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蘋果托嬰中心竭誠的歡迎您!!!!
各位爸比媽咪大家好!我們是新成立的合格立案托嬰中心(校內的面積有九十幾坪)均使用無毒的裝潢及設備 本園培育孩童發掘自我特質:好奇心、主動性、探索性與獨立性,強化生理、情緒、社會行為、創造力及認知等統合各領域發展,針對孩童特點,透過觀察、遊戲、實際操作,因循其規律誘導學習,進而發展其潛能。 我們是全職照護0到3歲的小寶貝˙小班制(無小班以上的大孩童)˙政府合格立案(北府社兒嬰字第131號)˙24小時的全園攝影 可申請3000到5000元政府補助(月)˙老師均持有五年以上的合格保母證照(不定時的進修學分與持有良民証及嬰幼兒CPR證書)˙ 室內配色明亮˙通風採光良好˙軟硬體設備齊全˙教玩具規格完善˙ 無電視時間˙消毒器具良備˙定時外聘消毒公司到校消毒及定時水質檢驗ㄜ.配備次氯酸空氣清淨機 .社會局與衛生局的不定時訪視檢查。 .每季的消防與公共安全檢驗合格。 門口接送好臨停˙安全無慮˙竭誠的歡迎您來蒞臨參觀ㄡ!!!!!!! 收費標準:月費為16500元整(可代申請政府補助6000元整) 註冊費為6000元整(半年一次) 不收洗澡及副食品的費用及其他雜七雜八的費用 收托時間:早上07 30時到晚上18 30時(可彈性配合) 新北市私立紅蘋果托嬰中心 校址.新店區中興路三段234.236號2樓 招生專線 89146716 89146106紅蘋果托嬰中心竭誠的歡迎您!!!!

2歲身高等於成年人的一半!兒科醫師:長太矮要注意睡眠、運動、塑化劑危害

 
3.9k 人追蹤
追蹤
 
盧映慈

一個人的身高會長多高,除了先天的因子佔了7成比例之外,還有3成是後天的培養。而如果以生長曲線來看的話,2歲的身高大約是20歲的身高的一半,只要維持穩定的生長曲線,基本上未來會長多高就差不多可以預測。

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秘書長張弘洋則說,從懷孕到孩子出生、一直到2歲這段期間,是營養補充最重要的時刻,如果能調整好孩子的營養、飲食習慣,長高其實並不那麼困難。

2歲身高等於成年人的一半!

根據國民健康署的「兒童生長曲線」去推算,20歲的身高差不多是2歲的2倍。比如2歲時有90公分,預期未來可以長到180公分,但如果兩歲時只有80公分,未來可能就只有160公分。

不過會有這樣計算的前提是,孩子的生長曲線都在同一條曲線上,事實上孩子會不會長高,還是有30%的後天努力,張弘洋就說,如果孩子在2歲時的身高特別矮,就要趕快改變孩子的生長曲線發展;但更好的做法是,在懷孕到出生後2歲這1000天中,盡可能的補充足夠的營養、維持良好的作息,才能讓孩子在未來可以繼續長高。

檢視相片

 

孩子生命最初的 1000 天。

從孩子在媽媽肚子裡開始的 270 天,加上出生後到2歲前的這完整2年,都是孩子吸收營養、發展免疫系統、腸胃穩固、打好體質基礎最關鍵的時間,不只是孩子本身的飲食,媽媽的飲食也非常重要。

 

比如孩子要能長高、長胖,需要吸收充足的營養,這就需要養成良好的腸胃系統、不挑食的習慣,台灣兒童胸腔暨重症醫學會秘書長孫海倫說,在吃副食品的時候多讓寶寶練習吃「不同種類」的食物,才能讓孩子的腸胃系統習慣接受多樣化的飲食,同時也能養成不挑食的習慣。

雖然有的孩子會在青春期才開始長,有的孩子在小學的時候就開始長,每個人的生長速度不同,看到孩子特別矮、只要還沒過青春期,都不需要真的特別擔心。但張弘洋說,有些內分泌的變化會比較早,可能孩子因為營養不均衡、過度攝取某些荷爾蒙相關的營養而早熟,那這樣的身高就比較難繼續長,所以如果發現孩子比別人矮,還是要注意調整平常的作息。

長太矮要注意睡眠、運動、塑化劑危害

「其實跟長高很相關、而且特別重要就是睡眠跟運動,另一個則是塑化劑的接觸。」孫海倫說,睡覺的時候會分泌生長激素,就是幫助長高、長胖的時候,但現在小孩子從小學開始就要上安親班、補習班,功課都寫到晚上10點、11點,洗個澡之後,睡覺時間可能都超過半夜了,「這樣要怎麼長高?」

孫海倫說,其實以小孩子的體質發展來看,在小時候不應該整天只會「唸書」,應該要晚上9點就睡覺,有充足的10小時睡眠時間,同時也要多去外面曬太陽、運動,才不會容易生病、過敏。

「運動不是只有幫助長高而已,也可以改變容易過敏、生病的體質,從小時候就要培養運動習慣,長大才會繼續保持。而現在維生素D已經被證實對免疫力、發展都很有幫助的元素,兒科醫學會也建議孩子可以多補充維生素D,而曬太陽就可以幫助製造,也能幫助孩子正常發展。」孫海倫說。

另外,塑化劑的危害其實越來越多,雖然現在還不確定到底會影響長高多少,但孫海倫還是建議都要避開。「減少用塑膠類製品,玩具、餐具,塑膠袋、盡量不外食等,都是一個辦法。」

檢視相片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

更多Heho健康網文章
過敏會讓國小學童長不高!中研院營養學家:缺乏鐵質、B群可能是關鍵
台灣學童99%兒童鈣攝取不足,連續10年比日本人矮!想要孩子長高,營養師教你牛奶怎麼喝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腸病毒強勢來襲!5招幫孩子降低感染率

 
1.8k 人追蹤
追蹤
 
檢視相片
 
▲夏季溼熱高溫,也是腸病毒的好發期。〔翻攝自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文/記者林秉潔
炎炎夏季氣溫飆高,濕熱高溫的環境條件,最適合病媒蚊的滋長,也讓各類型的細菌、病毒開始蠢蠢欲動,使得不少學齡孩子的家長擔心腸病毒的高峰期即將來臨,到底該如何降低自家寶貝被傳染的可能性,成了全台家長們最關心的課題。

在一般人的認知中,腸病毒只有到了夏季才是傳染的高峰期。對此,小兒外科醫師陳德忠指出,這是非常不正確的觀念;事實上,腸病毒一年四季都有,但高峰期通常落在4月至9月,且新生兒至5歲的幼兒是感染的高危險群。另外,除了因為台灣位處亞帶與亞熱帶,潮濕、悶熱的天氣有助於細菌的滋長外,學齡的孩子由於比較不懂得保持適當的距離,導致同儕間的傳染機率也跟著增加。

檢視相片
 
▲陳德忠醫師指出,即便今(2020)年因為疫情的關係,民眾都養成勤洗手、戴口罩的好習慣,面對腸病毒強勢來襲,家長還是不能掉以輕心。〔圖/陳德忠醫師提供〕

陳德忠還提到,新生兒至5歲的幼兒因為免疫系統相對脆弱,所以在面對病毒的襲擊時就很容易遭到感染。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的資料指出,5歲以下的幼兒是腸病毒重症的高危險群,即便今(2020)年因為疫情的關係,民眾都養成勤洗手、戴口罩的好習慣,但父母們依舊不可掉以輕心。

「夏季因為高溫導致的中暑、食慾不振,或是飲食不小心所造成的上吐下瀉,都很容易讓家長誤判孩子的身體狀況。」陳德忠說,腸病毒的傳染力相當強,而且症狀也瞬息萬變,包括發燒、口腔與四肢出現小水泡、活動力不佳、食慾不振等都是常見的狀況,因此若初期的症狀是食慾差、活動力下降,很容易讓家長誤判為中暑或吃壞肚子。

針對腸病毒的傳染途徑與正確的預防方法,陳德忠說明,腸病毒的傳染途徑為糞口或經由飛沫傳染,或是接觸患者皮膚上的潰爛水泡為主要途徑,所以除了勤洗手、戴口罩之外,只要由內而外做好下列幾招,就能降低幼兒感染腸病毒的能性。

第一招:回家先更衣與盥洗 防止病毒由外帶入
如果家中有嬰兒或孩童,建議家長從外頭返家後,應立即先進行更衣、盥洗,並將室外鞋放在通風處,避免已經沾黏在衣服、鞋子上的細菌與病菌帶入家中,或是在室內空氣中飄散,藉此達到降低被外界病毒傳染的機會。

檢視相片
 
▲家長回家應先將衣服換下,避免將外頭細菌帶回家。〔圖/pixabay〕

第二招:腸病毒怕高溫 玩具、娃娃應定期清洗
由於腸病毒在50度的高溫就會失去活性,故可以將孩子常用的玩具、布娃娃、使用的器具放入高溫的熱水中浸泡,這樣不只能殺菌,也可避免孩子在讓東西不經意觸碰到口鼻時,將病毒、細菌吃下肚。

檢視相片
 
▲定時的清洗孩子常用的用品以及娃娃。〔圖/pixabay〕

第三招:保持居家環境清潔 定期消毒
如果是正在學走路的嬰幼兒,陳德忠提醒,因為酒精無法殺死腸病毒,所以建議應將漂白水稀釋100倍後,針對地板、布沙發、電燈開關、樓梯扶手等孩子較容易觸碰到的地方,以及孩子所使用的器具、絨毛娃娃等物品進行擦拭,這樣才能將家中的死角做好消毒殺菌。

檢視相片
 
▲酒精無法殺死腸病毒,所以建議應將漂白水稀釋100倍後,進行清潔。〔圖/pixabay〕

第四招:均衡飲食、正常作息 增加免疫力
睡眠充足、均衡飲食是增強免疫力的不二法門,建議帶孩子做適度的運動,不僅能讓孩子「放電」,也能讓他們增強免疫力,加上均衡攝取青菜、水果、蛋豆魚肉,才能降低病毒攻擊的可能性。

檢視相片
 
▲飲食均衡、多運動是增加免疫力的不二法門。〔圖/pixabay〕
 

第五招:為幼兒腸道增添好菌+補充乳鐵蛋白 免疫力再強化
陳德忠表示,腸道的健康與否和免疫力息息相關,因為腸道如同人類的第二個大腦;因此,增強免疫力要從增添腸道的好菌開始做起,而這要從飲食做起。如果是在喝奶的幼童或是銜接換奶的寶寶,建議可優先挑選含有豐富乳鐵蛋白+ABC三益菌的奶粉,藉由增加在小腸內好菌的嗜乳酸桿菌(A菌),以及大腸內可減少害菌產生的比菲德氏菌(B菌),加上改善腸內細菌菌相的副酪乳酸桿菌(C菌),透過維持消化道機,來幫助孩子增加免疫力,防衛更升級。

檢視相片
 
▲選用奶粉,可以選擇已含有極致乳鐵蛋白和ABC三種好菌為主。

【新聞專題】後疫情時代 腸病毒別輕忽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肚皮好癢 妊娠紋難道已經找上我?
2020年07月26日 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妊娠紋是孕媽咪常常擔心的問題,並不是每個孕媽咪都會長,有些危險因子,事先就要知道,能夠提早預防做保養最好。

太多人在問妊娠紋這件事,而網路充斥著太多錯誤訊息,甚至還有一些部落客胡亂解釋,導致很多媽咪抱著錯誤的認知!這節我就來跟媽咪們一一解說,為什麼懷孕會出現妊娠紋?有什麼方法能避免妊娠紋產生?已經出現妊娠紋的人,是不是有辦法消除呢?現在就來幫大家釐清這些網路迷思吧!

懷孕為何會出現妊娠紋呢?
一般臨床解釋是因為媽咪孕期中體重增加太快,導致皮下脂肪激增,皮膚表皮被拉扯。當皮膚拉扯速度過快時,表皮的彈力纖維與膠原纖維會損傷或斷裂,導致媽咪皮膚上出現密密麻麻、長短不一、寬窄不同的粉紅色或紫紅色的波浪狀花紋。

根據國外文獻,妊娠紋的形成原因目前仍然未知,但可能是與皮膚抗拉強度和彈性結構變化有關;又或者是懷孕期間某些激素增加(雌激素、鬆弛素、腎上腺皮質激素),降低了膠原纖維之間的黏合性。而近期研究也發現,妊娠紋可能與骨盆鬆弛及膠原蛋白含量降低很有關係。

妊娠紋的特性
妊娠紋通常好發於腹部、乳房、臀部、腰和大腿上,發生時期通常是妊娠二十四週後!而為什麼有些人長、有些人不長呢?其實有一些容易產生妊娠紋的危險因子。文獻記載中關於妊娠紋的流行率和危險因素的數據很少,但建議應把這些危險因素考慮進去,包括:家族史、種族、皮膚類型、寶寶出生體重(BW)、孕媽咪身體質量指數(BMI)、懷孕的年齡、體重增加太快等。

文獻中提到一般妊娠紋發生率大約百分之六十。妊娠紋偏愛長在腹部,之後是大腿和乳房。而BMI較高、懷孕體重增加太快和嬰兒較重的婦女妊娠紋發生率都很高。再來就是家族史有妊娠紋的婦女更可能發生妊娠紋,這表示遺傳因素確實與妊娠紋的發生很有關聯。最後,種族和妊娠紋發展的關聯性裡,發現女性膚色較淺的人更容易長妊娠紋。更特別的是,根據此文獻,年輕女性的妊娠紋發生率較高,這也是讓我意外的結果!

有什麼方法能避免妊娠紋產生?
根據文獻,擦霜類及油類等護膚產品能夠有效降低妊娠紋的發生率(早晚擦更有效)。一般臨床則是建議體重勿增加太快,平日攝取適量水分,多補充蛋白質、維他命C、維他命E及膠原蛋白胜肽類保養品,勿吸菸及飲酒,以及孕期維持適當的運動,平時使用輔助的妊娠霜及油按摩。

已經出現妊娠紋,還有救嗎?
如果已經出現了妊娠紋,還有救嗎?臨床上會跟媽咪說要看妊娠紋的顏色,若是紋路已呈現銀白色,很抱歉可能無法消除,但若是粉紫色紋路,還有機會消掉,在還沒變成銀白色以前,媽咪可以用食補、外抹等方式來消除妊娠紋,又或者到醫美中心給皮膚科醫師評估是否用雷射消除。記得,產後半年內若你的妊娠紋還是紅紅紫紫的或許都還有救!請認真塗抹妊娠紋油或霜以及運動及膠原蛋白的攝取。

讀完這篇,是不是知道更多妊娠紋的知識了?無論如何,預防勝於治療,平時還是要乖乖做肚皮保養,雖然有些媽咪會說她沒保養也沒長,但每個媽咪都是個體,還要看體質等原因,不是說有人可以,就可以不保養唷!除非你跟以上危險因素通通沒有關係,那就准許你不必保養。自己的肚皮保養,還是要靠自己!

(本文摘自/護理師cc的孕養大小事/三采文化)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用薄荷油幫孩子止癢? 當心恐造成這些危險下場
2020年07月25日 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隨著氣溫逐漸升高,蚊蟲也開始變多,若不小心被叮咬引起紅、腫、癢等症狀時,許多民眾都會使用蚊蟲藥膏舒緩症狀,但要注意,若使用於嬰幼童身上的藥膏,應避免使用含薄荷、樟腦等成分的外用止癢藥品!食藥署表示,若不當使用外用止癢藥品,恐埋下癲癇、意識障礙及呼吸抑制等神經不良反應的危險因子,不得輕忽嚴重性。

 

抗組織胺能緩解紅腫 屬於常見止癢藥膏

那麼究竟該如何挑選蚊蟲叮咬藥膏?其實以目前市售的藥膏可分成抗組織胺、局部麻醉劑、類固醇以及抗生素等四類。其中,抗組織胺包括護那液、強力施美藥膏等都含有這類成分,多用於緩解紅腫及止癢,屬於常見的止癢藥膏,至於局部麻醉劑的成分,則常與抗組織胺一起製作成複方藥膏,雖無消炎等作用,但透過局部麻醉的效果,可幫助達到止癢的效果。

 

傷口勿使用含類固醇藥膏 小心促使感染

此外,以消炎作用來達到止癢的類固醇,是許多家長會擔心的成分,就怕類固醇的副作用影響孩子,但其實只要避免大面積塗抹並短期使用,仍可能達到不錯的療效,但要注意若已出現傷口,就應避免使用含有類固醇藥膏,以免因免疫反應抑制,促使傷口更容易遭受感染。

 

外用藥膏謹慎使用 必要時應諮詢專業醫師

若傷口不慎抓破皮時,則建議可使用抗生素藥膏,避免因細菌感染引發蜂窩性組織炎等病症。食藥署呼籲,若為葡萄糖-6-酸鹽去氫酶缺乏症患者,應避免使用樟腦製劑,恐有溶血性貧血的風險,使用上應特別注意,民眾也不用過於擔心,外用藥膏多僅局部使用,較無全身性的副作用,必要時也可諮詢專業醫師或藥師協助。

【延伸閱讀】

陣容再升級!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啟動 全臺最大「生醫新創加速基地」

精卵互斥導致她不孕9年 中醫助她喜獲麟兒

台灣製藥團隊!抗疫期間藥品不中斷 民眾用藥堅強後盾

聽損兒的聽語療育要趁早 醫:6個月大前積極復健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孕婦散熱差易中暑 體熱嘔吐別當害喜

 
10k 人追蹤
追蹤
 
民視新聞網

氣溫屢創新高,這幾天台北飆出39.7度高溫,台東大武更飆到40.2度創歷史新高,熱傷害送急診人數比起以往有翻倍趨勢,婦產科醫師就特別提醒,女性比男性中暑機率更高,尤其孕婦散熱功能變差,更容易熱傷害!

康寧醫院婦產科教學副院長尹長生提醒,孕婦除了體質改變外,因為懷孕期間體溫會偏高,37.5度左右都屬正常體溫,但若達38度就要特別注意,尤其中暑症狀身體發熱、嘔吐等,都與孕婦害喜症狀很像,很可能因此疏忽、延誤就醫,一定要特別留意。

 

(民視新聞/楊喻晴、蔡承佑 台北報導)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乳牙蛀牙沒關係?當心長出一口爛恆牙

 
2.8k 人追蹤
追蹤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面對孩子乳牙蛀牙,有不少家長認為「乳牙還會換,何必去治療蛀牙?」醫師指出,這樣的觀念錯誤,孩子的乳牙蛀牙若放任不管,蛀牙菌會延著牙髓腔經過神經影響正在發育的恆牙,使恆牙長出時,可能脫鈣變白,或是變黃、凹陷等礦化不良現象,加上已蛀牙的口腔,細菌濃度高,也會讓沒有蛀牙的恆牙被傳染進而蛀牙。

寶寶還沒長乳牙前 就要清潔口腔
花蓮慈濟醫院小兒部醫師張雲傑表示,「孩子睡前的母奶會殘留在口腔,改變口腔內的菌,會增加孩子齲齒的機率。」寶寶在還沒長乳牙前,就要幫寶寶清潔口腔,等到乳牙長出來,就需要開始幫孩子做潔牙,包含用紗布清潔口腔、牙齦、舌頭及牙齒,隨著長出的牙齒變多,可以開始使用嬰兒牙刷、牙線,及教導孩子學習刷牙來維護牙齒清潔。

勿含奶瓶或母乳入睡 不要以口餵食
照顧孩子口腔健康遵守「二要二不」就能養出一口好牙。張雲傑醫師說,二要包含睡前要刷牙,一天至少刷兩次;要使用含氟牙膏並每半年塗氟及口腔檢查。二不有「不要傷害牙齒」,少甜食、多漱口、不含著奶瓶或母乳入睡;「不要以口餵食」,家長們不要將咀嚼過的食物餵食寶寶,以避免將牙菌帶給孩子。

除了照護寶寶的健康之外,孕媽咪的心理健康與自信建立也很重要,擁有國際認證泌乳顧問的花蓮慈院助產師王淑芳表示,女人第一胎的生產經驗不僅會記得一輩子,還會影響之後生產的意願,所以生產前的準備及家人陪伴很重要。透過產前諮詢,除了讓懷孕媽咪認識自己的身體,也讓爸爸了解懷孕、生產過程及認識還在肚子裡寶寶的樣子等等,讓夫妻倆人做好產前準備。

媽咪「愛的漫舞」 增加親子連結
此外,助產師王淑芳也分享「愛的漫舞」,讓媽咪輕撫肚子,並以骨盆畫圈、搖擺,以愛祝福寶寶。王淑芳表示,懷孕過程中,透過漫舞不只可以增加親子間的連結外,夫妻共舞也能增進彼此與孩子間的聯結,讓孕媽咪更有自信踏上母親的旅程,安心迎接新生命的來臨。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懷孕吃感冒藥,到底會不會造成小孩基因缺陷?

 
215 人追蹤
追蹤
 
徐慧玲藥師

 

有此一說:

懷孕吃感冒藥,到底會不會造成小孩基因缺陷

 

----------------------------------------------------------------------------
 

KingNet藥師回答

徐慧玲藥師

 

關於基因缺陷的部分,在此向您解說,減數分裂會產生精子與卵子,在減數分裂的過程中,可能發生DNA異常,例如:唐氏症是卵子多一條染色體。當精子與卵子結合時,這個過程可能因為外在因素(例如:放射線)或不明因素,發生DNA異常,在這種情況下,稱之為基因缺陷。按您所提問的部分,應該是擔憂懷孕期間服用藥品是否會造成胎兒異常,例如:畸形

 

懷孕用藥安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將藥物分為A、B、C、D、X等五級,當醫師給予孕婦藥物時,會以此作為開立處方時之參考。醫師用藥前,會進行安全性評估,故無需過於擔憂。

 

A級:經由臨床人體試驗研究,沒有證據顯示會對胎兒有危險性,對胎兒傷害的可能性最低。

 

B級:

(1)動物生殖試驗無法證明對胎兒有危險性,但對於懷孕婦女未進行過相關臨床人體試驗研究。

(2)動物生殖試驗證明對胎兒有危險性,對於懷孕婦女進行臨床試驗,無法證實此藥物對胎兒有害。 【許多常用藥物屬於B級】

 

C級:動物生殖試驗證明對胎兒有危險性,但對於懷孕婦女未進行過相關臨床人體試驗研究,乃由經驗判斷對胎兒潛在利益大於潛在危險性之前提下使用。

 

D級:依據相關研究,顯示對胎兒有危險性,但對孕婦的利益大於對胎兒的危險性。

 

X級:動物試驗、人體試驗或市售後經驗顯示會造成畸胎,這類藥物對於孕婦是禁忌。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冒發燒、肌肉痠痛、喉嚨痛不吃藥會好嗎?

 
 發佈時間: 
    
 

 

有此一說:

我想請問如果發燒、肌肉痠痛、喉嚨痛,怎知道是病毒還是細菌感染呢?如果不知道,為甚麼醫生都直接開抗生素?如果是病毒感染,吃抗生素是白吃嗎?如果是細菌感染,不吃抗生素,就綜合感冒藥,會好嗎?

---------------------------------------------------------------------------
 

KingNet醫師回答

林毅敦醫師
您好,醫療方面請您放心交給專業評估,因為病毒感染,會使身體免疫降低,時常後來就會合併細菌感染(一起入侵),因此,時常合併使用抗生素是有所根據。基本上,身體本來有自我痊癒能力,使用藥物只是為了縮短病程,與病程中讓您不要太難過!!舉例:感冒咳嗽,吃藥可以讓您好過,但不吃藥,也可以,就讓它慢慢好吧

 

 最後編修時間: 2020-07-24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冰箱蔬菜「直放」、「橫放」哪個保存久?日專家教你:從主食到調料,13類食物的「冰箱整理術」

 
 發佈時間: 
    
 

 

作者/良醫健康網 編輯部  撰文/高木惠美  責任編輯/Mei  圖片設計/Kato

很少有人能夠挺起胸膛驕傲地對別人說「我家的冰箱永遠都很乾淨!」。烹飪教室中,也有許多學生正苦於「冰箱亂七八糟」、「很難取物」、「東西放不進去」等等惱人的問題。有朋友曾要求要看我的冰箱,我想都沒想地就拒絕了。畢竟讓別人看我的冰箱,就好像讓別人看我的隱私一樣。

冰箱是最能表現出一個人的個性的地方。因為這裡別人看不到,所以在心態上會比較鬆懈。

不過,冰箱的功能是「保存食物」,它就像是支撐料理的堡壘。只要冰箱能夠整理得井然有序,自然能夠加快烹飪的速度。

不覺得光是這個理由,就值得好好重新檢視一下自己的冰箱嗎?首先,我們就從大家最在意的冰箱收納原則開始談起。

冰箱的使用原則

藉由「直立放置」、「整批收存」,將蔬果室整理得乾淨又清爽。既能維持食材的鮮度,又能夠儘快將食材全部用完。

把冰箱裡的東西分類後,接著就是收納了。我們從蔬果室開始吧。依照「直立放置」、「整批收存」的原則存放,就能將蔬果室整理得乾淨又清爽。蔬菜放置時不能疊放,如果疊在一起,最後就只有變成硬邦邦的化石一途。

●根莖類蔬菜

馬鈴薯、洋蔥、芋頭、地瓜、整顆的南瓜等根莖類蔬菜,就算不放在冰箱裡也沒關係。因為會佔據不小的空間,盛夏以外的日子只要放在陰暗處保存即可可以的話最好用報紙包起來,這麼做可以代替土壤,維持蔬菜的新鮮度。

利用專門存放蔬菜的置物箱或是保存袋也不失為一種方法。如果不知道該如何存放,建議可以參考食品賣場的蔬菜區。當然,如果是用剩的蔬菜,不管是哪一種都要收到冰箱裡。

●直長形的蔬菜

小黃瓜、蘆筍、小松菜、長蔥、大白菜、菠菜等直長形的蔬菜,要以「直立」的方式保存,目的是模擬蔬菜原本的生長狀態。這麼做不但較不佔空間也能保存較久。葉菜類蔬菜則是要先以沾水擰乾的紙巾捲起來,再放進保鮮袋,比較能維持蔬菜的新鮮度。

若蔬菜無法保持直立,可以利用筆筒或是切半的牛奶盒幫助站立。此外,利用書擋就能防止像是菠菜之類體積較大的蔬菜倒下。

●高麗菜、萵苣、番茄

高麗菜要先把芯切掉,再拿沾水擰乾的紙巾塞入防止乾燥。放入冰箱前要先裝入塑膠袋,存放時將芯的部份朝下。

萵苣只要一切開就會開始變色,所以不要把芯切掉。用沾水擰乾的紙巾包起來,芯的部份朝下存放。

番茄會從蒂頭開始腐爛,所以要將蒂頭朝下存放。袋裝的番茄若放著不管,蒂頭容易和別顆番茄的果肉接觸,因此通常會比較容易腐壞。

●菇類

因為菇類只要沾到水就很容易變質。香菇要先切掉香菇蒂頭前端最硬的部份,並充分將水分擦乾,接著再將連著梗的部份朝下放入保鮮袋即可。

其他的菇類也是一樣,要將菌傘朝下放入保鮮袋。

●辛香料、切剩的蔬菜

切過的生薑或大蒜等辛香料因為體積較小,容易散得到處都是,所以要放入塑膠容器中並歸類到「辛香料組合」即可。因為味道很重,所以最好放入密閉容器中保存。

另外,剩下的紅蘿蔔或是半個洋蔥這類切剩的蔬菜,要集中存放。先放入塑膠容器或是保鮮袋,並於冰箱裡最顯眼的地方,規劃出一個「儘快用完區」來存放這類食材。

冷凍庫的使用原則

肉類要切小塊再冷凍;葉菜類要汆燙過再冷凍。從超市買回家的食物,要先經過處裡,不能直接收進冷凍庫。

你是否總是想都沒想地就把食材直接放進冷凍庫?其實不同的食材,都有最合適的冷凍方式。本節將說明各類食材的冷凍處理原則。

●肉品

不要將超市買回來的肉品連同包裝直接放入冷凍庫保存。不但十分浪費空間,也很容易把肉品凍壞。

火鍋肉片、五花肉、絞肉都要分裝成一餐左右的量,並透過保鮮膜完整包覆的方式避免接觸空氣,最後再放入急速冷凍區的不銹鋼托盤上冷凍。

●米飯

為了將剛煮好的美味徹底地封存起來,請趁著米飯微溫時分裝成小包裝。可以放在專門冷凍保存米飯的容器裡,或是用保鮮膜包起來後冷凍。只需2個收納盒就非常夠用了。

●小菜、義大利麵醬、咖哩、燉菜等菜餚

裝入貼上標籤的保鮮袋,攤平把空氣擠掉後放入急速冷凍室,待結凍完畢後再以直立的方式放入冷凍庫貯存。可以利用書擋之類的物品輔助,除了可避免這些直立貯存的東西倒下成疊放的狀態,標籤也比較能一目瞭然。

●汆燙過的蔬菜(除了馬鈴薯以外)

將烘焙紙舖在可急速冷凍的不鏽鋼托盤上(若不這麼做,蔬菜就會黏著在盤子上),把汆燙過的蔬菜切成適口的大小並排盤後,放入急速冷凍室。結凍後再放入保鮮袋內。汆燙過的蔬菜若直接放入袋子裡冷凍,就會結凍成一整塊,這點得特別注意。

●汆燙過的蔬菜(小松菜或菠菜之類的菜)

以鹽水汆燙並充分濾除水分,接著再以保鮮膜直接包覆並裝入保鮮袋中,最後再放入冷凍庫保存。葉菜類蔬菜若事先切過,則要先在急速冷凍區結凍後,再裝入保鮮袋內,放入冷凍庫保存。

●歐芹

充分清洗乾淨並濾乾水分後,只將葉尖的部份切碎,放入充滿空氣的保鮮袋後冷凍保存。要使用時可將已結凍的袋子揉一揉,就能直接使用。如果把空氣放掉,歐芹就會縮小且冰得硬邦邦地一點都不蓬鬆。

莖則要另外冷凍,用於燉煮類料理可增添風味。

●大蒜、生薑

大蒜要把皮剝掉之後整顆冷凍。使用時可稍稍解凍後再切,或是直接磨成蒜泥。生薑要先削皮再切片冷凍保存。使用時可直接切來用,也可直接磨成薑泥。

●蔥、珠蔥、蘘荷

蔥類的食材,要事先切成小段之後再冷凍蘘荷則是要切成細末後再冷凍。兩種都不需解凍就可直接使用。

★本文經《良醫健康網》授權刊登,內容摘自蘋果屋出版《廚事斷捨離:日本銷售第一的「不思考廚房」家事SOP,從採買烹調、冰箱活用、整理收納到工具使用都搞定!》,原文刊載於此

 最後編修時間: 2020-07-01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喊「走不動、好渴」是警訊!醫曝中暑嚴重恐致命

 
45.5k 人追蹤
追蹤
 
王雅惠

 

檢視相片
 
高溫示意圖。(圖/TVBS)

連日來天氣晴朗酷熱,部分地區高溫一度升至37、38度,適逢暑假開始,不少民眾都帶著小孩出遊,路上經常可見有孩子大喊「好熱」、「好渴」、「走不動了」!有醫師提醒其實小朋友比成年人更容易中暑,若無適度休息、確實遮陽或補充水分,就很有可能發生中暑或熱衰竭,警告「這是會致命的!」

 

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理事長、急診醫師王士豪日前在臉書發文分享自己某天到網紅景點象鼻岩走了一趟,當天氣溫攝氏33度,但體感溫度卻接近44度,酷熱豔陽下,他見到兩個大人帶小孩的家庭,小孩年齡約莫幼稚園大班或小學一年級,大人們全身遮陽、撐陽傘,小孩則僅穿短袖短褲,沒有任何遮陽,其中一小孩走到哭喊「我口很渴!我不走了,我要回去了,我走不動了...」,另一名孩子也走到哭,喊著「我好熱,我好累,我好渴!我不走了」,但都被身旁大人力勸繼續走。

 

 

檢視相片
 
王士豪發文提醒留意小孩中暑的風險。(圖/翻攝自山雲白袍健康顧問有限公司@王士豪醫師臉書)

「Oh my god!這兩個小孩已經快要中暑了好不好!?」王士豪醫師指出,人體的蓄熱及散熱,不管是輻射或是汗水蒸發,主要都是依靠面積很大的皮膚。小孩因為體表面積佔身體比例較大,且新陳代謝效率比大人高,體內產熱較快,因此倘氣溫越高(體外吸熱多)、越激烈運動(體內產熱多)、飲水不足(汗水不足散熱減少),就會直接導致身體的蓄熱遠遠大於散熱,因此「小孩比成年人更容易發生中暑」!

 

王士豪表示,中暑的初期症狀可能就只是頭昏、口很渴、手腳無力走不動、躁動不安、脾氣暴躁,如果一旦進展到昏迷,死亡率恐大大上升!他提出幾點預防中暑的方法,包括絕對氣溫或體感溫度高於攝氏36度,就不要出門激烈運動,或必須適時打開空調;避免陽光直接曝曬到皮膚,適當以陽傘、大盤帽、薄長袖等來遮陽;高溫下活動要適時休息,只要活動15至30分鐘不等,或身體覺得任何不舒服、口渴,就要找遮陽處適當休息;水份一定要補充夠,建議活動前先喝300至500cc的水,每15至30分鐘休息時,再補充300cc的水。

 

王士豪也指出身體是否已經飲水充足的指標,在高溫環境下活動,只要身體還有在流汗,甚至全身汗流浹背、還會想尿尿,且尿液顏色為透明無色或淺黃,代表喝水充足了;相反的,若高溫環境下一點汗都沒有,尿液顏色非常深,甚至完全沒有尿液,那代表飲水不夠,這樣就很危險。他也提醒,補充水分也要同時補充鹽分,鹹餅乾是很好的選擇。

 

 

 

看節目、買美食、拿好康,住宿券免費抽!快點我下載食尚玩家APP!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夏菌大爆發5/冰箱放太滿難散熱 「過期有異味」禍及全部食物

 
16k 人追蹤
追蹤
 
張雅淳
檢視相片
 
(圖/陳家榆繪)

(圖/陳家榆繪)

冰箱管理也要做好,「美國FDA建議食物最好儲存於攝氏4度以下,可以大幅降低食物中毒的風險。」陳柏存說,要維持冰箱的「冷度」,首先就是不可囤放過多食品,最好大約「七分滿」就好。

程涵宇也建議冰箱的生熟食應分開存放,同時要注意食品是否過期,若等到出現異味或發霉才清理,很容易讓食物在氧化作用下,產生乙烯及異味分子,或是和細菌、黴菌、酵母菌等酵素或微生物作用,使食物變質,一旦食用這些變質食物,將可能導致食物中毒。

檢視相片
 
食物中毒最典型的症狀是上吐下瀉,但如果合併發燒、血便,最好進一步住院觀察,以免引發敗血症。圖為新北市安康高中學生畢業旅行,疑因食物中毒送醫。

陳柏存提醒,一般細菌導致的食物中毒,常見的症狀是嘔吐、腹瀉,建議民眾先觀察糞便型態。若以水瀉為主,大多數是因為細菌分泌的腸毒素所造成;若為血便,就可能是破壞性較強的細菌如志賀性桿菌。

急性期時,建議民眾多補充水份及電解質,並避免剌激性食物,減輕消化道的負擔,大多數食物中毒經過症狀治療之後,等待消化道黏膜再生後就能恢復健康,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也不需住院治療。

但如果是血便、又合併高燒,就可能合併為細菌感染,恐怕會有敗血症風險;另外,或是因腹瀉產生脫水、電解質失衡、腎功能缺損的狀況時,也可能需要住院接受進一步的治療。

檢視相片

看更多 CTWANT 文章

夏菌大爆發1/中毒人數創新高 真空包裝食品「出槌」最致命
寵物情緣/收編浪浪好糾結 黃云歆同居萌貓靠求神
懶惰男126萬扔電梯!「直達15樓」給阿公 下秒門開悲劇了…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女性肺癌患者9成不抽菸!四種食材可能幫助你預防癌症

 
9.2k 人追蹤
追蹤
 
新聞中心余宗翰


【余宗翰報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公布的2018年全球肺癌發生率地圖,台灣肺癌發生率高居世界第15名,在亞洲僅次北韓(每10萬人口中有36.2人罹患),排名第2名(每10萬人口中有36人罹患),而且如果只看女性的肺癌發生率,台灣會擠進世界第8名。

肺癌已連續10年蟬聯第一大癌症殺手,也就是死亡率連續10年奪冠,包含文英阿姨、「永遠的孫叔叔」孫越、「帽子歌后」鳳飛飛等人,都是因為不敵肺癌而離世。肺癌也是十大癌症中的「三冠王」,即醫療支出最高、死亡率最高、晚期發現比例最高。

 

肺癌年輕化,台灣女性肺癌患者9成不抽菸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在記者會上表示,台灣每年將近一萬人死於肺癌。因為肺癌早期症狀並不明顯,發現時多已是晚期,難以救治,因而增加肺癌的死亡率。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一般胸腔科主任陳育民指出,肺癌新確診人數在這10年來持續攀升,男性肺癌患者增加3成,女性患者更是增加近一倍!

跟許多慢性病一樣,肺癌也有年輕化的趨勢。陳育民指出,肺癌男性發生中位數從72歲降到68歲,女性則從68歲降到65歲,各自都降了3、4歲。另一個重點是,歐美國家將近85%肺癌患者是吸菸族群,但台灣肺癌患者卻有接近半數都不抽菸;根據長庚醫訊,有20%男性患者不吸菸,而女性更是超過90%以上都不是抽菸族群。從這個結果推測,台灣的空污、廚房油煙可能是防治肺癌的重點。

同濟大學腫瘤研究所一項長達5年的肺癌流行病學調查指出,中年及青年女性長期在廚房做飯時接觸高溫油煙,會增加罹患肺癌的風險2~3倍。

若本身是肺癌高危險群,一定要勤做肺部健檢。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透過早期檢測,發現1公分以下的早期肺癌腫瘤,以手術處理的治癒率(五年不復發的比例)為85~90%,這相對於目前肺癌5年存活率僅有12~13%的機率,之間的差別可說是天差地遠。

防備肺癌不只要顧好呼吸道,吃對食物也很重要!第二頁來看看研究建議多吃哪些食物有幫助

 

戴口罩還不夠,研究告訴你防肺癌也能從吃做起



防備空汙除了戴口罩,保持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增強自己的免疫力也很重要。防肺癌不只要顧好呼吸道,吃對食物也很重要。有些營養素能降低罹患肺癌風險,住在空汙大國,想要降低自己的肺癌發生率,一定要多留心以下4種營養素:
 

  • 槲皮素
    槲皮素有抗發炎、抗氧化的效果,能干擾健康細胞轉化為癌細胞的過程;換言之,槲皮素能以安全、天然的方式在癌細胞擴散前加以防堵,防止癌變進一步惡化。中國一項關於槲皮素的研究顯示出了抗腫瘤的特性;另一項研究則發現,規律且經常攝取富含槲皮素的食物,能夠降低肺癌風險;人口研究發現,攝取最多槲皮素的吸菸者,肺癌風險降低了51~65%。許多蔬果都含有槲皮素,包括蘋果、紅洋蔥、番茄、綠茶、葡萄皮、柑橘類水果、巴西里等。

     
  • 維生素D
    2013年,英國SFE BES 2017內分泌科學會中,有專家表示補充維生素D可以大幅降低罹患肺癌的可能性;研究指出,補充維生素D不但能夠有效抑制臟器纖維化,更能夠大幅度的降低罹患肺癌的可能性。英國研究團隊甚至直言,這表示即便害怕空氣汙染,只要做好氣管防護後到外頭曬30分鐘太陽,得到的好處一定遠遠大於壞處!除了牛奶、蛋黃、香菇等食材能補充維生素D,只要每天用臉、手接受溫和日曬10~15分鐘,身體也能合成足夠的維生素D。
     
  • 類胡蘿蔔素
    2019年9月一項登載在《英國營養學雜誌》的研究指出,吃胡蘿蔔可能有助於預防肺癌。該研究分析了約20萬人的資料,發現吃最多胡蘿蔔的人,比起最少的人,罹患肺癌的風險降低了42%!日本北青山D診所院長阿保義久也曾表示,吃番茄、胡蘿蔔等富含類胡蘿蔔素的蔬果有助於預防肺癌。
     

  • 2019年《國際維生素與營養研究雜誌》一項分析58萬人健康資料的研究發現,攝取鎂較多的族群,比起較少的組別,罹患肺癌的風險降低了約12%,如果每日攝取300mg,肺癌風險約能降低17%。富含鎂的食物有菠菜等深綠色蔬菜,或香蕉也是不錯的選擇。


參考資料:

  1. https://www.edh.tw/article/14998
  2. https://www.canceraway.org.tw/page.asp?IDno=1310
  3. https://www.edh.tw/article/12889




原文引自:台灣新國病肺癌發生率登亞洲第二!研究:4類食材要多吃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預防孩子過敏有對策?營養師教你從飲食+環境來防護

 
5.3k 人追蹤
追蹤
 
華人健康網 /特別報導

【華人健康網/特別報導】過敏是許多人的共同疾病,尤其當父母都有過敏體質,小孩子過敏的機率會大大增加。不過當孩子沒有先天過敏,就不用再擔心了嗎?其實可不一定!不只基因遺傳會造成過敏,環境與飲食也很重要,身為一位新手媽媽的高敏敏營養師,要如何選擇正確的飲食和塑造好的生活環境,來減少小朋友的過敏危機呢?

檢視相片
 
預防孩子過敏有對策?營養師教你從飲食+環境來防護

高敏敏營養師表示,從小為孩子養成均衡飲食的習慣很重要,從新鮮蔬果養成好體質之外,環境中的過敏原也不容忽視。例如最常見的灰塵、塵螨,尤其塵螨會潛伏在枕頭、棉被、毛絨玩具,衣服等每日接觸的物品上。沒有定期清洗物品、降低室內環境濕度,就會讓家裡成為塵螨的溫床。居家的空氣汙染也無所不在,炒菜油煙、拜拜、點蚊香、甚至家中有抽菸習慣的家人,都會造成家中空氣污染,長期下來對身體造成影響。

減少環境汙染源,少不了一台空氣清淨機

想在家中為孩子創造安心空間,高敏敏營養師建議可以在家中準備空氣清淨機,隨時隨地濾除空氣中的汙染。尤其這些情況下更適合使用:

1.打掃時會讓灰塵飄揚到空氣中,可以在打掃前後保持開啟空氣清淨機來濾除灰塵。高敏敏營養師提醒,寵物毛髮也是常見過敏原之一,像有時小朋友和家中狗狗玩耍後,就會發現她在揉眼睛。WINIX空氣清淨機有前置濾網加上專屬寵物濾網過濾寵物毛髮,就很適合有寵物的家庭,做好雙重過濾,也能延長其他濾網壽命。

檢視相片
 
預防孩子過敏有對策?營養師教你從飲食+環境來防護
檢視相片
 
預防孩子過敏有對策?營養師教你從飲食+環境來防護

2.一到夏天大家都喜歡待在室內吹冷氣,雖然冷氣有空氣交換的功能,但多數僅搭配可水洗的塑膠前置濾網,本身的過濾效果十分有限。因此開啟冷氣的同時,仍需要空氣清淨機來過濾空氣中的有害物質。WINIX空氣清淨機搭載的活性碳濾網可以用來過濾空氣異味,更重要的是HEPA濾網能過濾空氣中99.97%的0.3微米的懸浮微粒,才能維持乾淨空氣。

3.高敏敏營養師表示,除了過敏,家中有小孩一定會擔心空氣隱藏的病菌,WINIX空氣清淨機「ZERO+」搭載獨家專利的自動除菌離子PLASMAWAVE2.0,能抑制空氣中的7種病毒、3種細菌、6種揮發性有機化合物,保護家人的呼吸健康。

檢視相片
 
預防孩子過敏有對策?營養師教你從飲食+環境來防護

高濕度的台灣更要定期做好除濕工作

高敏敏營養師提醒,最適合人體的濕度約在50%左右,但台灣濕度平均在70%以上。高溫潮濕是塵螨、黴菌最喜歡的生長環境,選擇一台大容量的除濕機就很重要。WINIX清淨除濕機每日有15公升的除濕量,能在1小時內將濕度從80%降至60%以下。起床後的被子、洗澡後的浴室都很適合使用除濕機來乾燥。同時搭配空氣濾淨組件,在6坪空間同時提供除濕+濾淨效果。而到了夏天,最怕的就是外出遇到午後雷陣雨,WINIX除濕機配有局部乾燥配件,能集中烘乾濕掉的鞋子,維持環境乾爽舒適。

檢視相片
 
預防孩子過敏有對策?營養師教你從飲食+環境來防護

WINIX清淨除濕機也配有PLASMAWAVE自動除菌離子,3步驟抑制病菌,還原純淨空氣。在使用上,按住除菌離子紐3秒能啟動兒童安全鎖,即使孩子亂按也不用擔心。

WINIX除濕機除了有把手外,也有能夠360旋轉的滾輪,即使是力氣小,也很方便移動。高敏敏營養師表示,身為一個媽媽,電子產品的安全措施也很重要,例如自動斷電、防燃設計等22道安全防護,同時也是政府認證一級節能裝置,使用上更安心。

檢視相片
 
預防孩子過敏有對策?營養師教你從飲食+環境來防護

高敏敏營養師表示,想避免孩子後天過敏,在飲食與環境上都要特別做好防護,建議在家中準備多台空氣清淨機加除濕機,一同維持安全的室內空氣品質與舒適的濕度。將不好的空氣阻隔在室外,減少呼吸負擔。

【延伸閱讀】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寵物、小孩,王不見王?父母該知道讓寵物與孩子安全共處一室的3件事

寵物與小孩之間,存在著一種很微妙的關係,父母一方面認為,在有寵物的陪伴下,孩子更能培養對動物友善的心;一方面又擔心,不受控的寵物有可能弄傷孩子。

有別於以往農村社會將家禽視為防盜或生財動物,現代家庭將寵物視為家的一份子。在還沒有新生命加入這個家時,寵物的存在幾乎不會構成什麼大問題,頂多是住在公寓時,偶爾因為寵物叫聲太大而跟鄰居道歉;亦或是換毛季節到,讓飼主不停打噴嚏。但當女主人懷孕後,一切都將風雲變色......

 

提前準備環境,讓寵物也能有心理準備

寵物對於生活環境的變化,通常是非常敏銳的,因此準爸媽們可以在孕期就先讓寵物參予這個過程,並不斷的與牠對話,讓牠對這個新成員有初步的認識,之後再透過新家具和嬰兒用品,讓寵物有時間適應新的環境變化。當我們擺出嬰兒床,但對寵物來說,他們看到的可能是一個有輪子的長方形東西,這對牠們來說是很新奇的事情,自然會想要多接進一探究竟,與其等新生兒「入住」後再一直喝止寵物離開嬰兒床,不如先讓寵物習慣嬰兒床的存在呦!

 

新生兒階段,避免孩子與寵物單獨相處

無論妳有多愛並信任妳的寵物,也不要讓孩子獨自一人與牠共處一室。有些狗狗和貓咪很喜歡與人接觸,因此牠們可能會在嬰兒睡覺時,無意中壓住嬰兒的臉導致嬰兒窒息。

成人應避免親吻新生兒,寵物理所當然也該被禁止,因此當有些熱情的寵物想舔嬰兒時,父母也應當立即勸阻,根據Dr. Glassman指出:「寵物的嘴裡有很多細菌,這對於免疫系統尚未完全發育的嬰兒來說,是非常危險的接觸。」

 

無論照顧新生兒多精疲力竭,也要陪伴寵物

若父母因為疲憊而對寵物耐心下降,甚至出現無視或大吼的情形,可能會讓聰明的寵物將妳「反常」的情緒與嬰兒聯想在一起。Dr. Schmid表示:「很多父母因為新生兒而忙得焦頭爛額,要他們騰出時間陪伴寵物幾乎是不可能的!就算如此,每天5分鐘和寵物玩樂相處,對牠們來說已經足夠。」別忘記,無論家中增添了幾位新成員,都別忘記曾經和寵物有過歡樂時光的回憶,你的世界有其他家人、朋友和同事,寵物的世界只有你。

(延伸閱讀:【黃老斯聊教養】從養寵物看見他人.讓孩子心中不只有自己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哺乳媽媽可以染燙髮? 許多新手媽媽想知道

「餵母奶可以漂眉、染燙髮嗎?」、「母奶可以儲放的時間有多長?」國民健康署統計107年孕產婦免付費關懷專線0800-870-870之內容,發現民眾來電的諮詢以母乳哺育相關問題最多,顯示母乳哺育為新手爸媽面臨最棘手的問題。


許多人不清楚母奶可以儲放多久,台中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科主治醫師陳昭惠指出,擠出的奶水可以隔餐餵食,就直接放在室溫攝氏25度以下,不必冷藏儲存。

如果放置在有冰寶的儲帶式冰桶,則可以保存24小時,冰箱冷藏層可以保存5天,(獨立的)冰箱冷凍層可以保存3~6個月。母乳解凍後,不可再冷凍;解凍後24小時,如果還沒吃完,就應該捨棄不用。

至於哺乳媽媽使用染髮劑或燙髮劑,是否對寶寶產生影響?陳昭惠醫師說,使用在頭皮上的用品,就像使用在其他皮膚上的藥品一樣,吸收到體內的量很少,對哺乳寶寶的影響很少,如果媽媽的頭皮是健康、完整的,所吸收的量極低。 (推薦文章:懷孕會掉髮是正常的嗎?孕期該如何保養頭皮頭髮?

哺育媽媽如果想染髮、燙髮,陳昭惠醫師建議,選擇專業合格的美髮師。告訴美髮師,自己正在哺餵母乳,洗頭時動作輕柔,不要抓傷頭皮。此外,選擇天然成分的染燙產品,並在染燙髮時注意通風,以及請美髮師盡量不讓藥劑接觸到頭皮。

此外,許多媽媽問著,自己感冒、尿道炎、拉肚子時,乳汁中會有病菌嗎?還可以餵母奶嗎?敏盛綜合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許明信指出,經由乳汁傳染疾病的機會非常少見,家長不用擔心。

許明信醫師說,媽媽出現感染症狀之前,可能透過接觸以及飛沫等傳染管道,讓寶寶感染了疾病。如果持續哺乳時,寶寶從中獲得來自於母親體內的疾病抗體,可以減輕感染症狀。

國際實證研究,持續哺育母乳,可以降低寶寶腸胃道感染、呼吸道感染,以及中耳炎等風險,也會減少兒童期糖尿病的機率、減少過敏,可說是好處多多。

此外,婦女藉由母乳哺育,能使產後子宮恢復較快,產後出血的機會較小,身材恢復較快,而且得到乳房癌、卵巢癌及骨質疏鬆的機率減少。許明信醫師指出,希望每個產婦都能順利哺育,讓每個嬰兒生命旅程擁有最好的起點。(推薦文章:哺育媽媽重返職場後乳量不夠怎麼辦? 專家這麼建議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營養食譜 「幸福果」酪梨.多吃多健康

酪梨,並非是水果,而被歸類於「脂肪」,每100公克的酪梨中,脂肪含量高達14.66公克,因此酪梨又被稱為牛油梨、奶油梨、黃油梨,還被稱為「幸福果」。酪梨糖分含量低,脂肪中多為單元不飽和脂肪酸,不含膽固醇,可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又富含鉀、葉酸、維生素B6、維生素C、維生素E、礦物質、膳食纖維和蛋白質,讓寶寶多吃酪梨,絕對有益健康。

酪梨果汁【初期離乳副食品.4~6個月】

材料:

酪梨50公克、蘋果50公克、香吉士1顆、開水100c.c.。

做法:

1.酪梨、蘋果去皮去籽,將香吉士壓成果汁備用。

2.將所有材料及開水加入果汁機攪打。

3.將果汁過濾,即可飲用。 

營養師小叮嚀

1.酪梨看似水果,其實含有74%的油脂,在屬性上為油脂類。因此口感與水果不同,成熟的酪梨入口即化,卻沒甚麼甜味。

2.酪梨所含的油脂,大部分都是單元與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例如油酸、亞麻油酸及次亞麻油酸,相當適合正在成長發育的孩子。

3.酪梨含有的特殊香氣不見得每個孩子都能接受,因此果汁中加入熟悉的蘋果、香吉士(或柳橙)風味可提高寶寶的接受度。

 

酪梨馬鈴薯泥【中期離乳副食品.7~9個月】

材料:

酪梨50公克、馬鈴薯50公克、雞蛋1顆。

做法:

1.酪梨去皮去籽,放入果汁機中打成泥。

2.馬鈴薯去皮,切小塊,蒸熟後放入果汁機中打成泥。

3.備小鍋倒水,放入雞蛋與冷水共煮至蛋熟,剝除蛋殼取出1/4顆蛋黃,將蛋黃壓碎。

4.將酪梨泥與馬鈴薯泥拌勻,撒上蛋黃即可食用。

營養師小叮嚀

1.選用酪梨必須等到外皮呈現紅黑色,同時輕壓蒂頭有軟化現象才夠成熟可食用。

2.若寶寶咀嚼吞嚥能力穩定,建議將酪梨和馬鈴薯直接搗成帶有顆粒的泥狀餵食,孩子可感受到食物質地上的變化,有助於口腔運作的發展。

 

酪梨香蕉奶昔【中期離乳副食品.7~9個月】

材料:

酪梨50公克、中香蕉1根、奶水100c.c.。

做法:

1.香蕉、酪梨去皮去籽,切小丁後與奶水放置冷藏。

2.將冰過的酪梨、香蕉、奶水,放入果汁機中打成冰泥即可食用。

營養師小叮嚀

1.奶水可以母奶或配方奶均可。

2.香蕉富含醣類及果膠,和油脂豐富的酪梨、含有蛋白質及鈣質的奶水攪打後,呈現濃稠綿密的香濃口感,是一道營養豐富、潤腸通便的飲品,適合體型瘦小,排便不順的孩子。

 

酪梨起司捲【後期離乳副食品.10~12個月】

材料:

酪梨50公克、起司1片、新鮮雞蛋1顆、油1小匙。

做法:

1.雞蛋打蛋液備用。

2.酪梨去皮去籽,搗成泥。

2.平底鍋先預熱抹油,再倒入蛋液,趁蛋液快熟前,舖上酪梨醬與起司片後,慢慢捲起黏合。

3.將捲好的蛋捲切成2公分寬的大小即完成。

營養師小叮嚀

1.對於漸漸離乳的幼童,鈣質仍是這時期十分重要的營養素。除一般的奶水外,乳製品的起司亦含有豐富的鈣質與油脂,可運用在副食品中適時補充。

2.想做出漂亮均勻的蛋捲,倒入蛋液前,可用廚房專用擦拭紙將平底鍋面均勻抹油後,再以小火慢煎,比較容易成功喔!

 

酪梨花生吐司塊【後期離乳副食品.10~12個月】

材料:

酪梨30公克、花生醬10公克、去邊吐司2片。 

做法:

1.酪梨去皮去籽,搗成泥備用。

2.去邊吐司進預熱烤箱約1至2分鐘,取出。

3.將一片吐司塗上一層酪梨醬,另一片塗上一層花生醬。

4.把兩片吐司沾醬面,相互貼合,切成1/4小塊即完成。

營養師小叮嚀

1.自製酪梨醬是既天然又健康的油脂抹醬,可取代乳瑪琳(氫化植物油)、奶油,而且製作方便。要注意的是酪梨熱量很高,攝取過多仍會發胖喔!

2.隨著孩子的發育,大一點的孩童可做成三明治(即三、四片吐司相疊),搭配不同口味(如酪梨醬、果醬、可可醬、起司片、優格醬等),風味可更有變化。

 

酪梨奶油拌飯【結束期離乳副食品.1歲以上】

材料:

酪梨50公克、無鹽奶油一小盒(約8公克)、醬油2茶匙、檸檬汁少許、海苔香鬆適量、白飯半碗。

做法:

1.酪梨去皮去籽,切小丁拌入飯中。

2.奶油加熱融化後加入醬油,滴少許檸檬汁拌勻。

3.將做法1撒上海苔香鬆,淋上奶油醬汁即可食用。

營養師小叮嚀

1.酪梨奶油拌飯融合醬油的甘、鹹與檸檬的香、酸,是道清爽下飯的料理,不愛吃飯的孩子可以嘗試看看。

2.想讓料理更豐富美味,可再加入烤鮭魚、蛋絲、熟洋蔥末等,營養更加分。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吃肉生男寶」、「愛吃菜生女寶」口味改變和寶寶性別有關?

懷孕之後口味變得很怪,原來孕前愛吃的食物,懷孕後卻食之無味。孕媽咪也知道飲食要清淡,禁不住吃香喝辣之後,心裡就會產生莫名的「愧疚感」,但又無法控制自己的口味,這口味改變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大約70%~80%的女性,懷孕時都有口味改變的現象,而口味改變的原因,目前醫學界還沒有定論,推論可能是懷孕造成荷爾蒙改變有關。從受孕第6天,黃體素、雌激素這兩種荷爾蒙分泌會持續上升,以幫助胚胎穩定著床,直到懷孕滿3個月。

由於黃體素會抑制腸胃蠕動,進而導致腸胃道平滑肌蠕動速度變慢,有些孕媽咪就會感覺腹脹,甚至會有噁心、想吐的害喜現象,味覺也變得遲鈍,這種現象多數在懷孕滿3個月之後就會改善,但也有少數孕婦口味搞怪的情況會持續到懷孕中、後期。此外,懷第一胎的口味改變和第二胎可能不一樣,前一胎喜歡吃清淡的食物,第二胎卻喜歡吃香喝辣的孕婦也不少。(推薦文章:懷孕口味喜好改變,對胎兒有益?

民間說法認為,從孕婦的口味喜好可以判斷懷男胎或懷女胎,若是懷男胎的孕婦比較愛吃肉;懷女胎的孕媽媽則喜歡吃菜。其實這類說法沒有科學根據,不過,在懷孕前改變飲食,多攝取某一類食物就能如願懷男懷女的做法,只要不損害個人健康,一試無妨。



此外,傳統觀念認為,孕婦口味喜好改變,其實反應出胎兒的口味喜好,會幫助孕媽咪排除對胎兒不好的食物,所以,想吃的時候並不需要特別忌口,孕媽咪可以放心吃。但仍要提醒孕媽咪,吃重鹹可能會導致妊娠高血壓,甜食不忌口不僅會造成孕期體重失控,胖在自己身上,還會提高妊娠糖尿病的風險,所以,孕媽咪不可將口味改變當做飲食不忌口的理由。(推薦文章:孕期飲食10重點・避免真正的禁忌飲食

在懷孕初期飽受害喜之苦,體重不增反減的孕媽咪,可別以為懷孕中期胃口大開,就可以大吃特吃。雖然,婦產科醫師在產檢時總會叮嚀孕媽咪,飲食口味要清淡,很多媽媽都會左耳進,右耳出,美食當前就把醫師的叮嚀拋在腦後。其實,如果孕媽媽沒有照著做,可不容易逃過婦產科醫師的「法眼」。透過例行產檢項目,就能幫助婦產科醫師大致了解孕媽咪的飲食狀況喔!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抽菸也得肺癌 中研院找出三大致癌關鍵

 
388 人追蹤
追蹤
 
檢視相片
檢視相片

肺癌是全球癌症死亡的主因,也是我國頭號的癌症死亡殺手,雖然近年來的藥物治療有相當大的進展,但5年存活率仍是低於20%。

 

過去認為肺癌和吸菸有關,但在臺灣不吸菸的肺癌患者卻比吸菸者多。臺大醫學院內科教授楊泮池院士與跨單位研究團隊以蛋白基因體技術,建立臺灣早期肺癌病人的多體學大數據,找出不吸菸肺癌患者可能的致病機制。

 

研究指出,在美國不吸菸者約佔肺癌患者的20%,而東亞地區(包括臺灣)的肺腺癌有獨特的特色,不吸菸者(尤其是女性)患病的比率高過於吸菸者。在臺灣有50%以上的肺癌病患並不吸菸,超過9成得肺癌的女性都不抽菸,而且近十年有年輕化的趨勢。為釐清東亞不吸菸肺癌的致病機制,研究團隊分析了東亞地區103名肺癌病患,探究早期不吸菸肺癌的發病與進展。

 

本次研究找出非吸菸者罹患肺癌的三大關鍵因素。首先,年輕不抽菸的女性肺癌患者,體內的APOBEC突變程度,比一般人高。其次,年長的肺癌患者則是和環境致癌物接觸有關。另外,研究團隊還找出未曾被發現的新亞型肺癌,以及致癌基因突變的差異,有助早期發現臨床潛在的高風險肺癌患者。

 

肺癌團隊主持人楊泮池指出,「蛋白基因體學發現不吸菸肺癌患者在腫瘤發生和癌症進程上存在著人種和地域上的獨特性,此研究為早期不吸菸者肺腺癌提供了新的見解」。

 

除中研院之外,研究團隊成員由臺灣大學、臺北醫學大學、臺中榮總提供病人檢體、臨床數據及檢測技術等,共同呈現前所未有的東亞肺腺癌完整鳥瞰圖景,包括針對男女族群、吸菸與不吸菸族群,描繪出更清晰的肺腺癌疾病進程,並且發現新的癌症標誌物與找出導致臺灣肺腺癌的可能病因。

 

本次臺灣與美國合作癌症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細胞》《Cell》上,並共同榮登雜誌封面。

 

中研院表示,由於該院擁有領先世界的蛋白基因體技術、生物資訊分析平台與大數據分析技術,加上臺灣醫療團隊具備完善的長期追蹤資料。藉此優勢,中研院與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NCI)於2016年簽署「癌症登月計畫(Cancer Moonshot)」合作備忘錄,參與國際癌症蛋白基因體學聯盟(International Cancer Proteogenome Consortium, ICPC)。同年10月臺灣通過生醫產業推動方案,科技會報將癌症登月計畫納入為「推動特色重點產業」策略之一,提供利用蛋白基因體大數據開發創新診斷及新藥研發的契機。


持續關注肺腫瘤生物學及早期肺腺癌的研究進展,將有助推動肺癌檢測開發和相關管理策略。「癌症登月計畫」臺灣團隊認為,臨床資訊、多體學技術及體學大數據為發展癌症精準醫學之必要基礎工程,為欲深入研究和發展肺腺癌精準醫療的研究人員和臨床醫生的最大後盾。若能進一步凝聚跨學研單位、醫學中心及跨部會及產學合作,透過與國際癌症登月計畫團隊分享各國數據與資源,持續研發新策略,有助未來發展臺灣特色的精準醫學。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愛下廚的Top5地區都不在6都!愛煮飯恐提高肺癌風險

 
9.8k 人追蹤
追蹤
 

根據國健署日前公布最新的統據數據指出,2017年平均每4分42秒就有1人罹癌,「癌症時鐘」較前一年快轉了16秒,其中「肺癌」更是蟬連多年10大癌症之首,其中女性罹患肺癌的人數比前1年多出逾500人,幾乎是男性的2倍,國健署解釋,關鍵的原因可能和廚房油煙、二手菸、空氣污染等廢棄有關,而家族史及人口老化也都是致癌因子。

有鑑於此,在Yahoo和早安健康聯合進行的2020健康大調查中特別詢問民眾,平常最常接觸到哪些廢氣,在1.1萬的網友當中,有38%經常處在炒菜油煙的廢氣環境裡,排名高居第二位,僅次於通勤時在室外騎乘汽機車所吸入的廢氣(佔48%)。

6都男女常外食 較少暴露廚房油煙中

進一步觀察男女比例,毫不意外,女性比例高達52%,而男性只佔22%,除了高過於男性一倍之外,該選項也是女性最常接觸到的廢氣首位。再從女性的年齡分佈來觀察,常會下廚的女性以45~54歲(44%),以及55歲~64歲(44%)居多,推究原因,應該是此年齡層較多家庭主婦,更重視食安,因此選擇自己在家開伙,漸少外食。往前看35~45歲比率陡降至34%,25~34歲女性更降至29%,推測原因可能較多為職業婦女,因工作關係影響,三餐大多在外食解決。調查結果也發現,女性對於家中所產生的廢氣並不是太過擔心,炒菜時戴口罩的比率僅有6%。

於同一份調查報告進行交叉分析喜愛下廚的女性地區分佈,最多的為雲林縣(62.7%),接著依序為苗栗縣(60.4%)、宜蘭縣(58.2%)、嘉義縣(58.1%)、新竹縣(58%)等,由統計發現,6都的男女都沒在Top 5名單中,可以推論在6都生活的民眾,可能因為生活的節奏快,工時長的情況下,會經常透過外食來解決三餐,因此減少接觸油煙的困擾。

愛下廚恐提高肺癌風險

有研究發現,女性肺腺癌患者約有9成都不吸菸,其罹癌原因主要與亞洲人的基因、家族病史及環境污染等因素有關,且好發於40歲以上的女性。而看似沒有大傷害的廚房油煙,其實隱藏著對肺部的慢性傷害,台灣癌症基金會曾公開表示,廚房油煙是被忽視的隱形殺手,油脂加熱超過發煙點後,會出現氧化、劣化等變質情形,若油脂又重覆回鍋油炸,會產生大量自由基及聚合物質,提高致癌風險。根據研究,每年暴露於廚房油煙環境超過144次,將會提高1.78倍的肺癌罹患風險。

因此,建議除了外出使用口罩避免汽機車廢氣之外,改變熱油煎炒的烹調習慣,再烹煮時也需開啟抽油煙機,並保持廚房通風,方有助於降低罹患肺癌或肺腺癌發生的風險。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腸病毒蠢蠢欲動!調查:6成3民眾知道這兩種營養素能提升保護力

 
1.8k 人追蹤
追蹤
 

今年因為新冠肺炎,防疫期間政府積極宣導勤洗手、戴口罩。對於台灣來說目前正處於後疫情時代,報復性出遊讓腸病毒也蠢蠢欲動。Yahoo特別企劃民調「你認為因為新冠肺炎,腸病毒會因此減少發生?」,32%網友覺得截至目前腸病毒有因此而減少發生。

檢視相片

調查的時間為7/1~7/6為期6天,共計有超過1萬7800位民眾參與調查。男女比例差異不大,顯示男女對於腸病毒或是免疫力的議題,都相當重視。而在本次調查中,大台北(北北基、桃竹苗)地區佔42.2%,中部為21.1%,南部有將近3成(29.1%),其中30~45歲青壯年佔52.5%。

後疫情時代報復性出遊 民眾開始擔心腸病毒

目前台灣新冠肺炎的疫情趨緩,針對於此詢問「疫情趨緩,你是否開始擔心腸病毒了?」有42.8%的民眾回答「還好」,但另外近半數的民眾(41.9%)開始擔心腸病毒大魔王重出江湖,顯示台灣在後疫情期間,即便已經建立好衛生習慣,但免不了因報復性出遊造成人群聚集,父母還是會擔心腸病毒的反撲。

檢視相片
 
▲後疫情時代,雖然42.8%的民眾對於腸病毒的擔心回答還好,但仍有超過4成的民眾開始擔心腸病毒大魔王會重出江湖。

同時,再進一步調查「你認爲新冠肺炎對今年腸病毒病例數的影響是?」回答「不會影響」的民眾雖然佔多數,比例為36.1%,但回答「會減少」比例為32%。根據衛福部病管制署的統計資料,國內類流感就診人次比去年同期減少7成,而腸病毒就診人數更是明顯的減少9成,代表著民眾衛生習慣的改變,勤洗手、戴口罩都能減少流行性疾病的發生,但隨著暑假到來,出遊的機會增加,民眾也應該持續維持良好的衛生習慣並加強營養攝取,以提升抵抗力來避免病毒傳染。

檢視相片
 
▲民眾加強衛生習慣,3成6的人認為,不會影響腸病毒的病例數。

避免腸病毒大魔王找上門 提升免疫力是關鍵

想要避免腸病毒,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對於病毒的抵抗力,提升免疫力是關鍵。調查中詢問「哪些營養素有助於提升免疫力?」有高達63.4%的首訪者知道乳鐵蛋白、益生菌有助於提升免疫力,凸顯出現代爸媽對健康認知更加豐富。 

以乳鐵蛋白來說,可以與體內的鐵結合,讓細菌無法利用鐵繼續生長繁殖,達到抗菌作用,抵禦病原菌進入人體細胞,另外因乳鐵蛋白可幫助維護腸道黏膜健康,使腸道功能完整,自然能攝取較多且完整的食物養分。

檢視相片
 
▲想提升孩子的保護力,有6成3的民眾知道乳鐵蛋白、益生菌和維生素D對於免疫力有幫助。

育兒專家王詩婷醫師就曾表示,母乳中含有天然的乳鐵蛋白,關鍵功能在於鐵的運輸,能將鐵質運送到身體各個部位,而發育中的孩子對鐵的需求量極大,乳鐵蛋白不僅有助生長,對於很多細胞也是很必要的營養成分,特別是腸道細胞。

因此,奶粉成分內若同時含有乳鐵蛋白加上益生菌,兩者強強聯手可加乘寶寶保護力,但益生菌不是越多越好,重點要能在腸道內存活,讓好菌通過胃酸抵達腸道,才能發揮功效,再加入果寡糖,提供好菌營養,讓好菌生生不息,自然也能養出不容易生病的孩子。

【新聞專題】後疫情時代 腸病毒別輕忽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想要好孕?最美營養師曝6大營養素

 
53.9k 人追蹤
追蹤
 
三立新聞網

記者郭奕均/台北報導

現代人晚婚已經是普遍現像,當然結婚的晚,女性生孩子的年齡也跟著提高,但一定要注意的是,生小孩也有「黃金期」,就能體能一樣,會在30歲之後慢慢走下坡,但先天因素無法改變,後天飲食就是關鍵了,「最美營養師」高敏敏就建議六大營養素,想要「好孕」,一定要好好補充!

檢視相片
 
想擁有「好孕」體質?最美營養師高敏敏提6大必吃營養素。(圖/翻攝自高敏敏粉絲專頁)

高敏敏表示,想提升懷孕機率,甚至養好「好孕」體質,以下營養素要好好攝取:

1、肌醇

肌醇跟我們脂肪跟膽固醇的代謝有關係,男生女生的荷爾蒙,都是由膽固醇代謝下來的。有文獻發現,每日攝取1g的肌醇+400微克的葉酸,可以改善卵子品質提升受孕機率、減少流產的風險!

全穀類是肌醇含量很高的食物,如:玉米、小麥胚芽、全麥麵包、燕麥、糙米。

2、葉酸

葉酸常被稱為「造血維他命」在細胞的複製和生長很重要,可以讓分裂中的卵子發展的更好,增加正常卵子的機會。而如果濾泡中葉酸的濃度增加,也會增加卵子的成熟度。

深色葉類蔬菜,像是菠菜,尤其十字花科的花椰菜、油菜、高麗菜很鼓勵多吃!美國有研究有發現一周吃五次以上可以對子宮肌瘤達到保護的作用,但一次不是一口,是大約半碗到一碗的份量。

3、精胺酸

其實就是胺基酸的一種,但是身體沒辦法製造只能透過飲食來吃,它其實是一氧化氮的前驅物,可以幫助血管擴張,血管擴張了,血液循環就會比較好,改善子宮卵巢或男性的血液循環。

一般的優質蛋白質像是雞肉、牛肉、蛋、海鮮等蛋白質豐富的食物都可以吃得到。

4、礦物質硒、鋅

男性的精子中含有鋅,尤其精蟲尾巴的成份之一是硒離子,如果缺乏硒離子,精子就不會是正常的蝌蚪形狀,會呈現彎曲或折半的樣子,有如折尾巴的蝌蚪。

有研究發現,高生育能力的男性,他們的精子含有較高量的鋅離子。富含硒離子及鋅離子的食物大多存在於海產類,包括魚類、貝類、及蝦蟹中。

5、生育醇

就是常說的維生素E,可以幫助提高精子活力,不會懶懶的,提高受孕機會。像是堅果類的食物 一天可以吃一小把的堅果 或打蔬果汁的時候就加一小湯匙。

6、omega3油脂

可以幫忙降低發炎情形,一週三次的深海魚,像現在黑鮪魚季,很肥美新鮮,可以去嚐一嚐。

檢視相片
 
高敏敏整理6大好孕營養素。(圖/高敏敏提供)

而除了「好孕營養素」要多攝取,還有些地雷食物,最好別碰,像是加工品、反式脂肪、精緻糖甜點手搖飲、過量飲酒...,這些食物會讓我們肥胖,增加荷爾蒙混亂的機會!很多人能可能想說,自己沒有很胖,吃這些食物應該沒關係,但其實曾經臨床上就有一個女性患者來照會營養門診,高挑瘦瘦的,可是體脂肪37點多(正常應該要30以下)。

而男生的話,真的要少吃含有飽和脂肪的加工肉品,像是香腸、熱狗、火腿和培根、炸物...,有研究發跟精子的品質下降有關,可能會導致不孕、睪丸變小、無精子症、男性女乳等。

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把加工肉品列為一級致癌物,所以無論是否有打算懷孕,建議這類食物都少吃為妙。不是不能吃,就是要注意量跟頻率,如果本來天天都要喝含糖飲料、吃下午茶、宵夜還要吃炸物,那至少先試著先去掉一樣,或把飲料先降成微糖或無糖。

檢視相片
 
加工食品絕對是地雷食物。(圖/資料照)

◎想知道更多健康實用資訊,可以參考高敏敏營養師臉書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水果也有良辰吉時,你吃對了嗎?飯前、飯後、餐間哪個好?營養師這樣說…

 
5.2k 人追蹤
追蹤
 
華人健康網 記者洪毓琪/台北報導

【華人健康網記者洪毓琪/台北報導】水果含有維生素、礦物質(微量元素)、纖維素等豐富營養素,適量食用可促進身體健康!不過,由於水果糖份含量高,如果吃法不對,反而可能對身體帶來意想不到的負面後果!避免吃水果吃出健康問題,「水果應該飯前吃?飯後吃?還是餐間吃好呢?」就讓我們聽聽專業營養師怎麼說!

檢視相片
 
水果含有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等豐富營養素,適量食用可促進身體健康!不過想要發揮水果益處「到底應該飯前吃?飯後吃?還是餐間吃好呢?

水果飯前、飯後、餐間哪個好?營養師破解選擇關鍵!避免一口氣吃完,平均分散在三餐攝取佳

衛福部苗栗醫院營養師李孟穎表示,首先不論是哪一類族群,據國民飲食指南建議,水果每天攝取為2-3份,切忌一次吃完整天的水果量,應平均分散在三餐攝取,一次攝取量為一個拳頭的大小,不僅可減少餐間攝取零食的機會,也有避免血糖飆升的益處。

檢視相片
 
李孟穎營養師建議,水果每天的建議攝取為2-3份,且切忌一次吃完整天的量,應平均分散在三餐攝取,可減少吃零食的機會,一次攝取量為一個拳頭的大小。(圖片/李孟穎營養師提供)

至於水果於飯前或飯後吃,所帶來的效益,確實是有所不同,例如,飯前適量吃水果可以增加飽足感,進而減少正餐的攝取,對於正在減肥的人,能有助於體重的控制。

而飯後吃水果,在營養素上會有更好的吸收,並有促進消化、腸道蠕動,讓排便更順暢的好處。不過,如果是有糖尿病病史、有控制血糖需求的朋友,吃水果的時機點則最好是在兩餐之間(約飯後的1-2小時)攝取,避免飯後馬上吃,造成血糖飆升。

想透過飯前吃水果增加飽足感、減少正餐攝取?瘦身族注意!這4大類水果NG

除了說明水果在什麼時間吃比較好,李孟穎營養師也提醒,雖然對於減重瘦身族來說,飯前適量食用水果,有增加飽足感、減少正餐攝取的好處。但也要注意,下列4大類水果可能會引起腸胃絞痛、脹氣等腸道不適症狀,並不適合在餐前、空腹時服用,尤其是原先就有胃潰瘍、胃食道逆流問題的民眾,更要多加小心。

檢視相片
 
柿子、番茄等,這類水果中富含的單寧酸會和胃酸形成不溶解的塊狀物質,飯前使用容易引起胃痛、胃脹、消化不良等不適反應。

一、富含水果酵素的水果:

例如,木瓜、鳳梨、奇異果等充滿水果酵素的水果,因可以幫助分解蛋白質,空腹食用反而會造成腸胃黏膜的刺激。所以建議這類的水果應該放在飯後吃,更有助促進消化、刺激腸道蠕動。

二、富含單寧酸水果:

像是,柿子、番茄等,這類水果中富含的單寧酸,會和胃酸形成不溶解的塊狀物質,飯前使用容易引起胃痛、胃脹、消化不良等不適反應。

三、富含果酸、有機酸的酸性水果:

這類水果包括:檸檬、柳丁、橘子、山楂、草莓、蔓越莓等,這些酸性物質會刺激胃酸的分泌,造成胃食道逆流、加重胃潰瘍的不舒服發生。

四、糖份高的水果:

荔枝、甘蔗、釋迦等高糖份的水果,也會促進胃酸分泌,要多加留意。

【營養師小叮嚀】:

因此,水果應該什麼時候吃呢?李孟穎營養師從營養學角度出發,最後總結的結論就是飯前、飯後、餐間吃都可以。建議民眾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以及生理狀況來選擇,看是想要幫助消化,還是營養素吸收,又或是輔助體重控制,會有不同的解答。

【延伸閱讀】

今日最夯新聞流量前3名
近千萬人還沒動作 郵局剉咧等
參加新冠病毒趴 美青年死前悔悟
破盤價iPhone來了?價格戰恐開打

更多健康相關新聞
10大燒錢疾病 慢性腎病533億元奪冠
喝錯咖啡整天超累!專家曝高效喝法
老花眼找上門 眼科醫師說做這2件事
皮蛇圍身體一圈會致命?延誤治療比死亡更恐怖
巴金森氏症不只手抖!失眠、肩膀痠痛都是警訊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種副食品的錯誤觀念,你中了嗎?

 
300 人追蹤
追蹤
 
 
6種副食品的錯誤觀念,你中了嗎?

諮詢/嘉義長庚紀念醫院營養科營養師 郭倚岓

採訪撰文/湯佳珮

攝影/BubbleBunny純臻攝影工作室

關鍵字:副食品

長尾關鍵字:副食品該如何選擇、哪些副食品需要特別注意

相關詞:懷孕、副食品、生長發育

原來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做法,可能是錯的?寶寶4個月要開始吃副食品了,有哪些餵食觀念需要更新?副食品吃錯,可能會營養不良,甚至可能發展遲緩,來看看有哪些原則要特別注意!

 

開始吃副食品的寶寶,要展開新的營養攝取方式了,但是,你餵寶寶吃副食品時,是否也犯了以下這些常見的錯誤?

副食品,這樣餵可能是錯的!

錯誤1:怕寶寶噎到,只給液態副食品

不敢給予固體或半固體等食物,會使寶寶的咀嚼、吞嚥發展較慢,口腔肌肉無法得到良好訓練,對於以後發音和說話會有影響。

基本上應依據寶寶的進食狀況而定,從湯汁狀副食品→泥狀→半固體→固體,循序漸進。如果不確定,也可以在接種疫苗時,詢問小兒科醫師。

 

錯誤2:才剛開始餵副食品,奶就大幅減少

嘉義長庚紀念醫院營養科郭倚岓營養師指出,4~6個月剛開始吃副食品時,大約餵1~2匙嘗試即可,奶量跟平時一樣,才有足夠的營養,之後隨著月齡增長、副食品愈吃愈多,母乳或配方奶則可逐漸減少, 1歲內,每天建議吃2~3餐副食品。

 

錯誤3:6個月以後才開始吃副食品

郭倚岓營養師建議,4個月的寶寶即可開始嘗試吃副食品,母乳寶寶可藉此補充母乳中愈來愈不足的鐵質與鈣質以下幾個是可以開始吃副食品的徵兆:

*4個月時的體重,已經是出生體重的2倍。

*寶寶容易有飢餓感,嘴巴好像想吃東西的樣子。

*寶寶對奶好像失去興趣,開始進入厭奶期。

*寶寶對大人的食物有興趣,會想伸手抓食物。

*頭部穩定度足夠,舌頭和嘴巴肌肉控制成熟。    

4個月以上的寶寶只要符合2~3個以上的徵兆(尤其第一點:「4個月時的體重,已經是出生體重的2倍」),即可開始吃副食品;反之,則可繼續觀察,最慢6個月必須開始餵副食品。

 

錯誤4:不能喝果汁,所以連果泥與水果塊也不給了

水果富含維生素C,副食品中的鐵質,也需要水果的維生素C來幫助吸收,所以雖然不建議給寶寶喝果汁,卻仍可依寶寶的咀嚼與吞嚥能力,給予果泥或水果塊。

 

錯誤5:完全不給寶寶吃易致敏食物

4~9個月是訓練寶寶免疫耐受性的黃金期。郭倚岓營養師指出「6個月即可開始給蛋白質」。建議爸媽可以從豆腐開始嘗試,植物性蛋白通常比較不容易引起過敏反應。

郭倚岓營養師認為,一開始給寶寶吃副食品時,可先給予全穀類,後來再加入蔬菜與水果

嘗試新的副食品時,應觀察3~5天,沒有過敏反應再嘗試下一種新的食物(新食物可與已嘗試過沒問題的食物混合給予)。如果寶寶出現皮膚紅疹、腹瀉、嘔吐等過敏反應,可等1、2週後,再少量嘗試看看。另外,如果要吃肉泥,建議等到7個月以後再吃。海鮮的部分,建議先給魚(大約7~9個月),例如鮭魚或吻仔魚等,可嘗試不同種類的魚;等到1歲以後,就不用一種一種慢慢嘗試了,所有食物都可以正常吃,但仍需切小塊與煮較軟。

 

錯誤6:只給寶寶吃他愛吃的

食物應營養均衡、多樣化。主食也不是餐餐都給飯,可以改用南瓜或地瓜。

此外,郭倚岓營養師指出,發展遲緩有很多原因,營養不良也是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所以當寶寶已經吃了一段時間的副食品,也要注意營養均衡,不要偏重特定的食物。

 

哪些營養素要特別注意?

鐵質

鐵質與造血有關,缺乏鐵質,可能會影響成長發育、造成生長遲緩,也可能影響認知發展與身體的抵抗力。深綠色蔬菜及肉類含有鐵質,市售米精與麥精也大多會添加鐵質。另外,寶寶可從4個月開始補充鐵劑,每天每公斤體重可服用1毫克鐵劑(建議由醫師評估需不需要)。

維生素D

維生素D與骨骼發育有關,如果嚴重不足,有可能得到軟骨症。台灣兒科醫學會指出,純母乳的寶寶,或一天總奶量不到1,000C.C.的配方奶寶寶,建議給予400IU維生素D補充劑)。

此外,也可以吃魚類、蛋黃,市售的米精、麥精、奶除了鐵質以外,大多會添加維生素D;建議也要適度曬太陽,每天在早上10點前或下午2點後,一天大約曬10分鐘左右即可,或是至少將寶寶在這段時間內,推到可稍微曬得到太陽的窗邊。

鋅與身體的抵抗力有關。如果鋅不足,容易食慾不振、出現皮膚疹、抵抗力不佳。富含鋅的食物則如肉類、肝臟、海鮮等。9個月以上可嘗試吃新鮮海鮮,但帶殼海鮮可能具過敏原,因此務必選擇「新鮮」的海鮮,去殼洗淨煮熟,剛開始需少量嘗試。

鈣質

鈣質與骨骼生長有關。維生素D與鈣質是相輔相成的,富含鈣質的食物包含奶類、小魚乾、黑芝麻。鈣質如果嚴重不足,可能得到軟骨症,也易造成牙齒損壞。

 

蛋白質

蛋白質與免疫力、生長發育有關,如果蛋白質不足,容易生長遲滯、免疫力下降。豆製品、魚、蛋、肉都富含蛋白質。

 

餵寶寶吃副食品的原則?

*以天然、新鮮的食材為主,並均衡飲食。

*吃副食品應循序漸進,新的食材從1~2個副食品湯匙少量開始嘗試,再依據寶寶的需求和意願調整餵食的量。

*剛開始餵副食品時,可用煮沸過冷卻的水1:1稀釋副食品,例如蔬菜泥等。再依寶寶的狀況調整,逐漸不再稀釋。

*水果不用蒸過再餵,只要洗淨去皮即可。

*餵寶寶吃副食品時,建議放在寶寶的舌頭中央上,寶寶較易吞嚥。

*大人要有耐心,不要餵食過量或強迫餵食。如果寶寶不要吃,可下次再嘗試。

*培養在固定座位吃副食品的習慣,並給予寶寶專用的餐具。

 

製作副食品冰磚,這些事要注意

*冰磚模具要選擇PP或矽膠材質;耐熱溫度要有負20度~正120度之間。

*選擇有蓋子的冰磚製冰盒。冷凍「最多」只能放7天。

*要將副食品冰磚盒放到冷凍庫前,先用夾鏈袋封起來,並標示製作日期與內容物。

*要吃前,取出需要的量再退冰(先從冷凍庫改放冷藏庫,退冰後再復熱,以防加熱不完全)。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大抗氧化食物

 
1.9k 人追蹤
追蹤
 
【記者王輝丹/綜合報導】

抗氧化、消除自由基是現代人很重要的一門健康功課,執業營養師莊譓馨昨日表示,許多具強抗氧化力的維生素和礦物質,都需藉由飲食獲得,身體無法自行合成,例如可轉換成維生素A的β-胡蘿蔔素等。並推薦十大富含抗氧化維生素食物提供民眾參考。

一、藍莓;二、胡蘿蔔;三、聖女番茄;四、番薯葉;五、南瓜;六、芥蘭;七、菠菜;八、紅鳳菜;九、芭樂、木瓜、柿子、奇異果、香吉士等水果;十、杏仁、松子、葵瓜子等堅果。

莊譓馨指出,藍莓的主要營養成分有葉黃素、維生素A、C、E、鉀、鐵、鋅、鈣、膳食纖維。胡蘿蔔主要營養成分有β-胡蘿蔔素、維生素A、B、C、葉黃素、葉酸、鈣、鐵、鈉、鉀、膳食纖維。聖女番茄。主要營養成分有茄紅素、β-胡蘿蔔素、維生素A、C、鉀、磷、鐵。

番薯葉主要營養成分有β-胡蘿蔔素、維生素A、葉酸、煙鹼素、葉酸、鉀、鈣、鎂、膳食纖維。南瓜主要營養素有維生素A、β-胡蘿蔔素、鉀、膳食纖維。芥蘭主要營養素為維生素A、B、C、β-胡蘿蔔素、煙鹼素、葉酸、鉀、鈣、鎂、膳食纖維。

菠菜主要營養成分有β-胡蘿蔔素、維生素A、B、C、葉黃素、葉酸、膳食纖維。紅鳳菜為維生素A、C、β-胡蘿蔔素、煙鹼素、膳食纖維。芭樂、木瓜、柿子、奇異果、香吉士富含維生素C、A、膳食纖維。杏仁、松子、葵瓜子等富含維生素E、葉酸、鎂、鉀、鈣、鋅、磷等礦物質。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母乳量少珍貴的重要營養乳鐵蛋白!專家9QA報你知

 
9.8k 人追蹤
追蹤
 

進入夏季,腸病毒蠢蠢欲動,爸媽肯定心驚驚,根據2011年的亞洲兒科醫學會,以及國際醫學期刊《新興傳染性疾病》中長庚醫院小兒科醫師邱政洵發表研究顯示,乳鐵蛋白有助預防腸病毒71型B5病毒的感染,新手爸媽可能不了解究竟何謂乳鐵蛋白?請臺北醫學大學營養學院趙振瑞院長,一次解決9大關於乳鐵蛋白爸媽搞不懂的QA。

疑惑1:什麼是乳鐵蛋白? 

從「乳鐵蛋白」這四個字剛好就能說明,乳鐵蛋白是主要存在於乳汁中的蛋白質,特別的是,這蛋白質會跟鐵結合,攜帶鐵,並且透過血液運送到身體的蛋白質。

疑惑2:哪裡可以獲得乳鐵蛋白?

母乳中擁有最豐富的乳鐵蛋白,趙振瑞院長說:「初乳是非常珍貴的,因為前3天內含有大量珍貴的乳鐵蛋白,之後會逐漸減少。」但其實眼淚、唾液、鼻黏液、消化道黏液都含有少量的乳鐵蛋白。同時研究指出,早產兒媽媽的乳汁中所含乳鐵蛋白的含量,比足月兒媽媽乳汁中的乳鐵蛋白還豐富,是為了提供充分的營養給未足月寶寶,來健全腸胃黏膜。

疑惑3:乳鐵蛋白可以預防腸病毒嗎?

趙振瑞院長表示,腸病毒是一種棲息在腸道的病毒,如果寶寶喝的母乳或是奶粉內有乳鐵蛋白,可以幫助腸道黏膜的生長,成為抵抗壞菌的第一道防禦線,減少生病的機會,但只有預防的功能,壞菌太多或病毒量太濃還是會生病。

疑惑4:為何乳鐵蛋白可以提高免疫能力?

乳鐵蛋白可幫助腸道黏膜的生長,使腸道功能完整,自然就能攝取較多且完善的食物養分,另外因乳鐵蛋白可以與鐵結合,減少了病原菌生長繁殖所需要的鐵來源,進而抑制病原菌的生長繁殖,並且乳鐵蛋白可以抵禦病原菌進入人體細胞內,來提高身體的免疫能力。

疑惑5:乳鐵蛋白對人體的好處有哪些?

1 有防禦細菌、病毒的能力

乳鐵蛋白會把鐵帶走,而鐵是病菌需要的營養素,把鐵帶走後,外來的病菌沒有足夠的鐵可以生存之下,就無法繼續繁衍生存。

2幫助鐵吸收運送

鐵是人體很重要的營養素,鐵不夠會影響血紅素的生成,減少攜帶氧氣的能力,就會造成缺氧,另外,血氧濃度不足,就會沒精神,無法專心。

3人體第二個嗜中性白血球

乳鐵蛋白小名為「人體第二個嗜中性白血球」,當身體有感染就會發動攻擊,幫忙抵抗。

疑惑6:乳鐵蛋白的奶粉好嗎?

配方奶粉或是成長奶粉本就是模擬媽媽乳汁的成分,而母乳本來就會有乳鐵蛋白,選擇有添加乳鐵蛋白的成分,是能幫助免疫力和腸道黏膜生長。

疑惑7:年紀會影響乳鐵蛋白的吸收嗎?

會的,年紀越小尤其是1歲左右的小孩,腸道尚未發育完全吸收乳鐵蛋白效果更好,年紀越大腸胃系統完整,反而無法從中吸收完整蛋白質,會被消化成胺基酸進到腸道,就不是完整的乳鐵蛋白。

疑惑8:乳鐵有鐵的成分嗎?會造成孩子便秘嗎?

如上述是攜帶鐵的蛋白質,其中蛋白成分比鐵還要多,一般正常攝取量是不會造成便秘。

疑惑9:多喝乳鐵蛋白會有副作用嗎?

會造成副作用通常是長期攝取超過建議攝取量數十倍以上劑量,可能會出現腹痛與腹瀉的情況,一般來說一天若喝1000c.c.的母乳,內含約接近10公克的乳鐵蛋白就已經足夠。

【新聞專題】後疫情時代 腸病毒別輕忽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種抗炎食物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喬依絲編譯

發炎是一種身體的自我保護措施,意指身體正在對抗可能對人體有害的東西(受傷、感染或毒素)以試圖自癒的自然過程。如果是急性發炎,大約只會持續幾天,但如果是慢性發炎,就會對我們的健康產生傷害。慢性發炎與許多常見疾病有關,例如癌症、心臟病、糖尿病、憂鬱症、關節炎和阿茲海默症等,所幸我們可以用食物來對抗慢性炎症。與其一再`小心嚴格控管發炎性食物,例如糖、汽水、精製碳水化合物、酒品、紅肉和加工食品,不如多攝取含有減輕發炎的美味食物。

蔬菜

像瑞士甜菜、菠菜和羽衣甘藍等綠色蔬菜以及花椰菜、抱子甘藍等十字花科蔬菜具有強大的抗炎作用,可降低體內炎症水平,若是與鱷梨搭配還可以加強抗發炎效果。辣椒以及生蘑菇或稍微烹煮過的蘑菇也含有某些可以減輕炎症的酸。

漿果

巴西莓、草莓和藍莓等漿果富含抗氧化劑,可以減少炎症並增強免疫力。只要將它們製成超級營養冰沙、搭配燕麥片或是風靡全球的「巴西莓果碗」(Acai Bowl)等都是美味又健康的料理方式。

GUAJ44

魚和堅果

omega-3脂肪酸是對抗炎症重要利器,鮭魚和沙丁魚可能算是omega-3的超級來源食物。此外,種子和堅果也具有抗炎作用,在飲食中添加大麻籽、亞麻籽、杏仁和核桃都有助減少炎症。建議可以將在早餐、沙拉或蔬菜上撒些堅果。

薑黃

薑黃含有大量薑黃素成分,具有超強的消炎作用,這也是薑黃會迅速普及的主要原因。建議將這種超級食物香料添加到湯、穀物和調味料中,專家提示可以加入新鮮研磨的黑胡椒以增加薑黃的吸收。

生薑

生薑有助緩解炎症,同時也是胃部不適的自然療法。建議可以與蔬菜拌炒,或是搭配魚一起食用,也可以混入餅乾原料中添加風味。

多多補充水分有助緩解體內炎症,也可以泡些茶增加變化。綠茶或紅茶含有具抗炎作用的類黃酮,建議自己在家沖泡,盡量避免市售的茶品以免攝取過多糖分。

Reference : 

7 Anti-Inflammatory Foods to Eat Every Day for Long-Term Health and Happiness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女孩月月事:月經來時千萬不可做的10件事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Minerva Lin 編著

經期對於女孩兒在生活的震盪與影響,始終佔有一定的比率,所以如何能夠安穩地度過大姨媽來報到的這些日子,避免加劇原本的腹脹、拉肚子、腰痠、過度疲憊、過度亢奮或是情緒低落等的各種不適感,有幾個重要的地雷千萬不要踩,本文特別為大家整理經期必須特別注意的 9 大禁忌,讓大家可以順利地跳過雷區,月來月順利,越來越美麗。

  1. 冰冷的食物不可食

這是「老掉牙」的提醒,雖然有些人的體質即使吃了冰品也不會有痛經的狀況,然而這是少數的案例,因為所有進食的寒涼之氣都很容易直接堆積在下腹部,所以,為了保持子宮與婦科的安康,女性能遠離冰品、冰飲就盡量的遠離吧!

  1. 減少重口味的食物攝取

經期期間女性的身體很容易有水腫的情形發生,為了避免讓水腫加劇,遠離重油重鹹重辣的食物,是絕對必要的,因為經期期間,身體的某些運作也會減緩,這樣過高的納含量容易滯留在身體裡,造成身體的負擔,所以千萬要特別注意。

  1. 避免攝取過多的咖啡因

咖啡是很多人每天醒腦必備的飲品,然而經期期間,若過度飲用含有咖啡因的飲料(包含咖啡和茶類),反而會讓經痛的情況更加惡化,為身體帶來更大的不適感,所以這幾天就讓自己好好的休息吧!若必須要用咖啡醒腦,也請選低咖啡因的種類來飲用吧。

  1. 酸物不可食 

中醫認為酸會讓身體帶來收斂和苦澀的效果,因此在經期期間攝取酸物可能會導致經血未流乾淨就提早結束或經血量減少的情形,所以應該要盡量的在經期中避免食用像是檸檬、金桔、酸梅、果醋…等一類的酸物,以免導致行經不順帶來經痛。

  1. 補血中藥材請適量使用

紅棗與肉桂在中醫上都有活血行經的功效,然而若在經期期間為了協助經血的代謝順暢,而飲用相關的飲品,反而有可能會引起經血過多的虛脫情形,以及因為補氣過多過度燥熱,帶來身體的不適感。若想在經期採用這些中藥材作為舒緩的茶飲,建議先詢問過中醫師會比較好喔!

GUYC45

  1. 減少酒精的攝取

由於女性在經期期間,因為受到荷爾蒙的影響,肝臟製造解酒酶的功能會降低,因此,若在經期期間喝酒容易對肝臟造成較大的負荷,也比較容易酒醉,所以,建議經期當中的酒精攝取量盡量的減少或是就先暫停一下,以免讓身體的健康受損。

  1. 避免身體受寒著涼

寒氣為百病之源,特別是在經期期間,女性的身體較為虛弱,需要比平常更注意保暖,尤其在夏日很容易因為暑氣過高所以忽略,然而寒氣很容易滯留在子宮,而讓經期的不適感更加重,所以無論春夏秋冬,請務必要注重身體的保暖,特別像是頭、頸椎、腰腹、手腳等部分,才能延年益壽,保持安康。

  1. 避免進行劇烈運動

健身與運動是當代新興的熱門議題,適度的運動會帶來健康,然而經期期間務必要量力而為,建議可以採行較為溫和或以伸展為主的運動,重訓則建議採輕量的方式進行,因為負重過度的話容易導致子宮內膜異位與脫垂的情形發生,必須要謹慎注意。

  1. 避免性行為

經期期間,由於子宮內膜會剝落,形成表面的創傷,所以子宮的內部會更為敏感與容易感染,宜盡量的避免性行為。同時此期間女性宜好好的休生養息,才能讓經期過去後的體力與身體狀況迅速復原。

  1. 避免進行水上活動

經期期間雖然有些人會使用棉條而進行游泳或泡湯或其他的水上活動,然而如同上述子宮內膜是處在表面創傷容易感染的狀態,因此為避免感染發炎,建議在經期期間千萬不要進行水上活動。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卵子挑選精子授精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琪拉編譯)

在擇偶上,我們會很不自覺的依照我們的直覺選擇男女朋友。舉例來說,為繁衍後代的需求,女性會傾向選擇一個有點驕傲、自信、比較有男性特徵的男人。男人也因為繁衍後代的需求,甚至會因為喜愛一個女生身上的味道,而喜歡上她。根據最新研究,當受精的時候,卵子也會選擇精子,讓這位幸運兒能與它結合,繁衍後代。

主持這項研究的瑞典斯德哥爾摩動物學助理教授約翰費茲派屈克說:[人類的卵子會釋放一種化學元素,名為chemoattractants,這種化學物質有點像是麵包屑,吸引精子來尋找尚未受精的卵。] 他繼續說:[但根據這項研究,我們發現這種麵包屑的化學物質對於不同男性,以及不同的精子也有不同的反應,因此受孕的機率也不同。]

更令人震驚的是,女人的卵子不見得喜歡她主人選擇的配偶。

GUYD17

費茲派屈克教授說:[我們發現,根據我們的研究,有一半的卵子被不同的、隨機的男性的精子給吸引。這些卵子會傾向選擇更強壯,能幫助她繁衍後代的精子。] 這些精子帶的基因,更能抵抗疾病、傳染病,並且幫助身體免疫系統運作正常。這些精子帶的基因更有多樣性,更多樣性的基因也更能抵抗不同的疾病。

人類為了繁衍更強壯的後代,即便是卵子,精子要進入卵子的這條路徑,也會像是障礙賽一樣,挑選出最強壯的精子。像是讓精子要逆流而上,像是鮭魚逆水產卵一樣。另外,當精子進入女性體內,女性身體的免疫系統會視為有外來物入侵,會攻擊精子如同攻擊細菌一樣。

這趟路徑充滿危險,即便男性一次可射精數千萬隻的精子,最後大概只有250隻精蟲最後會游到卵子所在的地方。之後,又約只有25隻精子最後能夠受精成功。之後,卵子會釋放化學元素,吸引卵子最滿意的精子前來達陣成功。

專家表示,這項卵子會挑選精子的研究相當嶄新,或許能幫助許多不孕症的配偶,找到真正能夠受孕的方法。

資料來源:https://edition.cnn.com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些肢體運動有助寶寶入睡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法蘭瓷編譯

媽媽們,你們是否想要小寶寶到了晚上能夠好好睡個覺? 事實上,這表示寶寶在白天時必須接受一些鍛煉。沒錯,就是肢體鍛煉。

  • 增強腹部肌肉

將寶寶放在膝蓋上或毯子上,背部朝下、臉部面向上。請用手支撐寶寶的肩膀和頭部,並同時將寶寶朝著自己慢慢地抬起來。當寶寶可以自行抬頭時,就可以只要握住寶寶的手並將他拉到直立的位置。

  • 增強頭部控制能力

將寶寶面朝下,肚子放在媽媽的大腿上,然後大腿慢慢地上下左右移動。這種輕微的搖晃是一種健康的挑戰方式,可以訓練寶寶保持頭部抬高。

  • 幫助寶寶使用雙手

讓寶寶側躺,雙腿稍微向前彎曲,必要時,可以在寶寶的背後放一個捲起來的毯子,以協助寶寶保持這個姿勢。這個姿勢有助鼓勵寶寶將雙手放在一起,讓他可以盯著雙手看,或是吮吸手指,亦或是把玩雙手等。

  • 伸展手臂

藉由將玩具放在寶寶無法摸到的毯子上,使得寶寶必須伸出手臂並想辦法去碰觸這個吸引著他的玩具。你還可以變化寶寶的姿勢,例如側臥、背部朝下或腹部朝下等,透過不同的姿勢來鼓勵寶寶進行更廣泛的運動。

HUYA50

想要寶寶在夜晚擁有好的睡眠品質,除了白天的肢體鍛煉之外,還需要訓練寶寶規律的就寢時間。規律的就寢時間有助寶寶平靜下來,因為即使是成年人,也需要在入睡前有一段讓身心安靜的時間,以預備進入一夜好眠,這對於寶寶(和媽媽)的生活品質及情緒至關重要! 若是在嬰兒時期即開始培養就寢儀式,不僅有助寶寶更容易入睡,還可以幫助寶寶從嬰兒時期過渡到幼年時期。

為寶寶建立就寢時間儀式永遠不嫌早,並請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進行調整。例如,當寶寶長大並且能夠理解常規時,如果遇到必須改變平日就寢時間的情況,就可以向他解釋為什麼不一樣的原因。例如,「我們明天很早就要起床出發去旅行,所以你今晚必須早一點上床睡覺」。

不妨試試看以下的時間表 :

7:30預備時段 : 為寶寶換個尿布並穿上睡衣

7:40身心平靜及親子聯繫時段 : 將寶寶放在地板上玩耍或看書,陪伴寶寶

8:00上床時間 : 將寶寶放在嬰兒床中,播放音樂,親吻和擁抱寶寶,輕輕撫摸寶寶的背部。

Reference : 

4 Baby Exercises That Can Actually Help Her Sleep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發燒別急著退燒 一張圖了解6種特殊症狀 日期:2019-08-15 作者:盧 映慈 現在即將進入開學季,很多3歲、5歲的小小孩是第一次離開爸媽,到幼兒園開始團體生活。不過生活環境改變、加上接觸的人變多,各種疾病也就跟著來。 但因為小孩子的免疫系統很旺盛,所以很多疾病都會先從「發燒」開始,讓爸媽也搞不清楚到底是什麼問題引起的,可能就去診所拿個退燒藥給孩子吃了。雖然大部分的時候都沒事,但如果真的有事的時候,也可能來不及。 小孩子發燒的原因 大家在小孩子生病的時候,通常第一反應都會帶去附近的診所、或是最近的醫院看診,但其實不管是去醫院還是去診所,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找「小兒科醫師」,無論是小兒科,或是小兒耳鼻喉科、小兒感染科都可以,因為很多發燒的疾病是小孩子特有的,如果不是受過小兒科專科訓練的醫師,很難在第一時間就判斷出來,反而會錯過治療黃金時間。 而通常小孩子的發燒是免疫系統在對抗病毒的過程,如果是一般感冒,除非一下子溫度飆很高,否則不需要吃退燒藥,可以多喝水,或是洗溫水澡來幫助度過這段發燒期。(參考閱讀:發燒時塗酒精可以退燒?其實這是把「燒」悶在身體裡) 傳染力超高、併發症多的腸病毒 大家都知道腸病毒還有一個別稱叫做「手足口病」,手、腳、嘴巴會出現,或是像小水泡一樣的疹子。不過其實腸病毒的症狀很多元,手足口病只是其中一個,但通常都一定會有發燒的症狀。 不過最讓人害怕的,是因為腸病毒傳染力很高,也很容易引起出血性結膜炎、腦炎、腦膜炎、心肌炎、腸胃炎等併發症,如果併發症太多,有可能演變成重症、也有一定的死亡機率;建議如果發燒超過3天以上,或是出現手足口病的症狀,還是送醫比較好。 https://photo-ac.com/tw/photo/2253384/%E5%AF%B6%E5%AF%B6%E5%93%AD%E8%91%97%E7%99%BC%E7%87%92- 僅次於感冒、流感的常見小兒疾病:中耳炎 中耳炎可能因為細菌感染,或是洗澡的時候水跑到耳道裡面造成感染,或是感冒病毒跑到中耳造成感染,原因很多,所以初期的症狀跟感冒很像,但慢慢的,耳朵可能會出現分泌物、或是耳朵疼痛。如果發現孩子一直頻繁抓耳朵,或是晃動耳朵感覺想把什麼東西甩出來,加上發燒3天以上,就建議送醫。 代表某種先天性疾病的泌尿道感染 寶寶的泌尿道感染主要是因為包尿布的關係,如果沒有勤於更換,便便中的細菌就可能跑到尿道、膀胱或腎臟。不過另外一個可能是,男寶寶因為泌尿道先天性構造異常,讓細菌更容易感染,所以如果1歲以下的寶寶出現黃疸、嘔吐、尿尿氣味變得很怪、食慾不振,又發燒3天以上,別以為只是小小感冒,還是要送醫!(參考閱讀:寶寶燒不停小心泌尿道發炎 加上黃疸或尿液氣味改變快送醫) 可能會引起心臟病、猝死的川崎症 爸媽們可能很少聽到「川崎症」這個名詞,基隆醫院兒科主任謝王虎說,川崎症(Kawasaki disease)又稱為「黏膜皮膚淋巴結症候群」,意思就是這個疾病會侵犯黏膜部位,但通常不會有分泌物、也不會感染給別人,比較像是體質問題。 最典型的症狀有「雙眼結膜炎」、「口腔黏膜發紅、乾裂,而且舌頭像一顆發紅的草莓」、「手和腳水腫及發紅」、「全身皮疹」、「頸部淋巴結腫大」、「肛門周圍、手指腳趾脫皮」。所以又俗稱草莓舌症。 謝王虎說,5歲以下的孩子最容易出現川崎症,但最危險的是它會造成心臟的冠狀動脈異常,引發血管瘤、急性心臟病,甚至是猝死,所以一旦發現孩子出現相關症狀,最好到醫院住院觀察。 延伸閱讀 孩子感冒發燒到38度,到底該不該吃退燒藥呢? 孩子上小學了!專家教你3要點選出「不彎腰駝背」的桌椅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 免費訂閱 Heho Express 健康快訊,提供您最深入簡出的健康知識。

孩子發燒+草莓舌竟然會心臟病 一張圖了解6種特殊症狀 | Heho健康
https://heho.com.tw/archives/54926?utm_source=%E5%BB%B6%E4%BC%B8%E9%96%B1%E8%AE%80&utm_medium=heho&utm_campaign=click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孩子發燒別急著退燒!先觀察有沒有這3種狀況 日期:2019-08-22 作者:盧 映慈 當小孩子發燒的時候,爸媽應該要覺得有點高興,因為這代表小朋友免疫力很不錯,身體才會對感染有反應,所以短暫的發燒,而且不是高燒的時候,其實真的不需要太擔心。除非是高燒、又超過3天以上,不然不太需要擔心。 小孩子發燒時該怎麼辦? 其實發燒分成3期,每一期的處理方式都不同,仔細觀察孩子的發燒狀況,如果不是特別嚴重,或是沒有其他的不舒服,不需要用外力、藥物來退燒。 發冷期:身體正在啟動免疫系統,所以體溫很高,但會覺得特別冷、還會發抖。這時候雖然量起來是有發燒的,但千萬不可以給退燒藥、或是睡冰枕,身體為了啟動免疫反應,會持續飆高溫,反而容易演變成高燒。 發熱期:這時免疫系統正式開始對抗病菌,所以會覺得整個身體都在發熱,這時可以多喝水來補充流失的水分,除非溫度飆高到攝氏39度以上,否則不需要特別退燒。 散熱期:進入散熱期,會開始大冒汗,這時可以繼續補充水分,但也不能退燒,因為身體本來就在散熱,又外加一個退燒藥或是退燒方法,可能會造成身體溫度太低而失溫。 小孩子發燒時,需要擔心的跡象 雖然大部分的時候,小孩子的發燒不需要太擔心,但因為很多發燒的嚴重疾病是小孩子特別常出現的,像是感染造成的腦膜炎、腦炎,或是心肌炎、中耳炎、川崎氏症,甚至是血癌;所以發燒的時候,也不能完全放心,還是要隨時注意孩子的狀況,一有不對就馬上就醫。 需要馬上就醫的症狀 發燒超過3天 高燒(溫度大於攝氏39度)超過48小時 出現「非感冒」的症狀,尤其是神經學的症狀,如噁心嘔吐、頭暈目眩、手腳麻痹、講話不清楚等;或是有沒看過的症狀出現,像是淋巴腫大、舌頭變得像草莓一樣紅等。 而當發燒很多天帶去看醫生的時候,18歲以下的孩子一定要找「小兒科醫師」,無論是小兒科,或是小兒耳鼻喉科、小兒感染科都可以,因為如果不是受過小兒科專科訓練的醫師,很難在第一時間就判斷出小孩特有的疾病,反而會錯過治療黃金時間。 所以小孩子發燒時,第一時間可以先觀察,不需要急著退燒,但還是要仔細注意,如果出現上述的3種狀況,就可以馬上帶去看醫生;而第一次看醫生時,除非症狀真的很嚴重,通常不會馬上作出診斷,還是要回家持續觀察,如果症狀反覆發生,還是要記得再帶去看一次醫生才安全! 延伸閱讀 孩子發燒別急著退燒 一張圖了解6種特殊症狀 感冒發燒的人到底能不能喝牛奶、吃雞蛋?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 免費訂閱 Heho Express 健康快訊,提供您最深入簡出的健康知識。

小孩子發燒別急著退燒!先觀察有沒有這3種狀況 | Heho健康
https://heho.com.tw/archives/55225?utm_source=%E5%BB%B6%E4%BC%B8%E9%96%B1%E8%AE%80&utm_medium=heho&utm_campaign=click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孩發燒、皮膚紅疹是腸病毒嗎?感染科醫師詳解7種疾病,其中一種是癌症 日期:2020-07-10 作者:盧 映慈 小孩子只要發燒,爸媽一定都會緊張的趕快退燒,但如果發燒還合併有「皮膚紅疹」,就要小心不是普通的感冒,要特別注意可能是「感染性疾病」,甚至是癌症的前兆。 感染科醫師詳解7種疾病,其中一種是癌症 腸病毒 腸病毒類型:腸病毒指的是一群病毒,包含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及腸病毒等種類,每一個種類還可分為多種型別,總共有數十種以上。 好發族群:幼兒、青少年,不過成人也可能會得到腸病毒。 重症危險群:5歲以下幼兒。 傳染方式:飛沫、接觸傳染。 重症徵兆: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 在高雄執業的兒科醫師「黑眼圈奶爸Dr. 徐嘉賢醫師」表示,大部分的腸病毒可能只有手腳會長出紅疹,稱為「手足口病」,不過有一種克沙奇A6型病毒可能會出現「全身冒出大水泡」,或是「全身長滿密密麻麻的小紅疹」的症狀,甚至會被誤認為是水痘。 玫瑰疹 玫瑰疹類型:由第6型及第7型人類疱疹病毒(HHV-6、HHV-7),第1型為會導致帶狀皰疹的病毒。 好發族群:6個月~2歲大的幼兒。 傳染方式:飛沫、接觸傳染。 重症:發高燒可能引起熱痙攣。 玫瑰疹是由第6型及第7型人類疱疹病毒(HHV-6、HHV-7)所引起,特殊症狀是「突發性的高燒」,甚至40℃。而紅疹會在發燒快退的時候出現,是一個可以判斷的徵兆。所以如果是發燒之後才出現紅疹,就可能是玫瑰疹;但通常不需要太擔心,只要注意發燒的溫度,退燒、起紅疹之後,自然就會在2週內慢慢消失。 水痘 水痘類型:由第1型為會導致帶狀皰疹的病毒感染。 好發族群:學齡、學齡前兒童與幼兒。 傳染方式:飛沫、接觸傳染。 水痘是由帶狀疱疹病毒引起,也會發燒,但跟玫瑰疹很不一樣的是,水痘在發燒的過程中活動力會明顯下降,而且紅疹在發燒時就會伴隨出現,全身各處都有可能長,而紅疹會逐漸變成小水泡,開始發癢,之後化膿、結痂才會慢慢好。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水痘可透過空氣與飛沫傳染,雖然台灣在幼兒全面接種水痘疫苗後,全國水痘發生率已大幅下降近9成、併發症比例也下降,但校園仍有偶發群聚,要特別注意。 A型鏈球菌感染 A型鏈球菌咽喉炎類型:由A型鏈球菌造成的感染 好發族群:學齡兒童、成人也可能會得到 傳染方式:飛沫、接觸傳染。 重症:風濕性心臟病、化膿併發症、細菌毒素休克症候群。 A型鏈球菌感染症狀非常像一般的感冒,會發燒、喉嚨痛、頭痛,也可能會伴隨肚子痛、噁心想吐,就像病毒性腸胃炎的症狀。不過比較特別的是,A型鏈球菌會在扁桃腺上引起嚴重的發炎化膿,舌頭上也會出現類似「草莓舌」(舌尖泛紅)的症狀。 台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蔡長祐說,而A型鏈球菌感染身體後,還可能造成「風濕病」,又稱為「風濕熱」,是免疫系統為了對抗鏈球菌而強化,結果過度攻擊身體的各個組織,導致發炎、疼痛、化膿引起,甚至會導致心臟病。所以能夠早期診斷,比較不容易引起後續更嚴重的併發症。 麻疹 麻疹類型:由麻疹病毒造成的感染。 好發族群:學齡兒童、成人也可能會得到 傳染方式:飛沫、接觸傳染。 重症:中耳炎、肺炎、腦炎。 麻疹是傳染力很強的疾病,在發病前4天就能傳染給別人,而除了發燒、紅疹之外,其實麻疹有特別的「前後」症狀。 根據疾病管制署資料,麻疹的前驅症狀非常類似感冒,包含發燒、鼻炎、咳嗽,但更特別的是還會有結膜炎(畏光、流眼淚、眼睛發紅),持續大約3~7天;之後皮膚會出現紅疹,從臉部擴散到全身,而且口腔裡會出現白色的化膿反應。 不過現在台灣兒童也全面接種三合一的MMR麻疹疫苗,所以症狀會變得比較輕微,如果出現在出現紅疹之後,還持續發燒超過3~4天以上,就要再就醫治療,可能是重症前兆或是併發其他感染。 傳染性紅斑 傳染性紅斑類型:由微小病毒B19感染。 好發族群:學齡兒童、成人也可能會得到 傳染方式:飛沫、接觸傳染。 這是比較輕微的疾病,因為通常是在臉部長紅疹,看起來好像被打巴掌一樣,所以又稱為「蘋果臉」;但症狀一樣跟感冒很像,有頭痛、喉嚨痛、肌肉痠痛等,建議直接檢查。 白血病(血癌) 俗稱白血病的血癌,是兒童發生率最高的癌症,其實也會出現像是發燒、紅疹等症狀,可以用下面3條原則來判斷,如果出現其中一條,最好帶去給小兒血液腫瘤科的醫師檢查,因為小兒血液腫瘤科的醫師對於小孩子癌症的經驗比較多,比較能判斷到底是不是癌症,還是只是感染性疾病。 一般來說,兒童的病毒感染3-5天通常就會燒退,若連續發燒超過3天,擔心出現併發症,如肺炎、中耳炎,應提早就醫。但如果出現以下任一徵兆,也要小心有癌症、免疫不全的可能: 數個月內反覆發燒數波,呈現「發燒、燒退了、隔幾天再發燒」的模式,但找不到明確感染原因。 數個月內反覆一直感染或是小感冒數波。 身上無緣無故出現許多紫斑、紅點等紅疹,都可能是血小板、凝血功能不好的徵兆。如果加上容易累、沒有力氣、食慾不振、臉色蒼白、貧血等症狀,最好盡快就醫。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 小孩子發燒別急著退燒!先觀察有沒有這3種狀況 小孩子若有這9大症狀要小心 可能是癌症的徵兆 小孩嘴邊長疹子怎麼辦?兒童皰疹照護原則告訴你! 免費訂閱 Heho Express 健康快訊,提供您最深入簡出的健康知識。

小孩發燒、皮膚紅疹是腸病毒嗎?感染科醫師詳解7種疾病,其中一種是癌症 | Heho健康
https://heho.com.tw/archives/90913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妳6招孕婦瑜伽動作 懷孕還是可以動起來! 日期:2019-01-19 作者:林 以璿 孕媽媽們做適量的運動,對寶寶、對自己都是好處多多,產前運動可以降低陣痛時的疼痛、減少生產時情緒及全身肌肉的緊張、增加產道肌肉的強韌性,以便順利生產。 所有孕婦在運動前,都應先諮詢過醫生的意見,有特殊情形的孕婦們,應該先以多休息為主。而可以做運動的準媽媽們,美國婦產科學會(ACOG)建議運動時心跳應低於每分鐘140下,身體溫度應低於38℃,所以不宜從事劇烈運動。 這裡就教各位準媽媽6招懷孕時可以做的瑜伽動作,運動時,需注意先排空膀胱;最好在硬板上做動作;且應穿寬鬆的衣服,並解開會束縛的帶扣;最好在就寢前和早餐前做這些瑜伽動作。 腿部運動(懷孕早期) 目的:增加骨盆附近肌肉及會陰部彈性。 作法:手扶椅背,左腿固定,右腿成360度的轉動,做畢後還原,再換腿繼續做。 腳部運動(懷孕早期) 目的:雙腿抬高運動,促進下肢靜脈血的回流,伸展脊椎及臀部肌肉張力。 作法:平躺仰臥,雙腿垂直抬高,足部抵住牆,可維持3~5分鐘,每天反覆數次。 盤腳坐式(3個月後) 目的:鍛鍊腹股溝的肌肉及關節處韌帶的張力,防止懷孕末期,由於膨大的子宮壓力所產生的痙攣或抽筋。 作法:平坐於床墊上,兩小腿平行交接,一前一後,兩膝遠遠分開。每天1次,每次可量力,由5至30分鐘皆可。 腰部運動(6個月後) 目的:減少腰部之酸痛,幫助生產時腹壓增強及會陰部的彈性,以利生產。 作法:手扶椅背,慢慢吸氣,同時手臂用力,使身體的重力集中於椅背,腳尖立起,使身體抬高、腰部挺直、然後慢慢吐氣,手臂放鬆、腳還原。 腹部深呼吸(懷孕末期) 目的:幫助放鬆肌肉,減少宮縮產生腹部的壓力。 使用時間:有宮縮產生時。 作法:集中注意力,慢慢將氣深吸入至腹腔,使腹部凸出,盡量緩慢吐氣至全部呼出後感覺肌肉的放鬆。速度依宮縮劇烈程度調整,每分鐘6~9次,每次練習1分鐘。做時緩慢吐氣及完全吐氣,可預防頭暈現象。 胸式呼吸(懷孕末期) 目的:同腹部深呼吸。 使用時間:於第一產程腹部深呼吸仍無法放鬆時執行。 作法:鍛集中注意力輕吸氣直到胸部完全充盈,吐氣至全部呼出吐盡,並感肌肉放鬆。呼吸速度依宮縮劇烈程度調整為6-9次/分鐘以上,每次練習1分鐘。呼吸時注意盡量放慢,並至最後盡量吐盡,可預防頭暈。 延伸閱讀: 懷孕重幾公斤才合理?小心變胖媽媽害到孩子! 孕婦一人運動兩人健康 但這幾種孕婦還是先以保胎為重 吃了藥才發現懷孕了 我該終止妊娠嗎?藥物對胎兒有什麼影響?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 免費訂閱 Heho Express 健康快訊,提供您最深入簡出的健康知識。

教妳6招孕婦瑜伽動作 懷孕還是可以動起來! | Heho健康
https://heho.com.tw/archives/36986?utm_source=%E5%BB%B6%E4%BC%B8%E9%96%B1%E8%AE%80&utm_medium=heho&utm_campaign=click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手菸比二手菸可怕 受害最大是幼童

 

好醫師新聞網王志成/台中報導

圖:衛福部豐原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邱振峰醫師

多數人都知道看到有人抽菸時,要遠離二手菸的危害,不過二手菸易躲、三手菸難逃,且兩者傷害一樣,受害最大就是家中兒童和婦女。

 

豐原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邱振峰表示,所謂的三手菸,就是當一位抽菸者在密閉的環境裡抽菸,菸霧隨著空氣沉澱到周圍所有的物質上,包括抽菸者本身的衣物、頭髮、或是窗簾、沙發、牆壁、地面等。

 

室內的三手菸一旦沉澱到窗簾、沙發椅上,就算打開窗戶要以空氣對流方式清除,也只是將味道散去,即便以擦拭、或清洗方式,也不見得能將菸害的沉澱物質完全清除乾淨,有的甚至要將傢俱全部汰換過,才能重新還給住家清新無菸害環境。

 

邱振峰說,常見的二手菸很容易避免,三手菸產生之後,周遭的人很難以察覺,尤其是共處一室的親友,不容易從肉眼辨識,因此常出現不明原的呼吸症狀,像是慢性咳嗽、痰液較多等情形。

 

幼小的孩童甚至更容易比大人接觸到三手菸危害,主要是他們常到處亂爬、亂摸,不知不覺就受到三手菸侵害,家中如有人常出現不明原因呼吸道症狀,看看是否有人在家中抽菸導致,提醒抽菸者儘早戒菸,一起遠離菸害威脅。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生小心罹肺病!接觸二手菸比例超高 跟常出入這些場所有關

 
9.5k 人追蹤
追蹤
 

年輕的學生族群是肺病絕緣體嗎?那可不一定。眾所周知,肺病和抽菸有密切關聯,學生抽菸和校園二手菸的暴露比率逐年減低,但在Yahoo和早安健康聯合舉辦的「2020年健康大調查」中卻發現,年輕的學生族群經常接觸到「二手菸」佔比竟高達4成6,無形中也提高罹患肺病的風險。

在2020年健康大調查中發現,平常最常接觸到的例如汽機車廢氣、廚房油煙、二手菸、清潔劑、粉塵、拜拜用香等選項,學生族群居冠的為汽機車廢氣(55%),判斷其原因,和台灣機車密集度高,經常透過機車代步,因而讓自己經常暴露在汽機車的廢氣當中,是可能的原因之一。第二名為二手菸,佔比46%。

檢視相片

經常接觸二手菸 但對肺病在意程度低

比較值得一提的是,根據政府的統計資料顯示,學生抽菸和校園二手菸的暴露比率逐年減低,但在2020年健康大調查中卻發現,學生經常接觸到二手菸占比高達4成6。但二手菸的危害大多數的學生卻不以為意,在同一份的調查發現,學生族群對於肺病在意的程度僅28%,低於平均值(35%)。

學生族群接觸二手菸會有這麼高比例,可能和其生活習慣大有關聯。根據調查顯示,年輕的學子經常會和三五好友吃燒肉(14%),且經常出入KTV、夜店、網咖(7%),上述的生活習慣,都高於其他族群平均值。而那些地方都隱藏著誘發肺病的危險因子,像是在燒肉店,燒烤過程中會產生油煙,自然會吸入較多的廢氣,進而造成對肺的傷害。再者,學生夜生活相對精采,很多人會去夜唱或是泡網咖,這些場域政府明令為禁菸場所,但有去過的人應該都能感受到環境內的二手甚至三手菸味。

檢視相片

二手菸被歸為一級致癌物質

千萬別輕忽二手菸對於人體的慢性傷害,二手菸屬於環境菸,在國際間被歸類為一級致癌物質,且容易誘發心臟病、中風,其嚴重性並不亞於直接抽菸,同時,對於孩童的影響更巨大,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於2017年的報告指出,導致5歲以下幼童死亡第一名為空污及二手菸所引發的呼吸道感染,每年全球有57萬幼童因此死亡,同時也跟白血病、淋巴瘤、大腦與中樞神經系統病變等癌症有關。美國疾病管制局資料指出,長期暴露在二手菸的環境底下,將提升30%~65%心血管疾病與中風死亡之風險,得到肺癌的機會也比一般民眾高出20%~30%。 

除了二手菸之外,也要重視三手菸的危害,國外期刊研究指出,尼古丁有很強的表面粘附力,會與空氣中的亞硝酸、臭氧等化合物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更強的新毒物,同時也會附著於飛塵或成為揮發性的有毒複合物質。因此,即使菸已經熄滅很久了,在其後的數周或數月後,「三手菸」仍會持續由被汙染的物體表面揮發出來,飄散於空氣中,這些毒素或致癌物會附著在各種物體表面,味道雖然散去,但是傷害仍會持續發生,至少會影響環境三個月以上。學生族群如果經常出入二手或三手菸的環境,就應該更加留意自身肺部的健康。

【全民養肺】專題報導
台灣22縣市肺癌地圖 首度完整大公開
肺部健康小測驗 你的肺知識及格嗎?
肺部健康1分鐘自我檢測 壞習慣你中幾個?
癌症時鐘快轉16秒 正視台灣新國病
健康肺知不可 長庚胸腔科醫師Q&A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水果能增加幸福感?美女醫這樣說

 
2.8k 人追蹤
追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最新國民營養調查顯示,19歲以上國人每日攝取水果達2份者不到16%。而董氏基金會針對全國1517名學童調查發現,當水果攝取量愈少,愈容易發脾氣心情不好、沒精神想睡覺、肚子不適和容易長痘痘。進一步調查沒吃原因,主要都是生活忙碌、家中沒有放水果的習慣、覺得處理水果很麻煩、沒時間處理水果和外食沒有提供水果。

膳食纖維保護大腦不發炎 促進腸腦健康循環

董事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組長潘紀綸指出,調查發現,只有約三成民眾自覺活力表現佳,包含不常感覺身體倦怠、懶洋洋、提不起勁(29%)、不容易感到不耐煩(29%)、覺得自己有活力(30%)、睡眠品質良好(32%)、常感到快樂(32%)、對生活感到滿足(37%),進一步分析活力表現佳者,發現其中每日水果吃足2份者明顯多於吃不到1份者。

為何吃水果和情緒有關?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許書華醫師引述2016年《美國公共衛生雜誌》的研究,隨機抽樣共1萬2385名澳洲成人,顯示水果攝取越多,對生活的滿意度、幸福感越高、對事物也較易持正面看法。

許書華醫師表示,水果中富含的膳食纖維會改變腸道菌落、增加腸道菌多樣性,透過大腦和腸道的相互影響(腦腸軸),保護大腦免於發炎,促進腸腦健康循環;反之,若是攝取高油糖食物,會降低腸道微生物多樣性、提升發炎反應,經由腦腸軸傳遞至大腦接收後啟動免疫系統與神經抗壓機制,造成焦慮、憂鬱、易感到壓力、學習與注意力下降。

維生素C可減緩疲勞 建議以水果做為攝取來源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莫雅淳營養師也建議,為提升家人身心活力、降低負面情緒,家庭採購者別忘了準備水果,而且要注意挑選水果三關鍵,包括「高營養密度&植化素、水果酵素」、「高水溶性膳食纖維」和「高維生素C」,選擇營養密度越高的水果,其所含營養價值越豐富,其中又以膳食纖維、維生素C、葉酸、鉀、鎂等營養素,與情緒及活力表現有關。此外,水果中的植化素可協助身體抗氧化、調節免疫力;水果酵素有助於食物消化吸收。

膳食纖維為益菌生,有助打造健康腸道環境,尤其水溶性膳食纖維更有助穩定血糖及情緒,保持抗壓性,而水果是水溶性膳食纖維的良好來源。維生素C則可以減緩疲勞、提升活力,主要存在於蔬菜水果,但維生素C不耐熱且易受氧化破壞,建議以水果做為維生素C的攝取來源。

水果切片或做成沙拉 方便攜帶食用

莫雅淳營養師建議,家庭採購者準備同時能滿足健康及美味的水果,如芭樂、番茄、奇異果、木瓜、芒果、鳳梨等,可將切片、處理好的水果裝盒,讓家人帶到工作場所、學校做補充或是做成綜合沙拉、水果優格、水果塔等,方便食用。

更多健康相關新聞
臉油、變胖、長痘痘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有這些症狀
大口灌水更容易脫水 醫:上完廁所就喝一杯 簡單補水
每天半包菸! 35歲男子竟心肌梗塞
妳會用棉條? 用錯恐致毒性休克症候群
北市抽查涼麵3家大腸桿菌超標 衛生局教「保鮮法則」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流感四價細胞型疫苗 蛋過敏可打

 
1.8k 人追蹤
追蹤
 
【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2019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的爆發令全球關注聚焦於此病毒的防控和相關的研究。其實除了此新發傳染病外,季節性流行性感冒(seasonal influenza)對人類健康的威脅也不容忽視。根據疾病管制署資料顯示,從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2月29日,五個月的流感季,共累積965流感併發重症病例,其中112例經審查與流感相關死亡。而根據估計,全球每年有5~10%的成人和20~30%的兒童感染流感,當中300~500萬宗為嚴重個案,25~50萬患者更因此死亡。

在2018年12月舉行的加拿大免疫學會議(CIC)上,研發業者提供了130萬份醫療記錄中獲得的數據,數據表明,細胞培養四價流感疫苗在4歲及以上人群中預防流感疾病的有效性方面比雞蛋培養四價流感疫苗高出36.2%。

林應然醫師指出,過去的雞蛋疫苗,在培養過程中有突變的風險,進而造成施打後的效果不如預期。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直接比較細胞培養四價流感疫苗與雞蛋培養四價流感疫苗有效性的隨機臨床試驗。

新一代細胞培養流感疫苗製程技術,根據臨床數據顯示,與預測的病毒株更加精準,目前該技術已成為世界疫苗製造的趨勢。相較於傳統雞蛋培養技術,因雞蛋選用禽類細胞生產,可能會產生抗原的變異;因此在今年2020WHO建議的病毒株根據生產技術的不同,雖一樣是四價流感疫苗,新一代細胞培養與傳統型雞蛋培養之選用病毒株,已略有差異。另外嚴重雞蛋過敏的患者也可以考慮使用細胞型的四價流感疫苗。

四價細胞培養流感疫苗繼美國FDA核可後,也已取得歐盟批准,成為歐洲首款細胞培養的四價流感疫苗。

林應然醫師提醒,接種流感疫苗容易出現施打部位紅腫或疼痛、頭痛、疲勞以及肌肉酸痛的不適感;對流感疫苗成分嚴重過敏者、經醫師評估不適合者,不建議施打疫苗,另外發燒或急性疾病患者宜延後接種。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發燒怕是新冠肺炎?選對奶粉助抵抗四大兒童疾病

 
1.8k 人追蹤
追蹤
 
檢視相片
 
▲儘管新冠疫情趨緩,但是每到夏季腸病毒、諾羅病毒、輪狀病毒等來勢洶洶,千萬別掉以輕心。〔圖/pixabay〕

記者/王晴
近來台灣連日高溫,成人都很難時時刻刻逼迫自己戴上口罩,更別說孩子們了,再加上國內疫情趨緩,6月7日全台大解封後,大家似乎防疫警戒心也跟著放鬆,口罩不離身、勤洗手的習慣慢慢被忽略或遺忘,但其實除了新冠病毒,每年夏季還要小心的包括腸病毒、諾羅病毒、輪狀病毒以及水痘等疾病強勢來襲。

腸病毒、諾羅病毒與輪狀病毒是夏季不能忽視的疾病,其中腸病毒雖然名之為「腸」,故名思意應該會引起腸胃症狀,但其實這是誤解,命名為腸病毒,是因為這類病毒一旦感染後,會先在宿主腸道內繁殖複製,然後擴及全身發病,所以「腸」只是病毒進入人體後孵育的溫床,因此腸道健康才是預防腸病毒的根本之道。

檢視相片
 
▲夏季的各種病毒傳染性極強,而且很容易造成群聚感染。〔圖/pixabay〕

諾羅病毒主要會引起噁心、嘔吐、肚子絞痛和拉肚子等腸胃症狀,嚴重者會發燒、肌肉痠痛,可能藉由遭汙染的食物或水、抑或者是嘔吐物、排泄物傳染,但病程不長,來得快也去得快,一般2到3天就能夠康復。但因為諾羅病毒型態多,重複罹病機率高,加上傳染力特別強,只要極少量的病毒,就足以致病,所以諸如學校、部隊、監獄、醫院等人口密集的地方,特別容易造成群聚感染。

而輪狀病毒引發的問題也集中在腸胃,主要感染族群年紀小,是6個月到24個月大的嬰幼兒,傳染力極強,病程也比諾羅久一點,但通常第一次感染輪狀病毒會最嚴重,以後再感染,症狀就會緩和許多,在過去沒疫苗的時代,輪狀病毒曾經引起嬰幼兒嚴重腹瀉,甚至脫水住院,但近年來因為有非常安全有效的口服疫苗上市,所以輪狀病毒的盛行率已大幅度減少。

至於水痘則更是孩子的常見疾病,大多發生在12歲以下孩子身上,雖然已經有疫苗可以預防,而且得過之後就可以終生免疫,但染病者長大之後還是容易復發帶狀疱疹。水痘是由水痘帶狀疱疹引起的急性傳染病,透過口沫或者是皮膚接觸就可能傳染,發病初期會在皮膚上出現小水泡,或者是明顯的紅疹,通常得要兩到四週才能完全治癒,一般來說水痘多是輕症,但如果染病者抵抗力較弱,還有併發腦炎以及肺炎的可能,重則會危及生命。

檢視相片
 
▲趙士州指出,這四大類孩童疾病,大多和抵抗力與腸道健康有關,能夠透過補充腸道好菌,來幫助孩子增加免疫力。〔圖/pixabay〕

慶大診所醫師趙士州表示,這四大類孩童疾病,大多和抵抗力與腸道健康有關,建議銜接母乳換奶的寶寶及幼童,可選擇含豐富乳鐵蛋白及ABC三益菌的奶粉,替孩子健康打底。寶寶出生之後,腸道的好菌會急遽增加,但是等到斷奶之後,因為接觸外界的食物,外來的壞菌也會導致腸道好菌減少,因此為了防止寶寶感染疾病,就要透過飲食替牠們補充好菌。

檢視相片
 
▲幫助孩子增加腸道健康,有助於增強免疫力。〔圖/pixabay〕

ABC三益菌分別是-嗜乳酸桿菌、比菲德氏菌以及副酪乳酸桿菌,其中嗜乳酸菌與副酪乳酸桿菌會在小腸建立防線,比菲德氏菌則是鞏固大腸健康,耐住胃酸與膽鹽的破壞;除了三益菌外,乳鐵蛋白本身就具有抗病毒功效,能與病毒粒結合,完整包覆之下,就能避免病毒、疱疹病毒的侵擾。

因此無論是病毒會在腸道繁衍進而影響全身的腸病毒,或是會出現腸胃道症狀的諾羅病毒、輪狀病毒,甚至是帶狀疱疹引發的水痘等等,透過富含乳鐵蛋白以及ABC三益菌的奶粉,從身體根本做起打造堅強防護網,再搭配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洗手、環境常用稀釋漂白水消毒,就能防止四大疾病上身。

【新聞專題】後疫情時代 腸病毒別輕忽

更多生活相關新聞
又悶又熱!全台大雨何時停 1張圖看懂3天天氣
高鐵宣布 8月恢復每周1016班次
三倍券買票「規定雜」 雙鐵、客運退換票不一
圓仔妹露粉嫩甜笑 睡覺還有娃娃陪
暑假把孩子丟包?爸媽必收放電懶人包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媽媽是B型肝炎帶原者,寶寶是否也會罹患B型肝炎呢?

 
213 人追蹤
追蹤
 
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

報導/黃慧玫  圖片設計/Kato  諮詢專家/書田診所 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 康本初

30多歲的楊小姐,本身是B型肝炎帶原者,定期在腸胃肝膽科門診追蹤。最近追蹤時,她透漏已懷孕12週,儘管有些孕吐不適,產檢時母胎都很正常。但詢問,自己B型肝炎表面抗原呈現陽性,會不會讓寶寶也罹患B型肝炎?

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康本初指出,B型肝炎會經由皮膚、粘膜的傷口接觸到帶有病毒的血液或體液「水平傳染」;也可能在生產時,經由帶原之媽媽透過胎盤或分娩時傳染給小孩,即母嬰「垂直感染」

母嬰垂直感染是B型肝炎最重要的傳染途徑。B型肝炎帶原者母親若e抗原為陽性,新生兒受感染的機率均為90%;若帶原者母親為e抗原陰性,則新生兒受感染之機率約只有10%。

因母嬰垂直感染B肝的孩子,因免疫力尚未發育完全,會使得B肝病毒長期存在肝細胞內,形成慢性肝炎,等同於終生感染,即為「B肝帶原者」。長大後,罹患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風險都會增加。

康本初表示,台灣自1986年開始全面推行新生兒的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B型肝炎疫苗注射後,則讓剛出生的新生兒有機會接受主動和被動免疫,降低B型肝炎感染機會。

根據統計,約有9成的新生兒能成功獲得保護力,少數仍感染B型肝炎的新生兒,可能與媽媽血液中的B型肝炎病毒濃度較高所致。因此,若在懷孕時控制B型肝炎病毒量,就能減低垂直傳染的機會!

康本初說, B型肝炎病毒量高的媽媽,倘在懷孕第28週(第三孕期)開始服用B型肝炎抗病毒藥物,服用至產後1個月停藥,可以讓新生兒感染B型肝炎的機會降到最低。

他提醒,健康的下一代是媽媽們最好的禮物,呼籲有B型肝炎帶原的準媽媽在孕期或是產後都要追蹤肝功能,必要時在醫師指示下服藥,才能保障媽媽和孩子的健康。


【延伸閱讀】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何時會有胎動?不同週次媽媽感受也不同

 
3.8k 人追蹤
追蹤
 
Heho編輯部

 

進入懷孕中期,媽媽開始感覺到寶寶在動了,胎動讓媽媽切切實實地感受到寶寶的存在。

 

胎動是胎兒和媽媽的對話

懷孕到第 5 個月左右,媽咪可以感受到寶寶在肚子裡活動,這就是胎動。每位媽媽感受到胎動的時期和表現也各不相同。準媽咪能感受到的胎動大致可以分為 3 種。第一種是胎兒全身大幅度地翻滾,第二種是胎兒伸直手臂,第三種則是媽媽所感覺到的胎兒呼吸。會發生這些胎動是因為胎兒吮吸手指,或是喝羊水,有時也是練習吸奶而發生。

透過胎動,媽媽可以瞭解寶寶的心情或健康狀態。一般來說,胎動就是媽咪們所感受到的胎兒活動,但是透過超音波檢查,媽媽們可以看見更細緻的胎兒活動。

胎動是腦部與肌肉在發育的過程

胎動是肚子裡的胎兒健康地活動,還有腦部與肌肉在發育的過程。最初感受到的胎動,就像是有氣泡「咕嘟咕嘟」的往上冒,甚至伴隨輕微的滑動感。媽咪們感覺第一次胎動的時間,也會因個人情況而有所不同。

活動力比較強的媽媽,比較難感受到胎動;而比較敏感的人,會感受到胎動的時間也有可能比別人來得早;而身體嬌小的女性,比起身材圓潤的女性,也會更早感受到胎動,所以根據每個媽咪的情況不同,所感受到胎動的時間就不一。敏感的媽媽約在第17週中後期,就可以感受到胎動,但 20 週後才感受到的,也大有人在。

懷第一胎的媽媽,大約會在第 18~20 週時感受到胎動;有過懷孕經驗的媽媽則會在第 16~18 週感受到胎動。這是由於初次懷孕沒有經驗,不瞭解胎動的感受而就此忽略,才會產生時間的差異。

除此之外,媽媽應該也可以區分出是肚子餓了,還是胎兒在踢肚子時的胎動。但不管感受到胎動的時間在第 16 週還是第 20 週,這都與胎兒的成長發育沒有關係,因此媽媽不需要擔心胎動是否來得太慢。

檢視相片

圖片來源:台灣廣廈提供,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胎動會隨著孕期產生變化

根據胎兒的發育情況,胎兒的活動也會發生變化,並影響胎動的情況。在胎動初期,由於子宮底處在肚臍下端,所以媽媽感受到的胎動也會在肚臍下端。

懷孕20週:

到第20週時,子宮底高度約為20cm,並升到了肚臍上方。因此,從這時開始,媽媽的整個肚子都可以感受到胎動,且胎兒的活動力比之前更活躍,胎動會更明顯。此時胎兒已會吮吸手指或做呼吸運動,雖然不是劇烈的活動,但是準媽咪會感覺胎兒在轉來轉去。

懷孕2030週:

這個時期要調查胎動的次數來確定胎兒健康。如果每小時可以感受10次以上的胎動,此為正常;萬一之後的胎動不及這個次數,那麼準媽咪可以先吃些零食、補充熱量後再計算一次。如果這樣胎動次數還是很少,就應該到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

懷孕31週以上:

這個時期的胎兒已填滿了子宮且發育完成,胎動會比之前更強烈。在此時期,胎兒的腿升到媽媽的肚子上方,所以媽媽會感受到胎兒在踢肚子上面。到了懷孕後期,胎兒就會向下降並固定在骨盆中,所以胎動會漸漸變少。

子宮底長度的測量法

媽媽採取腿伸直仰躺的姿勢,用捲尺測量從恥骨的上面到子宮底(子宮最上面的部分)的長度。當妳開始覺得有胎動,我們會請媽媽注意胎動情形,在台灣產檢時會直接用超音波量寶寶的大小,取代量子宮底的長度,一般在七、八個月以前,從恥骨到子宮底的長度會等於胎兒的週數。

比如說妳現在是 28 週那肚子應該會量到 28 公分,假如說妳量到 24 公分,就表示說寶寶發育得比較小或是有什麼其他的問題。寶寶的大小,從剛開始頭的大小從超音波看會佔 1/3,之後慢慢才開始縮小,所以懷孕初期會發現寶寶的頭都呈現大大的。

檢視相片

圖片來源:台灣廣廈提供,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 內容授權自《權威醫療團隊寫給妳的懷孕生產書》,作者為林坤沂、李容妙、楊雅雯,台灣廣廈出版。

檢視相片

更多Heho健康網文章
懷孕重幾公斤才合理?小心變胖媽媽害到孩子!
半數早產可預防 自我檢測這10個症狀請立即就醫!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孕媽咪擔心食物受汙染不敢吃! 胎兒大腦發育恐受害

 
88 人追蹤
追蹤
 
陳敬哲 報導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現在絕大多數上班族都吃外食,1名32歲懷孕準媽媽婷婷(化名),因擔心胎兒接受到化學添加劑或不良物質,很多東西都不敢吃,每天只吃白飯和少量蔬果,在懷孕24周產檢時發現,胎兒體重僅標準值7%,婷婷體重僅增加3公斤,醫師與營養師立即介入要求增加營養攝取,婷婷終於平安健康產子。


懷孕營養攝取不佳 胎兒奪取媽媽「營養本」


台北中山醫院副院長李世明表示,近來不僅有個案像婷婷這樣擔心胎兒不敢吃,部分準媽媽還因為擔心身材,也都加強控制熱量,嚴格來說母體沒有變胖反而減輕,由於胎兒沒有辦法透過母親得到所需營養,除了發育遲緩外,也會想辦法「奪取」母親的營養本,例如鈣質等營養素,懷孕媽媽也就越來越輕。


李世明強調,懷孕媽媽每天應該攝取熱量約2,200大卡左右,體重增加比例最好是原本4分之1,初生胎兒體重約2,800至3,000公克最恰當,生長太大不利於生產,生長過小則代表發育不佳,一旦低於2,200公克,就要到保溫箱照護。個案婷婷雖然體重增加3公斤,但扣除胎兒、胎盤、羊水等,其實體重減輕不少。


懷孕不敢放心吃 損害胎兒大腦神經發育


李世明特別說明,媽媽吃了什麼,胎兒就補充什麼營養,假使媽媽節食,孩子無法順利成長外,也會奪取母體自身營養素,導致母親落髮、骨質疏鬆、掉牙齒等現象,為了胎兒與自己,懷孕女性一定要均衡充分補充多種營養素,特別前3個月,如果母親攝取營養不足,有可能影響孩子大腦與神經發育。


李世明同時提醒,由於胎兒體重最好控制在3,000公克左右,懷孕女性最好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取,因為當母體血糖值突然上升,胎兒也會同時獲得大量血糖,同樣胎兒胰臟會立刻分泌胰島素,把血糖轉化成脂肪,胎兒體重也就增加,最好增加蛋白質攝取,除了穩定血糖上升速度外,也能提供胎兒成長所需營養。


嚴控月子餐熱量 奶水營養不足阻礙孩子發育


李世明也說,其實不僅懷孕時要有充足營養,生產完哺餵母乳時,母親乳汁是孩子唯一營養來源,同樣也是媽媽吃了什麼,小孩就吃了什麼營養,但最近開始有月子中心或產後護理之家,標榜控制月子餐熱量,然而對孩子可能有負面影響,生產完最好維持一段時間均衡飲食,才能確保孩子營養不缺乏。


李世明補充,母親攝取營養是否均衡,直接影響到奶量多寡與營養成分,最好多補充鈣質,提供孩子骨骼成長所需,並且除了奶水需要大量鈣質外,不飽和脂肪酸(Omega-3)也要提高攝取量,藉由乳汁提供給寶寶,有助於腦部發育,同時多補充各種維生素、礦物質、鐵職等多種營養素,都可以讓奶水更加營養。


生育各時期都該營養均衡 太重太輕都不好


李世明建議,女性生育不論準備、懷孕、養育等過程,都要營養充分均衡,準備懷孕時期,一定要維持標準BMI,身體超重受孕機率就會降低。懷孕初期如果孕吐嚴重,最好少量多餐,維持充足營養攝取,避開不健康食材或食品,過重容易發生妊娠糖尿病或高血壓等狀況,母親體重太輕,寶寶則容易發育不良或早產。


更多NOW健康報導
▸最新10大慢性食物過敏原排行公布 蛋白冠軍、蛋黃亞軍
▸蒟蒻男又分老中青 中醫根據個別體質對症調理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蠔豉髮菜花生眉豆節瓜湯》 適合孕婦 (附影片)

 
2.3k 人追蹤
追蹤
 
Smallhouse Cooking

作用 : 補血、滋潤皮膚、增強記憶力、延緩腦功能衰退 滯胃、氣滯者少吃;尿酸高及痛風者不宜進食 請訂閱以表支持??? Facebook: Small House Cooking https://bit.ly/3cOnd1y Instagram: small_house_cooking https://bit.ly/3hli98v YouTube: Small House Cooking 蝸煮 https://bit.ly/3cVknYL

製作時間: 1小時以上
份量人數: 3-4人
 

食材
半濕乾蠔豉 4隻
髮菜 9g
花生 15g
眉豆 15g
節瓜 2條
豬展骨 3 塊
冬菇 3 隻
生薑 3片
果皮 一角
清水 2.5L











 

作法:
1 :
這為簡單食譜,詳細做法及葯材介紹, 請查閱: https://youtu.be/WNnhj7AFnsM
2 :
清水浸軟冬菇, 切去冬菇腳。 清水浸蠔豉, 髮菜 5 分鐘。
3 :
洗淨豬展骨, 汆水備用。 刨節瓜皮. 不切, 留原個。
4 :
(大火) 放花生、眉豆、冬菇、蠔豉在2.5公升清水中。
5 :
水滾放豬展骨。 30分鐘後放入2個整個節瓜, 薑片入湯中。
6 :
1小時15 分鐘後放髮菜在湯水中。 慢火煲10 分鐘後, 關火留10分鐘, 湯己可飲用













 

- 食譜來源 : https://cook1cook.com/recipe/49334
- 發掘更多美食 : https://cook1cook.com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孕婦懼食比例增 恐致胎兒發育不良

 
976 人追蹤
追蹤
 

臧品安

 
台北中山醫院副院長李世明醫師建議,準媽媽在孕期多補充有機營養品。(photo by 臧品安/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臧品安台北報導】近期食安問題頻傳,導致孕婦懼食的人數增近2成,恐致胎兒發育不良。中山醫院2日舉辦「孕期、哺乳期有機營養補充關鍵」記者會,台北中山醫院副院找李世明說,懷孕期間胎兒的營養成分完全來自母體,如果孕婦懼食、偏食,恐導致胎兒發育不良、早產,建議孕婦多攝取有機營養品或有機奶粉。

臨床數據顯示,受近期食安問題影響,導致孕婦懼食的人數增近2成。台北中山李世明說,懷孕期間胎兒的營養成分完全來自母體,而孕婦的體重增加最好控制在4分之1(10-12公斤)內,建議孕婦維持正常飲食,可選擇有機營養品或有機奶粉。李世明補充,準媽媽在孕前半年就可以開始補充有機營養品,提早營造健康的受孕環境。

高雄師範大學生物科技系副教授許惇偉指出,一般食物中的化學物質或重金屬,已被證實不利胎兒健康,但由於動物和農作物會接觸到環境中的塑化劑、殺蟲劑和戴奧辛等化學物質,長期吸收累積,進而導致一般食物中含有環境荷爾蒙污染物。孕婦若攝入過多環境賀爾蒙,不只傷害身體健康,對胎兒也有負面影響。

環境荷爾蒙不只影響胎兒健康,與成人生殖系統也息息相關,它會降低男性生殖力,以及產生許多的女性生殖系統相關疾病,包括:子宮內膜異位症、乳癌、子宮內膜癌等。

另外,根據北歐和美國最新研究,孕期中的媽媽若吃有機食品,可顯著降低胎兒生殖系統發展異常。許惇偉建議,多食用有機食品,特別是乳製品和蔬菜,可有效避免攝入環境賀爾蒙。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版孕婦手冊上路 增加圖示易閱讀

 
976 人追蹤
追蹤
 

臧品安

 
國健署邀請大腳丫劇團演出短劇,宣導定期接受產檢的重要。(photo by 臧品安/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臧品安台北報導】新版孕婦手冊以表格、圖示取代冗長的資訊。國健署30日推出新版孕婦健康及衛教手冊,提供比過去版本更清楚易讀的紀錄表格和衛教資訊,並以圖示取代冗長的資訊,增加孕產婦的閱讀率,讓孕婦在懷孕的過程更安全。國健署長王英偉呼籲,準媽媽要接受政府補助的10次產檢,才能保障身體及嬰兒的安全。

適齡生育、定期產檢

記者會上,國健署特別請來大腳丫劇團表演短劇,藉由劇中的孕婦,列舉出高齡姙娠容易面臨的健康風險,包括姙娠高血壓、糖尿病和早產等,再由護士貼心叮嚀:「只要定期接受產檢,隨時注意身體狀況,就不會有太多的問題。」強調了定期產檢的重要性,化解高齡孕婦過多的憂慮。

依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國人108年女性生育平均年齡為32.1歲,其中35歲以上者占30.9%。國健署呼籲,適齡生育對媽媽及胎兒健康是最好的,並建議每一位準媽媽依照孕婦手冊所列時程定期,且確實地接受政府補助的10次產檢,讓媽媽安全生產,寶寶健康出生。

提高孕婦手冊閱讀率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說,設計新版孕婦手冊的目的是為了提升孕婦手冊的閱讀率和使用率,讓孕產婦在懷孕的過程更安全。國健署表示,109新版孕婦健康及衛教手冊,提供比過去版本更清楚易讀的紀錄表格及衛教資訊,並包含4大亮點。第一、方便性的提升,採用環保紙張,取代原有塑膠透明封套的設計,並改善收納夾層,可放置健保卡、各項檢驗報告或衛教單張。

第二、提升閱讀流暢,透過版面的編排設計,刪減多餘資訊內容,並以圖示、插畫取代冗長的資訊,讓使用者更易閱讀,知道重點資訊所在。

第三、週期紀錄使用,設計重新編排需要紀錄的重要項目,讓醫護人員及準媽媽輕鬆記錄產檢資訊。

第四、方便互動連結,將QR CODE設計於相關主題的頁面中,頁面一掃,讓媽媽們查詢相關找資料更方便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成孕婦體重過輕 醫籲少吃澱粉多吃肉

 
9.1k 人追蹤
追蹤
 

一名三十二歲的孕婦原本體重四十一公斤,為了怕懷孕破壞身材,也擔心胎兒吸收到有食品安全疑慮的物質,很多東西都不敢吃,每天只吃白飯和青菜,導致懷孕二十四週的體重過輕、只重了三公斤,胎兒有早產的危險。醫師呼籲孕婦,體重控制應該多吃蛋白質、減少澱粉攝取。(戎華儀報導)

 

臺北中山醫院副院長暨生殖中心負責人李世明指出,孕婦正常的體重變化應該比懷孕前增加1/4、大約10到12公斤,但現在臨床上卻發現,有2成的孕婦怕體態嚴重變型,反而吃太少。

 

李世明表示,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被人體吸收後都可轉化為胺基酸,碳水化合物的轉換速度較快,胎兒容易攝取過多,造成體型過大,日後容易形成脂肪肝、肥胖,因此建議孕婦應該減少澱粉和糖份等碳水化合物的攝取,一天攝取的熱量約2200大卡。

 

李世明:『希望你(孕婦)正常生活下,碳水化合物的量、甜食少吃,把蛋白質加高,因為你要增加熱量的來源最好來自於蛋白質,不是來自於醣類。大概一天要多吃一點肉,甜食少吃一點、把肉類提高、OMEGA-3的比例提高。』

 

另一方面,李世明建議有意準備懷孕的婦女,懷孕前3個月就要注重營養,以免懷孕初期影響胎兒的神經發育,因此建議孕婦補充鐵劑、鈣質、D3等營養素,以免胎兒營養不良。

 

(圖:戎華儀攝)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妳真的是孕婦嗎?身懷六甲仍然可以活動自如 2018-04-13|腹部, 四肢, 皮膚, 精神疾病, 骨骼、關節, 肌肉, 女性生殖系統, 頭條, 健康新知, 最新文章 身為旅遊頻道知名主持人Janet,在2017年底產下一名健康男孩,原本就愛好運動的她,在懷孕期間的期間也在諮詢醫師後,維持孕期中適合做的運動習慣,讓她正懷孕期間仍然保持美美的。 關於孕婦運動這件事 在早期的思想中,女性只要一懷孕就要好生待著,減少活動量,以免影響胎氣造成胎兒流產的可能。如今現在這個觀念已被打破,女性懷孕本來就對人體來說是件大事,因為一個生命即將在子宮裡被孕育出來,適當的保持運動其實對母體來說是件好事。 根據《科技新報》的報導,一則刊登在《美國醫學會期刊》上的研究論文,其中內容由西班牙卡米洛何塞塞拉大學(Camilo José Cela University)的科學家再度證實了適度運動對胎兒及孕婦的健康都很重要,而且原本有運動習慣的女性,在懷孕時應持續保持適當的運動量 ; 沒有運動習慣的婦女,可以藉由懷孕期間養成日後良好的運動習慣。   孕婦運動的好處 在正常情形下,孕婦不必擔心運動會影響胎兒成長,或早產的情形發生,其實孕婦進行適度運動的好處還真不少: 可改善體內循環,增進心肺、肌肉適能,減輕靜脈曲張。 增加肌力與平衡,以維持良好的姿勢,預防背痛以及肌肉和關節酸痛。 減輕水腫,幫助恢復腫脹關節的活動度。 減緩腸胃不適與便泌。 減輕腿部抽筋。 強化腹部肌肉,有利於生產。 有助於預防妊娠性糖尿病,對肥胖的女性(身體質量指數超過33)是有幫助。 加速產後恢復,幫助對付產後憂鬱症。 幫助孕婦更暸解孕期身體的變化。 促進母體心理健康,排解孕期中常會有的壓力、焦慮、憂鬱。 孕期中執行運動的注意事項 在整個孕期中,在懷孕初期是並不適合運動的,因為此時的胎兒及母體狀態並不穩定,所以這時候最保守的運動方式就是散步為佳。通常到了懷孕第9-12周後才建議可以開始運動,且可持續運動到第38-39周的。但記得要先諮詢過你的婦產科醫師,評估有沒有前置胎盤、慣性流產,或是子宮頸閉鎖不全等問題,在醫師判斷母體和胎兒都是很穩定及健康的狀態下才能開始進行運動計畫。 但是千萬要記得任何費力,及會有碰撞摔傷的運動都應避免,以免造成孕婦脫水、失溫、摔倒而影響胎兒健康。而最適合孕婦的運動項目就是肌力訓練,像是使用彈力帶、舉啞鈴(1-3公斤重)、骨盆肌訓練等,都建議孕婦們可以做,每次運動時間最好能持續 20 分鐘,每周進行3-5次。 Janet也分享過自己的懷孕時運動經驗,說到若平時沒有運動的習慣,也不要在這個時候開始做不曾做過的運動,讓自己多走點路、爬爬樓梯,也是有在動。不要勉強自己做到誰誰誰的孕期運動單,避免讓自己及胎兒受傷。 文/彭幸茹  圖/何宜庭 免費訂閱 Heho Express 健康快訊,提供您最深入簡出的健康知識。

妳真的是孕婦嗎?身懷六甲仍然可以活動自如 | Heho健康
https://heho.com.tw/archives/11762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太太懷孕了!請問在飲食上該注意什麼呢? 2018-03-14|四肢, 內分泌系統, 骨骼、關節, 頭條, 健康新知, 最新文章 凱哥去年底和心愛的女友完成了終身大事,很快的在今年初就傳出好消息,逢人就說他要當爸爸了,在開心完後就開始成為好學的丈夫,去請教已晉升為父親的同事們,太太懷孕期間到底該注意什麼,卻發現許多人沒有關注到太太在懷孕期間要特別補充什麽營養,就開始自行做功課,趁著產檢時都會把握機會詢問醫師及護理師問題,最後也在臉書上開立社團,與網友們分享。 最常被問懷孕時該怎麼吃? 可以衛福部國健署所提供的孕產期營養手冊來開始認識孕婦該怎麼吃,日前最新公布的「每日飲食指南」,以民國100年的版本再次調整修訂後,為符合國人營養需求現況及國際飲食指標趨勢。 首先要先認識孕婦該攝取的每日建議量為多少?其實依照每日的活動量來制定,基本上懷孕初期三個月內和平時的建議攝取量沒有不同,在進入懷孕中期胎兒4個月大時,才會開始增加數量,每天熱量的總攝取量會比平時多出300卡,而哺乳期才會需要增加更多的攝取量,每天熱量的總攝取量會比平時多出500卡。 *「未精製」主食品,如糙米飯、全麥食品、燕麥、玉米、蕃薯等。「其他」指白米飯、白麵條、白麵包饅頭等,這部分全部換成「未精製」更好。 日常生活活動的強度判斷如下: 切記懷孕時的活動量要視身體情況而定 活動量低:每日以靜態活動為主,常處於睡覺、靜臥或悠閒的坐著。 活動量稍低:會有站立走動的活動,但身體活動程度較低,像是站著說話、開車、打電腦等。 活動量適度 :身體活動程度為正常速度,像是在搭乘公車或捷運上會站著、用吸塵器打掃、散步、購物等。 活動量高者:身體活動程度較快或激烈,像是會上下樓梯、騎腳踏車、有氧運動、游泳、登山、運動訓練等。 孕婦最在意的體重 這樣增加最標準 孕婦要如何維持體重的話題是個很夯的話題,尤其在許多女藝人在懷孕期間的體重都不超過10公斤,著實讓許多孕婦想討教該如何辦到?但依懷孕期間的體重,會建議以增加10-14公斤為佳,並且要注意體重增加的速度,懷孕期間不適和進行減重。 孕期體重增加指引:*身體質量指數 BMI= 體重(公斤)/身高的平方 (1).懷孕前BMI值< 18.5,建議整個孕期可增重12.5~18公斤,第4個月後每週0.5~0.6公斤為佳。 (2).懷孕前BMI值18.5-24.9,建議整個孕期可增重11.5~16公斤,第4個月後每週0.4~0.5 公斤為佳。 (3).懷孕前BMI值25.0-29.9,建議整個孕期可增重7~11.5公斤,第4個月後每週0.2~0.3公斤為佳。 (4).懷孕前BMI值≥ 30.0,建議整個孕期可增重5~9公斤,第4個月後每週0.2~0.3公斤為佳。 (5).懷雙胞胎,建議整個孕期可增重15.9~20.4公斤,第4個月後每週0.7公斤為佳。 (6).懷三胞胎,建議整個孕期可增重22.7公斤,第4個月後每週0.7公斤為佳。 懷孕婦女絕對要補充的營養 1. 葉酸 廣泛存在各類食物中,含量較高的食物有肝臟、雞蛋、酵母、 深綠色蔬菜、豆類及柳橙、香蕉、檸檬等食物。有研究報告指出,孕婦在胎兒0-6週時若是有缺乏葉酸,容易有胎兒神經管缺陷的問題 ; 另一報告指出懷孕時若缺乏葉酸易導致胎兒早產或體重過輕。 2. 鐵質 存在於肝臟、海藻、魚、蛋黃、紅肉、全穀類、深綠色蔬菜等食物。因為隨著胎兒的長大,媽媽需要多量的血液來增加運輸更多的營養給胎兒,若是鐵質的攝取不夠,容易出現缺鐵性貧血的情形。 3. 鈣質  多吃牛奶、乳酪、小魚乾等食物。如果媽媽體內沒有足夠的鈣質提供給胎兒的話,身體骨頭的鈣質就會溶出幫助增加血液中的鈣含量,再經由胎盤再供給胎兒,就會導致母體有骨質疏鬆產生。 4. 碘  適量攝取含碘食鹽、海帶,但患有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腺炎、甲狀腺腫瘤等疾病孕婦,需按照醫師建議量服用。 在2009-2010年「孕婦孕程之生化營養狀況追蹤」調查中發現,孕婦碘不足的比例大於50%,隨後在2010及2014年的小規模孕婦碘測試,仍然低於世衛組織所建議的150-249 微克/升。如果碘嚴重不足,可能會影響胎兒腦部發育,讓新生兒有生長遲滯和神經發育不全等問題,甚至會增加嬰兒的死亡率。 5.維生素D 多食用魚類、雞 蛋、乳品、菇蕈類 ( 黑木耳、香菇 ) 等食物。攝取足夠維生素D,讓胎兒骨骼正常生長,同時也為寶寶出生後數月的所需先做好儲存。 6.優良蛋白質、omega-3、多種營養素 均衡攝取各類小型魚肉,但不要以大型魚類為主,因為大型魚容易有較高濃度的甲基汞,反而會對胎兒神經發育有影響。   資料來源: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孕產期營養手冊   文/彭幸茹  圖/何宜庭 免費訂閱 Heho Express 健康快訊,提供您最深入簡出的健康知識。

我太太懷孕了!請問在飲食上該注意什麼呢? | Heho健康
https://heho.com.tw/archives/9633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懷孕 你真的準備好了嗎? 2018-06-05|胸部, 腹部, 四肢, 免疫系統, 乳房, 骨骼、關節, 男性生殖系統, 健康新知, 最新文章, 母嬰照應 2016年,聯合國承諾:終止一切形式的營養不良,包括到2025年實現關於5歲以下兒童發育遲緩和消瘦的目標,並解決青春期女孩、懷孕和哺乳期婦女的營養需求。而達到這一目標的前提,便是「優生優育」。 近期,頂級國際學術期刊《柳葉刀》表明:合理的孕前保健與父母、子女乃至再下一代的健康之間有很強的相關性。 《柳葉刀》總結了孕前保健對子代健康影響的證據,提出幾點相應的干預措施。 孕前保健該從何時開始? 從生物學角度,孕前階段是指受精前後的數天到數週;從個體角度,孕前階段是指夫婦準備受孕的數週或數月;而從公共衛生角度,孕前階段是指解決健康風險因素(如改善飲食和肥胖)所需的數月或數年。 這意味著,孕前數月或孕期再進行健康狀況和生活方式的調整是遠遠不夠的,未雨綢繆才是根本,從計劃懷孕前數年開始,就該打好基礎。 孕前保健現況如何? 孕前保健包括健康教育指導、常規保健、必查項目和備查項目。這些告訴我們如何有計劃地妊娠,合理營養、補充葉酸、評估自身疾病、合理用藥,改變不良生活習慣,也給我們的身體檢查作出了規範地指導。 但是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包括了無論高、中、低收入國家,孕婦營養不良和肥胖普遍存在;孕期營養物質和微量元素的補充遠遠不夠;相當一部分備孕男女雙方存在不良嗜好;社會相關部門針對孕期飲食和生活方式的措施很少。 各種身體情況都會影響懷孕 《柳葉刀》分析了不同收入國家,孕前育齡女性的健康情況和生活方式。 從研究的統計數據中,可了解到育齡女性對子代的影響因素包括了身體情況(BMI)、飲食(水果和蔬菜)、不良嗜好(吸煙、飲酒史)、是否鍛煉、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攝入等。 以BMI舉例來說,孕婦超重或體重不足都會影響後代健康。有研究指出,當前體重不足的女性(BMI<18.5 kg/m 2)的人群從15%降至10%;但全球肥胖女性比例已從6%上升至15%。肥胖會增加孕產婦圍產期不良結局,如不孕、妊娠並發症、異常分娩、低出生體重兒、母乳喂養失敗,甚至是孕產婦死亡。所以備孕前維持良好的體重也很重要!  準爸爸們也要備孕 孕前、孕期母親的生理狀況、飲食和生活方式對子女的長期健康具有深遠持久的影響,這毋庸置疑。但是,有關研究表明,男性吸煙、酗酒、過多咖啡因攝入、飲食、肥胖和營養不良等因素,在受精和胎兒發育的過程中,可能導致基因水平的改變,並對後代成年後產生終生的影響。 有人就會提出疑問,是否女性健康狀況比男性對子代的影響更大呢?答案是否定的。 如若男性精子品質、數量和運動能力受限,直接影響的是受精卵的品質,造成多個系統的發育不良,甚至流產或死胎。所以說準爸爸們,孩子的問題可能不單單是媽媽的問題! 《柳葉刀》建議的備孕措施 最後,《柳葉刀》提出三點干預策略:社會支持、金錢獎勵和父母行為干預。 具體行動包括了: 從青少年開始,學校需要啟發他們思考飲食和健康狀態的重要,以及對今後孕育生命的影響,幫助青少年做好將來為人父母的準備。 對短期內沒有生育計劃的夫妻,則需要增強對孕前保健的認識。 對於有生育計劃的育齡男女,呼籲相關部門,為其提供實用的孕前健康支持以及行為干預。 孕前營養干預措施,包括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的添加,增加飲食營養攝入,以滿足母嬰對微量營養素特別是葉酸和碘的需求;針對運動、睡眠等生活方式的干預同樣重要。根據參與者的年齡和生活階段有針對性的進行設計運動、睡眠方案;另外,提倡戒斷生活不良嗜好,也是備孕干預的重要一環。 延伸閱讀: 年輕準媽媽不明原因多次小產 醫:小心是免疫異常惹的禍! 乳頭癢小心不是皮膚過敏,而是癌症上身! 最新研究:愛早起的女性 乳癌風險降低近50% 乳房溢乳、出現「酒窩」,這些症狀小心是乳癌上身! 乳癌患者容易骨質疏鬆 北醫台北癌症中心教妳如何補鈣 「改變癌細胞代謝方式」 國內團隊找到抑制難治乳癌生長關鍵 文/林以璿 圖/許嘉真 免費訂閱 Heho Express 健康快訊,提供您最深入簡出的健康知識。

關於懷孕 你真的準備好了嗎? | Heho健康
https://heho.com.tw/archives/14892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懷孕得了妊娠糖尿病 該怎麼照顧自己與寶寶呢? 2018-11-15|內分泌系統, 免疫系統, 精神疾病, 醫生說, 糖尿病專題, 糖尿病專區, 頭條, 健康新知, 最新文章, 專家說, 熱門推薦, 母嬰照應 台大醫院婦產部醫師林芯伃指出,由於遺傳、高齡懷孕以及不健康飲食等原因,目前台灣的孕婦中,平均每10個就又1個的了妊娠糖尿病。而且,由於大部分人的症狀並不明顯,如果沒有即時做檢查,很多人甚至得病不自知。 為了有效控制妊娠糖尿病,林芯伃建議孕婦24週到28週進行產前的例行篩檢,以利於提早發現、提早預防。「我們發現,一些孕婦其實已經罹患有糖尿病,只是從未診斷出來,」針對這些原本就有糖尿病的孕婦,也需要進行飲食、運動管理,才能夠確保孕婦以及寶寶的健康。 我是妊娠糖尿病媽媽,該注意什麼事情? 林芯伃指出,由於有孕在身,妊娠糖尿病患者的治療方式會以飲食控制加上運動為主,控制的重點在於避免讓寶寶過大,並且養成媽媽正確飲食運動的習慣,避免產後罹患二型糖尿病。 營養室主任陳珮蓉表示,來到門診時,營養師首先會計算出媽媽每天需要攝取的卡路里,與媽媽規劃出一份專屬的飲食方案。「飲食方面,妊娠糖尿病孕媽媽需要比較多的蛋白質,以及比較少的碳水化合物,而且碳水化合物要以低GI的五穀雜糧為主。」 營養師何明華則提醒,在水果方面,孕媽媽每天的攝取上限為2份(1份約女性拳頭大小),不能夠因為水果糖份比較低,就吃超過這個量。「家人的理解支持也相當重要,我曾經看過孕婦在控制飲食,但家裡長輩準備了非常多水果、營養品,讓她相當為難。」 坐月子時,妊娠糖尿病媽媽切記不能增重太多,以免二型糖尿病上身。這時候仍然需要營養師介入規劃飲食,如果有哺乳需求,可以視情況增加300卡的熱量攝取,其餘的飲食仍要妥善控制。 妊娠糖尿病媽媽生出的寶寶,該怎麼照顧呢? 婦產部主任陳思遠表示,妊娠糖尿病的媽媽,想要避免留下病根給腹中的寶寶,最重要的就是控制飲食攝取,避免孩子成為巨嬰。因為這些「喝糖水長大」的寶寶,生長速度可能會過快,增加成為巨嬰甚至胎死腹中等情形的機會。 「在生產過程中,如果胎兒的體型過大,無論選擇自然產或剖腹產,都可能發生肩難產的狀況,甚至無法順利產出,會發生窒息而死亡。」 就算順利生下孩子,新生兒出生後,忽然離開習慣了的高血糖環境,可能會發生低血糖、低血鈣症以及呼吸窘迫等狀況,「因為代謝異常,像是新生兒黃疸這類情形的發生比例也會升高。」除此之外,小孩未來體重過重與發生糖尿病的機會都會增加。 陳思遠建議,這些人生糖尿病媽媽生下的孩子,從出生開始,就需要定期回診進行身體檢查,追蹤是否有代謝上的異常情形。「如果沒有太明顯的症狀,大約1年會診1以即可,追蹤到10歲左右,如果孩子各方面都正常,基本上就可以放心了。」 延伸閱讀: 10個孕媽媽就有一個妊娠糖尿病!成二型糖友機率高7倍! 天亮時血糖卻失控,你知道糖尿病患會出現「黎明現象」嗎? 使用幹細胞療法,糖尿病患能有治癒的機會嗎? 母乳要餵多久?寶寶喝多奶少才夠?醫生與衛教師幫妳解答! 15%的婦女產後憂鬱會惡化成憂鬱症 醫生:別怕說出焦慮 研究指出:純母乳餵太久也不好 會影響寶寶腸道菌發育! 愛滋病夫婦可以生下健康的孩子嗎?醫:當然可以 並不困難   文/林以璿 圖/許嘉真 免費訂閱 Heho Express 健康快訊,提供您最深入簡出的健康知識。

懷孕得了妊娠糖尿病 該怎麼照顧自己與寶寶呢? | Heho健康
https://heho.com.tw/archives/27748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懷孕重幾公斤才合理?小心變胖媽媽害到孩子! 2019-01-19|腹部, 女性生殖系統, 頭條, 健康新知, 最新文章, 熱門推薦, 運動健身, 母嬰照應 準媽媽懷孕期間的體重控制很重要,無論是過輕或過重,對媽媽或寶寶都不好,所以千萬不要覺得懷孕時一人吃兩人補,就飲食毫不節制。最好從懷孕初期就瞭解如何正確攝取營養,合理運動調控孕期體重。 孕期體重過輕或過重 攸關母嬰健康 WHO曾提出「生命最初1000天」,呼籲從懷孕第一天開始到寶寶兩歲期間,母親營養狀況對嬰幼兒的健康以及未來發展有重要影響,孕前肥胖的女性,建議要做孕前諮詢,與醫師討論體重過重的風險,同時在孕前就開始改變生活習慣、維持健康飲食及體重管理,做好懷孕準備。 如果孕婦體重過輕,會造成孕婦營養不良,也會增加流產、早產的機率及出生嬰兒體重不足問題,甚至增加新生兒死亡率,同時產後恢復也較差;相反的,準媽媽如果體重太重,生出巨嬰機率大,也增加剖腹產可能性,且罹患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壓的風險也較高。 透過孕前的BMI指數 適當的調控孕期體重 準媽媽孕期的體重該增加多少?應以其孕前的BMI值來計算,以做為孕期體重增加調控參考,建議增加10-14公斤為宜,且要注意第二孕期(懷孕13〜24週之前)、第三孕期(懷孕25週之後)體重增加的速度。 懷孕前BMI小於18.5的媽媽,屬於體重過輕,整個孕期建議增加約12.5-18公斤,於第二、三孕期每週增加0.5~0.6公斤;BMI在18.5-24.9之間的媽媽,則建議增加11.5-16公斤,於第二、三孕期每週增加0.4-0.5公斤;孕前體重為過重或肥胖、BMI在25-29.9的媽媽,增加重量則建議控制在7-11.5公斤;BMI≧30、肥胖的準媽媽,整個孕期建議控制在5-9公斤以下。 其實,可以注意到,準媽媽們第二、三孕期每週增重的總和,約莫便是這個懷孕過程的增加體重,因為在懷孕的前3個月,寶寶剛從受精卵慢慢長大,這個階段媽媽的體重增加並不明顯,甚至可能因為孕吐的關係,體重還會稍微減少。 孕期不宜減重 但應做好體重管理 為了寶寶健康,準媽媽們在懷孕期間不適於減重,建議準媽媽每週測量體重,再擬定適合自己的飲食計畫,有過重問題的準媽媽,可以適時做一些孕婦瑜伽運動,做好孕期的體重管理。每個人的狀況有獨特等差異,孕婦應該與醫師以及營養師討論,針對自身的狀況,設計適合個人的飲食計畫以及運動。 不良的體重狀況,包括過重和肥胖,對於女性懷孕會造成不良的預後。因此,最好在懷孕前就將體重減少,達到較佳的健康狀況,降低懷孕的不良併發症發生機率。 延伸閱讀: 教妳6招孕婦瑜伽動作 懷孕還是可以動起來! 孕婦一人運動兩人健康 但這幾種孕婦還是先以保胎為重 寶寶半夜哭鬧爸媽好崩潰 原來是因為這3個原因 輸卵管不通導致不孕,中醫「調經方」助孕安胎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 免費訂閱 Heho Express 健康快訊,提供您最深入簡出的健康知識。

懷孕重幾公斤才合理?小心變胖媽媽害到孩子! | Heho健康
https://heho.com.tw/archives/37007?utm_campaign=rss&utm_source=yahoo&utm_medium=heho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歲寶寶吃蜂蜜 小心肉毒桿菌致命!

 
2.8k 人追蹤
追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香甜蜂蜜不管是單吃或泡蜂蜜水,廣受大眾喜愛,但小心1歲以下嬰幼兒食用後,可能因為肉毒桿菌致命!營養師表示,前幾年,日本與香港發生幼兒喝蜂蜜水死亡案例,就是因為蜂蜜裡的肉毒桿菌孢子,導致嬰幼兒腸胃道無法吸收而致命。國內也曾有6週大的嬰兒肉毒桿菌中毒個案,出現肌肉張力低下症狀,尤其是頭頸部出現後仰情形,不可不慎。

肉毒桿菌屬神經毒素 易侵襲腸胃道及免疫系統
為什麼嬰幼兒不適合吃蜂蜜?營養師李芷薇指出,蜂蜜濃稠氧氣成分少,而肉毒桿菌特別喜歡無氧環境,因此不少肉毒桿菌孢子會住在蜂蜜裡,多數大人因免疫系統及腸胃道消化系統穩定,吃下去沒有問題;但1歲以下嬰幼兒,因器官尚未發育完全,一旦吃下含有肉毒桿菌孢子的蜂蜜,恐怕難以挽救憾事。

許多家長或長輩都以為蜂蜜百利無一害,不給小朋友喝糖水,以蜂蜜水取代,卻疏忽掉背後潛藏的危機。李芷薇指出,肉毒桿菌屬於神經毒素,容易侵襲腸胃道及免疫系統,使得神經無法正常運作,導致腸道的肌肉及免疫系統,全部被擊垮,幼兒更須留意。

食用蜂蜜後幼兒昏睡、倦怠 家長小心留意
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腸道型肉毒桿菌症其症狀從便秘開始,昏睡、倦怠、食欲不振、眼瞼下垂、吞嚥物困難、失去頭部控制、肌肉張力低下及全身性虛弱,有時會發展至呼吸無力衰竭而死亡。此症有很廣泛的特徵及嚴重程度,從輕微至突然死亡。

大部分嬰兒肉毒桿菌症為A或B型毒素引起,神經性症狀通常於12至36小時間出現,也有數天後才發作,潛伏期越短病情通常愈嚴重,死亡率愈高。李芷薇建議,1歲後再吃含有蜂蜜成分的製品,若父母不放心,不妨延至2歲後,再讓幼童食用蜂製品。

(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貝急著投胎怎麼辦? 醫師:急產要盡快轉送至醫院

 
2.8k 人追蹤
追蹤
 
記者季大仁/新竹報導
檢視相片

孕婦總是期待著肚子內的寶寶誕生,滿懷喜悅迎接產程。不過,有時難免會有各種突發狀況。婦產科醫師強調急產發生率在1~2%左右,即每100位產婦中,大約有1~2人會發生急產的狀況。若是急產發生時,產婦無法及時到達醫院,便會承擔更高的母體及胎兒的風險,這些風險包括子宮破裂、胎盤早期剝離、羊水栓塞、胎兒窘迫、胎兒落地,造成外傷或新生兒死亡等等。

臺北榮總新竹分院婦產科李竑叡醫師指出,這位39+2週初產孕婦,本身有二尖瓣脫垂、貧血,以及家族有高血壓和高血脂的病史,在他家醫院產檢(初唐)沒有顯示胎兒異常,懷孕過程也無宮縮或出血等懷孕併發症。午後,被急診人員通知有位即將臨盆的孕婦會在一分鐘內送達,立刻前往評估,因胎頭在沒有宮縮時仍不到「一塊錢硬幣」的大小,立即囑咐送孕婦入產房生產。生產過程順利母女平安,孕婦恢復狀況良好。

檢視相片

由於急產危急,稍不注意可能使胎兒和孕婦有危險。李竑叡醫師說明,生產有其困難和風險,即使由專業婦產科醫師接生,都難以完全避免風險。因急產發生時,最重要就是盡快轉送至醫院,由專業醫療人員接手將風險降到最低。非必要時切勿自行在家生產,但若不得已要先聯絡救護車再行生產,將風險降到最低。

更多新聞推薦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電器用錯反成居家空氣「毒」害!譚敦慈教你做好三件事自保

 
9.1k 人追蹤
追蹤
 
譚敦慈(毒物科護理師)、陳之穎(主廚)
檢視相片


【譚敦慈(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陳之穎(北投老爺酒店主廚)】電器用品能讓現代生活更便利,但不當使用也可能形成居家「毒」害!



作為「阻燃劑」的多溴二苯醚(PBDEs),能抑制燃燒起火,大量用於各式電器用品中,如3C產品外殼、電路板、變壓器⋯⋯等;電器使用中的溫度上升到攝氏40~50度時,多溴二苯醚隨之揮發(會聞到一種塑膠味),再變成粉塵掉落。


多溴二苯醚是「環境荷爾蒙」之一,為脂溶性物質,容易被人體中吸收及殘留,損害肝臟與腎臟,影響人體神經、大腦及內分泌系統。

 

檢視相片
 
電器,環境荷爾蒙,空氣汙染

電器不用時拔插頭


建議電器不用時,要拔插頭或關閉插座電源,拔插頭時應正確使力,避免拉扯電線,導致受損。

 

檢視相片
 
電器不用時拔掉插頭

保持空氣流通


使用電器產品要注意空氣流通,尤其在小空間使用電器時,建議將門窗打開,保持空氣流通。


安心小提醒
手機勿放床頭充電

很多人習慣睡前玩手機或用手機當鬧鐘,所以整個晚上放床頭邊充電;建議移到床尾,盡量離人體遠一些,睡前最好關機,以免手機藍光影響睡眠品質。

本文摘自《譚敦慈、陳之穎帶你安心過生活》/譚敦慈(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臨床毒物科 護理師)、陳之穎(北投老爺酒店 主廚)/三采


原文引自:電器運轉粉塵傷肝腎!譚敦慈3招遠離室內隱形毒害

延伸閱讀:

檢視相片
 
使用電器產品時應注意空氣流通
檢視相片
 
手機勿床頭充電


>>立即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週週抽​【健康好禮一份​!】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中空氣汙染可能比外面更嚴重?譚敦慈:這種產品應盡量少用

 
9.1k 人追蹤
追蹤
 
譚敦慈、陳之穎
檢視相片


【譚敦慈(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臨床毒物科 護理師)、陳之穎(北投老爺酒店 主廚)】 PM2.5問題引發民眾對空汙的關注,但據研究顯示,

室內空氣汙染的危害是 室外的 2 ∼ 5 倍!室內空汙除了來自電器用品,還有以下來源要注意:



油漆等建材
裝潢使用的油漆、木板材中黏合劑都能釋放有機性揮發物,如甲醛,即便使用環保建材,為了安全,建議等裝修完一段時間再搬進來。



懸浮微粒殘留傢俱上
香菸燃燒後的微粒不只會汙染室內空氣,更會殘留在家具、窗簾上。不在室內抽菸,保持室內通風、減少室內汙染來源、做好居家清潔,是維持室內空氣品質的關鍵,比用空氣清淨機更重要。



布製品易堆積灰塵
地毯、窗簾等布製品除了容易堆積灰塵髒污,讓塵螨多,增加過敏機率,務必勤清洗。


芳香產品盡量少用
室內芳香劑、芳香蠟燭、芳香清潔劑等,產品來源未必可靠,可能含有揮發性有機化學物、塑化劑,甚至含有甲醛!覺得環境氣味不佳,要消除壞氣味來源,而不是用香味去掩蓋。


本文摘自《譚敦慈、陳之穎帶你安心過生活》/譚敦慈(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臨床毒物科 護理師)、陳之穎(北投老爺酒店 主廚)/三采


原文引自:室內空汙危害是戶外5倍!譚敦慈:4種室內空汙來源不可錯放

延伸閱讀:

檢視相片
 
空氣汙染,室內,油漆
檢視相片
 
空氣汙染,室內,懸浮微粒
檢視相片
 
空氣汙染,室內,灰塵,塵螨,窗簾
檢視相片
 
空氣汙染,室內,芳香產品


>>立即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週週抽​【健康好禮一份​!】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水果增體內好菌 有效排除腦憂傷

 
948 人追蹤
追蹤
 

施凱文

檢視相片
 
董氏基金會11日舉辦記者會請來美女醫生許書華(左2),呼籲大眾吃水果減少憂鬱指數及幫助排便順暢。(photo by 施凱文/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施凱文台北報導】水果每日吃2份,健康幸福感大幅提升!董氏基金會11日公佈調查指出,僅有3成台灣人體力充足,而主因是水果攝取不夠。輔大家醫科醫生許書華表示,每天吃2份水果可提升逾3成的活力感,以及降低近4成的憂鬱指數,營養師莫雅純則建議,挑選水果應參考高營養密度等依據。

吃水果增加菌種

董氏基金會11日舉辦「攝取足量蔬果 避免活力表現破口」記者會,請來身穿白袍的輔大醫院家醫科醫生許書華出席說明,會中也展出七彩繽紛的水果,呼籲眾人多吃水果。許書華表示,水果中的膳食纖維會改變腸道落菌、增加體內菌種多樣性,還能讓大腦免於發炎,且血漿裡維生素C的濃度則與情緒絮亂相關。

她說,平常攝取高油食物會降低體內生物多樣性及提升發炎反應,大腦神經感知後,會有焦慮、憂鬱、易感壓力及學習注意力下降等情況。「水果富含維生素C,可調節代謝,及神經化學物合成,協助減輕疲勞及倦怠感。」許書華舉例說,看到家人在下午容易昏昏欲睡,她就會馬上準備水果給家人吃。

膳食纖維助排便

「水果有膳食纖維可以幫助排便。」許書華笑說,曾以水果幫助兒子排除便秘的異物感,發現接受度很高。根據調查,民眾不吃水果的主因不外乎「太麻煩」、「沒時間購買」,董氏基金會營養師莫雅淳指出,孩童的水果攝取量跟家長提供的頻率及種類有關,「也就是說家長越常提供、種類越多,孩子也會吃得越多。」

她表示,挑選水果有3個關鍵,著重在高營養密度、高膳食纖維及高維生素C的CP值上,要找相同熱量下富含越多營養的水果攝取,例如奇異果。許書華也補充說,維生素C人體無法自行合成,「同份量的維生素,蔬果的效果會大於單純吃維生素C錠劑,效力也比較持久,人稱小金礦的奇異果跟芭樂都很有用。」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孕媽咪必修的孕期營養課 這4大營養素是關鍵

 
1.7k 人追蹤
追蹤
 

很多孕媽咪在懷孕期間對於自身的營養相當在意,因為除了,臍帶相連的寶寶,也會受到影響。但到底懷孕該怎麼吃營養師簡鈺樺整理孕期媽咪的營養懶人包和懷孕期常見的困擾全攻略,準備懷孕或是正在孕期的媽媽們可以先收下這一篇了。

檢視相片
 
▲懷孕時需要多攝取多少熱量?營養師建議3個月後,每天多攝取300大卡。

滿3個月後 比孕前多攝取300大卡
長輩常說一人吃兩人補,只要一懷孕,就怕肚中的寶寶沒有補到,總要孕婦多吃一點,營養師簡鈺樺說,懷孕第二孕期開始,每天需攝取的熱量要比孕前增加300大卡為標準,因為第二孕期是胎兒發育成長的重要階段,多的300大卡主要是小寶寶生長所需,而整個孕期約10~14kg是合理的,因為在產後還會有哺乳、親餵再搭配運動和注意飲食,體重自然就會慢慢恢復,因此不用特別擔心。

孕期的4大關鍵營養素
第1點:優質蛋白質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攝取「高生理價值的蛋白質」像是肉、魚、豆、蛋、奶,除了有足夠的蛋白質同時還有人體所需的必需胺基酸,另外,魚類的蛋白質在攝取上必須要特別注意,若擔心常吃大型魚類會有攝取過多重金屬中毒的風險,營養師建議挑選中小型的魚類且交替食用會比較安心,每周攝取3〜4次。

檢視相片
 
▲高生理價值蛋白質是孕期重要的營養素。

第2點:葉酸
葉酸跟寶寶的神經管發育有關,且營養師分享,其實不管在第一、二、三孕期,都會需要葉酸寶寶,建議每天攝取600微克的葉酸,而天然食物中,深綠色蔬菜、動物內臟等都含有豐富的葉酸。

檢視相片
 
▲葉酸跟寶寶的神經管發育有關,是孕期重要的營養素之一。

第3點:維生素D、鈣質
維生素D和鈣對於骨骼的發展很重要,維生素D的來源主要是日曬,孕媽咪只需每天外出曬10~15分鐘太陽,另外,從牛奶中可獲得鈣質,且牛奶中的乳糖也可以幫助鈣質吸收。

檢視相片
 
▲維生素D和鈣對於骨骼的發展很重要,而牛奶中的乳糖可以幫助鈣質吸收。

第4點:鐵質
孕媽咪孕期攝取鐵質非常重要,因為寶寶從出生後到吃副食品之前,鐵質來源是靠在媽媽肚子裡時所儲存的。鐵質可以從肉類攝取,建議選用低脂肪,像是去皮豬前/後腿、牛腱等;而素食主義者,植物性鐵質的來源,可以選擇深綠色蔬菜,並建議搭配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來提升吸收率。

檢視相片
 
▲孕媽咪孕期攝取鐵質非常重要,因為寶寶從出生後到吃副食品之前,鐵質來源是靠在媽媽肚子裡時所儲存的。

懷孕期的兩大魔王關卡 吐不停、排便不順
新手媽媽在懷孕初期會面臨許多困擾,其中最大的兩大魔王關卡,就是「孕吐」和「排便不順」,簡鈺樺營養師針對2大問題,提供教戰手冊,讓孕媽咪可以安心,順利度過可怕的孕期魔王關卡。

關卡1:孕吐
孕吐跟個人體質,賀荷爾蒙的變化、代謝問題、日常生活情緒等有密不可分關聯性,重點如何在舒緩自己不適的感覺,減少孕吐造成心理壓力的累積,簡鈺樺營養師建議透過以下4幾種方式來遠離孕吐。
1.早餐食用全穀類食物,如雜糧餅乾、雜糧饅頭等
2.避免用餐時喝湯或喝開水
3.少量多餐,選擇低脂肪且無刺激性的食物
4.孕吐後漱口、刷牙,減少噁心感。

檢視相片
 
▲孕期大魔王之一就是「孕吐」,營養師提供4招來改善。

關卡2:排便不順
孕媽咪排便不順的原因有很多,包含:膳食纖維攝取不足、水分喝不夠、孕期越來越大的肚子壓迫到直腸、活動量少、部分媽媽因為孕吐減少食物的攝取,建議孕媽咪們找出排便不順的原因,做適量的運動,同時,攝取充足水分,多選擇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地瓜、紅藜、糙米、燕麥,並搭配足量的水果,減少排便不順的困擾。

檢視相片
 
▲觀察生活習慣,找出排便不順的原因,還給孕媽咪順暢人生。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腸病毒5歲以下重症佔9成》流行期報到!醫建議:3方法有效消毒環境

 
5.2k 人追蹤
追蹤
 
信傳媒編輯部

每年4-6月和9-10月時,正是腸病毒最盛行時刻,其中5歲以下幼童約佔所有重症病例90%(圖片來源/buri@photoAC)

天氣漸漸炎熱起來,4歲小女孩妙妙也終於盼到期待已久的3天2夜花東旅行,可是第2天就開始出現腹瀉、嘔吐,哭訴喉嚨痛、吃不下,緊急急診就醫後,醫師診斷是感染到腸病毒。台灣的夏天氣候潮溼炎熱,非常容易細菌、病毒等致病原及病媒孳生傳播,一個不慎就會引發感染腸病毒,每年4-6月和9-10月時,正是腸病毒最盛行時刻。

認識腸病毒

腸病毒泛指多種類病毒的總稱,包含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及腸病毒等種類,總共有數十種以上,腸病毒71型最容易導致嚴重的併發症。50%以上在感染的成人身上,只有類似上呼吸道感染的輕微咳嗽、流鼻水等症狀,常常被輕忽而傳播給家中長輩和小孩。以年齡層分析,5歲以下幼童約佔所有重症病例90%;在死亡病例方面,也是5歲以下幼童居多。

腸病毒的傳染來源,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而傳染;此外,新生兒則可能透過胎盤、孕婦分娩過程或產後人際接觸等途徑感染腸病毒。感染腸病毒後,約2-10天內會開始出現症狀;通常感染5天內就有症狀,在發病後7天內傳染力最強;而且可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時間長達8到12週之久。

腸病毒的症狀

臨床症狀可能如下:

●疹性咽峽炎、急性淋巴結性咽炎:發燒、頭痛、嘔吐及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病程為4至6天。

●手足口病:發燒及身體出現小水泡,主要分布於口腔黏膜及舌頭、軟顎、牙齦和嘴唇,四肢則是手掌及腳掌、手指及腳趾。常因口腔潰瘍、疼痛,主訴食慾低下,病程為7-10天。

●嬰兒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包膜炎:特徵為突發性呼吸困難、蒼白、發紺、嘔吐。容易快速演變成心衰竭、休克、甚至死亡。

●肌肋痛:胸部突發陣發性疼痛,且持續數分鐘到數小時,合併發燒、頭痛及短暫噁心、嘔吐和腹瀉,病程約7天。

腸病毒的治療

腸病毒感染症目前沒有特效藥,除了小兒麻痺病毒有研發疫苗外,其他腸病毒感染只能採取症狀支持療法,譬如發燒者給退燒,腹瀉、嘔吐、口腔潰瘍而吃不下者,採靜脈注射液補充等,大多數在發病後7-10天內慢慢痊癒,僅少數會出現嚴重併發症。

因重症病例9成發生在5歲以下嬰幼兒,照顧者要學習留意病情變化,一發現有重症可能,必須立刻前往大醫院診治,重症徵象如:嗜睡、意識不清、活動力不佳、手腳無力、或是肌躍型抽搐(無緣故的呈現驚嚇反應或突然間全身或局部身體抽搐)、持續嘔吐、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

腸病毒的預防方法

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可透過自我強化衛生保健習慣來降低感染的機會:

1.定期幫孩子修剪指甲、勤洗手、正確洗手,濕洗手預防的效果最佳,整個過程需要搓洗40至60秒,才是有效的洗手。

2.若現場無法取得水和肥皂,建議使用乾洗手液搓洗至少20秒,可有效清除手上微生物。

3.均衡飲食、充足睡眠和均衡運動是增強免疫力的不二法則!

4.在接觸或哺育新生兒前應洗手,必要時戴口罩;避免讓嬰幼兒的主要照顧者以外人員接觸新生兒。

5.嬰幼兒可多選擇餵食母乳,以提高幼兒抵抗力。

6.家中有嬰幼兒者,更應該在外出返家後正確洗手、更衣或是沐浴。

7.兒童玩具要經常清洗、消毒。

8.保持居家環境的衛生清潔及空氣流通。

9.避免常常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

10.儘量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

11.出現身體不適症狀,應自行儘速就醫,適當請假在家休息。

12.學幼童感染腸病毒,家長應讓病童在家自主健康管理7天,應確實向學校報告並請假暫勿上課,包括才藝班、安親班,可減少傳染其他學童。

腸病毒流行期間及停課期間,機構應加強環境清潔及消毒,同時加強教導學幼童注意個人衛生。腸病毒症狀緩解後,仍可持續由糞便排放病毒達2-3個月,所以病童返校上課後,或機構復課後,仍應持續注意學幼童個人衛生習慣。

洗手口訣:「內(手掌)、外(手背)、夾(指縫間)、弓(指背)、大(大拇指)、立(指尖)、腕(手腕)」

腸病毒的消毒方法

酒精和乾洗手無法消滅腸病毒的活性,以下提供幾項有效的環境消毒方法:

1.腸病毒在50℃以上的環境容易失去活性,食物可經過100℃加熱5分鐘處理,或將更換後的衣褲浸泡煮沸的熱水後再清洗。

2.漂白水消毒法:應使用避光的塑膠瓶盛裝泡製的漂白水,使用時請穿戴防水手套、戴口罩並注意通風及安全。

3.漂白水的泡製方法:以市售家庭用含氯漂白水(次氯酸鈉濃度5-6%)為例:

●一般環境消毒500ppm:取漂白水100c.c.加入10公升的自來水中,攪拌均勻即可用來擦拭環境消毒,建議擦拭後等待10分鐘消毒,再以清水擦拭降低異味。

●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之物品或表面消毒1000ppm:取漂白水200c.c.加入10公升的自來水中攪拌,浸泡消毒的接觸時間建議超過30分鐘。

●不需要大規模噴藥消毒,只需對於常接觸物體表面、課桌椅、餐桌、樓梯扶把、玩具、遊樂設施、寢具及書本做重點性消毒,消毒後將物品移到戶外陽光照射。

●稀釋的漂白水會持續氧化而漸漸失效,應當天配製、當天使用,容器需標示日期及泡製時間、名稱,未使用完的漂白水,則需在泡製24小時之後丟棄。

感染腸病毒的自我隔離

1.若是患病的是兒童,請固定主要照顧者,不要一直更換;且家中若有另一位幼兒,建議病人要自己住一間房間隔離,居住透天厝者,最好可以分層樓層隔離。

2.家中所有床單、被單、所有接觸到的玩具、衣物、確實用漂白水稀釋消毒清洗並請曝曬太陽。不要跟病人共用毛巾,牙刷和其他家人的牙刷隔離。環境使用漂白水稀釋擦拭、拖地。

3.餐具不公用,使用完畢一定要用熱水消毒。沒吃完的食物直接丟棄。

4.病人的糞便具有長達12週的傳染力,照顧者清理時病人排泄物,一定要戴口罩和手套,清理後落實以肥皂、清水正確洗手。

衛福部疾管署一直在倡導民眾於暑假期間不論國內外旅遊,都應時常勤洗手、注意飲食衛生,期望做好個人防護措施來降低感染疫病的風險。不管是不是流感腸病毒流行季,大家都必須養成良好衛生習慣,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讓細菌病毒不沾身,期望大家都能平安健康度過每次的傳染病危機。

 

原文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本文轉載自《彰基院訊電子報》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哺乳媽咪吃什麼好?這些營養素最重要!

 
295 人追蹤
追蹤
 
 
哺乳媽咪吃什麼好?這些營養素最重要!

諮詢/奇美醫學中心營養科營養師 吳宜峯

採訪撰文/湯佳珮

哺乳媽媽所攝取的營養會影響到母乳的營養成份,有哪些食物重要的營養素要攝取呢?怎麼做才能追奶或發奶?退奶食物有哪些?哺乳媽咪可以吃易致敏食物嗎?讓醫師來為您解答吧!

哺乳媽媽吃什麼,母奶寶寶就喝了什麼。哺乳期媽咪的飲食該怎麼吃?想要發奶或退奶媽咪該怎麼做呢?

哪些營養素較重要?

l   蛋白質:

蛋白質主要是修補及構成組織的功能,人體的大腦、神經、肌肉、內臟、血液、皮膚、指甲、頭髮等皆需要蛋白質組成。食物來源:豆腐、豆乾等豆製品、蛋、肉類等。

l   維生素A:

主要維持上皮細胞的生長及分化、維持視力、幫助骨骼及牙齒發育、提升免疫力,建議每日攝取900微克。食物來源:動物肝臟、蛋黃、黃綠色蔬菜等。

l   葉酸:

有助於紅血球的形成,幫助寶寶的成長發育與腦部發展。食物來源:深色蔬菜、全穀類、柑橘類水果、菇類、豆類等。

l   鐵質:

寶寶在6個月前所需的鐵質會由乳汁供應,因此建議哺乳媽咪每日攝取45毫克鐵質。食物來源:紅莧菜、紅豆、黑豆、豆乾、紅鳳菜、黑芝麻、文蛤、牡蠣等。但要注意鈣和鐵會在腸道中競爭吸收,因此高鈣食物(或鈣補充錠),需與高鐵食物(或鐵劑)分開吃

l   維生素C:

餐後吃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如:芭樂、奇異果、木瓜和草莓等,可以幫助鐵質吸收率。但需注意避免同時攝取茶、咖啡,因單寧酸會與鐵質結合,降低鐵質吸收率。

l   鈣:

哺乳期間由於荷爾蒙影響,會發生暫時性的骨質流失。只要結束哺乳後,骨質儲存功能就會恢復正常。哺乳媽咪需補充鈣質需達足夠攝取量(1000毫克/天)。

l   鋅:

鋅能幫助寶寶免疫系統的發育,建議每日攝取15毫克。常見食物來源:全穀類、鮮奶、海鮮、雞蛋、豆類和豆製品及堅果等。

l   碘:

碘可幫助寶寶的大腦和神經系統發育。寶寶主要藉由母乳中獲取碘,建議哺乳媽咪每日攝取250微克,常見含碘食物來源包括海帶結、海帶芽、蛋黃、乳品、食鹽等。

l   Omega-3:

研究指出,長鏈不飽和脂肪酸對新生兒的神經系統發育幫助很大,對母親的身體及心理健康都有幫助,有助於降低產後憂鬱症的機率。目前有研究建議,哺乳的婦女每天攝取200~300毫克的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或是每週吃1~2次的高脂肪魚(2~3份),就可以分泌足夠的DHA到母乳。含有Omega-3的常見食物:秋刀魚、鮭魚、比目魚等(建議以吃中小型魚類為主)。

 

素食哺乳媽咪怎麼吃?

l   應慎選蛋白質來源:

可選用大豆製品:豆腐、豆漿、豆乾、豆皮等高生理價蛋白質,少吃素料製品。

l   注意鐵質補充:

鐵質來源較多為動物性食品,素食媽咪可多攝取全穀雜糧類、深色蔬菜(紫菜、紫蘇、髮菜、紅莧菜、紅鳳菜)、豆類(紅豆、黑豆、黃豆)或是補充鐵劑。

l   注意維生素B12補充:

B12主要的食物來源為肉類、海鮮、蛋奶製品,全素媽咪可直接補充綜合維生素。

l   注意鈣質補充:

奶素或蛋奶素的媽咪可一天補充1~3杯牛奶。全素媽咪可選用髮菜、紫菜、黑芝麻、海藻、木耳、莧菜、黃豆製品等。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20年6月號。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童拍照出現白色「貓眼」?小心罹患惡性眼癌「視網膜母細胞瘤」

 
5.2k 人追蹤
追蹤
 
華人健康網 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日前有媒體報導,英國有一對父母和5個月大的女兒以手機自拍全家福照片時,一時忘了把手機閃光燈關掉,竟然意外發現女兒右眼出現異常白點;結果到醫院檢查,才知道女兒罹患眼癌─視網膜母細胞瘤,必需摘除眼球留下遺憾。面對兒童眼睛惡性腫瘤,家長如何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避免孩子有失明的風險?

檢視相片
 
幫兒童拍照時發現瞳孔出現有異常白色反射光,俗稱「貓眼」時,就要小心可能罹患眼癌─視網膜母細胞瘤的症狀。

幫兒童拍照發現瞳孔有異常白色反射光,小心罹患視網膜母細胞瘤

根據「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統計資料顯示,在台灣,一天約有1.5個兒童罹癌。而台灣十大常見兒童癌症當中,發生率最高為血癌,大概佔3分之1,其他還包括:中樞神經瘤、淋巴瘤、骨肉瘤、神經母細胞瘤,以及視網膜母細胞瘤。尤其,當幫兒童拍照時發現瞳孔出現有異常白色反射光,俗稱「貓眼」時,就要小心可能罹患眼癌─視網膜母細胞瘤的症狀。

視網膜母細胞瘤屬於眼內惡性腫瘤,嚴重可能造成失明

兒童罹患眼癌當中,最常見的即是視網膜母細胞瘤,屬於眼內惡性腫瘤。如果未能及時揪出病因,嚴重可能由視神經轉移至腦部,或由血液轉移到全身器官。如果發現太晚,有可能造成失明。

發生兒童眼癌,主要與家族遺傳及基因突變兩種型態有關,臨床上約有三分一的個案為父母致癌基因的遺傳、三分二為偶發性的基因突變,像是在懷孕過程、嬰幼兒期間發生基因突變有關。

檢視相片
 
提醒父母平時幫孩子拍照時,如果發現孩子的眼睛出現白色或不對稱的紅色瞳孔,最好盡快就醫,早日揪出是否罹患眼疾。

視網膜母細胞瘤,往往在胚胎時期就已產生病變,但表徵不明顯,多數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須摘除眼球保命。類似的基因缺陷會給小朋友成長過程帶來不可逆的影響。事實上,視網膜母細胞瘤越早發現,治療效果會越佳。

兒童罹患癌症不是絕症,治療成功機率比成人高

雖然,兒童罹患癌症不是絕症,但是,由於兒童無法清楚地表達身體異狀,因此常在發病晚期才發現,往往錯失治療黃金時機。小兒科醫師吳俊厚表示,兒童癌症的治療成功機率較成人高出許多,若能透過基因檢測發現疾病,就有機會及早治癒,或是減緩嚴重症狀的產生。

目前,國健署新生兒疾病篩檢已經對於早期檢測有幫助,但若結合NGS技術基因檢測雙管齊下,可以有較佳輔助效果。透過新生兒基因檢測包含小兒癌症基因檢測,僅抽少量血,就可檢測超過2百個以上的基因、疾病,並包括多種過去難以檢測出的罕見小兒癌症。經過10-15天的檢測,即可及早找出病因,並且及早治療。

除此之外,提醒父母平時幫孩子拍照時,如果發現孩子的眼睛出現白色或不對稱的紅色瞳孔,最好盡快就醫,早日揪出是否罹患眼疾,甚至是眼癌。

【延伸閱讀】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晚生、不明原因不孕怎辦? 醫:人工受孕失敗多次,考慮試管嬰兒

 
6.1k 人追蹤
追蹤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
檢視相片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一名38歲張小姐,曾經二次人工受孕未成功,在103年透過試管嬰兒成功生下大寶,當時把其它多的胚胎冷凍,107年解凍胚胎植入後雖然成功,卻不幸在5週時流產,為了把小孩生回來,張小姐隔年再接再厲,植入2顆胚胎,懷孕成功並生下雙胞胎,完成一家五口”豐富熱鬧”的人生!生殖醫學暨不孕症中心院長劉忠俊醫師建議,若人工受孕2、3次,仍無法成功,應考慮試管嬰兒。

年紀越長懷孕大不易 塑化劑及空污恐影響生育

 

讓張小姐開心圓夢的劉忠俊醫師表示,年齡超過40歲的婦女,懷孕能力急遽下降,卵巢裡可用卵子的數目大量減少。在門診抽血檢查時發現,比起香港、日本、新加坡等華人,台灣女性生育的卵巢庫存量相對較弱,造成的原因不明。

醫師提到,也許近年發現塑化劑以及環境荷爾蒙,皆有可能影響生育能力,包括飲食習慣,愛用塑膠的容器裝熱食,甚至過去的洗髮精裡含有女性荷爾蒙,再加上空污PM2.5等汙染,都讓生殖系統變得敏感,成為不易懷孕的潛在因素。

不明原因的不孕症 美國文獻這樣建議

 

不孕的原因複雜,牽涉到精子、卵子及子宮內膜等問題。劉忠俊醫師指出,有一種稱為「不明原因不孕」,意指夫婦經過各種檢查後,仍然無法判定不孕的原因。許多不孕症檢查的結果,不一定能確定夫妻之間的生育能力,也可能是檢查項目,有其不夠臻於完美之處。

根據美國不孕症F&S期刊文獻分析,不明原因不孕症發生率,約占不孕症中的30%。文章中分析不孕夫妻從算時間同房、吃口服排卵藥同房、全排卵針同房、自然週期及人工受孕、吃口服排卵藥及人工受孕、大劑量排卵針及人工受孕、試管嬰兒等,所有的可能性都加在一起,發現經過「三次口服排卵藥及人工受孕」(排卵針會增加懷孕率也會增加多胞胎率),若不能懷孕,從經濟效益來看,建議應該採「試管嬰兒」。

 

檢視相片

人工受孕3次失敗 建議改採試管嬰兒

 

劉忠俊醫師進一步說明,人工受孕及試管嬰兒的區別在於,精子和卵子碰面的地方不同。人工受孕是透過誘導排卵,由醫師將活動力較強的精子,於排卵時放入子宮腔,成功率約2~3成。而試管嬰兒則為排卵時,分別把精子與卵子取出,在實驗室裡,從授精、分裂,到發育成胚胎再放回子宮內,將變數盡量降低,成功率約4~5成,年紀輕者更能達5~6成。

劉醫師指出,人工受孕要求的條件較高,需有一定的精蟲數量且要女性骨盆結構正常;試管嬰兒則是只要有活的數十隻精蟲即可,排除男性精蟲不足的問題。醫師說,綜合門診經驗及上述文獻分析來看,建議除了針對個別情形治療之外,也該「由簡入繁」的嘗試,若人工受孕2、3次,仍無法成功,應考慮試管嬰兒。

避免錯過黃金懷孕時機 及早利用生殖醫學協助

 

若夫妻不明原因懷孕困難,加上年齡大、伴有卵巢功能衰退者,長期等待下去,成功受孕的機率就越低。及早利用生殖醫學的協助,仍有希望圓夢。劉忠俊醫師呼籲,不孕婦女最需要家庭支持,特別是先生全心全意的配合,然後即知即行,「不能只以『醫療思維』看事情,也要照顧到夫妻之間的『心理思維』。」在與醫師詳細討論後,評估兼顧經濟與療程預後的考量下,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才能有最好的懷孕機會。更提醒35歲以上的婦女,經過努力「半年」積極備孕,卻沒有消息,建議尋求不孕門診,避免錯過黃金懷孕時機。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數次人工受孕皆撐不過9周 她輕忽「子宮內的免疫風暴」險抱憾

 
2.2k 人追蹤
追蹤
 
陳 鈞凱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36歲的林小姐,婚後努力做人2年,肚皮都不見好消息,最後連拚數次人工受孕及試管嬰兒,雖然有幾次成功受孕,但懷到大約8到9周時候就不幸流產,這一次也是剛看到胎兒有心跳,才高興1周,產檢醫師就說胎兒又沒心跳了,轉診免疫風溼科這才發現原來是子宮內的免疫風暴影響。

早在婦產科醫師建議轉診之前,林小姐自己也曾上網找資料,發現網路上有免疫媽媽社團,也說如果流產找不到原因,要趕快去找免疫風溼科檢查看看,因為免疫不正常,懷孕才有問題。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過敏免疫風溼科主治醫師蔡明翰表示,仔細詢問先前病史、家族病史以及目前症狀,發現林小姐十幾年前曾有過甲狀腺亢進的問題,服藥治療後已經穩定,但這幾年沒有再回內分泌科追蹤。

進一步身體診察,蔡明翰也發現其甲狀腺腫大,連同事也發現她的脖子比較粗大,但是自己卻沒有自覺,加上沒有手抖、心悸、睡不著等症狀,才一路忽略下來。

蔡明翰說,經抽血檢查發現,林小姐甲狀腺功能雖然正常,甲狀腺抗體卻異常升高,自體免疫乾燥症抗體也呈現陽性,因此診斷為自體免疫甲狀腺炎和輕微乾燥症,容易造成反覆性流產,所幸在服用免疫調節劑與低劑量類固醇後,免疫失調控制良好,目前已經順利懷孕4個月,狀況穩定。

照片來源:翻攝自Pixabay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擴大紓困錢不夠發! 陳時中:預算將增至45億「不讓地方不方便」

台灣防疫又有科技新招!最新聊天機器人 「中、英文問答攏ㄟ通」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cnewscom2016@gmail.com,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懷孕、更年期女性牙齒崩壞2大高峰!醫師:增加唾液、口腔清潔3招逆轉勝!

 
5.2k 人追蹤
追蹤
 
華人健康網 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俗話說:「生一個小孩壞一顆牙」,除了懷孕期容易疏忽口腔衛生清潔,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唾液中的酸性增加、鈣質顯著降低,因而造成蛀牙所致。此外,女性還有另一個牙齒崩壞高峰期,那就是更年期,元凶出在賀爾蒙改變,影響唾液分泌減少,出現口乾舌燥、味覺改變、蛀牙,以及牙齦發炎機會大增。但是牙醫師表示,這兩個高風險階段並非是女人的宿命,有3招法寶可以逆轉勝!

檢視相片
 
懷孕、更年期女性牙齒崩壞2大高峰!醫師:增加唾液、口腔清潔3招逆轉勝!

懷孕準媽媽與更年期女性容易蛀牙,元凶都與唾液有關

為什麼懷孕準媽媽與更年期女性造成蛀牙,甚至牙齦發炎的殺手,都與唾液脫離不了關係?台北醫學大學口腔衛生學系助理教授、台灣口腔照護協會理事長黃耀慧醫師表示,首先要了解唾液的組成成分與功能。唾液富含水分,還含有鈣、磷酸、氟離子等有益人體健康的成分。口腔若能分泌較多的唾液,不但可以洗掉牙齒表面的細菌,還有助潤滑滋潤口腔、喉嚨,保持其清潔,而且還能抗菌、修復黏膜組織。尤其唾液可以綜合酸性,預防牙齒的琺瑯質溶解,避免牙齒脫鈣,並且幫助牙齒再鈣化,才不致容易發生蛀牙。

懷孕非刺激產生之唾液呈酸性、鈣質也顯著降低

但是,孕婦在懷孕初期多半會出現孕吐,嘔吐物屬於強酸物質,容易造成牙齒酸化,使琺瑯質受傷,而牙齒表面失去抵抗病菌的能力,於是容易出現蛀牙。尤其,根據研究發現,在懷孕期間即靜態狀態下「非刺激產生之唾液」呈酸性,並且鈣質也有顯著降低,也正是造成孕婦容易蛀牙的原因之一。

為了避免孕婦容易蛀牙,應該要讓唾液不偏酸之外,最好轉化為動態狀態下「經刺激產生之唾液」為佳。也就是指需要多刺激唾液的分泌,才有助預防蛀牙發生。

檢視相片
 
孕婦在懷孕初期多半會出現孕吐,嘔吐物屬於強酸物質,容易造成牙齒酸化,使琺瑯質受傷,而牙齒表面失去抵抗病菌的能力,於是容易出現蛀牙。
檢視相片
 
更年期唾液量減少,還會造成口腔不適症狀,包括:口乾、吃乾燥食物覺得不舒服、口腔黏膜燒灼感、味覺靈敏度降低等。(圖片提供/黃耀慧醫師)

更年期婦女唾液分泌減少、酸性增加

至於,更年期婦女牙齒也容易崩壞,出現蛀牙與牙齦發炎機會大增,甚至有口乾、味覺改變與口內灼熱感等不適症狀,主要是受到賀爾蒙改變,使得唾液量減少、唾液酸性增加因而息息相關。根據2019年義大利學者在《歐洲醫藥科學期刊》發表的論文,以60位停經婦女(平均56歲)、60位尚未停經婦女(平均45歲)為研究樣本,搜集其唾液,檢測其PH值與分泌速率即發現:更年期女性唾液分泌減少、酸性增加。

孕婦、更年期女性加強口腔照護:增加唾液的分泌量、改善唾液偏酸問題

黃耀慧醫師表示,一旦唾液的PH值偏酸性,牙齒上的鈣質就會被解離掉,牙齒脫鈣後,就距離蛀牙不遠了。而更年期唾液量減少,還會造成口腔不適症狀,包括:口乾、吃乾燥食物覺得不舒服、口腔黏膜燒灼感、味覺靈敏度降低、口腔內經常感覺有苦味或金屬味等。

無論是懷孕準媽媽或是更年期婦女,都應該加強口腔照護,尤其是對於唾液的分泌量要增加、唾液偏酸的問題都要加以重視,並且予以改善。

想要改善之前,需要先自我唾液檢測,了解分泌量是否足夠?推荐使用「湯匙檢測法」,方法如下:

●以金屬湯匙光滑的背面滑過舌頭,若是感到卡卡的,或是黏在舌頭上就代表口腔內的唾液分泌過少。

●建議先尋求牙醫師專業評估,並透過簡單小動作刺激唾液生成。

檢視相片
 
無論孕婦或更年期婦女刷牙時,皆宜選擇偏軟毛的牙刷與含氟牙膏,刷完牙後,使用牙線清除牙間縫隙的細菌與食物殘渣,維護口腔健康,避免蛀牙。(圖片提供/黃耀慧醫師)

【預防蛀牙逆轉勝3招關鍵法寶】

以下是孕婦與更年期婦女遠離蛀牙逆轉勝的3招關鍵法寶:

第一招:刺激唾液的分泌

口訣是「按一按、嚼一嚼」:

1.按摩:適當按摩耳下腺、按摩舌下腺、按摩顎下腺,有助刺激唾液的生成。

2.增加咀嚼動作:咀嚼動作在口腔會刺激唾液分泌,唾液量增加後能增加對食物、糖份的清除作用,並增加對酸中和效果。所以,咀嚼與嚼食無糖口香糖,是不錯的方法。健康人在靜止時,唾液分泌量約為0.4-0.5 cc/分,但是,嚼無糖口香糖時,唾液分泌量可達到5-6 cc/分,大概增加10-12倍,能延長刺激唾液分泌時間。

第二招:增加口腔檢查頻率

建議在懷孕前應盡可能到牙科接受詳細診察,檢查項目包括牙齒狀況檢查、牙周檢查、牙齒排列檢查、咬合檢查等。而更年期婦女則宜定期至牙醫診所檢查,維持每3個月到半年1次至牙醫處接受檢查為佳。

第三招:增加口腔清潔頻率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提供孕媽咪每90天就有一次的洗牙給付,也就是孕期最多能免費接受3次的健保洗牙服務。無論孕婦或更年期婦女刷牙時,皆宜選擇偏軟毛的牙刷與含氟牙膏,刷完牙之後,使用牙線清除牙間縫隙的細菌與食物殘渣,以維護口腔健康,避免蛀牙。

【延伸閱讀】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腰酸背痛、下肢水腫好辛苦!提早催生可以嗎?醫:別任性,這些情況才行

 
5.2k 人追蹤
追蹤
 
文/亞東醫院婦產部陳彥錚醫師

【華人健康網文/亞東醫院婦產部陳彥錚醫師】「醫師,寶寶已經足月了,可以幫我催生嗎?」

「已經過了預產期肚子還沒有動靜,不催生寶寶會不會有危險?」

「聽說催生很痛?」、「聽說催生比較容易吃全餐?」

以上,都是門診常會遇到孕婦詢問的問題,您是否也有相同的疑惑呢?

檢視相片
 
腰酸背痛、下肢水腫好辛苦!提早催生可以嗎?醫:別任性,這些情況才行

什麼是催生?

一般民眾常將「催生」與「引產」混淆,實際上「催生」與「引產」雖然類似,但是在醫學上卻有不同的意思。醫學上的「催生」(Augmentation),指得是孕婦已經進入產程、子宮開始收縮、子宮頸慢慢打開,但是子宮卻收縮狀況不佳,此時醫師會根據孕婦的臨床狀況予以藥物以增進子宮收縮的程度;而「引產」(Induction of Labor),指得是當孕婦子宮尚未收縮、尚未進入產程時,醫師予以藥物促使子宮開始收縮之情形。為了方便讀者理解,之後內容將使用一般常用之「催生」表示醫學上之引產(Induction)。

可以提早催生嗎?

懷孕到晚期,孕婦常常會覺得肚子越來越大,腰酸背痛與下肢水腫的程度越來越嚴重,往往在足月滿37週後,每次回診總會詢問醫生能否提早催生。醫學上定義懷孕37週到39週間為早期足月妊娠(Early-term Pregnancy),懷孕39週到41週間為完全足月妊娠(Full-term Pregnancy)(如:圖一),研究發現早期足月就催生和完全足月再催生相比,新生兒會有較高的併發症與死亡率。因此,美國婦產科醫學會特別將「不要在妊娠39週之前安排無醫學上適應症之引產或剖腹產」條列在美國醫學會發起的聰明就醫(Choosing Wisely)內容中,作為醫療提供者與一般民眾看病就醫的決策建議。

檢視相片
 
圖一、週數與妊娠的定義圖表。(圖片/亞東醫院婦產部陳彥錚醫師提供)

什麼情況需要催生?

一般健康的孕婦,隨著預產期的接近,大部分產兆自然會出現,例如:子宮開始有規則的收縮、落紅、甚至是破水。但當您遇到以下的情況,可能不等產兆的出現就需要先進行催生了。

■母體的狀況不佳

胎兒的氧氣與養分全來自母體,因此當母體的狀況不佳,甚至影響到胎兒時,便會考慮提早催生。母體常見內科的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子癲前症、羊膜絨毛膜炎、敗血症...等等,如果上述疾病控制不佳或是狀況嚴重,便有可能要提早催生以保全母親的健康與安全。

檢視相片
 
腰酸背痛、下肢水腫好辛苦!提早催生可以嗎?醫:別任性,這些情況才行

■胎兒生長遲滯或狀況不佳

一般而言,隨著週數的增加,胎兒會持續地成熟長大。然而,如果在產檢的過程中發現胎兒有生長遲滯(Intrauterine Growth Retraction)時,醫師便會進一步評估胎盤的功能與其他可能影響胎兒之因素,倘若狀況嚴重,評估過後發現胎兒生出來會比待在子宮內的狀況好時,醫師便會考慮催生讓胎兒提早出來,以保全胎兒的健康。如果不幸在妊娠期間發現胎死腹中,也須進行催生將胎兒引產出來,以免後續造成子宮腔感染而影響到之後的懷孕。

■懷孕週數過大

早有多篇研究證實懷孕超過42週會有較高的周產期併發症,以及胎兒死亡率。因此,早在2014年的美國婦產科醫學會的指引中,就建議對懷孕41週到41週加6天的孕婦進行催生以降低新生兒的死亡率、胎便吸入症候群發生率及孕婦的剖腹產率,也提到務必對超過妊娠42週的孕婦進行催生,以免增加孕婦的併發症與死亡率。

值得一提的是,針對懷孕39週到41週間是否催生還尚未有定論。在2015年的美國婦產科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隨機分派試驗,把懷孕39週至40週加6天之產婦分成兩組,一組進行催生,另一組則無,結果發現,兩組的剖腹產率與預後差不多。近期,則是發表在2018年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的一篇隨機分派研究,內容指出低危險妊娠之初產婦在39週到39週加4天之間催生可降低剖腹產率。然而,根據亞東醫院婦產部近期之大型回溯性研究發現,傾向於41週前催生的主治醫師,其剖腹產率遠高於41週後再安排催生的主治醫師。因此,原本美國婦產科醫學會在聰明就醫指引當中提出「除非子宮頸是已經成熟的,否則不要在39週至41週之間安排無醫學上適應症之引產」,也因近期之研究結果而予以撤回。

檢視相片
 
圖二、聰明就醫網站上關於催生的建議事項。資料來源:聰明就醫網站//www.choosingwisely.org/clinician-lists/

結論

根據目前的研究結果看來,如果孕婦與胎兒皆正常,則懷孕39週之前不建議催生;39週到41週之間尚未有定論,須視臨床狀況而定;滿41週後則建議催生,務必不要超過42週。孕婦遇到可能需要引產的情況如下:母體健康因素的考量(如子癲前症、糖尿病、感染疾病、其他高危險妊娠...等),胎兒健康因素的考量(如胎兒生長遲滯、胎死腹中...等),產程與懷孕週數的評估(如陣痛前破水、過期妊娠、晚期妊娠...等)。

最後,希望認真看完這篇文章的您,未來能聰明就醫且明智選擇!亞東醫院關心您的健康。

【延伸閱讀】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層次超音波產檢 提前找出胎兒缺陷

 
2.8k 人追蹤
追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代醫療技術進步,產前可以進行多項健康篩檢項目,確定胎兒狀況,目前的檢查都會進行唐氏症篩檢,但是所進行的染色體檢查結果正常,並不代表結構上的正常,還可再進一步做高層次超音波檢查,針對胎兒從頭到腳狀況作完整身體結構面檢查。

唇顎裂合併染色體異常 恐引發其他疾病
一名30歲陳姓孕婦,懷孕15周時進行唐氏症篩檢(做非侵入性染色體檢查,NIPS),報告雖然都正常,但在例行超音波產檢時發現有疑似唇裂情況,因此再安排進行高層次超音波檢查,檢查發現胎兒除了唇裂外沒有其他結構性的異常。但唇顎裂有可能合併其他染色體異常,像是艾德華氏症或巴陶式症等200種相關疾病,童綜合醫院婦產部莊聖偉醫師與產婦和家屬討論後,決定再施行羊膜穿刺,報告結果顯示染色體正常,確定僅為結構性異常而非合併其他疾病。

另一名25歲吳姓孕婦,同樣是進行非侵入性染色體的唐氏症篩檢,報告結果正常,但孕婦主動要求排檢高層次超音波,檢查結果雖疑似女孩,但因胎兒性器官不明顯,不能排除尿道下裂的風險,再次追蹤胎兒解尿狀況後,建議母親做羊水染色體檢查,報告結果確定胎兒性別為男,因此也確診尿道下裂。

有家族病史、生過畸胎等高風險孕婦適用
莊聖偉醫師指出,這兩個案皆篩檢出胎兒結構性異常但是胎兒染色體正常,父母能夠早期與醫療團隊擬訂治療方針,並且有時間可以做後續的選擇及準備。只要懷孕21-24周的孕婦都可以進行高層次胎兒超音波檢查,尤其妊娠高風險的孕婦更需要進行這項檢查,高風險孕婦包含有懷孕年齡大於34歲、曾生育過先天異常兒者、母血唐氏症篩檢為高危險群、胎兒有畸形可能者、有家族遺傳病史、父母本身有染色體異常、曾懷過染色體異常胎兒、孕婦合併其他內外科疾病等。

可篩檢6~8成先天構造異常 讓家屬提早因應
莊聖偉醫師表示,高層次超音波跟一般健保給付超音波都屬於2D超音波,一般超音波檢查僅看胎兒數、胎位、胎盤位置、羊水量估計及胎兒大小等,如需更詳細的檢查則需做高層次超音波檢查,藉由高解析度的超音波機器檢查胎兒的頭部、腦部、臉部、胸腔(心臟)、腹腔、性器官及四肢等,以排除胎兒畸形及重大缺陷,可篩檢60%至80%的胎兒先天性的構造異常,因此也可以讓爸媽提早做準備與因應。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寶寶老歪著頭「往左看」? 新手爸媽得當心先天性斜頸找上門

 
2.2k 人追蹤
追蹤
 
陳 鈞凱

▲(照/大林慈濟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家裡小寶寶怎麼總是歪著頭?一直往左看呢?大林慈濟產後護理之家日前就發現一位入住的新生兒出現異狀,向小兒科醫師求助之後,診斷是先天性斜頸。大林慈濟醫院小兒科醫師王聖凱要新手爸媽無需太過擔心,有類似狀況的寶寶只要在1歲前復健治療,約有8到9成恢復良好。

該名新生兒是被醫護人員發現,雖然精神活力都不錯,四肢動作也很靈活,可以順利把傾斜的臉往前扳正,但只要一放開手後,臉部仍慢慢轉向左邊。

王聖凱表示,檢查確認小寶寶沒有其它特別的神經學異常,不過,右邊脖子可以摸到一個條狀的腫塊,即腫大的右側胸鎖乳突肌,研判為「先天肌肉性斜頸症」,立即轉診復健科醫師協助復健。

先天性斜頸的成因至今仍不清楚,王聖凱說,可能因為胎位不正,或在生產過程中受外力產生拉扯,使得胎兒肌肉拉傷,受傷的肌肉部位便會纖維化,形成疤痕使肌肉變短、變緊。

位於脖子兩邊的胸鎖乳突肌,負責頭的左右轉動及側傾,如果單側肌肉緊縮,便會造成寶寶的臉轉向對側,而且頭側傾至緊縮肌肉同側。臨床觀察,有些個案可在胸鎖乳突肌上摸到腫塊或纖維化組織,而症狀通常發生在嬰兒剛出生時或出生後幾天。

王聖凱指出,治療肌肉性斜頸,主要利用熱敷或超音波熱療,使肌肉放鬆,接著再給予肌肉按摩,加上頸部被動伸展運動,以延長胸鎖乳突肌;家長可經醫師指導後在家幫寶寶做頸部被動伸展運動。

王聖凱提醒,嬰兒肌肉性斜頸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不僅療效好,而且可以避免併發症。在1歲以前治療,約有8到9成患者預後良好,如果1歲以上斜頸仍未改善,通常需要開刀治療。

照片來源:大林慈濟醫院提供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腮幫子長粉瘤?她不以為意 「花生米變包餡湯圓」才知惡性腫瘤

修法開了加熱菸小門! 「順時中」竟成反菸團體37年來最大危機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cnewscom2016@gmail.com,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帶因檢測疾病 準爸媽孕前避風險

 2019-08-12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 帶因檢測疾病 準爸媽孕前避風險

    罕見疾病大多是遺傳疾病,而隨著科技進步,現在可做更多基因檢測,一次能篩檢好幾百種疾病,帶因檢測目的則是不要等到孩子出生發病才檢查。

    準備結婚的準夫妻們,多數會去婚前健檢,以確保彼此身體狀況,避免日後突然發生措手不及的情況;但基本婚前健檢中關於生育部分僅包含能否生育,卻忽略更深入了解寶寶是否會有其他遺傳疾病。根據官方統計,全球因先天性缺陷死亡的新生兒約3-6%,其中約有20%是遺傳疾病造成。而為了大幅降低隱性遺傳疾病的風險,其實現在已可抽血檢驗是否有基因變異,做「帶因檢測」來降低下一代罹病的風險。

    帶因檢測讓媽媽避險已是國際趨勢

    抽血檢驗是否有基因變異稱之為「帶因檢測」,基因檢測公司執行長蘇怡寧醫師表示,遺傳疾病太多,罕見疾病大多是遺傳疾病,而隨著科技進步,現在可做更多基因檢測,一次能篩檢好幾百種疾病,帶因檢測目的則是不要等到孩子出生發病才檢查,可以事先知道會更好,從源頭做起,讓媽媽來避險,已是國際趨勢。

    避險首要確認父母是否帶因

    蘇怡寧醫師指出,基因遺傳性疾病分成顯性、隱性與性聯遺傳。顯性遺傳就是可能會將症狀傳給下一代;隱性遺傳則是父母兩人有帶因,父母本身不會發病,但是小孩卻有四分之一機率罹患疾病;性聯遺傳則是與性染色體有關係,媽媽帶因沒有症狀,但是傳給男嬰就會發病;所以,要避險首先就要確認父母是否帶因。

    可選擇健康胚胎懷孕生子

    至於帶因檢測出具有遺傳疾病的夫妻又該怎麼辦呢?蘇怡寧醫師進一步指出,可以於孕期10週時透過絨毛採樣、或是於孕期16週時透過羊膜穿刺等產前檢測來診斷寶寶是否有遺傳疾病的可能;另可透過胚胎著床前的基因診斷,在還沒有懷孕前,透過人工生殖的技術,拿到胚胎的細胞DNA來篩檢,並可選擇健康的胚胎植入媽媽的子宮懷孕生子。

    帶因檢測與羊水晶片檢測大不同

    至於帶因檢測則是與一般羊水晶片檢測有所不同;基因檢測公司總經理洪加政博士解釋,羊水晶片檢測染色體中是否有微小片段缺失或重複,帶因檢測則是利用最新的次世代定序技術,可以檢測基因的單點突變(1個鹼基異常);羊水晶片主要是檢測肚子裡面的胎兒,是否有自發性的顯性遺傳疾病;帶因篩檢主要針對夫妻雙方檢測是否帶有特殊遺傳疾病隱性遺傳基因,若發現夫妻都帶有相同遺傳疾病的異常點位,可能將此異常遺傳給下一代,寶寶有四分之一的機率會發病。

    帶因檢測只需抽取3-5毫升周邊血即可進行

    而帶因檢測是否會有風險或副作用?所有的人都適合檢測嗎?洪加政博士表示,帶因檢測只需抽取3-5毫升周邊血即可進行,部分疾病帶因率在台灣人族群中比例不低,例如地中海貧血、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等,目前可提供20、60、333項遺傳疾病一次檢驗。這種檢測就和買保險一樣,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和對疾病風險的擔憂程度做選擇,檢測越多項疾病就可以降低越多的遺傳疾病風險。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童癌症症狀不明顯 基因檢測及早揪疾病

 
6.1k 人追蹤
追蹤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小朋友會罹癌嗎?據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統計,台灣一天約有1.5個兒童罹癌。由於兒童無法清楚地表達身體異狀,因此常在發病晚期才發現,導致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機而終身遺憾。兒童專科診所吳俊厚院長表示,配合國健署新生兒疾病篩檢,以及基因檢測,雙管齊下效果會更佳,可以及早治癒或是減緩嚴重症狀的產生。

基因突變導致罹癌 兒童癌症可遇不可防

 

成人常見的癌症如大腸癌、乳癌及肺癌等,多為後天因素所致;兒童癌症成因較多為自身體質與基因的關係,有可能是遺傳父母親致癌基因或是媽媽在懷孕過程發生基因突變,導致新生兒罹癌。

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兒童癌症發生率最高為血癌(34.9%),其次依序為中樞神經瘤(20.1%)、淋巴瘤(9.2%)、骨肉瘤(7%)、神經母細胞瘤(6.2%)等。兒童癌症難以被發現,當小朋友身體不舒服時,往往只能以哭鬧來表現,無法描述自己的不舒服。發現罹癌時,往往已經來不及,因此家長的警覺性很重要,留意到子女有任何異狀需立即求醫。

兒童瞳孔出現貓眼 家長留意莫遲疑

 

曉馨在兩歲時,因感冒到醫院看診時,醫護人員注意到曉馨的雙眼瞳孔隱約有白色反光,看起來像貓眼一樣,到眼科檢查後診斷為視網膜母細胞瘤。由於腫瘤發展迅速,曉馨的爸爸媽媽即使百般不願意,也只能忍痛同意醫師摘除較嚴重的左眼,換上義眼取代,而右眼則透過化學治療控制腫瘤。

雖然曉馨的雙眼保住了,但是學習對她而言變得吃力,在社交上也遇到瓶頸,甚至要承受別人異樣的眼光。兒童專科診所吳俊厚院長表示,視網膜母細胞瘤越早發現,治療效果越佳。視網膜母細胞瘤在胚胎時期就已產生病變,但表徵不明顯,多數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須摘除眼球保命。類似的基因缺陷會給小朋友成長過程帶來不可逆的影響。

兒童癌症亮曙光 精準醫療現生機

 

吳院長表示,曾遇過父母因為大寶小小年紀罹癌,不希望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二寶身上而前來諮詢基因檢測的案例。雖然現在藥物和治療技術進步,兒童癌症的治療成功機率較成人高出許多,若能透過基因檢測發現疾病,就可以及早治癒或是減緩嚴重症狀的產生。

台灣大學基因體暨蛋白體醫學研究所博士洪加政補充,現已有廠商研發出新生兒基因檢測包含小兒癌症基因檢測,只需少量血,就可檢測208個基因、200種疾病,含 8種過去難以檢測出的罕見小兒癌症,經由10-15天的檢測,就可得知孩子的身體狀況,受益一生。

吳院長叮嚀,國健署新生兒疾病篩檢固然有助,但若與基因檢測雙管齊下效果會更佳,檢查結果可做為基因異常的診斷輔助工具,多一份安心。若孩子已經出現明顯症狀,亦可透過基因檢測找到病因,希望新手爸媽們不要害怕知道孩子身體狀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延伸閱讀】

帶因檢測疾病 準爸媽孕前避風險

子宮頸癌沒空篩 HPV家中自採好方便

邁進精準醫療時代! 出生就掌握藥物過敏基因 用藥更安心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天都需要練習呼吸 讓自己擴大生命能量

 
6.1k 人追蹤
追蹤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筋膜遍布全身,但過去多以組織整體來看待,其實近年來逐漸成為流行顯學,在《給瑜珈.健身.治療師的筋膜解析書》一書中,就帶入「人」的整體觀點,包含意識、情緒、心靈、神經系統及社會互動等面向,也與瑜伽精神不謀而合,作者瓊安.艾維森在書中就舉例,呼吸不僅僅是呼吸,而是能帶給生命能量的擴大表現。

瑜伽促進生命能量流動 平衡內在與外在

作者瓊安.艾維森解釋,在瑜伽課上,把呼吸「技巧」歸類為生命能量控制法,換句話說,是一種存在與意識的深化,尤其瑜伽重視清理內在的能量線、通道(氣脈)與管道,不僅能促進生命能量的流動,也能平衡一個人的內在與外在狀態,達到自我調節功能,而我們可以透過不只有一種方法做到,而可以採以有意探索姿勢中的動作速度與範圍,去累積更廣的伸縮變化性基礎。

嘗試吸氣與呼吸 有助於擴展覺察力

透過呼吸,其實就能讓你立刻評估自己做得如何。作者瓊安.艾維森在書中透露,嘗試在一天當中,簡單停下手邊的事物,做幾次呼吸,且在呼吸當下,把呼吸當成生命力的表現,將有助於擴展覺察,一旦長期累積下來,你就會發現這種基本的身體節奏會逐漸擴大,且帶進意識的能力,因此不如現在就試試看,吸氣與呼吸,然後不要管它。

順應性呼吸節奏 凝聽內心聲音

通常在日常生活中,呼吸模式是不自然且受到干擾的,除非一個人在練習觀察呼吸的基礎上,有了明確的根基。作者瓊安.艾維森強調,儘管呼吸是天生且必要的現象,但不一定總是要做到最佳的呼吸模式,其實生命能量控制法的技巧是來自古老的根源,是設計來累積範圍、變化性、呼吸強度與韌性的,因此自然、順應性的呼吸節奏,才是伸縮完整性來自內心的基本表現。

【延伸閱讀】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童癌症症狀不明顯 基因檢測及早揪疾病

 
6.1k 人追蹤
追蹤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小朋友會罹癌嗎?據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統計,台灣一天約有1.5個兒童罹癌。由於兒童無法清楚地表達身體異狀,因此常在發病晚期才發現,導致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機而終身遺憾。兒童專科診所吳俊厚院長表示,配合國健署新生兒疾病篩檢,以及基因檢測,雙管齊下效果會更佳,可以及早治癒或是減緩嚴重症狀的產生。

基因突變導致罹癌 兒童癌症可遇不可防

 

成人常見的癌症如大腸癌、乳癌及肺癌等,多為後天因素所致;兒童癌症成因較多為自身體質與基因的關係,有可能是遺傳父母親致癌基因或是媽媽在懷孕過程發生基因突變,導致新生兒罹癌。

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兒童癌症發生率最高為血癌(34.9%),其次依序為中樞神經瘤(20.1%)、淋巴瘤(9.2%)、骨肉瘤(7%)、神經母細胞瘤(6.2%)等。兒童癌症難以被發現,當小朋友身體不舒服時,往往只能以哭鬧來表現,無法描述自己的不舒服。發現罹癌時,往往已經來不及,因此家長的警覺性很重要,留意到子女有任何異狀需立即求醫。

兒童瞳孔出現貓眼 家長留意莫遲疑

 

曉馨在兩歲時,因感冒到醫院看診時,醫護人員注意到曉馨的雙眼瞳孔隱約有白色反光,看起來像貓眼一樣,到眼科檢查後診斷為視網膜母細胞瘤。由於腫瘤發展迅速,曉馨的爸爸媽媽即使百般不願意,也只能忍痛同意醫師摘除較嚴重的左眼,換上義眼取代,而右眼則透過化學治療控制腫瘤。

雖然曉馨的雙眼保住了,但是學習對她而言變得吃力,在社交上也遇到瓶頸,甚至要承受別人異樣的眼光。兒童專科診所吳俊厚院長表示,視網膜母細胞瘤越早發現,治療效果越佳。視網膜母細胞瘤在胚胎時期就已產生病變,但表徵不明顯,多數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須摘除眼球保命。類似的基因缺陷會給小朋友成長過程帶來不可逆的影響。

兒童癌症亮曙光 精準醫療現生機

 

吳院長表示,曾遇過父母因為大寶小小年紀罹癌,不希望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二寶身上而前來諮詢基因檢測的案例。雖然現在藥物和治療技術進步,兒童癌症的治療成功機率較成人高出許多,若能透過基因檢測發現疾病,就可以及早治癒或是減緩嚴重症狀的產生。

台灣大學基因體暨蛋白體醫學研究所博士洪加政補充,現已有廠商研發出新生兒基因檢測包含小兒癌症基因檢測,只需少量血,就可檢測208個基因、200種疾病,含 8種過去難以檢測出的罕見小兒癌症,經由10-15天的檢測,就可得知孩子的身體狀況,受益一生。

吳院長叮嚀,國健署新生兒疾病篩檢固然有助,但若與基因檢測雙管齊下效果會更佳,檢查結果可做為基因異常的診斷輔助工具,多一份安心。若孩子已經出現明顯症狀,亦可透過基因檢測找到病因,希望新手爸媽們不要害怕知道孩子身體狀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延伸閱讀】

帶因檢測疾病 準爸媽孕前避風險

子宮頸癌沒空篩 HPV家中自採好方便

邁進精準醫療時代! 出生就掌握藥物過敏基因 用藥更安心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本腦炎高峰期將近 疾管署籲帶幼兒打疫苗

 
18.3k 人追蹤
追蹤
 
The Central News Agency 中央通訊社

(中央社記者張茗喧台北29日電)以往每到5月,日本腦炎病例就會陸續現蹤,但今年截至目前仍沒有病例出現。疾管署今天提醒,6到7月是日本腦炎流行高峰,呼籲民眾提高警覺,按時帶家中嬰幼兒完成疫苗接種。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今天發布新聞稿宣布此事,疾管署發言人莊人祥說,台灣每年5至10月為日本腦炎流行季,其中6至7月為流行高峰。根據統計,2016至2019年全國同期病例約為2至10例,以40歲以上成人較多,但今年可能受疫情影響,民眾較少外出,因此今年截至目前都沒有日本腦炎確定病例。

莊人祥指出,日本腦炎是一種蚊媒傳染病,在台灣以三斑家蚊、環紋家蚊及白頭家蚊為主要病媒蚊,多數民眾感染日本腦炎後大多無明顯症狀,少數會有頭痛、發燒或無菌性腦膜炎,嚴重則可能出現意識改變、對人時地不能辨別、全身無力、腦神經功能損傷、輕癱等,甚至昏迷或死亡。

莊人祥強調,預防日本腦炎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接種日本腦炎疫苗,提醒民眾應按時帶家中滿15個月以上的幼兒至各地衛生所或合約院所接種疫苗,避免因感染衍生嚴重後遺症。

此外,住家或活動地鄰近豬舍、水稻田等高風險環境的民眾應加強防蚊,如自覺有感染風險的成人,可前往旅遊醫學門診評估自費接種疫苗。

疾管署提醒,日本腦炎病媒蚊常孳生於水稻田、池塘及灌溉溝渠等處,吸血高峰為黃昏與黎明時段,請民眾儘量避免於病媒蚊吸血高峰時段,在豬舍、其他動物畜舍或病媒蚊孳生地點等高風險環境附近活動;若無法避免,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於身體裸露處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或派卡瑞丁(Picaridin)成分的防蚊藥劑,避免被病媒蚊叮咬而感染。(編輯:張芷瑄)1090529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養出100兆好菌,提升全腸道環境健康保護、代謝力?

 
5.2k 人追蹤
追蹤
 
華人健康網 /特別報導

【華人健康網/特別報導】少吃多動,一向被奉為減重瘦身的金科玉律。但一定也有人會納悶:「我明明都有在運動,為什麼體重還是降不下來?」其實關鍵就在於錯誤的飲食習慣!尤其,現代人三餐在外、蔬果吃不夠,常有膳食纖維攝取不足、排便困擾的問題發生;在腸內環境失衡下,往往也會導致消化、代謝機能產生異常,使脂肪更容易囤積。所以,體內少纖,也是導致肥胖甩不掉的元凶之一!

檢視相片
 
如何養出100兆好菌,提升全腸道環境健康保護、代謝力?

吃百億好菌不如養百兆好菌!想維持腸道環境健康,不能只喝優酪乳、吃益生菌

不過,看到這裡,應該會有人想問:「既然保護腸道環境健康、維持排便順暢,對於避免肥胖、體態不佳問題這麼重要,那麼我是不是多喝優酪乳、吃益生菌就夠了呢?」許多人常會認為,想要改善維持腸道健康,只要多喝優酪乳、補充益生菌就萬無一失;可是偏偏嘗試一段時間後卻發現,這樣的方式不僅對於嗯嗯問題改善有限,體重好像也沒有太大變化。

事實上,這樣的做法只做對了一半!腸道環境更是影響益生菌存活的關鍵!如果民眾只是一昧補充好菌,卻沒有提供好菌足夠的食物,也就是「益生質」給益生菌食用,是沒有辦法讓益生菌發揮「好菌」妙用的。因此,日本近期最新的維持腸道健康的新觀念就是「吃好菌不如養好菌!」

成功養好菌,快補充膳食纖維 促進腸道蠕動、增加飽足感,調控血脂、血糖有一套

不過,想要成功養好菌該怎麼做呢?其實,膳食纖維就是益生菌良好的食物來源之一。人體攝取膳食纖維後,會經過腸內菌發酵產生短鏈脂肪酸,此營養成分能有助益生菌繁殖、生長,進而達到維護腸道健康的作用。

且膳食纖維不但是幫助益生菌在腸道中有效繁殖、存活的重要養分,它對於人體的健康益處更是不容小覷!膳食纖維除了能進入腸胃中吸收水份,形成凝膠狀的膨脹物質,間接增加飽足感,輔助降低食慾、有利體重控制外;搭配適量的水分攝取,更能刺激腸胃蠕動、使糞便更柔軟、增加糞便量,幫助改善排便問題的好處。

檢視相片
 
想要達到衛福部的每日膳食纖維攝取量建議標準,每天應攝取3-5份的蔬菜,和2-4份的水果(每份生重100公克)。

且更重要的是,膳食纖維還能與膽固醇的前驅物「膽酸」結合,形成糞便後排出體外,對於幫助人體排除血液中多餘的膽固醇,也有一定的幫助。此外,根據2009年刊登於《美國臨床營養期刊》的研究也發現,每天攝取16克的水溶性膳食纖維,能增加腸道激素的分泌(GLP-1),有助於管控食慾和控制餐後血糖。因此,日常飲食中適量補充膳食纖維,對於調控血糖、血脂更是益處良多。

現代人膳食纖維攝取不足情況有多嚴重?國健署調查發現,國人平均膳食纖維攝取量低於每日建議標準

但儘管攝取膳食纖維好處多多,可是國人卻普遍有膳食纖維攝取不足的問題。根據國健署發佈的「102-105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就顯示,國人每天從日常飲食中所攝取到的膳食纖維量,均低於衛福部每日25-35公克的建議攝取量標準;甚至有部分族群,每日膳食纖維攝取量更不到建議量的一半!

想要達到衛福部的每日膳食纖維攝取量建議標準,每天應攝取3-5份的蔬菜,和2-4份的水果(每份生重100公克)。相信看到這裡,一定會有人忍不住說,說起來簡單,但自己是三餐外食的老外族,一天有吃到3拳蔬菜就偷笑了,上面的標準實在太難達成。

檢視相片
 
想要確保腸道環境健康、維持勻稱體態,除了正確補充膳食纖維外,民眾別忘了養成每餐8分飽、進食細嚼慢嚥,補充足夠水分的習慣。

解決忙碌現代人困擾 慎選有小綠人標章的健康食品,輕鬆守護腸胃道不費力

船井生醫照顧忙碌現代人,特別與日本共同研發出「船井burner倍熱食事纖纖粉」。不僅獲得由衛福部核准的台灣健康食品小綠人標章—「調降血脂肪」、「胃腸功能改善」雙認證,更榮登Molecules瑞士國際醫學期刊。引進萃取自玉米的日本專利難消化糊精—Fibersol-2纖維,溫和發酵不產氣、不脹氣,搭配益生菌的食物來源之一的Inulin菊苣萃取纖維及Peptone牛奶萃取胜肽組成獨家F.I.P胜肽膳食纖維,經實驗證實8週養出全腸道100兆好菌(約等於10000瓶多多)。

適度補充食事纖纖粉,不但能供應體內好菌足夠營養,更能發揮「吃百億好菌不如養百兆好菌」的作用,增加好菌定殖增生,讓壞菌OUT,幫你輕鬆守護腸胃道不費力。餐前食用一包,腸胃消化、代謝順暢了,身體自然輕鬆無負擔。

最重要的是,想要確保腸道環境健康、維持勻稱體態,除了正確補充膳食纖維外,民眾別忘了養成每餐8分飽、進食細嚼慢嚥,補充足夠水分(每公斤體重X30c.c.);以及保持心情輕鬆愉悅、規律運動、不熬夜的生活習慣,更是有效的致勝關鍵唷!

【延伸閱讀】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火龍果養顏美容助排便!吃火龍果的四大好處
2020年05月28日 Heho健康網

夏日來臨,火龍果的產季也即將到來,無論紅肉白肉,都很美味。火龍果甜美好吃且熱量低,其富含的膳食纖維助排便,是夏日的好幫手。其富含的抗氧化物也替人體帶來不少健康效益。

吃火龍果的四大好處

1. 消水腫

每100g火龍果含鉀226 mg,在水果裡面算是排行有名的多。攝取鉀有助身體排出多餘的鈉,有消水腫的效果。但如果有腎病患者須小心食用量。

2. 改善便祕

火龍果含大量豐富膳食纖維,能協助腸道蠕動,使人排便順順暢暢,減少便秘發生。

3. 抗氧化

火龍果中含豐富天然抗氧化物質,像是花青素、維生素C、甜菜紅素、β-胡蘿蔔素以及茄紅素有強大的抗氧化能力,能抗氧化、抗發炎、預防癌症。紅的與白的營養成分差不多,但紅的甜菜紅素含量較多。

4. 補充鐵質

水果裡面含鐵的水果並不多,通常攝取鐵質我們會透過其他來源。而火龍果是少數含鐵且含鐵量相對較高的水果,而紅肉含鐵量為白肉兩倍以上。

圖/巫俊郡

更多Heho健康網文章
嘴破、頭皮屑原來是缺少了這種維生素!
肚子脹氣 吃這6種食物可以讓你「解氣」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孩尿床很正常?有這4種症狀快就醫

 
2.8k 人追蹤
追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就讀小學一年級的喬喬是班長,功課好、人緣也好,是師長公認的模範生,但其實喬喬有個大煩惱,他最怕同學們聊天聊到「尿床」的話題。原來喬喬每晚都尿床,就算聽媽媽的話減少睡前喝水量,隔天醒來床單還是濕答答。日前媽媽帶他到醫院檢查,醫師透過「小便日記」與藥物治療,經過半年尿床情況已大幅改善。

影響睡眠品質 還可能自卑或被霸凌

5月26日是世界尿床日。研究指出,學齡期間有尿床困擾的孩童比例約7%,國中後仍有尿床困擾者約1%,而男生尿床比例更比女生高出1.5至2倍。顛覆過去坊間相信兒童尿床是心理因素,台北慈濟醫院副院長、亞太兒童泌尿醫學會理事長楊緒棣表示,尿床大多是生理因素導致,若未及早積極治療,除了生理影響,更會導致睡眠品質不佳、孩子自信心不足、覺得不如人、自卑,甚至有被霸凌、影響社交等後遺症。

尿床是在孩子中是很常見的疾病,但真正就醫率只有2至3成,楊緒棣副院長指出,部分孩子在治療尿床後,因睡眠品質進步、自信心增強,學習能力與成績皆有顯著提升,由此可以得知尿床治療的重要。也提醒家長,6歲以後的孩子有下列症狀時,務必提早前往就醫,包括每天尿床、白天常跑廁所或尿在褲子上、曾有泌尿道感染病史、嚴重便秘者。此外,孩子已小學畢業,仍有尿床情況,就算只有一個禮拜一次,也必須立即就醫,檢查是否有生理疾病。

6歲為尿床黃金治療期

常見的尿床原因包含三種,一是睡眠時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導致尿液過多的「夜間多尿症」;二是膀胱過度敏感或異常收縮,造成夜尿、頻尿的「膀胱過動症」;三是因大腦覺醒中樞異常,大腦感覺不到尿液,脊髓反射中樞自行決定排尿,引起尿床。尿床的黃金治療期在6歲,這時孩子開始跟外界接觸,發展社會生活,此時治療可以增加孩子自信心,有益於社交活動。

家長可先記錄「小便日記」

楊緒棣副院長表示,家長來到診間治療前,可先記錄孩子的「小便日記」,詳實記載3天內,孩子「幾點幾分喝多少水」、「幾點幾分上廁所」、「尿量多少」,方便醫師了解尿床原因是小便製造太多或是膀胱太敏感、容量不足,進行3至6個月的藥物治療。

更多健康相關新聞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懷孕、更年期女性牙齒崩壞2大高峰!醫師:增加唾液、口腔清潔3招逆轉勝!

 
5.2k 人追蹤
追蹤
 
華人健康網 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俗話說:「生一個小孩壞一顆牙」,除了懷孕期容易疏忽口腔衛生清潔,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唾液中的酸性增加、鈣質顯著降低,因而造成蛀牙所致。此外,女性還有另一個牙齒崩壞高峰期,那就是更年期,元凶出在賀爾蒙改變,影響唾液分泌減少,出現口乾舌燥、味覺改變、蛀牙,以及牙齦發炎機會大增。但是牙醫師表示,這兩個高風險階段並非是女人的宿命,有3招法寶可以逆轉勝!

檢視相片
 
懷孕、更年期女性牙齒崩壞2大高峰!醫師:增加唾液、口腔清潔3招逆轉勝!

懷孕準媽媽與更年期女性容易蛀牙,元凶都與唾液有關

為什麼懷孕準媽媽與更年期女性造成蛀牙,甚至牙齦發炎的殺手,都與唾液脫離不了關係?台北醫學大學口腔衛生學系助理教授、台灣口腔照護協會理事長黃耀慧醫師表示,首先要了解唾液的組成成分與功能。唾液富含水分,還含有鈣、磷酸、氟離子等有益人體健康的成分。口腔若能分泌較多的唾液,不但可以洗掉牙齒表面的細菌,還有助潤滑滋潤口腔、喉嚨,保持其清潔,而且還能抗菌、修復黏膜組織。尤其唾液可以綜合酸性,預防牙齒的琺瑯質溶解,避免牙齒脫鈣,並且幫助牙齒再鈣化,才不致容易發生蛀牙。

懷孕非刺激產生之唾液呈酸性、鈣質也顯著降低

但是,孕婦在懷孕初期多半會出現孕吐,嘔吐物屬於強酸物質,容易造成牙齒酸化,使琺瑯質受傷,而牙齒表面失去抵抗病菌的能力,於是容易出現蛀牙。尤其,根據研究發現,在懷孕期間即靜態狀態下「非刺激產生之唾液」呈酸性,並且鈣質也有顯著降低,也正是造成孕婦容易蛀牙的原因之一。

為了避免孕婦容易蛀牙,應該要讓唾液不偏酸之外,最好轉化為動態狀態下「經刺激產生之唾液」為佳。也就是指需要多刺激唾液的分泌,才有助預防蛀牙發生。

檢視相片
 
孕婦在懷孕初期多半會出現孕吐,嘔吐物屬於強酸物質,容易造成牙齒酸化,使琺瑯質受傷,而牙齒表面失去抵抗病菌的能力,於是容易出現蛀牙。
檢視相片
 
更年期唾液量減少,還會造成口腔不適症狀,包括:口乾、吃乾燥食物覺得不舒服、口腔黏膜燒灼感、味覺靈敏度降低等。(圖片提供/黃耀慧醫師)

更年期婦女唾液分泌減少、酸性增加

至於,更年期婦女牙齒也容易崩壞,出現蛀牙與牙齦發炎機會大增,甚至有口乾、味覺改變與口內灼熱感等不適症狀,主要是受到賀爾蒙改變,使得唾液量減少、唾液酸性增加因而息息相關。根據2019年義大利學者在《歐洲醫藥科學期刊》發表的論文,以60位停經婦女(平均56歲)、60位尚未停經婦女(平均45歲)為研究樣本,搜集其唾液,檢測其PH值與分泌速率即發現:更年期女性唾液分泌減少、酸性增加。

孕婦、更年期女性加強口腔照護:增加唾液的分泌量、改善唾液偏酸問題

黃耀慧醫師表示,一旦唾液的PH值偏酸性,牙齒上的鈣質就會被解離掉,牙齒脫鈣後,就距離蛀牙不遠了。而更年期唾液量減少,還會造成口腔不適症狀,包括:口乾、吃乾燥食物覺得不舒服、口腔黏膜燒灼感、味覺靈敏度降低、口腔內經常感覺有苦味或金屬味等。

無論是懷孕準媽媽或是更年期婦女,都應該加強口腔照護,尤其是對於唾液的分泌量要增加、唾液偏酸的問題都要加以重視,並且予以改善。

想要改善之前,需要先自我唾液檢測,了解分泌量是否足夠?推荐使用「湯匙檢測法」,方法如下:

●以金屬湯匙光滑的背面滑過舌頭,若是感到卡卡的,或是黏在舌頭上就代表口腔內的唾液分泌過少。

●建議先尋求牙醫師專業評估,並透過簡單小動作刺激唾液生成。

檢視相片
 
無論孕婦或更年期婦女刷牙時,皆宜選擇偏軟毛的牙刷與含氟牙膏,刷完牙後,使用牙線清除牙間縫隙的細菌與食物殘渣,維護口腔健康,避免蛀牙。(圖片提供/黃耀慧醫師)

【預防蛀牙逆轉勝3招關鍵法寶】

以下是孕婦與更年期婦女遠離蛀牙逆轉勝的3招關鍵法寶:

第一招:刺激唾液的分泌

口訣是「按一按、嚼一嚼」:

1.按摩:適當按摩耳下腺、按摩舌下腺、按摩顎下腺,有助刺激唾液的生成。

2.增加咀嚼動作:咀嚼動作在口腔會刺激唾液分泌,唾液量增加後能增加對食物、糖份的清除作用,並增加對酸中和效果。所以,咀嚼與嚼食無糖口香糖,是不錯的方法。健康人在靜止時,唾液分泌量約為0.4-0.5 cc/分,但是,嚼無糖口香糖時,唾液分泌量可達到5-6 cc/分,大概增加10-12倍,能延長刺激唾液分泌時間。

第二招:增加口腔檢查頻率

建議在懷孕前應盡可能到牙科接受詳細診察,檢查項目包括牙齒狀況檢查、牙周檢查、牙齒排列檢查、咬合檢查等。而更年期婦女則宜定期至牙醫診所檢查,維持每3個月到半年1次至牙醫處接受檢查為佳。

第三招:增加口腔清潔頻率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提供孕媽咪每90天就有一次的洗牙給付,也就是孕期最多能免費接受3次的健保洗牙服務。無論孕婦或更年期婦女刷牙時,皆宜選擇偏軟毛的牙刷與含氟牙膏,刷完牙之後,使用牙線清除牙間縫隙的細菌與食物殘渣,以維護口腔健康,避免蛀牙。

【延伸閱讀】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抗菌洗衣精真能殺菌?洗衣精放越多越好?洗衣精加「它」去污效果加倍

 
5.4k 人追蹤
追蹤
 

市面標榜抗菌洗衣精,真的具有殺菌的效果嗎?洗衣精放越多,衣服才會洗得越乾淨嗎?漂白水、小蘇打粉,可以加強衣服清潔效果嗎?醫師、家事達人幫你破解洗衣服3大迷思。

 

 

迷思1:抗菌洗衣精真能殺菌?

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說明,細菌、病毒分為有莢膜、無莢膜,以病毒來說,除了要破壞莢膜或蛋白質組成,還要破壞DNA及RNA,停止反覆複製的現象,才能有效殺死病毒;而消滅細菌、黴菌,只要破壞表面的蛋白質,使蛋白質產生變性,細菌、黴菌就會死亡。

 

目前國內核准的抗菌劑總共69種,雖然抗菌洗衣精都具有殺菌的作用,但不同的抗菌劑對於不同細菌,都不同的效果。

 

迷思2:洗衣精放越多越好?

趙昭明表示,衣服能否清潔乾淨,取決於洗衣精中的抗菌劑、防腐劑,如果洗衣精放過量,可能累積在皮膚表面。另外,洗衣精含有的香精,也刺激皮膚,尤其天天用洗衣精洗衣服;一旦洗衣精使用過量,就會對皮膚產生傷害。

 

迷思3:漂白水加強清潔效果?

敏盛醫院研究副院長江坤俊指出,漂白水主要分為含氯漂白水及含氧漂白水,共同特性是很強的氧化劑,可以漂白衣服,也具有很好的殺菌消毒效果。

 

家事達人陳映如認為,漂白水的殺菌功能勝過於清潔,如果使用漂白水清潔衣服,建議加水稀釋450倍,將衣服浸泡10~15分鐘,才能達到殺菌的效果,不過僅適用於白色衣物。

 

重症專科醫師許富舜表示,小蘇打粉屬於鹼性物質,加到液體內有發泡性,最重要功能就是除垢,如果衣服髒污、油垢比較多,可以小蘇打粉搭配濃縮洗衣劑一起使用,加強衣服清潔、去汙的效果。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次氯酸水汙染低 漂白水刺激皮膚

 
6.2k 人追蹤
追蹤
 
李柏澔、林周義/台北報導
 
圖為日前優質生命協會關懷獨居老人,藝人黃子佼(中起)、林松義、紀寶如分送水神抗菌液。(本報資料照片)

受新冠疫情防疫,手部清潔和環境消毒成了重點工作,醫師建議次氯酸水會是較好的選擇,然而根據我國環境相關消毒規範,環境消毒劑仍以漂白水(次氯酸鈉)為主,但漂白水對皮膚、眼睛及氣管都十分刺激,衛福部長陳時中則表示,哪一個對環境汙染較少,恐怕要請教環保署;環保署則表示,環境消毒規範均遵照衛福部指示。

因為防疫需要,至今用了很多消毒水,2003年SARS期間香港就因為過度消毒造成維多利亞港灣海域嚴重汙染。林應然小兒科診所醫師林應然表示,漂白水PH值介於9-12之間,呈鹼性,對眼鼻口刺激性很強,次氯酸水成分溫和更適合環境消毒,自己多年使用下來是沒問題的,無論是用於人體還是環境,都比漂白水更為安全。

日本北里大學研究指出,水神(微酸性電解次氯酸水)PH值介於5.0到6.5之間,最貼近人體酸鹼值,和有機物作用迅速還原成水,不會產生致癌物三氯甲烷,也不含腐蝕性的「鈉」,相較於漂白水的次氯酸鈉,對人體及環境的影響都十分微小。

昨日記者詢問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漂白水和次氯酸水到底用哪一種消毒水比較不會汙染環境,沒有殘留的有害物質,而且比較安全?陳時中回應,這要請教環保署。

環保署官員表示,漂白水有它的特定用途,環境消毒還是以衛福部的環境消毒規範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示為主,目前還是採用漂白水。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偏頭痛不只是頭痛,偏頭痛導致的六種非頭痛症狀!

 
3.8k 人追蹤
追蹤
 
巫俊郡

偏頭痛使得人嚴重失能,是一種常見的神經性疾病。且偏頭痛不只有頭痛的症狀,還包含了一些看似無關卻密切相關的症狀,確實診斷、對症下藥才能提供患者最剛好適切的幫助。

六個非頭痛症狀

1. 視覺障礙(Visual disturbance)
二成的人會覺得視力模糊,無法對焦。約有三成的人畏光,有些看見光點,或是鋸齒狀的線條。另有一種症狀比較稀有,視雪症無論張眼閉眼都會看見彷彿電視雜訊的畫面。

2. 腸胃不適(Gastrointestinal disturbance)
腸胃症狀也是偏頭痛患者常出現的症狀。偏頭痛發作時有 70-80%的患者會出現噁心的狀況, 30 %會嚴重到嘔吐。而容易出現腸胃道症狀的患者,似乎也有更多的自律神經系統異常的表現。

3. 異感痛(Allodynia)
原先不會造成疼痛的無害刺激(例如:輕輕觸碰、刷子刷過)卻引起疼痛。陣發性偏頭痛患者中,約有 70%的患者會有頭皮的異感痛,在慢性偏頭痛患者甚至高達 90%。偏頭痛患者中,容易出現異感痛的危險因子包括:女性、肥胖、以及高頻率的頭痛。

4. 前庭神經症狀(Vestibular symptoms)
在偏頭動患者中約有 30-50%會出現眩暈,頭昏或者失去平衡的症狀。

5. 不寧腿症候群(Restless legs syndrome)
感到腿腳上好像有蟲在爬、癢甚至感到麻,變得坐立不安起來,在靜止不動的時候會變得嚴重,起來走走會暫時好些。

6. 精神疾患(Psychiatric disorders)
偏頭痛與精神疾患很相關,偏頭痛患者比一般人高 4 倍的機會有憂鬱症狀,有 3.9 倍的機會得到躁鬱症,高出 5 倍機會罹患焦慮症,慢性偏頭痛患者比陣發性的機會更高。而憂鬱症患者也比一般人高 2 倍機會有偏頭痛。

參考資料:臺灣頭痛學會

圖/巫俊郡

更多Heho健康網文章
頭痛是哪裡痛?從頭痛部位看病因
早上起床頭痛,表示身體正在求救!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常頭痛怎麼辦?你不知道的「頭痛日誌」等方式有助改善。

 
5.3k 人追蹤
追蹤
 
 
shutterstock

時常頭痛者,留意天氣變化

頭痛的原因相當多,其中像是在天氣發生變化的時候就會有頭痛的情況出現,這種情況就相當常見。何松穎醫師表示,身體敏銳度較高的人,稍有變化身體就感受得到,頭就會開始痛,有醫界學者認為,天氣變化容易使得腦內血清素等化學物質產生變化,進而產生偏頭痛的情況;也有學者認為和氣壓有關,天氣熱時處於高氣壓,天氣冷時處於低氣壓,當氣壓出現改變自然就會影響人體,就如同飛機起降時身體會所感受到的氣壓影響,會有耳鳴甚至頭暈、頭痛的情況出現。

何松穎醫師表示,像這樣天氣一變就會頭痛的情狀,有相當大的比例是原本就有頭痛的問題,據調查這樣的族群在平常就常有頭痛的族群中約占7成,且常見從頭部兩側開始疼痛,除了頭痛以外,患者也常會有噁心想吐、畏光等情況發生,因此若平時有頭痛問題者應多加留意。

使用頭痛藥、止痛藥,這些細節要注意

頭痛的當下,大多數人會先以頭痛藥、止痛藥作緩解,何松穎醫師建議,在用藥時要先留意自己是否有對藥物過敏的情況,以避免服藥後身體更加不適,在藥局買藥時可先和藥局的藥師等專業人士多作討論,並注意藥盒上應注意的事項、劑量等。而想要改善頭痛不能單靠自己吃止痛藥,頭痛是一種症狀,吃止痛藥只是將症狀消除,若根源持續存在,頭痛也會不斷發生。因此需先釐清頭痛的原因,找出問題根源後對其改善,頭痛才不會一直找上門。

4種頭痛情況別拖,盡速就醫

何松穎醫師也表示,特別是當頭痛情況出現了有別於以往的劇烈疼痛、疼痛時間延長,甚至是越來越痛,或者是突然出現的劇痛等,都應盡快就醫檢查,因為這很有可能是危險程度較高的健康問題所引起的症狀,不宜拖延,如腦內出血、腦中風、腦部出現惡性腫瘤等。

頭痛日誌等方式有助改善頭痛

想要改善頭痛除了前述的詢問藥師後用藥、就醫檢查,以及多數民眾都知道的適當排除壓力、飲食營養均衡、良好生活作息、培養運動習慣等基本養生之道之外,何松穎醫師也表示,常有頭痛情況的民眾也可以寫下「頭痛日誌」,這對改善頭痛也相當有幫助。紀錄下每次頭痛時的人事時地物、頻率、時間、天氣、心情等,盡可能的紀錄,那些可能在頭痛當下沒注意到的共通點,經一段時間紀錄後便會發現,如此有助釐清自己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容易出現頭痛,就可以對此作防範,避開可能風險。在發現容易引起自己頭痛的原因後,也可以在事前先吃一顆頭痛藥作預防,例如已經很確定自己每當下雨就會開始頭痛,那麼在天氣開始變天且看起來快下雨時,就可以先吃一顆頭痛藥預防。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腸病毒又出現重症!傳染力超高 大人出現這些症狀也要小心 2019-11-13|健康新知, 最新文章 疾病管制署在12日又公布腸病毒71型的重症案例,也提醒現在還是腸病毒的流行期,大人也會得到腸病毒,而且症狀跟一般感冒非常相似,要注意避免跟家中的小孩互相傳染,併發重症。 腸病毒傳染力超高 一提到腸病毒,大家都會把它跟小孩子聯想在一起,但其實腸病毒不是小孩專屬的疾病,大人也會得到,只是大人的免疫力比較好,所以大概有一半的人不會有太嚴重的症狀,也會自己慢慢痊癒;但危險的是,腸病毒的傳染力非常強,很可能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傳染給孩子或其他家人,結果演變成交叉傳染。 腸病毒指的是一群病毒,之所以稱為「腸病毒」,是指傳染是經由腸道傳染。而其中最可怕的是小兒麻痺病毒,另外還有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及腸病毒等種類,每一個種類還可分為多種型別,總共有數十種以上。 其中最容易併發重症的是感染腸病毒71型(EV71),可能會造成腦部損傷。特徵是會出現手足口病,也就是手、腳、嘴巴會有嚴重的水泡。 根據疾管署資料,腸病毒在發病前數天,喉嚨部位與糞便就可發現病毒、就開始出現傳染力,而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而即使症狀趨緩,患者也可以持續透過腸道釋出病毒,時間可以長達8~12週之久。 所以如果發現自己得了腸病毒,除了要自我隔離、減少接觸其他人,並戴上口罩之外,家中最好也要進行消毒,把原本散播出去的病菌清理乾淨。 大人的症狀跟孩子不太一樣 本來只是覺得有點疲倦,結果睡了一覺,隔天起床覺得喉嚨像刀割的一樣,痛到幾乎連吞口水都很困難,而且開始小幅的發燒。想說大概只是小感冒,但休息2天也沒改善,反而嘴角、手、腳都出現小小紅疹跟水泡,去看了醫生才發現整個喉嚨都化膿了。 一想到腸病毒,大家可能會想到「拉肚子」、「上吐下瀉」、「紅疹子」等症狀,但其實這些症狀多半是出現在嬰幼兒、兒童身上,成年人會出現的症狀比較屬於「黏膜化膿」,比如喉嚨、口腔出現水泡,而且有化膿、刀割般的嚴重疼痛,其實就要懷疑可能是腸病毒。 喉嚨、口腔黏膜破損 喉嚨嚴重疼痛,有如刀割 手腳出現紅疹(通常是細小的紅疹,剛開始不容易察覺) 輕微發燒(38度左右) 拉肚子 如果上述這些症狀在幾天內連續出現,或是一起出現,不要懷疑,請馬上就醫確認是不是腸病毒。而回家之後,除了隔離跟消毒之外,也要注意自己有沒有出現轉成重症的3大徵兆:昏睡、持續嘔吐、肌躍型抽搐、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難。 其中比較特別的是肌躍型抽搐,是全身的顫抖,而且是一陣一陣的,像是作夢夢到自己從山頂上掉下來,或是被嚇到時的那種抖,特別容易發生在睡夢中。 如果有上述症狀,可能會在幾小時或1~2天演變成重症,建議馬上就醫,以免讓病毒感染到中樞神經,影響腦部而錯過治療時機。 延伸閱讀 小小感冒卻用上心臟葉克膜 看懂重症徵兆才能救命 感染人數是去年3倍!腸病毒死亡第1例出現,該怎麼自保?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 >> 【抗疫一起來】Heho健康《新型冠狀病毒防疫指南》免費贈送!

腸病毒又出現重症!傳染力超高 大人出現這些症狀也要小心 | Heho健康
https://heho.com.tw/archives/59604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千萬別用手揉眼睛!預防流感跟肺炎就靠4個習慣 2020-01-28|居家防護, 頭條, 武漢肺炎 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武漢肺炎)全球已經突破4千人感染,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傳播率大概在1.4~2.5之間,也就是每個感染者平均可以傳播的人數;而現在北半球都還在流感的流行期,WHO也提醒,由於症狀、感染途徑都相似,建議做好所有預防措施,一起降低感染武漢肺炎、流感的機率。 預防流感、肺炎的4個習慣 一、施打疫苗 流感疫苗雖然不能完全預防流感,但可以減低得到流感之後產生併發症的機率,如果流感產生重症併發症,像是肺炎、腦炎、心肌炎等,死亡率大約是10%左右。美國在2020年1月時,就因為B型流感大爆發,導致死亡6600人、共有1300萬人感染。 而肺炎鏈球菌疫苗、流感疫苗雖然都不能預防武漢肺炎,但至少可以降低流感的病例,也比較不會讓人同時得到流感、又得到武漢肺炎,同樣也能減少併發症的機率,也比較不容易死亡。 二、避免跟生病的人緊密接觸 雖然說流感、武漢肺炎的傳染力都很強,但是要真的「感染」,還是需要透過長時間的密切接觸。 密切接觸者定義 未戴外科口罩,並對患者進行侵入性治療或措施,如插管、拔管、口咽部清潔或治療、抽痰、心肺復甦術等。 未戴醫療口罩或外科口罩,並與患者接觸時間累計達24小時以上,或在1天內接觸8小時以上。 所以如果旁邊遇到正在發燒、咳嗽、流鼻水的人,請跟他保持距離;如果自己有任何不舒服的症狀,也請跟其他人保持距離,並儘速就醫檢查。 美國疾管局資料也顯示,如果有發燒的情況,通常是傳染力最強的時候,所以在發燒後的24小時之內,也要盡量減少跟別人的接觸。 三、要保護口、鼻、眼,但不要用手觸摸 流感、肺炎等傳染病,都會透過飛沫傳染,所以出門在外戴上口罩、避免病從口鼻入,是很好的作法;但如果是自己出現咳嗽或打噴嚏時,一定要用紙巾遮住口鼻,並盡快把垃圾丟到有蓋的垃圾桶中,如果在口罩中打噴嚏或咳嗽,請更換新的口罩。 另外,除了飛沫傳染之外,病毒也可能透過接觸傳染,特別是口腔黏膜、鼻腔黏膜、眼睛結膜、皮膚破損的地方,特別容易受到病毒侵犯;所以千萬不要在沒有洗手的情況下,就摸口鼻、或是摸傷口。 而眼睛又是一個特別脆弱、但容易被忽略的地方,所以無論有沒有洗手,都建議不要摸眼睛,如果覺得眼睛癢,可以用冰敷/熱敷的方式來緩解。 圖片來源:iStock 四、保持消毒習慣 除了做好自身的預防措施之外,環境消毒也是很重要的。 2003年,SARS造成全台大恐慌,連應該是治病的醫院,都成了最可怕的疫區。而等疫情告一段落之後,重新檢測病毒,才發現病毒數量最多的是門把、走廊、休息室,這些經常會觸碰、經過的地方。 所以在家中,最好也可以用75%的酒精,或是稀釋過的漂白水、肥皂水進行門把、桌面等常碰觸地方的消毒,也才能將外在病菌跟內部環境隔絕開來。 文、圖/盧映慈 延伸閱讀 台灣確診 5 例新型冠狀病毒患者!武漢肺炎疫情專區不斷更新 武漢肺炎感染人數破4000!一次看懂原因、症狀、預防3大重點 防流感、肺炎先「戴對」口罩!一次看懂挑選、配戴、丟棄 3 大重點  >> 【抗疫一起來】Heho健康《新型冠狀病毒防疫指南》免費贈送!

千萬別用手揉眼睛!預防流感跟肺炎就靠4個習慣 | Heho健康
https://heho.com.tw/archives/65614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腸病毒進入流行期! 9 大 QA 帶你認識酒精殺不死的「腸病毒」 2020-04-22|頭條, 健康新知, 腸道疾病專題, 最新文章, 醫生說 過了清明節,天氣逐漸轉熱,腸病毒又開始蠢蠢欲動。每年的4月到9月為腸病毒主要流行期,腸病毒的傳染力又特別強,爸媽們就得開始提高警覺,尤其是學齡的孩子,很容易因為同學之間傳染而染病。 腸病毒究竟是怎麼傳染的?又到底可怕在哪裡?以下就針對腸病毒最常被詢問到的 9 個問題,一一做解答。 一、腸病毒是什麼?為什麼讓人那麼害怕? 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包括23型A群克沙奇病毒、6型B群克沙奇病毒、3型小兒麻痺病毒、30型依科病毒及最後發現的68至71型腸病毒,一共有 60 幾種病毒。 腸病毒傳染力很高,其中,最令醫師們擔心的是腸病毒71型,因為它最容易導致嚴重的併發症,5歲以下的幼兒為重症的高危險群。起出血性結膜炎、腦炎、腦膜炎、心肌炎、腸胃炎等併發症,如果併發症太多,有可能演變成重症、也有一定的死亡機率 二、腸病毒寄生在腸胃道,所以感染後一定會上吐下瀉? 很多人都誤以為腸病毒會造成上吐下瀉,其實並不是這樣的;腸病毒家族從嘴或呼吸道進入人體後,會先在咽部及腸道複製繁殖,但是它反而不會侵犯腸胃道(除非重症,否則沒有嘔吐、拉肚子、腹痛等症狀),它會把寄生的腸胃「照顧好」,卻放出毒素影響其他的重要器官。通常發燒是指標性的症狀。 三、腸病毒有什麼症狀? 大家都知道腸病毒還有一個別稱叫做「手足口病」,手、腳、嘴巴會出現,或是像小水泡一樣的疹子。不過其實腸病毒的症狀很多元,手足口病只是其中一個,但通常都一定會有發燒的症狀。 5歲以下的嬰幼兒因免疫功能還未發展健全,所以是併發重症的高危險族群。尤其腸病毒71型、D68型都是會引起神經系統的併發症,所以如果發現自家的小孩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躍型抽搐(無故驚嚇或全身肌肉突然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四、腸病毒是怎麼傳染的? 腸病毒可以經由糞口傳染,或經由接觸病人的口鼻分泌物、飛沫、及皮膚上潰瘍的水泡等途徑傳染。可能是經由接觸無症狀帶病毒感染者,或病人的口鼻分泌物(咳嗽、打噴嚏飛沫),或吃進被含有病毒之糞便所污染的食物而受傳染。玩具也常是幼童間傳染的媒介,尤其是帶毛的玩具,因為死角多,提供病毒藏身的機會,容易在幼童把玩咬弄之間,讓病毒有機會經由口鼻進入人體而感染 通常在發病之前的幾天,在感染者咽喉與糞便就有病毒存在,此時就有傳染力,病人大多可在一週左右痊癒,一般而言,在發病後的一週內口鼻分泌物傳染力最高,需特別注意感染者之隔離照顧,也必須特別小心處理感染者之糞便、口鼻分泌物、皮膚上水泡。所以痊癒之後還是要繼續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才可以降低傳染風險。 五、誰容易得到腸病毒?大人就不會得到腸病毒了嗎? 無論是成人、小孩都有感染腸病毒的可能,而且一般人在感染後多半為無症狀,或出現輕微的感冒症狀而已,是非常容易被忽略的。 六、治療腸病毒有特效藥嗎? 就預防來說,腸病毒型別種類太多,且具變異性,目前只有小兒麻痺疫苗可預防。需要注意的是,因為腸病毒有多個種類,所以得了腸病毒,之後並不會產生「免疫力」。 而腸病毒中最令人擔心的腸病毒71型,國內目前已研發出相關的疫苗,正在進行臨床試驗,尚未上市提供接種。 就治療角度來說,目前是採取支持性療法,也就是針對症狀治療,例如發燒就開退燒藥。如果有重症出現,才會用抗病毒藥物或是免疫球蛋白治療。 七、家中或學校有兒童感染腸病毒時應該注意什麼? 注意補充營養與水分,儘可能選擇容易入口、柔軟、無刺激性的飲食,以免降低病患進食意願,造成脫水或營養不足,影響恢復。 小心處理病人之排泄物(糞便、口鼻分泌物),且處理完畢應立即洗手。 對疑似感染腸病毒的學幼童,可建議其依醫師指示接受治療、在家休息。若無法請假,也應請其戴口罩,並與其他幼童適度區隔,減少傳染機會。 對家中之第二個病患尤其是嬰幼兒要特別小心,其所接受的病毒量往往較高,嚴重程度可能提高。 八、酒精可以消滅腸病毒嗎?要怎麼消毒環境? 小兒科醫師陳映庄表示,腸病毒流行期間,其實如果只是限制小朋友去公共場所並不夠,許多大人會從外面把病毒帶回家而不自知。提醒家長們也要留意自己的衛生狀況,回到家裡不只是洗手,最好連衣服都要換掉。 陳映庄特別提醒,酒精對腸病毒並沒有效,包含一般乾式洗手液也是如此,其他不具消毒效果之清潔用品更無消毒效果。 「一定要有殺細菌效果的產品,例如稀釋100倍後的漂白水,擦在像是門把、樓梯扶手、電燈開關等經常觸碰的地方。」 一般的環境及常用物品消毒,建議使用500ppm濃度的漂白水消毒(以清水稀釋100倍)。 遭病童口鼻分泌物、嘔吐物或排泄物污染之物品或表面,建議使用1,000ppm濃度的漂白水消毒(以清水稀釋50倍)。 陳映庄指出,腸病毒怕熱,大約50度C左右,腸病毒就會被消滅:「如果家中的幼兒有咬玩具的習慣,耐熱的玩具可以放進熱水中泡一泡,減少幼兒把病毒吃下肚的機會。」 九、預防腸病毒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勤洗手,可是怎麼樣才能把手洗乾淨? 只要遵循以下的步驟,就能確實把手洗乾淨,預防腸病毒,所以一定要仔細做喔! 在水龍頭下把整隻手充分淋濕。 擦上肥皂或洗手乳。 兩手手心互相搓揉,再揉搓兩手手背至手指、兩手手掌及手背,最後作拉手姿勢(手指互相勾住)仔細搓揉手指及指甲,以上這些動作至少進行20秒。 用清水將雙手洗淨,關水前先捧水將水龍頭沖洗乾淨。 用乾淨的紙巾、手帕擦乾雙手,或烘手機將手烘乾。 孩子大概2歲左右,就可以開始讓他練習自己洗手,好讓他從小養成洗手的好習慣,就能有效預防腸病毒、感冒或其他的感染性疾病。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 開學更要防腸病毒!15歲少年併發重症,顫抖、發燒、肌肉無力需復健 寶寶口中有破洞 是不是腸病毒了? 南部5歲幼兒腸病毒重症 孩子有這些症狀儘速就醫 >> 【抗疫一起來】Heho健康《新型冠狀病毒防疫指南》免費贈送!

腸病毒進入流行期! 9 大 QA 帶你認識酒精殺不死的「腸病毒」 | Heho健康
https://heho.com.tw/archives/79614?utm_campaign=rss&utm_source=yahoo&utm_medium=heho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發燒先別擔心是新冠!水痘、腸病毒、諾羅已在蠢蠢欲動

 
3.8k 人追蹤
追蹤
 
林以璿

 

台灣的新冠疫情已經基本上平息住,但是將近半年來的戰戰兢兢,讓許多人聽到身邊的人發燒,依然會心裡一緊。尤其是小朋友出現發燒咳嗽,家長就更緊張了。

 

台灣目前雖然不用擔心社區內的傳播,但是連日高溫,其實有不少傳染病已經蠢蠢欲動,近日有 3 種疾病,症狀甚至跟新冠病毒都很像,需要爸爸媽媽特別留意。

一、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一種傳染性很強的出疹性疾病。

傳播途徑:以飛沫或接觸傳播為主要傳播途徑,感染後可獲得終身免疫。

發病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多見於兒童,2-6歲為高發。冬春季節多發。水痘患者為傳染源。

表現症狀:感染後可出現如發熱、乏力不適和厭食等前驅症狀,1-2天后身上出現皮疹,一開始主要分佈在頭、面、胸、腹及背部,繼而再擴展到四肢。

皮疹往往很癢並且發展迅速。起初皮疹為紅色斑疹,後為凸起的丘疹,而後變為水皰,繼之水皰破潰,開始迅速結痂。

如何治療:水痘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即該疾病能依靠自身免疫就可痊癒,無合併症時只需對症治療及一般治療為主。水痘一般痂脫後不留瘢痕,如發生感染則會留瘢痕。有時病毒感染後長期存留於神經節細胞中,多年後被某些因素激發後,引起復發感染,導致出現帶狀皰疹。

預防方式:目前施打疫苗能預防水痘,對病毒產生抗體,保護力約達到九成。在台灣水痘目前僅施打一次,臨床上常見許多案例,一歲時曾施打疫苗,到了小學卻又長水痘。因此,推估疫苗的保護力最多維持五至十年之間。

檢視相片
 
照片檔 ID:970166328

二、腸病毒

由腸道病毒引起,並且好發於兒童的一種傳染性疾病。

傳播途徑手足口病主要是以糞口途徑及接觸污物兩種方式來傳播,比如接觸患者糞便、唾液、鼻涕後進食,觸碰被污染的物品等。

發病人群特別是以3歲以下年發病率最高。

表現症狀患兒大多有發熱、食慾不佳等症狀,同時還伴有呼吸道症狀,如咳嗽、流涕等。患兒常常在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現散發性的皰疹和潰瘍,引起患兒哭鬧、拒食。

多數患兒可在7天內痊癒,痊癒後病變部位不留瘢痕或色素沉著。但是少數患兒疾病發展迅速,病情危重,在短時間內可出現嚴重的多系統損害的表現,甚至出現死亡。

預防方式:小兒科醫師陳映庄表示,腸病毒流行期間,其實如果只是限制小朋友去公共場所並不夠,許多大人會從外面把病毒帶回家而不自知。提醒家長們也要留意自己的衛生狀況,回到家裡不只是洗手,最好連衣服都要換掉。

陳映庄特別提醒,酒精對腸病毒並沒有效,包含一般乾式洗手液也是如此,其他不具消毒效果之清潔用品更無消毒效果。

【漂白水稀釋方式】

嘔吐物消毒➡ 5000ppm= 1:10稀釋 = 100cc泡成1公升 = 免洗湯匙6.25 瓢 + 1瓶大瓶寶特瓶 = 免洗湯匙50 瓢 + 8瓶大瓶寶特瓶

周遭環境擦拭➡ 1000ppm= 1:50稀釋 = 20cc泡成1公升 = 免洗湯匙1.25 瓢 + 1瓶大瓶寶特瓶 = 免洗湯匙10 瓢 + 8瓶大瓶寶特瓶

檢視相片
 
1012

圖片來源:pexels

三、諾羅病毒

諾羅病毒只需極少的病毒量便可傳播,因此傳播力非常強,容易發生群聚事件。

傳播途徑:諾羅病毒的傳染力非常強,只要20隻以下的病毒就有傳染力,與病人密切接觸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也可能受感染。病人的嘔吐物或糞便中就有成億上兆的病毒,只要病人嘔吐或腹瀉後手沒洗乾淨,或是接觸到嘔吐物,其他人都很容易被感染,所以諾羅病毒容易造成大流行。

發病人群:所有的年齡層皆有可能遭受感染。

表現症狀:諾羅病毒感染引起之症狀主要為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也可能合併發燒,倦怠、頭痛、及肌肉酸痛。一般而言,小朋友的嘔吐症狀較明顯,症狀多會持續1至2天,之後就會逐漸痊癒。

預防方式:諾羅的預防關鍵還是在避免接觸到病毒。兒科醫師徐嘉賢在臉書就有指出:諾羅病毒的結構不帶有封套,酒精是沒辦法抑制他的。而諾魯病毒主要是透過「糞口傳染」,防止飛沫傳染的口罩,對於腸病毒的預防效果並不大。

「請別忽略酒精無效的病毒,酒精不是萬能,洗手才是王道!」徐嘉賢強調,請別只顧著「酒精可以消毒冠狀病毒」,酒精消毒是在「沒辦法洗手的狀況下」使用的替代,並非放在第一位。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

更多Heho健康網文章
夏季諾羅病毒蠢蠢欲動!兒科醫師破解十大迷思
腸病毒進入流行期! 9 大 QA 帶你認識酒精殺不死的「腸病毒」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80%過敏體質會遺傳 醫師:疏忽預防當心寶寶發育落後
2020年05月14日 今日新聞NOWnews

▲寶寶沒有過敏症狀,爸媽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過敏體質會遺傳!(圖/資料照片)

寶寶沒有過敏症狀,爸媽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過敏體質會遺傳!子泰診所小兒科于瑞寰醫師表示,近年寶寶過敏有逐年增長的趨勢,除了因為台灣高溫、潮濕環境讓寶寶們過敏機率大增,調查也發現有80%的過敏寶寶,是因為家中有過敏病史,導致這些寶寶們,更容易因為出生後所接觸的「環境」與「飲食」而誘發過敏。先天的遺傳基因無法改變,但後天接觸的致敏因子可以盡量避免,于瑞寰醫師建議家長,從寶寶出生開始,就要密切注意是否有疑似過敏的徵兆,才能預防更嚴重過敏發生。

于瑞寰醫師從診間觀察中發現,診間中常見的過敏症狀,以鼻子過敏的小朋友居多,也觀察到許多家長面對初期過敏症狀的警覺性較低,因多數家長不一定清楚寶寶過敏的初期徵兆,導致到寶寶出現打噴嚏、鼻塞、流鼻涕等明顯呼吸道症狀,才發現已經過敏,但到時候再進行預防已晚了一步,因為過敏進展到支氣管,表示已經進入「過敏進行曲」的循環,寶寶已經很難回到完全健康的狀態,提醒家長面對過敏預防不可輕忽大意。

寶寶過敏沒注意 可能導致成長緩慢 比同齡孩子瘦小、長不高

寶寶出生後,過敏跡象首先是反映在皮膚及腸胃,于瑞寰醫師指出,爸爸媽媽要多注意家中小寶貝的皮膚,是不是有泛紅、粗糙、脫屑甚至紅疹的情形,這些都是皮膚過敏的症狀;而腸胃過敏的小朋友則是會有脹氣、腹瀉、溢吐奶、腸絞痛等情況。若沒有立即發現,讓過敏慢慢轉移到呼吸道,可能會發展成氣喘、鼻炎。這些過敏症狀看起來並不嚴重,卻會在潛移默化下影響寶寶的睡眠品質及專注力,進一步干擾寶寶的發育及學習表現。這是因為,過敏寶寶可能會因為皮膚或腸胃不舒服導致睡眠質量不佳,影響成長激素分泌,使得過敏寶寶容易比同齡小孩瘦小;過敏兒的免疫相較一般孩子也較不佳,也可能在感冒生病時,受過敏加乘影響,導致病程延長,於很多方面都持續影響寶寶的生活。

1.5歲前 近半數寶寶因牛奶蛋白、雞蛋誘發過敏 醫師:防敏從飲食做起

「環境」及「飲食」中都潛藏許多過敏原。環境部分,由於台灣是亞熱帶氣候,環境中多會有塵蟎、黴菌等致敏因子,爸爸媽媽應定期進行環境清潔;飲食部分則有研究顯示,一歲半前的寶寶,高達47%的比例因牛奶蛋白或雞蛋誘發過敏,顯示飲食也是預防過敏的重要因素。

于瑞寰醫師解釋,寶寶的腸道在剛出生時還未發育完全,所以當大分子蛋白通過腸胃壁時,就容易引起排斥,從而引起一連串的過敏反應,影響寶寶的健康,需要等到寶寶3歲後腸道發育才會比較健全。所以若能夠哺餵母乳最好,如果因為母乳不足,或是因為工作安排不方便哺餵母乳時,建議可以選擇部分水解蛋白配方,作為母乳的銜接,並從出生起做好過敏預防一直持續到寶寶3歲。

每家水解品牌都一樣?選擇精準的水解技術、臨床實證品牌奠定關鍵基礎

市面上可供嬰幼兒選擇的成長配方數量驚人,然而,並不是所有號稱水解的品牌,都能減少誘發過敏,因為各家技術與專利都有所不同。于瑞寰醫師建議,除了選擇歷史悠久的大品牌,是否有縝密的臨床實驗也是挑選重點,具有精準水解技術的品牌,在調整體質的效果也較有公信力,家長也能較安心。

牛奶蛋白中含有許多分子片段,有的溫和,也有的具有刺激性。因此,預防過敏的關鍵在於,是否能準確分辨並能夠同時切斷刺激腸道的過敏片段。如果將水解配方比喻為替寶寶把關免疫系統的「保全」,普通的水解技術就像是一位不具鑑別能力的保全,無法辨識蛋白質是否具有致敏性,只會一律切成小分子,寶寶吸收時,仍存在過敏風險;而精準的水解配方則像一個專業的保全,能精準找出致敏的分子,把它切斷、馴化。在預防過敏的同時,同時訓練寶寶的免疫系統,奠定未來健康的關鍵基礎。

于瑞寰醫師表示,預防過敏是一場持久的戰役,寶寶出生開始就要持續進行,爸爸媽媽們不能夠因為寶寶沒有過敏症狀就放鬆警惕,應做好環境與飲食的雙重防護,才能有效預防過敏發生。

更多 NOWnews 今日新聞 報導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再只是說痛痛 疾病溝通卡協助幼兒表病癥
2020年05月14日 今日新聞NOWnews

▲簡單圖像並搭配國、台語的病狀說明,讓清楚幼兒病症更簡單。(圖/記者邱嘉琪攝,2020.05.14)

幼兒感冒病痛時,因年紀小只會說痛痛或不舒服,大人或醫生無法準確知道孩子症狀。為此,國立嘉義家職幼保科學生設計了「我的痛,看了你就懂-數位感冒症狀圖像設計與應用」,利用簡單圖卡並搭配國、台語敍述說明,幫助幼兒感冒就醫詳細表達病症,提供醫生診斷依據,此一發明,亦獲全國競賽專題組第一名。

▲簡單圖像並搭配國、台語的病狀說明,讓清楚幼兒病症更簡單。(圖/記者邱嘉琪攝,2020.05.14)▲簡單圖像並搭配國、台語的病狀說明,讓清楚幼兒病症更簡單。(圖/記者邱嘉琪攝,2020.05.14)

嘉義家職幼保科高三學生王芝婷、詹湘翎、鄭榆蓉,在老師呂靜芬指導、鄰近小兒科醫生協助下,設計了可以協助幼童表達感冒病症的「疾病溝通卡」。呂靜芬指出,「疾病溝通卡」以簡單圖像呈現,共有47張,代表了47種症狀,有全身無力、視力模糊、流鼻涕、肌肉酸痛、頭暈、肚子痛等症狀通通有,圖卡背面還有國、台語的病狀陳述對照,祖孫可透過親子共學,學習病痛症狀的表達,對提供醫生對症下藥,進行有效診療有很大幫助。

▲學生王芝婷、詹湘翎、鄭榆蓉設計了可以協助幼童表達感冒病症的「疾病溝通卡」,得全國競賽專題組第一名。(圖/記者邱嘉琪攝,2020.05.14)▲學生王芝婷、詹湘翎、鄭榆蓉設計了可以協助幼童表達感冒病症的「疾病溝通卡」,得全國競賽專題組第一名。(圖/記者邱嘉琪攝,2020.05.14)

呂靜芬說,有學生拿回家找感冒的幼兒園弟弟試驗,原本只會說鼻子痛痛、喉嚨痛痛的弟弟,透過圖卡的選擇,發現其還有許多表達不出來的疼痛,如能拿著圖卡跟醫生溝通,醫生更能準確進行治療。

「我的痛,看了你就懂-數位感冒症狀圖像設計與應用」榮獲專題組第一名;另外,學生劉倖瑜、張綺珉、黃怡瑄、侯珮茹「聲響了、燈亮了,跟我這樣做-雷雕數位生活常規圖像指示牌」,榮獲專題組佳作;張姿賢、尚力鳴「鯊」身成籃-多功能聲光投籃遊戲組,榮獲創意組佳作。

老師呂靜芬表示,此次三組皆能獲獎都是因為學生製作的專題具有實用性及商品化;校長楊世圳亦指出,今年度家政群在進行第二輪的複賽專題組共有109件作品,創意組計有74件,競賽作品不能顯示任何能辨識身份的資訊,經嚴謹評審,能通過複賽進到決賽實屬不易;今年度得獎作品充滿創意兼具實用性,充分展現技術型高中教學成果。

更多 NOWnews 今日新聞 報導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防疫在線!酒精、漂白水4種消毒產品別用錯,防疫物資重點整理
2020年05月14日 華人健康網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常春月刊】隨著武漢肺炎(COVID-19)確診人數不斷攀升,民眾也越來越恐慌,國內外各地開始出現物資搶購風潮,除了衛生紙及口罩以外,酒精、次氯酸水、漂白水等防疫物資,也是民眾瘋狂搶購的對象。可是儘管囤了那麼多防疫物資,民眾對於各類型消毒用品的使用方法卻還是一知半解,究竟該如何正確使用,才能發揮它們的真正效用呢?

防疫在線!酒精、漂白水4種消毒產品別用錯,防疫物資重點整理

輔大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許書華表示,事先了解消毒用品的運作原理,能幫助我們正確使用,讓手邊的消毒用品發揮100%的功效。正所謂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本篇針對市面上常見的防疫物資做了一些重點整理。

酒精(乙醇):濃度75%效果最佳

◎消毒原理

酒精即乙醇,是最容易取得的消毒液之一,除了穩定性高、揮發速度快之外,攜帶上也十分方便。許書華說明,一般病毒可依「是否有外套膜」概分為兩種,酒精能溶解病毒的外套膜,使其脫水及蛋白變性凝固而衰亡,而新型冠狀病毒即屬於有外套膜的病毒,對此,酒精便能發揮十分良好的功效。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酒精濃度必須介於60%~80%之間,才能達到殺菌的功效,其中又以75%濃度的酒精效果最佳。若是市售的95%藥用酒精,反而會因為濃度太高,使細菌表層的蛋白質迅速凝固,讓酒精難以滲透到細菌內部,難以達到原本殺菌的目的。

使用指南

酒精可以用於環境消毒,也可以直接噴灑於皮膚上,使用時,要讓酒精停留至少15~30秒,任其自然揮發,切勿用衛生紙擦拭,以確保消毒效果。

若自行購買95%藥用酒精來配製,可以95%酒精4杯、水1杯的比例進行混合,即可調製出有效殺菌濃度,惟需注意不要買成95%工業酒精。由於工業酒精含有甲醇,若稀釋用來消毒,反而會透過皮膚進入人體而引發中毒。

防疫在線!酒精、漂白水4種消毒產品別用錯,防疫物資重點整理

乾洗手(乙醇、異丙醇):殺菌原理與酒精相同

◎消毒原理

乾洗手,顧名思義是一種不需用水的洗手方式,有些乾洗手劑會添加甘油、蘆薈凝膠、維生素E等保濕成分。但主要殺菌成分仍以乙醇、異丙醇為主,殺菌原理與酒精相同。

使用指南

挑選乾洗手劑時,若是以殺菌效果為優先考量,則酒精或異丙醇成分應達 70%以上,才能有效消滅病菌。不過,異丙醇的毒性比乙醇高,眼、鼻、皮膚就會有較強的刺痛感,敏感性肌膚的人就不太適合使用,並且要注意保存方式,盡量放置在陰涼處,以防自燃的情況發生。

box挑選乾洗手產品,避免含三氯沙成分

許書華補充說明,民眾在挑選乾洗手產品時,應注意盡量避免選擇含有「三氯沙(Triclosan)」成分的商品。三氯沙是一種抗菌劑,可以降低和減少微生物生長,多添加在清潔劑和化妝品中,但有部分研究顯示,長期使用的話,可能會有腦部發育、學習障礙等問題。

漂白水(次氯酸納):殺菌守備範圍較廣

◎消毒原理

一般的居家清潔中,最常使用含氯水溶液進行環境消毒,而漂白水即為次氯酸鈉,屬於鹼性溶液,擁有強力消毒性,其強氧化力可以破壞核蛋白質結構、抑制病菌的活性,而且殺菌守備範圍較廣,對細菌、病毒、結核菌皆能有殺菌效果。

使用指南

漂白水理想的殺菌濃度約為500ppm,稀釋時,漂白水與水的調配比例為100比1。一般來說,門把、開關或是門口地面、桌面等地方,都是居家消毒需要注意的重點區域,可利用漂白水擦拭,來降低病菌感染的風險。

許書華提醒,稀釋漂白水時應使用冷水,因為熱水會分解次氯酸納的成分,降低消毒效力。此外,漂白水的穩定性不如酒精,若配置好的漂白水在24小時內未能用完,應立即倒掉更換,確保殺菌效果。

防疫在線!酒精、漂白水4種消毒產品別用錯,防疫物資重點整理

次氯酸水:廣泛對抗多種病毒與細菌

◎消毒原理

次氯酸水與漂白水不同,大多是呈現弱酸性,屬於相對溫和的消毒液,不過兩者皆為含氯的消毒液,因此,在滅菌原理上大致相同,可以廣泛對抗多種病毒與細菌,是許多主婦的必備居家用品之一。

使用指南

使用次氯酸水時,殺菌濃度以100~300ppm的濃度為佳,噴灑後至少停留5秒後再擦拭,才會有滅菌的效果。需要留意的是,次氯酸水儘管可以使用在食器與食材上,但是,消毒過後一定要用清水沖洗乾淨。

兼顧安全性與殺菌效果,防疫也要雙重安心

許書華說明,常見的消毒產品如上述所介紹的,主要分成包括酒精與含氯水溶液兩大類。而使用這些消毒產品時,應特別注意使用的時機、位置與保存方式,才能正確殺菌,同時兼顧使用化學藥劑的安全性。

酒精與乾洗手類型的消毒用品,使用起來方便、穩定性也較佳,但是,當雙手有髒污或傷口,沾到血液、體液時,其殺菌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另外,頻繁使用酒精亦會破壞皮膚的角質層,使油脂流失、容易造成皮膚乾裂。

因此,許書華建議,民眾平時應優先選擇濕洗手或以濕紙巾擦拭乾淨,無法濕洗手時,再以酒精或乾洗手液輔助消毒。此外,酒精屬易燃物,應盡量遠離火源,避免大範圍、高濃度的噴灑,像是廚房等環境,若有一點火光,就可能造成爆炸,使用上要更為小心。

防疫在線!酒精、漂白水4種消毒產品別用錯,防疫物資重點整理

漂白水及次氯酸水等含氯消毒液,則僅限於環境消毒,不可直接使用於皮膚上,由於含氯消毒液具有的刺激性,可能導致膚、黏膜、呼吸道刺激,更甚者,還會有灼傷的危險。許書華為此特別強調,使用過程中,一定要戴塑膠手套,並以布類沾濕擦拭為主、不要直接噴灑,以免吸入造成呼吸道傷害。

「不當的保存,囤再多都是沒用的,因為效果會打折。」許書華提醒,消毒用品應置於不透光、陰涼的環境,避免日曬高溫空氣接觸,尤其含氯消毒液穩定性較差、不易保存,所以,還是呼籲民眾切勿囤積過多,需要時再購買即可。

勤洗手、戴口罩、關注官方訊息,3訣竅簡單防疫

許書華表示,勤洗手、正確穿脫戴口罩,是消毒用品無法取代的重要防疫措施。除此之外,平日身上可以多配備分裝的小罐酒精或次氯酸水,以利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或進出密閉的高風險區域時,隨時進行簡單的消毒作業。

「目前台灣疫情還控制得宜,不需過度恐慌,基本工做好、配合政府政令宣導最重要!」許書華不斷強調,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的防疫消息皆公開透明,且隨時更新,內容也是經過專家彙整過的正確資訊,民眾可以多加關注,掌握防疫情報與知識,再搭配正確使用消毒產品,就能做到有效的防疫。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46期

本文由《常春月刊》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手媽咪產後憂鬱 兩成未SOS求助

 
2.8k 人追蹤
追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母親節即將到來,新手媽媽也準備迎接第一個母親節,但面對育兒初期的手忙腳亂,新生兒誕生後親友注意力的轉移、身材無法恢復等,可能感到憂愁而開心不起來,身旁的人不妨主動多點關心!根據2018年1月發表於《婦幼衛生期刊》的研究指出,有21%罹患產後情緒疾患的新手媽媽,未能向醫療照顧提供者主動尋求幫助。

嚴重有輕生念頭 無法照顧baby
該研究由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學者進行,研究對象為22~45歲婦女共211名,於生產後三年內接受網路調查,包含感知治療障礙量表、孕產婦社會支持量表、憂鬱、焦慮和壓力量表及有關透露產後情緒疾患的問題。結果發現,超過一半受試者呈現產後情緒症狀,但其中五分之一卻未能主動透露並尋求協助;近一半的女性表示尋求協助是件極度困難的事情;超過三分之一者認為社會支持不足。

高雄長庚醫院身心醫學科醫師李昱表示,婦女在生產後,生理上由於雌激素降低,心理上可能因為無法適應角色的改變、忙於照顧嬰孩,輕則會出現產後情緒低落,重則衍生成產後憂鬱症。產後情緒低落較普遍,約有五到八成剛生產後的媽媽會出現,雖會出現心情低落、不易入眠、焦慮等症狀,但仍能照顧小孩。而有兩成左右的婦女衍生為產後憂鬱症,症狀包含超過兩周持續性的心情沮喪、失眠、食欲不振、失去興趣、極度焦慮、難以專心、常常自責,甚至有輕生的想法,無法照顧嬰孩。

李昱醫師建議,產後憂鬱的媽媽不要太苛責自己,想想小嬰孩可愛的地方,把身心的痛苦,跟先生或親人訴說,大部分的產後憂鬱媽媽得到家人的支持後,就能度過難關,若仍有憂鬱甚至想不開的念頭,就應立即去身心科門診接受藥物與心理治療。

當媽媽需要適應學習 不會一次到位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社會文化對女性角色仍普遍存在刻板的要求,常常賦予當媽媽的角色好像天生就是照顧新生兒的好手,遇到孩子哭鬧的時間較頻繁或有不適,就覺得問題是出在媽媽的身上。上述研究結果有近一半的女性表示尋求協助是極度困難的事情,可能是難以開口,認為求助是暴露自己的不適任,及不知該跟誰及如何求助。

葉雅馨主任指出,可先從觀念上調整,新手媽媽可以告訴自己不需要太完美或不一定要按周圍人提供的育嬰典去執行,一切都在學習與適應中,當媽媽不會「一次到位」。孕時期在準備新生兒所需物品時,也不要忘了把可以支援的人力考慮進去,屆時當有不同需求,或者感到無法勝任時,可以立刻求助。其次可以加入新手媽媽的網站或群組,分享類似的經驗或尋求支持。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掌握新生兒照護重點!洗澡、哺乳一把罩,新手父母也能快速成為育兒達人

 
5.1k 人追蹤
追蹤
 
圖文提供/媽媽寶寶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媽媽寶寶】新生命降臨,父母無不滿心歡喜地抱小寶寶。但對著軟綿綿的身軀,不免又懷疑自己是否能好好照顧寶寶?其實照護寶寶並不難,只要有心,多做幾次自然就熟練了。若能掌握技巧,相信很快就晉級為育兒達人了!新手爸媽一定要對自己有信心,就像建築師巴布的口號:「我們行不行?絕對沒問題!」提醒所有的新手父母,照顧寶寶前,最重要的事,就是一定要確實清洗雙手!

檢視相片
 
掌握新生兒照護重點!洗澡、哺乳一把罩,新手父母也能快速成為育兒達人

照顧寶寶大小事不勝枚舉,舉凡喝奶、拍嗝、換尿布、洗澡等等,每一件事都是新手上路!而新手上路,難免手忙腳亂!怎樣才能快速上手,給寶寶最好的呵護?相信是為人父母急迫想要了解的,別急,在此之前,先盤點有哪些事需要父母上心?

哺餵ㄋㄟ ㄋㄟ

不論是親餵或瓶餵,父母都想寶寶喝飽飽!但無論內心多麼希望寶寶很能喝,都應該順著寶寶的心意,觀察他的動作,適時餵奶,別讓寶寶哭累了而無法好好喝奶。

檢視相片
 
掌握新生兒照護重點!洗澡、哺乳一把罩,新手父母也能快速成為育兒達人

換尿布與臍帶護理

務必要小心呵護新生兒的肌膚,因為既嬌嫩又脆弱,很容易受到尿布包覆產生的濕氣與排泄物的刺激,而出現「紅屁股」。提醒新手父母,一定要勤於更換尿布,才能有效預防尿布疹。而做好臍帶清潔,保持乾燥與乾淨,避免因感染影響臍帶脫落時間。

檢視相片
 
掌握新生兒照護重點!洗澡、哺乳一把罩,新手父母也能快速成為育兒達人

洗澡

幫新生兒洗澡,對於新手爸媽來說可不是件簡單的事,但是其實只要把握住一些基本原則,反覆練習洗澡步驟,熟練後將不再手忙腳亂,如此一來,洗澡反而是與寶寶增加互動的好時光。

五官清潔

雖然在洗澡時,都先幫寶寶清潔五官,但在平日照顧時,也可視情況進行局部清潔。切記,動作要輕柔,別讓寶寶受傷了!在幫寶寶清潔五官的同時,也可以順便觀察有無異狀,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眼:一旦發現寶寶的眼睛出現黃綠色分泌物,就很可能是感染了結膜炎,必須儘快就醫。

耳:一旦發現寶寶的眼睛出現黃綠色分泌物,就很可能是感染了結膜炎,必須儘快就醫。

鼻:嬰兒的呼吸道較小、較軟,只要有一點分泌物很容易將有限的通道堵住,明顯看到有鼻屎時,可幫寶寶清潔,可避免通道被塞住。

口:通常沾附於寶寶舌頭或口腔黏膜的奶垢,輕輕一擦就可拭去。若為一塊塊白色的、像奶渣一樣,且不容易擦拭,或是用力摳卻有點狀出血的話,且伴隨寶寶的食欲變差,可能是感染白色念珠菌所造成。

皮膚皺褶:幫寶寶洗澡時,除了由上而下的順序清洗外,也別忘記仔細清洗身體皺褶處,包括:脖子、腋下、胯下、手肘、膝蓋等;尤其是脖子,難免喝奶時會有奶水或口水往下流,集奶水、口水和汗水於一處,更要做好清潔才是。

睡眠

剛出生的寶寶,不是睡,就是吃,看似簡單,但也因這時寶寶還沒有日夜的分別,常常睡沒多久就餓醒,導致媽媽須在半夜餵奶或安撫。建議可慢慢培養寶寶的良好睡眠習慣,隨著年紀再大一些,爸媽就不必這麼辛苦了。

※原文刊載於2020年04月號《媽媽寶寶》398期。

※原文連結:www.mombaby.com.tw/parenting/babycare/articles/16943

※原文連結:www.mombaby.com.tw/parenting/babycare/articles/16987

【延伸閱讀】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超前部署! 為準媽媽量身定制胎兒檢查與溫柔生產

 
6.1k 人追蹤
追蹤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檢視相片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英國專家:產檢胎檢應分流 提前胎檢能超前部署

每一位準爸媽得知懷孕的那一刻,都期待寶貝能平安、健康的來到世界上。而孕媽咪最關心的,莫過於腹中胎兒的健康及分娩的過程。多數孕媽咪認為,產檢就足以了解胎兒的狀況,然而根據英國胎兒醫學基金會建議,「產檢」與「胎檢」應該專業分流,由產科醫師負責照顧媽媽,由胎兒醫學專長的婦產科醫師照顧寶寶,讓兩位不同專業的醫師為孕婦及寶寶共同把關。

台灣胎兒醫學振興會會長張東曜醫師表示,現在的時代胎兒醫學的發展已經越來越精細,相比以往有了更好的能力及設備,能在很早期就診斷出胎兒的異常。譬如說胎兒唇顎裂及心臟病,以往很多媽媽若在22週發現,在後續是否做遺傳診斷或決定要不要繼續妊娠,中間常常有非常多的焦慮。如果能夠在14週左右就知道這些異常,甚至可能提前到11、12週,那媽媽就能多爭取2個月以上的反應時間。

孕程管理降低妊娠風險 讓孕媽咪少走冤枉路

 

早期篩檢可以提前了解胎兒的狀況,若發現胎兒有異常,最好由一位專業的護理師來負責統整疾病資訊,協助孕婦規劃胎檢及專家諮詢,讓寶寶的治療能在出生後無縫接軌。此外,護理師能在孕媽咪領完媽媽手冊後,根據每位孕媽的妊娠風險,來規劃個人化的「孕程管理」。

張醫師舉例說明,若孕婦在懷孕早期,被篩檢為子癲前症高危險群,就能提早服用阿斯匹靈,以降低未來發生子癲前症風險。因為發生子癲前症時,寶寶容易生長遲滯,提前得知寶寶的風險,就能採取行動密集追蹤。對媽媽而言,則是將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也能開始早點準備因應的醫療措施。

張東曜醫師說,如果能在懷孕初始,剛領媽媽手冊前後,就能夠把懷孕到分娩的整個流程演練一遍,有專人詳細地說明,產婦其實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

傾聽身體的需求 溫柔生產還給產婦分娩自主權

 

除了提前篩檢胎兒,孕媽咪的分娩也能超前部署。有產科醫師提出「溫柔生產」,讓孕媽咪在孕期時能在專業評估後,與家人一同準備,掌握分娩自主權,選擇自己覺得舒適的環境,以低醫療介入的方式,快樂迎接新生命的到來。

協和婦女醫院婦產科陳鈺萍醫師指出,在生產過程中,產婦身體有一個重要的荷爾蒙叫做催產素,能讓產婦達到放鬆,而專注生產,是必須在受到保護、受到支持,很有隱私的狀況下。它的分泌、跟其他荷爾蒙的協同運作才會非常順暢,所以就延伸出孕婦對生產場所的選擇就不會局限在醫院,可以是居家或助產所。

陳鈺萍醫師補充,懷孕過程中,有很多的方式去評估媽媽的懷孕風險,只有在風險降到最低的情況下,才能更自由地選擇想要生產的場所。

 

檢視相片

▲協和婦女醫院婦產科陳鈺萍醫師

生產不是一個人的事 陪產者也能被療癒

 

溫柔生產強調「母親是生產過程的主體」,重視產婦需求及選擇,可以決定蹲著、趴著、甚至到水池內生產。陪產者在產前也需要一同認真準備,才能在陪產過程中參與貢獻,協助產婦順利分娩。

陳醫師表示,孕婦的準備,最主要是由助產師協助,建立起產前的相關知識,當孕婦對懷孕及生產過程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制定自己的生產計劃。而溫柔生產強調全家人的參與,不只是伴侶,產婦能選擇想要陪伴的家人朋友。有些人可能選擇自己的好姐妹,或者是婆婆、媽媽。而陪產者們在參與的時候,也會發現,原來生產可以不被約束、照著既定流程走,從這樣的生產當中重新認識生命的美好。

無論溫柔生產或產檢、胎檢分流,兩種觀念都是站在孕媽及寶寶的角度思考「更適合」的可能性,期盼民眾能用更開放的態度為產婦及寶寶把關,為媽咪及寶寶超前部署,一同迎接新生命的到來。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