說法,懷孕期間不能隨便搬家,甚致連更動孕婦床位都不行,否則容易傷害胎兒。根據古人說法,搬家或移動床位容易驚動胎神,以致造成孕婦流產,不過,若是從科學角度來看,這個禁忌主要精神是不要隨意改變孕婦熟悉的環境,進而造成適應困擾或情緒壓力。

比如搬家後新環境可能造成孕婦跌倒或碰撞機率大增,床位更動可能造成孕婦不習慣,導致夜晚不易入眠,甚至干擾睡眠品質,間接影響胎兒發育。建議懷孕期間如有任何疑問,千萬不要道聽塗說、過度迷信古早說法,最好諮詢醫師或營養師比較好,如此就能獲得專業的建議,確保孕婦與胎兒皆能平安與健康。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只早起的鳥兒有蟲吃 早起的女性也容易懷孕?

 
1.9k 人追蹤
追蹤
 
記者魏忻忻╱即時報導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早起的女性容易懷孕?一項研究顯示,女性早起者比較容易受孕。這項由英國沃里克(University of Warwick)大學進行的研究,調查百餘位接受試管嬰兒治療女性的就寢及起床時間,並持續追蹤。結果發現,超過四分之三的早起者懷孕,但晚睡者只有三分之一懷孕。

主要研究者Hartshorne認為,早起的人接受不孕生殖治療懷孕機率較高,是因為她們生活型態較健康,作息正常,運動時間也比較多,因此較容易懷孕。國泰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賴宗炫也指出,早起者容易受孕是合理的推論,如果經常熬夜,生活不規律,表示壓力大,勢必影響受孕。

賴宗炫進一步說明,生活型態影響體內激素分泌,晚睡者的褪黑激素分泌量下降,泌乳激素分泌量上升,內分泌紊亂,這些因素都可能影響排卵。建議想要懷孕的婦女應該規律作息,盡量早睡早起,並且要多運動,促進骨盆腔血液循環,有助於受孕。        

這項發現早起者容易懷孕的研究,為期三年,追蹤102位第一次嘗試接受試管嬰兒療程的女性,所謂早起是睡眠期間的平均中點落在早上2點半到3點半之間,最早起床者的入睡時間是晚上10點半之前,而睡醒時間為早上6點半。最晚的睡眠期間中點是早上6點,她們自然入睡時間是深夜2點,起床時間是早上10點。早起者女性有73%懷孕,但晚睡女性懷孕成功率只有三分之一。

但是否應要求婦女改變入睡時間? Hartshorne表示,人類睡眠與荷爾蒙的關係可能十分複雜,未來將進行更多研究了解生理時鐘與懷孕的關聯性,再根據研究結果,對於作息提出建議。

編輯推薦

 

3個NG動作最傷膝蓋!醫師:承受重量高達體重的8倍

傳統沖繩飲食碳水化合物85%!為何是最長壽的地區?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春天孩子常鬧病? 發燒、食慾4重點決定就醫時機

 
543 人追蹤
追蹤
 
陳 鈞凱
 
▲家中寶貝生病常叫家長好煩惱。(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春天氣候乍暖還寒,對抵抗力較差的兒童而言,常常一不小心就「跟流行」染上疾病,不但小孩難受,大人也跟著辛苦,但到底什麼時候才是該就醫的時機呢?不少家長都很困擾,醫師提醒,最好抓準「發燒、食慾、活動力、脫水」等重點來觀察。 哪些症狀一出現就得即刻就醫?是不少家長最常問…

▲家中寶貝生病常叫家長好煩惱。(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春天氣候乍暖還寒,對抵抗力較差的兒童而言,常常一不小心就「跟流行」染上疾病,不但小孩難受,大人也跟著辛苦,但到底什麼時候才是該就醫的時機呢?不少家長都很困擾,醫師提醒,最好抓準「發燒、食慾、活動力、脫水」等重點來觀察。

哪些症狀一出現就得即刻就醫?是不少家長最常問的問題。小兒科醫師周祖佑表示,若飲食和活動力正常,可在家觀察,但是若有發燒、胃口減少、活動力下降、甚至脫水症狀,則必須儘快就醫。

尤其,孩子身體裡水份占比較大人高,周祖佑強調,脫水症狀不可輕忽,脫水症狀包括小便黃臭、哭無眼淚、發燒無汗、前囟門(嬰兒前額接近頭頂柔軟跳動的部位)凹陷等,可能需要就醫給予點滴治療,千萬不要只在家裡補充運動飲料。

周祖佑提醒,兒童疾病診斷和大人不同,所以18歲以下要看小兒科,因為就像是小朋友眼睛紅,可能是結膜炎、可能是腺病毒感染,若合併發燒症狀,也可能是影響一輩子的後天性心臟病川崎症,各種兒童疾病症狀由小兒科診斷,會更完全與仔細。

另一方面,藥害救濟基金會也提醒兒童用藥要小心,不少家庭餵藥常上演親子大戰,你追我跑,所以家長常把藥摻入果汁、牛奶裡服用,或許可以減輕孩子的抗拒,但藥害救濟基金會強調,應注意藥物與食物之交互作用,以免影響藥的效果,例如抗生素就不可與牛奶同時服用、抗組織胺藥物不宜與葡萄柚汁一起飲用。

正確的服藥方法,專家說,還是以白開水配合吞服,如果爸媽真的無計可施,而又確認此藥物與牛奶不會發生交互作用時,可先用少量的牛奶加藥後餵服,避免孩子沒喝完整罐牛奶,而無法服用完整劑量。

照片來源:翻攝自Pixabay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cnewscom2016@gmail.com,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孩子也是三薄身體嗎?醫師: 是過敏啦!

 
149 人追蹤
追蹤
 

孩子過敏造成的症狀常被長輩當成是「三薄身體」?兒童胸腔科巫漢盟醫師分享一個案例,有個媽媽帶著兒子來就醫,說孩子動不動就打噴嚏、流鼻水感冒,還導致長輩一直關心小孩有無穿暖、補充營養;醫師提醒,認定小朋友應該是長期過敏,本來還不相信的媽媽,回家後觀察孩子的發作時間和睡眠狀況,才發現原來孩子的「三薄身體」真的是過敏造成的!

醫師提醒,過敏與免疫細胞的調節有關,光靠保暖、食物進補對緩解過敏效果不大,要從根本調整體質,多運動、充足睡眠,飲食上用益生菌、優酪乳和蔬果做搭配,才是根本之道。

環顧環境、觀察時間點、看有無睡好,3方法簡單判斷過敏
醫生進一步解釋,關心孩子的長輩通常看到打噴嚏、流鼻水症狀,會直覺想到是著涼或吹到風,不會聯想到是過敏。因此,醫師建議爸媽可以從三個日常生活細微處觀察,判斷是否為過敏。

方法1.了解環境有無過敏原和溫差變化。
台灣氣候潮濕,環境中充滿許多過敏原,灰塵、黴菌和塵蟎會隨風散佈在空氣中,加上換季或進出室內外造成的冷熱溫差,都會讓過敏兒脆弱的黏膜受到刺激,進一步引發體內免疫細胞過度反應,導致眼睛癢、一次打多個噴嚏的等過敏狀況出現。
方法2.發作時間有規律、症狀超過兩周。
孩子放學不舒服回家,許多家長都會直覺想到可能是在學校被傳染,醫師說明感冒通常持續1-2周的時間,若打噴嚏、流鼻水的症狀持續2周以上或幾個月或幾年,應該就是過敏。另外,除非突然接觸到大量過敏原造成的嚴重過敏,不然過敏通常會集中在早晨或睡前發作。
方法3.觀察小朋友睡眠狀態。
許多孩子臉上都已經掛了2個黑眼圈,但家長多不以為意認為是沒睡飽,直到被醫師提醒,才驚覺孩子已經當了好幾年的過敏兒。醫師提醒,過敏黏膜腫脹造成的鼻塞對於過敏兒的睡眠影響甚大,若孩子有睡眠中斷或睡不飽等疲憊狀態,都需及早控制過敏,避免長期血液循環不良出現黑眼圈,影響臉部外觀。

調整免疫細胞的平衡,益生菌優酪乳調整過敏體質
醫師強調,體內TH1、TH2免疫細胞維持著翹翹板般的平衡,過敏兒體內TH2細胞容易過於活躍,當受到過敏原刺激時,容易頻繁地產生過敏症狀。因此,醫師建議有過敏體質的人,需提升TH1細胞活性並積極調整體質。透過充足睡眠、多外出運動,飲食上給孩子攝取含特定可抗敏菌種如LP、LGG、NCFM菌的益生菌產品,搭配多攝取蔬果、多運動、良好作息等,都有助於調整過敏體質。

以上訊息由巫漢蒙醫師提供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坐推車會發育遲緩!雙面刃傷很大

 
26.5k 人追蹤
追蹤
 
三立新聞網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英國球星貝克漢一家,非常寵愛小女兒「小七」,因此不管是爸爸媽媽,還是三個哥哥都會「輪流抱」,非常貫徹的執行「妹妹不落地」!但站在兒童發展角度來看,兒童職能治療師張旭鎧還是建議,小朋友超過「兩歲半」,就要盡量減少抱著或坐推車的機會,以免造成孩子發展遲緩!

檢視相片
檢視相片
檢視相片

▲貝克漢一家非常疼愛么女小七。(圖/翻攝自IG)

隨著時代進步,育兒工具不斷推陳出新,越來越科技便利,也越來越精緻時尚。而且爸爸媽媽們帶寶寶出門,總是需要帶上大包小包的東西,隨著寶寶年紀越來越大,體重也會愈來越重,這時候,如果小寶貝願意乖乖坐在推車裡,真的會讓爸媽鬆了一口氣。

檢視相片
檢視相片

▲貝克漢常常被拍到上街都抱著么女。(圖/翻攝自IG)

不過兒童職能治療師張旭鎧表示,寶寶「過度」坐推車,影響發展嚴重程度會比坐「學步車」來得可怕!因為孩子坐在學步車裡,至少會動到雙腿。但坐在推車裡,會完全不能活動,因此「肌肉骨骼」沒有獲得訓練,加上推車高度的關係,孩子無法得到「視覺刺激」,這會造成「感覺統合失調」,更會導致「發展遲緩」。

檢視相片

▲嬰兒車是爸媽的好幫手,卻也是雙面刃,寶寶過度依賴可能會造成發育遲緩。(圖/三立新聞網資料照)

其實家長可以透過一些小技巧,讓孩子「愛上走路」,張旭鎧指出,爸媽要先意識到,大人跟小孩的不同,要多站在寶寶們的角度思考。

檢視相片

▲培養孩子對走路感興趣,要先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圖/翻攝自IG)

大人的「步伐」會比孩子大,也比較快,因此走路時,要「停下來等等孩子」。而且大人跟孩子的「身高」差距,導致走路時,大人可以看到風景,寶寶們卻只能看到「很多腳」。因此不要等孩子討抱,爸媽要隨時「抱起孩子看看周遭」,再把孩子放下,「走到下一個景點,再抱起孩子欣賞風景。」

 
檢視相片

▲孩子受身高所限,需要爸媽幫忙「抱一下」,才能看到周遭風景。(圖/翻攝自IG)

透過這樣的方式,會讓寶寶們了解到,「只要他能好好走路,爸媽會抱他,而且寶寶也會開始對每一段路產生興趣,就不會覺得累!

檢視相片

▲每走一小段路,可以主動將孩子抱起來,讓寶寶理解,「好好走路就會有抱抱」。(圖/翻攝自IG)

同時,可以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邊玩邊走,像「跑跑停停」,大人跑一小段,等孩子追上,像是在玩追逐遊戲,讓孩子不知不覺,走了一大段路。或是「善用地磚」,例如:只能踩某個顏色或某個形狀的地磚、遇到某個地磚要跳過去等。因此,爸媽們要慢下來,等等孩子,小寶貝才會願意多走路!

▼爸媽牽孩子走路時,記得慢下來,等等小寶貝。(圖/翻攝自IG)

檢視相片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會拍照」的爸爸才是好爸爸! 「這樣曬娃」很討喜!
吃進肚的是真食物?香草味來自海狸肛門、熱狗竟是豬鼻子!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人吃兩人補 孕媽咪補對這些營養素,胎兒頭好壯壯

 
3.8k 人追蹤
追蹤
 
圖文提供/新手父母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新手父母】當妳在為懷孕做準備時,有件事很可能會被告知應該立刻進行,那就是開始吃孕婦維他命。而如果妳心裡還有懷疑,這每天的例行之事到底是不是真的重要,跟妳保證絕對重要!

檢視相片
 
一人吃兩人補 孕媽咪補對這些營養素,胎兒頭好壯壯

孕婦維他命可以確保孕婦能攝取到足夠的葉酸、鈣和鐵 — 這些都是懷孕期間不可或缺的基本營養素。受孕前三個月就開始攝取孕婦維他命最好。

● 葉酸可以幫助預防神經管缺損。

這種缺損是腦部與脊椎的嚴重畸形。寶寶的神經管,也就是後來形成腦部和脊椎的地方,在懷孕的第一個月就開始發育了。而在寶寶發育的這個重要時期,妳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經懷孕了。

● 鈣會強健媽媽和寶寶的骨骼及牙齒。

鈣也能幫助循環系統、肌肉系統、和神經系統正常運作。

● 鐵能促進媽媽和寶寶血液與肌肉細胞的生成。

鐵可以幫助預防貧血,這種病症就是血液中健康的紅血球數量不足。

● 孕婦維他命可以降低新生兒體重過低的風險。

某些研究顯示孕婦維他命可以降低新生兒體重過低的風險。

孕婦維他命幾乎所有藥房的開架式櫃檯都買得到。不過,有些孕婦維他命還是需要有醫師處方箋。妳的照護醫師可能會推薦某些品牌的孕婦維他命給妳,也可能會請妳自行選擇。

檢視相片
 
一人吃兩人補 孕媽咪補對這些營養素,胎兒頭好壯壯

如果妳的孕婦維他命讓妳吃起來反胃噁心,可以試著晚上吃,或是配著小零嘴。吃下之後馬上嚼口香糖或是舔舔硬糖果也會有幫助。如果妳服用後似乎有便秘的徵兆,可以喝下大量的水,或是在飲食中加入更多的纖維素,而日常生活中的體能活動也要增加。妳也可以請教照護醫師軟便劑的使用問題。

如果以上的提示好像都不管用,可以問問是否有其他選擇。像是服用其他類型的孕婦維他命,或是吃單方的葉酸、鈣和鐵的補充品,改善效果可能會較好。

妊娠小百科/其他額外的營養素

孕婦維他命已經足以照顧妳大部分的營養需求了,但有幾種營養素,妳可能還想提高攝取量。和妳的照護醫師談談這些:

● 維生素D

這種維生素在懷孕的第三孕期特別重要,那時對鈣質的需求將會增加。大部分的孕婦維他命中並未含最適量的維生素D。所以除了孕婦維他命外,可以再喝添加維生素D的牛奶或是含維生素D、鈣質也豐富的食品。如果妳不喝牛奶,也不吃高鈣食品,那麼攝取鈣和維生素D的補充品會是明智之舉。

● Omega-3脂肪酸

標準的孕婦維他命不含Omega-3脂肪酸。Omega-3脂肪酸對胎兒發育的益處還不確定,但有些證據顯示它可以促進胎兒腦部的發育。如果妳不能吃魚,或是選擇不吃魚或其他含豐富Omega-3脂肪酸的食物,那麼可以請問妳的婦產科醫師,看開含有Omega-3脂肪酸的補充品給妳合不合適。

本文出自新手父母《懷孕40週聖經》一書

【延伸閱讀】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孕媽咪注意!中醫師告訴妳,懷孕後這7大類中藥不要碰

 
3.8k 人追蹤
追蹤
 
圖文提供/嬰兒與母親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嬰兒與母親】懷孕後最想知道的事,就是哪些東西不能吃,以及哪些東西可安全食用?中醫告訴妳,有一些食物和藥材千萬別嚐試,對母體和胎兒會造成傷害;有些藥材則能藥食兩用,讓妳吃對不出錯。

檢視相片
 
孕媽咪注意!中醫師告訴妳,懷孕後這7大類中藥不要碰

懷孕初期飲食避免過食肥膩與腥羶之物

第一孕期容易發生噁心嘔吐、胸悶不適的「妊娠惡阻」狀況,此時期的孕婦也因為隨著子宮變大而壓迫到膀胱,造成頻尿的狀況。

馬偕紀念醫院中醫婦兒科醫師洪晨昕提醒,此時期盡量不要吃太多肥膩與腥羶的飲食,包括太油膩、甜度過高或腥味太重的食物,糖分攝取過多容易造成孕婦有妊娠糖尿病的問題,寶寶也可能因為吸收過多糖分而長成巨嬰,引起孕婦日後生產的困難。所以第一孕期在飲食攝取均衡的前提下,盡量以天然、清淡的飲食為主。

請小心!這些中藥孕媽咪千萬不要吃

孕媽咪肚子裡有小寶寶,吃東西要非常小心,除了以上提及的食物類別盡量別吃,哪些類別的中藥材,對母體和胎兒不利,絕對不可以吃呢?

中藥1:活血祛瘀類

桃仁、紅花、三七、益母草等,這些中藥材活血祛瘀,孕媽咪服用後有流產、滑胎的風險。

中藥2:通經走竄類

皂莢、麝香等,這類中藥,容易造成孕婦氣行逆亂,傷及胎兒之氣,增加滑胎的風險。

檢視相片
 
孕媽咪注意!中醫師告訴妳,懷孕後這7大類中藥不要碰

中藥3:破氣、耗氣類

枳實、檳榔等。因孕媽咪要供給胎兒血液和營養,母體體質易脾胃虛弱,可能整個人會比較疲累、勞累,加了破氣、耗氣這些藥,會讓孕婦的氣更耗散,也更虛累和疲累。

中藥4:通利瀉下類

大黃、番瀉葉、蘆薈等,這些中藥比較滑腸、易刺激腸胃蠕動,而孕婦應盡量禁吐、禁瀉,拉肚子拉得太嚴重會影響胎兒,怕有脹氣、脫垂的情形。

中藥5:揮發油、生物鹼類

麻黃等,有發汗的功效,感冒時因熱積在身體、無法流汗排出,可能會使用到麻黃這類中藥材,但孕婦偏向陰虛、血虛體質,盡量別讓她發汗,以免間接影響體內水液的代謝。中醫將水液、津液統稱為陰,孕媽咪本身陰血較虛,耗散太多,對母體與胎兒不好。

中藥6:補益類或辛熱類

人參補氣、鹿茸補陽,懷孕時期身體偏熱,宜避免食用。而屬熱性的附子、肉桂,因孕媽咪身體陰虛、代謝率增加,多吃可能會有口乾舌燥的狀況,如果體內陰液不足,皮膚也會較乾燥,影響水液代謝的狀況。

中藥7:促進子宮收縮、刺激子宮類:

紅花、蒲黃、乳香、沒藥、大黃等,這些中藥會促進子宮收縮、刺激子宮,盡量不要食用。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19年3月號。www.mababy.com/knowledge-detail?id=8723

【延伸閱讀】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孩子吃海鮮會過敏?

長庚研究:吃多樣過敏食物才不會有過敏體質 2018-11-20|健康生活, 頭條, 最新文章, 健康新知 過去都覺得,在寶寶開始可以吃副食品的時候,如果吃到容易過敏的食物,像是帶殼的海鮮,未來就容易對這個食物產生過敏反應,但長庚醫院小兒腸胃科醫師花曼津說,其實吃的副食品種類越少,未來越容易產生過敏體質。 小寶寶要避開「容易過敏的食物?」 花曼津說,大家都知道有些食物比較容易會引發過敏反應,像是水果、雞蛋、魚、有殼海鮮、花生等,所以爸爸媽媽會覺得,「晚接觸這些食物,比較不容易有過敏」,就算要餵副食品,也都不給小朋友吃這些食物。 「不少台灣父母甚至會把蛋黃與蛋白分開餵食,大部份的家長都會避免給小朋友餵蛋白、比較願意餵蛋黃,由此可以看出台灣父母在餵食上的小心謹慎、害怕產生過敏體質。」 但基隆長庚兒科團隊從2007年開始蒐集院內的新生兒做世代追蹤研究,在272名1歲前嬰幼兒的統計中發現,餵過上述5種致敏食物的寶寶,比只餵2種以下致敏食物的寶寶,過敏體質的風險下降了4成,而且IgE免疫球蛋白這種跟過敏相關的免疫細胞,指數也明顯比較低。 為什麼餵過敏的食物,反而不會過敏? 花曼津說,寶寶剛出生,腸胃的免疫系統還沒有定型,甚至是「可以改變、塑造」的狀態,所以在這時候多吃點容易引發免疫反應、造成過敏的食物,反而可以讓腸胃「習慣」這種食物,之後再遇到也比較不會有過敏反應,日常生活中誘發過敏的機率也會變小。 「這叫做增強『口服耐受性』,小朋友如果有過敏反應,多半會從濕疹、異位性皮膚炎開始,有了過敏體質,長大之後就有可能有過敏性鼻炎、氣喘。」 花曼津也提到,就算媽媽本身有過敏體質,透過餵食多樣化的致敏食物,還是可以降低1歲前寶寶產生過敏體質的機率,所以就算媽媽有過敏體質,也不用害怕會「傳給寶寶」,可以給寶寶嘗試吃這些易致敏食物。 副食品該怎麼餵? 花曼津說,要保護寶寶不要對食物有太多的過敏反應,最大的重點就是「平均的給食物」、什麼食物都可以吃,「不是說大家容易過敏的食物,對每個人就都是『越晚給越健康』,沒有這種說法。」而且容易發生過敏的食物種類其實也與種族有關,像是小麥與花生過敏在西方人較多,台灣人則較少,所以外國人食物過敏的經驗有時候不能直接應用在我們身上。 「容易過敏的食物,我們可以一次一樣慢慢試,比如花生,可以試個2~3天,看看寶寶有沒有過敏、有沒有起疹子或是嘔吐、腹瀉;如果有,就可能是過敏反應,要馬上停止吃,然後趕快就醫。如果是已經試過的食物,可以加在一起吃,但是新的食物一定要一次一樣慢慢試,才能觀察到底是哪種食物會過敏。」 不過花曼津也提醒,不要聽了「副食品越多越不容易過敏」這個研究,就讓寶寶從1個月大開始吃副食品,「我們還是要在4~6個月的時候再吃副食品,對寶寶比較安全。另外,還要記得副食品不能調味,不能太大、太硬,像是花生堅果類,如果太硬哽住就不好了。」 延伸閱讀 原來我的失眠頭痛 是這10種食物引起的過敏症狀 你知道嗎?大家常討論的「過敏體質」,其實分為4個類型 反覆過敏,需要檢測過敏原嗎? 經常在頭痛?你該避免這些地雷食物 文/盧映慈 圖/許嘉真

原網址: https://heho.com.tw/archives/28200
Copyright © HEHO 更多健康:https://heho.com.tw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副食品吃錯導致「發展遲緩」營養師:鐵質跟維生素D最重要

 
15 人追蹤
追蹤
 
盧映慈

 

小志(化名)因為動作發展遲緩就醫,診斷為「兒童營養不良合併維他命D缺乏佝僂症」,營養師評估他的飲食狀況後,才發現副食品雖然每天都有蔬菜、根莖類等食物,而且種類多元,卻大量缺乏動物性蛋白質、維生素D,還有動物性食物中的維生素B12、鐵、鋅,更從沒吃過固態的食物,難怪會營養不良。

 

副食品怎麼挑選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營養師黃淑俐表示,寶寶出生4~6個月後隨著感官、動作的發育、消化能力的成長,母乳或是嬰兒配方奶已不足以應付營養需求,所以此時要開始吃副食品。如果媽媽奶水不足、寶寶吃不飽,可以在4個月時就給副食品,不用等到6個月,太早給或太晚給都不好。

而開始添加副食品時,最重要的是要選擇富含鐵質與維生素D的食物,黃淑俐說,食物種類可以用全穀雜糧類,搭配強化鐵質、維生素D的米精、麥精;蔬菜類則選擇深綠色蔬菜、水果類選擇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柳丁、芭樂自製果汁或磨泥。

至於滿6個月後,要記得開始添加豆、魚、蛋、肉類等蛋白質來源的食物,如蛋黃、豆腐或豆漿、魚、肉、肝泥等,除了補充蛋白質之外,也是補充動物性食物中的其他營養素;同時要特別注意不要餵蜂蜜給1歲以下的寶寶吃,避免肉毒桿菌中毒。

副食品也要挑形狀

但「副食品」不只是補充營養,也是訓練嬰幼兒咀嚼、吞嚥能力、接受多樣性食物,以養成健康飲食習慣的一個過程,黃淑俐提醒,副食品應該從應從湯汁狀、流質,或是糊狀、半流質,要漸漸轉變成泥狀、半固體或固體的形式,1歲以後建議固體食物為主,每次可以嘗試一種新食材,讓寶寶慢慢適應。

至於起司、優格、蛋類、小麥、花生醬、堅果醬、魚類及貝類等高致敏性食物的嘗試時間點不必刻意延後,依據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的研究報告,延遲給予高致敏性食物的時機,反而增加嬰兒發展過敏的風險,如果有過敏反應或相關疑慮,直接請教兒童過敏免疫專科醫師即可。

黃淑俐說,副食品的準備以自然、自製為首選,所以在食材上也不用特別挑貴的食材,選擇大人和小孩都能吃的食物,清洗、切割、烹調,各類單品取出寶寶食用3~5天的份量,不加糖、不加鹽,分量盛裝冷凍備用,食用時加熱輪序搭配即可。

更多Heho健康網文章
寶寶該怎麼食用副食品?台北慈濟醫生給出4項建議
小孩子吃海鮮會過敏?長庚研究:吃多樣過敏食物才不會有過敏體質
 

 

 

文/許嘉真 圖/許嘉真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童汽車座椅的選換依據

 

維護兒童的安全是每個家長的責任,但在開心乘車出遊的同時,也別忘了行車安全的重要性!為了確保行的安全,開車時一定要讓幼童乘坐汽車安全座椅,弘森診所吳書毅醫師提醒,不同年齡的嬰幼兒應乘坐合適的汽車座椅,2歲以下幼童應採後向式汽座,2歲以上可採前向式,若超過汽座限高、限重時應改採坐墊式兒童輔助座椅,循序漸進替換汽座方能確保兒童的行車安全。

 

 

兒童汽車安全座椅對於嬰幼兒的行車安全至關重要,因此,自新生兒時期開始,就應讓孩童使用經標準檢驗局認證之汽車安全座椅,以確保孩童的行車安全!然而,吳書毅醫師提醒,兒童汽車安全座椅需要依照孩子的年齡、身高、體重循序漸進的替換,直到身高滿145公分且年齡在8至12歲時才可單純使用車輛安全帶。以下整理汽座選換的4個階段,以方便家長們參照。

 

第一階段:後向式汽車座椅

由於嬰幼兒的脖子發展尚未健全,因此甫出生嬰兒至2歲幼童應使用後向式的汽車安全座椅(亦即幼兒乘坐時,其臉部應朝向車尾的方向)。

吳書毅醫師補充,使用後向式汽座較能保護幼兒的頸部,因此使用時間越長越好,可坐到孩童達到汽座的上限為止。此外,吳醫師也提醒,若使用提籃式汽座者,由於攜帶便利、拆裝較為頻繁,因此每次安裝時都須留心是否安裝妥當,才能確保安全。

 

第二階段:前向式汽車座椅

後向式汽座不敷使用時,幼兒可改用前向式的汽車安全座椅,直到孩童體重達到30公斤以上,或是達到座椅的限高、限重標準。

 

第三階段:坐墊式兒童輔助座椅

若幼童的身高體重超過汽車座椅最高限制時,應改採坐墊式的兒童輔助座椅,並輔以使用車輛安全帶。

 

第四階段:車輛安全帶

若幼兒身高超過145公分以上且年齡達8至12歲以上時,若則可評估拿掉增高墊,單純使用車輛安全帶,但仍須坐在車輛後座較為安全。

 

兒童安全相關問題,建議諮詢「小兒科」

 

圖文創作:健談

專家資訊:弘森診所 吳書毅醫師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求好孕!孕婦應減少使用保養品

 
13.8k 人追蹤
追蹤
 
文╱李水蓮

工商時報【文╱李水蓮】

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淑麗與國立陽明大學、高雄醫學大學及慈濟大學合作研究,參考國際文獻將個人護理用品分為留滯型(即免沖洗型)與沖洗型,於2012∼2015年,調查臺灣北中南東10家醫院出生世代的1,676位母親,於懷孕期間使用11種個人護理用品的習慣分析前、中、後三個孕期的尿液中鄰苯二甲酸酯代謝物濃度,搭配問卷調查,增加留滯型個人保養品的使用頻率,會顯著增加尿液中DPE代謝物(MEP)的濃度。

此外,洗面乳的使用頻率越高,量測到尿液中的塑化劑代謝物濃度反而低,可能是洗臉同時也洗去一些臉部個人護理用品,以及洗臉過程也同時洗手,因為過去已有研究證實洗手可降低塑化劑濃度。

研究顯示尿液中塑化劑代謝物濃度與個人護理產品使用有明顯的關係,透過項研究成果,團隊建議孕婦於懷孕期間減少使用個人保養護理產品的頻率,以避免鄰苯二甲酸酯的暴露,從而降低對胎兒的影響。王淑麗建議,懷孕婦女應避免過度使用留滯型皮膚調理劑,並減少塗抹口紅和精油薰香,使用的洗髮精則留意成分,看是否含有塑化劑。

研究團隊建議降低個人照護用品的使用,以降低暴露劑量。對於進入體內的塑化劑,由於已代謝為親水性物質,可以多喝白開水或運動流汗,均有助於經由尿液、汗液排出體外。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乳癌化療 對胎兒無害

 
954 人追蹤
追蹤
 
【中央社台北十六日電】

台灣乳癌患者四十五%不到五十歲,孕婦罹乳癌個案愈來愈多,但多數孕婦擔心影響寶寶健康,治療意願不高。醫師表示,國際研究證實化療對十四週過後的胎兒無害,呼籲懷孕患者積極治療。

這項研究由國家衛生研究院與台大醫院共同完成,參與研究的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林季宏今天表示,有別歐美國家乳癌患者大多為停經後婦女,台灣有四十五%屬於停經前、年齡不到五十歲的年輕型乳癌患者;綜觀過去四十年,年輕型乳癌患者增加近四倍,鄰近的新加坡、韓國、日本等國也出現相同趨勢。

年輕型乳癌患者之所以增加,有七十%可能和現代人晚生、不生孩子有關,林季宏解釋,女性乳房的生理功能就是為了哺乳,生育過後的乳腺會成熟、功能齊全,比較不容易受到外來致癌物影響,醫界早在十六、十七世紀時,就發現乳癌是修女們常見的職業病,直到近年才逐漸了解其中緣由。

正因年輕型乳癌患者逐年增加,且大多在女性停經前就發生,孕婦確診乳癌的個案在門診中愈來愈常見,懷孕婦女一旦罹癌,不免擔心癌症或治療會對孩子發生傷害,在治療與墮胎間掙扎。

國衛院群體健康研究所所長熊昭受訪時表示,為了解決這問題,研究團隊串連二○○二年至二○一四年的癌症登記資料、健保資料庫及死亡登記檔進行分析,發現二十歲到五十歲初次確診為乳癌者有三萬四七九人,其中約有八‧八%、二六七九人在乳癌發生前五年有懷孕記錄。

進一步分析發現,台灣的罹患乳癌的孕婦僅有十二%積極治療,其餘可能確診後可能因種種考量,再也沒回診過或不接受治療,相較比利時與德國,有約六十四%的乳癌孕婦會接受化學治療等積極治療方式。

熊昭說,研究團隊蒐集國際間具影響力的文獻報告,顯示在十四週過後使用化療對胎兒是安全的,不需要終止懷孕,不僅存活率和一般乳癌患者相當,孩子的健康、生長範圍、心血管功能、認知功能等也都沒有差異,鼓勵罹患乳癌的孕婦務必積極治療,別任由乳癌惡化,爭取存活的機會。

林季宏建議,女性最好在卅歲以前懷孕生子,早生、多生都是降低罹患年輕型乳癌的重要因素,平時也應減少脂肪熱量攝取、多運動、避免接觸環境荷爾蒙。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曬娃好幸福! 兒盟:留意孩童個資安全

 
4.6k 人追蹤
追蹤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思齊報導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思齊報導】年輕 E 世代網路使用頻率高,常將自我日常生活放於網路世界與大眾分享,婚後為人父母,更習慣在網路上「曬娃」,傳遞孩子成長喜悅或是育兒甘苦談。兒童福利聯盟透過問卷調查,發現有超過 8 成的家長曾將育兒情況放上網路,形成風潮;不過兒福聯盟執行秘書黃韻璇提醒,父母分享孩子生活,千萬要小心執行,以免照片遭有心人士不當使用,或是引起不當訊息影響家庭及孩童生活。

網上秀寶貝非拍了就上傳 謹慎執行防危險

上網設備的普及以及社群網路興盛,「上網分享」儼然是現代人的習慣,許多父母樂於在社群平台上「曬寶貝」,分享孩子的成長點滴。據兒福聯盟調查,曬小孩已是全民運動,有 8 成 4 家長曾上網分享育兒情況,更有逾 3 成者在小孩一出生就開始「PO 上網」。

不過,黃韻璇執行秘書表示,上網分享孩子可愛模樣與生活趣事時,務必要做好保護孩子的措施並謹慎執行,切勿認為「隨拍隨上傳」。除了孩子個人的安全危害,更有可能因為網友的留言、回覆等,對家庭產生負面影響。

勿揭露孩童過多資訊 保障個資安全

網路上常見的孩童相關分享貼文,最多內容的是佔 87.7% 的出遊或重要活動記錄,其次有 84.8% 日常生活、78.1% 與家人或朋友聚會;另外也有孩子個人成長點滴、才藝表演或作品記錄等。在這些內容中,有部分家長會曝光孩子身體部位的照片,或是揭露過多孩子資訊,如全名、出生年月日、家庭住址或是就讀學校等。黃執行秘書提醒,這些資訊容易使有心人士不當使用,危害孩童安全。

父母應當心 PO文照片慎選、留意使用者

另外,也呼籲民眾,在分享照片時要謹慎斟酌,除了確保社群平台安全使用外,還要注意被分享者的身份,否則可能會有照片遭截圖或轉載使用的問題。更曾發生過孩童受到言論批評的不健康影響,父母務必提高警覺,切勿成為孩子暴露於危險中的幫兇,此外,若是親友察覺不良貼文內容,也應適時告知,共同保護孩童安全。

【延伸閱讀】不能承受之重 留學生如何走出「亞健康」?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孩照書養?1歲半童不會走路 竟患了這病

 
9.5k 人追蹤
追蹤
 
東森新聞
檢視相片

新竹一名小男童10個月大的時候,學走路突然跌倒骨折,拆石膏後,到1歲半都還不會走路,給醫生檢查才發現孩子罹患「佝僂症」,媽媽說自己學網紅的育兒方法,只給孩子喝母乳、吃蔬菜泥,卻沒有讓孩子攝取到維生素D與蛋白質,幸好經過醫師指導下,孩子慢慢恢復健康。

▼媽媽學網紅的育兒方法,只給孩子喝母乳、吃蔬菜泥(圖/東森新聞)

檢視相片

 

媽媽餵食副食品,目的是希望能讓孩子吃得健健康康,不過新竹一名1歲半的小男童,卻因為媽媽讓他「過於健康」,導致一度無法站立還有O型腿,經過醫師檢查,原來得到了佝僂症。

 

從X光顯示,小男童的兩個手腕出現異常,能看到前臂又寬又大,生長板竟然出現了毛刷樣,媽媽先前看了網路紅人撰寫的育兒經驗書籍,聽信了沒有醫療背景的他,幾乎是照書在養,只讓1歲前的男童喝母乳,吃蔬菜泥與米飯泥,避免喝牛奶與接觸肉類,孩子的營養因此缺乏蛋白質、維生素D。

 

▼從X光照片可以看到,小男童的兩個手腕出現異常(圖/東森新聞)

檢視相片

 

陽大醫院小兒科醫師林自華(非當事人):「我們目前兒科醫學會,建議我們小朋友補充副食品,4到6個月開始,是可以做一些補充,一開始先穀類,(滿6個月)再過來,就會吃到一些,像是動物性蛋白質,魚類、肉類這一些。」

 

寶寶們開心爬行的模樣固然可愛,不過男童到了10個月學走路時,跌倒竟然變成骨折,讓媽媽好擔心,拆開石膏,直到1歲了卻還是無法行走,甚至比其他小朋友矮小,落後同年齡。

 

經過醫師診斷,原來小男童是罹患兒童營養不良合併維他命D缺乏佝僂症。

 

▼經過醫師跟營養師的建議,補充維他命D後,小男童學會走路了(圖/東森新聞)

檢視相片

 

陽大醫院小兒科醫師林自華(非當事人):「部分家屬比較保守,一直(讓孩子)吃一些五穀根莖類或者一些植物類,特別是維生素D含量比較少的植物類,就可能有佝僂症的風險。」

 

經過醫師跟營養師的建議改善飲食,補充維他命D後,手腕的生長板恢復正常,連同身高體重也增加不少,也終於學會走路。

 

(封面圖/東森新聞/示意圖)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夫妻溝通該不該有話直說?這樣做育兒之餘,也能讓感情升溫

 
3.6k 人追蹤
追蹤
 
圖文提供/嬰兒與母親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嬰兒與母親】有了孩子之後的忙碌生活,夫妻之間的溝通機會相對減少,應該把握機會有話就直說嗎?專家表示,正向、清晰的說出自己的需求,建立良好的溝通循環,有話直說是對的!

檢視相片
 
夫妻溝通該不該有話直說?這樣做育兒之餘,也能讓感情升溫

夫妻溝通常見阻礙

在溝通的過程中,有時候太迂迴並不是一種好的方式,有話直說其實沒有問題,但如果帶著情緒在裡頭,那就不一樣了,專業諮商心理師林萃芬表示,在諮商經驗中,經常看到關於夫妻間溝通的幾個阻礙如下:

阻礙1:情緒化表達,主題不清晰

「小孩的事你都不管,都是我一個人在管!」光是這句話就有非常多的溝通障礙在裡頭!不僅主題不清晰,講話的口氣跟情緒都讓對方覺得不舒服,對方會感覺好像都只有你一個人在做,我都沒有做!非常容易激怒對方,對方情緒馬上就起來了!

阻礙2:用抱怨的方式來贏得關懷

「你知不知道我帶孩子很累!」,「我每天在家帶孩子,快悶死了!」媽媽需要的其實是溫暖的回饋,但卻用負向的方式來吸引另一半的關心與注意,這樣很容易得到反效果,對方可能馬上回說:「我在外面工作不累嗎?不然我們來交換好了!我在家顧小孩,你去上班賺錢!」衝突於是發生。

檢視相片
 
夫妻溝通該不該有話直說?這樣做育兒之餘,也能讓感情升溫

阻礙3:反向作用的溝通

產後媽媽:「你累了吧?要不要回家休息?」先生回答:「你確定嗎?」產後媽媽:「我確定,因為醫療人員照顧我比你照顧的好,你可以回家休息。」結果先生就回家了。先生一走,媽媽就在月子中心裡哭泣。媽媽其實非常渴望對方的關懷,卻沒有說出自己的需求。又用了這樣的語言,非常容易誤導對方。

理解另一半的感受

夫妻在有了孩子之後,上述這些類型的溝通問題真的會多很多。因為在雙方都很疲憊的狀況下,的確較難有一個良好的溝通。林萃芬諮商心理師表示,自己就遇到好幾個當事人,都是剛生完小孩、還在坐月子的時候,就不顧自己身體的狀態,衝過來做諮商。想見她們的心理壓力有多大!林萃芬諮商心理師提醒:「一個女人剛當媽媽的時候,身心的負荷是非常大的,這樣的狀況下很需要別人的關懷。」

讓溝通達到最大效果

夫妻在有了寶寶之後,第一個睡眠一定被壓縮!此外,媽媽光是要不斷地餵奶,注意孩子的一舉一動,心理能量的耗損就很大。這個階段裡,如何營造一個正向、輕鬆的氣氛,又能快速且有效的進行溝通,是夫妻相處要多費心的部分。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19年3月號。www.mababy.com/knowledge-detail?id=8713

【延伸閱讀】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孕媽咪注意!中醫師告訴妳,懷孕後這7大類中藥不要碰

 
3.6k 人追蹤
追蹤
 
圖文提供/嬰兒與母親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嬰兒與母親】懷孕後最想知道的事,就是哪些東西不能吃,以及哪些東西可安全食用?中醫告訴妳,有一些食物和藥材千萬別嚐試,對母體和胎兒會造成傷害;有些藥材則能藥食兩用,讓妳吃對不出錯。

檢視相片
 
孕媽咪注意!中醫師告訴妳,懷孕後這7大類中藥不要碰

懷孕初期飲食避免過食肥膩與腥羶之物

第一孕期容易發生噁心嘔吐、胸悶不適的「妊娠惡阻」狀況,此時期的孕婦也因為隨著子宮變大而壓迫到膀胱,造成頻尿的狀況。

馬偕紀念醫院中醫婦兒科醫師洪晨昕提醒,此時期盡量不要吃太多肥膩與腥羶的飲食,包括太油膩、甜度過高或腥味太重的食物,糖分攝取過多容易造成孕婦有妊娠糖尿病的問題,寶寶也可能因為吸收過多糖分而長成巨嬰,引起孕婦日後生產的困難。所以第一孕期在飲食攝取均衡的前提下,盡量以天然、清淡的飲食為主。

請小心!這些中藥孕媽咪千萬不要吃

孕媽咪肚子裡有小寶寶,吃東西要非常小心,除了以上提及的食物類別盡量別吃,哪些類別的中藥材,對母體和胎兒不利,絕對不可以吃呢?

中藥1:活血祛瘀類

桃仁、紅花、三七、益母草等,這些中藥材活血祛瘀,孕媽咪服用後有流產、滑胎的風險。

中藥2:通經走竄類

皂莢、麝香等,這類中藥,容易造成孕婦氣行逆亂,傷及胎兒之氣,增加滑胎的風險。

檢視相片
 
孕媽咪注意!中醫師告訴妳,懷孕後這7大類中藥不要碰

中藥3:破氣、耗氣類

枳實、檳榔等。因孕媽咪要供給胎兒血液和營養,母體體質易脾胃虛弱,可能整個人會比較疲累、勞累,加了破氣、耗氣這些藥,會讓孕婦的氣更耗散,也更虛累和疲累。

中藥4:通利瀉下類

大黃、番瀉葉、蘆薈等,這些中藥比較滑腸、易刺激腸胃蠕動,而孕婦應盡量禁吐、禁瀉,拉肚子拉得太嚴重會影響胎兒,怕有脹氣、脫垂的情形。

中藥5:揮發油、生物鹼類

麻黃等,有發汗的功效,感冒時因熱積在身體、無法流汗排出,可能會使用到麻黃這類中藥材,但孕婦偏向陰虛、血虛體質,盡量別讓她發汗,以免間接影響體內水液的代謝。中醫將水液、津液統稱為陰,孕媽咪本身陰血較虛,耗散太多,對母體與胎兒不好。

中藥6:補益類或辛熱類

人參補氣、鹿茸補陽,懷孕時期身體偏熱,宜避免食用。而屬熱性的附子、肉桂,因孕媽咪身體陰虛、代謝率增加,多吃可能會有口乾舌燥的狀況,如果體內陰液不足,皮膚也會較乾燥,影響水液代謝的狀況。

中藥7:促進子宮收縮、刺激子宮類:

紅花、蒲黃、乳香、沒藥、大黃等,這些中藥會促進子宮收縮、刺激子宮,盡量不要食用。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19年3月號。www.mababy.com/knowledge-detail?id=8723

【延伸閱讀】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買嬰兒枕顧頭型?醫師曝「致命危機」

 
26k 人追蹤
追蹤
 
三立新聞網

記者張雅筑/綜合報導

許多家長為了讓孩子的頭型好看,擔心長期仰睡寶寶的頭會睡扁,所以除了讓孩子側睡、趴睡外,不少父母也會購買號稱能「塑造完美頭型」的枕頭,但這背後可能藏有「風險」?昨(13)日一名小兒科醫師發文提醒,他表示,自己的妹妹日前傳了網址說要買一款網路熱議的嬰兒枕給他女兒,醫師看完後氣炸,直呼「2歲以前嬰兒用枕頭會提高相當程度的窒息風險」,但他發現業者疑似用錯誤觀念誘導購買,所以決定發文呼籲家長們注意。

檢視相片

▲許多家長為了塑造寶寶的頭型,除了會讓孩子趴睡也會購買枕頭輔助。(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為了不讓孩子的頭型又扁又塌,家長們常常會購買號稱可以「塑造完美頭型」的枕頭輔助照顧寶寶的頭型,近來也有一團隊在網路上推廣自家嬰兒枕產品,宣稱可以讓寶寶睡得香甜,「能顧頭型又安全」,但看在專業小兒科醫師眼裡卻不是這樣的!從醫10年、在小兒科服務大約7年的陳醫師,昨日他在PTT上以「XX上的XX嬰兒枕有致命危機」為題發文,他表示,因為家人有意購買該枕頭給女兒當禮物,自己才進一步了解這款嬰兒枕頭,但赫然發現許多錯誤觀念,讓他氣得大罵,「賣商品我沒意見,用錯誤知識誘導別人購買、提高別人家小孩的死亡率,這我就完全無法接受!」

陳醫師表示,其實媽媽手冊上都有提醒嬰幼兒不用使用枕頭,再者現今所有文獻都有證實,所謂的防側翻、顧頭型全都無效,反而會徒增嬰兒窒息風險,甚至還有許多國家已禁止販售相關嬰兒枕頭產品,但仍有商人看準父母想替孩子顧頭型就棄小朋友的安全不顧,這樣罔顧人命的態度讓陳醫師相當憤怒、無言。針對近來網路熱議、在網路發起募資的這款嬰兒枕產品,陳醫師提出了幾點「打臉」,以下為大家整理出:

一、業者提出寶寶半夜哭鬧不睡覺和嬰兒枕好壞有關

陳醫師:嬰兒哭鬧原因很多,最主要都是生理性問題引起的,睡眠結構改變引起的微乎其微,「跟什麼鬼枕頭一點關係都沒有啦!」

二、使用該嬰兒枕寶寶可以睡得香甜

檢視相片

▲陳醫師指出,寶寶睡覺被抬高脖子,很可能影響其呼吸,嚴重恐導致缺氧。(圖/翻攝自PTT,照片經打碼處理)

陳醫師:從照片中可以看到嬰兒的頭部被抬高,下巴肉被擠出來,一旦嬰兒被抬高危險性相對提高,「你把嬰兒的呼吸道想成一根直的吸管,然後把這根吸管一端往上拉,吸管是不是會產生一個狹窄區,嬰兒呼吸道也一樣,而且他肌肉發育不完全,他吸不到空氣可能還無法大力吸,然後就缺氧了,好一點腦麻 差一點就SIDS。」

三、嬰兒枕脖子部位挖空能解決不能睡枕頭的問題,能護頭造型、能保護寶寶安穩正躺,不隨意滾動造成危險

陳醫師:嬰兒在會翻身之後根本無法控制他睡在什麼地方,使用一個會限制他翻身的產品,除了沒用外,也可能讓嬰兒在臉朝下時翻不回來。

四、滿三個月後寶寶會抬頭,因為頸椎開始前凸,建議家長加一片墊高片

陳醫師:小孩的脊椎大致上到6歲才會定型,「原本就已經夠危險了,還要再加高?」小朋友2歲後使用枕頭雖比較不危險,但其實仍不需要,「太早躺枕頭反而容易造成頸椎發育上的問題」。

陳醫師強調,專業醫師會建議嬰兒不要使用枕頭的根本原因是,「會提高嬰兒窒息猝死機率」,並不是業者斷章取義的「醫師不建議嬰兒使用枕頭,是因為嬰兒脊椎是直的」。陳醫師說,2歲以前的嬰兒使用枕頭確實會提高相當程度的窒息風險,自己身為救人的醫師,實在是看不下去,所以決定發文呼籲大家、告訴大家正確的觀念,「我不能放任這種東西在市面上流竄」。

業者被指控後也在官方臉書做出回應,業者強調,他們從頭到尾都沒有想隱瞞「2歲以前嬰兒用枕頭會提高相當程度的窒息風險」這件事,在產品頁或是影片都有明確提及這點。此外,業者更說,「針對窒息這一件事情,也特別在產品的布料上做了非常大的功夫,就為了解決這件事情!」業者說,他們特別選用了有良好透氣度的布料,為了就是避免窒息這件事,「這一點,其實只要拿到產品,遮住口鼻,就可以知道能不能暢快呼吸了。」

至於陳醫師指出的寶寶睡嬰兒枕頭部被抬高可能影響呼吸造成缺氧一事,業者表示,那是因為寶寶本來就有微微的雙下巴,「我們的倒凹型,就是為了讓寶寶頸部不被抬升,而設計出來的形狀,所以下面說的呼吸管等等的皆不成立,不會造成這種狀況。」而醫師直指該嬰兒枕是「標準殺嬰」,業者除了反駁該指控太嚴重外,更說,「我們非常盡力要改善產品本身呼吸的順暢度,就算遮住口鼻也能吸得到空氣,就是希望危險性可以再再降低。」最後關於建議家長在嬰兒3個月後加一片墊高片一事,業者表示是醫師誤會他們的用意,「我們並沒有說一定要多加墊高片,而是寶寶會抬頭後,請家長們視狀況可以多加一片。而後面的加高,也是為了延長枕頭的使用時間,讓枕頭價值更高。」

最後該家嬰兒枕業者強調,他們在嬰兒枕做了許多研究、努力,最後滿足家長不窒息、不影響頸椎、顧頭型、不悶熱、防水等需求設計出這款嬰兒枕,但現在遭到指控讓他們相當無奈,不過他們很樂意提供自己的產品給該醫師,「請您親眼幫我們看看,再為我們的產品做評價。」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醫生PTT怒斥嬰兒枕不肖廠商 寶寶怎麼睡?新生兒科主任給3意見

 
13 人追蹤
追蹤
 
林以璿

 

近日,PTT上一篇醫生批評嬰兒枕頭廠家的文章得到了極高的迴響,許多長輩為了寶寶以後的頭型好看,會透過調整寶寶睡姿,或是購買號稱有調整頭型效果的枕頭來讓寶寶使用,但其實這無形中增加了寶寶窒息的風險。

 

文中醫生怒批廠商為了販售嬰兒枕頭,傳達了錯誤觀念,讓家長誤以為寶寶哭鬧、頭型不好看,都是因為沒有枕頭而造成。但是寶寶太小開始使用枕頭,由於發育不完全,反而會造成許多安全隱憂。「賣商品我沒意見,用錯誤知識誘導別人購買、提高別人家小孩的死亡率,這我就完全無法接受,」醫生痛批。

台北慈濟醫院兒科部新生兒科主任趙露露表示,寶寶在1到1歲半左右,前囟門會逐漸閉合,在前囟門閉合之前,寶寶的頭部都還在成長,媽媽們不必急於在剛出生幾個月的時候就要幫寶寶「塑形」。「而且,其實影響頭型、頭部大小最大的因素,是爸爸媽媽的遺傳,」趙露露提到。

趙露露表示,臨床上不建議太小的寶寶使用枕頭,最主要是怕寶寶窒息。由於寶寶在6個月以前,頭的比例比較大,如果貿然使用枕頭,氣管容易被折到。「如果一定要使用枕頭,也請至少等到寶寶6個月以後,再購買嬰兒用的極薄枕頭,」另外,除了寶寶的枕頭,寶寶的床墊也要挑選比較硬的產品,避免寶寶因為趴睡,頭部陷到床墊中窒息。

防治寶寶窒息 爸媽請留意這3點

趙露露針對寶寶的睡眠情況,向爸爸媽媽給出了3點建議:

1.寶寶4個月以前,肌肉尚未成熟,還不會翻身;腦部的發育也還不成熟,即使是窒息了,寶寶的腦部也不會給出嘗試自救的指令。因此,4個月以前,一定不能讓寶寶趴睡,就算是側睡也要避免。

2.許多爸媽擔心寶寶夜間睡覺會著涼,因此會幫寶寶蓋厚被子。但是趙露露指出,厚被子也可能妨礙到寶寶呼吸,蓋被子的話要將被子蓋在肩膀以下,「現在也有許多防寶寶踢被子的產品,爸媽不必用蓋厚被子的方式來避免寶寶感冒。」

3.趙露露指出,不少爸爸媽媽會在寶寶的床上擺上許多娃娃,希望給寶寶營造溫馨的成長環境。目前市面上還有一款新手媽媽幾乎人手一隻的嬰兒音樂玩具,這種體積頗大的布偶會發出音樂跟燈光,十分吸引寶寶的目光。「不過如果床上的娃娃太多,或是娃娃壓到寶寶,也可能造成窒息,」趙露露表示,如果一定要放娃娃,也請放在床尾。

更多Heho健康網文章
大力搖晃寶寶變成植物人⋯醫師:這就是虐嬰!
嬰兒不會說話 媽媽怎麼判斷寶寶穿太多還是穿太少?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揭祕寶寶屁股上的青色胎記 專家:顏色越深越聰明!

  •  
  •  
  • A-
  • A
  • A+

記者張雅筑/採訪報導

許多寶寶剛出生時屁股上都會出現藍綠色類似瘀青的「胎記」,但隨著時間流逝,漸漸長大後,這個胎記就會慢慢地不見,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今日《三立新聞網》就要透過民俗角度和醫學角度來告訴大家這個胎記的緣由。就民俗角度來看,這其實寶寶在投胎時選擇自己媽媽時所留下的代價,顏色越深表示越聰明越有個性;而醫學角度的話,兒科醫師張鈺孜解釋,其實那是「蒙古斑」,是沉澱在皮膚的黑色素,長大後會消失,不需要做特別的處理。

寶寶、嬰兒、小寶寶/pixabay ID-1737015

▼▲許多寶寶出生時臀部上都會有類似瘀青的胎記。(上圖/翻攝自pixabay;下圖/翻攝自Mr·Jor微博)

寶寶胎記/翻攝自Mr·Jor微博 ID-1737009

相信許多爸爸媽媽都有印象,在寶寶剛出生時臀部都會有很明顯的藍綠色或是灰藍色的「胎記」,醫師都會笑笑表示不用太擔心,因為長大後就會自己慢慢不見,果不其然,這個印記通常在不知不覺中就消失,但到底為什麼絕大部份的寶寶都會有這個印記呢?究竟這個「胎記」對小朋友有什麼影響?首先我們先從民俗角度來解釋。對此,民俗專家楊登嵙表示,人們在轉世投胎時都要過奈何橋喝孟婆湯忘掉前世,然後再去投胎重新做人,但是很多人不願意喝,就會被陰間的使差拿棍棒驅趕、催促,而有些比較聰明的就會猶豫投胎,害怕選錯家庭,在這樣拖拖拉拉的狀況下也會被趕甚至被狠狠踢一腳,因此寶寶來到這個世界上時都會有一些「痕跡」。

楊登嵙說,其實某種程度可以解釋是投胎重生的代價,寶寶在選擇媽媽的時候被送子使差踢一腳幫忙,所以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灰綠色、青綠色類似瘀青的痕跡,「顏色越深的通常這個小孩比較有個性、主見、固執,當然也比較聰明,如果本身沒有的,通常個性比較溫馴,很少反抗。」但楊登嵙最後也說,這樣的痕跡嚴格來說不算是胎記,因為長大後就會不見,從命理學角度的話,其實對他往後的運勢也不會太大的影響,「只有那種會留一輩子的胎記,顏色比較深的那種,才會對人的運勢、面相有影響,就像痔那樣。」

至於醫學角度,台中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科醫師張鈺孜受訪時表示,確實坊間都會說是床母做記號,但其實是很單純的黑色素沉澱。張鈺孜解釋說,這樣的胎記在醫學上稱為「蒙古斑」,當寶寶在媽媽體內還是小胚胎時,黑色素從神經脊移動到表皮時,因為未能穿透表皮和真皮交界處,所以困在真皮深部,進而形成有點像瘀青的蒙古斑,所以寶寶出生時常常會發現臀部有這樣的印記、瘀青,但每個孩子的顏色深淺、形狀都不一樣,甚至有的寶寶是沒有的。

寶寶、嬰兒、小寶寶/pixabay ID-1737017

▲醫師表示,這種胎記稱為蒙古斑,通常寶寶長大後就會不見。(圖/翻攝自pixabay)

張鈺孜醫師表示,其實蒙古斑不只在臀部,通常寶寶的手臂和下腰椎的地方也很常見,但出現最多的地方是屁股,「通常小孩出生後2~3年就會消失,最晚的也有到5、6歲,少部分在青春期前。」而這樣的蒙古斑對小孩健康有無影響呢?張鈺孜強調,如果寶寶出生後有蒙古斑,媽媽也不必擔心或自責,因為這是胚胎本身在長大時就會經歷的一個變化,與母體無關,當然也不會有什麼不好的健康影響,更不需要做什麼特別的處理,「它自然而然就會不見、消失,平均10個小孩就有2、3個有這個情形,真的很常見。」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用的保養品安全嗎?研究:孕婦擦「這些保養品」...塑化劑恐讓胎兒過敏氣喘

 
1.8k 人追蹤
追蹤
 
陳稚華
檢視相片

許多女性愛用具有迷人香氣的清潔、保養品,但其中含有的塑化劑成分對人體並不健康,尤其孕婦使用更要注意。(圖片來源/tomon@photoAC)

 

「其實只要是變成乳液的東西,難保廠商在裡面添加塑化劑或是其他材料,才讓它變成乳液......」高醫大環境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高醫大附醫家醫科主治醫師吳明蒼表示。

 

許多女性愛用具有迷人香氣的清潔、保養品,以及幾乎每位孕婦都會擦妊娠乳液,國家衛生研究院團隊指出,為了香味持久,這些產品許多都添加了定香劑,而最常使用的定香劑就是鄰苯二甲酸二乙酯(DEP)塑化劑,這些都可能提高胎兒過敏體質風險。

到底生活中哪些常見產品對人體不好呢?

研究發現:這「2樣保養品」含最多塑化劑

從民國100年塑化劑事件發生後,隔年國衛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淑麗,與陽明大學、高雄醫學大學及慈濟大學合作研究,將個人護理用品分為「留滯型(即免沖洗型)」與沖洗型,於2012-2015年調查台灣北中南東10家醫院出生世代的1,676位母親,請這些受試者於懷孕期間使用11種個人護理用品的習慣,分析前、中、後3個孕期的尿液中鄰苯二甲酸酯代謝物濃度。

研究搭配問卷調查發現,增加留滯型個人保養品的使用頻率,會顯著增加尿液中DPE代謝物(MEP)的濃度。王淑麗指出,依使用頻率的4個級距(每個月使用1-3次、4-12次、13-24次、大於25次)來看,以唇膏為例,尿液中DEP代謝物MEP,每上升一個組別平均會增加13%;而使用精油的情況則更嚴重,可高出近22%,至於沖洗型個人保養品則多數無關連。

王淑麗表示,MEP不會累積於人體內,從追蹤型研究發現,其暴露可能與過敏性疾病有關,包括上呼吸道發炎、氣喘症狀及肺功能下降,至於對國人的影響,則需要再驗證。研究也發現,孕婦尿中塑化劑濃度與其新生兒臍帶血中濃度有關,若母親於孕期暴露於鄰苯二甲酸酯二乙酯,可能造成兒童過敏體質、哮喘等健康問題。這項研究成果於108年1月刊登於國際權威環境科學期刊《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檢視相片

增加留滯型個人保養品的使用頻率,會顯著增加尿液中DPE代謝物(MEP)的濃度。(圖片來源/王淑麗提供)

檢視相片

國衛院研究團隊調查全台1,676位母親,於懷孕期間使用11種個人護理用品的習慣,發現母親於孕期暴露於鄰苯二甲酸酯二乙酯,可能造成兒童過敏體質、哮喘等健康問題。(攝影/陳稚華)

「洗手」可降塑化劑濃度...醫師:這樣洗最有效

不過,研究也發現像是沖洗型的洗面乳,每週使用4次以上,能減少尿液中DPE代謝物的濃度27.6%,推估是洗臉過程同時洗手,能洗去殘留物、降低濃度。但使用洗髮精,卻發現尿液中DPE代謝物的濃度上升,可能與洗髮精為增添光澤、香味使用的部分成分相關。

吳明蒼表示,日常生活接觸到塑化劑的機會很多,通常如果來路不明的產品最好盡量不要用。而因為大部分的塑化劑都是屬於脂溶性的,跟皮膚接觸後用一般清水洗效果不佳,所以建議像小朋友常接觸到一些像玩具等塑化劑產品後,盡量要用肥皂加水去清理。「我們曾做過研究,只用清水大概只能去除10%病菌,如果用一般不加香精、普通的肥皂,去除率可以達到80-90%。」

他進一步指出,「坦白講,其實乳液多少都會加一些塑化劑成分,像以前的傳統肥皂其實就很好了,又便宜、也不需要什麼香氣,用這種傳統肥皂加水清洗反而最適合。」不過有些人擔心傳統肥皂清洗力道太強、皮膚反而會變粗?吳明蒼解釋,正常人不會每隔幾分鐘就洗手一次,不用擔心皮膚會變粗。

許多民眾也常問吳明蒼這個牌子的乳液或洗潔劑好不好,「其實這很難回答,因為這次沒問題、不代表下次也不會出問題,我覺得最好的做法還是要回歸天然、減少加工製品,這才是大原則。還是比較鼓勵用肥皂,因為在沒有加入特別的香精狀況下,肥皂比較不會添加什麼其他物質,乳液我們比較沒辦法管控。」

孕婦使用保養品必知「5大原則」

王淑麗也再次提醒懷孕婦女,使用保養品應注意:

1.懷孕婦女應避免過度使用留滯型皮膚調理劑
2.減少塗抹口紅和精油薰香
3.使用的洗髮精則留意成分
4.鼓勵懷孕婦女應注重臉部清潔及常用肥皂洗手,以減少塑化劑的暴露
5.使用這些個人保養護理產品時,應盡量避免使用具香味的產品


 

檢視相片

王淑麗也建議民眾購買保養品時注意上面的容器標示。(圖片來源/王淑麗提供)

「由於鄰苯二甲酸酯的暴露無法避免,且不像一些污染物容易在體內累積造成傷害,但若此短半衰期的物質暴露濃度高,可能會增加體內代謝的時間,建議降低個人照護用品的使用,以降低暴露劑量。」王淑麗也表示,對於進入體內的塑化劑,由於已代謝為親水性物質,可多喝白開水或運動流汗,有助經由尿液、汗液排出體外。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孕媽選這保養=擦塑化劑 傷寶寶健康

 
26k 人追蹤
追蹤
 
三立新聞網

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保養品香香的使用起來心情好?這些產品為維持香味,都加了塑化劑,懷孕婦女使用更要注意,以免折損寶寶未來健康。國內有項最新研究針對在孕期間使用11項個人護理用品的懷孕婦女進行分析發現,增加留滯型個人保養品的使用頻率,會導致塑化劑暴露,恐對胎兒將來發生哮喘、氣喘等疾病有關。

國家衛生研究院呼籲,懷孕婦女減少使用保養品,可降低鄰苯二甲酸二乙酯塑化劑暴露。(示意圖/pixabay)

愛美女性在挑選保養品時也會注重香味,不過妳可能不知道為了讓香味持久,這些產品都加了定香劑,而最常使用的定香劑也就是鄰苯二甲酸二乙酯(DEP)塑化劑。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淑麗與國立陽明大學、高雄醫學大學及慈濟大學合作研究,針對懷孕婦女使用保養品,與鄰苯二甲酸二乙酯塑化劑暴露的關係。

該研究參考國際文獻將個人護理用品分為留滯型(即免沖洗型)與沖洗型,於2012至2015年期間調查台灣北中南東10家醫院出生世代的1,676位母親,她們在懷孕期間使用11種個人護理用品的習慣分析前、中、後三個孕期的尿液中鄰苯二甲酸酯代謝物濃度,並搭配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增加留滯型個人保養品的使用頻率,會顯著增加尿液中DPE代謝物(MEP)的濃度。

保養品使用頻率依4個級距來看,每個月1至3, 4至12, 13至24,≥ 25次, 上述每上升一個組別,平均可增加13%,若使用精油則可高出近22%,至於沖洗型個人保養品則多數無關連。

王淑麗表示,MEP不會累積於人體內,從追蹤型研究發現,MEP的暴露可能與胎兒未來發生過敏性疾病有關,如上呼吸道發炎、哮喘、氣喘症狀及肺功能下降;至於對國人的影響,因為目前研究的樣本數不足則需要再驗證。

由於懷孕期間對於胎兒發育很重要,王淑麗也提到,許多研究已證實,懷孕期間暴露於鄰苯二甲酸酯,可能造成內分泌干擾等健康效應。

此外,該研究指出,洗面乳的使用頻率越高,量測到尿液中的塑化劑代謝物濃度反而低,可能是洗臉同時也洗去一些臉部個人護理用品,以及洗臉過程也同時洗手,因為過去已有研究證實洗手可降低塑化劑濃度。

由於鄰苯二甲酸酯的暴露無法避免,且不像一些污染物容易在體內累積造成傷害,但是若此短半衰期的物質暴露濃度高,可能增加體內代謝的時間。如何選擇保養品,減少塑化劑傷身的風險?王淑麗建議,懷孕婦女應避免過度使用留滯型皮膚調理劑;每日保養品總類相加不要超過6種;注重臉部清潔及常用肥皂洗手;減少個人照護用品的使用頻率,以降低暴露劑量;應盡量避免使用具香味的保養品。以及減少塗抹口紅和精油薰香,使用的洗髮精則留意成分,看是否含有塑化劑。

在生活習慣部分,研究團隊也建議,對於進入體內的塑化劑,由於已代謝為親水性物質,可以多喝白開水或運動流汗,均有助於經由尿液、汗液排出體外。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產後進補非吃麻油雞不可?營養師:香煎鮭魚越吃越瘦

 
3.5k 人追蹤
追蹤
 
華人健康網 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產後的媽咪體力透支,身體很虛弱,為了把生產時消耗的元氣給補回來,一般都會大進補,像是吃麻油雞,或是為了「發奶」,也會拼命吃花生燉豬腳。但是,傳統麻油雞、豬蹄這些被認為是產後補氣、產奶的最好食物,但也容易攝取過量油脂和熱量,結果反而愈補愈大洞。營養師建議聰明吃山藥雞湯,幫助產後傷口癒合、增加泌乳量,以及吃香煎鮭魚,讓人越吃越苗條!

檢視相片
 
剖腹產後的媽媽胃腸道功能還未恢復,不宜吃太多油膩的傳統麻油雞。

產後補充營養關鍵:蛋白質、膠質、高纖維

俗話說:「月內沒做好,呷老就艱苦」,坐月子是每個媽媽產後的共同經驗,傳統上認為大魚大肉才夠補,新光醫院營養課徐光華副主任表示,其實,只要選擇富含蛋白質、膠質、高纖維的食物,並且定時定量,就能在坐月子期間攝取足夠營養,而且越吃越苗條!

產後營養補充非常重要,除了要恢復體力、傷口復原,還要有額外能量去照顧小嬰兒與哺乳。所以,做月子餐須富含充足的蛋白質,以及足夠的維生素跟礦物質的餐點,讓媽媽能早日恢復體力,同時供給寶寶生長發育所需全營養。

山藥雞湯增加泌乳量 香煎鮭魚避免體內脂肪堆積

但是,切記不要盲補!麻油雞、豬蹄因為加入大量麻油、米酒烹調,一不小心會攝取過量油脂和熱量,尤其是剖腹產後的媽媽胃腸道功能還未恢復,不宜吃太多油膩的食物。徐光華副主任表示,不妨將傳統麻油雞改用山藥雞湯,將山藥跟雞肉一起燉煮,能補充大量的蛋白質,幫助產後傷口癒合,以及增加媽媽的泌乳量。

檢視相片
 
鮭魚所富含的油脂能協助穩定產後的情緒,而且常吃魚肉不容易引起體內脂肪的堆積。

另外,也適合烹煮香煎鮭魚,因為魚肉中蛋白質的結構鬆軟、肌肉纖維結構比較短,很容易被人體內消化和吸收,且鮭魚所富含的油脂能協助穩定產後的情緒,而且常吃魚肉不容易引起體內脂肪的堆積。

徐光華提醒,產後宜多攝取高纖維蔬果及膠質食物,高纖維和高蛋白食物一樣,有助於穩定血糖、增加飽足感。膠質食物的熱量低,營養價質卻很高,非常適合坐月子的媽媽食用,都是瘦身的好食物。

★營養不發胖月子餐食譜★

【挂綠香煎鮭魚】

鮭魚含有豐富的DHA,是很好的食材,魚肉很容易被人體內消化和吸收,因魚肉中蛋白質的結構鬆軟、肌肉纖維結構比較短,鮭魚所富含的油脂能協助穩定產後的情緒,而且常吃魚肉還不容易引起體內脂肪的堆積。

【白灼彩椒松板豬】

彩椒含有豐富的維他命C、矽等元素,豬肉是各種肉類中脂肪含量最高的,並且可以提供血紅素和鐵的吸收速率,這道菜主要是提升媽媽們的造血功能及預防掉髮、滋養髮根。

檢視相片
 
將山藥跟雞肉一起燉煮,能補充大量的蛋白質,幫助產後傷口癒合,以及增加媽媽的泌乳量。

【香菇山藥雞湯】

提供產後婦女補充大量的蛋白質,幫助產後傷口癒合,並增加媽媽的泌乳量與提升母乳的品質。

【福衣針菇水蓮捲】

水蓮是春天的盛品,口感清甜爽脆,這道菜主要是加強補充膳食纖維,幫助腸胃道蠕動,使排便順暢。

【紅藜榛果五穀飯】

紅藜含有離胺酸和膳食纖維,具有抗氧化能力。堅果含維生素E、不飽和脂肪酸,預防心血管疾病。

【桂圓紅豆紫米露】

這道菜可助媽媽們補充氣血,像是桂圓:補血、養血;紅豆和紫米都含豐富鐵質,有助補血。

【桃樛銀耳蓮子湯】

桃膠和銀耳都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可以加快受損組織的恢復,適合孕婦產後恢復身體食用。

【延伸閱讀】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孩子出生後太太不再溫柔?創造幸福家庭,丈夫可以這樣做…

 
3.5k 人追蹤
追蹤
 
圖文提供/世茂出版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世茂出版】對媽媽的尊重有助孩子的情緒穩定

「育兒爸爸」在日本已經成為稀鬆平常的一個詞。一般的認知是爸爸參與育兒的積極程度,和媽媽與孩子幸福指數呈正比。不過,根據我們的研究室所進行的調查,實情似乎並沒有那麼單純。

檢視相片
 
為什麼孩子出生後太太不再溫柔?創造幸福家庭,丈夫可以這樣做…

爸爸參與育兒的真正重點是夫妻關係。即使爸爸積極參與,卻老是挑媽媽的毛病,例如教育方式或日常照料的流程等,反而會造成媽媽的壓力。抱著「雖然感謝另一半照顧孩子」的想法,實際上卻覺得很困擾的媽媽並不在少數。情況嚴重的家庭,甚至會出現爸爸誤以為「挑剔妻子的做法是好事」。

妻子如果遇到這種先生,心情無疑會非常鬱悶,覺得被壓得喘不過氣。以結論而言,對孩子的成長會造成負面影響。說得具體一點,孩子容易變得纖細敏感、無精打采。或許很多人沒想到,爸爸一個人的態度,竟然對孩子的成長產生如此大的影響。

若追根究柢,為什麼會有一部分的爸爸,明明沒有惡意,卻會讓媽媽產生壓迫感呢?大多數的男性,因為腦部的結構所致,集中於「工作任務」的部分容易變得活絡。對育兒愈是熱心的爸爸,愈容易出現「一定要把孩子照顧到最好!」的傾向。問題是為了達成目標而全力以赴的同時,負責察言觀色的「猴腦」容易停滯。結果造成爸爸不自覺向媽媽採取咄咄逼人的態度,不斷向她下指示「你不覺得這麼做比較好嗎、不要那樣做比較好嗎」。這時,大多數的爸爸都深信自己的作法絕對正確,認為「我是在幫助你把孩子教得更好,所以你應該要感謝我」。但是抱著這樣的心態,只會更不容易察覺媽媽真正的心情。

為了提升孩子的教養品質,在夫妻關係方面,最重要的必要條件是爸爸對媽媽的尊重。根據我們的調查(摘錄自作者指導的博士論文∕五味美奈子.目前擔任浦和大學兒童學系專任講師。),只要媽媽覺得「孩子的爸很尊重我!」單憑這一點,孩子出現問題行為的機率不但大幅降低,情緒也能保持穩定。所以,請爸爸在追求「完美育兒」之前,先重視媽媽的感受。

檢視相片
 
為什麼孩子出生後太太不再溫柔?創造幸福家庭,丈夫可以這樣做…

另外要注意的是,不僅限於夫妻關係,有關「是否受到重視」這點,男性和女性的認知會出現落差。雙方認知的落差難以避免,但是,爸爸該怎麼做才好?接下來會為爸爸逐一介紹,總之,請以保持夫妻良好關係為最大前提。根據我們的調查,如果媽媽有感覺到「爸爸為了我付出許多」,同時爸爸沒有施恩心態「我為了媽媽努力做了很多事」,媽媽就能確實感受到「爸爸很重視我,我覺得受到尊重」。換句話說,爸爸以謙虛的態度「我還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夠好」,同時盡可能地提供媽媽協助應該是再好不過。

最令人惋惜的莫過於爸爸得意忘形,不自覺流露出「我幫了你大忙」的態度。即使實際上付出很多,但只要爸爸有這種想法,媽媽自覺受到重視的感覺也會跟著打折扣。所以請爸爸提醒自己,不要表現出「我這個大忙人還特地來幫你」的施恩態度。

當然,最糟糕的情況是爸爸沒有參與育兒的意願。唯有爸爸打從心底認為「我也能夠享受到教養孩子的樂趣,真是太感恩了」,不僅爸爸本身,媽媽和孩子也會覺得幸福。請爸爸務必記住,心念一轉,就能帶給全家人幸福快樂。

經常說感謝的話

讓夫妻成為「經營家庭」的共同夥伴

並不是只要有血緣和親情,家庭就會自動充滿幸福。比血緣和親情更重要的是信賴。那麼,信賴從何而生呢?信賴的第一步始於大家擁有共同的目標。以夫妻而言,「白頭偕老」就是最初的目標。有了孩子之後,則有了「教出好孩子」的遠大目標。等到孩子懂事之後,由父母、孩子攜手打造「幸福的家庭」就是每個家族成員的共同目標。那麼,父母為了成為共同經營幸福家庭的夥伴該怎麼做呢?根據我的實驗室所進行的研究,得知幾個方法。爸爸可利用這些方法討媽媽歡心,而且效果很好。

檢視相片
 
為什麼孩子出生後太太不再溫柔?創造幸福家庭,丈夫可以這樣做…

首先,爸爸在日常生活中,三不五時在口頭上向媽媽表達感謝。對我們每個人而言,自己的存在若能讓重要的人感到喜悅,一定會感到很自豪。自己的存在能夠獲得別人的感謝,對當事者本人而言就是最大的喜悅。所以,請務必把內心的感謝說出口。

相對的,收到禮物所得到的喜悅則是來得也快,去得也快。根據我們以正忙於育兒的媽媽為對象,針對「爸爸的哪些行為讓你覺得自己受到重視」所進行的調查,各位媽媽的回答並沒有包括「送禮物」。但是,針對爸爸「為了表示自己很珍惜妻子所做的事情」所進行的調查當中,「送禮物」卻是出現頻率很高的回答。當然了,媽媽並不討厭收到禮物,但是忙於照顧孩子的媽媽真正想要的另有他物。

其中之一便是剛才提到的爸爸口頭上的感謝。小孩是很麻煩的生物,而且大多任性不聽話,但卻一定要仰賴媽媽的照顧。更無奈的是,即使媽媽為了孩子再努力,照顧得無微不至,也聽不到孩子說一聲謝謝。如果依照母性本能的理論,「母親照顧孩子會感到喜悅」「只要看到孩子的臉龐就覺得幸福」,但實際上,只有這些並不足以成為讓媽媽支撐下去的原動力。照顧孩子是勞心費力的工作,既要應付孩子鬧脾氣大哭大叫,還得在孩子闖禍後負責收拾殘局。即使俗話說為母則強,但媽媽也會有傷心、難過的時候。

在媽媽心力交瘁的時候,能夠替媽媽加油打氣的就是爸爸。這時,爸爸不可搞錯重點,你要感謝媽媽的原因並非「你幫忙照顧孩子」,而是針對「感謝能和你相遇」「感謝你能和我結婚」「謝謝你替我生了可愛的孩子」等媽媽存在的本身表達感謝。如果把感謝的焦點放在「照顧小孩」,會讓媽媽覺得不開心「難道我是生孩子的機器嗎?」反而悲從中來,那就適得其反了。如果要針對育兒表示感謝,不妨用「如果換是我就辦不到,但你可以做得那麼好,太厲害了!」表示,讓媽媽感受到你對她的肯定。

把感謝的話直接說出口,爸爸或許會覺得有點難以啟齒,但心裡的想法若是沒有說出口就無法傳達。即使覺得不好意思,請還是勇敢說出口。「既然都是家人,不必說出口也知道」這種想法是幻想。請多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

當然,溝通是雙向的,所以媽媽也要向爸爸表示感謝。為了經營幸福的家庭,爸爸努力在外面工作打拼。建立彼此互相感謝的關係,是創造幸福家庭的第一步。

本文出自世茂出版《最高教養法:認知心理專家教你把握孩子發育關鍵期》一書

【延伸閱讀】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麼小聽得懂嗎? 專家揭「親子共讀」如何刺激大腦發展

 
503 人追蹤
追蹤
 
陳 鈞凱
 
▲親子共讀可以讓寶寶感受溫暖及愛。(照/奇美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從政府、學校到圖書館,在台灣,近幾年吹起一股鼓勵父母與孩子一起閱讀的「親子共讀」風潮,但究竟「親子共讀」好處在哪裡?奇美醫學中心母嬰醫療團隊表示,在懷孕期間可以讓腹中寶寳透過聽覺刺激大腦發展,促進語言學習能力;出生後也能因為父母親的語調聲音幫助寶寶建立安全感、情緒更穩定。…

▲親子共讀可以讓寶寶感受溫暖及愛。(照/奇美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從政府、學校到圖書館,在台灣,近幾年吹起一股鼓勵父母與孩子一起閱讀的「親子共讀」風潮,但究竟「親子共讀」好處在哪裡?奇美醫學中心母嬰醫療團隊表示,在懷孕期間可以讓腹中寶寳透過聽覺刺激大腦發展,促進語言學習能力;出生後也能因為父母親的語調聲音幫助寶寶建立安全感、情緒更穩定。

研究顯示,孩子的早期經驗,將影響他的一輩子,所以專家提醒,父母跟孩子共讀會影響他對閱讀的態度和印象,甚至可從親子共讀的親密過程中,感受到溫暖與愛。

奇美醫學中心護理部督導張愷芳表示,早期的親子共讀可促進嬰幼兒閱讀與學習能力及語言發展,更可以達到更好的親子互動,研究就發現,及早養成閱讀習慣、且喜歡閱讀的孩子,能夠從閱讀中獲得想像力的啟發與創造力的培養。

這麼小,聽得懂嗎?是不少父母最初的疑惑。以奇美醫學中心為例,目前在產前門診、產後病房、嬰兒室、病嬰室、兒科病房及兒科加護病房都設立了「親子共讀」童書專區提供前來陪伴孩子的家屬使用。

張愷芳說,其實親子共讀最重要是「共」字,也就是分享的親子互動,尤其當父母在為孩子朗讀童書時,往往為了表達其意境,會放慢語調,而溫柔喜悅的聲音能幫助寶寶建立安全感、情緒更穩定,甚至激發出孩子趣味反應。

去年7月迄今,奇美醫學中心母嬰照護團隊自產前門診、產後病房及嬰兒室共推展1600人次,甚至若遇到早產或病情需要被迫母嬰分離的寶寶,醫護更是鼓勵家屬於陪伴時間執行。

奇美醫學中心護理部4A加護病房護理長陶菁說,不少早產寶寶,即透過爸媽的每次撫觸、每聲輕柔的叫喚及說故事時光,無形中減輕了孩子以及家長兩方面因母嬰分離的無助、擔憂與壓力。

照片來源:奇美醫院提供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cnewscom2016@gmail.com,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然產還是剖腹產?準媽媽應該要怎麼做選擇呢? 2018-11-06|醫生說, 頭條, 最新文章, 熱門推薦, 健康新知, 母嬰照應 「懷孕」是每個家庭的大事,尤其目前社會普遍少子化,更是格外看重每一胎的照顧保護。除了各種懷孕篩檢,最終,孕婦都會面臨一項選擇-妳要自然產還是剖腹產? 亞東紀念醫院生殖醫學科主任盧信芬指出,醫策會曾提出,希望大醫院的剖腹產比例控制在35%左右,以亞東醫院為例,大約有1/3的孕婦會選擇剖腹產。 自然產 VS 剖腹產 註:「吃全餐」指的是自然產陣痛後臨時改成剖腹產,既要忍受陣痛,又要挨刀。 盧信芬分析了剖腹產與自然產的優缺點,她表示,整體來說,婦產科醫師以及國際醫療單位都比較推薦產婦使用自然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自然產的產後復原要快得多,而且開刀除了麻醉風險,還要擔心出血問題、傷口沾黏問題。 「自然產產後恢復快,而且妳以後還要生幾胎,基本上也不會有問題,但如果第一胎是剖腹產,之後都要使用剖腹產,肚子開合太多次,器官沾黏問題會比較多。」 而且,剖腹產麻醉也是風險,如果因為胎心減速、大出血,或是生不下來選擇緊急剖腹產,孕婦要面臨的危險就更高了。「麻醉藥可能會影響到胎兒,有些剖腹產的嬰兒,剛出生的時候也比較不哭。」最近也有研究報導指出,剖腹產的嬰兒,大腦發育可能較自然產嬰兒差。(相關文章可見《能自然產就別剖腹!最新研究指出 自然產的孩子大腦發育較好》) 自然產比較好,為什麼還有人選擇剖腹產? 「除了一些胎位不正、胎兒過大的案例,我們通常都會建議孕婦選擇自然產。但是現在很多孕婦怕痛,傾向選擇剖腹產,」盧信芬表示。而且,有些孕婦也會擔心自然產到一半生不下來,被緊急改為剖腹產,這樣要痛兩遍,既要忍受陣痛、還要忍受挨刀的風險,還不如一開始直接選擇挨刀。 另外,現在孕婦的平均年齡越來越高,再加上大家都長時間坐在辦公室,長期缺乏運動,「35歲以上、缺乏運動的高齡產婦,你想要求她自然產,她也沒有這個力氣。」 盧信芬表示,究竟要自然產還是剖腹產,選擇權其實都在孕婦,因此,孕婦可以評估自己的體力、未來家庭規劃來做選擇。盧信芬也提醒,如果選擇自然產,可以做一些骨盆運動,為生產做準備。 延伸閱讀: 能自然產就別剖腹!最新研究指出 自然產的孩子大腦發育較好 寶寶生得多 媽媽癡呆風險增高70%! 孕婦生產不是只有上產檯 還有這種選擇! 有一天將面對生產卻沒有醫生接生 4位婦產科醫師守護全縣孕產婦 文/林以璿 圖/許嘉真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原網址: https://heho.com.tw/archives/26917
Copyright © HEHO 更多健康:https://heho.com.tw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職場媽媽想要餵母乳 這些母乳保存方法要注意! 2019-02-27|頭條, 最新文章, 熱門推薦, 健康新知, 母嬰照應 母乳中有獨一無二的營養成份,仍是許多配方奶粉無法製造的,近年來各界不斷推廣母乳的餵養,就是因為各項研究都指出,母乳真的是好處多多。 一般來說,餵母乳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親餵母乳,指母親用乳房直接哺育寶寶;另一種是瓶餵母乳,指母乳擠出來放在瓶子裡餵養孩子。但是,大多數的上班族媽媽都沒辦法做到親餵母乳,所以如何正確的收集、保存母乳,就變得十分重要。 預留2個星期調適期 建議準備回到職場到媽媽,在上班前1-2星期,給寶寶奶瓶當玩具,讓他開始熟悉奶瓶。產假結束前一週,開始調整作息,定時擠奶,避免剛回到職場時因工作壓力而導致母乳量減少。 開始上班後,要定時擠奶,不必等到奶脹才擠,如此才不致使乳汁退掉。擠奶時用大拇指及食指輕輕地往胸壁內壓,避免壓太深,阻塞輸乳管;以大拇指及食指相對,壓住乳頭及乳暈後方,反覆壓放;一邊乳房至少擠3-5分鐘,直到奶流變慢,然後擠另一邊,如此反覆數次。 常有長輩們認為初乳是不營養的,必須丟棄,但是剛擠出來的初乳是最有營養,含有豐富的抗體,所以並不需要丟棄。 消毒保存很重要 由於瓶餵的母乳不是馬上給寶寶吃,保存時的消毒、冷藏步驟就非常重要。消毒方面,可使用奶瓶消毒鍋插電消毒,比較簡便;或是將奶瓶加冷水煮沸消毒,水沸後算起,玻璃類10-15分鐘;塑膠類3-5分鐘,即可消毒完全。 每一次兩側的母乳可以一起收集,但是不要將不同次的母乳放在一起。千萬不要因捨不得,而將兩三次的母乳放在一起,這會使細菌滋生,反而對寶寶不好。 母乳室溫下可放多久?  擠出的母乳放在室溫下可存放8小時;放在冰箱的冷藏室中可保存7天;如在冷凍室中可保存3~6個月。如果解凍後的母乳,在寶寶未曾喝的狀況下,可在冰箱的冷藏室中存放24小時。媽媽們並不需要另買一台冰箱來保存母乳,不過先將冰箱清理乾淨,避免將一些食物與母乳放在一起,而產生怪味道。母乳也不要放在冰箱門的那一側,容易因為冰箱門的開關而縮短保鮮期。 如何加熱母乳? 當寶寶要喝奶時,將冷藏過的母乳於常溫下退涼,或是隔水加熱放在溫熱水中(不超過60度),水位不超過瓶蓋,輕輕的搖晃,讓奶水溫度平均回溫並使脂肪混合均勻;冷凍過的母乳,則可在冷藏室逐漸解凍,或是在流動的溫水下解凍。 另外必須注意的是,已回溫的母乳,就算寶寶沒有吃完,也不能都再冰凍保存了,畢竟,寶寶抵抗力較弱,如果喝到不新鮮的母乳,出現腹瀉的情況就不好了。 延伸閱讀: 都是餵母乳 親餵還是瓶餵 寶寶腸道菌有差別! 新手媽媽乳房腫痛 原來是「乳腺炎」作怪! 嬰兒不會說話 媽媽怎麼判斷寶寶穿太多還是穿太少? 文/林以璿 圖/許嘉真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原網址: https://heho.com.tw/archives/40450
Copyright © HEHO 更多健康:https://heho.com.tw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嬰兒不會說話 媽媽怎麼判斷寶寶穿太多還是穿太少 2019-02-20|醫生說, 頭條, 最新文章, 熱門推薦, 健康新知, 母嬰照應 剛出生的嬰兒不會說話,無法自己表達熱了還是冷了,新手爸媽因為害怕嬰兒穿太少,造成受涼、感冒,常常會幫嬰兒穿上太多的衣服,這時候就容易因為過熱、流汗,產生痱子、濕疹等症狀。 如何幫嬰兒穿衣服?台北慈濟醫院新生兒科主任趙露露建議,可以依年齡、體溫、天氣這三點,來判斷該怎麼穿著。 「每位嬰兒都有獨特個性,活動力也不同,不同年齡有不同的穿著方式,無法一概而論,」大致上來說,趙露露建議,嬰兒出生後1個月,活動量少,多以方便穿脫的紗布衣為主;2到3個月,活動量變多,則以俗稱的包屁衣或兔兔裝較為合適。材質上選擇以透氣、吸汗、有彈性,展延性大的純棉材質,並以嬰兒活動方便為主。 趙露露提醒,家長擔心嬰兒四肢冰冷或抓傷自己的臉,而讓孩子戴上手套,但出生後4個月,正是嬰兒手部發展的時期,戴上手套,無疑是減少觸感和刺激的機會,阻礙發展。另外,4到6個月,嬰兒開始學習翻身,穿得太過緊、太過厚重,會讓翻身變得困難,也會阻礙肢體的發展。 以溫度計衡量嬰兒穿著 體溫方面,傳統以手感溫的方式,雖然方便,並不準確,最好的方式,還是要用體溫計測量,並依據天氣的狀況來判別嬰兒穿著是否合適,亦可用空調改變環境溫度。 一般來說,嬰兒正常體溫介於36.5℃至37.5℃之間,超過這範圍,代表體溫可能較高,需要減少身上的衣著;反之,體溫太低,則需增加衣著。有些爸媽怕孩子著涼,大熱天也包得緊緊,造成嬰兒痱子甚至濕疹的症狀發生,原本擔心嬰兒會受涼生病,卻因而長出疹子,得不償失。 延伸閱讀: 2歲兒還不會叫爸媽!小兒科醫師楊晨教你一招檢查發育遲緩 寶寶喝母奶愛咬乳頭,媽媽應該怎麼辦? 寶寶的便便裡有血絲!嬰兒牛奶蛋白過敏應該怎麼辦? 寶寶半夜哭鬧爸媽好崩潰 原來是因為這3個原因 寶寶歪頭不是撒嬌是疾病!父母別錯過6個月黃金治療期 文/林以璿 圖/許嘉真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原網址: https://heho.com.tw/archives/39908
Copyright © HEHO 更多健康:https://heho.com.tw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都是餵母乳 親餵還是瓶餵 寶寶腸道菌有差別! 2019-02-27|頭條, 最新文章, 熱門推薦, 健康新知, 母嬰照應 許多研究都指出寶寶吃母奶的好處多多,媽媽們為了給寶寶們最好的,也是盡力拉長餵母奶的時間,希望寶寶能夠聰明健康。不過,近期一項發表在《Cell Host & Microbe》上的研究指出,就算是餵母乳,餵養的方式不同,母乳中的菌類組成也會受影響。 過去人們一直認為母乳是無菌的,後來發現母乳中含有微量的細菌。雖然目前還不清楚乳汁的微生物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但有兩種理論可以解釋它的起源:一種​​理論認為它起源於母體乳腺;而另一種理論認為它是由嬰兒口腔微生物群逆行接種引起的。 乳汁微生物有助於建立嬰兒腸道微生物群,這一過程的中斷或缺失,可能會改變嬰兒的微生物群,進而導致過敏、氣喘和肥胖等慢性病的機率增加。 瓶餵母乳嬰兒氣喘風險較高 一般來說,餵母乳主要可以分為2種方式,一種是親餵母乳,指母親用乳房直接哺育寶寶;另一種是瓶餵母乳,指母乳擠出來放在瓶子裡餵養孩子。研究人員發現,瓶餵與潛在的高致病菌有關聯。 論文的第一作者Shirin Moossavi指出,「瓶餵乳汁的潛在病原體,增加了嬰兒患呼吸道感染的風險,這可能解釋了為什麼與直接母乳餵養的嬰兒相比,間接母乳餵養的嬰兒患氣喘的風險更高。」 當然,要驗證這一情況是否屬實,還需要進一步研究。研究人員將繼續探索乳汁微生物的組成和功能。除了細菌,他們還會對乳汁樣本中的真菌進行分析,研究乳汁微生物如何影響嬰兒的腸道微生物群以及嬰兒的發育和健康。 參考資料:Human Breast Milk Microbiome Affected by Mode of Feeding 期刊小檔案:《Cell Host & Microbe》是《Cell》出版集團旗下子刊,《Cell》為一份同行評審科學期刊,主要發表生命科學領域中的最新研究發現。《Cell》刊登過許多重大的生命科學研究進展,與《Nature》和《Science》並列,是全世界最權威的學術雜誌之一。 延伸閱讀: 母乳要餵多久?寶寶喝多少奶才夠?醫生與衛教師幫妳解答! 研究指出:純母乳餵太久也不好 會影響寶寶腸道菌發育! 寶寶該怎麼食用副食品?台北慈濟醫生給出4項建議 文/林以璿 圖/許嘉真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原網址: https://heho.com.tw/archives/40397
Copyright © HEHO 更多健康:https://heho.com.tw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分娩減痛針 讓產婦不再痛不欲「生」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張本篤/台南報導

圖:成大醫院麻醉科董盈秀醫師

醫生問診時,對於疼痛的分級就是以生產時的產痛為10分,接下來依序遞減的問病人大概是「幾分痛」,可見得產痛是所有疼痛中最劇烈的。但是隨著減痛針施打技術的進步,生孩子的「滿分痛」,已經可以不那麼慘,產婦也可以考慮減痛分娩喔。

成大醫院麻醉部董盈秀醫師表示,基本上,減痛分娩是用於自然產的媽媽,在產程開始至寶寶生出的10~14小時的第一產程中,幫助她們度過宮縮痛的技術。近20年,減痛針施打技術的進步,及減痛對媽媽寶寶研究上開始有許多好的結果,因此接受減痛分娩的產婦越來越普遍。

產痛,是疼痛裡很劇烈的痛,而且是漸進地、越來越密集的痛。從子宮開始規律收縮的待產開始是微微的痛,到子宮頸全開要生時的密集宮縮痛,有產婦形容就像是被卡車輾過。然除此之外,還有寶寶通過陰道的擴張撕裂痛,一直要到胎盤娩出、會陰部傷口縫合,慘痛的一「生」才算結束,以往也有產婦因為痛太久,痛到受不了,最後要求改為剖腹產。

減痛針的施打成功率有98~99%,董盈秀醫師說,剩下的1%可能是埋減痛軟管時送入位置不對或不理想;因此,麻醉科醫師在放置軟管時會先施打第一次的止痛藥物,以為位置及效果的確認,如若位置不佳會予以調整。一個位置好的減痛軟管在待產時,可減輕產婦7~8成的疼痛。

很多媽媽會問「我適不適合打減痛分娩?怎麼打?」董盈秀醫師表示,當媽媽已進入規律宮縮住院待產,產科醫師會先評估媽媽及寶寶的狀況是否特殊,此時媽媽有意願減痛分娩,產科醫師會通知麻醉科醫師來做評估,包括:

1、媽媽的凝血功能檢查。

2、媽媽的配合度,需要側躺及彎曲背部,才能於下背部的脊椎間隙埋入軟管;3、BMI指數,關鍵在減痛針的深度只有8公分,若背部深度超過,就沒辦法打到位置了。

自己生產時也做了「減痛分娩」的董盈秀醫師指出,打完減痛針的媽媽通常痛感會減輕,但還是會感受到子宮收縮時的緊繃,不過活動不受影響,所以不用擔心生寶寶時不知如何配合宮縮出力,讓媽媽可以維持正常的生產產程。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然產如卡車輾過 醫:可減痛分娩

 
4.5k 人追蹤
追蹤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生孩子的痛,據醫學上分析是0-10分裡的「滿分痛」,是不是有產婦在生產當下感到痛不欲「生」,只有當事人知道。但其實,生小孩也可以不那麼慘痛,成大醫院麻醉部醫師董盈秀建議,可以考慮減痛分娩。

自然產痛不欲生 減痛生產漸普遍

董盈秀表示,基本上,減痛分娩是用於自然產的媽媽,在產程開始至寶寶生出的10~14小時的第一產程中,幫助她們度過宮縮痛的技術。近20年,減痛針施打技術的進步,及減痛對媽媽寶寶研究上開始有許多好的結果,因此接受減痛分娩的產婦越來越普遍。

產痛,是劇烈疼痛之痛,而且是漸進地、越來越密集的痛。從子宮開始規律收縮的待產開始是微微的痛,到子宮頸全開要生時的密集宮縮痛,有產婦形容就像是被卡車輾過。除此之外,還有寶寶通過陰道的擴張撕裂痛,一直要到胎盤娩出、會陰部傷口縫合,慘痛的一「生」才算結束。過去也發生過有產婦因為痛太久,痛到受不了,最後要求改為剖腹產。

減痛成功率99% 痛感減少7-8

施打減痛針成功率有98-99%,董盈秀說,剩下1%可能是埋減痛軟管時送入位置不對或不理想;因此,麻醉科醫師在放置軟管時會先施打第一次的止痛藥物,確認位置及效果,如若位置不佳會予以調整。一個位置好的減痛軟管在待產時,可減輕產婦7-8成疼痛。

注意減痛限制 不影響生產

很多媽媽會問「我適不適合打減痛分娩?怎麼打?」醫師表示,當媽媽已進入規律宮縮住院待產,產科醫師會先評估媽媽及寶寶的狀況是否特殊。此時媽媽有意願減痛分娩,產科醫師會通知麻醉科醫師來做評估,包括媽媽的凝血功能檢查;媽媽配合度,需要側躺及彎曲背部,才能於下背部的脊椎間隙埋入軟管;BMI指數,關鍵在減痛針的深度只有8公分,若背部深度超過,就沒辦法打到位置了。

自身生產時也做了「減痛分娩」的董盈秀指出,打完減痛針的媽媽通常痛感會減輕,但還是會感受到子宮收縮時的緊繃,不過活動不受影響,所以不用擔心生寶寶時不知如何配合宮縮出力,讓媽媽可以維持正常生產。

【延伸閱讀】晚期肺癌用藥得當 延命更顧生活品質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痛不欲「生」? 一次搞懂什麼叫做減痛分娩

 
490 人追蹤
追蹤
 
陳 鈞凱
 
▲痛不欲「生」?其實生小孩可以不用這麼慘痛。(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痛到不想生了啦!是不少自然產媽媽常掛在嘴邊的痛苦經驗,生孩子的痛,根據醫學上的分析,正是0到10分裡的「滿分痛」,但其實生小孩也不一定要這麼慘痛,麻醉醫師強調,其實準媽媽們可以考慮減痛分娩,以利度過宮縮痛。 什麼是減痛分娩?成大醫院麻醉部醫師董盈秀表…

▲痛不欲「生」?其實生小孩可以不用這麼慘痛。(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痛到不想生了啦!是不少自然產媽媽常掛在嘴邊的痛苦經驗,生孩子的痛,根據醫學上的分析,正是0到10分裡的「滿分痛」,但其實生小孩也不一定要這麼慘痛,麻醉醫師強調,其實準媽媽們可以考慮減痛分娩,以利度過宮縮痛。

什麼是減痛分娩?成大醫院麻醉部醫師董盈秀表示,減痛分娩是用於自然產的媽媽,在產程開始至寶寶生出的10到14小時的第一產程中,幫助她們度過宮縮痛的技術;近20年,由於減痛針施打技術的進步,接受減痛分娩的產婦越來越普遍。

媽媽們得先了解什麼是產痛,這種劇烈的痛,屬於漸進、越來越密集的痛,從子宮開始規律收縮的待產,一開始是微微的痛,到子宮頸全開要生時,密集而來的宮縮痛,甚至有產婦形容就像是被卡車輾過。

董盈秀說,生產過程的痛不只如此,還有寶寶通過陰道的擴張撕裂痛,一直要到胎盤娩出、會陰部傷口縫合,慘痛的過程才算結束,過去臨床常發生有產婦因為痛太久,痛到受不了,最後要求改為剖腹產。

董盈秀強調,減痛針的施打成功率約98到99%,剩下的1%,可能因埋減痛軟管時送入位置不對或不理想;因此,麻醉科醫師在放置軟管時會先施打第一次的止痛藥物,對位置及效果進行確認,再予以調整,一個位置好的減痛軟管在待產時,可減輕產婦7到8成的疼痛。

我適不適合打減痛分娩?怎麼打?是不少媽媽的疑問。董盈秀說,當媽媽已進入規律宮縮住院待產,產科醫師會先評估媽媽及寶寶的狀況是否特殊,此時媽媽有意願減痛分娩,產科醫師就會通知麻醉科醫師來評估。

自己生產時也做了「減痛分娩」的董盈秀指出,打完減痛針的媽媽通常痛感會減輕,但還是會感受到子宮收縮時的緊繃,活動不受影響,所以不用擔心生寶寶時不知如何配合宮縮出力,一樣可以維持正常的生產產程。

照片來源:翻攝自Pixabay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cnewscom2016@gmail.com,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痛不欲「生」?「減痛分娩」可減少8成生產疼痛!

 
2 人追蹤
追蹤
 
林以璿

 

生孩子的痛,據醫學上的分析是0~10分裡的「滿分痛」,是不是真的有產婦在生產當下真的感到痛不欲「生」,只有當事人知道。但其實,生小孩也不一定要那麼慘痛,可以考慮減痛分娩喔!

 

成大醫院麻醉部醫師董盈秀表示,基本上,減痛分娩是用於自然產的媽媽,在產程開始至寶寶生出的10~14小時的第一產程中,幫助她們度過宮縮痛的技術。近20年,減痛針施打技術的進步,及減痛對媽媽寶寶研究上開始有許多好的結果,因此接受減痛分娩的產婦越來越普遍。

產痛,是疼痛裡很劇烈的痛,而且是漸進地、越來越密集的痛。從子宮開始規律收縮的待產開始是微微的痛,到子宮頸全開要生時的密集宮縮痛,有產婦形容就像是被卡車輾過。然除此之外,還有寶寶通過陰道的擴張撕裂痛,一直要到胎盤娩出、會陰部傷口縫合,慘痛的一「生」才算結束。過去也發生過有產婦因為痛太久,痛到受不了,最後要求改為剖腹產。

「減痛針的施打成功率有98~99%,」董盈秀說,剩下的1%可能是埋減痛軟管時送入位置不對或不理想;因此,麻醉科醫師在放置軟管時會先施打第一次的止痛藥物,以為位置及效果的確認,如若位置不佳會予以調整。一個位置好的減痛軟管在待產時,可減輕產婦7~8成的疼痛。

4個標準評估是否適用減痛分娩

很多媽媽會問「我適不適合打減痛分娩?怎麼打?」董盈秀表示,當媽媽已進入規律宮縮住院待產,產科醫師會先評估媽媽及寶寶的狀況是否特殊,此時媽媽有意願減痛分娩,產科醫師會通知麻醉科醫師來做評估,包括:1)媽媽的凝血功能檢查;2)媽媽的配合度,需要側躺及彎曲背部,才能於下背部的脊椎間隙埋入軟管;3) BMI指數,關鍵在減痛針的深度只有8公分,若背部深度超過,就沒辦法打到位置了。

自己生產時也做了「減痛分娩」的董盈秀指出,打完減痛針的媽媽通常痛感會減輕,但還是會感受到子宮收縮時的緊繃,不過活動不受影響,所以不用擔心生寶寶時不知如何配合宮縮出力,讓媽媽可以維持正常的生產產程。

更多Heho健康網文章
能自然產就別剖腹!最新研究指出 自然產的孩子大腦發育較好 
自然產還是剖腹產?準媽媽應該要怎麼做選擇呢?
 







 

文/林以璿 圖/許嘉真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產前後憂鬱症 情緒病史需留意

 
4.4k 人追蹤
追蹤
 
健康醫療網/記者萬博超報導

【健康醫療網/記者萬博超報導】任何懷孕中的婦女都有憂鬱症的風險,精神科醫師指出,未婚或單親懷孕婦女所要承受的社會壓力大,建議多觀察身邊人懷孕期間的身心狀況,多陪伴關懷,適時協助就醫,預防憾事發生。

情緒病史 容易受刺激誘發病症

近日有未婚媽媽的男友,在她懷孕不久後就提分手,進而刺激媽媽情緒,導致傷害孩子的事件發生。身心科醫師陳恆生表示,原本已有家庭或婚姻問題、家族歷史有情緒病、之前有患過情緒病的歷史、思想負面的人、單親家庭和有生活壓力的人都是高危險群。

對於在懷孕期間及生產後所面對的經濟、家庭以及心理等等壓力,南投醫院身心科陳恆生醫師表示,都是誘發憂鬱、焦慮的重要因素。他提醒,生產前後的憂鬱症比想像的要普遍。任何懷孕中的婦女都有機會患上憂鬱症,其中特別是新移民。

 

產前產後 都可能憂鬱症

 

陳恆生醫師指出,生產前後憂鬱症的表現差異並不大,其主要的區別在於發生時間不同,產前憂鬱症一般發生在分娩前,而產後憂鬱症則在生產後4-6周內,主要的情緒表現包括是擔憂、焦慮、煩惱易怒,嚴重的時候還可能悲傷絕望到想自殺,甚至傷害嬰兒。

三至五成婦女產後感到沮喪 一成持續影響生活

由於懷孕期間的荷爾蒙變化、角色轉變、照顧嬰兒的挑戰和家庭等諸多問題,陳恆生醫師表示在產前後的一段時期出現情緒問題的風險可能會較高。醫學研究指出,有大約30%至50%的媽媽在產後都有沮喪或情緒低落的情況,這通常在產後10天之內會慢慢舒緩和消失,但仍有10%的媽媽這些負面情緒並未得到舒緩而使得憂鬱的症狀更嚴重和廣泛,甚至影響媽媽的精神情緒狀態、日常家庭生活、工作表現、甚至與伴侶的關係和孩子的成長等。

醫師呼籲,當罹患憂鬱症時千萬不要自責或害怕,應主動告訴家人或諮詢醫生意見。治療方法包括暫時服用藥物以平衡體內情緒系統的腦部活動和心理諮商、治療以助調節及控制情緒。

【延伸閱讀】 空汙來襲咳不停 呼吸道保護看這裡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有產婦多陪伴 防無形殺手產後憂鬱

 
1.6k 人追蹤
追蹤
 
 
家有產婦多陪伴 防無形殺手產後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近日媒體報導一名年輕未婚媽媽涉嫌殺害出生不到1週的男嬰。她偵訊時說詞反覆,供稱養不起不想留下小孩,但後又淚崩表示對不起,有緣再當我兒子。另外有媒體表示該名未婚媽媽的男友在她懷孕不久後就提分手。針對此新聞,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提醒任何懷孕中的婦女都有機會患上憂鬱症,未婚或單親懷孕婦女要承受的社會壓力大,建議多觀察身邊人懷孕期間的身心狀況,多給予陪伴關懷,適時協助就醫,預防憾事發生。

新移民、情緒病家族史、單親家庭等都是高危險群

南投醫院身心科醫師陳恆生表示,懷孕期間及生產後所面對的經濟、家庭及心理等壓力,可能都使孕婦面對產前(後)憂鬱症這位無形又無情的殺手。其實產前(後)憂鬱症比想像的更普遍。任何懷孕中的婦女都有機會患上憂鬱症,其中特別是新移民、原本已有家庭或婚姻問題、家族史有情緒病、先前患過情緒病史、思想負面的人、單親家庭和有生活壓力的人都是高危險群。

陳恆生醫師表示,產前(後)憂鬱症的表現差異並不大,主要的區別在於發生時間不同。產前憂鬱症發生在分娩前,而產後憂鬱症則在生產後4至6週內,主要情緒表現包括是擔憂、焦慮、煩惱易怒,嚴重時候還可能悲傷絕望到想自殺,甚至做出傷害嬰兒的行為。

約30%至50%媽媽 產後出現沮喪或情緒低落狀況

由於懷孕期間荷爾蒙變化、角色轉變、照顧嬰兒的挑戰和家庭等諸多問題,陳恆生醫師表示,產前(後)的一段時期出現情緒問題的風險可能會較高。醫學研究指出,大約30%至50%的媽媽產後都有沮喪或情緒低落的情況,通常在產後10天內會慢慢舒緩和消失,但仍有10%媽媽負面情緒並未得到舒緩,使憂鬱症狀更嚴重和廣泛,甚至影響媽媽的精神情緒狀態、日常家庭生活、工作表現、甚至與伴侶的關係和孩子的成長等。

陳恆生醫師呼籲,當罹患產前(後)憂鬱症時千萬不要自責或害怕,應主動告訴家人或諮詢醫生意見。治療方法包括暫時服用藥物平衡體內情緒系統的腦部活動和心理諮商、治療,幫助調節及控制情緒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少年就尿不出來?感冒藥引急性尿滯留

 
1.6k 人追蹤
追蹤
 
 
少年就尿不出來?感冒藥引急性尿滯留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3歲吳同學,因尿不出來、腹部脹痛而求診。自訴有感冒症狀就醫服用藥物,檢查發現膀胱餘尿達702cc,發生急性尿滯留,留置導尿管加上藥物治療後,順利解尿。

40歲以上、男性 急性尿滯留10大危險因素

泌尿科醫師周固表示,急性尿滯留發生時有大量尿液滯留在膀胱內,膀胱過度膨脹收縮,使膀胱力量不足,導致尿液無法排出。並引起排尿困難、腹脹、下腹疼痛等症狀。理學檢查可發現下腹隆起有壓痛,配合超音波掃描、膀胱動態檢查即可確診。

急性尿滯留的治療,周固醫師說明,先導尿緩解尿滯留引起的不適,必要時進行膀胱引流(恥骨上穿刺),再配合藥物、膀胱訓練,並針對潛在原因治療。根據統計,發生急性尿滯留的比例男多於女,70至80歲的發生率是40至50歲的5倍。40至83歲的人中,每千人有4.5至6.8人可能會發生。引起急性尿滯留的危險因素包括:

1)男性。
2)40歲以上,年齡越大機率越高。
3)曾有過急性尿滯留。
4)膀胱出口阻塞(如攝護腺肥大、膀胱結石、尿道狹窄、膀胱及尿道腫瘤等)。
5)藥物(感冒常用抗組織胺、精神科藥物、含鴉片成分止痛藥等)。
6)手術麻醉後恢復中,或使用止痛藥(嗎啡)。
7)服用會產生大量尿液的藥物或飲料(利尿劑、啤酒、茶、咖啡等)。
8)檢查中餘尿增加異常者(可能尿道有阻塞、膀胱憩室或是膀胱收縮力不足)。

過量飲用啤酒 影響膀胱收縮

藥物與急性尿滯留有關?周固醫師解釋,有些藥物會影響排尿,像抗組織胺、精神科藥物、含鴉片成分止痛藥等,此類藥物多含有抗膽鹼劑作用,會阻斷副交感神經的作用,引起排尿困難。啤酒也會讓人尿不出來?周固醫師提到,大量攝取利尿的飲料後會導致短時間內大量尿液產生,若同時有攝護腺肥大者,尿液可能無法排出,而啤酒屬於利尿飲料,酒精亦為麻醉藥,喝酒過量會產生麻醉效果,影響膀胱收縮。

感冒常用藥抗組織胺 也可能影響排尿

急性尿滯留發生時,膀胱會脹滿疼痛難耐,尿液滯留量過多會造成膀胱神經損害,失去感覺及收縮功能,長時間阻塞,可能引起腎水腫、腎功能受損。最後周固醫師提醒,服用藥物時不論年齡若有出現排尿不順應儘早就醫,特別是近期天氣忽冷忽熱,感冒應留意用藥後排尿狀況。有攝護腺肥大者應及早治療,避免憋尿或飲用利尿的飲料,以免大量尿液產生無法排出。尿滯留會對膀胱和腎臟造成傷害,不可輕忽。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幼兒總尿床 中醫治療證型分3種

 
1.6k 人追蹤
追蹤
 
 
幼兒總尿床 中醫治療證型分3種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小孩子戒尿布後,正常情況下,夜眠時若有尿意可自然醒來如廁,但若過度沉睡則可能發生「夜間遺尿」。8歲的劉小妹妹整年幾乎天天夜尿,父母親洗被單洗到來不及,就診中醫師,透過雷射針灸和中藥治療,解決劉小妹妹長期的困擾。

8成尿床屬於原發性遺尿 控制膀胱排尿未成熟

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兒科主任楊成湛說明,嬰幼兒的神經與泌尿系統處於發育階段,小便的控制能力差,偶而會有尿床狀況。但如果超過5歲仍有尿床,就需要醫師評估治療。

遺尿症可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2大類。原發性遺尿是由於控制膀胱排尿的功能未成熟,8成的尿床屬於原發性尿床;續發性遺尿則多因膀胱病變、泌尿道感染、腎臟或輸尿管病變等。通常排除一切泌尿系統病變後,學齡期多屬單純性尿床,可能會造成兒童心理壓力,產生自卑感,也造成父母很大的挫折感。

先天不足、後天失調、個性急躁 中醫治療遺尿分3

中醫認為尿液的生成排泄與肺、脾、腎、膀胱等臟腑有關。臨床上針對造成遺尿的原因必須對症下藥才有療效。中醫對此病多從腎與膀胱虛寒來治療,多用補腎固澀的中藥。長輩遇到小孩尿床,會以人參、黃耆等補性的中藥給小朋友吃,但若是熱性體質吃這些補藥反而會適得其反。

小孩尿床並非一味吃補藥即可改善,吃中藥還是要看中醫師診斷後再根據體質症狀給適當藥物,家長千萬不要自行去拿偏方中藥給小孩吃。臨床上中醫治遺尿通常分下列3種證型:

1) 「腎氣虛寒」型/

先天不足,發育較為遲緩,體力差、臉色蒼白、手腳冰冷,小便量多而清澈,夜晚尿床的次數多量也多。中醫治療以溫腎固澀,用八味地黃丸加減治療。

2) 「脾肺氣虛」型/

後天失調,體力欠佳,臉色蒼白、因脾氣虛故胃口不好而大便拉稀、說話有氣無力、稍一活動汗流夾背,夜間尿床的次數亦多,中醫治療以健脾益氣,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

3) 「心經濕熱」型/

則是個性急躁而容易生氣,晚上常磨牙,易受驚嚇,唇色偏紅,尿床的次數及尿量都較少且顏色較黃;中醫治療以宜瀉心火清熱,用導赤散加減來治療。

睡前水限量攝取、就寢前如廁降低尿床可能性

除了中藥治療外,針灸氣海、關元等穴位也可改善小兒尿床,怕痛的孩子還可選擇雷射針灸。雷射針灸將低能量的雷射刺激穴道,無痛、安全,同樣也可達治療效果。國外已有使用雷射針灸治療小兒尿床相關研究,可減少每週尿床的次數,研究結果已刊登在泌尿外科國際學術期刊。

尿床的兒童除了可接受中醫治療,也可同時建立行為準則來輔助。如限定晚餐與睡前的水量攝取,並規定就寢前需如廁,徹底將膀胱尿液排空。或者夜眠期間使用鬧鈴,在固定時間點起床如廁等方法均可運用。或是白天憋尿訓練,白天有尿意時,請小朋友先稍忍一下,延長2次排尿間隔,可助撐大膀胱容積,也可讓他們知道脹尿的感覺。避免白天過度遊玩,以免疲勞貪睡,夜間難醒解尿。

楊成湛主任提醒家長,除了儘量少穿尿布,以免養成孩子依賴的心理外,若發現小孩會尿床,首先切勿責罵或處罰,以免日後留下心理陰影,應設法了解原因,並訂定適當的行為規範,讓孩子記錄沒有尿床的日子,當累計到預期的目標時就給予獎勵。萬一尿床了,家長換洗床單時應讓孩子一起參與,訓練責任感。若5歲以上仍有尿床現象,則應留意有無其他疾病,積極尋求治療。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什麼!! 胎兒也會有癌症 醫生警告

 
25.3k 人追蹤
追蹤
 
三立新聞網

記者鍾志鵬/台北報導

不只大人,連小朋友、兩歲的小嬰兒甚至胎兒,都有可能得癌症。根據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的統計,每年新發病個案數全國約五百五十人,也就是說每年有550位小朋友跟爸爸媽媽,受到煎熬。甚至連胎兒也會得到癌症。和信致癌中心醫院.小兒腫瘤內科陳榮隆醫師,在三立新聞網【奕起聊健康】節目接受主持人郭奕均訪問時說,大人與小孩的癌症不一樣,小孩癌症是屬於幹細胞,幹細胞若有癌因子,癌細胞就會隨著發育成長到處〝亂跑〞。

檢視相片

▲兒童癌症屬於幹細胞,癌細胞會隨成長發育到處〝亂跑〞。(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十大常見兒童癌症 新手父母看仔細了

陳榮隆醫師進一步提醒準備結婚的新人,生活習慣要好,讓自己避免處在致癌的環境中,吃的用的都要小心。千萬不要讓珍貴的身體有癌因子,因為這些壞東西會隨著精子卵子遺傳給下一代。

檢視相片

▲精子卵子也要防癌,準備當爸媽的人彼此要注意防癌。(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根據【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統計,十大常見的兒童癌症如下:

1.白血病

2.腦瘤

3.惡性淋巴瘤

4.神經母細胞瘤

5.生殖細胞腫瘤

6.惡性骨肉瘤

7.軟組織惡性腫瘤

8.威爾姆氏腫瘤

9.惡性肝腫瘤及

10.視網膜母細胞瘤。

檢視相片

▲小朋友無法表達痛苦,大人要注意更要依照醫生叮嚀陪伴。(圖/記者鍾志鵬攝影)

檢視相片

▲陳榮隆醫師在【奕起聊健康】節目中深度解析小兒腫瘤的預防、發現與治療。(圖/記者鍾志鵬攝影)

在懷愛的結晶之前 父母就要開始注意健康

網友這段仔細看清楚,,尤其是新手爸媽,這十大常見兒童癌症的名稱,雖然拗口難懂,可是有一個共通性,就是血、細胞、軟組織、視網膜等等,跟大腸癌、食道癌、肺癌等一個特定部位不一樣。陳榮隆醫師提出解釋,因為小兒腫瘤也就是兒童癌症,最大特色就是幹細胞,【胚胎細胞若帶癌的話,癌細胞會到處〝亂跑〞】。因此準備當爸媽的朋友在孕育愛的結晶之前,無論如何要惜口惜身,不要掉以輕心,讓身體成為癌症的潛在溫床。

檢視相片

▲孩子是父母心頭肉,萬一不幸得癌,大人要給予無比耐心。(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檢視相片

▲陳榮隆醫生說,治療兒童癌症,小孩子的健康企圖心也很重要。(圖/和信治癌中心醫院提供)

 

陳榮隆醫師小檔案:

小兒腫瘤內科

專長:

小兒血液腫瘤學

小兒科學

造血幹細胞移植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 醫學系 學士 1977.9 -1984.6

現職: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 2012.08~迄今

經歷: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部主治醫師2012.04-2012.06

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1991.8-1998.7

花蓮慈濟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暨移植病房主任、骨髓移植中心主任)1998.8-2006.3

台南奇美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主任2006.4-2011.12

專業學會:

中華民國小兒科醫學會

中華民國血液病醫學會

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